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脚下觅青山 三清脚下觅青山
关注数: 502 粉丝数: 579 发帖数: 15,023 关注贴吧数: 53
用紫砂壶喝茶有益健康,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紧张繁忙的工作后,悠闲自得的假期中,喝上一杯清香扑鼻的茶,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喝茶不仅能够迅速消除工作中的疲劳,还能长期呵护你的身体。 用紫砂壶喝茶能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紫砂是多种矿物质共存、耐酸耐碱含铁的粘土质粉砂岩,含有水云母、高岭土、石英、云母屑、铁质等成分,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氧化铁、氧化硅、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钾、氧化钠等,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且不含任何有害金属物质。同时,紫砂特殊的双气孔结构,比其他任何茶具更能释放茶叶的芬芳。因此,宜兴丁蜀镇所特有的宜兴紫砂,1000多年来一直被当作制壶的上佳原料。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100摄氏度的纯净水经过紫砂壶焖泡之后,均被矿化为PH值7.1左右的弱碱性,有利于营造人体弱碱性的健康环境。同时,紫砂壶在高温泡茶的情况下还会释放出人体需要的铁、钙、钠等微量矿物质,通过茶水一起被人体吸收。 真紫砂壶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紫砂壶首先是沏茶的茶具,沏茶最讲究水的温度,一般用90度-100度的水冲泡会更好地使茶中有益成分浸出,所以紫砂壶的表面温度达到50度-80度之间,适合开张血管达到舒经活血的作用。加之紫砂壶表面有许多凹凸不平的砂砾,用手揉搓,有如中医针灸的功效,较之其它揉手(玉,核桃等)更妙。 手疗是中医治疗的一朵奇葩,可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紫砂壶手疗的研究和应用还只是一个开始,将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同时,宜兴紫砂壶中的紫砂泥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由于MnO2、Cr2O3、CaO及其它微量元素的存在,不仅使得紫砂泥以紫红色调为主,而且在泡茶的同时,提供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有益健康。 紫砂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及延展性,配合以特殊且精准的制壶技艺,所以成品口盖严密,缝隙极少,减少了含霉菌的空气流向壶内的管首,相对延长了茶汤变质的时间,有益人体健康。
揭开宜兴“古龙窑”的神秘面纱(转载) ﹁ 龙 窑 ﹂ 丁蜀镇历史上曾经有30多座龙窑,开窑时景象壮观。随着现代烧制技术的演变,今天仅在地处相对偏僻的前墅村遗留一窑,人称“前墅龙窑”,是目前宜兴仅存的仍在使用的明代创建古窑,原是村民烧制陶品的私窑,至今已历经19代传承。现在的守窑人姓吴,是地道的宜兴人。 龙窑的大小不一,我们以“前墅龙窑”的样子来介绍龙窑的基本形制和构造。 龙窑都是利用山坡地势用砖砌筑成,远望如卧龙,为直焰式筒形穹状隧道,龙头朝下,龙尾朝上,长70米左右,下部称“窑炉头”,上部出烟处称“窑梢头”,中部为“窑身”。 窑身内成拱形,最高处2.6米左右,最低处2米左右,横径宽2米左右。一般有4个“窑户口”,供装窑、出窑。燃烧室除窑头设有单独的火膛外,其余均在烧成室的通道内。尾端无烟囱而置出烟坑,有挡火墙和烟火弄。 窑内分区称“股”,大窑可达13个半。每股再分区称“甲”自下而上,第1股较大为8甲,其余每股为4甲,大窑可有58甲,对应58对鳞眼。放置高身壶坯的匣钵称“高头”,放置矮身壶坯的匣钵叫“匹只”,统称“掇罐”。匣钵圆径统一,叠置一摞称“1臼”,每甲可竖立6臼。每臼平均回放12只掇罐,1甲一般可放72只掇罐,1窑满装可达3000只掇罐。若以平均每只掇罐套装9把壶坯计算,1窑能烧制2.6万多件大小各异的茶壶。当然,主要是一般性的大路货,高档壶所占比例极小。 窑背拱高0.6米左右,相距1.3米左右设有对称的“鳞眼”用以投柴料。
熟悉《紫砂七老》一个世纪的传奇 宜兴紫砂史是一部历代紫砂艺人的创业史,已故的七大老艺人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创造了紫砂艺术的巅峰,他们是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 紫砂七老之顾景舟:身价最高的紫砂大师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别称瘦萍、武陵逸人、壶叟,宜兴川埠上袁村人。顾景舟出生于紫砂世家,18岁随祖母邵氏制壶。20世纪30年代到上海仿制历代名作,临摹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之作。 顾景舟做壶60余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国诸名家,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器必精心构撰,出手皆成华章,形成了雄健而严谨、流畅而规矩、古朴而典雅、工精而秀丽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壶艺泰斗、一代宗师。他视紫砂为生命,承前启后,融古铸今,一改清初以来紫砂壶纤细繁琐、堆砌繁华之气,追求壶体线条的流畅舒展,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注重造型的简朴大方,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寸壶竟有斗米贵"的声誉。 1988年4月,顾景舟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顾景舟不仅壶艺精湛,几十年如一日读书学习,博闻强识,有深厚的学养,且知古鉴今,着书立说,编着并出版《宜兴紫砂珍赏》一书,发表数十篇学术文章。 顾景舟以其广博的学识,高超的技艺,在大陆、台湾、香港、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的工艺美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紫砂技艺人才,其中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中国陶瓷大师周桂珍、李昌鸿、张红华、潘持平等人,可谓桃李满紫园。 2009年11月23号《十一头提梁壶》 拍得313万;2010年05月16日,顾景舟制吴湖帆做书画的《相明石瓢壶》拍得1232万;2010-06-04 《矮僧帽壶》拍得313万;2010年8月2日甚至一对紫砂杯就拍到了20万的高价。顾景舟为名副其实的壶艺泰斗,身价最高的紫砂艺术大师。
再说紫砂壶盖摔了,能修补或再配一个吗?(转载) 紫砂壶用久了,自然会有些感情;或是密友相赠,想留下回忆;当然,还有价格昂贵,工艺精湛,具备艺术性等等等等诸多理由,总之,壶碎了,总归是心疼的! 紫砂壶打碎了,很少人想重做,壶盖打碎了,很少人不想重配。但是壶艺人往往只想重做不想重配,玩壶者不免会有些怨气和想法。只要了解了紫砂泥的特性和紫砂壶的制作特点,玩壶者就能够理解了。 首先说说能不能修复? 如果这个壶是艺术品,坏了就破坏了这个艺术品,没有意义的修复(比如有的壶友说用鸡蛋清可以黏合,但是还是有痕迹的,而且紫砂壶也不能再使用了,因为粘合的并不牢固,也恢复不了原来的完美了),所以也不可能修复。如果是消费品,只有重新买个新的了。如果是文物,那是文物修复。 壶重新配盖的难度分析: 不是不能配,只是配的代价高。在制作紫砂壶行业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可见紫砂壶盖是有多麽的不好处理。要配出原作的泥、款、功,又要表现著作的形、神、气,绝不是捏几把砂土,按照原来的壶盖制作那么简单。 紫砂壶从生坯到烧成,要发生两次收缩:1、干燥收缩;2、烧制收缩。收缩程度与泥料种类、生坯干湿度、烧制温度、烧制时间直接相关,因为紫砂壶都是拿到窑上去烧制,完全复制烧制温度、烧制时间是不可能的,所以即使是同一种泥料制作的同种款式紫砂壶,每次烧制的成品,大小都会略有所区别。所以,生坯做好后,壶盖和壶身都一定要整体烧制,如果分开烧制,即使放在不同的匣钵,往往就会出现因为收缩程度不同而不相匹配的情况。所以,这样做出来的盖子也是很难做到大小刚好的。尤其朱泥收缩得更厉害,配一个壶盖的成本和风险是做一把壶的数倍,重制壶盖时要据其大小制作七八个,这七八个盖子烧出来能选出一个可以用的几率都比较小。再次就算都是朱泥,但是还是会有差异的,因为不是同一批炼制出来的泥。就算制出的壶盖与原来一般大小正好合适,壶身之前经过泡养后已经与新的壶盖色差很大,配盖也要与壶身色调差不多才行。
什么样的壶才是好壶!(转载) 许多人买了紫砂壶,到处让别人“估价”,结果越估越泄气。其实,好紫砂壶购买的就是一种“自信”!估价的前提是估价者的学识、见识、文化、收藏、把玩的档次处在什么层次?能否拿出类似的精品进行比较?没有任何依据和类似实物的“估价”,尤其是分辨不出“硬货”和“软货”之间细微的差别的估价毫无意义。 “什么样的壶才是好壶?”常言说得好,"情人眼里出西施",我喜欢的壶,你不一定也喜欢。同样,你特别宝贝的壶,我也不一定认为是最好的。每个人的理解也都不一样,但是有一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那就是“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纵使不值钱,我喜欢我自豪。壶友们在挑选紫砂壶的时候,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因为自信的人才配得上拥有一款好壶!玩壶要有一颗包容的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是手工制作的壶呢。 欣赏紫砂壶,必须从爱壶、玩壶入门,在使用、玩赏中,了解什么是原矿紫砂,紫砂泥料的性能、透气性、紫砂壶泡茶、注茗的功能,壶的造型、泥的色泽、工艺技巧以及装饰手段、艺术风格,名人名作、历史沿革、流派等等,逐步确立自己的收藏风格。欣赏紫砂壶,亦浅亦深,亦玄亦神。 个人认为:一把好壶贵在形、气、神。形者,形象也。点与线,线与面,明暗与虚实,壶体的各个部位和谐一体。气者,气质也。壶如人,气质为贵。此乃内在之精神,非一日之功也。神者,神韵也。此乃壶外功夫。物有所像俗也。花非花,壶非壶,方是壶家追求之境界。    所谓好看,就是要养眼,要出众,要在林林总总的紫砂壶中超凡脱俗、风骚独领,使人过目不忘,一见倾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养眼不是抢眼,出众也不是出位。那种企图通过奇异的造型、怪诞的装饰来抢夺众人眼球的作品,虽然具有视觉上的诱惑力,但由于过于花哨,是不可能养眼的。   所谓耐看,就是要经得起仔细地看、反复地看,令人常看常新、百看不厌。有些壶,乍一看惊心动魄,再一看粗制滥造;今天看花枝招展,明天看兴味索然。优秀的艺术品是有神韵、有灵魂的。能否将飘逸的紫砂魂凝聚在作品中,是对紫砂艺术大师最苛刻的要求与考验。因此,要达到经看、耐看的标准,不仅要求作者在设计理念上有内涵、有创意。   所谓有缘分,就是在你离开它的时候,你老是想念它。它的相貌,它的影子,老在你的眼前晃荡。这一条特别重要,也是我最新的体会。你特别惦记的那把壶,买回家来一般错不了。如果不买,你的心里老是会不舒服,日子也就过得不快活了。等你下了决心准备去买的时候,早被人家买走了。
百年古村漏底——最后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世外桃源,人间仙境,都是一个意思:自然纯净,未受任何污染;安宁祥和,民风亲切淳朴;美丽清幽,心灵自由绽放。 坐落在三清山脚下的陶源漏底自然村素有“最后的香格里拉”的美誉,是我县唯一入选“中国第三批传统古村落”的古村。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田园风光美若仙境、石林奇观婀娜多姿,充分彰显了江南古村落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置身其中,仿佛是与世隔绝,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为什么叫漏底村?据说无论多大的山洪,四周的山水齐聚这个盆地,都不会发生洪涝灾害,垂直的山崖铁桶似地包围着,山溪水都流到哪里去了呢?时间会从指缝间流走,这些坚硬的崖壁连指缝宽的缝隙都没有裂开呀。难道真的如村民所说,地底下有漏洞或者有暗河?村庄就如处在一个装不满的漏斗底部,所以得名了。 正因为交通的不便,这里的一切保留得相当古老和质朴。民居清一色的土夯墙、屋顶鱼鳞似地覆盖灰褐色的泥瓦,除了电线杆,除了接收卫星信号的金属锅和偶尔来采风的摄影师的“长枪短炮”,时间仿佛静止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土墙上暗红颜料刷着“大海航行靠舵手”、“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之类的口号标语,广播喇叭播放着《东方红》、《南泥湾》等红色歌曲。扫帚铺、篾匠铺、铁匠铺、豆腐坊等木牌将一些土屋的功用一一标明。让人遥想那个年代单纯、热情、甚至有点亢奋的生产劳动画面。难怪有来拍摄过的人说它是“一个老去的村庄”。
紫砂壶的容颜:包浆(转载) 1 什么是包浆? 一个物品被生产加工出来,时间长了就会“显旧”,就算物品没有任何损坏,你依然能感觉到它的老旧,因为时间长久了材质表面就会发生些许变化。   原本万物皆会如此,但人们专门为一些艺术品、工艺品、赋予文化含义的自然产物等等所发生的这种变化起了一个专有名词“包浆”,从而又去推崇、追求这种质感,最后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具体到紫砂的“包浆”,应是紫砂在外界影响下表面产生变化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质感。而这些变化来自如下方面:   1、紫砂表面的物理变化:外界对紫砂表面的研磨、抛光、冲刷   2、紫砂表面的化学变化:外界物质和紫砂表层相互作用,紫砂表面所发生的氧化、腐蚀等等化学反应   3、外界物质的残留及其物理、化学变化:诸多无机物、有机物的细小颗粒残留在紫砂表面,自身又同时发生物理、化学变化   想来想去也就这么三类,交叉进行,相辅相成,时间久了,最后紫砂的表面的质感就获得改变,产生了所谓“包浆”。   除了自然使用,使用人为方式也可以加速某些方面的变化,但影响方式必会与自然使用的影响存在差异,所以最后可以获得某种“包浆”(或者说质感上的变化),但和自然使用产生的包浆存在观感、触感上的区别。 2 人们为什么追求包浆?   其一是市场和文化领域对艺术品的认定原则从来都是“老的比新的好”,进而衍生出来的一种价值判断,认定有包浆的就比崭新的好;   其二是“时间不易得”,所以带有时间含义的包浆尤显珍贵;   其三是人的自然感受,经过长年使用的东西,给人的心理感受更为舒适,人们会本能的感到老的物品与人发生的关联更多,从而更具亲切感。 3 怎样看待包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包浆问题,也是如此。   仔细想想,为什么追求包浆?   结果恐怕是——“大家都追求这个”吧。   当人们都追求包浆的时候,一系列的病态行为就产生了,简而言之,就是想出了无数种折腾茶壶的办法,使紫砂壶偏离了存在的本意。   无论如何,一根筋式的摩擦、冲刷、泡煮紫砂壶都得算是件粗鄙之事吧,何况这种粗鄙的操作又将增加损坏壶的几率。   “包浆”的价值是时间和自然使用所赋予的,这个原则不可能被打破,对待包浆,要坚守自然而然,要抱平常心。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