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夜深似海🍄 我是小沈阳哦
关注数: 56 粉丝数: 75 发帖数: 6,402 关注贴吧数: 11
诺贝尔奖,国际科学组织为这位池州人鸣不平 郑颂国无缘诺奖 国际科学组织发声诉不公华文之窗 2025-10-08 14:59 关注 10月7日,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日本免疫学家 Shimon Sakaguchi、美国免疫学家 Fred Ramsdell 与 Mary Brunkow 因在“外周免疫耐受(peripheral immune tolerance)”方面的发现获奖。 他们揭示的核心机制——调节性 T 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帮助人类理解了免疫系统为何不会反噬自身,也为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肿瘤免疫治疗乃至抗衰老研究打开了新篇章。诺奖评委会称,这一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免疫系统平衡的理解”。 这是科学的胜利,但在掌声之外,也引发了一个更深层的思考: 科学的荣耀属于谁?科学史又由谁书写? 一、背后的英雄,不止坂口志文 今年的诺贝尔奖无疑属于三位奠基者,但在这段科学史的背后,还站着一群同样不可或缺的“隐形英雄”。 1990 年代,美国 NIH 的 Ethan Shevach 几乎与 Sakaguchi 同时、独立地证实 CD4⁺CD25⁺ T 细胞具有体内抑制功能,并建立了沿用至今的 Treg 功能检测体系,使“抑制性 T 细胞”从假说走向证据。 进入2000 年代,Alexander Rudensky系统性阐明FOXP3 的不可替代作用,绘制了Treg的表观遗传图谱,让科学界第一次真正理解免疫平衡的分子逻辑。 与此同时,James Allison与本庶佑(Tasuku Honjo)通过CTLA-4和PD-1 通路揭示了免疫系统的“分子刹车”,这一发现不仅造就了2018 年的诺奖,也为Treg的抑制机制提供了分子注脚。 随后十余年间,全球多个实验室不断拓宽Treg 研究的边界:Diane Mathis发现肌肉与脂肪中的驻留Treg参与组织修复,Jeffrey Bluestone则将Treg疗法推进临床,率先开发低剂量IL-2治疗,为自身免疫病患者带来希望。 二、从nTreg到iTreg: 中国科学家郑颂国的遗憾与 iTreg 的未来 诺奖的舞台之外,还有另一种突破正在重塑免疫学的未来。 上述研究多聚焦于体内来源的天然调节性 T 细胞(nTreg)——这些在胸腺发育阶段自然形成、负责维持免疫自稳的细胞,奠定了“免疫耐受”的
诺贝尔奖,国际科学组织为这位池州人鸣不平 郑颂国无缘诺奖 国际科学组织发声诉不公华文之窗 2025-10-08 14:59 关注 10月7日,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日本免疫学家 Shimon Sakaguchi、美国免疫学家 Fred Ramsdell 与 Mary Brunkow 因在“外周免疫耐受(peripheral immune tolerance)”方面的发现获奖。 他们揭示的核心机制——调节性 T 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帮助人类理解了免疫系统为何不会反噬自身,也为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肿瘤免疫治疗乃至抗衰老研究打开了新篇章。诺奖评委会称,这一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免疫系统平衡的理解”。 这是科学的胜利,但在掌声之外,也引发了一个更深层的思考: 科学的荣耀属于谁?科学史又由谁书写? 一、背后的英雄,不止坂口志文 今年的诺贝尔奖无疑属于三位奠基者,但在这段科学史的背后,还站着一群同样不可或缺的“隐形英雄”。 1990 年代,美国 NIH 的 Ethan Shevach 几乎与 Sakaguchi 同时、独立地证实 CD4⁺CD25⁺ T 细胞具有体内抑制功能,并建立了沿用至今的 Treg 功能检测体系,使“抑制性 T 细胞”从假说走向证据。 进入2000 年代,Alexander Rudensky系统性阐明FOXP3 的不可替代作用,绘制了Treg的表观遗传图谱,让科学界第一次真正理解免疫平衡的分子逻辑。 与此同时,James Allison与本庶佑(Tasuku Honjo)通过CTLA-4和PD-1 通路揭示了免疫系统的“分子刹车”,这一发现不仅造就了2018 年的诺奖,也为Treg的抑制机制提供了分子注脚。 随后十余年间,全球多个实验室不断拓宽Treg 研究的边界:Diane Mathis发现肌肉与脂肪中的驻留Treg参与组织修复,Jeffrey Bluestone则将Treg疗法推进临床,率先开发低剂量IL-2治疗,为自身免疫病患者带来希望。 二、从nTreg到iTreg: 中国科学家郑颂国的遗憾与 iTreg 的未来 诺奖的舞台之外,还有另一种突破正在重塑免疫学的未来。 上述研究多聚焦于体内来源的天然调节性 T 细胞(nTreg)——这些在胸腺发育阶段自然形成、负责维持免疫自稳的细胞,奠定了“免疫耐受”的理论基石。然而,nTreg 在临床应用中面临数量稀少、体外扩增困难、炎症等疾病状态下功能不稳定等临床应用上的巨大挑战。
池州人的华夏风骨 最近,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隐蔽战线工作的英雄事迹,总能让人热泪雨下。这时候,我也会想到,在我们池州这片土地看似默默无闻的历史上,其实也有很多沉默的荣耀,在每一个国破家难的时代,总有一些代表人物,演绎着震撼人心的江左风流、秋浦悲歌! 在宋朝,出生于池州军旅世家的梁红玉,落难为妓犹不忘报国,在结识丈夫韩世忠后,夫妻二人奋战的抗金第一线,最后巾帼不让须眉,沙场殉国。 宋朝武状元华岳,同样出自池州军旅世家,文采卓著,武功超群,归纳出武学十八般武艺,勇夺朝廷武试状元。仕途中,忠贞报国,面对奸人当道,不畏权贵,直面邪恶实力,不幸被奸相杖死。英雄故事,可歌可泣。 宋末石台人丁黼,进士,任四川制置副使兼成都知府,面对元军压境,不弃城,不撤退,誓言“我职责就是镇守疆土。”几次率军出站,可惜外援不至,寡不敌众,被敌箭射杀。朝廷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赐谥号“恭慰”,并束力令在石台建立“褒忠祠”。 明朝,池州籍六首状元黄观,忠君爱民,靖难忠反对朱棣篡权,誓维朝制,坚守气节,在护君失败后跳江自杀。虽然事是朱明皇家内耗,但黄观的忠烈气概,还是让后人无比敬仰的! 明朝,青阳人柯乔,军事家思想家,镇守大明海防,带领军民抗击倭寇、葡萄牙殖民者的侵略,屡战屡胜,收复鼓浪屿。后来受权贵排挤,蒙冤罢官,最后回家乡安安静静做学问,直至终老。 吴应箕,贵池兴孝乡人(今石台),明末著名社会活动家、文学家、复社领袖和抗清英雄。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渡江,吴应箕在家乡起兵,一度占领贵池、石埭等地。是年冬,率义军在贵池泥湾山口阻击渡江南下的清军,因寡不敌众,败退回山,后退守压气培(今称乌鸦培)兵败被擒,十月十七日就义于池州城外石灰冲,其家人百余口和义军将士全部殉难。吴壮士实乃民族英雄,气贯云天! 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池州更是涌出一大批抗日烈士和解放英雄,代表人物有凌霄、方瑛、汪秀璋,陈仲亭,柯少汝……等等等等!
池州籍将军谱 池州在安徽看似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但是内在其实是一个蕴藏着大能量的龙兴之地;池州人无论居家或者旅外,似乎都很低调,但其实也是低调遮不住锋芒,各行各业也是精英辈出、中流砥柱。 今天例举一些民国以来池州籍的军旅骄子,让我们欣赏一下他们的沙场风采的同时激励自身,效步前贤。 一,开国: 方国华,少将,贵池人,1904年出生; 倪南山,少将,东至人,1911年出生,原籍安庆潜山; 姚克佑,少将,贵池人,1918年出生,出生于北京; 二,建设时期: 何世德,少将,贵池人,1946年出生; 夏富国,少将,贵池人,1951年出生; 储茂华,少将,石台人,1960年出生; 何骏,少将,贵池人,1961年出生; 何玉彬,少将,贵池人,1964年出生; 汪光鑫,少将,贵池人,1963年出生; 蒋直发,少将,贵池人,1971年出生; 邱火林,少将,东至人,1966年出生; 民国时期: 陈作新,上将,青阳人,1870年出生,落籍湖南浏阳; 许历农,二级上将,贵池人,1918年出生; 姚捷勋,中将,贵池人; 李家骥,中将,东至人; 宁攸武,中将,青阳人,1938年出生; 匡泉美,少将,贵池人,1907年出生,旅居湖南醴陵; 卢杰,少将,贵池人,1906年出生; 王善道,少将,东至人,生卒年不详 ...... 视野有限,知识不全,欢迎有识之士补
黄梅戏的安徽属性 争黄梅戏的起源,就是争这个文化品牌的地域专属性。二十年前,湖北方面还是个唯唯诺诺的学生,如今,应该是学到点精髓了,就开始咄咄逼人,要搬师傅的家了。从目前鄂皖两家争锋相对的态势来看,未来连共享的可能性都不存在,必然争个水落石出。 作为安徽人,很多人为安徽黄梅戏摇旗呐喊多少带着地方情节。大家的常识是,黄梅戏是安庆的,而安庆是安徽的,所以我们必须为自家兄弟两肋插刀。 其实,作为资深黄梅戏爱好者来说,我得说,就算不带地域情节,站在客观的位置上,只要是真正了解黄梅戏的历史,也会坚定地认为,黄梅戏是安庆的,更是安徽的。它的的方言,它的声腔,它的剧目,它在萌芽阶段的那些艺人,没有一样不是安徽的。因皖剧改名黄梅戏所带来的湖北起源说,曾经就是个美丽的误会,到今天两家水火不容,就几乎演变噩梦了,撕裂了鄂皖两家地域情感,伤害太深了。 黄梅戏的安庆特色已经是常识,大家都有共识,就不必赘述,我今天主要强调的是,黄梅戏不仅仅是安庆的,更是一个集安徽各地音乐之大成的大地方文化结晶。黄梅戏在安庆地区形成的过程中,广泛地吸收了安徽各地的民间音乐精髓,才有后来享誉九州、享誉海内外的斐然成绩。这一切,得益于过去安庆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地位,江淮各系,群英荟萃。 在黄梅戏组成的各个元素里,除了安庆老六邑(八县)的各种声腔,更加广泛地吸收来自域外的池州调(青阳腔)、徽州调、凤阳花鼓调、皖北民歌等安徽各地民乐精华,这些痕迹在黄梅戏的经典作品中,随处可见。比方说,《天仙配》不仅仅剧目改编自青阳腔,里面的主要声腔也是源自青阳腔的仙腔和阴司腔,浓浓的道情和佛乐味道。而黄梅戏的经典唱段状元府和凤阳歌里的“说凤阳道凤阳”基本就是一个调,《大辞店》里的“我送客人一把双须锁”和五河民歌里的《摘石榴》也是半点不差的一个调,还有,《小辞店》改编自庐剧,刘凤英也是肥西三河人,这个后来好事者制造出一些争议,这里暂不多叙。 再说黄梅戏形成过程的代表艺人属地,这里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胡普伢、蔡仲贤为代表的群体,除了个别江南池州的,基本都是安庆地区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黄梅戏真正繁荣期,几乎安徽各地甚至全国各地都参与进来,安庆本土艺人以严凤英、潘景俐为代表的虽然都是顶梁柱角色,但也只能占半壁江山了,王少舫、黄宗毅、熊少云等男演员都分别创造了精彩的银幕形象,他们分别来自南京、马鞍山当涂和池州青阳。而艺人之外的作曲人和剧创人,来自亳州的时白林、临沂的王兆乾、武汉的王冠亚等,更是个个才华横溢,独当一面,为黄梅戏的成长做出来巨大的成绩。而这一时段的黄梅戏的创演人员,也渐渐从安庆分流到了合肥,形成两个主创阵地,这两个阵地,既是合作,也是竞争,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也是这个阶段,安庆黄梅戏真正演变成安徽黄梅戏。而第三个阶段,黄梅戏还时基本延续了部分辉煌,但是,在通俗音乐的冲击下,和全国其他剧种一样,也是走向没落的开始,就不多说了。 最后我要格外强调的是,在黄梅戏萌芽阶段和形成阶段,所谓的发源地黄梅县,除了一个把皖剧改名黄梅戏得桂林西,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其他人参与进来,个别偷梁换柱篡改历史编造资料的自然不能算。 所以说,安徽方面必须不遗余力地捍卫黄梅戏品牌的地域专属权,因为,它不仅仅是安庆的,更是整个江淮大地安徽的文化大成!
合肥地壳运动之我谈 近一年来,合肥地区内发生了几次不痛不痒的小型地壳运动,虽然没什么伤害性,但是,对合肥乃至安徽地区的居民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心理波动,大家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我就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吧。 关于地震,按以往其他地方的经验来看,基本难以预知,但会在即将发生前有一些或是或非的预兆,比方说水面高升虾跳鱼跃、群蛇出洞蚂蚁搬家、万鸟云集百兽奔袭。但是,合肥几次地壳运动前基本没有这些反常的动物异动现象出现,因此,个人以为,既然一点前兆没有,几次小型运动也没有发展成大型地震,那就说明这一块的地内结构很坚实,不存在大型的地质结构调整的风险。地震既然是不可预知的,那么,与其杞人忧天,不如坦然处之。 不过,今年在安徽区域内,倒确实有一些自然异象发生,像上半年,安徽各市几次同时出现红霞满天和五色彩虹,几个地方甚至双虹闪耀。我不知道这些自然异象和几次合肥地壳运动是不是有关,但如果一定要联系起来,那么我相信它们都是吉兆,毕竟红霞和彩虹都是传统文化里的祥瑞之物。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也可能是安徽这片土地里有一股鸿运之气会在未来某个时期爆发,蛟龙在渊欲飞青天,合肥的几次地壳运动只是在活动活动筋骨预热一下罢了! 所以,大家乐观一点吧,天助江淮,祝福安徽!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