蔓珠沙华1210 蔓珠沙华1210
关注数: 11 粉丝数: 26 发帖数: 1,408 关注贴吧数: 13
海工指挥系那些人也够悲观的了 在面对美帝一个典型航母战斗群防空力量上,2伯克+2提康+2斯普鲁恩斯(也不知道加这个退役货干啥)这种数量又少,质量又差的最低限度防空水平时,试图采用双平台双方向的两个反舰突击群进行饱和攻击。 建模后的结论挺悲观的,双平台两个方向上的饱和攻击20枚超音速反舰导弹一次齐射,理论可以突防2枚,那么问题来了: 第一,我们都知道的是,舰载机反舰,突防的是导弹而不是飞机,引入超视距空战体系则舰载机不需要做攻击站位,引入隐身体系那连雷达的作用都不太明显了。那么所谓重型一架更比两架强反正没体现在反舰作战上,因为无论是31还是20,都没有中线重载挂点,能内置4枚PB说的那种500公斤级超音速反舰导弹已经可以了。更大更重的弹不是他俩的活。 第二,这个结论不包含打击效果评估,不包括二次攻击,不包括对抗中的舰载机损失。也就是说,即便不考虑美帝防空体系通道数分配的是否均匀,突防的2枚能否完全造成美帝航母战斗群防空圈出现更大漏洞以便给后续进攻的决心是无法给定的。 第三,有些人把美帝作为假想敌也就算了,但却要安安心心的等美帝让中国完成十余艘重型航母战斗群时再行决战,试问,两个双平台双方向的饱和攻击对美帝最低防御配置的编队纯攻击环境给定的效果尚且不乐观,仅凭一种所谓质高量少可吊打F35C的舰载机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成飞成都所舰载机历史之谜 我们第一次听说舰载型歼10的存在可能是2010年11月8日的珠海航展,试飞员严锋表示“舰载型歼10快有了”。此话一出顿时令人浮想联翩。 然而过去了快10个年头,距离歼15上舰也有7个年头左右。“舰载型歼10”变成了传说,绝少有人提到,甚至不知道其存在。 军队首次陆改舰的尝试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航要求成沈分别拿出陆改舰预研方案,沈拿的是歼8Ⅱ改舰方案,成拿出的是歼7改舰方案。值得玩味的是,早在中航要求拿出陆改舰预研方案之前,沈的一位总师(具体哪位总师我忘了)已经跟海军FSL汇报过歼8Ⅱ由于种种原因并不适合上舰。所以以我个人的理解,成沈两家都知道这是中航没跟军队商量自己拉的私活,虽然不想应付军队,但总得应付上级单位不是? 此时的沈飞沈阳所不光对歼8Ⅱ进行了上舰方案预研,同时对当时已经竞标失败的歼13进行了舰改预研,形成了文字材料,也有歼13舰载方案模型。 再就是本世纪初的重头戏,海军要求601和611分别以歼11和歼10为背景机进行舰改预研,再往后咱们就不用说了。通过七五计划、八五计划对舰载机子系统的不屑钻研,沈阳方面对折叠翼、起落架等舰载机关键要素都有了深厚的积累,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主起落架这个子系统是交给成都方面做的,然而我们很难看到成都方面任何一条关于起落架的研究--哪怕是论文也好。 所以说海军高级将领才会说:只有在601才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舰载机技术。 以上所有内容均有权威文献材料支持。
关于美空军的一些信息 飞行员刚毕业,进行了月余飞训之后驾驶F35A参加红旗军演19-1战斗测试,由两年前完成初始作战能力的老飞作为带队长机,据说现阶段作战能力比两年前更强,虽然目前还没看到具体的演习材料,但战绩必然超过两年前的1:20交换比。 一个飞了7、8次的菜鸟驾驶F35在面对60多架敌机并遭受强干扰时将“红军”3000以上飞行时间的老鸟“没有任何征兆的”击落,并在1个小时之内击落了另外三架敌机。 这次红旗军演中有F35A驾驶员是之前开A10的。 关于F35A跟随保障方面,已经由13人减少到目前的4人(应为极限测试),最终减少65%的人力是一个目标。同样按照BP在CD的说法,“几个妹子就完成了跟随保障任务”,说明鹘鹰的可维性十分不错。 F35进行了“流水线工人”式的测试,人歇机器不歇,这个测试以前只存在于轰炸机、直升机和双引擎飞机上,F35作为单引擎飞机首次进行测试,可见F35A的可靠性、可维性。 19-1期间F35A日任务数平均为16-18次,155次出击任务共出现2次非有效任务,出击率高达90%以上,而传统飞机平均为70%-85%。 F35A的AMU维护工时已经比传统AMU低了5个小时(太夸张了,不知道是不是累计出来的) 美国空军开展安全生产大讨论,一个战斗机中队拥有24架F15战斗机,却只有4架可以完成一天的训练任务,这是为什么。 MQ1B和MQ9完成400万小时飞行时间,F35A在17年完成了和MQ9的数据共享。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