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鲫果😈 虎zjh123
关注数: 34 粉丝数: 267 发帖数: 10,928 关注贴吧数: 4
安新啥时候有高速了? 中新社石家庄3月19日电 (黄歆尧)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1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目前,河北全省“县县通高速”完成比例已达98%,仅有张家口市赤城县和尚义县尚未实现。 据了解,“县县通高速”是指县城30分钟之内可驶入高速公路。其中,赤城县拟通过目前在建的延崇高速公路(北京延庆-张家口崇礼)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今年年底延崇高速主线段建成通车后即可实现。尚义县拟通过今年计划新开工的张尚高速公路(张家口张北-张家口尚义)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 “今年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重大交通保障项目延崇高速主线段建成通车年。”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齐彦锁表示,延崇高速主线段81.7公里将于2019年建成通车。截至目前,延崇高速主线段路基、桥涵、隧道工程分别完成了总工程量的84%、83%和68%,房建、交安、机电等附属工程顺序推进。 据悉,张尚高速公路全长72.3公里,概算总投资为57.76亿元(人民币,下同)。主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26米,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计划2019年完成征地拆迁80%,路基、桥涵工程完成40%,2021年底前建成通车。 2019年,河北全省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完成投资552亿元,建设里程1172公里,是河北省“十三五”规划期间投资任务最多的一年。其中,计划新开工建设京雄高速公路河北段76公里,荣乌新线京台至京港澳段73公里,京德高速北京新机场至津石高速段87公里,北京新机场北线高速公路廊坊段10公里等6条段、332公里。到2019年底,河北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7480公里左右。(完)
已经规定的“一户一宅”,为什么在农村有人还“一户多宅”呢 1、"一户一宅" 是对农村村民拥有宅基地处数的规定,具体法律条文为《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第一款:"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但该部法律并未对户应当如何界定予以明确规定。 参照各地实际操作:"户"是指具有本村常住户口且享受集体资产分配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家庭。 已经规定了“一户一宅”,为什么在农村有人还“一户多宅”呢? 已经规定了“一户一宅”,为什么还有的人家是一户多宅呢?其中又有什么学问呢?其实,在下面几种情况下,是可以一户多宅的。 已经规定了“一户一宅”,为什么在农村有人还“一户多宅”呢? 1、因继承原因造成的“一户多宅”是可以确权登记的;宅基地的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不属于遗产,是不可以继承的,但宅基地上的但房屋却是村民个人所有的私有财产,而继承房屋宅基地必然会跟随房屋一起,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一户多宅是可以确权登记的,但要在《集体使用证》记事栏应注记“该权利人为本农民集体原成员住宅的合法继承人” 已经规定了“一户一宅”,为什么在农村有人还“一户多宅”呢? 2、农村村民有两处或两处以上宅基地,但多处宅基地的占面积总没有超过当地政府部门规定的宅基地面积审批标准,这样的情况是合法的,可以进行宅基地确权登记的,但这和情况在农村不常见,大部分都存在超占面积。 已经规定了“一户一宅”,为什么在农村有人还“一户多宅”呢? 3、有的农村家庭达到当地申请分户的条件,但没有分户造成“一户多宅”的,可按规定补办有关用地手续后,依法予以确权登记 已经规定了“一户一宅”,为什么在农村有人还“一户多宅”呢? 4、达到分户条件,确因参军入伍、上大学等情况迁走户口,但户口还是会迁回原籍,户籍部门需要申请宅基地,国土部门需要分户,不同的政策要求就可能导致一户多宅情况发生,这情况也是合法的。 以上文字仅供参考。
雄安新区或将实施省级、县(市)级、乡镇三级管理体制 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对外发布。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首都经贸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教授杨开忠予以了深刻解读。下面我们挑选主要内容呈现给大家: 一、雄安新区或将实施省级、县(市)级、乡镇三级管理体制 《指导意见》指出“逐步赋予雄安新区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这个权限是高于深圳和浦东的。赋予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雄安是独一无二的。 在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指导意见》提出“实行扁平化管理”。据此,我个人理解,可能未来雄安新区将实施省级、县(市)级、乡镇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可能代表了未来全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 二、雄安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另一个深圳 雄安新区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的定位类似于改革开放之初赋予深圳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的定位,可以讲,雄安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另一个深圳。 考虑到雄安新区要发挥新时代改革开放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的定位,这个要求和方向既是针对雄安新区改革开放的,也是对新时代全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可以预见,在未来新一轮改革开放中,中央会赋予地方更大的改革自主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