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衔微木 继续孤独20年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关注数: 789 粉丝数: 491 发帖数: 40,216 关注贴吧数: 65
陛下、殿下、阁下有何区别? 陛下、殿下、阁下有何区别? 古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 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脸,因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 见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脸,我只敢看你的台陛之下——大家知道皇帝的龙椅,就是那个宝座有一个台,台上面有台阶,那个台阶叫陛; 见到太子或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宫殿之下; 见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楼阁之下; 见到尊贵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脚下,就是低头的意思。权在足下,就看足下的这个足往哪边走,这叫做举足轻重,你这一抬脚就有分量。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称谓对象随着来历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敬称。躺带以后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麾下是对将帅的尊称。麾,本是指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帜。 阁下是旧时对一般人的尊称。常用于书信当中。愿意也是由于亲朋同辈间互相见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在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为对挚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膝下子女幼年时经常在父母的膝下活动,故以“膝下”表示幼年。后来借指父母,有亲切之意。 足下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足下:意为“您”。相传晋公子重耳烧山逼介之推出山,不料介之推却抱着一棵大树烧死。晋文公砍下大树做了木履穿在脚下,平时总是看着脚下的木履说:“悲乎,足下!” 在下自称的谦词,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传统文化之殇——七夕不是情人节 昨天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夕节,这个传统节日在年轻一代人心中都有着非常深刻的烙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节日被不少人赋予了新的色彩,那便是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节对很多人而言,就是情侣之间吃个烛光晚餐,看场电影,送个鲜花,我说爱你,你说我也是,接着开个房。当各种商家、媒体以“中国的情人节”为主题来宣传和包装七夕节的时候却早已忘记了这个从银河两岸闪闪发光的两颗星,到被人们赋予了一个悲欢离合故事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七夕,绝对不应该是情人节。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起源于大家所熟悉的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关于牛郎织女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北朝任昉所著的《述异记》。 在中国古代,七夕与爱情无关。七夕节又叫做乞巧节,乞巧节,顾名思义就是家里的姑娘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乞巧的方式,不同地区各有不同。穿针引线,小物品竞巧是最常见的乞巧方式,也是最早有记载的。《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汉朝的七夕节,有登楼晒衣的民俗。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会把衣物拿到户外晒。但这习俗到了魏晋却开始变了味,成了土豪们炫富显摆的日子。土豪纷纷把家里的绫罗绸缎晾晒出来,屌丝们自然不意思把地摊货晾出来。于是,仕族文人开始把家里的书晒出来。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描述了有一人“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晒书,自谓满腹诗书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的七夕节也不断发展演变增添新的内容。文*革时期,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被斥之为封建迷信。除了清明节以外,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七夕节在内的传统节日遭受巨大的破坏,承袭上千年乞巧活动被中断。文*革结束后,传统节日满满地回归大众视野。只是,经过的10年浩劫的侵袭,再难重拾旧日的风致。传统的过节方式,文化生活大众文化中渐行渐远,只剩些模糊的背影。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