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岄九 七遇海风
-[天色很暗,但我看到了利莫里亚的太阳
关注数: 645 粉丝数: 2,520 发帖数: 22,779 关注贴吧数: 143
英雄核潜艇,用热血写就荣光 中国海军战略导弹核潜艇英姿。李唐摄 潜艇没有舷窗,看不到七彩海洋。茫茫的大海深处,水兵在悄悄潜航。 不要问我航行到哪里,不要问我航程有多长。狂涛巨浪任我走,英雄的自豪在心上。 潜艇没有舷窗,处处有七彩阳光。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心中为我导航。 不要问我航行到哪里,不要问我航程有多长。中华民族强国梦,神圣的使命在肩上。 当我们深深潜入海底,理想在天空展翅飞翔。当潜艇与太阳一同升起,我们把光荣在心里默默珍藏。 ——摘自歌曲《走向深蓝》 引 子 美丽海滨,沙滩上游人如织,人们正在无忧无虑地游玩嬉戏。秋日的阳光下,快乐的人们不会想到—— 此刻,一艘核潜艇正在深海潜航,与无边的黑暗结伴,官兵们终日看不到七彩阳光,一天、两天、一个星期、一个月…… 干核潜艇工作,需要趟过寂寞、艰苦、生死等一道道关卡隘口,为什么他们甘愿一生与之相伴? 黄昏,残阳如血。站在海军某潜艇基地码头看潮涨潮落,记者的思绪在海风中交织、旋绕:远方就是折戟沉沙的甲午海战场,屈辱的记忆今天仍在发酵。 此刻,军港回响起那自信与豪迈的歌声:中国海军核潜艇,用热血写下不朽的光荣! 激越的旋律中,流淌出的答案足以让一个民族挺拔。 不同的人生选择,成就不同的人生高度;对待生死的态度,决定生命的厚度。采访基地官兵,就是用心丈量一座中国军人的精神地标…… 入海惊心动魄,归来悄无声息。他们甘于寂寞、默默坚守—— 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做埋头苦干的“守望者” 那个尴尬瞬间,注定要在基地某艇员队机电长彭桂初记忆深处定格: 第一次探亲回家,多年未谋面的高中同学聚会。聊天时,得知他分配到海军工作,同学们羡慕地问:“你现在干什么?” “烧锅炉。”迟疑片刻后,他的回答令现场顿时安静。 同学们不知道,他烧的这个“锅炉”不一般——核潜艇的核反应堆。而这个颇具想象力的答案,彭桂初还是从战友们那“抄袭”来的。 因为这个答案,有战友受到父母责骂:你小子不好好干,让领导发配去烧锅炉。也因为这个答案,有的战友谈恋爱时把女孩给“吓跑”了 。 入海惊心动魄,归来悄无声息。基地政委厉延明告诉记者,核潜艇部队官兵虽然干着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大家却甘于做埋头苦干的“守望者”。 壮怀激烈,一默如雷。为“国之重器”默默守望,最难忍受的是被亲人误解—— 那年,艇员刘志国的未婚妻拿着照片找到部队:“明明说好10月份买房结婚,怎么突然人间蒸发了。他是不是变心了?出事了?”刘志国随艇远航,这是军事机密,没法明说。所以,虽然部队领导百般解释,但她仍然半信半疑。 那年,战士柳青祥的父亲病危,他正在海上执行任务。母亲在电话中联系不上儿子,抹着眼泪赶到部队要人…… 在这个潜艇基地,军嫂们有“两个不知道”:一是不知道丈夫在哪儿,二是不知道丈夫在干啥。家属们见面打招呼,话语中满满的都是担心:“我老公出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 不是对祖国和人民怀有大爱,谁能年复一年地忍受这样的寂寞!谁又能拥有这样的心理定力!当人们还在热衷于微博粉丝、微信朋友圈的时候,很多官兵却索性取消手机上网功能,减少对外交往的渠道。 辉煌常隐寂寞中。 寂寞中,他们亲手发射了我国第一枚水下运载火箭;寂寞中,他们创造的潜艇水下长航纪录直至今日仍未被打破;寂寞中,他们成功刷新中国潜艇深潜纪录…… 长期的浸润养成,让甘于寂寞、默默坚守的品质融入一代代核潜艇官兵的血脉。 入夜,潜艇静静地驻泊在码头。为了下一次远航,舱段班的官兵还在一寸一寸地检修。经年累月与钢铁管线打交道,他们的手粗糙得像枞树皮,一不小心就“咧开了嘴”。 凝视那默默忙碌的背影,记者蓦然回望军港前白色巨石上的两个大字——海魂。 走进潜艇基地官兵的精神世界,那首熟悉的歌曲在记者心头唱响——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东海舰队某野战输油管线大队锤炼战场保障本领 图片:该大队组织岸滩油管展开演练 初秋,东海某海域天刚破晓。某军港码头,一场保障演练拉开帷幕。 海面上,一艘登陆舰大门轰然洞开,一套套野战输油系统迅速在“敌”岸架设完成。与此同时,一艘艘冲锋舟驶离岸滩,拖带着一条条“油龙”向着海面数艘舰艇飞驰而去。 此举标志着东海舰队某野战输油管线大队担负的“海到岸”“岸到海”两个通道油料输转任务圆满完成。导调组评价:“探索拓展了战时油料保障新途径。” 该大队组建之初,训练无教材、考核无标准、专业无人才,他们摸着石头过河,自主编写了《军事训练指导法》《分队训练考核标准》等规范,让训练有章可循,逐渐步入正轨。 闽南群山,山水纵横。大队官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水流湍急的燕江之上飞舟跨越、架设管线。 云贵高原,茂林丛生。大队官兵跨区机动、披荆斩棘、克服高原反应,圆满完成了总部赋予的管线信息化系统远程控制实验任务。 在一次次磨砺中,大队官兵把岸滩无码头油料补给时间压缩为原来的三分之一,探索出岸滩无码头快速对舰油料补给、快速开辟前进保障基地等方法,拟制的训练大纲为海军同类部队训练提供了依据。 随后,该大队连续组织“使命”系列油料实输演练,将部队成建制摩托化拉到远离营区近200公里外的陌生地域,以实兵实装、实地实输方式,组织长距离野战管线输油等课目演练。 浙东沿海,酷暑难忍。大队官兵克服人员装备多、驻训时间长等困难,在毒蛇出没的地域架起帐篷、展开装备,铺设输油管线、开设多个泵站。 此次演练,该大队创下了不同管径不同管质管线互联互通、新型野战输油管线装备长距离大流量多泵站输送等5项保障新纪录。 在一次次演练中,该大队野战油料保障能力得到提升。去年8月,舰队组织后勤专业比武竞赛,大队参加5个专业比武,获得3个第一和两个第二的好成绩。 成绩来之不易。一个油囊250公斤、一根管线80多公斤、一个闸阀70余公斤……野外作业,每天铺设数公里管线需要的上千根钢管和闸阀,全靠官兵肩扛手抬。 那年7月,二营管线连连长卞友忠毕业分配到大队没几天,就赶上参加演练,他所在的分队要在一望无际的稻田中铺设5公里管线。雨后的乡间小路泥泞难行,卞友忠和3名战士早上5点半开始铺设,一直干到深夜11点半。一天里,他们搬运了800多根管线、50多个闸阀。 一次保障中,四级军士长常红伟扛着几十公斤的管线徒步行军5公里,多次驾驶小舟穿越湍急河流。操作中,一处管线接口因密闭不严油料喷涌而出,常红伟毫不犹豫用身体堵住漏油处,紧急排险确保完成任务。
砺剑路上追梦人:东海舰队某保障大队总工程师刘生华 刘生华正在检测导弹 王春风摄 这年盛夏,东海前哨。一场实兵实弹演练在海天之间拉开大幕,东海舰队某军械技术保障大队负责对多艘舰船实施导弹保障。 车队刚一出门,带队的总工程师刘生华就接到通知:“我方码头被炸毁,立即实施机动保障。” 刘生华一声令下,车队穿山路、走高速、找捷径,异地机动400公里,在一个隐蔽的荒滩上,官兵迅速构筑起集导弹装载、调试、卸载于一体的综合保障阵地,为任务舰艇第一时间补充了上百枚导弹。这标志着该大队走出传统的岸基固定式保障模式,保障力生成模式有了新的突破。 雷弹保障,难在一个“快”字。近年来,随着部队使命任务拓展,大队的雷弹保障数量成倍增加,恰在此时,上级要求保障时间缩短为原来的一半! 任务量摆在那儿,没有兵力只能提高效率,刘生华带着大队技术骨干开始摸索研究“雷弹最大保障能力评估”课题。去年,两项重大演习演练任务重叠在一起,要求大队在规定时间内保障数百枚各种型号的雷弹。刘生华的研究成果发挥了巨大威力,数条作业线同时开动,提前两天时间完成了保障任务。 军械保障,危机四伏。一次靶试任务中,某型导弹发动机点火快了0.1秒,助推器来不及脱落,导弹没能命中目标。3个多月的时间里,刘生华在机器方舱里跪着、趴着、蹲着,摸遍了导弹的每一个模块、每一根线路。终于,导弹发动机点火延时装置研制成功,成功命中目标。 一次,某舰在演练中承担拦截导弹任务。对空导弹发射按钮按下之后,导弹尾部喷出浓浓黑烟,却迟迟没有离架,情况非常危险。刘生华第一时间带领专业骨干把导弹运回技术阵地,初步判断是电爆管出现故障,只有强行拆除才能消除隐患。 黄色警戒线内,刘生华带着几名技术人员消除了身上的静电,小心翼翼地拆解着导弹上的部件。一根根导线、一个个电阻,刘生华顶着压力稳稳出手,精准地拆解了关键部件,解除了导弹突然爆炸的危险。 又是一场实兵演练即将开始,某型导弹发射系统忽然警报大作,自动喷淋系统开始工作。喷淋系统只有在弹体过热时才会启动,这枚导弹还能不能打?打了之后会不会突然爆炸?刘生华经过反复排查,发现是一个等效电阻发生故障。重新检测弹体后,他郑重地在导弹质量责任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演练当天,看着导弹出鞘直击海天,刘生华欣慰地笑了…… 颁奖词 ■王通化 他不能像舰长驾驶战舰纵横四海。但是,他把一枚枚合格的导弹交到了舰长手上。他的梦想,就是看着亲手维护的导弹亮剑大洋。刘生华,你用导弹精准的尾迹,在辽阔海天书写了一名军械科技尖兵对使命的担当。
和平方舟离开缅甸前往印度尼西亚 本网仰光9月3日电记者王凌硕 特约记者琚振华报道:今天上午,和平方舟医院船圆满完成在缅甸为期6天的访问和医疗服务驶离迪洛瓦港,前往印度尼西亚拉布汗巴焦参加多国海军联合巡诊。 缅甸是此次“和谐使命—2013”任务的第七站。其间,医院船克服与孟加拉站服务间隔短、官兵身心疲惫和缅语交流不畅等困难,发扬不拍疲劳、连续作战的战斗精神,将医疗服务与医学交流、教学查房、参观座谈有机结合,深入到当地社区、小学、孤儿院和郊区医院,并重点为当地普通民众开展医疗服务,有效拓展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医院船累计为缅军人、民众和华人华侨诊疗6422人次,手术77例,受到缅甸社会各界和民众的高度赞誉。此外,和平方舟还与与缅方开展了6次医学交流,组织68名缅医务人员登船与中方医生联合坐诊和护理值班,标志着和平方舟具备了与多国医生共同开展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服务能力。 在缅甸,和平方舟成为当地民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先后3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媒体关注,宣传和平方舟医院船服务理念和诊疗成果。缅海军司令杜拉德瑞上将在与指挥员沈浩少将会谈时表示,和平方舟是超越国界的友谊之舟、生命之舟,此次到访缅甸并提供医疗服务,是缅中两国两军交往的又一里程碑。
我海军舰艇编队起航出访智利巴西阿根廷 编队整装待发 曾行践摄 9月3日电 记者 濮照、通讯员 曾行践报道:汽笛长鸣,今天上午10时,由南海舰队导弹驱逐舰兰州舰、导弹护卫舰柳州舰和东海舰队综合补给舰鄱阳湖舰组成的舰艇编队,在编队指挥员、南海舰队副参谋长李晓岩率领下,缓缓驶出三亚某军港,踏上了出访智利、巴西、阿根廷三国的航程。 舰艇编队将横跨太平洋,航经麦哲伦海峡,驶入大西洋,先后抵达智利瓦尔帕莱索、巴西里约热内卢和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进行友好访问,并技术停靠法属波利尼西亚帕皮提港,其中,阿根廷为中国海军军舰首次出访。 据了解,出访编队携带直升机1架,随舰官兵600余人,总航程28000余海里。访问期间,编队将与智利、巴西、阿根廷等国海军广泛开展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军事互信,进一步深化我与三国海军的友好关系。 编队起航 曾行践摄 海军副司令员徐洪猛代表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和海军政委刘晓江到码头送行。南海舰队政委王登平以及三亚市、兰州市、柳州市领导,部队官兵和亲属代表等200余人到码头送行。 相关链接: 兰州舰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导弹驱逐舰,舰长155.5米,宽17.2米,满载排水量6400余吨。服役以来,多次出色完成重大军事演习、护航和出访任务,被誉为“中华神盾”。 柳州舰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导弹护卫舰,舰长134米,宽16米,满载排水量4000余吨,主要装备舰舰导弹系统,近程防御舰炮等武器,可搭载1架舰载直升机。 鄱阳湖舰是我国第一代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舰,舰长168.2米,宽21.8米,满载排水量20000余吨,主要担负远洋条件下,舰艇编队的油料、淡水、食品等物资保障,并可为大中型作战舰艇实施应招或定点支援保障。 挥手告别 曾行践摄
海军新入列“蚌埠”舰首次实射导弹命中目标 图:导弹发射瞬间。 万福盛摄 本网讯 特约记者方立华、通讯员万福盛报道:初秋的一天上午,东海某海域,一场实战化演练激战正酣。入列仅5个月的国产某新型护卫舰首舰——“蚌埠”舰在海上疾驰,伺机对“敌”舰实施精确打击。随舰出海的某水警区司令员程杰介绍,这是该舰入列以来首次实射导弹。 “战斗航向××,准备导弹攻击!”舰长黄继先下达紧急战斗命令。对海导弹控制室内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对海导弹班长汪海涛、导弹兵罗轶脸上汗珠直往下滴。和舰上官兵一样紧张的,还有装备厂家、科研院所的专家们。“首次实射导弹意义非凡,我们都在屏息期待射击结果!”武器专家唐亮说。 为确保实射成功,该舰所在的水警区在组织人员赴兄弟部队学习取经的同时,采取外请与内教相结合、专题辅导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法,邀请科研院所专家现场讲授导弹及相关系统的基本性能、操作使用和应急处置方法,组织人员编写出《导弹技术准备实施细则和射击规则》,为导弹实射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发现并锁定目标!”指控部门报告。“导弹攻击!”“5、4、3、2、1,发射!”只见一枚导弹拖着长长的烈焰,呼啸着直扑“敌”舰。 片刻,信息传来:“导弹准确命中目标!”至此,“蚌埠”舰创下了该型舰首次实射导弹就准确命中目标的优异成绩,为后续入列舰艇对海作战使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