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德 布达德
关注数: 43 粉丝数: 340 发帖数: 38,402 关注贴吧数: 18
今天的消息 高校分校 真的假的?   作为我国的第一高考大省,2022年河南省的高考报名人数达125万,占全国考生总数的10%。河南考生数量比第二名四川省多48万,与后11个省份考生总数相当,是东北三省考生数量两倍多。东北三省有4所985大学和11所211大学,而河南没有985大学,只有一所211大学。   2022年211大学在河南的录取率为4.14%,排名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倒数第4,仅高于广东、甘肃和安徽三省。其中郑州大学招生在河南招生6470人,贡献了0.5%的录取率。如果按照北京录取率14%来算,河南将会有17万考生被211大录取,比北京、上海和天津考生总数还要多。   2022年985大学在河南的录取率为1.14%,排名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倒数第2,仅高于安徽0.04个百分点。河南录取率是天津录取率的五分之一,是北京录取率的四分之一,不到东北三省录取率的二分之一。如果按照北京录取率4.29%来算,河南将会有5万考生被清华和北大录取,与北京市的考生数量相当。   2022年清华和北京两所顶级高校在河南录取率为0.046%,排名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倒数第5,是北京录取率的二十分之一,是天津录取率的十分之一。如果按照北京录取率0.91%来算,河南将会有1.1万考生被清华和北大录取,比清华和北大招生总数(约1万)还要多。   一般来说,越是好的大学在河南的录取率越低,意味着河南考生考取好大学的难度更大。高考地域不公是一个历史问题,短时间内解决是不现实的。有人提议全国一张高考卷,这样貌似公平。如果这样,河南、山东、湖北、广东等省的考生一定会笑哭,而北京、上海、天津和教育欠发达的西藏、新疆、贵州、广西等地的考生基本没机会考上好大学了。整体来说,北京、上海、天津考生的综合素质还是比较高的,这种方案对于他们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建议另外两种方案,减少地域不公的现象。   方案一:以考生数量为基数按比例分配各省份的招生名额,对于北京、上海、天津和教育欠发达的地区给予适当照顾,比如说增加10-20%的招生名额。这是针对全国各省份的终极解决方案,对每个省份都公平。方案二:河南高校数量不算少,但高水平的大学少之又少。河南没有985高校,只有一所211高校。对于每年上百万的河南考生来说,考上顶尖大学的难度全国第一。建议中国农业大学迁至河南,哈工大和中国科学院大学设置河南分校,提高河南省的高等教育水平。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农业领域内最顶尖的大学。近年来涉农类大学普遍不被看好,但中国农业大学顶着211和985的光环,而且位于北京,录取分数线并不低。河南是农业大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2021年的粮食总产量超过6万吨,仅次于黑龙江省,排名全国第二。把中国农业大学迁到河南,可以实现互利双赢。   哈尔滨工业大学目前实行“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一校三区同属985工程、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哈工大(深圳)地理位置优越,虽然建校时间短,但发展快、师资强,录取分比校本部还高。哈工大(威海)师资投入不如深圳大,在3个校区中录取分最低,但性价比很高,校本部、哈工大(威海)和哈工大(深圳)的毕业生均颁发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哈工大先后布局了东部沿海和南部特区城市,再布局一个中西部城市更完美,郑州将会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于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虽然正式成立较晚,以中国科学院各个研究院所为依托,国科大起点很高。截至2021年底,中国科学院大学有两院院士191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7个;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国科学院大学30个学科被评为A类;在2022年3月公布的ESI最新数据中,国科大全球排名42位,位列内地高校第一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布局全国,目前已经成立南京学院、深圳校区、福建学院、重庆学院等,成立河南学院也是众望所归。   河南高等教育水平低也是河南人口外流和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2020年末河南户籍人口10952万人,位居全国第一,但流出人口超过1000万,六成以上流入广东、浙江、江苏以及京津地区。河南对人才吸引力不足,一边人才短缺,一边人才外流。这对中部崛起是不小的挑战,提高河南高等教育水平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河南高等教育的问题,你有好的建议吗?
最近“限制省会盲目扩大”本质分析 这不是针对某一个省会 而是这个时代的广大省会!因为看看最近七普人口 各省会人口增量都很多。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第一阶段:二三十年前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和世界接轨,北上广深等一线起来了 人们都想着上北京下广州 去一线大城市发展。导致了十多年前一线城市大城市病(人口膨胀 空气污染 房价过高 交通拥堵 看病排队难 不宜居)就特别严重。 第二阶段:十几年前为防止一线大城市病继续扩张,国家开始出台政策控制人口。同时支持各省走强省会战略 在控制一线的同时努力培养省会二线 来吸引部分一线的人口,所以这十几年各省会发展都很快 规模扩大很多人口暴增 有些都快赶上一线了,但随之而来的大城市病也日益显著。长远来看和当年北上广深一样 人口资源过度集中 都是不健康的发展模式。 第三阶段:所以,为了各省会步一线城市大城市病的后尘,现在国家开始有意疏导 像当年限制一线一样也开始慢慢控制省会规模。同时各省也陆续开始了努力培养各自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吸引部分省会人口 共同带动全省崛起,引导各级城市合理健康发展。 总之 国家希望达到一个平衡:全国人不要都往北上广深一线流入 各省都能有自己难得出手的省会。接下来 省会也不要过度集中各省人口和资源,每个省都能有一两个拿得出手的副中心,各级城市有序分散 健康合理发展 这是最理想状态。 现在时代正好走到了 省会人口暴增慢慢出现大城市病这一步了。所以在严控省会规模的同时 国家部门去年底也出台了支持徐州 洛阳 襄阳 长治 赣州 遵义 延安等省域副中心的文件。其实都是顺应目前形势的引导都是一个道理。
最近“限制省会盲目扩大”本质分析 这不是针对某一个省会 而是这个时代的广大省会!因为看看最近七普人口 各省会人口增量都很多。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第一阶段:二三十年前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和世界接轨,北上广深等一线起来了 人们都想着上北京下广州 去一线大城市发展。导致了十多年前一线城市大城市病(人口膨胀 空气污染 房价过高 交通拥堵 看病排队难 不宜居)就特别严重。 第二阶段:十几年前为防止一线大城市病继续扩张,国家开始出台政策控制人口。同时支持各省走强省会战略 在控制一线的同时努力培养省会二线 来吸引部分一线的人口,所以这十几年各省会发展都很快 规模扩大很多人口暴增 有些都快赶上一线了,但随之而来的大城市病也日益显著。长远来看和当年北上广深一样 人口资源过度集中 都是不健康的发展模式。 第三阶段:所以,为了各省会步一线城市大城市病的后尘,现在国家开始有意疏导 像当年限制一线一样也开始慢慢控制省会规模。同时各省也陆续开始了努力培养各自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吸引部分省会人口 共同带动全省崛起,引导各级城市合理健康发展。 总之 国家希望达到一个平衡:全国人不要都往北上广深一线流入 各省都能有自己难得出手的省会。接下来 省会也不要过度集中各省人口和资源,每个省都能有一两个拿得出手的副中心,各级城市有序分散 健康合理发展 这是最理想状态。 现在时代正好走到了 省会人口暴增慢慢出现大城市病这一步了。所以在严控省会规模的同时 国家部门去年底也出台了支持徐州 洛阳 襄阳 长治 赣州 遵义 延安等省域副中心的文件。其实都是顺应目前形势的引导都是一个道理。
最近“限制省会盲目扩大”本质分析 这不是针对某一个省会 而是这个时代的广大省会!因为看看最近七普人口 各省会人口增量都很多。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第一阶段:二三十年前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和世界接轨,北上广深等一线起来了 人们都想着上北京下广州 去一线大城市发展。导致了十多年前一线城市大城市病(人口膨胀 空气污染 房价过高 交通拥堵 看病排队难 不宜居)就特别严重。 第二阶段:十几年前为防止一线大城市病继续扩张,国家开始出台政策控制人口。同时支持各省走强省会战略 在控制一线的同时努力培养省会二线 来吸引部分一线的人口,所以这十几年各省会发展都很快 规模扩大很多人口暴增 有些都快赶上一线了,但随之而来的大城市病也日益显著。长远来看和当年北上广深一样 人口资源过度集中 都是不健康的发展模式。 第三阶段:所以,为了各省会步一线城市大城市病的后尘,现在国家开始有意疏导 像当年限制一线一样也开始慢慢控制省会规模。同时各省也陆续开始了努力培养各自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吸引部分省会人口 共同带动全省崛起,引导各级城市合理健康发展。 总之 国家希望达到一个平衡:全国人不要都往北上广深一线流入 各省都能有自己难得出手的省会。接下来 省会也不要过度集中各省人口和资源,每个省都能有一两个拿得出手的副中心,各级城市有序分散 健康合理发展 这是最理想状态。 现在时代正好走到了 省会人口暴增慢慢出现大城市病这一步了。所以在严控省会规模的同时 国家部门去年底也出台了支持徐州 洛阳 襄阳 长治 赣州 遵义 延安等省域副中心的文件。其实都是顺应目前形势的引导都是一个道理。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