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gsh2007 chgsh2007
关注数: 3 粉丝数: 39 发帖数: 869 关注贴吧数: 3
谈谈“名山”与“先王策府”的关系 司马迁说《史记》“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副在京师”好解,“藏之名山”何解?司马贞将“名山”解释为“先王策府”。很多人不信,包括我自己。 1、这是汉代约定俗成的用法吗? 目前,没有人从汉代的文献里找到这种指代。我查过与《史记》年代相近的《新语》、《新书》、《春秋繁露》、《淮南子》、《盐铁论》、《法言》、《汉书》等书,如果出现“名山”均指“山”,无一例外。因而,在汉代并没有直接证据确定“名山”约定俗成的指代“先王策府”。 司马贞也没有用汉代的文献,而是用西晋出土的战国文献。说明即使有汉代文献流传于唐而遗失于今,也无此用法!没有汉代的文字记录,司马贞如何知道800年前汉代“名山”的奇特用法?因而,“名山”指代“先王策府”不是汉代约定俗成的用法。 2、这是司马迁的习惯用法吗? 在现存《史记》中,“名山”出现了31次。除去《武帝本纪》截取与《封禅书》相同的6次,司马迁共用了25次“名山”。如果没有司马贞的《索隐》,用“山”来理解,全部解释的通。 按《索隐》来硬解,使本来合理的解释,突然出现了非常规的其他解释。司马迁用了24次“名山”来指“山”,最后一次突然指了“先王策府”,非常突兀。这明显不是司马迁的习惯用法。 3、司马迁看过《穆天子传》吗? 司马贞的解释取自《穆天子传》。从时间上看,其书在战国时期入土,西晋时期出土,正好跨过了汉代!从内容上看,《穆天子传》是周穆王的纪事,事件较多,而《史记》“周穆王”部分内容贫乏,引自《国语》、《尚书》,没有引用《穆天子传》内容。司马迁缺少资料却不引用《穆天子传》,应该是没有看过该书。 4、“名山”和“先王策府”有关联吗? 《穆天子传》中的“群玉之山”和“先王策府”有关联,不等于《史记》中的“名山”和“先王策府”的关联。“名山”指代“先王策府”的必要条件,是有“名山”指代“群玉之山”的证据,然后再证明“群玉之山”指代“先王策府”。《穆天子传》中没出现过“名山”,《史记》中没出现过“群玉之山”或“玉山”。何以证明“名山”指代“群玉之山”?证明不了“名山”指代“群玉之山”,“名山”和“先王策府”就没有关联。 综上,“名山”指代“先王策府”,既不是汉代约定俗成的用法,也不是司马迁的习惯用法。司马迁应该没看过《穆天子传》,他在《史记》中用的“名山”和“群玉之山”没有关联,不可能指代“先王策府”。
《韩非子》读后感 我最近一个月在读《韩非子》。《韩非子》不好读,我反复看了几遍,做了不少笔记,基本理清了思路。我现在发个贴叙述下感想,作为结束本次阅读《韩非子》的记号。 1、理论简述 韩非对社会发展的理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思想家。他对人性做了自利的设定,这是内因。同时,他又认为社会资源具有相对稀缺性,这是外因。上古时期民少,资源稀缺的压力不明显,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不紧张,因而政治统治仁和;而现今民众,资源稀缺的压力巨大,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紧张,故民争于气力,争而乱,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情况。这种内因外因相互作用影响社会发展的动态思路,在当时非常先进。 韩非认为,人情有善恶,因而可以用利益的方式来引导,以暴力来执行,通过管理来完成。管理要有效率,需要通过审名来定位,明分以辩类,确定名分,等级,形成社会管理体系。社会管理体系的根基是“法”。公平稳定法律会带来国家强盛,法令松弛会导致国家危机。 管理体系由君臣构成。君臣的利益不同,两者并不相互信赖,经常相互控制。韩非认可的管理体系等级森严,君贵臣卑,下层的提升只能通过上层肯定,不得以任何名义取代上层。 作为管理体系的最高执行者,君主掌握生杀之制(柄),有胜众的资本(势)。韩非认为,优秀的君主善于借助“术”来提升控制力。其特征表现为:无为于上,后发制人,不表现喜怒,不表达意见,广开言路,多方印证,功用为准,明于赏罚。 臣下也因利益差别分为不同团体。重臣通过利害关系扭曲官场,结党营私,排挤异己,造成“以私为重人者众,而以法事君者少”的局面;法术之士与重臣利益诉求不一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政治资源不丰厚,人微言轻,身处险境。 普通民众是被管理者。韩非欣赏的是从“法”,服“管”的耕战之民,反感的是“乱法”“犯禁”的奸伪之民。韩非认为耕战之民务实,利公,对国家切实有益,而奸伪之民虚诈,从私,不能增进国家实力。 2、两个问题 韩非理论中“法”、“术”、“势”的结合成为法学经典。但仔细考察,其“法”的观点主要来自《商君书》,自身并无多少建树;而“势”在书中极少提及,韩非将其理解为“胜众之资”,并没有展开论述;韩非在书中主要写的是“术”,大篇幅的分析各类臣民的特性,指出问题所在,给出解决方法。因而《韩非子》提出“法术”结合,明法暗术,但明显偏“术”。 我觉得这和韩非的思考角度有关。韩非的理论对社会中“人”的考察侧重于“个体性”, “群体性”偏弱,“阶级”、“阶层”、“集团”等概念没有明显出现在书中,“团体”也只是某些特征鲜明的利益小群体。因此,韩非只看到统治阶级内部君臣利益不同的部分,忽略了君臣利益相同的部分。他把君臣关系简单的归结到相互控制,“术”自然成为重点。而“势”的形成来自统治集团内部,是制度、法律、管理、威信、力量的综合体现。没有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整合与确认,就不会有“势”。韩非只在个体职位层级上进行考虑,自然无法讲清楚“势”的来源与作用。 从书中可以看出,韩非是老子的超级粉丝,道家思想在《韩非子》中的地位很高。但是,“无为”虽然被韩非提升为其法家理论的源头,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原因是韩非曲解了《老子》。 老子的辩证法无疑是中国式“归纳”思维的结晶。老子通过观察,发现事物内部总孕育着矛盾的部分,并在发展中能够自然解决。他认为这就是“规律”,无需过多的人为干预,因而“无为”。老子的“无为”,是贯穿整体社会的“无为”,因此老子理想的社会是“结绳记事”、“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 再看韩非的法家理论。韩非认为“道”是“无为”,和老子一致。但在《韩非子》里,这仅仅针对君主而言。君臣利益不同,存在相互控制的问题。君主的无为,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后发优势控制臣子。臣子是不能无为的。所以韩非的“无为”不能贯穿整个社会,仅仅是君主之术罢了。他喊的是“道”,但在实际中却降低为君主驭臣之“术”。 韩非的特点是用“演绎”的方法来解释老子“辩证”的理论。我仔细读了很多遍《解老》,发现韩非生造了一些概念来解释老子某句话的意思。而这些概念,既没有清楚的定义,也无法延展,仅仅是为了推演并附会上老子“玄而又玄”的言语。韩非在用演绎逻辑来注解辩证逻辑,在方向上走错了。因而,虽然韩非努力的“援道入法”,但法家的形而上和道家辩证法存在天然差别,并没有形成统一体。 3、人物评价 韩非是法家理论集大成者,是战国时期最后一位思想巨匠。他功底深厚,熟悉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流派的思想,特别精通法家、儒家、道家、墨家理论。他眼光深邃,对国家管理和社会发展的观察视角独特,对政治制度的见解极其深刻。他文笔老辣,深度剖析战国时期政治人物的群体形象。他的《韩非子》成为国学经典,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天开始看《盐铁论》,顺便吐个槽 今天我开始看《盐铁论》。找遍书店,只找到饶宗颐主编,赵善轩主笔的全译《盐铁论》。看了序言介绍,作者在用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想解读这场发生在汉昭帝时期的争论。我没看过《盐铁论》,不好说什么。 看了一卷,我就奇怪了,饶宗颐是主编,编委里还有陈鼓应,都是大牛啊,他们看过赵善轩自由发挥的东西了吗? 《盐铁论》不难读,我是业余历史爱好者,看了第一卷,就清楚的看出来,这场争论的议题很多(我还没看完),但非常清晰,跟自由主义根本没关系。不管是儒生还是桑弘羊,都是反对全面自由市场的。赵善轩完全是生搬硬套西方经济学思想,强行加注在2000年前的汉朝人的思想中,他为了反对官办经济,歪曲儒生的返古思想,竟然以为儒生反官办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市场经济? 就第一卷表现出来的思想看,儒生的经济思想是“道德”为中心,固定社会等级、增加下层人民农业生产,减少上层贵族奢侈消费,达到供需平衡,是弱化市场作用;桑弘羊的经济思想是“利益”为中心,进行社会分工,实行市场交换,强化市场作用,但需要通过国家控制市场自由度,平抑市场波动,以免出现大量兼并的情况。 现代自由主义思想,是以“利益”为中心,进行社会分工,实行市场交换,强化市场作用,认为政府干预市场自由度的行为会伤害经济自身,因而反对政府干预。 儒生、桑弘羊和赵善轩根本不是一个路子的,这个赵善轩为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贬低桑弘羊就算了,竟然还曲解儒生思想。书中引用了不少国内外资料,但凑到一起,却是错误的解读。看来没读好哲学,书读多了也没用。 我明天读后面内容的时候,只看原文,赵先生的注解看了没价值。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