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谁是我😘 765607812
一个会员也没卖出,可怜。
关注数: 643 粉丝数: 854 发帖数: 19,874 关注贴吧数: 23
农村家庭和普通工薪家庭的你们该如何进行专业填报? 作为一名本科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曾在西南石油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及招生办公室工作、跟踪研究高考志愿填报12年,在人生道路的求学、工作及生活中,历经磨难、久病成“医”,一对一指导过上千人的就业与高考志愿指导。在坐的更多是农村家庭和普通工薪家庭的学生,今天我就重点围绕“寒门路、平凡路”给大家作以下四方面的交流: 一、深刻理解高考志愿填报与职业规划有机结合对个人未来发展和家庭幸福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对于寒门的我们读书的原始动力是什么? 读书的原始动力在哪儿?我们在高中都学过语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我看来,从小的层面,把知识学好,为人处世,大可和别人有所不同,但是要以“和”为贵,坚持锻炼,孝顺父母;从大的层面来讲,当我们做不到达则兼济天下的时候,把本职工作做好,为更好的生活努力奋斗,不给社会添乱,不给国家增加负担,自食其力,这就是现阶段普通家庭出身的人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农村家庭和大多数普通工薪家庭的学生,要深刻的去想想,父母起早贪含辛茹苦把我们供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我们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吗?他们用责任与担当扛起了一个家庭,那我们从他们的身影和生活点滴当中,是不是应该想想自我的责任与担当呢?自己已经18.9岁了,成年人了,再过几年,自己能回报父母什么?我想这是我们每个学生在后高考时代要去用心去思考和感同身受的。 当年,我们家在我们村是最穷的,村里很多人都瞧不起,作为留守儿童的我,小时候经历了很多人情冷暖,自然也就锻炼了我坚韧的意志,发奋读书,我最原始的一个读书动力就是为了给父母争口气。 (二)对于寒门的我们读书最大的目的是什么? 普通家庭的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情怀,也不是为了什么小兴趣,读书就是为了:就业好。只有当未来就业好,今后你才能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有话语权,父母脸上才有光。而不是毕业就失业或者说待业在家啃老。 因此读书这件事的前半生,只是获取某个平台的过程与手段,学历和文凭,它并不意味着最终的胜利与果实,学历也并不是一个永久性的成功标签:我举个例子,我们引以为豪的学历,在私企老板的眼里,他只是通过你的文凭来预判,仅仅是预判你有能力,给他带来更大的利益,你能获取的是“利益差价”,当你哪怕是211.985的硕士、甚至是博士,你产生不了实质效益,不能给企业带来一个很好的创收,你的文凭在私企老板眼里什么事呢?这个时候,至少在这条赛道上你就成为了“学历花瓶”,中看不中用。当然了,我并不是给大家说学历文凭没有用,我专门提到了赛道这2个字,想要重点表达是我们做出的努力与选择一定要朝着最利用自身发展的方向。 但是很多家长对于自家孩子的期盼就是就业好,但是究竟哪些专业,哪些行业好,怎么去就业好?绝对多数寒门和普通工薪家庭的家长们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去研究过,更为糟糕的是听到一些零散知识,然后相反会阻碍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正确选择。加之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很多地市县城中学也不具备这方面专业的老师,在实际的高中教学中,这方面的知识传授十分有限,导致学生在高考志愿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这块上几乎是一无所知,等到高考分数下来后,才忙手忙脚的去选择专业和院校。我说过毫不夸张的说,自贡市的高考学生,父母大多是80后了,如果父母的文凭在本科一下的,又没有遇到专业并且讲良心的老师指点的,80%以上的学生志愿方案都是比较糟糕的。 根据我多年的亲身经历与深刻体会:农村和普通工薪家庭的学生最缺的就是眼界,由于没有父母亲人的指点,有太多即使名校的农村娃一手好牌打烂的例子。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资源利用的情况下缺少前瞻性,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排除掉极个别能力运气都爆表的,对大部分普通农村娃来说:“医师公体制内”,就是最好的选择。人生是接力棒的比赛,不要妄想一代人的努力就可以跨越几个阶层。 我们在中学时都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很多人没有结合实际去理解到我国的基本情况,从而误判了国内现有的就业环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此同时,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又极不平衡。在生产关系方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还需要完善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就是就业要遵循的根本。 (三)为什么说高考志愿填报和人生职业规划是需要有机结合的? 为什么我要强调高考志愿填报和职业规划对家庭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因为农村家庭和普通工薪家庭的学生,当你大学毕业那一刻,如果没有良好的去路,这个时候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你个人和你的家庭而言,就是深渊。 我们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永远有限的,你和你的原生家庭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金钱成本去试错,所以我们在努力之前一定要把方向给尽量确定好,不然最终的结果可能再多的努力南辕北辙、徒劳无功。 高考志愿填报就是确定方向,方向确定好了,我们去慢慢努力,去获得相应的文凭,去谋取预期的工作,以上就是职业规划的简单过程。因此,高考志愿填报和人生职业规划是相辅相成的,在本月24-29号的选择(专科是7月5号),就会影响到你未来3-7年的努力结果、人生去向。 二、深度剖析家长和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当中典型的欠缺认知 (一)寒门家庭的学生究竟是专业重要还是兴趣爱好重要? 专业最重要,专业决定的是未来你努力的方向,关系到你的就业,关系到家庭的幸福,所以无论是地域、还是城市、还是兴趣,其重要程度都不如专业,当我们的高考分数不能满足我们所有的条件之时,我们一定要去保证专业。 兴趣只是说可以是一种爱好,在你工作稳定过后,闲暇之余,都可以进行深耕研究。但是切忌将单独的兴趣作为你高考志愿填报的方向,如果这个兴趣研究的方向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不能给你带来良好的工作,就比较糟糕了。 当你今后工作稳定了,你可以学学当年明月,写下《明朝那些事儿》;当你工作稳定了,你可以学学刘慈欣,写下《三体》那样的大作;当你工作稳定了,你一样可以研究历史、人文。所以,不要把一些小兴趣、小爱好当成职业发展目标,这是非常不理智。 早些年,我在一些学校发传单的时候,我苦口婆心的阐述这方面的重要性。相反,一些家长还说,孩子想学什么,就让他学什么,要他们自己喜欢。我也不知道这些家长是怎么想的,是因为我要挣他们钱吗?我说内心实在话,你愿意那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真心不关我啥事。我也不会因为这种学生最终被天坑专业录取了而去感到幸灾乐祸,或者去说他们没有听我的建议,才导致了这样不好结局的话。 从本质上讲:这样的家长是极其不负责的,大多数孩子在17.8岁的年龄他们哪里知道社会就业的残酷,哪里知道生活的艰辛,在这个阶段,很多学生之前都是一门心思只顾着语数外物化生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去了,有几个有良好的职业规划的?完全由着他们的性子来,那还得了,毋庸置疑,他极大概率会把高考志愿搞砸。就好比,15.6岁处于青春懵懂的学生,早恋了,作为老师的我苦口婆心的去劝说,一定要重视,尽量纠正这种情况。家长给我来句:孩子大了,有自己想法,让她耍嘛。我们有些家长,你们有没有真正用心的去思考过,在这个时候,应当起到的一个作用是什么啊?不是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在这类人生大事上或者关键点时刻,当他们的思维出现了偏差,是需要家长们利用智慧去及时纠正,修正甚至是果断干涉的啊,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有的家长,还会有这样的认知,觉得在这个时候完全去尊重孩子的想法。然后逢人就说,我家那个娃儿的志愿,都是他自己选的,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还挺骄傲的?是不是还觉得别人内心会夸赞你是一个多么开明开放的家长?实际上真正稍微懂行,又嫉妒你家孩子的人,内心把你傻子,在内心深处等着看你和你家孩子的笑话呢? (二)专业选择是否要等到高考分数下来过后才去慢慢研究? 真正良好的职业规划,其实从高一就可以进行了,要家境、性格、身体素质和地域环境做出的最终选择。但是很多农村家庭和普通家庭的学生没有这样良好的家庭环境,更多的就是以:就业为导向。 在知识分子家庭,比如说今后我自己的孩子,我肯定高中甚至初中开始,有事没事的去散散步、每周讲一两个专业,去深度讲解这些专业是干什么的,工作环境怎么样。让她有个认知,然后不断去磨合又不断去跟踪,这样选定专业。 可以说,专业的选择,一定是高考分数下来之前就决定了的。高考的分数只会影响到学校档次和地域的选择。我举个例子:你如果想今后当一名法官,肯定是要学法学这个专业。高考分数,他只是影响你去什么样的学校读法学专业,是去人大、复旦,还是中国政法,还是西南政法,还是普通本科院校的法学,仅此而已。 分数它几乎不会再左右一个学生专业的选择,如果一个学生的专业被分数所左右,那么我可以说,在高考志愿填报和职业规划上,是有欠缺的。 学生在面临专业选择时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自己非常懂行,有明确目标,家境尚可:一般这种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辈很懂行,或者已经根据专业铺好路了,能把专业尽量讲解透彻,从小耳濡目染,自己在高中时期也经过不断思考,哪怕是“生化环材” 等天坑专业也能接受,这时候可以尊重学生的选择。 第二种情况: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很迷茫:自己心里都没有目标,家庭环境又比较普通,那么肯定是以就业为主。 第三种情况:学生对某个专业非常的抵触:我说的这种抵触情绪不是因为学生没有了解深刻,一知半解,就盲目放弃,这样可能会错过一些好专业。而是对某个专业有深刻的认识后,还是觉得去学的话会很痛苦,要跳楼自杀那种情况。遇到这种情况的话,为了安全起见,建议放弃这类专业的选择。 但是无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三种,在自贡地区可能连千分之一的概率都没有,更多的就是第二种。 我在给很多家长谈专业的时候,我经常会提到医生和老师这两个职业对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而言,是比较好的。一些家长就会说:老师,你说学医和学师范好,但是自家孩子不听啊。 我告诉你们:为什么孩子不听你们的话。 因为你们是一知半解,讲解不透彻。只是在平时零星的听到一些人说某某专业还好。但是家长们,你们给孩子们能讲到专业的横纵向对比吗?能讲到社会的就业环境吗? 你没有对比,没有透彻,他们就不会听。因为很多学生,都觉得当医生和老师太平凡、太平淡了。他们没有直面社会,当作为寒门的他们,又不是什么顶尖985院校的学生,真正到了毕业季那一刻,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能当上医生和老师是那么的香,也许真正到了那一刻,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悔之晚矣”这四个字的深刻含义与辛酸。 讲个故事吧:我回到自贡还是有5-6年了,期间每到高考季,我就在几个中学发发传单,给大家做高考志愿填报。2022年在富顺二中的老校门,我最后一张宣传传单发给了一个孩子在二中读书,家是富顺县骑龙镇的家长,最开始,她还是不想要的,我说:相逢就是缘分,拿着吧,或许对于你的孩子和家庭而言,万一有用呢。 后面,孩子分数下来后,理科476分,立马从富顺到自贡大山铺找到我。叫我给他孩子填志愿。 他家孩子的基本情况是:身高163左右,近视,散光,其貌不扬。我给的建议是,把公费师范做为重点选择。 这个分数,想要去本科院校学医,是几乎不可能的。 公费师范生又在提前批,不影响本科二批的选择。能录取就录取,不能录取也无所谓。 我是基于什么去考虑的呢,我说孩子是理科生,但是分数并不高,虽然现在计算机软件等专业,还不错,但是长时间面对电脑,本来就是近视散光,对身体并不好,而且就算被计算机软件等录取,长期性的在工科院校工科专业,孩子本身身高形象不佳,对其综合性的情商锻炼可能也恼火。 你去公费师范生,第一大学四年学费全免,每个月还补助生活费,大学毕业就有编制,以后哪怕是大学找个对象,两人都是正式编制教师,父母一般也不会反对。不管是对你孩子还是你的家庭,只要是你孩子没有出现要跳楼那种千分之一的抵触,已经是非常好的选择,甚至没有之一。 结果在志愿最终截至的前一天,他爸打个电话给我,老师,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在乡镇中学当老师,他说当老师不好。我说不好他怎么自己不辞职?他极有可能就是嫉妒你遇到个好老师,然后对你说点无关紧要的话,你还当圣旨一般。我很坚定的给他说,不要改。他觉得当正式老师不好,他辞职下海,去市场经济中去大浪淘沙啊。 所以说,不要去看别人怎么说,要去看别人怎么做。 (三)大学毕业后很多人都不会从事本专业的说法正确吗? 错误。正是因为专业没有选好,你才不会从事本专业。 大家想想,你大学花4年或者7年的时间去学习这个专业,然后毕业后你又转行。你的时间精力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被浪费掉了? 或者说你本科学了某个专业,然后硕士又跨考到某个专业,你至少在本科那个专业的学习上付出的努力,就打了水漂。就算是考研,你本硕都是一个同样一个专业,考研是不是更轻松,研究生学习起来是不是也更有基础?找工作同样条件下,是不是也更具备优势? 所以说,说专业和工作不对口,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可奈何的事。 (题外话,以自身地质专业举例) (四)农村家庭及普通工薪家庭 :"大学档次"与"专业"的对比 在这一点上,永远遵循的原则是 :如果你只能在上一学校档次中选择天坑专业,那么应该稍微降低院校的档次,在更低一分段去选择学校和专业。 我举个例子 :你的高考分数只能去上海交通大学读什么生物、农学等几乎公认的天坑专业,那么稍微降低一下学校档次,去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院校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同济临床医学本硕博连读,以及微电子、信息工程等等专业,我觉得是非常可以与有必要的。 学校档次的降低只是稍微降低,又不是叫你复旦的分数去读个双非院校。 (五)农村家庭及普通工薪家庭 :"地域"与"专业"的对比 我们每个学生,都想既兼顾学校、又兼顾地域、还要兼顾专业,但是大多数的我们,分数是不够的。 因此在 ‘地域’与 ‘专业’的选择上,土川老师一样认为,对于寒门家庭的我们,专业更重要。 大城市有时所谓的眼界,其实没有很大的实质性意义,我父母在深圳呆了10多年,也没见他们有多大的本质性改变。各位农村学生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很多人的父母,是不是在省会城市打工 ?是不是在广东漂泊 ?也是不是在浙江沿海地区讨口饭吃而已? 他们在大城市呆了那么多年,阶级改变了吗 ?没有啊 我举例说明 :你今年,2023年,四川省理科,你只能去成都的西华大学读生物、环境、材料等天坑专业,但是不去成都,能去四川轻化工大学读法学专业。 大家怎么选择 ? 我个人是推荐暂时不要去成都的,先把专业给选择好,后面可能还有机会。毕业后就算要当公务员,在体制内就业,要去成都,法学专业在本科时代努力一点,把A证考到手,再考去成都体体面面的上班、工作可不可以 ? 你西华大学,本来学校就是普通院校,又是天坑专业,作为农村家庭、寒门家庭的学生,毕业后你怎么在成都立足 ???? 我再举例说明 :哈工大本部在哈尔滨,浙大在杭州、上海交大在上海。 同样的高考分数,你只能去浙大、上海交大的天坑专业,但是你能去地域相对更差的哈尔滨读哈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你作为农村家庭、寒门家庭的学生,你跑去选择生物、农学等天坑专业,你毕业后还异想天开的想在杭州、上海买房立足 ?是不是也是脑壳锈了 选择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学努力一把,在哈工大本校读研甚至再去中科院、上交甚至清华读研行不行?本硕都是计算机软件这种强势专业毕业,再去杭州、上海发展行不行 ?去阿里巴巴、微软中国、去华为就业行不行 ? 我想这个时候,作为寒门家庭的你,今后在杭州能立足的可能性会大得多得多。 大家知道“华为天才计划",毕业后就能拿200万年薪,要是这些人当年去浙大学了农学、生物学,能拿到天才计划这样的高薪吗 ? 当然了,有的杠精可能又想杠我,说生物专业的学生,也有大神。我不否认啊,我真不否认。 但是咱们不说什么200万年薪,说说普遍的50万左右的年薪,985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的学生工作3-5年,20%的成功概率和同校生物专业的学生毕业工作3-5年,可能5%都不到的成功概率,还是有天壤之别嘛。 (六)这个时候假如对专业一无所知,还有必要去弄懂所有的专业吗? 没有必要。现在国内有12大门类,800多个专业,哪儿来那么多时间与精力?我可以说,整个中国没有任何一个个体人,能完全把所有专业都吃透,一点知识盲区都没有,现实吗? 更何况大家还是学生,在简短的时间里,你这个时候才开始去思考你读哪个专业,已经很晚了。这个时候如果你还一无所知,你就朝着计算机、软件、法学、会计、医学几大主干专业去选择,来得及你就在这几个专业里面去想想自己比较适合哪个专业,就你觉得的重要程度依次排序,最后被任一一个专业录取,至少都不会是很坑。你要是这个时候才去慢慢统筹专业目录,手忙脚乱的,一知半解的选择个社会工作、行政管理、材料学、生物、化学、公共管理等等专业,最终被这些专业的任一专业录取,我保证你95%以上的概率今后会比较痛苦。 三、深刻研究吃透高考志愿填报规则 (一)什么是等位分? 我告诉大家,老师会发3本有用的书给大家。在其中2本中,有往年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录取线。但是录取线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位次。比如,今年四川省一本招7万人,那么第7万名那名考生的分数,就是一本线。 你只有往年各个学校专业的录取分,今年的没有谁能知道,就是未知,我们能做的就是拿往年的来做参考。 但是分数不能比对,因为每年题的难度不一样。我举个例子,比如2008年四川省本一线是593,2009年本一线498分,从本质上讲,你2009年的498分就几乎等于08年的593分。假如08年四川农业大学593分能去,那么09年498分也就大概率能去。 换算等位分就是:你假如今年2024年你考了500分,你的位次是10万名,你就看2023年10万名是多少分(可能是498),2022年10万名是多少分(可能是503)。 然后学校发给你们的那2本书就有意义了,你就几乎能对上了。但是为什么严格的等位分有小数点呢,因为每年考生的数量这些存在细微变化。这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学生,你们没必要去纠结于这个事,按照我说的方法即可换算等位分,一般换算最近2-3年的做参考。 (二)要紧紧吃透四川省平行志愿的细则 不管是本科一批还是本科二批,还是专科,都是平行志愿,我这儿给大家讲重点。 在每一个批次都可以依次填9个学校,每个学校可以依次填6个专业。 简单来说9个学校:A,B,C,D,E,F,G对于你个人是有顺序的,但是面对其他竞争对手时,是没有顺序的。 比如你理科高考650分,北京师范大学调档线是652分,厦门大学今年调档线650分,电子科技大学调档线648分,那么北京师范无论在9个志愿的哪个顺序,你的档案都进不去,你的分数由于超过了厦大和电子科大的调档线(一般调档线就是录取分,说通俗点你要是刚好擦线进去能读的就是最撇的专业),你的档案就可以投进去,厦门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哪个排在前面,你的档案就去了哪里,只要你进了某个学校的调档线,电子档案被调入后,在这个批次,填报的其他学校都没有用了。 档案进去后,就是6个专业的检索,你的分数够得上你所填报的6个专业的某一个,你就被某个专业所录取了。但是如果你填的6个心仪的专业录取分数都比你的分数高,你就只能被调剂到其他专业进行学习。 这儿我要强调一点,我们一定要勾专业调配,因为你不勾专业调配,你进了某个学校的调档线,又达不到你所填报的6个专业的分数,没有专业调配,就只有被退档。而退档后,这个批次的其他平行志愿学校是作废了的,意味着你这个批次就几乎完全没有戏了(当然了,还有征集志愿,但是征集志愿一般都是更天坑的学校和专业了)。 对于所有的普通家庭的考生,在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和专业志愿中,只有一种情况可以不勾专业调配:就是你的高考分数比一本线多了30分以内的,完全可以在本科一批选择你就是要读的6个专业甚至某个专业,不被录取无所谓。直接退档,然后在本科二批读想要读的专业。 (三)高考志愿填报存在绝对准确吗? 我告诉大家,谁要是告诉你高考志愿他能100%给你保证被特定的学校特定的专业录取,一定是骗子。就算是我,都只能说95%-99%这样的话。 大家想想,就和高考分数一样,四川教育考试院都没有公布539是本一线,他能肯定?志愿填报也是一样的,谁就一定能100%的预估到四川大学口腔医学今年一定是多少分? 那是不可能的,对吧,鬼大哥能提前知道今年有多少人报考四川大学口腔医学,对吧?你就算预估得天衣无缝,万一就是有偏差呢?比如去年680,今年就是要685,你考了683,你本以为你稳了,但是结局却是大失所望。 什么是可以说100%的,就是你能被录取,肯定是100%的。所以,我有时在公交车上听到某教育培训机构做的广告宣传。我都觉得是忽悠平民家长和学生的钱的,什么100%不被录取全额退款,9个学校平行志愿54个专业还勾专业调配想让你仅仅是被录取还不简单啊?那种低质量的高考志愿,你们自己都会填,还浪费几千块钱,简直就是人傻钱多。 (四)高考志愿填报分数存在浪费这一说吗? 我告诉大家,越有含金量的高考志愿,越有可能“浪费”分数。 这儿有个大忌啊,就是有的考生,高考超长发挥了10来分甚至更多一点的分数,家长和学生你们大喜过望,为了所谓的不丢分,然后临时决定,把之前确定好的专业都给改变了。我不是说绝对的不可以,99%你不要动专业的选择,你们要是乱动,最后很有可能就是大悲过度。 我为什么说,高考志愿填报一定要浪费分数: 第一,你不要卡一个学校的调档线或者多1-2分进入,你这样进入某个学校,特别是在本科院校,还有什么可说的嘛,天坑专业,最撇的专业,有什么意义啊。一般都是要比某个学校至少多5-8分以上进入,才有专业选择的余地。 我这儿又要批评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为了挣钱真的是忽悠我们家长和学生,竟然把擦线进入某个学校还当成一件值得正面宣传的事,简直是厚颜无耻。 我告诉大家,我的学生要是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是件很对不起学生的事。 第二,专业选择定了,假如你高考超长发挥多了分数,你岂不是更稳了,除非你能有99%的把握能够得上学生能去更好的学校读既定专业。 我举个例子:假如你就想读法学这个专业,本来你是想去北京大学读的,但是高考分数是680(过去2-3年同位分也是680),往年北大法学的最低收分是688-690之间,而北京大学的调档线是680。而哪怕复旦、人大往年法学的最高收分也就670分,也应该选择复旦、人大的法学。而不是去选择北京大学,因为这是对职业规划,特别是专业选择很不负责的做法。 四、结合低分段学生实际给大家讲三大案例 (一)如果你的分数只能在公办二本和民办二本之间选择 大多数的你们可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就是分数呢卡在公办本科和民办本科之间。 我告诉大家,如果你的家庭情况还可以,选择民办本科或者独立学院里面的好专业,去硬抗大学四年的费用。因为本科来说,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本科,都是全日制本科,区别并不是很大,从学校层面,无非就是100分和95分的区别。专业选择好了,早点良好的实现就业,那几万块钱,也就是一年的工资罢了。如果你去公办院校读了天坑专业,由于专业比较天坑,东一年西一年的去耽搁,失去的会更多。 但是家庭经济真的很糟糕又怎么办呢?我建议,选择公办院校,但是在大一大二一定要把专业转到好的专业去。你只有破釜沉舟。 (二)如果你的分数只能在民办二本和专科之间选择 我的建议是:无论你家庭多糟糕,我都觉得还是要读本科。千万不能因为学费贵而放弃本科就读的机会,因为本科和专科之间的就业,是存在就业鸿沟的,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本科是100分,两者相比,专科可以打到不及格。 但是职业规划一定要做好,就是选择会计、计算机、法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要想着去什么互联网公司,你听我的,大学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外,把目标紧紧围绕在考编制这条路上。 (三)专科生又该怎么走? 第一步:选好专业,提升学历 学历提升:一定要准备全日制专升本,然后成为全日制本科生,这个时候就是3+2本科,也是全日制文凭。 如果全日制专升本没有成功,一定要去读非全日制本科(国家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自考),记着一定要通过学位英语考试,或者在专科的时候咬咬牙考过英语四级,拿到学位证。 专业选择:尽量选择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工程造价这几个专业。如果你最终被录取的专业不是以上几个专业,请你务必自考或者读非全的法学、会计、汉语言文学、工程管理等几个专业,最推荐汉语言文学。 严格按照我的步骤走,一般你在24岁之前再怎么能拿到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 第二步:再考公务员、事业编。 几乎全国的公务员考试,哪怕你是非全本科都有公平的考试资格,你毕业24岁左右,坚持考到35周岁即可; 事业单位考试:有的地区事业单位考试同样非全日制本科有大量的岗位,比如四川大多数地级市就是这样的。 有的人说,高考大专,考编制不现实。我只想说,我都几乎把道路给你规划好了,并且想必你读大学期间,或者进入社会后经历了社会毒打,你都不”悬梁刺股“发奋学习,请你直接当乞丐,神仙也救不了你。 最后,想要告诉各位学生的是,未来的路还很长,人生路更是马拉松长跑,今天为什么我要最开始给大家讲读书原始的动力以及目的。处于青年的我们正如《从头再来》里面的歌词里面一样:为了挚爱的亲人,不辜负期盼,再苦再累,也要坚强。也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经典台词一样: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我们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或许从前的我们消沉过,失败过,但是只要今后我们能抱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找准目标,坚持不懈,屡败屡战,我们就能逆袭,实现弯道超车。
浅谈2019届就业情况为啥比2016届还难的原因。 我在很久很久之前,可以说大一的时候,就意识到专业窄的问题,因为当时我高考分数够石油工程,但是我第一志愿就是地质类,心想就业面稍微宽一点,也是主干专业,后面大一上学期要转专业的时候,我就给我父亲提出转到电气工程去,因为我意识到了我的精力有限,而石油地质专业也不是通用专业。只是我父亲的想法也是“只足优”,况且当初我校电气收分比我低30分左右,终究没有拗过父亲,在加上有一定的犹豫,没有转出。写下《难道浅谈一下石油行业的劣势就是负能量吗》的时候,我的一些想法就已经成形了,至少那个时候大的思维已经确定,只是后期在不断的改善(毕竟自己的想法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完全对)。那个时候我刚大四,就业遇到颈瓶,但是一个普通院校的地质专业在社会上真的不受待见,至少在成都人才市场,基本上很难像样的就业,因为你根本不能给公司带来什么,而且地质是个老掉牙的传统工科专业,何况石油地质更窄。考研也就成了很多同学的选择,当时单看绩点我一差点点能保研,党员、六级、学生干部都有。很多朋友不能就业,又舍不得放弃,只有读研三年再看;另外一部分同学,也是逃避就业。我当时了解到的,我们专业读研,不挑方向的话,只需要270分就能读到,石工那边应该也是,不挑方向也是270.280就能读研,我认识几个朋友都是大学挂了不知多少科,复习2-3个月就能考上的。当时我就在想盲目读研的意义何在,我不能读研,越读心中的压力就越大,很有可能是陪“太子”读书,成为一片绿叶,到头来结果和本科时代是一样的,研究生对于当前的很多人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不过就是一张纸,仅此而已。我清晰的知道我想要什么,我不会读研,所以一直临近到大四下学期我短暂性失业,我也从没想过考研。因为,读研,对于我和我的家庭而言,绝对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相反是深渊,只会在坑里越陷越深。 谁适合读研,耐得住寂寞的人。谁耐得住寂寞,有钱人。当研究生甚至博士毕业,假如没有高额产出,自身的负担和拖累,急需反哺的家庭,会让人的心态崩溃的。读研的成本太大,普通家庭的学生,如果还是普通院校传统工科专业,慎读。 对于15届毕业的本科生,18届毕业的研究生,市场情况都要比16届本科,19届的研究生好。 16届,石油就业大寒冬,17届差不多,18届情况要好点,而19届说实话,据我个人分析,就业情况可能比16届更糟糕一点。 第一,读研的性价比问题 既然都选择读研了,那么就要衡量3年后的研究生文凭,含金量能否和3年前的本科相比,而不是拿当年的研究生和当年的本科比,没这个比法,因为同一年同一专业,整体上肯定学历越高越好。 第二,就业岗位的问题 19届大部分油田的招聘名额已经出来了,我大致看了下,名额来说可能还没有16届的多。岗位问题要怎么来解释呢,简单点说,就是岗位产生量跟不上大学生毕业的数量。 第三,专业差距的问题 我在去年就说过,在同样没有关系的情况下,专业的极差会比学校的极差大(除非是985以上学校,可以勉强忽略专业,不然几乎都是专业更重要),普通本科学校的会计、计算机就业比很多211的传统工科要好,这是毋庸置疑的。 第四,人的问题 现在某些在校生似乎想着光靠高考就能一直走在别人前面,其实大部分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最终结局都差不多,只不过有些人早点到达难以突破的天花板(也可以说成是成功的彼岸),有些人晚点罢了。思想境界和够得着的东西大同小异。高考17.18岁的时候或许某些人还只是个孩子。可是当毕业进入社会后,大家都是成年人,除非他是棒槌,才不会和你竞争社会资源。个人的力量太弱小了,没有人能三头六臂,将各个行业的资源都揽入自己一个人的囊中。要坦然接受学历比你低,最终比你混得好的人。这也是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二三本生比211大学生混得好的情况,因为专业不一样,因为他是成人了,不***。高考只是一个点。如果我说三本如果专业更符合社会发展整体就业比石油专业好,有些人没法接受,但是如果我说我们学校计算机学院整体就业比中国地质大学石油专业的就业好,我想没多少人反对。 因为一旦转行,哪怕你是研究生,你重新去学计算机,大概率上是不如普通本科的计算机科班本科生的,你在计算机领域几乎就是个小白。 第五,社会生存环境 人的意识转变很快,大家都知道好的东西,你在去可能连汤都没得喝。所以要有分析能力。我大四的时候为什么不去油田,就在于我不用去,我就已经能了解到90%的有效信息了,那我还去浪费时间干嘛呢,不要做侥幸心理者。在大学的时候完全可以多接触社会,而不是毕业了非要去社会上碰壁。并不是没去油田,就不知道具体情况,我不可能100%的知道,但是知道70%-90%能做到。 反正19届的,能转行的尽早转,至于本科生,到底读研不,一定要想好。我身边保研的同学,几乎全部要转行。人不和势斗。一本大学石油类研究生毕业7-10万一年,还大多一线,而计算机研究生,20万在城市,一目了然。行业差距是巨大的。
客观贴来一波 怎么说呢。学校还是没有必要黑的。 第一,学校的一些宣传方式上的确有误导高考生的嫌疑。该批评的就批评。 第二,不管是学校,还是学校的老师,都是要辩证看待的。有些老师还是很不错的,有些真的是披着羊皮的狼。毕竟我相信有良心的老师至少不会在当前的形式下去做幕后推手。 第三,学校这两年整体还是有一定进步的,也要肯定积极为学生,为学校做出贡献的老师。 第四,不是一定非要爱校也不是一定非要不爱校。很多人从前扣我帽子,但是后期支持我的人还是很多。在西南石油大学读了书,可以爱学校(把它当成母校)也可以不爱校(仅仅把它当成一个交钱读书的地方)。 第五,西南石油大学的诸如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土木,法学,化工,机械等专业还是相当不错的,不能拿西南石油大学和西南交大这种工科强势的大学比,至少整体上比西科大,西华,成信院好,甚至在学术评估方面比成都理工也要强。 第六,西南石油大学的石油专业(典型的石工,资勘,地质,海工,勘查)性价比真的很低很低,非子弟特别是农村非子弟就没有必要来了,谁还做幕后推手的话谁就是罪人,小心别人背后*你祖宗十八代。我一般是遇到农村非子弟是直接劝退学以上专业的。很讨厌一味的只说学校好的人,缺点就避而不谈,然后扣大帽子的人。这类专业的现实情况,学校和学生双方都是有一定责任的。 第七,非要我提供一定的数据的话。我只能说2016年石油某专业215人毕业,实际就业率不超过15%。非子弟仅有5人去了新疆油田,1人西部钻探,1人江西天然气。目前仅有2人左右继续呆在新疆油田,其他人宁愿直接裸辞都不愿意干石油了,2017年末找不到优秀毕业生回学院给学弟学妹做就业指导,还找了2个在镇上当临时工的人回来给学弟学妹汇报,也不知道学弟学妹们心理阴影有多大,他俩脸皮有多厚。 第八,刚毕业或者正在大四的学生怨气很深也正常,站在他们的角度也能理解,毕竟我也是过来人,但是也要振做起来,好好的看看自己适合什么,规划未来,阳光一点,心态不要那么崩。如果是研究生,不要眼高手低,放下你的研究生学历,没准有更好的前途。 第九,希望也同样要考虑到已经入坑同学的心情,他们心情本来就很不好,注意自己的语言艺术。退万步讲,“黑”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一定要站的住脚跟,拿得出数据。 第十,希望已经入坑的同学早点转变思路,积极就业。没入坑的就不要来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