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佐罗 东夷佐罗
关注数: 213 粉丝数: 217 发帖数: 4,781 关注贴吧数: 96
21-04-12 【求助问询】20年前高密一对早产双胞胎,而今一家4口寻青岛恩人 20年前,潍坊高密。一对双胞胎姐妹提前三个月早产。 因为极度虚弱,这对每个只有两斤多点的小姐妹,被紧急送至当时的青岛市妇儿医疗保健中心接受护理。半个月下来,护理医疗费就已达万元。面对高额的费用,初为人母的姜友莎及家人一时间手足无措。此事经本报报道后,岛城众多好心人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孩子最终平安出院。 高密与青岛,从此因一对双胞胎姐妹的生命奇迹,无形中又增添了一条纽带。 20年过去,当年的小姐妹已是大二的学生。 20年里,身在高密的姜友莎和丈夫宿玉德没有一刻放下对青岛恩人的惦念。 20年后,姜友莎拨通半岛热线,一家四口,两代人,要寻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青岛恩人。 图片 姜友莎期待通过半岛都市报找到恩人 早产“姐妹花”愁坏一家人 姜友莎家住潍坊高密市康庄镇,在她看来,2001年,生活跟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那一年她30岁。 当年2月28日,已经怀胎6个月她突然大出血,丈夫宿玉德赶忙租了一辆小面包车,将她送到了高密市人民医院。 医院在对她全面检查后,发现需要对腹中的双胞胎进行保胎治疗。但是半个月过后,姜友莎的出血症状仍在继续。“医生说,保胎不能再继续了,否则孩子难保。”最后,医院为她做了剖腹产手术,两个孩子提前三个月来到了这个世上。 图片 两个小宝贝的百日照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醒的,醒了才知道两个孩子一个2.2斤,一个2.6斤。”姜友莎说,“我从没听说过有这么小的孩子。两个孩子如拳头大小,头像鸡蛋大,孩子的大腿跟成人的大拇指一般。” 虽然刚生产完很虚弱,但初为人母的姜友莎仍难掩心中激动。但是医生告诉她,医院条件有限,建议尽快将这两个孩子送到医疗条件好的青岛市妇儿医疗保健中心(今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进行治疗。如果延误治疗时机,孩子的生命恐怕有危险。 在得到姜友莎全家人同意后,高密市人民医院向青岛市妇儿医疗保健中心拨打了求助电话。 图片 姜友莎与儿时的双胞胎女儿 当年3月17日下午,一辆来自青岛的急救车赶到了高密市人民医院,将两个孩子放在特殊的设备里,在父亲宿玉德的陪同下赶往青岛。 此时,腹部切口没有愈合的姜友莎仍躺在高密市人民医院的病床上。“孩子被送去青岛时,我仍处在半昏迷状态。”姜友莎说,“原因是前期大出血,再就是剖腹手术致刀口化脓。”孩子被送到青岛后,就一直在重症监护室由专人看护。一周后,身体刚刚有了好转的姜友莎立刻赶到青岛。 两个孩子一个都不能丢 姜友莎见到孩子后才知道,体重只有2.2斤的老大仍不会哭,但初为人母的她却哭了。除此之外,她才知道在经历了保胎、剖腹产和孩子转院住院后,家里所有的积蓄已经全拿出来了。 姜友莎心里清楚,公婆家在农村,在镇政府农技站工作的丈夫每月也只有260多元的工资。但是想让两个孩子得到最好的治疗,至少还需要3万元的费用。 此时,姜友莎的母亲、妹妹也老家赶到青岛医院。“家里已经没钱了,该借的也已经借了,妹妹连自己打工的钱都送到医院来了。”姜友莎说,当时农技站的领导还给了丈夫100元,只是对于3万元的治疗费用来说,这100元仍是杯水车薪。 当时同病房的“病友”提议,他们是否先“保一个孩子”。两个孩子都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身为母亲,姜友莎决心,只要有一线希望,两个孩子一个都不能丢。 一边是难舍的孩子,一边是高昂的治疗费用,初为人母的姜友莎第一次没有了主意。 “孙子少花点,救孩子要紧” 就在全家陷入绝望之时,同病房的病人家属给姜友莎出了一招。 当时,创刊不到两年的半岛都市报已经遍布青岛大街小巷,家喻户晓。 “有一个病人家属拿着一份半岛都市报来到了病房。他告诉我们实在撑不下去的话,就给半岛都市报打个电话,让记者在社会上呼吁一下,救救两个孩子。”姜友莎说。 图片 图片 往 期 精 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