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kang1937 sunkang1937
关注数: 36 粉丝数: 443 发帖数: 8,193 关注贴吧数: 120
口号禁令取消建议(已通过官方渠道发送) 尊敬的局领导: 近日,金隅主场关于“这是哪 北京”的口号被禁的消息,另广大北京球迷深感不解、伤心与遗憾,在网上也引起了广泛讨论,和球迷的不满。建议局领导从体育比赛本身对抗性、广大球迷对北京篮球事业的热爱角度考虑,解除“这是哪 北京”口号的禁令。 一、“这是哪 北京”口号本身并无任何涉及挑衅及所谓歧视问题 1. 从文字表面上来讲,现场 dj 问“这是哪”,球迷回应“北京”,并无不妥,一方面是表明北京的客观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是想表达金隅主场的热烈氛围; 2. 从体育运动特别是篮球运动本身而言,极具对抗性,球迷助威的目的是为主队加油打气,现场 dj 的目的是调动大家气氛为主动加油打气。这一口号“同金隅加油”一样,都是加油口号,别无它意。 3. 这一口号无论是从官方文字解释还是地方语言风俗来讲,均不含侮辱、歧视、反动等消极方面的意味。 二、恳请局领导公布有关禁令的理由 当前,党务公开、厂务公开工作正在各地各单位有序开展,作为代表北京体育事业管理部门的贵局,面向首都北京数十万球迷,更应发挥表率作用,公开有关决策事项。 特别是考虑到决策给广大北京球迷情感上带来的影响。 目前,这一事件使得广大球迷非常不解,究竟是谁,是哪方面的力量能够“代表”首都北京广大球迷提出一件违背球迷意愿和情感的建议,并得到了贵局采纳? 长期以来,贵局在支持首都体育事业健康科学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广大球迷的认可。希望贵局能够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倾听广大球迷意愿心声,为推进首都体育事业做出新贡献。 此致。 敬礼! 首都球迷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城门洞开等于教育公平吗   只有中国的乡村与城镇,都能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时,人们才不会为了孩子的未来背井离乡 这组来自上海的数字颇让人吃惊: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重高达40%,且还在不断攀升。小学一二年级,非沪籍学生更超过一半。上海已实现随迁子女全部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民办小学免费就读,在沪就读的随迁子女达50万。这意味着,今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投入的470亿元,花在非沪籍生源孩子上的教育经费已超百亿元。   很为上海及上海人的胸襟感动。   在同样的阳光下,这50万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与他们同龄的上海小囡同桌同学同游戏,同样享受沿海发达都市的优质教育。本来,他们极可能成为乡村中孤独无依的留守儿童,在亲情的饥渴中艰难成长。   这也是一个城市最大的善政之一。它为来自乡村的孩子带来了亲情、优质教育与城市的善意,正在温暖50万颗幼小的心灵以及他们未来的人生,也温暖着同龄城市儿童未来生存环境的稳定安宁。   然而,和谐下的隐忧也不容忽视。城门一旦洞开,会不会掩盖更大范围、更深领域的教育不公?   50万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也给上海基础教育带来沉重压力。从前是父母在城里打工,孩子随迁就读;现在不少人是为了孩子得到城市优质教育,跟随孩子来城里找工作。一座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公共资源是有限的,当50万变成100万甚至更多,优质教育还能否继续优质?洞开的城门是否不得不重新关闭?会不会激起更多关于不公平的抱怨?   城市化浪潮正重塑着中国的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村庄“空心化”、老人“空巢化”、儿童“留守化”现象日益严重。人往高处走,人们争先恐后涌入大城市,是因为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教育、更有秩序的社会甚至是更有尊严的生命。而在渐次空心化的乡村,在凋敝的小城镇,这些却显得珍稀而奢侈。   应该鼓励城市善待外来务工人员,同时也应意识到,变相鼓励乡村儿童涌入城市接受教育,并不等于真正的教育公平,更不等于公共资源的阳光公平普照。相比全国约5000万的留守儿童以及更多的乡村孩子来说,50万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只有中国的乡村与城镇,都能拥有更好的公共资源特别是教育资源时,人们才不会为了孩子的未来背井离乡。   在中国GDP总量已攀升至世界第二的背景下,城乡教育资源仍然相差悬殊,这不但影响乡村与城市的安宁幸福,更将波及中国未来的社会稳定和人口素质优化。   新一轮的城镇化即将开始,为了公平正义阳光普照,且让我们深深期盼。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