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菜西瓜 酸菜西瓜
一只希望被欣赏と安慰の委屈鬼
关注数: 305 粉丝数: 509 发帖数: 28,439 关注贴吧数: 226
【资料】希特勒的犹太士兵 希特勒宣称要消灭欧洲所有犹太人,但研究表明,起码有15万犹太士兵曾在德国法西斯军队中服役过,德军中有为数不少的中将甚至上将有着1/2或1/4 的犹太血统。纳粹德国一面让这些带着犹太血统的军人在前线卖命,一面把他们的家人亲属或屠杀、或放逐、或者送进了集中营。   对那一代的德国人来说,库尔特·阿尔弗雷德·赫尔曼(1922-1943)短暂的一生跟别人毫无区别。1940年他才18岁,应征入伍到德国阿尔卑斯劳工兵团,一年后正式转入德军。他父亲原是柏林一个化学家,对药剂学也颇为精通,因此受过家学熏陶的他申请要求到医院干个勤杂工。1942年2月,他所在的医疗单位受命前往东部前线以支援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战役。后来他随部队南下,打到高加索。再后来,他跟部队逐步向国内回撤,在1943年6月时,他已在柏林东部的一家野战医院工作了。然而两个月后,悲剧还是降临到他身上。在他得到第一次假期回到柏林家中时,8月23日夜里,他与其母亲一同死于盟军的空袭中。   如果没有旁注,这只不过是当时众多德国青年的共同命运之一。其时大约有1700万人在希特勒的军队中服役,其中许多像他这种年龄的人死于非命。然而库尔特·赫尔曼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他的祖父是个纯粹的犹太人,他拥有1/4的犹太血统。更让人惊讶的是,他对帝国有着无限的忠诚——在他写给双亲的信中,他说他将凭借在战场上抢救战友的勇气去获得铁十字勋章。   希特勒的军队中竟然有犹太人。据曾写出专著《希特勒的犹太士兵们》的美国二战史学者布赖恩·马克·里格断定,起码有15万犹太士兵曾在德国法西斯军队中服役过,德军中有为数不少的中将甚至上将有着1/2或1/4的犹太血统。最著名的个案就是德军陆军元帅埃尔哈德·米尔奇,他正是有着1/2犹太人血统,他还是党卫军的首领,是帝国元帅戈林的得意门生。就连原联邦德国(西德)前总理同时又有着陆军中将军衔的赫尔穆特·施密特(1974年至1982年在任),其祖父也是犹太人。根据德国1935年纽伦堡法律定义做出的鉴定,拥有1/4的犹太血统的人是“二等贱民”,有着1/2犹太人血统的人则是“头等贱民”——这类人被定义为德意志帝国的敌人,是为德国不容应被消灭的种族成员。   为何希特勒的武装力量中大量征召犹太人入伍?为何这些犹太人情愿为这个凶残反犹的国度浴血奋战?库尔特·赫尔曼在德军战地医院当勤杂兵时写下的众多家书,成为人们的研究资料。   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希特勒就颁布了一系列严竣的法令,严禁犹太人特别是纯粹的犹太人服役于军队。然而,犹太人在德国这片土地上已经生存了如此长的时间,要真正把全部带有犹太血统的人从军队、从社会里驱逐出去又谈何容易。纳粹当局的这项歧视政策,使许多素质高的兵员被排除在外,相反许多被认作是“纯种”却不愿从军的青年充斥军中。决策者们不得不考虑起用犹太士兵。这些犹太裔士兵被散编在队伍中,他们的命运和前程寄托在战争的进程上,即形势是否对纳粹主义有利,一旦有利他们就会被踢开,反之他们就有了“用武之地”——1940年,当德军战胜法国后,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官兵被强制退伍;而到了1943年,德军在苏联和北非战场吃紧并且伤亡减员巨大时,希特勒对犹太人则放宽了政策。   希特勒的意志决定着犹太人命运。希特勒曾向数万非雅利安人血统的士兵颁发改变其身份的“许可证”,理由是他们在战场上战功卓著。他关注那些曾跟随富勒元帅征战有功但被强制退伍的犹太官兵。曾专门抽出时间研究下属提供的应予以提拔重用的犹太人的档案,把他们“改造”成雅利安人血统并注册在案,尤其是容貌上与雅利安人没有重大差异者更是优先考虑。比如有1/2犹太血统的米尔奇元帅,戈林为他伪造了一份文件,证明米尔奇并非他的犹太父亲的亲生儿子,而是他的日耳曼母亲的弟弟的孩子,只不过年幼时被犹太父亲领养而已,由此宣称米尔希为“亚利安纯种日耳曼人”。   对于德国犹太裔来说,身置前线反而比留在家中更安全。那些没有隐瞒自己犹太血统的青年,很多都认为只要他们在德军中服役,他们的亲人就可以逃过种族屠杀的劫难。犹太人中校保罗-路德维格·希尔斯奇菲尔德最后被“变种”成了雅利安人,他说:“能够服役于军队使我彻底得到了拯救……而我的兄弟姐妹及全家人全都死在了大屠杀中。”   对绝大多数犹太士兵来说,入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比如库尔特·赫尔曼。入伍后他们这类人的命运则是只能呆在最低一级职位上并永无升迁机会,他们的犹太人家庭出身背景已被记录在军营档案中,最多只能升到下士军衔。按照纳粹德国的体制,非雅利安人血统的人是绝对不允许向雅利安人发号施令的,除非他们能有办法隐藏自己的犹太人身份,或是他们有门路通过纳粹高层人士获准将自己“雅利安人化”。而对于药剂师的儿子库尔特·赫尔曼来说,要搞到这种关系无异于痴人说梦。   1922年,库尔特·赫尔曼出生于德国西南部,他还有一个姐姐。1937年,他们家搬到了柏林。库尔特的外祖父是个犹太人,这样他母亲就是1/2的犹太人,他与姐姐就是1/4的犹太人。这种非雅利安人的背景曾给他父亲带来很大的困扰,迫于压力他的父亲不得不与母亲离了婚,并被剥夺了化学师的职业资格而改行做了个药店师傅。   当时德国反犹风潮甚嚣尘上,就连正在念书的库尔特也不得安生。他被剥夺了青年军行营营员的资格,不能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必须和其他犹太孩子每周六去参加国社党组织的“洗脑”课程,接受“改造”。即便是这样,也无法避免他在17岁那年被学校以“非雅利安人”之名开除的命运。这不仅葬送了他一心钻研医学的机会,更主要的是使他与周围世界隔离绝缘,他变得极为内向。在那种政治环境下,像库尔特这种犹太裔德国人别无出路,他的生活圈只能局限在家庭成员和几个知心朋友之中。   当他被征召入伍后,库尔特所在医院隶属南方军团,1942年春长驱直入乌克兰并抵达黑海沿岸。当这支部队在1942年夏一分为二时,他很侥幸没被分到保卢斯元帅麾下。那支部队后来一直向东,意图拿下斯大林格勒,经过了最惨烈的战斗,遭受了严重伤亡,在1943年初全军覆灭。他所在部加入了向南挺进的军团,它的任务是穿越位于顿河河口的罗斯托夫市去夺取高加索油田。1942年8月,他们打到了高加索,让“第三帝国”的旗帜升起在欧洲最高峰厄弗勒斯特峰上面。库尔特·赫尔曼所在部队在毗邻皮雅提哥尔斯克的一个温泉疗养院休整,维修受损的车辆辎重。但从当年冬季中间开始,直到1943年上半年,他所在之部虽屡经艰难苦战但难挽败局,开始步步向国内后撤。   在军营里,他成了个书信写作狂,这些至今犹存的近150封信,全都是在18个月里写就,日期从1941年10月直到1943年6月。他这些多产的“作品”,全是在军营小屋昏暗的灯光下草就。他的信多半是写给父母和两个在法兰克福的姑姑。从他的信中,我们知道自从他被征召入伍后,亲情和友情的缺乏使他十分孤独。   犹太人的背景像阴影一样笼罩着他。当其犹太人身份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时,他就无时不刻处在尴尬中。在一封写于1942年7月30日乌克兰某地的信,他向父母提到最近发生的一件事,那是在他去一个新单位报到时发生的。当时他被要求签署一个“令上司满意的声明”,其内容不外是有关其种族、政治态度等问题,凡是履新时必须要这道手续。“这里只有‘头儿’,也就是我们军士长,还有那个下士组长知道我的身份,然而不幸的是他也不得不告诉我,根据最近新颁布的一项规定,我不能达到任何可以发号施令的位置,这意味着我最多只能晋升到代理下士的军衔。”   纳粹制度为他们竖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让他们在军中除了送死之外永无出头之日。但他没有死心,即使是到了1942年7月,他得知希特勒严禁任何有犹太人血统的人晋升时,他仍存有一丝希望。或许他得知许多犹太人出身的士兵已经通过门路得到晋升或实现了“雅利安人化”。库尔特以为,这一年多来他在火线上不惧炮火抢救下那么多战友,一次家也没回过,他应该能得到个晋升机会的。1943年3月10日,他在信中写道:“我真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能晋升到上等兵,那将是我荣耀的时刻。”可是,他的这一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   这一切都反映在他的信中。他对德军所处的形势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似乎他根本不惧怕检查人员的检查而直抒胸臆。他反对德军针对苏联平民的“反游击战”行动:“我们已经发现我们所在的这个村子尚未完全归顺,于是长官让我们开枪射击,把村中的妇女孩子们驱逐出去,我很讨厌这么做,于是假装开枪放的都是空枪。”这个出身于犹太人家庭的士兵对那些被屠杀的平民感同身受。他和他的家人,不也处在这种任人宰割的境地么?然而,历史的荒谬之处也在这里,高达15万之众的犹太人,却不得不为屠杀犹太人的纳粹冲锋陷阵,战死沙场。
【音乐网盘】战争游戏全系列的背景音乐 《战争游戏:欧洲扩张》是由 Eugen Systems 工作室制作、Focus Home Interactive 公司发行的一款专为 PC 设计的即时战略游戏。于2012年2月22日发布。 游戏中玩家扮演华约或北约方面团级指挥官, 指挥包括各型坦克、直升机、火炮、武装车辆、战斗人员和后勤在内的团一级武装力量, 投入 1975-1985 年间的欧洲战场。 - 《战争游戏:空地一体战》是由Eugen Systems开发,Focus Home Interactive发行的一款即时战略游戏,于2013年5月29日发行,它让玩家能够指挥冷战时期的所有军事资源,从坦克到飞机,游戏加入了总共150余种飞机来供玩家选择,歼击机轰炸机到电磁干扰机应有尽有。另外还有4个新国家加入到了原先的8国战斗中,使得车辆及战斗单位的总数达到了750种之多!另外由于武器系统的改进,《空地一体战》将游戏的真实性提升到了全新的水平。 - 《战争游戏:红龙》是由Eugen Systems开发,Focus Home Interactive发行的一款即时战略游戏,于2014年4月18日发行,是《战争游戏》系列作品的第三部。 游戏仍继续保持本系列成功的机制,但在该作中战争的主体已经从从欧洲转移到了亚洲,主要向玩家们展现1975年到1991年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之间的争端和虚构的战争。 - 放心,想玩的话自己去买,这里只有游戏的音乐合集: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hare%2Flink%3Fshareid%3D3904403887%26uk%3D1247278373&urlrefer=d309d2a22acce0340cbe411e45bfe49c
【文摘】维尔姆·霍桑菲尔德的几篇日记 他出生于一个虔诚天主教教师家庭,他的家庭生活和早年教育中有着浓厚天主教特征和基督教社会正义观。但也受到德国爱国主义和普鲁士服从主义影响。并且在婚后,受到他妻子和平主义的影响。他也接受过流浪鸟(Wandervogel movement)运动者的影响。他在1914年参加一战,1917年受重伤。获得二级铁十字勋章。 1939年8月他加入国防军,九月被调往波兰,直到1945年7月17日被苏军俘获。他第一个目的地是帕比亚尼采(Pabianice),参与建造管理战俘营。12月他被分配到文格鲁夫(Wegrów),直到1940年3月他的部队移到Jadów,他最后在1940年7月迁到华沙,之后战争期间他一直呆在那里,担任参谋营体育官员。(主要负责负责管理华沙驻军的体育设施,组织各种运动项目的训练和比赛)。 尽管在1935年他加入纳粹党,随时间推移他不再信仰纳粹党和其政策。特别是他看到纳粹对波兰人,犹太人的对待后。他少数军官对被占领区的波兰人产生同情,他对他们同胞的行为感到惭愧,并对波兰人施以可能的援助。 Hosenfeld结识了许多波兰人,甚至作出了努力学习他们的语言。他还参加了弥撒(拉丁仪式),接受圣餐,并在波兰教堂去忏悔,尽管这是被禁止的。他在华沙期间,利用职务之便,给一些人提供庇护,不顾他所处环境,和被盖世太保迫害甚至逮捕的危险。有时在他职权范围内给他们必要文件或者体育场的工作。 他在一个名叫Błonie的波兰小城(距离华沙30公里)和他领导的中队一起被俘。 苏军秘密警察对他迫害,怀疑他是德军情报组织阿勃维尔(Abwehr)成员或是党卫队。1947年7月,霍桑菲尔德在战犯营中风,两年后拖着病体接受审判;1950年因为所谓的战争罪行被判处死刑,后减判为25年苦役。判刑一年后,维尔姆·霍桑菲尔德再次中风,瘫痪在床;1952年8月13日他死在被囚的地方,大约时间是在晚上10点前,死因是胸主动脉断裂,死前可能遭受长时间痛苦。 1950年代初期,什皮尔曼第一次知道恩人的真实姓名,并尝试向波兰共产党当局提出营救,但波共当局回复说:“如果他在波兰,我们可能给他自由。但是我们的苏联同志不愿释放他。” 尽管许多人证实欧森菲德的战时行为,苏联人仍拒绝相信他未涉及战争罪行。 他后来被苏联红军俘获,关进苏联战俘营。他在被关押时给妻子写过信,提到几位他救过的犹太人名字,其中就有席皮尔曼。但由于他被关在苏联,虽然钢琴家找到波兰政府最高官员,恳求帮助寻找这位德国军官,但波兰当局说他们无法干预被关到苏联的德国人。但这位德国军官却在被关进集中营六年多后,由于帮助了犹太人而被折磨致死。因为他说救过犹太人,激怒了苏联人,认为他撒弥天大谎,1952年死于苏联设在西伯利亚的战俘营。
【文摘】三则盟军士兵的家书 20岁的理查德・金在写给父母的信中,叙述了他在太平洋近两年里经过的血腥战斗。 大家好:   我们在1943年12月14日乘坐豪华客船离开美国,20日到达檀香山。我们在兵营停留了大约十天。之后我们被送到新兵学校接受了一个月的训练,被编入各自的连队。我们随即为攻打塞班岛接受训练。登陆演习,严格的训练过程。   5月31日,我们在珍珠港上了运兵船。当时战舰“俄克拉何马号”刚被从海底打捞起来,人们正在往上涂漆。一个星期后,我们到了马歇尔群岛的埃尼威托克岛,停留了一天,继续向塞班岛进发。6月16日,我们在塞班岛海岸落锚。我们驶近塞班岛时,看到敌人的登陆驳船在燃烧,日本兵或死或伤,漂浮在水面上。海军向塞班岛发射了数千吨的炮弹。下午3 30,我们接到命令,准备登陆。我们从5 30到10 30一直在海面上,然后向海岸推进。驳船在离海岸大约75码的地方停下,我们涉过齐肩深的海水,刚上岸,日军的步枪、机关枪、迫击炮的火力就一起向我们压过来。整夜我们都伏在海滩上、泡在海水里,海浪不停地冲打着我们。清晨4 30,我们移动到前沿阵地。这是以后23天的战斗的序曲。7 00,我们开始进攻。那一夜是最可怕的,我会一直记得那个夜晚。我们还没有站稳脚,日军就开始反击。我们占领了一座小山,他们又迫使我们撤到更安全的防线上。我们占领那座山之前,进行了一场机关枪的对阵。信不信由你,我居然在无人区睡了45分钟。   我醒来时发现,机关枪的交火已经结束,干掉了日军三挺机枪。我们的驱逐舰向我们前方的山脊开火,然后当我们从山上撤下来时,日军打得很凶。我们在海岸上前进,周围的伙伴一个个地倒下。有人的脸被炸开。有人落到海水中。我们两个战士背下来一个伤员,医护人员整夜都在给他输血,但天亮时他还是死了。他的下巴和鼻子都被炸飞了。这些写起来够恐怖的,但人们应该知道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那样他们或许就不会很快发起另一场战争了。人们应和平地生活在一起。   接着说。天晚了,我们累得要死,但命令又下来了,“准备行动”。我们开火,向山上冲。日本人后退了,我们开始准备在岛上过夜。到处都是珊瑚礁,很难挖掩体。我们把礁石堆起来,形成一个个散兵坑。最后,我们倒在地上,很快就睡着了。我们的炮兵和海军整夜都在轰炸那座山。第二天日军换了一种迫击炮。一发炮弹正好落在我身后大约8英尺的地方,打中了几个战士。那时我才觉得上帝会与我同在。他们进攻时我们不得不撤退。我们缺少淡水、食物、弹药,别无他法,只有撤退。而且只有一条路可走,我们下到水中,退到岸边,直到敌人的射程之外,在那里重新组织部队。   整个海滩上,到处都是受伤死去的人。也许你们会认为这太残忍,但我还是想让你们知道事情是什么样子,迫击炮弹在头上开花,撕裂人们的躯体。乱飞的铅弹和珊瑚撕开人的脸。真是太恐怖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在这海滩上地狱般的景象。下了一夜的雨,泥没过了脚背。我们的大炮轰响了一夜,第二天早晨我们继续行动。从我们165团占领的机场,B-29轰炸机对日军进行轰炸。这一夜过得比较平静。第三天,我们要清除海湾的敌人,他们切断了我们的供给。那里有很多日本兵,我们不少战士死伤。   那一天燃烧在我的记忆中。头天夜里我们没有水和食物。温度有华氏120度,我们整天都在珊瑚礁上,在炽热的阳光下,简直都快疯了。我根本张不开嘴,我的舌头肿胀起来,我的嗓子干得冒火,鼻子和嘴都在流血。我们脚下大约15英尺以外是大海,海水看上去很诱人。大约5 00,我们撤下来休息,碰上了供给车,有足够的水。我一口气喝了满满一钢盔的水,却根本没什么感觉。我们本以为可以休息三天,但第二天早晨又行进7英里去攻打塔波乔山。我们要解救困在那里的海军陆战队。这是我们作战的第5天和第6天。发生了很多事情。我和第2侦察队走在前面,我们发现了日本兵的一个弹药堆,他们用机关枪对我们扫射。我们占据了几个有利的位置。每次有日本兵来取弹药,我们就让他好看。就在这里,我的一个好伙伴被打死了。   过了几天,我们向北进发,把日军赶到他们最后的阵地。7日,他们9000人对105步兵师第4连队发起自杀性进攻。这支部队打了最漂亮的一仗。第二天的统计表明,大约8000日本兵被打死。几乎所有的美军士兵都战死了,其中有我的不少朋友。最后没有弹药了,他们就用斧子和拳头迎战。双方倒下的士兵中,都有人的胸部或者肚子上插着斧头。   你问我是怎么弄到日本军刀的?8日,我们在清除洞穴里的敌人。我是第一侦察兵,我爬下布满长藤和珊瑚礁的山谷,第二侦察兵在后面喊着叫我快躲。我一面转身一面躲了一下。正好躲过一个日本军官砍向我脑袋的一刀。我把刀从他手里打落,给了他一刺刀,就是这样。刀刃上的豁口就是我的刺刀的杰作。   战斗结束后我们退回海湾休息。但根本谈不上休息。太热了,我们中间爆发了登革热,几乎每个人都传染上了。身体不停地哆嗦,体温升到华氏105度。我们简直就像猪一样,事情过去了就会被遗忘。我们一直呆在那里,直到离开塞班岛。   我们到圣埃斯皮里图时,就是一支疲惫不堪、一脸病容的部队。经过了塞班岛战斗后,新赫布里底群岛简直就是天堂。很好的宿营地,成排的棕榈树。我们休息了两星期。我什么也没做,只是恢复我失去的健康和体重。我有辆吉普车,开着到处转,很开心。每天都到海滩俱乐部,去吃冰淇淋,喝可乐。我的战友们在接受训练,准备攻打冲绳岛,我错过了训练。 3月19日,我们离开新赫布里底群岛。4月1日,在加罗林群岛休息了一天,然后出发,4月8日,我们登上冲绳岛,先在内陆休息了一下,大约一星期,然后上前线,在前线10天。我们突破了日军防线的西侧,伤亡很大,陆战队士兵前来支援我们。当晚,日军发起进攻,使整个连队后撤500码。我们的连损失惨重。我们班只剩下4个人。一个人受了重伤,在医院里躺了9个月,他妻子也和他离婚了,冲绳岛带给他的太多了。我一个最好的朋友死在我怀里,迫击炮炮弹炸到了他的胸部。他死时我哭了。我们一直在一起,这让我很难受。我不知道该怎么叙说我的战友,他们都是好样的,也都是好朋友。   在冲绳岛上的炮火很可怕。炮弹会击中你、埋葬你,或是把你炸出散兵坑。一名天主教牧师正在为每个散兵坑里的战士祈祷时,一颗炮弹从腰部把他一分为二。   日本兵把很多美国人赶到一起,浇上汽油,然后点燃火柴。这不是宣传故事,而是真正的暴行。   每次行动,我都知道上帝在我身旁。我每次都祈祷能给我个机会。默默地祈祷。很多时候,我只有时间说一句“上帝和我在一起”,然后就尽力而为。我有几次差点被打死,在塞班岛和冲绳岛我们都冒着生命危险。每次,当子弹的歌声离我如此近时,我都觉得生命的纽带就要断裂。   这些大概就是过去21个月里我的故事。在这里已经很久了。当最后的消息传来,我又哭又笑。我渴望回家见到你们所有人。 儿子迪克 1945年9月8日 - 写给刚出生的女儿   1943年12月15日他女儿出生时他正在英国战场。他知道自己有可能永远无法回到家中,于是给女儿写下一封信,告诉她,不论发生什么变故,他都深爱着她。 安娜・玛丽,我亲爱的女儿:   有一天我会告诉你我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给你写这封信的。   你来到这世界上时,我却远在你母亲千里之外。总有很多让人心惊的时候。   这封信是从英国一个地方写的。我向上帝祈祷,让你能在10岁生日时读到这封信。我也希望那时候我也会在你身旁。那之前这封信将由你母亲或其他可信赖的人为你保存。   我还要祈祷,你的父亲和他的战友们的努力不会白费,我们为了自由而战,而你将会享有自由。战争当然不是愉快的体验,但想到我们的努力是为了我们孩子的利益,所有的艰辛就都有了意义。   和这封信一起给你的是一份2500美元的存单和一份名单。对你来说,不过是一些人的名字,对我来说,是我的战友,和我一个连的战友,当你来到这世界时,他们都愿意认你这个女儿。这些人一起给你凑了钱,作为他们和你爸爸并肩战斗的纪念。   我会让你母亲为你保管这笔钱和这封信、信封以及名单,直到有一天她认为可以把这些交给你。   你想不到,当我得知你出生时我有多高兴。一瞬间仿佛云开日出,泥泞的道路似乎铺满黄金。伙伴们都以为我要乐疯了,我想我是太高兴了。   我想让你知道,上帝赐给了你天下最好的母亲。我祈祷你会成长为和她一样的好人。你要听她的话。我清楚,当我写这封信时,你的存在对她有多么大的意义。这样的爱应当永远记在心头。   我该结束这封信了。如果天命让你永远无缘认识你的父亲,我希望你保存我的亲笔信……我希望你会明白,我想让你和你母亲幸福快乐,我想满足你们所有的需要。   我现在把你交到上帝的手中,祈愿他照顾你爱你。祈愿他让我们尽快彼此相见,让我们永远生活在一起。愿他拯救我们。    爸爸 1943年12月21日 - 1944年4月25日,约翰・麦格拉斯在意大利安齐奥写给中学朋友的信。当时一发子弹击中他的背包,从尚未寄出的信件上穿了过去。但他并没有受伤。 - 失落的圣诞夜   少尉理查德・威尔布劳克成为战俘后,以书信体日记为妻子玛丽记下他熬过的日子。   当一架B-24飞机被打中,向地面坠落时,少尉理查德・威尔布劳克被飞机700磅重的回转炮塔压在下面,失去了知觉。又一阵高射炮火打死了他的5个同伴,同时震开了压在他身上的炮塔。他苏醒过来,在最后关头跳伞逃生。他断了条腿,另一条腿也受了伤。他爬离坠落地点,爬了4个小时后被德军俘虏。这发生在1944年8月22日。他拖着两条伤腿,被从一个战俘营送到另一个战俘营,遭到审讯折磨,最后被送到慕尼黑以北20英里关押。他偷偷用铅笔给在伊利诺斯州的妻子玛丽和他们两岁的儿子肯特以书信的形式写日记。8个月里,他记录了承受的一切,持续的饥饿、零度以下的低温、孤独、蔓延的疾病。“这里情况很糟。有一多半人得了流感。每张床上都有跳蚤。我躺在这里梦想我们在一起。这是我最喜欢的消遣方式,虽然这有时会让我无比痛苦。”尤其难过的是假日和周年纪念日。 亲爱的玛丽:   这是圣诞夜,亲爱的,这是我最需要你的时候。我还从未感到如此失落如此忧郁。晚上我和其他人在一起,只能望着天空。亲爱的,17个人,穿着破旧的衣服,情绪低落,孤单饥饿面容憔悴,在一起想家。这是奇特的场面,但一点也不美丽。我很难再看到“和平的家园,幸福的人们”。我只希望这痛苦会变淡,但我见过太多,太多人的灵魂和我一样受苦。我仍然在夜里被噩梦惊醒。一些已经在这里两年的人会尖叫着醒来,因此夜晚并不美好。夜色温柔,星光明亮。我喜欢在这样的夜晚凝望浮云与它们投下的暗影。这样的夜晚总是让我越发想念你。我独自坐在暗夜里想你,感觉你和我是如此接近。有时我会觉得你就坐在我身边,和我倾心交谈,有时我会觉得我们正靠在彼此的怀抱,倾听对方的心声。亲爱的,我太想你了,我的心似乎要因为想念爆裂开来。   ―――引自1944年7月6日中尉杰克・埃默里写给未婚妻安德雷・泰勒的信。三天后埃默里在缅甸被子弹打死。
【萨马拉斯基】《界河》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公尺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就停顿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脱光了衣服,正欲跃入水中。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他时而仰泳,时而匐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 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抢,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 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文摘】一个法国姑娘和一个德国士兵的故事 人们爱逛跳蚤市场,因为这就像场寻宝游戏,兴许某天你就会邂逅尘封已久的宝藏。这个宝藏可以是遗落的古玩,珍稀的墨宝,亦可以是一个故事,一段传说。这次,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常驻巴黎记者卡罗琳就在泛黄的故纸堆中发现了一段不为人知的爱情故事。   那个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德国刚刚占领法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对二战时期法国的研究数不胜数,但奇怪的是,关于那段时期德法两国人民之间关系的文章却寥寥无几。人们只能看到有多少女人被剃头,有多少孩子非法出生这些冷冰冰的数据,至于其他更深层次的内容,则无法想象。卡罗琳在逛跳蚤市场时偶尔发现的那一大沓书信,就填补了这片空白。这些书信记载了一段真挚而长久的爱恋。一个德国小伙子,一个法国姑娘,他们本应是敌人,势不两立,却因机缘巧合深深地爱上了对方。信件无声,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振聋发聩。   他们之间的书信让人深刻地感到,爱情,让他们忘记了战争,忘记了他们周围硝烟弥漫的世界。战争进程如何,德国胜利或是法国胜利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是停战之时对他们的未来有何影响,他们只字不提。从不谈论严峻的粮食短缺,从不谈论领取分配食物时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谁也没有说过1941年和1942年的冬天有多么的漫长,有多么的寒冷,巴黎有多少人在自己家里因为生冻疮而死去;谁也没有提及自1942年春天以来,莉赛特的家庭受到了多么大的牵连。他们就这般与世隔绝地生活在自己的爱情中。   二战中的巴黎   在战争最惨烈的时候,爱情,让他们忘记了战争。虽然当战争硝烟散去的时候,他们的爱情也随之惨淡。但是即便如此,到头来,谁也不能说战争毁了他们的爱情。   约翰和莉赛特的邂逅,应该是在1937年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   那年,约翰28岁,他是来自德国工业城市萨尔布吕肯的一个年轻人。他,头发浓密,梳着个大背头,善于社交,人缘极好,敢于冒险,心思不重,很爱与别人开玩笑。他才华横溢,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个建筑师,但做事向来不从一而终。即便已身为人夫,身为人父,他的心性却还没安定下来。莉赛特24岁,和她的父母住在巴黎市政厅附近,那里是当时的巴黎最繁华的社区之一。她长着一头棕色的卷发,梳着高高的发髻,钟爱各式各样的帽子。她气质优雅,浑身散发着一股迷人的魅力。   1940年夏天,在巴黎落入德军之手后,约翰也随着部队进入了这座城市。当时的巴黎市民总有种不祥的预感,隐约觉得物资会陷入短缺,整座城市由此显得分外萧条和寂静。掌管巴黎的德国司令命令他麾下的士兵必须文明举止,维持秩序、保持冷静的头脑,并争取法国人的配合,以实现以极少量兵力占领法国的计划。法国人感到非常欣慰,他们发现德国士兵并不是他们所恐惧的凶残猛兽。恰恰相反,士兵会给老弱病残让座,会敞开大门送出糖果。一家法国报纸甚至报道,感觉德国士兵就像在法国旅游一样。   约翰的法语说得无可挑剔,所以经常脱下军装,以一名翻译的身份同巴黎市民交流。当时,他经常去市中心的一家咖啡厅,碰巧的是,莉赛特也是这家咖啡厅的常客。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如果约翰身着军装,莉赛特就不会主动和他搭讪,因为和占领军交好总是不受人待见的,并且还可能被认为是一名妓女。所以说,他们两人的相识好像是冥冥之中注定似的。   相识不久,两人就坠入了爱河。白天,他们会一起去爬埃菲尔铁塔,一起在梧桐树下漫步,一起在形形色色的跳蚤市场中闲逛。入夜后,两人又会到夜总会去跳舞唱歌。因为法郎疲软,马克坚挺,所以约翰的皮包也很坚挺,他们都把钱花来享乐。如果约翰因任务而离开巴黎,他就会在信件中倾诉对莉赛特的思念,并且还经常借用玫瑰和夕阳来比喻他们的爱情。有一次,莉赛特因身体有恙而不能赴约,约翰就在信中绝望地写道:“我的心悲伤至极。亲爱的,我的心已经支离破碎。”他说,他真希望莉赛特能读懂德文,只有这样,她才能完全了解,如果没有她,他会感到多么的孤独和无助。   周末的时候,两人会去拜访莉赛特的父母——— 琼恩和弗兰西斯。最后,两位老人接受了约翰,还认他做女婿,虽然他们连他是否已婚都不是很清楚。不过,莉赛特的其他亲戚就不能接受了,他们怒不可遏,决定和莉赛特断绝关系。莉赛特却不以为意。和约翰一样,她也陷入了爱河。她怎能不知道法国姑娘不能嫁给德国人?怎能不知道在某些人的眼中,与德国人结合的性质比卖淫更为恶劣?又怎能不知道,对待德国兵,最好是保持距离,只能把他们当作敌人?但是她通通不放在心上。   1941年4月,约翰所在的部队将被派往波兰,准备对苏联发动进攻。面对即将来临的分离,他感到悲痛万分。为此,他把莉赛特的照片放在紧贴着胸口的位置,他在信中对莉赛特说,这就像“一团燃烧着的火焰,温暖着他的心窝”,保护着他,让他在惊慌失措的时候感到心安,伴他度过漫漫的寒夜。   在另一封信中,他写道:“我想告诉你,我爱你爱得有多么深,我对你的思念已让我无法承受。夜晚,当战友睡去,想起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我就潸然泪下。你远在天边,相聚之日遥遥无期,思绪至此,我只能黯然神伤。”在天气转晴的日子里,他会坐在野外,闻着野花香,幻想着他们的未来。对波兰战场上的残酷,他信中只字未提,只是表达自己的信念,坚信德国一定会取得胜利。   之后,约翰告诉莉赛特,说他要被送往另外一个前线,他没有提及具体职责是什么,只是整页整页地描绘着那边的花儿如何美丽。之后,他被提拔为上等兵,继续向莫斯科进军。   莉赛特的信大多都丢失了,约翰只收到了三封。他在回信中写道:“我的心真是喜极而泣!”然而战争却愈发残酷起来,他有十个朋友战死沙场,带伤的更是数不胜数,他还能活下来简直就是个奇迹。“我感到脆弱不堪,活不下去了;我筋疲力尽,无法应对战争的满目疮痍。但是,我必须回来!你必须要等我!亲爱的,我是多么的爱你!”不过,在过了1941年8月后,他仍然活着,仍然行进在攻打莫斯科的德军队伍中。“不要悲伤”,他写道,“我既没受伤,也没生病。”当又有机会坐着晒太阳的时候,他写道:“不要问我的心想要什么,它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再次见到你……”   然而,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由于约翰的肾受到了感染,脚生了冻疮,病得很重,所以不得不被送回德国乌尔姆的医院接受治疗。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兴致勃勃地给莉赛特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诉莉赛特自己还活着,会被送回德国修养。由于途中会经停梅茨,她可以去看他。之后,他很有可能会被送回巴黎。“想想吧,亲爱的。春天,我和你,一首爱的协奏曲。”   相比之下,莉赛特的信不像约翰那样热情洋溢,她总是为他们的未来而担忧。但是当她请了几天假,去梅茨看望约翰之后,两人的爱情因为这次重聚而再度点燃。过了几天,约翰又写了几首情诗,莉赛特也写了一首。“火车已然驶去/载着我的爱/我的唯一/我爱你。”但是此时,法国人和德国人的结合却愈发遭人唾弃和厌恶,他在信中安慰道:“别埋怨他们邪恶,你懂的,他们 别 无 选择。”   1942年3月,医生证明约翰的身体状况,已经不适于在前线服役。这样,约翰终于又可以回巴黎去了。在收拾行李准备准备离开德国的时候,他写道:“我们残忍的分离终于到了尽头,我们终于梦想成真。”他们的恋情就此延续下去。约翰只要在巴黎,每周都会和莉赛特约会两次,并一起过夜。每逢他外出出差,他就会经常写信,抒发爱意,告诉她,法国是那么的美丽,但是如果没有她,再美丽的法国也会让他兴味全无。他在信中写道:“巢中鸟儿攒动,周围洋溢着花香。”莉赛特的回信就更为简洁,有时还微带娇嗔,诘问道“你是真的思念我吗?你是真的爱我吗?”这时的莉赛特好像也变成了一位诗人。   其间,约翰偶尔也会回趟家,看看他的孩子,给他的小儿子送个火车模型。他母亲看得出他的变化,感觉他和妻子不再亲密了。即便约翰真的很想坦白,但是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他没有这么做。因为形势的严峻,莉赛特又开始变得疑心重重了。1942年的冬夜,约翰写信安慰道:“通敌?我想这是一种幻觉。只有爱得深沉,才能了然于   心。若拥有我们这般强烈的爱情,只   要有爱,就胜过任何爱国主义   的情愫。我因为你,   对法国爱得深沉;而你也会因为我,对德国倍加珍视。”   1944年7月10日,正好是诺曼底登陆的一个月之后,法国铁路工人大罢工,约翰接到命令,要去守卫巴黎的环城铁路。8月25日,盟军攻入巴黎,德国士兵开始撤离。约翰却接到命令,要随着武装车队继续前往法国某个要塞,并在那儿誓死顽抗。法国军队发起攻击后,他的战友们都战亡了。但是约翰在一个阁楼里藏起来,并找了件普通人的衣服换上,浑水摸鱼地逃了出来。   他偷了辆自行车,骑到了潘汀港,那儿法国军正忙着在搭建路障,拦截逃跑的德国兵。因为他的法语说得实在是太好了,法国人竟然误把他认为是阿尔萨斯人,还责怪他怎么不帮着搭建路障。过了几天,他骑着那辆自行车到了莉赛特的父母家,琼恩和弗朗西斯急忙要他换个地方藏身,还告诉他说他们已经好几天没有见到莉赛特了。约翰呆了一晚上,第二天就去到处寻找莉赛特。过了一段时间他才得知,莉赛特实际上是因为同他交往,犯了“通敌罪”才被抓进监狱的。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在信中写道:“我头脑一片空白。但是,瞬间一种强烈的感觉涌上心头,即便我心急如焚,这个女人却给了我足够的力量,让我等她,一直等到她释放的那一天。”他心想,为了让莉赛特能平平安安的回来,哪怕是让他自首,他都心甘情愿。   最后,莉赛特终于安然无恙地回来了。但是在听到她的遭遇后,约翰心痛不已。在解放的第一周,法国进入狂热状态,为了洗去多年被占领的耻辱,法国人需要替罪羊。就在这个时候,被判为“通敌”的大约两万个法国女人都被削去头发,莉赛特就是其中的一个。法国政府决定,只要与德国士兵同床共枕,就是“通敌”。不幸中的万幸,莉赛特没有被迫半裸着身体在街上游行。不过莉赛特还是因此失去了工作。约翰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给了她。相聚之后,他们两人呆在她的公寓里,谁也不见,就这样幸福地共度二人时光,感到很欣慰。不过他们都感到前路茫茫,不知所措。   但当时的情况容不得他们有自由的选择。在过了几天后,莉赛特接到了警局的传票,法院也已经准备好听取这起通敌案。12月20日清晨,在和约翰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后,莉赛特去了警察局。约翰只能干坐在板凳上等着,过了几个小时,莉赛特还是没有出来。约翰很担心,就找了在警局的一位熟人去帮忙打听一下情况。这位熟人后来告诉约翰说,莉赛特已经承认了所有对她的指控。莉赛特已经承认,自1940年夏天以来,她就做了他的情妇。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约翰马上就意识到,一切都完了。他本来可以转身就逃的,但是他没有,他就坐那等着两位检察官来逮捕他。   约翰后来被交到了美国人的手里,美国人再把他送到里昂的战囚营。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莉赛特的音讯,他因此惶惶而不可终日。他确实应该担心,因为在他和莉赛特上次在警局的时候,他听到的最后一句话,是警官对莉赛特说的“你死定了”。而且,因通敌罪被捕的有上万人,他们统统被送往德朗西——— 当时巴黎关押通敌嫌疑犯的主要地点,其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因证据不足被释放,其他的就锒铛入狱,并被剥夺所有的公民权利,在法国人民报仇雪恨的热情还未消退的时候,还有一小部分被处决。   1946年12月,在得知约翰即将被遣回德国的一个战囚营后,莉赛特绝望了,“我满腹忧愁,”她写道,“一想起你现在身陷囹圄,我就懊恼不已,在没有你的巴黎,我只能感到孤独,我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囚徒。”过了几天,她又写了封满满五页的信。“我的身心都备受煎熬,我无法慰藉自己的心灵,也无法抚慰自己的身体,我的约翰,唯有你的吻能让我重生。为了我,保全自己,你是我的。”她越来越不相信他的承诺。“我何时才能见你?”她写道,“离开了你的影子,我就无法生存。我永远都是你的,是你的唯一,是你的爱。”但此时,约翰却不如战争时那么热衷于回信了。他是厌倦了吗?谁也不得而知。   1947年初,没有正式文书,只穿着单薄的鞋子和衣服,她孤身一人偷偷地穿越边境到德国去找约翰,并在那里自己争取到了一份工作,工作地点就在约翰被囚的城市。她当时非常漂亮,口才也很好。“我们正值青春,”她向约翰写道,“生活不应仅是如此。”经过漫长的等待,她坚信自己终究会得到些许幸福。
【文摘】三封德军士兵的家书 从古至今,在金戈铁马的沙场,在硝烟弥漫的火线,支撑宏大战争画面的都是千千万万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无论他们服务于任何阵营,代表着什么利益,作为单纯意义上的人,都会有自己真实的感情流露。而写给后方亲人的家信,无疑是这种感情最好的载体。同时,作为战争亲历者感受的反映,家信所具备的史料价值也是不可小视的。 下面展示的三封家书,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三个德国军人在战争爆发、进入艰苦的持久战和世界大战即将终结的三个阶段,由于不同的经历,在不同的情绪下,给家人写下的三封家信。这些家信记录了战争的残酷与动荡苦难中的众生相,也刻画出希特勒第三帝国由盛而衰,最终走向灭亡的真实历程。 -   第一封家书 嗨!同志!(这里的“嗨”是“嗨!希特勒”的“嗨”。)  出自迈哈特·弗莱歇尔·冯·古滕贝格(MeinhartFreiherrvonGuttenberg),(生于1919-死于1943)。 1939年9月初写于波兰 在到斯托肯(Stocken)之前我们一直高歌猛进,但是在这里一道由轻型掩体构成的防线似乎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听说,这道防线已经被我们的飞行员—波波地详细侦查过了。 装甲部队作为先头部队首先进攻,我们尾随其后进行纵深穿插。但是沼泽地就像一个天然的城墙,车子一辆接着一辆陷入了泥潭。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接到了作战以来的第一个战斗任务,那就是让装甲车辆动起来。我们尝试着用干柴和履带式拖拉机铺路,以便让装甲车辆顺利通行,虽然我们的行动差一点就能成功,但是敌人的攻击让我们的努力付诸流水,装甲车在攻击面前都停止了运动,机械骑兵的进攻在这些掩体面前遭到惨败,我们的第一次作战任务也以失败而告终。 但是这一切都成为了过去。我们登上了运输车,发动机开始发动,之前那艰苦的一切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可是大家却发现,身边的战友都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空位。 和拿破仑的维斯杜拉(Weichsel)战役的结局正相反,我们最终作为胜利者站在了维斯杜拉(Weichsel)的土地上。我们曾经是多么急切地想看到这条河啊!但是到达的时候却是夜晚。我们在这儿仅仅逗留了几个小时,便又不得不继续行军。天空中飘着蒙蒙的细雨,这让人感觉到一阵寒意。从这场战役开始就在下雨,到现在都没有停止过。我们因为寒冷在车上挤做一团,直到车上的车篷拉了起来,才总算暖和了一点。 夜晚,我们倾听着战斗中的一切奇怪的声音,对面的河流横穿了整个安娜泊(Annapol)地区,这条河挡住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的工兵部队冒着战火修建了一座四百米长的窄桥,可是这座桥实在是太窄了,在这桥上向前推进的炮兵们挤做一团,他们根本不能前进或者后退,但是其他的部队依然朝前挤。波兰炮兵猛烈地轰击桥头堡,我们必须将他们多铲除掉。我们一鼓作气终于穿过了安娜泊(Annapol),幸运的是波兰炮兵并没有炮击大桥桥身,一门又一门的大炮从那里过河。 1939年9月底 克拉斯尼克(Krasnik)—安娜泊(Annapol)奥—科查霍夫(Oczarow)。 一条似乎看不到尽头的长蛇缓慢爬行在遍地是飞扬着尘土的道路上。我们释放了那些被我们俘虏的波兰人、乌克兰人还有俄罗斯人。他们绝大部分都没了鞋袜,脚上仅仅包裹着随处找来的一些碎布片,他们的靴子因为长时间的逃跑而坏掉了。大概有一半人的脚因此而得病,我们在那儿为这些不能行走的病患者弄到了马车。 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大家庭:他们把所有的财产都放在了一辆马车上面,这辆车被一匹干瘦的小马拉着,我看这匹可怜的小马已经快要不能负荷如此沉重的马车了。现在一辆马车就有可能带着一个家庭的所有财产逃离战场。有的时候小汽车居然被马拉着走,因为这里根本买不到汽油。这还算好的,更多的人用走路的方式逃难,疲劳和绝望缠绕着他们,饥饿写在他们的脸上。在路上一个老妇人带着四个孩子用他们的围裙包裹和收集一切他们可以找到的东西,面包皮,熏肉的碎片,肉骨头,没有完全吃光的罐头…… 10月1日,我们整整三个星期待在弗洛达瓦(Wlodawa)附近奥尔绍维斯克(Orchowsk)的布格河(Bug)周围的小村庄里。整个地区给人的感觉都是俄罗斯的风格。向布格河(Bug)的对面极目远眺,视线以内的地形并不全是草原,偶尔有一些灌木丛和桦木林。所有的一切都被积雪覆盖着。这样的天气让我们的行军曾经是那么的痛苦,过去的一场湿雪使得当时干燥的沙路成了泥床。我们的重型架桥车一直陷在泥里,为了顺利完成作战任务,我们当时必须将它们卸下来,并且用浮桥来代替支撑。 在布格河(Bug)的另外一面是俄国的部队,我们还能看见他们站岗的哨兵。我们和俄国人共同造了一座桥,一边是我们一边是他们。经常有翻译到我们这边来,我们交换彼此的香烟。他欢迎我们时始终说:“嗨!同志!” 布格河(Bug)上以前也有一座桥,是一座铁路桥,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铁路工兵在原先被摧毁的桥梁旁边建造起来的,后来又被摧毁。在老桥的桥墩上面我们又架起了新的,在新铺设的铁路线上我们修了一座小型的火车站,它是由一座木头小屋和一个装卸平台组成的。同时铁路工兵还将布格河(Bug)的铁路线修复了。 黎明时分我们终于踏上了布格河(Bug)对面的河畔,整装待发。我们集合在一起向曾经驻扎过的小村庄挥手告别,这时我的心里有着非常不一样的感受,一方面我们自然都为能够回家而感到高兴,另一方面我又对这儿恋恋不舍。我已经爱上了奥尔绍维斯克(Orchowsk)和这儿的农夫们。 在离开之前我再次回头看了一眼这一望无际的草原,整片东方的白雪在初升的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巨大的布格河(Bug)显得那么安静祥和,它是多么的伟大啊! -   【背景材料之一】 第一封家书背景是二战的波兰战役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耻辱地战败,列强战后所达成的都是一系列的划分协定,这给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战后法国将军霞飞就预言了这不过是二十年的和平而已。德国在忍受了二十年的屈辱之后,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因为一战战后,德国被迫割让大片土地,德国的但泽被划归波兰辟为自由市,通往波罗的海的“波兰走廊”将原本连成一片的德国领土分成了两块,位于“走廊”之东的东普鲁士成了远离德国本土的“孤岛”。因此德国人一直对失去但泽和“走廊”地区耿耿于怀。而且波兰位于欧洲东部,东接苏联,西临德国,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濒波罗的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波兰是当时英法在欧洲诸盟国中军事上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德国如果占领波兰,不仅能获得大量的军事经济资源,而且还能大大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既可以消除进攻英法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建立袭击苏联的基地。因此,德国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后,下一步侵略的目标就定在波兰。 而波兰此时却同英法正式结成了军事同盟,并且英法在1939年3月31日对波兰的安全给予了保证。获得了保证的波兰人自以为后台够硬,于是就跟纳粹德国唱起了对台戏,以强硬对强硬。矛盾激化的后果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9年9月1日拂晓爆发,德军共集中了62个师,160万人,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组成了南路和北路两个集团军群大举进攻波兰。在德军大规模“闪击战”的攻击之下,波兰人那“落后了80年”的战术战略思想毫无还手之力,而他们在西线的盟友却想让祸水东引,因而将波兰出卖给了纳粹德国,“静坐战”成为了英法战争史中一个抹不了的污点。 而苏联方面早就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达成了共同瓜分波兰的秘密议定书。在波兰政府和波军统帅部于9月16日越过边界逃往罗马尼亚之后以“保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利益”为借口同德国一同瓜分了波兰。 第一封家书的作者正是描写了他们在波兰的战斗经历和他的所见所闻。在这封信中,初胜的德国军人充满了所谓“高歌猛进”的情绪。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此刻对于“河那边”的苏联人并没有什么敌视情绪。从民族传统而言,俄国人和德国人之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谈不上是什么世仇。
【伯尔】《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汽车停下来后,马达还响了一会儿,车子外面什么地方有一扇大门被人拉开了。光线透过打破的车窗照进汽车里,这时我才看见,连车顶上的灯泡也碎了,只有螺口还留在灯座上,三两根细钨丝和灯泡残片在颤动着。一会儿发动机的嘟嘟声停止了,只听见车外有人喊道:“把死人抬到这里来:你们那里有死人吗?”——“该死的,”司机大声地回答道,“你们已经解除灯火管制了吗?” “整个城市烧成一片火海,灯火管制还有什么用!”那个陌生的声音喊道,“我问你们,到底有没有死人?” “不知道。” “把死人抬到这里来!你听见了吗?其他人抬上楼,抬到美术教室去!明白吗?” “好的,好的!” 不过我还没有死,我是属于“其他人”里面的。他们抬着我上了楼梯。先经过一条长长的灯光昏暗的过道,这里的墙壁刷成绿色,墙上钉着老式的黑色弯形挂衣钩,两扇门上都挂着搪瓷小牌,写着“一年级甲班”和“一年级乙班”。两扇门之间挂着费尔巴哈的《美狄亚》,柔光闪烁,画像在黑色镜框的玻璃后面凝眸远眺;随后,经过挂着“二年级甲班”和“二年级乙班”牌子的门口,这两扇门之间挂着《挑刺的少年》,这张精美的照片镶在棕色的镜框里,映出淡红色的光辉。 正对着楼梯口的地方,中央也竖立着一根大圆柱,柱子背面是一件狭长的石膏复制品,是古希腊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做工精巧,色泽微黄,古色古香,逼真异常。随后见到的,仿佛也似曾相识:色彩斑澜、威风凛凛的希腊重甲胄武士,头上插着羽毛,看上去像只大公鸡。就是在这个楼梯间里,墙壁也刷成黄色,墙上也顺序挂着一幅幅画像:从大选帝侯到希特勒…… 担架通过那条狭长的小过道的时候,我终于又平直地躺着了。这里有特别美、特别大、色彩特别绚丽的老弗里茨像,他目光炯炯,身着天蓝色的军服,胸前的大星章金光闪闪。 后来我躺着的担架又斜了,从人种脸谱像旁边匆匆而过:这里有北部的船长,他有着鹰一般的眼神和肥厚的嘴唇;有西部的莫泽尔河流域的女人,稍嫌瘦削而严厉;有东部的格林斯人,长着蒜头鼻子;再就是南部山地人的侧面像,长脸盘,大喉结。又是一条过道,有几步路的工夫,我又躺平在担架上。没等担架拐上第二道楼梯,我就看见了小型阵亡将士纪念碑。碑顶有个很大的金色铁十字架和月桂花环石雕。 这一切从我眼前匆匆掠过,因为我并不重,所以抬担架的人走得很快。也许这一切都是幻觉;我在发高烧,浑身上下到处都疼。头疼,胳膊疼,腿疼,我的心脏也发狂似的乱跳。人发高烧时什么东西不会在眼前显现呢! 过了人种脸谱像以后,又另换一类: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得惟妙惟肖,深黄的颜色,古希腊、古罗马的气派,威严地靠墙一字排开。担架颤悠着拐弯时,迎面而来的竟也是赫耳墨斯圆柱。在过道——这里刷成玫瑰色——的尽头,就是美术教室,教室大门上方悬挂着伟大的宙斯丑怪的脸像;现在离宙斯的丑脸还远着呢。透过右边的窗户,我看见了火光,满天通红,浓黑的烟云肃穆地飘浮而去…… 我不禁再往左边看去,又看见了门上的小牌子:“九年级甲班”、“九年级乙班”,门是浅棕色的,散发出发霉的味道。两扇门之间挂着金黄色镜框,我从中只看得见尼采的小胡子和鼻子尖,因为有人把画像的上半部用纸条贴上了,上面写着:“简易外科手术室”…… “假如现在,”我闪过一个念头,“假如现在是……”但是多哥的大幅风景画,现在已经出现在我眼前了,色彩鲜艳,像老式铜版画一样没有景深,印刷得十分考究。画面前端,在移民住房,以及几个黑人和一个莫名其妙持枪而立的大兵前方,是画得十分逼真的大串香蕉,左边一串,右边一串,在右边那串中间一只香蕉上,我看见涂了些什么玩意儿,莫非这是我自己干的…… 但这时有人拉开了美术室的大门,我被人从宙斯像下摇摇晃晃地抬了进去,然后,我就闭上了眼睛。我不想再看见任何东西。美术教室里散发着碘酒、粪便、垃圾和烟草的气味,而且喧闹得很。他们把我放了下来,我对抬担架的说:“请往我嘴里塞一支烟,在左上方口袋里。” 我感觉到有人在掏我的口袋,接着划了根火柴,我嘴里就被塞上了一支点着的香烟。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 “这一切都不是证据。”我心想。毕竟每一所文科中学都有一间美术教室,都有刷成黄色和绿色的走廊,墙上也都有老式弯形挂衣钩;就连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的《美狄亚》和九年级甲、乙两班之间尼采的小胡子,也不能证明我现在是在自己的母校。肯定有必须挂尼采像的明文规定。普鲁士文科中学的环境布置规定为:《美狄亚》挂在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挑刺的少年》放在二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恺撤、马可·奥勒留和西塞罗放在过道里;尼采挂在楼上——楼上的学生已经学习哲学了。还有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一幅多哥的彩色画。《挑刺的少年》和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已经成了世代相传的,美好而又古老的学校摆设。而且可以肯定,一时心血来潮在香蕉上写上“多哥万岁!”的不会就是我一个。学生们在学校里闹的恶作剧也都是老一套。此外,也可能我在发烧,我在做梦。 我现在不感到疼痛了。在汽车上那会儿更受罪:每当在小弹坑上颠簸一下,我就禁不住要叫喊一次;从大弹坑上开过去,倒还好受些,汽车爬了上去,又爬了下来,就像在波涛里行船。现在注射剂已经起作用了。在路上,他们摸着黑在我胳膊上扎过一针;我感觉到针头戳进了皮肤,接着大腿以下就变得热乎乎的。 这不可能是真的,我这样想,汽车不会跑这么远,差不多有三十公里地呢。再说,你毫无感觉,除了眼睛以外,其他感官都已失去了知觉;感觉没有告诉你,现在你是在自己的学校里,在你三个月前刚刚离开的母校里。八年不是一个小数目,八年内的一切,难道你只凭一双肉眼,就都能辨认出来吗? 我闭着眼睛把这一切又回味了一遍,一个个场面像电影镜头那样掠过脑际:一楼的过道,刷成绿色;上了楼梯,这里漆成黄色,阵亡将士纪念碑,过道;再上楼梯,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赫耳墨斯、尼采的小胡子、多哥、宙斯的丑脸…… 我淬掉烟头,开始叫喊。叫喊几声总觉得好受些,不过得大喊大叫;叫喊叫喊真好,我发了狂似的叫着喊着。有人俯身观察我的情况,我还是不睁开眼睛;我感到一个陌生人的呼吸的热浪,它散发着难闻的烟草和蒜头的气味,一个声音平静地问道:“怎么啦?” “给点喝的!”我说,“再来支烟,在左上方口袋里。” 有人在我的口袋里摸着,又划了根火柴,把点着的烟塞到我的嘴里。 “我们在哪儿?”我问道。 “本多夫。” “谢谢!”我说完就吸起烟来。 看来我当真是在本多夫,那么说就是到家了,要不是高烧发得这么厉害,我就可以肯定自己正呆在一所文科中学里——肯定是一所学校。在楼下时,不是有人在喊“其他人抬到美术教室去”吗?我属于“其他人”,我还活着;显然,“其他人”就是指这些活着的人。那么,这里就是美术教室。要是我能听得真切,为什么我不好好地看看呢?那样就可以肯定了。我确实认出了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只有在文科中学里才有这些;我不相信,在别的学校的走廊里也会靠墙摆上这三个家伙。 他终于给我拿水来了,我又闻到他呼出的一股蒜头加烟草的混合味儿,我不由自主地睁开眼睛:这是一张疲惫苍老的脸,没有刮胡子,身上穿着消防队的制服。他用衰老的声音轻轻地说:“喝吧,兄弟!” 我喝着,这是水,水有多么甜美。我的嘴唇触到炊具了,觉得是金属做的。想到还会有好些水要涌进我的喉咙里去,这是一种多么舒服的感觉啊!可是那个消防队员从我嘴边把炊具拿走了。他走开了。我喊叫起来,但他头也不回,只是困倦地耸耸肩膀,径自走开去。躺在我旁边的一个人冷静地说:“吼也没用,他们没有水了;城市在燃烧,你也看得见的。” 透过遮光窗帐,我看见了熊熊大火。黑色的窗帐外,夜空里红光和黑烟交织,就像添上新煤的炉子。我看见了:是的,城市在燃烧。 “这个城叫什么名字?”我问这位躺在我旁边的人。 “本多夫。”他回答道。 “谢谢!” 我注视着面前的这排窗户,又不时望望屋顶。屋顶依然完好无损,洁白光滑。四边镶着细长的古典式的胶泥花纹。但是所有学校美术教室的屋顶都有这种拟古典花纹的,至少,在像样的老牌文科中学里是如此。这是很清楚的。 现在必须承认,我正躺在本多夫一所文科中学的美术教室里。本多夫有三所文科中学:腓特烈大帝中学、阿尔贝图斯中学,但这最后的一所,第三所,也许用不着我讲,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中学。在腓特烈大帝中学的楼梯间里,老弗里茨像难道不是特别华丽、特别大吗?我在这所中学读过八年书。那么,在其他学校里,为什么不能在同样的地点也挂上这张像呢?而且也这么清晰、显眼,你一登上二楼,它就立即映入眼帘。 现在,我听见外面重炮在轰鸣。要没有炮声,周围几乎一片沉寂;只听见偶尔传来大火的吞噬声,以及黑暗中什么地方山墙倒坍的巨响。炮声均匀而有节奏。我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我知道,炮声通常都是这样的,但我还是这么想。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悦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它无论如何也是高雅的。我觉得大炮即使在轰鸣时,也是高雅的。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碑顶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并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那么又该有多少人的名字要刻上去啊!我突然想到: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那么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 可是我还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是否当真回到了母校。我现在无论如何要把这—点弄清楚。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 我环顾这间宽大的美术教室,可是图画都被人取下来了,角落里堆放着一些凳子,像一般的美术教室那样,为了使室内光线充足,这里有一排窄长的高窗户。从这些凳子和高窗户上能看出什么来呢?我什么也回忆不起来。如果我在这个小天地里呆过,我能不回忆起什么来吗?因为这是我八年来学习画花瓶和练习写各种字体的地方,有细长精致的罗马玻璃花瓶出色的复制品,它们由美术教师陈放在教室前面的架子上,还有各种字体:圆体、拉丁印刷体、罗马体、意大利体……在学校所有的课程中,我最讨厌这门课了。我百无聊赖地度过这些时光,没有一次我能把花瓶画得像样,能把字描好。面对这回音沉闷而单调的四壁,我所诅咒的,我所憎恶的又在哪里呢?我回想不起什么来,于是默默地摇摇头。 那时,我用橡皮擦了又擦,把铅笔削了又削,擦呀……削呀……我什么也回想不起来…… 我记不清是怎么受伤的;我只知道我的胳膊不听使唤了,右腿也动不了了,只有左腿还能动弹一下。我想,他们大概把我的胳膊捆在身上了,捆得这么紧,使我动弹不得。 我把第二个烟头啐了出去,落到干草垫之间的过道里。我试着要活动活动胳膊,可是疼得我禁不住要叫喊起来。我又叫喊开了,喊一喊就舒服多了。另外我也很生气,因为我的胳膊不能动弹了。 医生来到我跟前,摘下眼镜,眯着眼睛注视着我,他一句话也没说。他背后站着那个给过我水喝的消防队员。他和医生耳语了一阵,医生又把眼镜戴上,于是我清楚地看见了他那双在厚眼镜片后面瞳孔微微转动着的大眼睛。他久久地注视着我,看得这么久,使我不得不把视线移到别的地方去,这时他轻声地说:“等一会儿,马上就轮到您了……” 然后,他们把躺在我旁边的那个人抬了起来,送到木板后面去;我目送着他们。他们已把木板拉开,横放着,墙和木板之间挂着一条床单,木板后面灯光刺眼…… 什么也听不见,直到床单又被拉开,躺在我旁边的那个人被抬了出来;抬担架的人面容疲倦、冷漠,步履蹒跚地抬着他朝门口走去。
【文摘】一封二战德军士兵的家书 Liebe Eltern! Will heute wieder ein Lebenszeichen von mir geben,damit Ihr wisst, dass es mir soweit gut geht,und noch alles in Ordnung ist.Hier hat die Kälte nun ihren Höhepunkt erreicht,es war gestern 52°- minus. Mit dem Abnehmen des Mondes wird ja auch hoffentlich das Wetter umschlageng,es ist hier kaum mehr zum aushalten,Ich selbst habe mir die Nase und Gesichtshaut erfroren,doch ist es kein besonders schwieriger Fall. Die geschwollene blaue Nase und das runzlige Gesichtsieht nun wie so ein verfrühter Faschingsscherz aus. Leider tut der Scherz ziemlich weh. Doch tue ich trotz allem meinen vollen Dienst,und ich hätte nie gedacht,dass man bei solch strenger Kälte stundenlang im Freien arbeiten kann. Der Appetit ist natürlich auch dementsprechend,aber leider......!Trotz der grossen Kälte greift der Russe unentwegt an. Die russische Führung greift nun schon zu den verzweifelten Mitteln. Man sagt den russisschen Soldaten einfach „ so ab heute bekommt ihr nichts mehr zu Essen bis ihr diesen oder jenen Stützopunkt der“Tausendweise laufen sie auf in unsere M.G.Garben hinein. Doch schon füllen sich die Lücken mit frischen Leibern. Gelingt es Ihnen tatsächlich mal irgendwo einzudringen,so wird alles gefressen,was sie finden. Vom Müllhaufen bis zum Gedärme verendeter Pferde bleibt nichts verschont . Ja selbst die eigenen Toten und Verwundeten geben eine gute Fleischbrühe................ - 大意:我今天想再写封信,好让你们知道我目前很好,一切如常。昨天是零下52度。但愿天气能随时间推移而变暖,现在的天气真让人受不了。每天都有大量兵员冻伤。我们部队也不例外。我自己的鼻子和脸与都冻伤了,肿得发紫的鼻子加上皱巴巴的脸皮看起来好像一个提前到来的狂欢节小丑。只可惜这个小丑疼痛难耐。我从未想过,人能在如此严寒之下在户外一连坐上数个小时。胃口当然也随之变化,只可惜.........! 苏联人欲却不怕严寒。 苏军统帅如今已经动用最无能的战术。他们直接告知苏军士兵:‘从今天开始你们要是拿不下德国佬的这个或者那个据点,就别想吃饭!’他们成千上万地直径冲入我们用机关枪编织的火力网之中。新倒下的死尸不断填充火网的孔洞。而一旦他们真的在某些地方突破了,那么这些人就会看见什么吃什么,从垃圾堆甚至是他们己方的伤者和死者。面对如此景象,人会不禁怀疑信仰共产主义的公会是否丧失了理智。 唉!每一个曾经来过这里的人都已认清真相 。如今也就不证自明,这样一个体制必须灭亡,它是人类思想的毒瘤。 我们这里所有人都相信,今年将是对英对苏战争最关键的一年,唯独对美国还要打一场持久的战争,会怎么样现在还很难说。总之最重要的是 我们大家都平安活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天。那时候我们将能憧憬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更为美好的未来。到那时候将有很多事情要做。世界各国将以一种和平的方式展开较量。我个人将为重新有机会工作而欣慰。 - 寄信人:艾克哈特 施耐德 01525a 收信人:艾克哈特 施耐德家 Ispringen/巴登地区 胡桃树街25号 (Absender:Eckhardt Schneider 01525a/Empfänger: Fam. Eckhardt Schneider Ispringen\Baden Nussbaumstrasse 25) 01525a 是Feldpostnummer,证明发信地是炮兵团215,第三指挥部,有调去东线战场的记录
【西蒙诺夫】《蜡烛》 1944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实际上已经拿下来了,只有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德国人手里。 那个早晨,5个红军战士决定要偷袭这座桥。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5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那第5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几次间歇。 连长接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他说,因此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耶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了桥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方场的另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谁也不会想到,这里头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居住着一个叫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4天。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5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5个红军战士,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5个红军战士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就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5个红军战士只有1个留在方场上。这个红军战士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老妇人叫了他几次都没有回答,才知道他已经死了。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弹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士兵,看了许多时候,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4天的那只猫也被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包里摸出些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落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静静地坐在那里,约有1小时,也许两小时。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没有任何声音。 她终于站了起来,离开了那死者。走了不多几步,她马上找到她需要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这是几天之前炸出来的,现在,那坑里已经积了些水。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往外舀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她总算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又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10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3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炮弹坑里。她已经筋疲力尽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 休息够了,老妇人跑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然后,她双手捧起炮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老妇人还没有满意,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地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以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一支大蜡烛。这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些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天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天快要亮了,蜡烛也快要燃尽了。老妇人在地上到处找,终于找到了一片带锈的洋铁。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来,仍旧慢慢地穿过方场,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拂晓前,契柯拉耶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这座桥。 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了。红军的步兵紧跟着坦克过了桥,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 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体,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那几个士兵到处找也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看呀!”大家都朝他指的方向看。 在被毁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坟堆上的一支蜡烛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被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堆旁边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这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慢慢走来。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战士的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了,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但是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后,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接着,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了战斗。 在炮火焦灼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位苏联年轻士兵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 《蜡烛》的写作背景:1944年9月,二战进入了最后的较量阶段,当时西蒙诺夫任军事记者,随苏联红军到南斯拉夫采写战地通讯。这篇通讯以现场目击者的身份,以“我们”(苏联红军)的口吻,讲述了在贝尔格莱德战役的最后一个小战役中发生的一个故事。 本文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课。
【战术】战列线上的T优、T劣和同航战与返航战 “T字横头”最先是出现在风帆舰船时代,以前以桨为动力时,要求军舰以船头对准敌船侧面,靠船头的撞角撞击敌船船身,然后再靠上敌舰,进行肉搏战,这在火炮出现之前是最常规,也是最有效的战法,火炮加上风帆用在军舰上时,情况发生了变化,火炮布置在军舰的两旋,只有侧面对敌时,一侧的火炮才能发挥最大威力,全数开火,而船头对准敌舰时,自己的火炮几乎无法向对方射击,所以,舰队在作战时,要尽量排成一线,争取用自己的侧面对准敌方船头,这样两只相互作战的舰队就形成了“T字横头”.这并不是英国人发明的,而是在基督教联合舰队与阿拉伯舰队在地中海展开决战时,由基督教联合舰队首先采用的·此种战术一直使用到二战后,直到导弹代替了火炮成为主要打击的手段为止·。 “T字横头”也是舰队战的火炮作战宗旨。 最初战舰的火炮都是安装在两舷,所以只有侧面对敌才能产生最好的作战效果,如果以全舰队的侧面,面对对方的纵队,打击其先导舰,便可以产生可怕的效果.同时,当时军舰上有一个"崇高"的职位,就是木匠.因为当时球型炮弹不能爆炸,中弹后只要木匠赶到及时,很少有军舰会沉没,除非是迎凤面多处中弹,来不及修补,海水顺潮流迅速涌入,军舰会沉没.那么抢占 T 型的那一横,敌军先导舰三面受弹,当然必有一面迎风,比较容易沉船. 火力集中并不意味着舰队集中,集中的火力和分散且隐蔽的舰队是最好的。在舰队战中,火炮战舰一定要力争形成对敌方的扇形攻击圈。使对方陷入多个方位的攻击,而无法一一对应的还击。运动战才能创造出包围的机会。最强的攻击,就是在隐蔽地扇形包围敌方后,三位一体的突然袭击。敌方在被打后将无法分散撤退,而只能落得被聚歼的下场。 补充,战列舰的战列就来源于此,战斗时形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火力足够强大能够进入此线参与对射的都可称为战列舰,故战列舰全称“战列线战斗舰”(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 英国的逆天正在于此,S2即使被抢占了T字横头位,也有很大的赢面 以下转自甲斐之虎BLOG,仅供参考 T字横切:全称为抢占T字横头射击阵位,理论上即攻方纵队以约90度航线交角横穿敌纵队前方,这样攻方可以集中全部侧舷火力对敌先导舰进行大广角射击,而对方只能运用部分前主炮进行还击。意味着强占T字横头阵位的一方可以充分发扬火力,而相反的一方火力受到极大抑制。 作为每个舰队指挥官梦寐以求的最理想状态,T字横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成功,因为海战不同于陆战,均匀介质的战场环境决定双方每时每刻的位置都可能是游移不定的,对方当然不会自投罗网,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客观因素(舰队航速、情报、相对位置、编队训练水平等),指挥官的能力也至关重要(包括判断、决心、时机把握、航海术等) 简单的说,战舰在炮击阶段,横队相对纵队有优势,因为可以使出所有火力。而纵队只能使用舰队迎敌首舰的前炮,火力不能全部输出。 所谓T代表攻击阶段的双方队形,T字的一横代表横队,代表你处于优势队形。一竖代表纵队,代表纵队劣势队形。所谓T有利就是你处于横队,T不利就是你处于纵队。
【战术】顶点理论 美国陆军 86 年版《作战纲要》中明确指出:“任何进攻作战迟早都会达 到这样一个时刻:攻方的力量不再大大超过守方的力量。超过这个时刻后,如果继续实施进攻作战,就要冒战线拉得过长、 遭到巨击和被击败的风险。 这个时刻在作战理论中称为顶点。”顶点理论也是一种力学理论,是作战力量极限的标志。 美军认为,进攻的艺术就是在作战力量到达顶点之前,夺取规定的目标,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防御的艺术则是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进攻之敌加快出现顶点,识别顶点的到来,以及准备在敌军到达顶点时转入进攻。 在进攻战役中,出现顶点的原因通常是: (1)前送补给品组织不当或缺少必要的运输手段,或者贮存品已消耗殆尽; (2)为保护后方交通线免遭袭击,把前方部队的兵力调在后方,使进攻力量不再拥有所需的数量优势; (3)进攻部队受到对方猛烈打击后,遭受损失较大,双方兵力对比发生偏转; (4)攻方部队进入比较易于防守的地形; (5)进攻部队团长期作战精疲力尽和精神涣散; (6)防御部队由于领上大部丧失而变得意志更加坚定; (7)守方得到 盟国军队支援等。在实战中,以上列出的因素均可导致进攻战役达到顶点,为此,战役指挥员要努力限制不利因素的出现,并在不利因素出现之前完成作战任务。 在战术进攻中到达顶点是在以下几种憎况下出现: (1)当战术进攻遇到无法绕过的重兵防守地域时; (2)当燃料与弹药补给中断,进攻部队精疲力尽,人员与装备损失增大,以及修理和补充用不上时; (3)进攻部队已没有继续进攻的预备队且守方又投入了精锐的部队实施反击时。为此,战术指挥官在战斗过程中,要不断采取措施,避免上述不利因素过早出现。 美军认为,在事实上进攻到达顶点后,马上进行防御战斗则是极端困难的。这是因为进攻部队临时转入防御,时间准备比较仓促,部队的配置不适合防御等。 当美军转入防御时,使进攻一方尽快到达顶点的手段和方法有:使用空中力量,实施战场空中遮断;使用地面远程火力,实施纵深火力突击;利用地形,扼守阵地,尽量俏耗进攻部队的有生力量;使用特种作战力量,开展心理战,瓦解敌军士气等。 总之,顶点对于攻方和守方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就攻方而言,必须谋求在部队到达顶点之前达成在战役战斗上具有决定性的目标。若不能做到这一点,就应修改作战计划,补充作战力量或相应地将其作战行动分为若干阶段实施。就守方而言,必须谋求使敌人的进攻在达成具有战役、战斗决定性目标之前到达或超过其顶点,使敌人不能实现目的。为此,守方在打击敌军作战部队本身的同时,必须打击其后勤保障系统。 美军强调,作战行动一旦开始,指挥官就必须及时察觉何时已经到达顶点或即将到达顶点。进攻时,必须在顶点出现之前,适时转入防御;防御时,必须保持高度警觉,以在攻方到达进攻顶点之时,及时进行反击夺取胜利。 由此可见,”顶点”是美军攻防作战样式转换的连接点,也是转换的时机。 在“战争论”七章第五节对于顶点的解释是进攻中取得的胜利是已存在的优势经过主客观努力而达到的成果,正确地说是由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共同造成的优势的成果。我们在前一章已经指出,进攻力量有时会逐渐削弱,当然优势经过主观的努力是逐渐增长的,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优势常常是逐渐减弱的。进攻者可以象买东西一样获得一些在媾和谈判时对他有利的条件,但是指挥员对这些稍纵即失的机会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善于扑捉机会的能力,这当然常常是先以自己的军队为代价付出现款。 如果进攻者能够把自己日益减弱的优势一直坚持到媾和为止,那么他的目的就达到了。有的战略进攻能直接导致媾和,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大多数战略进攻只能进行到它的力量还足以进行防御以等待媾和的那个时刻为止。超过这一时刻就会发生剧变,就会遭到还击甚至全线崩溃,这种还击的力量通常比进攻者的进攻力量大得多,我们把这个时刻叫做进攻的顶点。 美军出版的《美国武装部队的联合作战》和美军新颁布的《联合作战纲要》中的顶点理论提出: 一、美军联合战役法顶点理论是克劳塞维茨“进攻的顶点”学说的新发展   顶点是指交战一方的综合作战能力在打击敌方的过程中(进攻或防御)达到极限的时刻和表现出的状态。超过这一时刻,攻方继续进攻就会导致失败;守方达到顶点,就没有能力继续实施有效防御。顶点也可以说是作战进程中的转折点。这一概念是由西方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最先引入军事领域,他在《战争论》中首先阐述了"进攻的顶点"的概念,开顶点理论之滥觞。美军联合战役法中规定的顶点概念渊源于此为应有之义。然而,美军所言顶点的内涵与克劳塞维茨的最初发明在侧重点上存在着很大差异。   (一)克劳塞维茨"进攻的顶点"更多地强调由进攻转入防御的重要性。"进攻的顶点"是克劳塞维茨在论述进攻中的防御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克劳塞维茨通过研究大量战争现象认识到一条规律,那就是:"胜利者不是在每次战争中都能彻底打垮敌人的。胜利常常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个顶点。"(《战争论》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出版,第838页)所谓顶点,指的是适时停止进攻的时刻。也就是说,"大多数战略进攻只能进行到它的力量还足以进行防御以等待媾和的那个时刻为止。超过这一时刻就会发生剧变,就会遭到还击,这种还击的力量通常比进攻者的进攻力量大得多"。(《战争论》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出版,第780页)进攻的顶点不是人为设定的,而是一种客观存在。当进攻者发现自己的力量已经削弱,但又无法弥补,余下的力量还足以进行有力的防御,而防御者的反攻力量尚未形成时,就应当机立断,立即转入防御,超过了这一时刻,就会陷入不利境地,招致损失甚至失败。  克劳塞维茨认为,如果为了围攻要塞我们已不能继续前进,那么进攻通常就已达到了顶点。因此,我们要求主力迅速地、不停歇地前进和追击。到了进攻的顶点,飞翔的力量枯竭了,如果在这时敌人还没有被打垮,那么很可能再不能打垮敌人了。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第3机械化步兵师故意绕开伊科边境伊军防御阵地,"拈轻怕重",5天内快速机动500公里,千里奔袭伊首都巴格达的作战计划与克劳塞维茨为避免进攻顶点的出现而不主张围攻要塞的思想不谋而合。   (二)美军联合战役法的顶点理论承认进攻和防御都具有顶点。美军认为,顶点是部队完成任务的极限,作战中一旦到达了顶点必须转换作战样式。顶点兼顾进攻和防御两种作战样式。在进攻中,顶点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攻方战斗力不再超过守方战斗力的那一点。此时应停止进攻,转入防御,以便集结力量重新转入进攻。反之,将面临遭到反击和失败的极大风险。进攻的艺术在于能否在到达顶点之前攻占决定性目标。在防御中,当部队已无力进行有效地反击或无法继续实施防御时,即到达了防御的顶点。此时应立即组织退却,以便在新的地区重新组织防御,否则将面临被彻底击败的危险。防御的艺术在于加快并识别攻方顶点的到来,并准备在其到达顶点时转入进攻。可以看出,相比克劳塞维茨的观点,美军赋予顶点理论以更多由防御转入进攻的积极精神。  二、美军顶点理论与联合战役法其他诸要素紧密关联   与顶点理论平行对等,美联合战役法还包括另外12项基本原则。顶点理论与这12项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关系。下面列举其中联系最为紧密明显的6对关系。   (一)预见性与顶点。预见性要求联合部队指挥官必须将视野扩展到当前作战之外,不仅要通过预先采取的行动为当前作战创造最有利的条件,而且要预见当前作战的结果,并准备将部队投入到最有利、最能直接实现战略目标的地区,以创造最大的战略优势。联合部队指挥官必须预见己方的顶点,并采取一切措施预防到达顶点,以便在顶点到来之前实现战略目标。战区后勤计划人员应充分预见远距离、长时间作战所需的资源需求和消耗,保证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提供军事资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联合部队指挥官就应重新调整其作战构想。   (二)重心与顶点。重心是军队、国家或联盟从中获得战斗意志、物质力量或行动自由的那种特长、能力或部位。在战略和战役级,重心可能包括:国家意志、联盟关系、军队的凝聚力、民众对战争的支持;国家级和战役级指挥与控制系统、大规模杀伤武器系统、工业基础设施;重兵集团、重要的交通补给线等。敌人的重心同时是其防御力量最严密的部位,对其实施直接攻击可能要付出很大代价,并使进攻一方很快达到其进攻力量的顶点。如果一时攻不下来,就迫使攻方调整作战计划,暂时由进攻转入防御,从而影响整个战役进程。因此在集中兵力兵器对重心进行打击之前,必须预见到己方进攻顶点是否会在敌方严防死守下过早出现,并制定相应的作战预案。另外,正确判明己方的重心并使其得到重点保护,也是敌人进攻顶点出现的催化剂,采取一切积极措施人为地延缓己方防御顶点的来临同样可达到迟滞和瓦解敌人进攻的战役目的。  (三)时机与顶点。联合部队应以最能有效地发挥己方部队的能力,最能抑制对手行动的节奏和时机作战。联合部队指挥官应协调所有作战行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争取在己方进攻顶点到来之前,给敌以最大的震撼,并利用这种震撼效果将作战行动引向决定性胜利。为此,必须要掌握攻防时机与节奏,控制作战强度。做到该快则快,该缓则缓,当张则张,当弛则弛,留有充分的余地,保持用兵的弹性和韧性;要把握作战潜力,控制作战限度。进攻时力求在力量到达顶点之前达成战役目的,速战速决;防御时力争使对方顶点提前出现,并抓住战机,一举克敌。当前,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演进,信息化战争的节奏越来越快,这使攻防双方控制好自己攻防顶点的难度空前增大。从总体上讲,联合部队应采取一种使对手难以承受的节奏作战,但在有些情况下则需放慢节奏。当对手尚未达到其进攻顶点,占有机动上的优势,或者己方尚处于调整部署和兵力集结阶段,没有达到防御顶点,无力实施决定性作战时,尤其需要如此。一旦联合部队集结起决定性的作战力量,就需要由防御转入进攻,以对手难以招架的快节奏实施作战,直至将其压垮。美军空袭利比亚的"黄金峡谷"行动,是一次运用联合力量精确打击对方重心的突袭行动。在这次行动中,美军从3个基地和2艘航空母舰出动了100多架军用飞机对利比亚的5个重要军事目标进行了联合精确打击。美军始终控制了发起并实施战役的时机与节奏,在极短的时间内以奇袭方式使其进攻能量积聚到顶点,并在达到既定的战役目标后快打快撤,见好就收,顺利完成了战役转换,及时退出战场,待利比亚反应过来准备组织反击已为时晚矣。此外,美军还严格地控制了轰炸的目标和范围,将战役战场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避免战役升级,保证了在己方作战顶点到来之前迅速达成战役目的。 (四)协同与顶点。协调一致的战斗、战斗支援和后勤支援能够防止顶点的到来,并帮助联合部队指挥官控制作战行动的节奏。联合部队指挥官应确保联合部队各个方面的集中和统一,发挥联合部队的增效作用,获得、保持和利用陆海空全方位战斗力优势。在信息化战场环境中,避免己方进攻顶点的出现必须发挥联合部队的整体优势。遵循顶点规律,适时进行战役转换。联合部队指挥官必须深刻认识战役顶点出现的特点,识别其出现的征兆,充分地做好战役转换准备,抓住转换时机,精心组织各军种协同转换。必须协同各军兵种在同一时间协调发挥出整体合力,使攻防合力趋于顶点临界状态,牢牢地把握主动权,确保赢得战役的胜利。   (五)全纵深同时作战与顶点。美军全纵深同时作战包括:同时运用联合部队的所有力量;同时在战略、战役和战术级对敌保持压力;同时在战场的全正面和全纵深展开作战行动;同时打击敌军的部队和作战能力等。全纵深同时作战将始终保持己方的进攻锐势,力争在达到进攻顶点之前压垮对手,加速其失败或投降。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联合部队在地面和空中实施快速机动,直插伊境纵深,在作战空间的全正面、全高度和全纵深不停顿地连续突击,保持进攻的锐势,以保证部队在到达进攻顶点之前迅速占领了伊重心-首都巴格达,从而加速了萨达姆政权的垮台。
【战术】舰队横切战术 战列舰经典战术—T字横头详解 “T字横头”最先是出现在风帆舰船时代,以前以桨为动力时,要求军舰以船头对准敌船侧面,靠船头的撞角撞击敌船船身,然后再靠上敌舰,进行肉搏战,这在火炮出现之前是最常规,也是最有效的战法,火炮加上风帆用在军舰上时,情况发生了变化,火炮布置在军舰的两旋,只有侧面对敌时,一侧的火炮才能发挥最大威力,全数开火,而船头对准敌舰时,自己的火炮几乎无法向对方射击,所以,舰队在作战时,要尽量排成一线,争取用自己的侧面对准敌方船头,这样两只相互作战的舰队就形成了“T字横头”.这并不是英国人发明的,而是在基督教联合舰队与阿拉伯舰队在地中海展开决战时,由基督教联合舰队首先采用的.此种战术一直使用到二战后,直到导弹代替了火炮成为主要打击的手段为止.。 “T字横头”也是舰队战的火炮作战宗旨。 最初战舰的火炮都是安装在两舷,所以只有侧面对敌才能产生最好的作战效果,如果以全舰队的侧面,面对对方的纵队,打击其先导舰,便可以产生可怕的效果.同时,当时军舰上有一个"崇高"的职位,就是木匠.因为当时球型炮弹不能爆炸,中弹后只要木匠赶到及时,很少有军舰会沉没,除非是迎凤面多处中弹,来不及修补,海水顺潮流迅速涌入,军舰会沉没.那么抢占 T 型的那一横,敌军先导舰三面受弹,当然必有一面迎风,比较容易沉船. 火力集中并不意味着舰队集中,集中的火力和分散且隐蔽的舰队是最好的。在舰队战中,火炮战舰一定要力争形成对敌方的扇形攻击圈。使对方陷入多个方位的攻击,而无法一一对应的还击。运动战才能创造出包围的机会。最强的攻击,就是在隐蔽地扇形包围敌方后,三位一体的突然袭击。敌方在被打后将无法分散撤退,而只能落得被聚歼的下常。 补充,战列舰的战列就来源于此,战斗时形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火力足够强大能够进入此线参与对射的都可称为战列舰,故战列舰全称“战列线战斗舰”(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 英国的逆天正在于此,S2即使被抢占了T字横头位,也有很大的赢面 T字横切:全称为抢占T字横头射击阵位,理论上即攻方纵队以约90度航线交角横穿敌纵队前方,这样攻方可以集中全部侧舷火力对敌先导舰进行大广角射击,而对方只能运用部分前主炮进行还击。意味着强占T字横头阵位的一方可以充分发扬火力,而相反的一方火力受到极大抑制。 - 舰队横切战术 T字横切:全称为抢占T字横头射击阵位,理论上即攻方纵队以约90度航线交角横穿敌纵队前方,这样攻方可以集中全部侧舷火力对敌先导舰进行大广角射击,而对方只能运用部分前主炮进行还击。意味着强占T字横头阵位的一方可以充分发扬火力,而相反的一方火力受到极大抑制。 作为每个舰队指挥官梦寐以求的最理想状态,T字横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成功,因为海战不同于陆战,均匀介质的战场环境决定双方每时每刻的位置都可能是游移不定的,对方当然不会自投罗网,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客观因素(舰队航速、情报、相对位置、编队训练水平等),指挥官的能力也至关重要(包括判断、决心、时机把握、航海术等)。 日俄对马海战 双方将领 日方:东乡平八郎大将 俄方:罗杰斯特文斯基中将 主要参战舰只: 日本联合舰队方面:第1分队由东乡本人指挥,包括战列舰“三笠”号(旗舰)、“敷岛”、“富士”、“朝日”号,装甲巡洋舰“春日”、“日进”号;第2分队由上村彦之丞中将指挥,包括装甲巡洋舰“出云”、“八云”、“浅间”、“吾妻”、“常磐”、“磐手”号。重型舰炮方面,计有305毫米16门,254毫米1门,203毫米30门。全队列最高航速可达16节。 俄第二太平洋舰队方面:第1支队由罗杰斯特文斯基本人指挥,包括4艘新战列舰,依次为“苏沃洛夫公爵”号(旗舰)、“鲍罗丁诺”、“亚历山大三世”、“奥勒尔”号;第2支队由副司令弗勒克尔沙姆少将指挥,依次为旧式战列舰“奥斯利雅维亚”号(旗舰)“西索依·维利基”、“纳瓦林”号和旧式装甲巡洋舰“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第3支队由涅鲍加托夫少将指挥,依次为旧式战列舰“尼古拉一世”号(旗舰)、海防舰“阿普拉克辛海军上将”、“谢尼亚文海军上将”和“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重型舰炮方面,计有各式305毫米26门,旧式254毫米7门,旧式228毫米8门,旧式203毫米8门。由于舰只新旧不齐,全队最高航速只有11节。 方式: 利用速度接近,强行压迫,集中火力"斩首" 。 战术进程详解: 1905年5月27日 04:45 日本侦察船信浓丸发回在九州西部海域发现俄国舰队的电报,东乡下令日本联合舰队出发以截击俄第二太平洋舰队,11:00,俄“奥勒尔”号战列舰擅自离队向跟踪的日本巡洋舰开火,后被制止。13:30分,罗杰斯特文斯基为规避水雷下令转向90度(事实上日舰害怕误炸己方,并没有采取布雷行动),可第2支对此却没有响应,造成俄国舰队队型混乱,分成了两列前后并行的队伍(指第1、第2支队)。13:45,双方进入目视接触,此时日本联合舰队取大致275度西北偏西航向从俄舰队前方略过,但由于距离过远,未进入射程。罗杰斯特文斯基下令调整航向为55度企图规避,并命令第1第2支队紧急改战斗队型(单纵队),但是队型变换不佳,为了留出空挡给要归队的“亚历山大三世”号和“奥勒尔”号战列舰,第2支队甚至几乎停航,造成前后脱节。最后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单纵队,而是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前后交错并行的两路纵队(第1支队在右、第2、3支队在左,而其他驱逐舰队和运输舰队在非战斗侧又形成了3路纵队)。 为避免俄舰队逃脱,东乡下令左转65度与俄舰队成反航(航向几乎相对),13:55“三笠”号上升起了Z字旗,下达了“皇国兴废在此一战,各员一层奋励努力”的训令(他应该付给纳尔逊专利费)。大约14:00左右,东乡又下令各舰依次转向左舷16点(180度)。并打出旗语“跟着我”。于是从旗舰“三笠”号开始,后舰依次跟随前舰进行180度转弯,这两次转向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U型转弯”,这时间总共需要15分钟。而在这期间,由于已转向的战舰遮挡未转向战舰的炮火,所以联合舰队的火力将受极大的限制,更致命的是,由于各舰在转弯时都需要通过一个几乎固定转弯点,而俄舰队可以集中火力朝此处射击而无须过多调整射击诸元。果不其然,联合舰队通过转弯点的每艘军舰都遭受了俄舰炮火的一一"点名",“三笠”号首当其冲被命中18次,甚至水线都开始渗水,还是船员奋力堵口才幸保不失。其它各舰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当时还是“日进”见习军官的山本五十六就是在此战被打断了两根手指)。可东乡的决心没有动摇,在炮火中受了轻伤的他下达了新的训令“不惜一切代价完成转弯”。到了14:10以后,联合舰队后续各舰逐渐完成转弯。此次行动可谓有惊无险,除“浅间”舰尾受伤,舵机转动失灵,被迫退出战斗行列之外,联合舰队其它各舰均无大碍。(当然,这和俄国战使用不能“开花”的旧式穿甲弹以及引信不良和炸药质量有关)。完成转弯后的联合舰队的航向为37度,利用航速上的优势已经逐渐超越俄舰队(约在其西北约70度),对其形成压迫之式(逐渐强占了T头,这意味着日舰队可集中全部炮火进行射击,相反俄舰队后部至少有一半火力无法奏效),双方距离也慢慢接近。当到了大约7000码左右,日舰队还没有立即大举反击,而是由“三笠”号先进行炮火试射,随后将数据传达给了全舰队。 随着东乡一声令下,联合舰队万炮齐鸣,日第1分队的4艘战列舰和2艘装甲巡洋舰集中攻击俄第一支队的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第2分队的5艘装甲巡洋舰集中攻击俄第2支队的旗舰“奥斯利雅维亚”号。这就是东乡的“摘脑”战术,先集中全部火力瘫痪掉对方的旗舰,剩下的敌人必然不战自乱。另外,集火射击除了起到集中兵力、擒贼先擒王的目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提高了目标区域的炮弹覆盖率,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射向对手的炮弹越多,毁伤效果就越强,随之而来的是击沉敌舰概率的提升。根据统计此战日第1分队共向“苏沃洛夫公爵”号 倾泻了305毫米炮弹165-170发、 254毫米炮弹15-16发、203毫米炮弹120-130发 其炮击强度可见一斑! 距记载,日军第1轮齐射就摧毁了“苏沃洛夫公爵”号的前部烟囱,第2轮齐射就摧毁了舰桥和后主炮塔,仅仅15分钟,就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变成了浮动的靶船。而日第2分舰队共向“奥斯利雅维亚”号发射了203毫米炮弹200-250发、153毫米炮弹1200发,致使其30分钟后退出战斗,于15:10沉没。 两艘旗舰的瘫痪,标志俄国人败局已定。联合舰队官兵士气大涨,而俄舰队本就低迷的士气更加一落千丈。大约15:00,在从俄舰队正前方穿越之后,东乡又下令180度左转弯(注意,这次是同时转向),换到左舷对敌射击,再次占据了T字横头阵位。之后的战斗就变成了日本人的攻击表演...... 夜间又派出鱼雷艇进行了雷击,第2日又进行了追击.最后以损失区区2艘鱼雷艇的代价,取得了全歼俄太平洋第2分舰队的巨大战果! 战术点评: U形转弯的意图? 实际在这之前日本联合舰队已经横越俄舰队前方,可是由于距离较远无法射击,俄舰队也调整航向予以规避(没人会傻到往陷阱里钻),此时日舰队位于俄舰队西北方向,为了防止对手逃脱,东乡令舰队首先左转65度与敌人形成反航(相对航向),因为反航战恰恰是俄国人所期望,(原因1,俄方想尽快到达目的地,无心恋战。2,如同之前黄海海战,靠朝敌尾部行进可破坏其抢T企图,)所以俄舰队没有再次进行规避。可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将是一场反航战的时候,东乡又进行了第2次左转,这是一次180度大掉头,意图就是转向后首先贴近敌人与之进行并航战,进而利用速度优势逐渐超越、压迫、切入对手航线,最终抢占T字横头阵位。 为什么不向外(右)转? 向外转固然也能达到与敌并航的目的,而且相对要安全一些。但是就如同之前的黄海海战一样,向外转将导致双方距离拉大,不能达到快速接近对手、在有效射程以猛烈炮火压迫对手的目的。 为什么不用同时转向? 同时转向就是各舰以本舰为转弯点,于同一时间进行转向。对于日舰队来说,这种转向最大优点是不会产生如同U型转弯那样的全舰队固定转弯点。 但其缺点有两点:1,当180度同时转向完成后,意味着旗舰“三笠”号将排在队列末尾,不利于东乡近一步指挥。2,此种转向将需要更长的调整时间以重新排列队型。 U形转弯的风险问题? 个人认为东乡的冒险还是有自己的理由的,并不能说是一次有勇无谋的赌博。原因: 1.如果让俄舰队成功到达目的地,此后必然龟缩港内,再想彻底歼灭就非常困难,将导致陷入长期的持久战,这是日本国力所不允许的。因此必须抓住这次机会以逸待劳,彻底击溃俄舰队,完全掌握制海权。所以对于东乡来说,这个险必须冒险。 2.与俄国海军打过交道的他,知道俄国海军官兵射术如何低下,并且在战前收到的情报显示,俄太平洋第2分舰队的水兵是临时征调拼凑的,素质更为低下。 3.当时风向西北,联合舰队占据上风位置,也就意味着火炮射击所产生的烟雾会影响俄舰队射击. 4.由于之前变阵不良导致俄舰队舰序被打破,队型混乱,将阻碍其射击。 其他关于T字横切的实战应用如:日德兰海战、苏里高海战、韦拉湾海战等。 从英国海军名将霍雷肖·纳尔逊在海战中将传统的“T”字形战术发挥到极致开始,T字横切几乎决定性的影响了大炮巨舰时代每一场海战的胜负。 再补充一下:对马海战人们记住了东乡平八郎,却忽视了一位非常关键的联合舰队参谋——秋山真之,旅顺沉船、敌前大转向、七段击等方案都是秋山真之提出的。所以,对马的胜利系“东乡的决断,秋山的智谋”所造成! 秋山真之 1868-1918 日本爱媛县人,生于日本明治元年三月二十日。父亲是松山藩士,哥哥是陆军大将秋山好古。海军兵学校毕业。1892年升少尉,作为炮舰筑紫号的大副参加中日甲午战争。1897年赴美国留学,就读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导师是著名的海权论发明人马汉,回国后成为海军大学的教官,教授海军战略、战术、战务等,此后成为日本海军兵学的基本理论。1904年出任海军军务局长,1917年授中将军衔。
【设定】丧尸化病毒-怨偶 自己瞎写的设定哈……不要取笑我…… 在战争爆发的第三年,穷兵黩武的升阳帝国饱受北约战略空军及洲际导弹的持续轰炸已经有不短的时间了,帝国海军及其海军陆战队在太平洋陷入永无止境的苦战,而且,这只是单纯的凭借帝国武士们的勇敢才取得的成就。 由于无力占据太平洋,对美国本土也没有有效的报复手段,帝国最高司令部只好求得在其他非常规作战中找到打破被动局面的突破口。 于是,作为帝国战前就已经开始启用的一系列打击手段研究计划的一份子,“怨偶方案”开始被步入帝国司令部的视线。 “怨偶”是帝国生化武器研究部门为数不多的有实际价值的成果,它是一种朊病毒,源自东南亚,一般滋生在耕牛身上。帝国驻东南亚部队的两名士兵误食了患病的牛肉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骚乱,这在前线可谓是不治之症,于是他们被遣送回国治疗,其牛肉来源的工作人员在其二人病发数天后被处决。 可是,二人终究没有等到回国的那一天便不治身亡,运输船的水手迅速的处理了船舱并把他们的遗体封存了起来,靠岸后,他们被闻讯赶来的疾控人员带走。 这种可以侵入人脑的蛋白质病毒引起了生化武器部门研究人员的无限遐想,他们利用帝国精湛的纳米设备对其深入研究,在一名医官茶前饭后的奇思妙想之下,他们将现有的朊病毒和狂犬病病毒强行焊在一起。 不过首次尝试是失败的,在缺乏严谨的医学构想下进行基因缝合实验,成功率基本等于零,但是这名医官说服了一些其他的研究人员与其一道努力,在三个月后,他们的研究鬼使神差的取得了重大突破。 由于东亚大陆与帝国本土相距甚远,运输实验用的活人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这一切都要怪傲慢的海军。在广大的帝国本土,马路大还是比较稀缺的,平均一个军民医用机构只能分到二十个,而他们的性别和年龄阶段更是先到先得,所以有些机构干脆搬迁到大陆,直接找陆军宪兵队帮忙抓人总比找海军帮忙运人要好。 那名医官随即向上级请示使用活人,次日,上级在医官及其同道的陪同下视察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扭打在一起的两只小鼠,幸亏上级当天的心情好,他们得到了批准。 第一次人体实验的行为对象是一个少女(其他的活人都被用光了),她是刚刚被在肩膀打针感染的,实验人员给她调送了可以坚持足足一个星期的水和食物,他们打算借此来观察其改造病毒在人身上的病理期,为了更好的便于观察,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样本无衣遮体,空调调至人体适宜的25°~26°。 - 在实验隔离舱开始的一天里(打针送入的时间为早晨七点),每隔半个小时观察一次,患者的身体状况如下: 7:31~8:00 患者扎针皮肤感染开始红肿 8:01~8:30 扎针皮肤红肿扩大,并开始传播到附近的皮肤,患者开始感到明显搔痒,并不不断用手抓试 8:31~9:00 继续维持现状,无明显变化 9:01~9:30 皮肤红肿扩散速率翻一倍,患者抓破的伤口开始化脓 9:31~10:00 红肿开始扩散到脖颈,患者感到些许头昏和恶心 10:01~10:30 继续维持现状,无明显变化 10:31~11:00 患者开始咳嗽和恶心,同时红肿开始扩散到胸腔 11:01~11:30 红肿扩散速率再翻一倍 11:31~12:00 患者呼吸呼吸速率加快,红肿扩散停止 12:01~12:30 患者呼吸急促,并不断咳嗽恶心 12:31~13:00 患者呼吸急促,剧烈咳嗽和恶心 13:01~13:30 继续维持现状,无明显变化 13:31~14:00 患者开始抓狂 14:01~14:30 患者无意识地喃喃自语,开始对实验玻璃外的研究人员感兴趣 14:31~15:00 患者开始用自己的身体在玻璃上使劲摩蹭,红肿块被磨烂,流下浓稠的黑色血污,透过眼珠可以明显的发觉其已经神志不清 15:01~15:30 患者对研究人员兴趣降低,动作放缓 15:31~17:00 继续维持现状,无明显变化 17:01 在医官的提议下,实验人员尝试把一名少女推进实验舱,不料刚开门患者就冲了过来,撞开身着防化隔离服的实验人员,扑倒了少女开始拼命撕咬她的脖颈,不一会儿受害者断气,实验人员看见她在边啃边吐,五分钟后,患者被闻讯赶来的武装守卫爆头击毙,已死的受害者开始发病,随后二人都被转运。 - 这一切都被监控人员部署的机械蜻蜓看在眼里,医官和他的团队备受鼓舞,便向上级讨要经费,开始进一步的研究。在他们的一番讨论下,他们苦心研究的病毒被称为怨偶,有怨气的人偶,旨在要找其他的活人发泄自己的怨气。 通过后续的实验证明,如果患者剧烈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那么他们将会更快发病。 该病毒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传播途径不只限于体液,实验体生前接触过的水和食物被证明是可以传染的工具,其在呼吸急促的时候呼出的病菌如果被人吸到也能将之感染。实验证明,如果呼吸道先被感染将会大大缩短最终发病时间,而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最终发病时间还是因人体质而异,一般为7~9个小时,但是目前并没有可以彻底躲过摧残的免疫者,这种病无药可救,昂贵的抗生素只能起到延缓作用并摧残自己。 这种病毒貌似并不会很快的消灭患者,也不会不尽美观的摧残尸身,它们会在患者所可以供给他们及自身的养分枯竭前传播更多的病原体,以达到传宗接代的目的。为了寻找更多可以寄生的宿主,它们会操控现有的宿主,用简单的攻击行为强迫对方感染上自己的后代,病毒似乎只对人和家畜有兴趣,其它的动物只是病毒的载体,当养分枯竭的时候,它们也能坚持很长一段时间,然后饿死。 在一般传染的时候,它们会首先占据呼吸器官夺取氧气,其次是人体大脑和消化器官,发病早期的解刨结果显示它们相比小脑来说似乎对左右脑并无太大兴趣,仿佛那些只是养料库,但是它们非常喜欢控制小脑,对于它们自身的传播来说,似乎也必须占据小脑。 如果宿主彻底死亡,毫无任何生命迹象并开始腐烂,那么这些腐尸会成为感染源,燃烧尸体产生的浓烟可以传播病原体,它们需要至少两百度的高温才能彻底烫死。 由于病症极像西方影视中的丧尸,所以研究人员也喜欢用丧尸来称呼这些和死人没什么差别的活人,从实验报告可以看到,他们其实还是残存着一些基本的意识,比如意识到门开了,他们有生前那样的视力、听觉和嗅觉,毕竟这些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死亡,而那些通过被咬死再发病的在这些方面则差了不少,对感官有很大的损坏。至于味觉,病毒并不享受受害者的美味,它们只希望赶紧吃下这些东西给他们提供可以滋生的养分,所以,这些半死不活的家伙还会排泄。 当看到猎物的时候,他们(患者)会很兴奋,急促的呼吸会导致他们发出很长的悲嚎,在追逐新的受害者的时候可以用生前的体能狂奔,但是他们最终发病后所有的体质和脑力都将定型,不会再因为锻炼而改变。他们有时会朝受害者喷吐自己肠胃和气管里面的东西,甚至能喷四五米,可惜那只是他们没忍住喷嚏和咳嗽。
【计算】如何测量身边的辐射 辐射已经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而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无处不在,本文将要介绍的并不是辐射的原理,而是告诉大家怎样检测身边的辐射。只有学会如何检测,才能让自己尽量原理高辐射,保障好自身的健康。 - 智能手机    手机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贴身工具,可是,手机的辐射到底有多大呢?智能手机和一般手机,哪个辐射更大呢?快来和记者一起来检测吧! -    测试过程:    将手机放在测试仪旁,测试仪并没有任何显示,接着当我们试图拨打此手机号码时,测试仪开始出现反应,报警声出现,但是声音不是很大,屏幕上的数字开始不断变化,小则10以下,多则一二百。可是,当手机接通的一瞬间时,数字一下子蹿到1425,报警声音也“滴滴滴”地突然响声增大,仅停留瞬间,屏幕上的数字就大幅回落,当我们接听电话时,仪器似乎“失灵”了,显示为0。 -   健康诊断:   接通的一瞬间辐射值最大,手机接通前最好离大脑远一些。 -   测试过程:   我们将耳机放在测试仪上,并进行电话接通,可是,整个过程,测试仪仍然“失灵”,始终保持着0,报警器也没有任何反应。 -   健康诊断:   数值一直处于安全区内,看来我们平时接打电话,还是用耳机为好。 -   测试过程:   对该手机号码进行拨通时,测试仪屏幕上的数字开始大幅上升,大都停留在1000左右,在手机接通的一瞬间,数字飙升至1747,接听后,数值在100以内进行变化。当我们用耳机测试后,数值也是为0。   健康诊断:看似普通手机比智能手机辐射大些。 -   测试过程:   电视打开后,辐射测试仪基本在300~421之间波动,当我们离开电视50厘米左右,测试仪上数值基本小于10。 -   健康诊断:   与电视距离至少50厘米的距离是比较安全的。 -   测试过程:   测试冰箱时,辐射仪的反应却超乎想象地大,测试仪到了冰箱旁,数值迅速上升,基本上500~1260之间波动,而报警器声音也“滴滴滴”地非常大。当我们将辐射仪挪开40厘米左右,声音和数值基本消失。 -   健康诊断:   不取冰箱食物的时候,最好距离冰箱40厘米以外。 -   测试过程:   刚刚将测试仪放在空调旁,似乎再一次“失灵”。记者将测试仪在空调上移动,在空调右侧,数值在352~725之间,离开空调20厘米后,数值归为安全区内。 -   健康诊断:   辐射主要集中发动机处,20厘米的距离是安全的! -   测试过程:   当辐射测试仪在它的周围晃动时,并没有异常反应。只有当其处于微波炉的门缝中时,数值开始变化,处于501~32之间,距离微波炉30厘米左右测量,数值基本在10以内。 -   健康诊断:   微波炉的门缝辐射最大,最好至少保持30厘米距离。   实验方法:将测试仪置于所需测试的手机或电器前2~5厘米处,当有辐射时,数字表可以显示辐射大小,发光和声音同时报警。我们将测试仪的测试时间定在30秒。 以上便是关于怎样检测身边的辐射的介绍,大家在平常生活中,应当尽量地避免高辐射地带,让自己不受辐射太大的影响。
【武器】SPG-9无后座力炮 SPG-9无后座力炮是由苏联研发的三脚架安装及单兵便携式73毫米口径无后座力炮,发射73 毫米炮弹。 SPG-9无后座力炮(俄语:СПГ-9“Копьё”;СПГ,全写:Станковый Противотанковый Гранатомёт,意为:炮架上反坦克榴弹发射器;Копьё,俄语罗马化:Kopye,英语:Spear;俄罗斯国防部火箭炮兵装备总局代号:6G6/6Г6;以下简称为“SPG-9”)是由苏联研发的三脚架安装及单兵便携式73毫米口径无后座力炮,发射73 毫米炮弹。武器结合了榴弹发射器和反坦克武器的属性,为摩托化步兵和空降兵部队用以打击装甲车辆和野战工事的战斗系统。其发射的尾翼稳定及火箭助推式高爆弹和高爆反坦克弹类似于BMP-1装甲车上的73毫米2A28“雷电”低膛压滑膛炮的炮弹。 苏联研制的口径73毫米的便携式无坐力炮。20世纪60年代研制,1969年装备苏军摩托化步兵营,1973年出口波兰、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等国军队。主要用于攻击装甲目标。其改进型为SPG-9D式,主要装备苏军空降部队。 SPG-9式73毫米无坐力炮结构特点 身管较长,药室较大,炮尾装有可向左移动的带圆锥形喷管的炮闩,握把可从炮口向后取下。左侧装有光学瞄准具和标尺。 SPG-9式73毫米无坐力炮技术数据 名称:SPG-9式73毫米无坐力炮 研发时间:20世纪60年代研制 口径:73毫米 总重:63千克 全长:2,110毫米 最大射程:1,000米 炮口初速:435米/秒
【武器】AGS-17全自动榴弹发射器 AGS-17(俄文:АГС-17 Пламя;Пламя,英文:Plamya,意为:烈火,苏联编号:6Г10)是由前苏联(现在是俄罗斯)KBP工具设计厂研制及生产的30 毫米全自动型榴弹发射器,目前主要在俄罗斯联邦和世界多个国家服役中,发射30x29 毫米无弹壳榴弹。其设计的目的是摧毁敌方人员及载具,以保护使用方的步兵连。 AGS-17是一台沉重的班用步兵支援武器,设计上是安装在三脚架上或安装在装甲战斗车辆载具上。AGS-17可以直接或间接火力模式发射高稳定率的30 毫米榴弹,可以对中、近距离内任何脆弱的表面目标或防御工事目标的高压制和致命打击的火力支援。 AGS-17使用后座作用原理的枪机结构,以保持操作。每一发榴弹在发射时,都会从膛线枪管射出,并且会迅速运动以减少枪管的高压气体的压力。 AGS-17的榴弹都装在一个金属制的弹鼓内,并且以不可散式弹链连接在一起。使用时弹鼓会钩挂在机匣右侧以防止掉落。弹鼓标准容量为30 发榴弹(有异说为29 发)。 AGS-30的三脚架(苏联编号:6T8),配有良好的平整弹道功能,由其是提供间接火力的时候。不使用的时候亦可将其折叠以便运输和携带。 AGS-17可使用安装PAG-17(俄文:ПАГ-17)光学瞄准具,放大倍率为2.7 倍,并具有夜间照明的功能。 苏联的OKB-16设计局(已改称为著名的KBP仪器设计局,位于俄罗斯的城市图拉)于1967年已经开始研制AGS-17(AvtomatischeskyiGranatmyotStankovyi,英文:Automatic Grenade launcher, Mounted,意为:架座式全自动型榴弹发射器)。而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其发展的灵感来自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中苏边界冲突,以及记者在越战期间透过北越军队拍摄到美国大量使用多种全自动型榴弹发射器所带来的初步经验。 据认为,全自动型榴弹发射器是一种对抗中国典型的“人海战术”攻击的最有效步兵支援武器。这种轻型武器主要是要给供步兵用于打击中、近距离的敌方火力支援人员和无装甲防护目标,例如是卡车和其他类似设备。 在同一时间,亦开发出特别是直升机用版本的AG-17亦且安装在Mi-24雌鹿武装直升机上。尽管AGS-17被苏联军队装备于部队亦且广泛使用,它却从来没有在中国使用过,并且成为了在阿富汗战争期间苏联军队的一种受欢迎的地面支援武器,亦有些苏联士兵在没有专用的车载型以前在装甲运兵车和卡车的车顶上安装了简易支架并使其作为车辆武器。 至今的AGS-17仍然是俄罗斯军队步兵部队使用的直接火力支援武器,主要提供给连级部队使用,每步兵连配属配备有AGS-17的2个班,更有一些车辆在安装数个支架以后将AGS-17、机枪、机炮、火箭炮、导弹连瞄准设备等顺着安装并作为炮塔武器系统(例如下塔吉尔2009年俄罗斯武器展(英文:Russian Expo Arms 2009)上展出的BMPT“死亡联合收割机”(俄文:Жатвенный комбайн смерти),就装上了2挺AGS-17D)。有一种特殊的空中运载版本被命名为AGS-17A,主要安装在Mi-8运输直升机的机舱舱门枪架上以协助作战,和安装于机枪吊舱上并且用于后期型号的Mi-24雌鹿武装直升机。这种武器的枪管配备一个厚厚的铝制保护套,并采用特殊的接口和电子操控的遥控击发机构。 目前,它开始被AGS-30榴弹发射器所取代。两者使用相同的弹药,但AGS-30不连三脚架时的重量仅16 公斤,并且装备了改进型的后座作用操作的枪机。 - 【弹药】 AGS-17榴弹发射器发射30x29 毫米口径(不可散式弹链接接)钢弹壳榴弹,有效致命半径为7—9 米(7.66—9.84 码)。目前AGS-30可以发射两种类型的弹药,分别是: VOG-17:这是原来可用的30 毫米榴弹,只有基本版本的定时引信。 VOG-17M:这是原来可用的30 毫米榴弹的改进型版本,并有一个基本的高爆破片弹头设计。榴弹的引信自毁时间为25—27秒。 VOG-30:这是一种类似于VOG-17M的榴弹,但具有更好的爆炸物填充料和增强破片分散方面的设计,大大增加了爆炸的有效半径。
【文摘】东德与西德的差异 “两个地方的人民生活却沿着迥然不同的道路发展。回想起来,曾经那个认为两地能很快融为一体的想法真是不切实际。” 10月3日是东德与西德统一25周年的日子,整个国家都洋溢着欣喜之情,乐观主义更盛。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曾承诺一个“繁华之景”,在他之前,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曾说过的“该在一起的,始终会一起”也成为了传奇名言。那么,这一代的德国究竟有多统一呢? 据德国柏林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半数德国人认为东德与西德之间有着更多不同点,而不是共同点。研究所题为《德国统一现正走向何方——曾一度分裂的德国有多统一》(How reunification is going – how far a once-divided Germany has grown together again)的报告中提到,虽然东德与西德的人民生活在很多方面都已经很难区分,但仍存在一些巨大的差异。 该研究所的所长赖纳·克林霍尔茨(Reiner Klingholz)表示,两种制度能够统一是“奇迹”,因为实在“很难在历史上找到一个相同的例子”。克林霍尔茨说,“历史上从未有过两个完全不同的政治体制能够如此顺利地统一在一起,但直至现在到未来,这种统一都比我们激动庆祝时想象中的那样要更难实现。尽管东德与西德只分开了41年,算起来还不到两代人的时间,但两个地方的人民生活却沿着迥然不同的道路发展。回想起来,曾经那个认为两地能很快融为一体的想法真是不切实际。” 克林霍尔茨估计两德要真正统一至少还要一代人的时间。他说,支持这种想法的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很多西德人连东德都未曾去过”,但大部分东德人都曾去过西德。 - 【财富】 西德地区一直以来都比东德地区要更加富有。相比之下,东德普通人家的财产还不及西德的一半。在最富有的500个德国人中,只有21个来自东德地区,其中14个来自柏林。而在最繁华的20座德国城市中,仅有一个东德城市耶拿(Jena)上榜。 这些差异的背后原因有很多。在东德地区,人们的收入普遍都比较低,每月工资为2800欧元(3138美元),大约是西德人平均工资的三分之二。东德地区的房地产在西德地区仅值一半的价格。 另外,尽管前总理科尔在1990年宣布所有的工资与养老金都应该一比一兑换成为西德马克(West Mark),但在储蓄方面,东德马克兑换西德马克的比例仅为2:1。此外,由于当时东德不允许人民拥有私有财产,所以家庭能留给孩子们的财产也十分有限。 一个西德人的平均净资产大约是15万3200欧元(17万1706美元),而东德的数据还不及一半。事实上,持有11万欧元(12万3288美元)净资产的东德人在东德地区已经是最富有的10%,但西德地区的富人最少都拥有24万欧元(26万8992美元)的财富。居民对汽车的选择也是一个最为显著的例子,西德人拥有宝马的比例是东德人的两倍,而相比之下,东德人则更倾向于选择斯柯达。 - 【贫穷与健康】 东德人步入贫困的风险比西德人高出了25%。但自两德统一以来,东德地区人民的寿命则显著增长,现在东德女性的寿命与西德女性相比已不分伯仲。而男性方面则稍逊西德。 在健康方面,两个地区情况类似。在东德,肥胖现象从1999年的12%到16%上升到了2013年的平均18%;在西德,同样的现象从1999年的10%到12%上升到了2013年的14%到18%。 - 【工业产量】 1991年,东德地区的工业产量仅为西德地区产量的70%,而到了2012年,也只增长到了73%。这种缓慢增长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当时的西德工业家买下了东德的工厂,并竭力抑制竞争,同时也与东德企业的不作为有关。 在德国股市排名前30的大企业中,没有一家来自东德地区。专家表示,这是因为大多数工业与生产基地都坐落在西德,而相比之下东德的基地则小得多,况且大部分都是像肉品加工和呼叫中心等的农业和服务业。这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阻碍东德地区的经济增长,两个地区的收入差距只会继续存在,甚至更加悬殊。 - 【女性】 在东德地区,工作的女性(75%)比西德地区的工作女性(70%)要多,这是由于曾经的社会主义体制鼓励女性工作,以及较充分的就业率。但事实上,这也意味着女性不仅要承担家务的压力,还得全职工作。不过这一点却没有太多人认识到。 因此,东德地区的托儿机构则比西德地区多出不少。在西德,3岁以下的孩童中有四分之一在托儿所接受照顾,而在东德地区,一半以上的3岁儿童都被送往托儿所。 1994年,有调查显示几乎有70%的西德女性表示学龄前儿童的母亲如果需要工作会对孩子不利。现在东德女性也抱有同样的想法,虽然对她们而言,兼顾工作与照顾孩子是很正常的事。而在西德地区,现在仅有30%的女性抱有这样的想法。 与西德女性相比,东德女性生完孩子后更早地回归工作岗位,并很快投入全职工作。哪怕是兼职工作的时长也平均比同样已做母亲的西德女性多出了6个小时。 - 【生活伴侣】 专家表示,尽管曾经东德人与西德人的长期伴侣关系并不多见,但现在有10%的伴侣关系都是这样的组合,比例与全德国整体和移民的伴侣组合类似。最常见的莫过于女方来自东德地区,而男方来自西德地区。专家认为,这是由于女性在寻觅伴侣之时更多地看重地位和财富。这样的伴侣关系也常被称作“Wossis”(Ossis为东德人,Wessis为西德人)。 - 【志愿部门】 有37%的西德人都会参加一些消防队或者教会慈善机构内的志愿活动,而相比之下东德有30%。分析者称,这是由于东德曾要求人们需义务参加志愿活动,这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抵触情绪,同时东德地区的公民社会也没有西德发展地那么好。 - 【消费】 柏林墙倒下后,西德琳琅满目的商品立即吸引了东德人的注意,李维斯牛仔裤、妙卡(Milka)巧克力和录像机迅速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 但两德统一后,超市货架上却少见来自东德地区的商品。不过,小红帽典藏系列(Rotk?ppchen Sekt)红酒、Spee洗衣粉、兰德博格皮尔森(Radeberger Pilsner)啤酒和鲍岑(Bautz’ner)芥末则卖得不错,这些商品在西德的市场份额也从2007年的34%增长到了2014年的42%。 现在仍有不少人偏爱家乡的产品,从啤酒到巧克力酱,从可乐、酸奶到报纸,你能从一个人喜欢的产品判断他的出生地。除此之外,东德与西德人的消费习惯都比较相似。不过与西德人相比,东德人在消费方面的花费足足少了79%。东德人喜欢罐头食物,而西德人则多吃鱼肉,喜欢油炸食品。 东德与西德人在通讯、电话与电视方面的花费比较相似。西德人常常会花不少钱购买珠宝、手表和洗碗机,而东德人则更倾向于把钱花在打理花园之上。 - 【移民】 西德地区的移民数量较多。在东德地区,移民人数占总人口的4%到9%,而在西德则足有25%。尽管差异较大,但专家表示,东德人对移民的厌恶程度则更加明显,这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缺乏同外国人共处的经历有关。 - 【教育】 东德在教育方面占据优势。从德国16个州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除了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州,东德地区的教育规模更大。 东德地区学生在数学、自然科学、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学科中表现更佳。一些专家指出,这是因为之前东德的教育体系就已蓬勃发展;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在东德学校中移民的数量更少,同时也与自1990年起,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有关。 - 来自:李灏 > 《国际纵横》
【文摘】苏联鼎盛时期与美国经济对比 人口:苏联26450万人美国22260万 国民总收入:7054 亿美圆,美国:10528亿美圆,是美国的67% 人均国民收入:苏联2667美元;美国4730美元,是美国的56% 钢产量:苏联14800万吨,美国10380万吨,是美国的143% 发电量:苏联12950亿度;美国24750亿度,是美国的52% 石油产量:苏联60300万吨;美国43000万吨 ,是美国的140% 天然气产量:苏联4060亿立方米;美国6000亿立方米,是美国的 67.7% 商品煤: 苏联65300万吨;美国78400万吨,是美国的83.3% 家用轿车产量: 苏联133万辆;美国658万辆;是美国的20.2% 塑料:苏联360万吨,美国1386万吨,苏联是美国的26% 化学纤维:苏联117.6万吨,美国390万吨,是美国的30% 化肥:苏联2480万吨,美国224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11% 水泥:苏联12500万吨 美国770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62% 纺织品: 苏联71亿平米,美国40亿平米,苏联是美国的178% 联合收割机:苏联11.3万台,美国3.18万台 苏联是美国的355% 拖拉机:苏联55.7万台,美国27万台,苏联是美国206% 粮食产量:苏联18910万吨,美国263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71.7% 肉制品产量: 苏联1500万吨,美国26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56.2% 奶制品产量: 苏联9060万吨,美国5830万吨, 苏联是美国155.4% 棉花产量:苏联332万吨,美国238万吨,苏联是美国139.5% 捕鱼量:苏联920万吨, 美国35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262.9% 商船吨位(注册吨位数):苏联2226.2万吨,美国1618.8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37.5% 财政收入:苏联4572亿美元;美国4659.4亿美元,苏联是美国的 98.1% 对外贸易额:苏联1225.4亿美元;美国3962.4亿美元,苏联是美国的30.9% - 以上数据引自“苏联基本数字手册”,时事出版社1982年版,来源是苏联一些统计年鉴和西方国家的报刊材料。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1980年,苏联经济实力达到美国的2/3以上(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198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比今天的俄罗斯联邦大概要高10倍以上,即使加上独联体其他国家的产值(这些国家国民收入总和还没有俄罗斯多),这一比例仍然是极其惊人的),由于人口略多一些,人均数字为美国的60%弱。考虑到当年沙俄与美国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苏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中受到的巨大损失(1946-1950年,苏联国民收入为美国的20%,而沙俄时代这个数字还要小得多),这实在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 过去人们常常认为,苏联产业结构不平衡,忽视生产消费品的轻工业,而且农业很差。但是从这些数字来看,工业产品中主要是消费品的有小汽车和棉织品,小汽车苏美差距比较大,这跟人们消费结构层次有关系,苏联高档消费品相对较少,但中低档的很充足,而且即使是这样能够达到美国的1/5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了,而棉织品苏联则大大超过美国,可见黄仁宇认为苏联生产是为了生产,因此经济数字增长虽快,百姓民生却没有同样速度增长的说法是很成问题的,或者说在工业化初期的积累阶段有此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也是工业化较晚国家高效率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但后来却完全不同了。虽然这样,估计苏联轻工业比例相对美国还是要少一些的,而且可能会有一些产品不对路,但是考虑到苏联的贫富差距远较美国为小,因此总体上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可以达到甚至超过美国的2/3的。 在农产品方面,肉和粮食苏联分别为美国的56.2%和71.7%,数字是要少一些,但比例却不比总的国民收入比例低,可见苏联农业并不很弱,考虑到苏联农业自然条件要比美国恶劣得多,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是很不简单了,从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数量我们可以看出苏联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应该比美国高,美国是主要粮食出口大国,国内对粮食的消费水平又很高,因此苏联的粮食应该是够吃的,而且人均数量也不低.至于奶,鱼和棉花,苏联产量都远大于美国.因此,如果我们认为美国的农业是很发达的话,那么也就没有理由认为苏联的农业就很落后。
【苏俄】塔曼近卫摩托化步兵第2师   ——819政变和93年宪法危机中俄罗斯民主进步力量的利剑   塔曼近卫摩托化步兵第2师(гвардейская мотострелковая Таманская дивизия)。简称为塔曼师或塔曼近卫师。   塔曼师是俄罗斯陆军中一支久负盛名的部队。隶属于莫斯科军区,塔曼摩步师是一支快速反应部队,该师必须保证80%的人员和100%的武器装备能随时调动。其主要作战目标是保卫莫斯科,口号是“祖国,荣誉和骄傲”。塔曼摩步师,在二战中的新罗西斯克-塔曼战役中一战成名。在1943年9~10月的会战中,该部强攻塔曼半岛,重创德第17集团军,苏军统帅部将其定名为“塔曼师”。1953年为维持斯大林葬礼秩序,塔曼师受命开进首都,从此成为保卫首都安全的“御林军”。该师基本上等同于西方国家的机械化步兵师,塔曼师的主要作战目标是保卫莫斯科,和其他一些部队组成近卫第20军。 - 【90年代以来的军史】   塔曼师在90年代以来苏联/俄罗斯的重大政治危机中都起了重要作用。1991年的819事件中,塔曼师是其中一支被部署到莫斯科向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施压的部队,但后来塔曼师的一支坦克部队在关键时刻转变了立场,导致试图维持苏联体制的政变势力失败。叶利钦曾站在塔曼师110号坦克的炮塔上向周围群众发表演说。   两年之后的1993年,塔曼师再次在俄罗斯宪法危机中挽救了叶利钦。俄罗斯国家杜马和叶利钦的政治对抗导致了莫斯科街头大量的反对叶利钦政府的示威游行。10月2日开始,冲突激化,俄罗斯几乎进入了内战状态。在10月2日和10月4日之间,军方仍然没有正式表态,但在10月4日的日出之后,军方决定支持叶利钦。当天,塔曼师的坦克围あ攻了国会大厦。塔曼师的坦克部队开始炮轰国会支持者所占据的国会大厦,巩固了叶利钦的权力;这也是莫斯科自1917年十月革命以来流血最严重的巷战。   塔曼师参加了车臣战争: 曾于1999至2000年间参与第二次车臣战争。第15近卫摩托化步兵团的一个“战术集团”曾在2000年初部署到车臣, 在主要的大型战斗结束后在车臣共和国南部和Argun峡谷附近负责治安和清剿行动。 - 【2007年的整编】   在2007年1月2日,俄国媒体报道了莫斯科军区司令官,弗拉季米尔.巴金大将的讲话。他声称塔曼师的第1近卫摩托化步兵团已经有一个营装备了T-90主战坦克,替换原有的T-80坦克。另有一个营装备了BTR-80装甲人员输送车。还有一个营装备了新式的自行榴弹炮以及C2指挥控制系统,还提到这个团的第3营开始更换BMP-3步兵战车,在2007年终之前这个团总共将会接收129辆BMP-3步兵战车。第1近卫摩托化步兵团已经开始使用新的装备进行训练。这个团应该是俄罗斯军队中装备更新最成功的。去年,这个团因为优异的表现得到了表扬。   这一装备更新使第一次外界得知,除了全师都装备T-90坦克的西伯利亚军区的第5近卫坦克师之外有俄罗斯军队装备T-90。也有其他消息称近几年俄罗斯生产的T-90都被塔曼师接收了,不过没有确切的消息来源可以证实。 - 【塔曼师的军史和编制】 军史沿革 第127步兵师 (1940年7月 - 1941年9月) 第2近卫步兵师 (1941年9月 - 1943年0月) 第2近卫塔曼斯卡亚(摩托化)步兵师 (1943年10月 - 1953年12月) 第23近卫塔曼斯卡亚机械化师 (1953年12月 - 1957年3月) 第23近卫塔曼斯卡亚摩托化步兵师 (1957年3月 - 1964年1月) 第2近卫塔曼斯卡亚摩托化步兵师 (1964年11月 - 至今) 至2004年,塔曼师由下列部队组成: 近卫摩托化步兵第1团 近卫摩托化步兵第15团 近卫摩托化步兵第283团 近卫坦克第1团 近卫炮兵第147团 防空第1117团 近卫独立侦察第136营 独立反坦克第1174营 近卫独立工兵第211营 独立防化第614营 近卫独立通讯第47营 独立保障第190营 独立后勤第1063营 独立卫生第370营   全师兵员约12000人。主要的战斗车辆是T-90和T-80主战坦克,BTR-80装甲人员输送车以及BMP-2和BMP-3步兵战车,近两年装备了一些新式武器,譬如2С19自行加榴炮,以及最新的T-90坦克。   关于塔曼师,最新的消息是,这支“御林军”将率先师改旅,俄罗斯新一轮军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为了显示决心,俄国防部决定拿“御林军”开刀。据俄《观点报》2008年10月28日报道,富有传奇色彩的塔曼师,将在作战单位改革中首先被拆分为两个摩托化步兵旅。 -                          科罗廖夫 2008-10-04
【通讯】作战潜艇与司令部联络方式 【一 VIJF无线电通信】 VLF频段通常规定在3-30M仓之间,一般认为这个频段的无线电信号可以在水下15m以内的深度接收到。大多数潜艇常装有两种天线来接收VLF信号。第一种是使用很长的拖曳天线,如美国海军使用的拖曳天线长度为500m左右。第二种天线是装在塑料浮标上的环状天线,塑料浮标由低速航行的潜艇在其工作深度放出。虽然这样做可减小潜艇被无线电侦察设备探测到的概率,但是这种天线在水中移动时会产生振动而发出声信号,会被声呐设备探测到;当塑料浮标非常贴近水面,也易被敌人从空中观测到。岸基VLF发射天线非常庞大,按四分之一波长计算其长度也在2.5~25km范围内。显然体积十分庞大,造价极为昂贵,而且易遭受攻击而损坏,但它仍不失为当前比较好的对潜通讯手段之一。因此,一些军事大国都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建立这类VLF发射台。 - 【二 ELF无线电通讯】 ELF频段被定义在3KHz以下的频率范围内,潜艇能在100m的深度上接收ELF无线电信号。据悉,若采用先进接收设备和天线,还可使潜艇在400m的深度上接收到该频段信号。使用ELF频段进行对潜通讯还有抗干扰能力较强和·受核爆炸影响小的优点,因此它比较适合于弹道导弹核潜艇通讯。使用这个频段进行对潜通讯存在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是信息传输能力低。美国海军在70年代建立的“海员”系统,其信息传输速率每分钟只能传送10bit左右的信息。以后提出的“紧缩”ELF系统,据说需要15min才能传送一个三字符组。但是据称采用高度压缩的代码后,可用三字苻码组发送更多的报文。第二问题是陆基天线占地面积大,长度最短也要数十公里。 为了充分利用这个频段穿透海水的能力,实现潜艇在几百米的水下接收信号。在1958年美国便开始实施“桑格文”计划,历时30多年,计划几经变更,最后终于建成一个ELF对潜通讯系统并投入使用。它使潜艇能以最佳深度和速度航行时,在几百米的水下接收预先拟好的低速报文,通讯距离可达几千海里。其确定是不能发送复杂的核控制指令(紧急行动报文)到舰队弹道导弹核潜艇。如果要发送这种报文,只能选用ELF信号通知潜艇上浮到水下声纳层以上,然后用VLF发送报文。除此之外,由于岸站目标太大,易遭到攻击破坏的危险也是明显的。 - 【三 机载对潜中继通讯系统】 上述两种对潜通讯系统均属于陆基固定通讯设施,它们体积庞大,特别是天线系统,极难采用隐蔽措施,极易被敌人发现和遭到攻击摧毁。为了保证与战略核潜艇的联络,还可以使用一种具有较高生存能力的机载VLF通讯系统。例如,美国所谓的“塔卡木(TACAMO)”机载中继通讯系统就属于此类。该系统全套设备装在大型运输机EC-130Q的无线电设备舱内,基本组成有VLF,LF,HF和SHF通讯设备。VLF通讯采用一台200kW发信机和一根约10Km的拖曳天线,天线端部带一具稳定伞。需要发射信号时,飞机沿小半径圆圈连续飞行,使天线的垂直方向有效长度达到实际长度的70%。当陆基固定VLF通讯发射台被摧毁时,则保证在任何时候都能有一架或多架这种飞机处于巡航状态和时刻准备转发发往战略核潜艇的报文。 - 【四 潜艇HF/VHF/UHF通讯】 潜艇的生存能力完全维系于自身的隐蔽性上,潜艇在海上一旦被敌人水面舰艇或飞机发现便很难逃脱被攻击的厄运。为了安全,潜艇原则上要尽量少发射或不发射任何无线电波。 目前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尽量缩短通讯时间和提高信息传输速率,无线电波在空中总的发射时间限制在无线电侦察定位系统的反应时间内。比如:完成一次通讯时间只有0.08s,这使敌人的定位系统来不及对无线电波信号的存在做出反应。 - 【五 UHF/SHF/EHF卫星通讯】 由于卫星通讯的许多优点,特别是它的全天候通讯能力,使它成为潜艇通讯的一种主要手段。现在,大多数潜艇都在升降桅杆上装有卫星通讯天线,这种天线能在潜艇贴近水面或在潜望镜深度航行时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敌方的侦察探测难度。 - 【六 对潜通信浮标】 对潜通信浮标是指在与潜艇进行通信时,可利用飞机或水面舰艇向潜艇投放的通信浮标。例如,为了向水下潜艇发送电报,可将通信浮标装在标准声呐浮标内由飞机投放或从水面舰艇投入水中。预先拟好的报文(最多出四组三字符电码组成),利用一个按钮开关输入到浮标中。浮标入水时,在水面附近完成第一次发送电报工作,然后下降到预定深度第二次发送电报,在同一深度停留5min后再发送一次电报,然后沉没c从浮标入水到沉没全部过程约持续17min。 潜艇向外(岸基、水面舰艇或飞机)通信时,可由潜艇发射通信浮标,如需发送的信息对实时性要求不高时,可使用一种装有盒式录音机和无线电发射机的浮标从水下潜艇发射出去。在其上浮到水面后,经过15-60min的设定时延将预先拟好的电文(最长4min)发射出去,经1h的延迟后再重发一次。设定这样的时间是为了潜艇的隐蔽。 - 【七 蓝绿激光对潜通信】 早在70年代初,美国海军就开始利用海水的这个所谓蓝绿光“窗口”为潜艇通信开辟新的途径。据悉,一些主要技术难关目前已全部解决,应用前景比较乐观,只是还存在一些实现上的问题。对潜蓝绿激光通信是指利用在海水低损耗窗口波长上的篮绿激光,通过卫星或飞机与深水中潜行潜艇的通信,也包括水面舰只与潜艇之间的通信。一般来讲,蓝绿激光对潜通信系统可分为陆基、天基和空基三种方案: (1)陆基系统。由陆上基地台发出强脉冲激光束,经卫星上的反射镜,将激光束反射至所需照射的海域,实现与水下潜艇的通信。这种方式可通过星载反射镜扩束成宽光束,实现一个相当大范围内的通信;也可以控制成窄光束,以扫描方式通信。这种方案灵活,通信距离远,可用于全球范围内光束所能照射到的海域,通信速率也高,不容易被敌人截获,安全、隐蔽性好,但实现难度大。 (2)天基系统。与陆基方案不同的是,把大功率激光器置于卫星上完成上述通信功能,地面通过电通信系统对星上设备实施控制和联络。还可以借助一颗卫星与另一颗卫星的星际之间的通信,让位置最佳的一颗卫星实现与指定海域的潜艇通信。这种方亨不论是隐蔽性还是有效性都是不容置疑的,应该说它是激光对潜通信的最佳体制,当然实现的难度也很大。 (3)空基系统。将大功率激光器置于飞机上,飞机飞越预定海域时,激光束以一定形状的波束(如15Km长1Km宽的矩形)扫过目标海域,完成对水下潜艇的广播式通讯。 如果飞机高度为10Km,以300m/s速度飞过潜艇上空时,激光束将在海面上扫过一条15Km宽的照射带。在飞机一次飞过潜艇上空的约3秒的时间内,可完成40~80个汉字符号的信息量的通讯。这种方法实现起来较为容易,在条件成熟时,这种办法很容易升级至天基系统之中。 激光通信的优点是:穿透海水能力强,可实现与下潜400m以上的潜艇通信;工作频率高(10<12>-10<14>Hz),通信频带宽,数据传输能力强;波束宽度窄,方向性好;设备轻小;抗截获、抗干扰、抗毁能力强;不受电磁以及核辐射的影响。但是,由于这种通信方式使用经大气传播的光波,在大气中会引起光散射,造成信号的衰减。 十 现代(SSB)调幅水声通信其技术核心是:水声通信信号(话音、电报)的传输采用单边带(SSB)调幅技术。水声通信往往都是单程传输信号,传播损失比主动声呐小得多,最大通信距离可达约100n mile。发信机把从用户终端送来的话音或电报信号(300-3000Hz或800Hz单音)和一个8.078kHz的载波混频后,只留下上边声带经换能器送出。鉴于战略核潜艇以及常规潜艇在现代以及未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迫切希望为其提供更多优良的通信手段。从目前发展情况分析,水声通信很可能成为一种有前途的对潜通信手段。近期的研究表明,在海下600一2000m之间有一声道,声波在该声道中可传输到数干公里之外,其传播方式与光波在光波导内的传播类似。现代潜艇的下潜深度一般为250一400m,而未来潜艇的潜深达1000m将是普遍的。因此,这种通信方式将成为一种有前途的对潜通信方式。 - 【对潜艇通信常用的几种通恬浮标附加介绍】 一、综合通信浮标这是一种用玻璃钢做的新型通信浮标,可由潜艇遥控。浮标内装有四通道的短波发信机和超短波发信机,用来向指挥中心发送信息,报告有关军事情报;另外还装备超长波前置放大器,用来放大指挥部门发给潜艇的微弱信号;在浮标上还装有与海水绝缘的各波段收、发天线,以提高通信性能。这种浮标通常用几百米长的电缆和潜艇的控制台连接,潜艇的通信控制台可以通过电缆遥控浮标上的各种通信设备。潜艇内装有电缆绞盘,通信时把浮标放出海面,不用时用绞盘快速收回浮标。 二、高速曳航浮标当潜艇在水下高速航行时,一般通信浮标受到海水的阻力很大,稳定性也比较差,只能在潜艇处于潜伏状态下使用。这不仅影响了潜艇的机动性,而且容易被敌方发现。为此,设计出了适应潜艇高速潜航时使用的曳航通信浮标。这种浮标由一个流线型玻璃钢外壳和可以折叠的天线组成。浮标尾部带有昆翼,它包括一个水平舵和一个垂直舵,形似一架倒悬的飞机,有很好的水动力特性和拖曳航行性能。它可以贴近水面随潜艇高速航行,能保障潜艇在快速潜航时实现对外通信。 三、应急通信浮标这是一种用于潜艇遇险救生、发射报警信号的通信浮标。当潜艇一旦遇难而陷入危险状态时,可以立即放出这种浮标,向水面舰艇发出求救信号。通常,浮标内装有短波信标、氖灯信号器和水声定位信号发生器等各种报警通信装置。水面舰艇收到应急浮标发出的各种求救报警信号后,即可根据水声定位信号迅速确定遇难潜艇方位,立即快速前往抢救。 四、消耗型无线电浮标 为了使潜艇不必到浅水处进行通信,有时还使用被称之为消耗型的无线电浮标,浮标内装有一部无线电发射机和预编好程序的报文。在潜艇下潜时它可以弹出并浮至水面,天线能马上或在设定的延迟时间之后竖立起来进行通信。通信结束后,浮标自动引爆并下沉。这种装置可向潜艇提供有效的发射手段而不限制潜艇作战的机动性,可用于除VLF和LF以外的任一频段。虽然在其发射信号时有可能被敌方的测向系统探测到,但是发射前的设定延时使潜艇可以在浮标位置被测出之前就已远离这一地点。 五、潜艇卫星终端浮标现代新型潜艇都尽量配备卫星通信设备,潜艇卫星终端可装在一个特殊的浮标内。潜艇通过浮标天线,向通信卫星定向发射信息,通信卫星再把信息放大转发给地面站、水面舰艇或飞机。同样,这种浮标也可以接收通信卫星转发来的信息,然后由潜艇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这种通信方式速度快、容量大、方向性强、保密性能好,敌方难于察觉潜艇的行踪。
【战术】疯狂的伊万 冷战时期,美苏潜艇在水下大斗法是常有的事情。美国和苏联的潜艇经常彼此跟踪对方,甚至是进行模拟攻击,以观测对方的反应,并记录相关的数据。遇到这种尾巴的时候,非常烦人。当然,潜艇也不能坐以待毙。所以,苏联使用了一种大胆而独特的战术,这种战术被美国海军称为疯狂的伊万。 潜艇搭载的声呐通常存在着一个盲区(挡音区),如图所示。美国海军的潜艇常常利用苏联潜艇的盲区,导致后者难以发现。声呐盲区的存在,导致潜艇即使被跟踪,有的时候自己也没有发现。(图一) 苏联人如果发现情况不对,就会做清理盲区(clearingthebaffles)这个动作,其目的是探测后面是否有潜艇在跟踪。其中就包括疯狂的伊万动作。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苏联潜艇进行大角度的向右或向左急速转向,甩掉美国潜艇的跟踪,或者脱离,或者进行模拟攻击。 在规避美国潜艇之时,除了突然转向,苏联潜艇还会急速地加快潜艇的航速和减少航速。而且进行规避的时间也短,长达足足5个小时。 图为苏联潜艇做疯狂的伊万这一战术动作。苏联潜艇和美国潜艇在水下互相追组跟踪,既是考验潜艇性能,也是双方斗智斗法的过程。如果艇长是个菜鸟,即便美国潜艇进入盲区,如果被苏联潜艇知晓,后者很有可能采取这种动作,实现反咬。(图二) 苏联的扬基级潜艇就经常做这种动作,被美国海军称作扬基蠢货(YankeeDoodles)。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军经常唱YankeeDoodles,用于嘲笑殖民地军民粗俗的行为举止和衣着。Doodle的意思是傻瓜笨蛋的意思,因此这种叫法是对苏联潜艇规避动作的一种蔑称。 猎杀红色十月的小说和电影中,我们均可以看到苏联潜艇关于疯狂的伊万这一动作的描述。 美军潜艇发现苏联潜艇做疯狂伊万这一动作的时候,按照要求应立即关闭发动机,进行声音管制。即便关闭发动机,美国潜艇也有惯性,而且苏联潜艇在急速转向的时候,基本上也处于瞎子状态。所以稍微不留神,就会造成两艇相撞。 苏联潜艇做疯狂的伊万这个动作是非常危险的,而且在历史上也曾经酿成过事故。美国海军的SSN-639号攻击型核潜艇和苏联的一艘回声II级潜艇就曾经相撞过,所幸的是两者均没有造成伤亡。 现在的大多数潜艇都装了拖曳声呐,可以比原来更轻松地发现跟踪自己的潜艇。疯狂的伊万这个动作,是那个技术时代的产物。随着技术的发展,靠机动来试探是否有潜艇跟踪自己,已经极少采用。 不仅潜艇可以带拖曳声呐,而且一些潜艇还开始装备无人潜航器,用于探测在身后跟踪自己的潜艇。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总是能够找到更好解决问题的方法。
【编制】冷战美苏西德意挪五国合成营 【1、美国】 ①隶属于装甲骑兵团的装甲骑兵中队(营) 时间阶段:ROAD师(1964)-86师(2001) 虽然列在了第一个,但是这个单位同时也拥有合成连。 80年代后期的团属装甲骑兵中队 |——中队部分排:1辆M1A1,1辆M3和1辆悍马高机动车,中队长,执行官(分队副长),参谋军士长,若干乘员 |——中队部分队:2辆M113,3辆M577,8辆M113救护车,3辆M88,2辆AVLB,若干乘员 |——3个骑兵分队(连): |——分队部分排:1辆M1A1,1辆M3骑兵战车,1辆M88,分队长,执行官(分队副长),1个军士,若干乘员 |——2个机械化侦察排 |——排部分排:1辆悍马高机动车,排长,排军士,驾驶员 |——3个机械化侦察班 (排长通常随其中一个班行动),2辆M3骑兵战车,6名乘员,6名下车步兵,8支M16,2具M203,2挺M249,2套M47 |——2个坦克排 - 每个4辆M1A1 |——2辆M106 4.2英寸自行迫击炮 |——坦克分队(连) |——分队部分排:2辆M1A1,1辆M113,1辆AVLB,1辆M88,连长,执行官,1个军士,若干乘员 |——3个坦克排 - 每个4辆M1A1 |——炮兵分队(连):2辆M113,8辆M109A3 总计:悍马7辆,M113装甲运输车13辆,M577装甲指挥车3辆,M88装甲抢救车7辆,AVLB装甲架桥车3辆,M1A1主战坦克42辆,M3骑兵战车40辆,M106自行迫击炮6辆,M109A3自行榴弹炮8辆 *请注意,86师时期美军的师属装甲骑兵营(编制在战斗航空旅内)是营内空地合成的,但是这个就不在讨论范围内了。 ---------------------------------- ②80年代试点的第9步兵师(摩托化)下属联兵营 时间阶段:86师(80年代中期)-裁撤(1992) 80年代中期第9步兵师(摩托化)成了美国陆军新编制的试验床,其下属第1和第3旅下的步兵营分别变成了“轻装攻击营”、“联兵轻装营”和“联兵重装营”。但是这三种营都没有坦克或者装甲车辆,而是完全悍马车化。(最开始轻装攻击营装备的是FAV,后来觉得性能不稳定就都用悍马替掉了)关于这三种营编制的信息似乎不太好找,目前仅有一个安迪·约翰逊战斗序列表里的很可疑的数字可以使用: ——第23步兵团联兵重装2营:44辆悍马陶式发射车,67套Mk19,15套龙式,6门4.2英寸迫击炮,9个步兵班 ——第23步兵团联兵轻装3营:24辆悍马陶式发射车,75套Mk19,30套龙式,6门4.2英寸迫击炮,18个步兵班 ——第2步兵团轻装突击2营:31辆悍马陶式发射车,96套Mk19,6门4.2英寸迫击炮 可以看到,这三种营的编制和86师时代第25步兵师一类的轻装部队或者现在的IBCT都明显不同。 如果假定这三种营的连是模块化的而完全依照这三个数据进行分析的话,大概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一、三种营的炮兵编制相同,都是一个迫击炮连6门107毫米(4.2英寸)迫击炮 二、联兵轻装营有2个下车步兵连,联兵重装营有1个下车步兵连 三、由于这些步兵其实是轻步兵,根据美国当时的轻步兵连的编制,每个班应该有2套龙式(但是这样就有了一个3套龙式数量缺口,暂时不能解释) 四、轻装营比重装营多8套Mk19,少20辆悍马陶。20辆是个很可疑的数字,我宁愿认为,构成一个反坦克连(突击连?)的悍马陶是18辆(这是比较常见的数量),而步兵连下也有自己的悍马陶(每连8辆)。已知目前IBCT的突击连中悍马陶和悍马M2/Mk19通常是1:1配置。这样一来,情况就可能是这样: 联兵重装营: |——营部连 |——突击连: |——突击连: |——步兵连: |——侦察连: |——迫击炮连:6门107毫米迫击炮 联兵轻装营: |——营部连 |——突击连: |——步兵连: |——步兵连: |——侦察连: |——迫击炮连:6门107毫米迫击炮 轻装攻击营: |——营部连 |——突击连: |——突击连: |——侦察连: |——侦察连: |——迫击炮连:6门107毫米迫击炮 但是再往下算数据就会出现错误,那么说明这种编制的推断可能也是错的,谁如果有更多的关于这个师编制的信息请务必提供给我。 ======================== 【2、西德】 ①xx1系装甲营和装甲掷弹兵营 时间阶段:联邦国防军陆军第四期编制(1980)-陆军第五期编制(1995) 在这一时期,联邦国防军将每个装甲旅和装甲掷弹兵旅的第一个营(分别是装甲营和装甲掷弹兵营,番号都是xx1)改编成联兵营。 装甲营: |——营部和营部连:2辆坦克,4辆M577,2辆山豹,9辆MTW(也就是M113G) |——装甲连 |——连部:1辆坦克,3辆卡车 |——装甲排:3辆坦克 |——装甲排:3辆坦克 |——装甲排:3辆坦克 |——装甲排:3辆坦克 |——装甲连:13辆坦克 |——装甲掷弹兵连 |——连部:2辆黄鼠狼 |——装甲掷弹兵排:3辆黄鼠狼 |——装甲掷弹兵排:3辆黄鼠狼 |——装甲掷弹兵排:3辆黄鼠狼 |——装甲迫击炮连: |——指挥和支援分队:3辆MTW,2辆山豹 |——发射排:3辆装甲迫击炮120 |——发射排:3辆装甲迫击炮120 总计:28辆坦克,11辆黄鼠狼,2辆M125,4辆M577,12辆M113,6辆装甲迫击炮120 ---------------------- 装甲掷弹兵营 |——营部和营部连:2辆黄鼠狼,2辆M577,2辆山豹,9辆MTW |——装甲连:13辆坦克 |——装甲掷弹兵连:11辆黄鼠狼 |——装甲掷弹兵连:11辆黄鼠狼 |——装甲迫击炮连:3辆MTW,2辆山豹,6辆装甲迫击炮120(2个排,每排3辆) 总计:13辆坦克,24辆黄鼠狼,4辆M577,12辆M113 然而,随着陆军第五期编制的实施,似乎装甲营和装甲掷弹兵营的编制又”纯粹化“了。直到今天,德国联邦国防军也没有再采用营内合成编制。 ========================= 【3、苏联】 ①合成军机械化旅属机械化营 时间阶段:1982-1989年 这一阶段是苏军实验各个级别战役机动集群的年代,外贝加尔军区和白俄罗斯军区在1982年和1984年各组建了一个合成军(第5近卫和第48近卫),每个合成军由2个机械化旅、2个坦克旅、1个炮兵团、1个防空团和1个空降强击团等组成,值得注意的是,在机械化旅下面下辖的是”机械化营“而非摩步营,不过我们只知道的是这个机械化营拥有13辆坦克和若干摩托化步兵,但并不能确定摩托化步兵的具体数量——至少从目前的资料上来看。比较可能的情况是,这种机械化营是用1个13车坦克连替换了一个摩步连。那么这样一来,这一机械化营的编制就为: 机械化营 |——营部 |——坦克连(13辆坦克) |——连部:1辆坦克 |——坦克排:4辆坦克 |——坦克排:4辆坦克 |——坦克排:4辆坦克 |——摩步连(12辆BMP) |——连部:3辆BMP |——摩步排:3辆BMP |——摩步排:3辆BMP |——摩步排:3辆BMP |——摩步连(12辆BMP) |——迫炮连(6门120迫击炮或6辆120自行迫榴炮) |——其它直属排、队(按常理推断其中有一个防空排) 总计:13辆坦克,27(?)或30辆(?)BMP,6套120迫击炮 然而,苏军对方面军战役机动集群编制的探索似乎并不是那么顺利。到1988-89年间两个近卫合成军都被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此后似乎也不再存在机械化营或者机械化旅,直至今天俄军的坦克和装甲步兵的合成仍然在团旅级。 ============================ 【4、意大利】 时期:1975-1993? 与前述国家不同,对意大利而言,步坦合成的装甲营相对于纯粹由坦克组成的坦克营是一种落后编制。到冷战末期意大利仅在摩托化旅中配属了11个装甲营(坦克营则有20个),装备换装也最慢。由于是装甲单位,所以这个连没有迫击炮,只有反坦克炮。要注意的是在1988年前意大利的坦克排是5辆坦克,也就是说坦克连是16辆,装甲营是32辆。 装甲营 |——营部和营部连:3(?)辆M113,1辆山豹装甲抢救车 |——坦克连 |——连部:1辆坦克 |——坦克排:4辆坦克 |——坦克排:4辆坦克 |——坦克排:4辆坦克 |——坦克连:13辆坦克 |——机械化连:13(?)辆M113 |——反坦克连:18辆AR-59搭载M40A1无坐力炮 不过,在冷战后的多次裁军之后,当年意大利的1400辆现役坦克如今只剩下了公羊旅和加里波第旅下的三个坦克营不到200辆公羊坦克,以及分散在各个骑兵中队里的大概300辆半人马座,装甲营也不复存在。 ============================= 【5、挪威】 时期:1987-现今 挪威这个国家的装甲营(请注意,“装甲营”在这里不是一类编制的泛指,而是特指一个营,因为挪威只有这么一个“装甲营”!)也是合成的。不过合成的原因与其说是为了提高小建制战斗力,不如说是挪威的坦克已经少到了在任何一个方向都不足以组建一个坦克营的地步。不过挪威陆军的这个营至今仍保持着和冷战后期基本一样的编制(只不过第5和第6两个战斗支援营合并了)。 装甲营(现在) |——营部 |——侦察中队:CV-90 |——装甲中队:13辆豹2 |——第3突击中队:CV-90 |——第4突击中队:CV-90 |——勤务和支援中队(后勤、维修、迫击炮单位都编成在此) |——附属支援单位(通常是执行任务时加强的) 冷战时期的挪威机械化步兵营同样是联兵的,不过如今当时的几个机械化步兵营如今只剩下了一个泰勒马克营。编制基本未变。 泰勒马克营(现在) |——营部 |——坦克中队:13辆豹2 |——第2骑兵中队:CV-90 |——第3突击中队:CV-90 |——第4突击中队:CV-90 |——勤务和支援中队 所有的挪威现役营都隶属于唯一一个现役旅北方旅。
【大新闻】中国埃博拉疫苗临床试验成功 取得“零的突破” 据科学网12月28日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8日宣布,由该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研究员团队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rAd5-EBOV),在非洲塞拉利昂开展的Ⅱ期500例临床试验取得成功。 报道称,这是我国疫苗研究首次走出国门后的历史性突破。23日凌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在线发布了相关科研论文。 在科技部、国家卫计委和军委后勤保障部等重点资助和合作方天津康希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全程参与下,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启动特别评审程序,该疫苗已于两年前进入临床阶段。 2015年5月,研究团队开启了赴埃博拉疫情最严重的西非国家——塞拉利昂的临床注册工作,并得到了中国驻塞拉利昂大使馆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驻塞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大力支持。经过严苛的知识产权审查、多轮的技术资料审评、会议答辩和现场考核,终于通过了伦理和临床许可,实现了中国疫苗在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 据此前世界卫生组织消息,西非埃博拉病毒死亡率高达70%。 埃博拉病毒于1976年被发现,此后不定期在非洲地区暴发。在2013年至2016年于西非地区出现并蔓延的新一轮埃博拉疫情中,至少有1.13万人感染病毒死亡,由此促使各国医药公司和科学家加紧了对预防病毒疫苗的研究。 直到今年3月,世卫组织才宣布西非埃博拉疫情已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此次疫苗临床试验由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朱凤才主任医师与塞方卫生部阿里·乌瑞博士共同主持,体现了良好的国际合作,临床方案为剂量递增、随机盲法、安慰剂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与2014年在中国境内的临床研究结果一致,我国研制的重组疫苗安全性好,接种后14天产生高水平抗体,28天达到峰值,提前2周接种可以实现免疫保护。 据了解,我国研制的重组埃博拉疫苗,为全球首个2014基因型,针对性强,且首创冻干粉剂型,37℃环境下可稳定存储3周以上,适合应急条件下的广泛使用,现已具备大规模生产技术条件。 此前,2014年12月,该疫苗在泰州中国医药城进行了中国人群Ⅰ期临床试验,共招募120名志愿者,相关研究结果于2015年3月24日发表在《柳叶刀》。2015年4月,李兰娟院士牵头在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了在华非洲人Ⅰ期临床试验,共招募61名志愿者,为我国境内开展的首个针对非中国人群的临床试验。 此次,《柳叶刀》杂志再次刊发中国疫苗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 另外,据观察者网此前报道,世界卫生组织23日宣布,由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研发的疫苗可实现高效防护埃博拉病毒,全球迎来首种可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 生产疫苗的美国默沙东公司已经获得美国和欧盟方面的一些资格认证,这有利于相关监管机构加快审核这种新疫苗,使其尽快投入应用。 就在同一天在《柳叶刀》网站刊发了中国人群疫苗加强免疫后产生高水平免疫反应并长时间持续的研究结果,标志着我国应急疫苗研发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面对致死率最高、传播范围广泛、全球严重恐慌的埃博拉疫情,我国科学家取得的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成果,既展示了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的实力跃升,也是我国防控烈性传染病疫情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对国家生物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苏联】10003精神部队 冷战末期,为应对美国所谓的“通灵部队”,苏联组建了一支绝密的精神部队,代号10003。由此开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一场秘密的“精神战”,这支部队至今鲜为人知。 苏联改革后期,即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痴迷于“心灵感应”、自称具有特异功能的人开始受到苏军总参谋部的高度重视。这些特异功能者信誓旦旦地说,他们可以协助解决一系列棘手问题,诸如:搜寻失踪舰船和飞机、预防各类非常事件等等。苏军总参谋部对这些能人提出的建议做了仔细研究和分析,最后总参谋长米哈伊尔·莫伊谢耶夫大将提议以他们为骨干打造一支新型部队---直属总参谋部的10003部队,最初编制只有10个人。莫伊谢耶夫亲自指令阿列克谢·萨文上校出任10003部队的部队长,并明确规定其职务为将军级。 10003部队人员大都是苏联科技界的精英,学识渊博,有很多奇思妙想。一开始,10003部队就被列为最高机密,部队长萨文被授予特权:有权越级,只向总参谋长莫伊谢耶夫一人汇报工作,即便是国防部正副部长们也不掌握该部队活动的详细情报。10003部队的拨款方案则由苏联财政部长亲自拟定,年科研经费400万美元。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仍不间断地照此行事。 10003部队的一切都是以心灵学为发端的。心灵学是研究人类生活中发生的超出常规而又很难以科学加以解释的一些精神现象的学科,又称人体特异功能研究,或“超心理学”。 苏军总参谋部之所以做出上述异乎寻常的决定,其根本原因是为了应对美国,为应对美国所谓的通灵部队。此前,美国因不满足于仅用常规手段搜集苏联情报,已经开始实施所谓“星门”计划,将有特异功能的人用于开发超自然力武器。为此,五角大楼与中情局密切协作,雇佣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秘密打造所谓的无所不能的“通灵部队”。在五角大楼庇护下,这些科学家运用人的非凡能力,潜心研究穿墙术、隐形术、千里遥感术和意念-杀人等特异功能,并梦想依靠“遥感能力”使苏联的核导弹失灵。面对这种形势,苏联不甘落后,其特种精神部队遂应运而生。 上世纪90年代,心理学和哲学等领域都发生了革命,尤其是人精神中奇异现象的许多秘密得以查明,这就为揭示人的特异功能(其中也包括心灵学方面)创造了独特的方法。萨文成功地拟定出一种特殊方法并用在10003部队中培养特异功能者。 20世纪90年代,10003部队研制的一种超高频辐射器日臻完善。解密文献证实,这是一种非致命性武器,其生物效应可远距离伤人,甚至能使人发疯。有段时间,莫斯科地区有很多受害者不堪忍受神秘声音的干扰,纷纷向中央和地方媒体反映,希望有人能救救他们。苏联克格勃一位副主席曾在《共青团真理报》表示,在苏联国内没有人对人做过类似的试验。然而,该报很多读者坚持说:他们确实受到了干扰。这种奇怪的声音像是强使一些人卖掉自己的房子,使一些人通宵难眠,甚至怂恿一些人去自-杀。1994年,莫斯科的一个专门组织---“住房生态委员会”就神秘声音问题给政府和总统写信,要求立即停止对普通民众大脑产生冲击的试验。有人还从俄罗斯国家公共科技图书馆找到资料,证实存在这种试验。 1990年初,10003部队得到其特异功能者提供的重要情报:英国格拉斯哥地区一个核设施可能发生爆炸。他们随即以“巧妙”的方式向英国人做了通报。出人意料的是,英国人相信了,立即进行检查,在最后一刻果真成功地防止了一场极其严重的生态性灾难。 10003部队人员还预测过1991年发生在苏联远东堪察加半岛的地震。专家们还在许多军事院校开设特殊训练班,培养出数百个具有心灵感应能力的军官。10003部队的专家们积极参加国内的反恐斗争。他们在北高加索地区工作了两年,及时向最高当局报告说,可确保把行将发生的冲突扼制于萌芽状态之中。遗憾的是,最高当局对这些建议不予置理。专家们对车臣地区的反恐斗争也同样做出了不小的贡献。1995年初,他们来到战火纷飞的车臣地区,通过侦查和审问被俘的武装分子,先后在车臣各地发现几处武装分子暗设的地雷阵,准确判断出武装分子秘密指挥所的具体位置。 随着研究课题的增多,10003部队还与国内有关单位开展大协作。鼎盛时期,参与其总体研究工作的有多达近百所高校和科研所。为适应新形势,该部队于1997年改为特管局,从此身价大增。部队长萨文也被晋升为陆军少将。 像美国一样,苏联10003部队也同样做过一些荒诞不经的研究,其中最突出的是创建“千里眼”实验室。为此,10003部队聘用200多名具有特异功能的“千里眼”从事研究工作,其目的旨在刺探一些普通人用常规手段无法弄到的“绝-密-情-报”。据称,这些“千里眼”能从电视画面上“看出”一些国家政要,譬如美国总统的健康状况。这些“千里眼”充当克格勃高级间谍,为克里姆林宫执行秘密任务,他们中有人化身游客深入美国境内,就近监控美国总统,然后将获取的情报以“心灵感应”的方式发回莫斯科。这些具有特异功能的“千里眼”还通过环线天线“感应”查找大洋深处的美军潜艇及燃料加注基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可悲的是,这些“千里眼”研究工作不但长久不见有多大进展,而且其提供的相关情报还往往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因此,随着苏联的解体,“千里眼”实验室也就跟着关门。 冷战结束后,尽管俄美领导人在许多问题上依然存在严重分歧,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他们一致认为,世界上大规模战争时代已经过去了。在这种形势下,10003部队的地位与作用便逐渐下降,至2003年底最终被撤销。据说,其理由是部队已经顺利完成所赋予的任务。
【编制】俄罗斯摩托化步兵旅 根据俄08年12月发布的摩步旅编制有3种:装备 BMP步战车 的摩步旅[5/050号文件],装备BTR轮式装甲车 的摩步旅[5/055号文件],装备MT-LBV履带装甲车 的摩步旅[5/060号文件]。 本贴将根据俄5/060号文件详细介绍装备MT-LBV履带装甲车的摩步旅编制。 摩步旅[MT-LBV装甲车型] ┃ ┣旅部 ┃ ┣警卫连 ┃ ┣坦克 营 41辆坦克 ┃ ┣坦克连 10 辆坦克 ┃ ┣坦克连 10 辆坦克 ┃ ┣坦克连 10 辆坦克 ┃ ┗坦克连 10 辆坦克 ┃ ┣摩步营 含6个AGS-17/30mm榴弹发射器 , 9个9P151反坦克导弹 发射器 ┃ ┣摩步连 10辆MT-LBV-M装甲车 ┃ ┣摩步连 10辆MT-LBV-M装甲车 ┃ ┣摩步连 10辆MT-LBV-M装甲车 ┃ ┗迫炮连 8门2S12/Sani/120mm迫击炮 ┃ ┣摩步营 含6个AGS-17/30mm榴弹发射器, 9个9P151反坦克导弹发射器 ┃ ┣摩步连 10辆MT-LBV-M装甲车 ┃ ┣摩步连 10辆MT-LBV-M装甲车 ┃ ┣摩步连 10辆MT-LBV-M装甲车 ┃ ┗迫炮连 8门2S12/Sani/120mm迫击炮 ┃ ┣摩步营 含6个AGS-17/30mm榴弹发射器, 9个9P151反坦克导弹发射器 ┃ ┣摩步连 10辆MT-LBV-M装甲车 ┃ ┣摩步连 10辆MT-LBV-M装甲车 ┃ ┣摩步连 10辆MT-LBV-M装甲车 ┃ ┗迫炮连 8门2S12/Sani/120mm迫击炮 ┃ ┣炮兵指挥/侦察连 ┃ ┣榴弹炮营 18辆2S19/MSTA-S/152mm榴弹炮车 ┃ ┣榴弹炮连 6辆2S19/MSTA-S/152mm榴弹炮车 ┃ ┣榴弹炮连 6辆2S19/MSTA-S/152mm榴弹炮车 ┃ ┗榴弹炮连 6辆2S19/MSTA-S/152mm榴弹炮车 ┃ ┣榴弹炮营 18辆2S19/MSTA-S/152mm榴弹炮车 ┃ ┣榴弹炮连 6辆2S19/MSTA-S/152mm榴弹炮车 ┃ ┣榴弹炮连 6辆2S19/MSTA-S/152mm榴弹炮车 ┃ ┗榴弹炮连 6辆2S19/MSTA-S/152mm榴弹炮车 ┃ ┣火箭炮营 18辆BM-21/Grad/122mm火箭炮车 ┃ ┣火箭炮连 6辆BM-21/Grad/122mm火箭炮车 ┃ ┣火箭炮连 6辆BM-21/Grad/122mm火箭炮车 ┃ ┗火箭炮连 6辆BM-21/Grad/122mm火箭炮车 ┃ ┣反坦克导弹营 ┃ ┣反坦克导弹连 12辆9P162/Kornet-T/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 ┣反坦克导弹连 12辆9P162/Kornet-T/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 ┗反坦克炮连 6辆2S25/Sprut-SD/125mm反坦克炮车 ┃ ┣防空指挥/雷达排 ┃ ┣防空导弹营 12辆9K331M/Tor/道尔导弹发射车 ┃ ┣防空导弹连 4辆9K331M/Tor/道尔导弹发射车 ┃ ┣防空导弹连 4辆9K331M/Tor/道尔导弹发射车 ┃ ┗防空导弹连 4辆9K331M/Tor/道尔导弹发射车 ┃ ┣防空导弹/炮营 ┃ ┣防空导弹连 2辆9A35M3+4辆9A34M3/Strela-10/箭-10防空导弹发射车 ┃ ┣防空导弹连 9辆MT-LBV装甲车, 27个9P516-1防空导弹发射器[9K38/Igla/针式防空导弹] ┃ ┗防空导弹/炮连 6辆2S6M1/Tungushka/通古斯卡防空车 ┃ ┣工兵营 ┃ ┣地雷连 ┃ ┣筑路连 ┃ ┣技术连 ┃ ┗舟桥连 ┃ ┣通信营 ┃ ┣旅部通信连 ┃ ┣通信连 ┃ ┗通信站 ┃ ┣维修营 ┃ ┣装甲车维修连 ┃ ┣汽车维修连 ┃ ┣武器维修连 ┃ ┣多设备维修连 ┃ ┗应急抢修连 ┃ ┣供应营 ┃ ┣弹药运输连 ┃ ┣油料运输连 ┃ ┣物资运输连 ┃ ┗后勤连 ┃ ┣侦察连 ┃ ┣防化连 ┃ ┣电战连 ┃ ┣卫生连 ┃ ┣情报排 ┃ ┗狙击排 摩步旅之坦克营: ┣坦克营 [175人{20军官+11军士长+37军士+107士兵}] ┃ ┣指挥组[2人{2军官}] ┃ ┣参谋组[3人{1军官+1军士长+1士兵}] ┃ ┣通信排[12人{1军官+3军士+8士兵}] ┃ ┃ ┣指挥班[2人{1军士+1士兵}] 1辆坦克 服务于指挥组 ┃ ┃ ┣指挥班[4人{1军士+3士兵}] 1辆KSHM-R-149BMRg 服务参谋组 ┃ ┃ ┗通信班[5人{1军士+4士兵}] 1辆MT-LBV-M装甲车, 1个ED4-230-VO发电站, ┃ ┃ 1个R-168-5Un电台, 1个R-168-5Kn电台, 4个R-168-0,5u电台,1个P-193M1,1个RPG-7V2火箭筒 ┃ ┣后勤排[27人{1军士长+5军士+21士兵}] ┃ ┃ ┣维修班[4人{1军士+3士兵}] 1辆MTO-BT维修车, 1个R-168-5Un电台,1个RPG-7V2火箭筒 ┃ ┃ ┣抢修班[3人{1军士+2士兵}] 1辆BREM-1抢修车 ┃ ┃ ┣运输班[7人{1军士+6士兵}] 5辆Ural-43202-31卡车, 4辆2-PN-4M挂车, ┃ ┃ ┃ 1辆ATSPT-4,7-4320带DDU-1浴室, 1个PFI-1-8912水箱挂车 ┃ ┃ ┣运输班[7人{1军士+6士兵}] 3辆ATZ-7-5557加油车, 4辆ATS-7,5-4320油罐车, ┃ ┃ ┃ 4辆PTS-4,7-782B油罐挂车 ┃ ┃ ┗炊事班[5人{1军士+4士兵}] 1辆PACK-200M-01炊事车, 1辆KP-130炊事车, 1辆PKHB-0,4挂车 ┃ ┣卫生组[3人{1军士长+1军士+1士兵}] 1辆UAZ-3962救护车, 1个R-168-5Un电台 ┃ ┣坦克连[32人{4军官+2军士长+7军士+19士兵}] ┃ ┣坦克连[32人{4军官+2军士长+7军士+19士兵}] ┃ ┣坦克连[32人{4军官+2军士长+7军士+19士兵}] ┃ ┗坦克连[32人{4军官+2军士长+7军士+19士兵}] ┃ ┣连部[5人{1军官+2军士长+1军士+1士兵}] 1辆主战坦克 ┃ ┣坦克排[9人{1军官+2军士+6士兵}] 3辆主战坦克 ┃ ┣坦克排[9人{1军官+2军士+6士兵}] 3辆主战坦克 ┃ ┗坦克排[9人{1军官+2军士+6士兵}] 3辆主战坦克 ┃ 摩步旅之摩步营: 一旅共有3个 ┣摩步营[[510人{26军官+19军士长+71军士+394士兵}] ┃ ┣指挥组[3人{3军官}] ┃ ┣参谋组[3人{1军官+1军士长+1士兵}] ┃ ┣通信排[14人{1军官+3军士+10士兵}] ┃ ┃ ┣指挥班[4人{1军士+3士兵}] 1辆KSHM-R-149BMRg指挥车 服务于指挥组 ┃ ┃ ┣指挥班[4人{1军士+3士兵}] 1辆KSHM-R-149BMRg指挥车 服务于参谋组 ┃ ┃ ┗通信班[5人{1军士+4士兵}] 1辆MT-LBV-M, 3个R-168-5Un电台,1个R-168-5Kn电台, ┃ ┃ 4个R-168-0,5u电台,3个T-231-1u, 1个P-193M, 1个RPG-7V2火箭筒 ┃ ┣侦察排[26人{1军官+3军士+22士兵}] 1个R-168-0,5u电台,1个R-168-0,1u电台 ┃ ┃ ┣侦察班[7人{1军士+6士兵}] 1辆MT-LBV-M装甲车, 1个LPR-2侦察器, 1个SBR-5侦察器, ┃ ┃ ┃ 1个R-168-5Un电台, 1个R-168-0,5u电台,1个R-168-5Kn电台, ┃ ┃ ┃ 5个R-168-0,5u电台,1个R-168-1K电台 ┃ ┃ ┣侦察班[9人{1军士+8士兵}] 1辆MT-LBV-M装甲车, 1支SVDS狙击枪, 1支VSS狙击枪, ┃ ┃ ┃ 1支PKP机枪,1个R-168-0,5u电台, 2个R-168-0,1u电台, 1个R-168-1K电台 ┃ ┃ ┗侦察班[9人{1军士+8士兵}] 1辆MT-LBV-M装甲车, 1支SVDS狙击枪, 1支VSS狙击枪, ┃ ┃ 1支PKP机枪,1个R-168-0,5u电台, 2个R-168-0,1u电台, 1个R-168-1K电台 ┃ ┣榴弹器排[22人{1军官+3军士+18士兵}] 1个R-168-5Un电台 ┃ ┃ ┣榴弹器班[7人{1军士+6士兵}] 1辆MT-LBV-M装甲车, 2个AGS-17榴弹发射器, ┃ ┃ ┃ 1个R-168-0,1u电台 ┃ ┃ ┣榴弹器班[7人{1军士+6士兵}] 1辆MT-LBV-M装甲车, 2个AGS-17榴弹发射器, ┃ ┃ ┃ 1个R-168-0,1u电台 ┃ ┃ ┗榴弹器班[7人{1军士+6士兵}] 1辆MT-LBV-M装甲车, 2个AGS-17榴弹发射器, ┃ ┃ 1个R-168-0,1u电台 ┃ ┣反坦克排[28人{1军官+3军士+24士兵}] 1个R-168-5Un电台 ┃ ┃ ┣反坦克班[9人{1军士+8士兵}] 1辆MT-LBV-M装甲车, 3个9P151反坦克发射器, ┃ ┃ ┃ 1个R-168-0,1u电台 ┃ ┃ ┣反坦克班[9人{1军士+8士兵}] 1辆MT-LBV-M装甲车, 3个9P151反坦克发射器, ┃ ┃ ┃ 1个R-168-0,1u电台 ┃ ┃ ┗反坦克班[9人{1军士+8士兵}] 1辆MT-LBV-M装甲车, 3个9P151反坦克发射器, ┃ ┃ 1个R-168-0,1u电台 ┃ ┣工兵排[19人{1军官+3军士+15士兵}] 1个R-168-5Un电台 ┃ ┃ ┣地雷班[6人{1军士+5士兵}] 1辆Ural-4320-31卡车, 2个Ural-3伐木锯, 1个UMP-3雷场组件, ┃ ┃ ┃ 1个R-168-0,5u电台, 1个RP-377UV电子阻塞机 ┃ ┃ ┣地雷班[9人{1军士+8士兵}] 1辆Ural-4320-31卡车, 2个Ural-3伐木锯, 3个UR-83P排雷器, ┃ ┃ ┃ 3条探雷狗,1个R-168-0,5u电台,1个RP-377UV电子阻塞机 ┃ ┃ ┗技术班[3人{1军士+2士兵}] 1辆Ural-4320-31卡车, 1辆2-PN-4M挂车,2个ESB-2-VO发电站, ┃ ┃ 1个R-168-0,5u电台 ┃ ┣后勤排[36人{1军士长+6军士+29士兵}] ┃ ┃ ┣维修班[4人{1军士+3士兵}] 1辆MTO-AG1M1维修车, 1个RPG-7V2火箭筒 装甲车维修 ┃ ┃ ┣维修班[4人{1军士+3士兵}] 1辆MTO-AM1维修车, 1个R-168-5Un电台, 1个RPG-7V2,汽车维修 ┃ ┃ ┣运输班[9人{1军士+8士兵}] 8辆Ural-43202-31卡车, 5辆2-PN-4M挂车, ┃ ┃ ┃ 1辆ATSPT-4,7-4320水箱车, 1辆PFI-1-8912水箱挂车, 2个R-168-5Un电台, 1个RPG-7V2 ┃ ┃ ┣运输班[4人{1军士+3士兵}] 3辆ATZ-7-5557加油车, 1辆ATS-7,5-4320油罐车, ┃ ┃ ┃ 1辆PTS-4,7-782B油罐挂车 ┃ ┃ ┣炊事班[9人{1军士+8士兵}] 3辆PACK-200M-01炊事车, 1辆KP-130炊事车, ┃ ┃ ┃ 1辆PKHB-0,4炊事挂车 ┃ ┃ ┗洗浴班[5人{1军士+4士兵}] 1辆PKBP-10, 1辆DDU-1浴室车, 1辆ATSPT-4,7-4320水箱车 ┃ ┣卫生排[14人{1军官+1军士长+5军士+7士兵}]
【罪犯】BLU-82真空炸弹 BLU-82真空炸弹绰号“滚球”(Daisy Cutter),是一种专门杀伤藏匿在洞穴及建筑物内人员的燃料汽化高爆炸弹,有时也用于为直升机开辟降落场。该炸弹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常规炸弹(现为美国MOP钻地弹),外形短粗,弹体像大铁桶,弹头为圆锥形,前端装有一根钢管,管子的前端装有M9 04型引信。炸弹没有尾翼装置,但装有降落伞系统,以保证炸弹下降时的稳定。 2001年11月,被美国总统布什冠以“持久自由行动”的阿富汗战局似乎出现了不妙的胶着状态。正当各国舆论纷纷推测,美国会不会再次陷入越南战争式的泥沼时,自11月5日起,随着美军的大型运输机C-130一次次飞抵塔利班军队的前沿阵地上空,投下一种名为BLU-82的特殊炸弹,阿富汗战局风云突变,一直声称准备等待与美国大兵做地面较量的塔利班军队突然土崩瓦解。在相持近一个月的马扎里沙里夫防线被突破后,北方联盟的俄制战车乘胜追击,几天之内席卷大半国土,并很快占领首都喀布尔。 这次美军在阿富汗使用的BLU—82型炸弹其实是一种燃料空气弹,也被人戏称为“滚地球”。有时也被称为云爆弹、气浪弹、窒息弹或吸氧武器。据称,BLU—82炸弹在接近地面引爆后,可以将方圆500多米的地区全部化为焦炭,且爆炸产生的震力可以在数公里之外感觉到。美方甚至说,一枚BLU—82炸弹胜过20枚“飞毛腿”导弹。虽然笔者无法亲临阿富汗战场,也听不到战机飞临时巨大的轰鸣声,但通过电视屏幕上出现的犹如核武器爆炸时升起的“蘑菇云”,似乎竟也能感受到这种每枚价值2.7万美元、被称为世界上最大常规炸弹的威力。 - 燃料空气弹不同凡响的威力来自不同凡响的设计。它的钢制弹壳内装着易燃易爆的化学燃料,早期的主装药是可挥发性碳氢化合物,后期主装药配方各国均列为机密,但发展趋势是由液体、气体变为固体,如采用高分子聚合物粒状粉末,以便提高武器系统的威力和安全性。燃料空气弹爆炸发生时会产生超压、高温、窒息等综合杀伤和破坏效应。这与传统常规炸弹那种弹片横飞、只要俯卧下身体就可躲避的情景完全不同。 1961年美国首次引爆武器化的燃料空气炸弹,并于1973年在越南战场中试用,1975年4月在越南春禄地区使用时曾造成很大的杀伤(炸弹型号为CBU—55B,主装药是环氧乙烷液体)。当时美军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使茂密的热带丛林和农作物因缺氧而枯萎,从而清理出供突击队使用的临时机场和空降区域,二是迫使以丛林为隐蔽物的游击队员出逃。 燃料空气弹经实战检验性能超群,因此,它一出现就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被认为是一种能对未来作战产生重大影响的高效能武器。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燃料空气弹技术已被世界多个国家所掌握。在美国,它已发展到了第三代,其性能已大幅度提高,并已装备了陆海空三军。在海湾战争期间这种炸弹的威力曾为伊拉克人所领教。1985年5月苏军也曾在阿富汗东部地区对游击队使用过燃料空气弹,结果炸出一个直径9.1米,深5.5米的大坑,“半径0.25英里范围内的人和动物全部被炸死”。 燃料空气弹作战使用时,通常通过飞机或火箭炮等发射装置投射,在目标区一定高度上(通常为1—1.5米)进行第一次引爆,将弹体内的化学燃料装药抛散到空中,使之与空气混和形成直径十几米至几十米的燃料气溶胶团,0.12—0.15秒之后,点火引信起爆,使整个气溶胶云团产生剧烈爆炸或剧烈化学反应,形成大范围的强冲击波以及高温、缺氧,对目标造成杀伤、破坏。由于它的原理近似普通弹药,不属于核生化武器,但威力在某些方面却接近小当量的原子弹,因此是一种“非常规的常规弹”。 燃料空气弹具有威力大、用途广、成本低和难以防护的特点。首先,由于燃料空气弹爆炸时可形成强大的超压和猛烈的冲击波,如一枚15000磅级BLU—82航弹爆炸时,所产生的峰值超压在距爆炸中心100米处可达13.5公斤/平方厘米(在核爆炸条件下,当超压为0.36公斤/平方厘米时即可称为“剧烈冲击波”),超压冲击波以每秒数千米的速度传播(速度比原子弹的冲击波还快);爆炸时能产生1000℃—2000℃的高温,高温持续时间要比常规炸药高5—8倍。同时它会迅速将周围空间的“氧气”吃掉,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爆炸现场的氧气含量仅为正常含量的1/3,而一氧化碳浓度却大大超过允许值,造成局部严重缺氧、空气剧毒。在实战效果上,一是燃料空气弹本身所造成的综合杀伤和破坏,二是由于士兵因缺氧窒息死亡所带来的空前恐惧,后者可能会更有效地动摇军心。 “价廉物美”,用途广泛 由于燃料空气弹独特的杀伤、爆破效能,使它可适用于多种作战行动,如杀伤支撑点、炮兵阵地、集结地域等处的作战人员;摧毁坚固工事、指挥所;消灭岛礁上的守备力量;破坏机场、码头、车站、油库、弹药库等大型目标;攻击舰艇、雷达站、导弹发射系统等技术装备;在爆炸性障碍物中开辟通路(如排雷)等。它既可用歼击机、直升机、火箭炮、大口径身管炮、近程导弹等投射,打击战役战术目标,又可以用中远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远程作战飞机投射,打击战略目标。燃料空气弹的生产工艺较简单,每枚BLU-82炸弹价值27000美元,弹体结构也不复杂,因此它算是一种“物美价廉”、战斗效费比极好的武器,战时可进行大量生产和使用。 燃料空气弹的气态云雾比重比空气大,能向低洼处流动,因此它对杀伤隐蔽在堑壕、掩体和密闭不严的地下工事、坑道中的人员非常有效,而这与阿富汗复杂的地形正好对路。由于燃料空气弹爆炸时消耗大量的氧气,不仅会使作用区域的人因窒息而亡,即使是“三防”性能良好的坦克、步兵战车,也会因空气“脱氧”而导致发动机熄火,而坦克本身不会损坏。在这个意义上,燃料空气弹也可以称为集群坦克的杀手和克星。 从另一方面来说,燃料空气弹的使用将使得防御方面临的态势更加严峻,它那可称“横扫千军如卷席”的作战特点,对野战防护提出了近乎核生化武器的苛刻要求,这种防护要求对于装备简陋的塔利班士兵是过于奢华了。而通常的防护手段在燃料空气弹造成的大面积打击面前(特别是连续打击)将是无效的。因此,如何加强对燃料空气弹的野战防护是一个值得防御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燃料空气弹的出现是常规弹药的重大变革。由于它超常的杀伤威力,使其同精确制导武器、灵巧智能弹药、高爆子母弹药、新型燃料武器等一样,将对现代战争产生巨大影响。 如果要说缺点,那就是燃料空气弹的体积过于庞大,以BLU—82炸弹为例,每枚长约3.4米,直径约1.7米,重约6.8吨,体积与一辆大众“甲壳虫”微型轿车相似,但重量大大超过后者。因此,这次在阿富汗实战时,BLU—82炸弹只能用C—130“大力士”式运输机投掷。而燃料空气弹的另一个缺点是受天气影响较大,如易受风雨的影响而降低威力乃至无法有效使用。 当然,从根本上说,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但同样不能否认,在恰当的时机和环境下使用新式武器,有时将会对战争胜负天平的倾斜起着决定性的砝码作用。武器的巨大威力是一方面,由此带来的震慑效应则更加巨大。 1991年2月13日下午4点,巴格达阿里米亚防空洞被GBU-28击穿,在里面躲避战火的1100名伊拉克平民丧生。如果人死后有知,那么美国“炸弹之母”的设计师艾伯特·威莫茨肯定不愿意自己的“作品”在他死后两年被人拿出来跟俄罗斯的“炸弹之父”做对比,因为对于他来说,临死前所了解的阿里米亚数百平民冤死真相让他的良心受尽了折磨。“我诅咒他下地狱”“不要跟我提‘炸弹之母’这个字眼”,46岁的巴格达阿里米亚区居民穆罕默德·阿里愤怒地说:“尽管我现在天天都能听到爆炸声,尽管那个叫威莫茨的美国人两年前就已经死了,可我还是要诅咒他下地狱!”陪同美国记者的翻译哈里里介绍:正是威莫茨设计的炸弹在阿里米亚防空洞惨案中夺走了他的11位亲人,只有他一人幸免。1991年2月13日下午4点,阿里因为要买一家人的食物而离开巴格达阿里米亚防空洞。就在这时,威莫茨设计的那枚重达2270公斤的“掩体粉碎机”穿透几十米的地面和钢筋水泥墙体,将防空洞炸出一个大洞,火光伴着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把人体撕成碎片甩到墙壁上。五分钟后,第二颗“掩体粉碎机”从炸开的大洞直接钻进防空洞内,剧烈的爆炸产生冲天大火,将烧焦的尸体在墙壁上形成人形图案。大火造成4500℃的高温,转眼间把没炸死的老人、孩子烧成灰烬。防空洞的自动灭火装置自行启动,喷出了高压水龙,大水和密封的高温交汇的烫开水将防空洞下一层受伤的人全部烫死。美国官方承认,防空洞中死亡人数超过1000人。阿里表示:“死多少人对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失去每一个生命都是残酷的,因为每个人毕竟只能活一次。对于我本人来说,美国人威莫茨的炸弹夺走了我所有的亲人,让我失去了整个世界。”
【军史】二战德国空降兵东线战斗简史 当巴巴罗萨开始时,整个世界都将摒住呼吸。” ——阿道夫·希特勒 - 【序幕】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这正是希特勒期待以久的“东方攻势”—一场预计在8到10周内便可获胜的战争。 6月22日凌晨,伴着6,000门火炮的轰鸣,开始了第三帝国对东方的征服。三个集团军群在长达1,500公里的战线上想前开进;帝国空军在战争刚开始的几个小时内便摧毁了苏联还停在地面的空军战机;庞大的装甲部队在空军的掩护下向东方碾去;摩托化步兵紧跟其后,以肃清被包围的苏联红军。 北方集团军群(冯。勒布将军)的目标是通过东普鲁士及波罗的海诸国,进而包围波罗的海沿岸的列宁格勒。 中央集团军群(冯。博克将军)的目标是一路向东,通过明斯克,斯摩棱斯克,一直打到莫斯科。 南方集团军群(冯。伦德施泰特元帅)的目标从东南乌克兰方向打击在普里皮亚季河与基辅之间的苏军。 德军的推进不可阻挡,在战争爆发的头几天里便俘虏了数万的苏军战士。到6月26日,北方集团军群便已抵达德文斯克河(Dvina)。7月2日,他们更是突破了强大的斯大林防线。7月26日,中央集团军群推进至斯摩棱斯克。9月19日,南方集团军群已经拿下了基辅。在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后,德军的脚步也渐渐的慢了下来。1941年8月底,北方集团军群已经占领了除列宁格勒外的大部分波罗的海地区这座城市已经几乎被德国和芬兰的军队所包围,只留有一个出口,那就是拉多加湖。它位于列宁格勒城的东面,并逐渐成为该城军民所依赖的生命线。此时,希特勒虽要求不仅要正面而且要全面围攻列宁格勒的时候,却将一部分装甲部队调往中央集团军群去参加即将开始的莫斯科会战。进攻的延迟给了列宁格勒军民充分准备的时间,使他们作好动员并加固了城防。列宁格勒的保卫者们开始了研究怎样面对德军的包围,保卫英雄的城市。 1941—飞向东方 经历了克里特战役的巨大损失之后,第7空降师奉命返回德国的营地休整。巴巴罗萨计划刚开始时,空降部队并没有参加。在后方休整的他们还没有恢复元气,便又开始了战备训练。 1941年9月底,第7空降师的部分兵力将作为常规步兵赶赴东线。其中,布鲁诺。布劳尔少将指挥的第1伞兵团第1和第3营及埃德加。施坦兹勒少校指挥的空降突击团第2营被派往列宁格勒前线的德国第18军(北方集团军群)。 列宁格勒位于芬兰湾的东岸,横跨涅瓦河(River Neva),向东30英里便是广阔的水面宽度达60至70英里的拉多加湖。 此时,令苏军最为头疼的是芬兰人开始协助德军从北面展开进攻,并已经完成了对该城的部分包围。虽然苏军还控制着拉多加湖以西的部分地区,但他的阵地也受到了芬兰人来自北方的巨大压力,而北方集团军群的战线已经推进到了该城以东不远的地方。面对德军战线的是沃尔霍夫前线的部分苏军。他们正试图突破德军防线与城中向西突围的部队会合。苏军率先向德军防线中的涅瓦河上的目标发起了进攻。他们面对的将是首次参加东线战斗的德国空降部队。参加战斗的空降兵突击团第2营及空降机枪营第2连顽强的打退了苏军坦克和步兵的数次进攻而在战斗中他们也损失巨大。10月7日,空降突击团被迫将战线后移,以应付苏军从涅瓦河上不同区域随时发动的攻击。 1941年10月1日,莱茵哈德。海茵里希上校指挥的第3团第2和第3营抵达了列宁格勒前线,准备掩护突击团向涅瓦河的苏军桥头堡发动小规模进攻。10月中旬,第7空降师的师部也抵达前线,并带来了该师的其他部队。利巴赫少校带领空降工兵营的两个连也随后赶到,并埋伏在涅瓦西岸的森林里。此时,大量的苏军将要在Ssinyavino森林里集结试图全力冲进列宁格勒。 在Ssinyavino森林中,工兵们用手榴弹和地雷摧毁了苏军大量的坦克,顽强的坚守着阵地。苏军部队在重围中被德国机枪的强大火力压制住了。虽然空降兵们打退了苏军的猛攻,但也遭受了重创。11月16日,严重减员的工兵营撤到了战线后方,并返回德国休整。12月,在列宁格勒地区的所有空降兵部队都后撤并返回德国。与此同时,一直呆在德国的第2伞兵团也不在清闲,不久他们也开始了动员。 1941年11月,南方集团军群在乌克兰作战,正处于守势。苏联冷酷的冬天到来了,德军向前推进的速度也渐渐慢了下来,而苏军在他们早已适应的冬季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进 攻。南方集团军群发现他们已经无法再展开攻势,现在他们最需要的是增援。此时,第2伞兵团,空降突击团的4个营,再加上由反坦克连和机枪连拼凑的一个连组成了一个战斗群。他们将前往乌克兰前线去增援受困的德军。 这支增援部队的指挥官为阿尔弗雷德。施图姆少将,并奉命在沿米乌斯河(Mius)的查兹耶斯克小镇周围的地方驻防。他们在这里熬过了1941年的整个冬季一直到1942年的头几个月。在这个冬天里,仅仅是气候就给施图姆的部队带来了巨大的伤亡和损失。1942--遥远的莫斯科 施图姆战斗群在1942年的头几周中一直都在坚守米乌斯河沿岸的阵地。就是在二十世纪最漫长的冬季里,他们同样击退了苏军无数次的进攻。而此时,他们北部的形势正逐渐恶化。因此,又由沃尔特。科赫指挥的突击团第1营,再加上部分炮兵团及团部的官兵组成了梅茵德尔战斗群。这支小规模的部队将被派往距斯摩棱斯克以东95英里处的瓦亚斯马小镇地域。 此时,梅茵德尔战斗群受到了来自党卫军和国防军残余部队的零散补充。苏军最高统帅部下令进攻米乌斯河畔,靠近亚乌克诺夫的第2伞兵团的阵地。梅茵德尔战斗群又火速赶往南部支援第2伞兵团。他们及时赶到并最终抵住了苏军的猛攻。亚乌克诺夫地域的战斗持续了数周,伞兵们虽然挡住了苏军的攻势却伤亡巨大,而苏军统帅部也下令停止进攻,以避免更大的伤亡。这个地区平静之后,梅茵德尔战斗群又立即向北奔赴列宁格勒东南的沃尔霍夫河地域,去阻止试图出入列宁格勒的苏军。 1942年3月,第2伞兵团从南部的沃尔霍夫转移至北部靠近第1伞兵团的阵地—他们已经在此坚持战斗将近一年了。当他们抵达后便被归到第21步兵师的管辖之下。此时在沃尔霍夫前线和西北前线的苏军已经得到补充并重新整编,准备为突破德军在东南对列宁格勒的包围而发动一次大规模攻势。第2伞兵团负责固守利珀沃卡小镇及其周围地区。 5月8日,苏军为了突破并切断小镇西面的一条重要公路而向该镇发动了进攻。德国伞兵在进攻开始的炮击中损失惨重。随后,苏军步兵主力展开进攻并企图突破德军在小镇周围的防线。虽然有些地方被苏军突破,但很快就被德国伞兵猛烈的反击所消灭。 5月9日清晨,伞兵阵地在苏军战斗机的攻击下明显被削弱了许多。苏联步兵在飞机的掩护下也开始向前推进,但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进攻都被不断减员的空降兵们打了回去。 5月13日,伞兵们得到了一些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支援,他们将设法堵住防线的缺口并尽可能的将苏军赶回他们最初的战线上去。 5月14日,第2伞兵团的残部奉命对利珀沃卡以东树林中的苏军阵地发起反击(伞兵指挥官施图姆上校曾亲自飞往柏林向上级解释由第21步兵师指挥官向他们下达的这次行动命令,但戈林却根本什么都听不进去)。战斗刚开始便进展顺利,他们在炮火的掩护下很快便越过了苏军阵地,但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与此同时,他们却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被外围的苏军从侧翼包围了。于是,他们便带着伤员拼命的后撤。最后,他们又退回到了他们在利珀沃卡附近的防线。 在1942年5月余下的那些日子里。第2伞兵团的幸存者只被用于执行一些侦察任务。 6月,他们终于被替换到西线去休整了。一小部分第2伞兵团的残部仍然坚持在东线,但到了1942年7月,他们也全部返回了德国。 1942年夏,第7空降师的主力都在法国的诺曼底休整。在这里,第4伞兵团加入了他们的战斗序列,以顶替调往北非的第2伞兵团。 1942年底,德军最高统帅部计划在苏联南部实施一次空降行动,以夺取该地区重要的油田。但9月份计划却被取消了。第7空降师的几支特遣队(包括第1、第3和第4伞兵团的6个连,一个工兵营,一个炮兵营及一个反坦克机枪营)被调派给了中央集团军群。此时,苏军早已在德军面前集结了一支大规模的军队,以应付德军即将展开的冬季攻势—目标莫斯科。 第7空降师接管了斯摩棱斯克附近几个月前苏军舍弃的阵地。他们开始在斯摩棱斯克—维特伯斯克公路沿线56英里的地域布防,在这里“期待”着苏军发动的攻势…… 在东线,第7空降师也执行了多次在苏军敌后的侦察任务。在1942年10月间,他们还参加了一次小规模的行动。在那次任务中,苏军并没有从他们的地域而是选择了德军较薄弱的防线发动攻击,使他们感到很庆幸。渐渐的,伞兵们在东线迎来了又一个寒冬,而他们一直等待的苏军攻势一直到1942年底都没有出现。不幸的是,他们被卷入了在南方攻占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不可能再发动第二次针对莫斯科的攻势了。 1942年就要过去了,而第7空降师的伞兵们仅参加了部分小规模的行动。此时,战斗的缓和也给了伞兵们难得的机会去进行训练,并建立一支优秀的后备力量以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 - 【1943--第1伞兵师建立】 1943年3月底,苏军开始向第7空降师的阵地发动攻势,而此时空降师正被替换,准备返回西线。第7空降师的指挥官,莱茵哈德。海德里希将军却下令停止返回,所有的伞兵必须坚守阵地,迎击苏军的进攻。面对有着优势兵力和装甲部队的苏联红军,伞兵们作战英勇,给苏军造成了巨大伤亡。在一次发生在卢施基的战斗中,守在山上的第4伞兵团第3营的官兵遭到苏军的猛攻,压力很大。就在苏军将要突破防线的时刻,第3伞兵团第3营及时赶到,帮助他们守住了阵地。在1943年3月20日至27日的这一周里,这两个营的官兵竟打退了苏军两个师的进攻,创造了奇迹!苏军在大的伤亡面前终于逐渐停止了他们的攻势。 1943年3月底,第7空降师更名为第1伞兵师,并得到了补充。此后,在海德里希将军确信他的防线已经稳定时,才返回了西线。他先回到德国,然后又前往法国南部,加入了第十一航空队下属的新成立的第2伞兵师。 第1伞兵师已经成功的阻止了苏军的向前推进,而其他的防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1943年底,就在苏军向海德里希的战线发动全面进攻之前,第1伞兵团被派往了距斯摩棱斯克东南150英里处的奥廖尔,去帮助消灭渗透到该地区的部分苏军。当时,他们归第46装甲兵团,并和第2装甲军下属的师一起并肩战斗了三个星期,才将那里的缺口堵上。 3月底,第1伞兵团向北部地区转移。这个地区是由第6步兵师所属的梅茵德尔战斗群所控制的,也是第1伞兵师仅有的一块防区了。 在北部,战斗仍围绕着沃尔霍夫和萨伯基诺而进行着。在这里,空降突击团第1营坚持到4月份才返回德国。而突击团第4营则是梅茵德尔战斗群最后一支撤出东线的部队。他们坚持战斗到了1943年7月,直到沃尔霍夫周围的防线失守才被迫后撤。当时,他们目睹了德军在库尔斯克(“壁垒”计划)的惨败。随后,苏军的反攻便势不可挡。苏联红军成功的击退了在苏联中部和南方的德军,并试图在第涅伯河建立若干个桥头堡,以打过河去。苏军的反攻一浪胜过一浪,而德军此时却只有招架之功,且战且退。
【东德】第四十“威利·桑格”空中突击团 第四十“威利·桑格”空中突击团(Luftsturmregiment 40)是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空降部队的代表。该团被冠以德国共产主义者、反纳粹勇士威利·桑格(Willi Sanger,1894年5月21日生于柏林,1944年11月27日就义于勃兰登堡)之名。该团从1960年到1982年驻防吕根岛的普罗拉,从1982年到1990年驻防波茨坦的莱赫宁军事训练基地。 第四十“威利·桑格”空中突击团是民主德国唯一一支空降部队,然而民德其他几支部队——如国家人民军远程侦察部队和国家安全部的若干部队——也有空降能力。 作为华沙条约组织进攻性战略的一部分,该团被设想在敌方领土上进行特种作战。 民主德国空降兵(和特种兵)的任务是当华约组织对外作战时在敌方领土上打击敌交通线,获取敌战略情报,侦察敌战略纵深情况,夺取或破坏敌补给物资和标志性目标并在敌后牵制其兵力。首要任务是在敌后破坏敌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是核武器。为友军战机和火炮提供敌方目标的准确方位。观察敌人在交通枢纽的调动情况。寻找敌方军工企业和军用设施。 袭击或埋伏是空降兵(和特种兵)的主要作战方式。任务是有可能完成的,但得有潜伏敌内的间谍,而且作战计划不能忽视最小的细节。民主德国空降兵(和特种兵)需要完成下列任务: 一、夺取或破坏敌方核生化武器运载和发射系统、各级指挥机构、电子战系统和其他重要武器系统; 二、夺取或破坏敌方重要桥梁、水坝、调车场、港口、机场、仓库等; 三、暗杀或抓捕敌方要员; 四、歼灭敌方纵深内部队。 渗透是受过特别训练的士兵经常干的事。这些士兵可能的运用方式是: 一、暗杀或抓捕敌方要员。如有需要,从敌后押回被抓要员; 二、渗入已加强戒备的敌方要地并完成预定任务; 三、在被占敌方领土上培植亲苏亲东德势力; 四、在形势紧张时或战争爆发前派往敌后。 60年代初成立时是一支空降营,因军事条令的变化而几经整顿和改名。80年代中期升为团,但仍是独立作战群。 早期空降营被组织得像一支典型的国家人民军轻步兵营,可拆为若干独立连使用。其间更灵活的空降兵战术被采用:空降部队可拆得更小。五六个空降兵编为一组从而可以完成更多的任务。但种种限制——如缺少相应的运输机和直升机——长期阻碍国家人民军特战小组战术的运用。该营特别留意近距离格斗和射击训练之类的军事训练。一些优秀者被训练成特种兵、狙击手和蛙人。该营战士每年需完成10到15次跳伞,还有无线电通讯、爆破、爬山和滑雪训练。部队情况每半年受陆军司令部审查一次。 改编后该团仍拘泥于苏联空降作战条令。另外供新军事条令使用的飞机数量仍无较大增加。 1972年前空降营受北方军区指挥,之后受陆军司令部指挥。 空降兵多是志愿兵,并得至少服役3年。1984年起也有些后勤单位等如补给与运输连、连部和维修连。然而实际上空降兵多为职业战士。 50年代末民主德国和其他华沙条约缔约国都要设立空降部队。相关需求也来自苏联,而且从1955年起联邦德国有了空降部队。 1960年3月1日第五摩托化步兵营被部署在吕根岛的普罗拉。其任务是尽快训练出空降兵。 1961年9月装备伊尔-14。空降营有3个各有80名士兵的空降连。 1962年2月28日部队授名第五空降营,受陆军司令部调遣,并于当年起参加华约演习。当年,在制服变动批准之后,空降部队不戴钢盔而戴灰色贝雷帽。1969年起改戴橙色贝雷帽。 70年代初部队隶属北方军区。1971年12月1日更名第二空降营,又在1972年11月8日改名第四十空降营。 1981年部队从吕根岛的普罗拉移防到波茨坦的莱赫宁军事训练基地。该基地是国家人民军最好的军事训练基地,并具备吕根岛没有的优势。 两德统一后第四十空降团只有少量空降兵加入德国国防军。在1991年1到6月之间第四十空降团消失了。
【资料】德国海军 德国海军(德语:Deutsche Marine,英语:German Navy)是德国国家武装力量德国联邦国防军的海上组成部分。德国海军的历史始自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之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它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英国海军的第二大海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因战败国身份受到军控限制,德国海军不能保有大型舰艇与远洋潜艇,但凭借优秀的工业基础,仍掌握极为优异的水面舰艇与潜艇制造的关键技术。德国制造的多型军舰、潜艇不仅技术先进、质量优异,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大量出口订单。 现德国海军总兵力约16000人,辖84艘各类舰艇,总吨位近40万吨,还装备50余架海航飞机。 作为德国联邦国防军的一部分,德国海军在北约联盟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其使命包括维持和平以及维护德国和其盟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德国海军长久以来一直是北约海上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德国海军也曾参加国际反恐行动,比如持久自由行动和积极奋进行动等。 21世纪初,德国海军已派出2艘护卫舰、4艘攻击快艇和2艘辅助军舰参加联合国驻黎巴嫩过渡部队,使其成为了德国海军21世纪初所参加的最大型的作战行动。 德国海军长久以来一直是北约海上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德国海军也曾参加国际反恐行动,比如持久自由行动和积极奋进行动等。 21世纪初,德国海军已派出2艘护卫舰、4艘攻击快艇和2艘辅助军舰参加联合国驻黎巴嫩过渡部队,使其成为了德国海军21世纪初所参加的最大型的作战行动。 德国海军由德国国防部下属的德国海军总参谋长指挥,指挥所位于波恩。主要的指挥部包括位于格吕克斯堡的舰队指挥部和位于罗斯托克的海军办公室。所有的作战部队均由舰队总司令指挥,而其它单位,如海军学校、海军基地和试验设施等则由海军办公室控制。21世纪初,约有19,000名官兵在德国海军中服役,此外还有约6,000名海军人员在联邦国防军的各个核心部门工作。 - 【海军编制】 舰队指挥部(Fl·ttenk·mmand·),格吕克斯堡 第1舰队(Einsatzfl·ttille 1),基尔 第1舰队司令部 Centre ·f Excellence f·r ·perati·ns in C·nfined and Shall·w Waters (C·E CSW) 第1轻型护卫舰中队(1. K·rvettengeschwader),瓦尔内明德 第1潜艇中队(1. Unterseeb··tgeschwader),埃肯弗德 潜艇训练中心(Ausbildungszentrum Unterseeb··te),埃肯弗德 第3扫雷中队(3. Minensuchgeschwader)),基尔 第7巡逻艇中队(7. Schnellb··tgeschwader),瓦尔内明德 第5扫雷中队(5. Minensuchgeschwader),基尔 F·rce Pr·tecti·n Gr·up(Marineschutzkr&auml;fte),埃肯弗德 ·ne HQ & supp·rt c·mpany f·ur F·rce Pr·tecti·n c·mpanies(Marinesicherungsk·mpanie) 特种作战部队(Spezialisierte Einsatzkr&auml;fte Marine),埃肯弗德 指挥与支援连队 战斗潜水连队(Kampfschwimmerk·mpanie) 障碍清除潜水连队(Minentaucherk·mpanie) 战斗潜水支援连队(KS-Unterstützungsk·mpanie) 特种作战连队 支援连队 特种训练中心 第2舰队(Einsatzfl·ttille 2),威廉港 第2舰队司令部 第2护卫舰中队(2. Fregattengeschwader),威廉港 第4护卫舰中队(4. Fregattengeschwader),威廉港 辅助中队(Tr·ssgeschwader),威廉港/基尔 第3航空联队(Marinefliegergeschwader 3),诺德荷兹 第5航空联队(Marinefliegergeschwader 5),基尔 海军医疗学院(Schiffahrtsmedizinisches Institut),基尔 - 【海军办公室】 海军办公厅(Marineamt),罗斯托克 海军发展局,不来梅哈芬 - 【海军学校】 海军学院(Marineschule Mürwik),弗伦斯堡.米尔维克 士官学院(Marineunter·ffiziersschule),普伦 工程学院(Marinetechnikschule),施特拉尔松 损管训练中心(Ausbildungszentrum für Schiffssicherung),荷尔斯泰因新城 策划执行学校(Marine·perati·nsschule), 不来梅哈芬 - 【后勤支援设施】 海军基地指挥部(Marinestützpunktk·mmand·),威廉港;埃肯弗德;基尔;瓦尔内明德 海军测试系统指挥部(K·mmand· Truppenversuche der Marine),埃肯弗德 海军指挥和控制系统指挥部(K·mmand· Marineführungssysteme),威廉港 - 【现役舰艇】 3艘萨克森级护卫舰 4艘勃兰登堡级护卫舰 8艘不莱梅级护卫舰 5艘不伦瑞克级轻型护卫舰 8艘猎豹级导弹艇 5艘恩斯多夫级扫雷舰 5艘库尔姆巴赫级猎雷舰(333型) 10艘弗兰肯塔尔级猎雷舰(332型) 1艘障碍清除支援舰 18具海狗式遥控潜水器 4艘U212A级多用途潜艇 6艘U206A级岸防潜艇 - 【现役飞机】 3架Breguet Atlantic信号情报机(BR 1150) 2架道尼尔228巡逻机 8架洛克希德P-3猎户座巡逻机(P-3C II&frac12; CUP) 22架威斯特兰山猫直升机(Sea Lynx Mk 88) 21架威斯特兰海王直升机(Sea King Mk 41)
【舰载】AR196水上侦察机 制造公司Arado Flugzeugwerke GmbH 用 途侦察机 乘员2人 1939年 Ar196A-3 发动机1*710KW BMW132K 最大速度310KM/h 升 限 7000M 航 程1070KM 重 量最大起飞重量:3730Kg 外形尺寸翼展:12.40M 长:11.00M 高:4.45M 军 械2-3*MG7.9mm机枪 2*MG20mm机炮 100Kg炸弹 简 介 低单翼水上飞机,设计做为舰载弹射起飞的水上侦察机,是德国大型战舰的标准装备。稍后发展的型号为岸基型。主要用于侦察和反舰,飞行特性很好并十分可靠。一共制造了546架。也有一种使用中央浮舟体取代双浮舟体的“B”系列,但十分罕见。 曾鲜为人知的,德国海军在马来西亚槟榔屿设立了一个潜艇指挥部,并配备了Ar196水上侦察机来为潜艇群提供空中侦察情报。Hiroshi Yasunaga 是少数见过这种飞机的日军飞行员,1944,两名德国飞行员驾驶一架Ar196光临了他所在的基地,为Ar196更换其浮筒。他观看了德国飞行员仅仅依靠手势就指挥日本地勤人员只花了不到更换零式水上飞机浮筒十分之一的时间就完成了更换Ar196的浮筒。这些日军地勤人员此前从未接触过这种飞机,而他们确曾在新加坡一直从事维修保养零式水上飞机的地勤工作。 德军飞机的良好设计和工艺水平大大震惊了在场的日军军官、飞行员和地勤人员, Hiroshi Yasunaga在他的回忆中说自己此前一直认为日本才是机械加工能力世界第一,德国飞机令人惊讶的精密,使得他意识到,外面还有一个机械加工能力强于日本的世界,德国尚且如此,美国拥有与德国不相上下的工业标准和更强大的生产能力,使得他觉得战争的前景是如此暗淡。 Ar196,是德国海军大型水面舰只的标准舰载水上侦察机,在希特勒禁止大型水面舰艇出海作战以后,Ar196转移到陆地上的基地,用于沿海地区的海上侦察和巡逻。 1933 年,德国海军开始计划为期大型水面舰只配备一种标准的舰载水上侦察勘测机,经过一段短暂的挑选,RLM选中了亨克尔He60双翼机。几个月后,He60开始交付使用。它有两名机组成员,BMW VI 6.0 ZU发动机,485kW,起飞重量3400KG,最大速度240km/h,巡航速度214km/h,升限5000米,航程900公里,装备一挺 7.92mm MG 15机枪。 Ar196是大战中德国海军使用最多的典型的水上侦察攻击机。设计始于1936年,1938年试飞原型机,在3架原型机中,既有装双浮筒的,也有装单浮筒的,由阿拉多工厂生产。 1938年底,第一种批产型Ar196A—1投产,在机头及后座各装1或2挺MG17(7.9毫米)机枪,至1940年,共生产出130架。1939年开始服役。 从1940年年中开始,开始生产Ar196A—2,此改型与A—1的差别在于无线电台改型,外翼下可挂50千克炸弹2颗。 Ar196A—3于1941年问世,火力加强,两翼上添加了20毫米机炮2门,在机身一侧装有7.9毫米机枪。 Ar196A—5是最终改型,后座又加一挺机枪,生产至1944年。 Ar196A—4未发展。 Ar196B计划采用单浮筒,但未投产。 至1944年为止,Ar196共生产600架。 Ar196为常规布局金属钢管结构,前机身为铝蒙皮,后机身为蒙布。机翼是平直上反近矩形下单翼,大部分用金属制造。两个浮筒用W形复杂的支架与张线安装在两侧翼根下方。机头装空冷BMW132K型900马力活塞发动机一台,稍后是串列双座多框舱盖,前座为飞行员,后座为侦察员兼射手,操纵后面的1~2挺机枪。 作为近海飞机,Ar196在反潜侦察和攻击小型舰艇方面表现尤为出色。 1939年9月,Ar196A开始替代德国海军舰队航空兵中的He60型飞机,并被6艘以上的战列舰或重巡洋舰所搭载,可从舰上专门弹射架上弹入空中,回收时则用吊车从水面吊上甲板。12月份,该机在南美海域被敌对国首次发现。1941年春,有数架从“卑斯麦”号战舰上弹射起飞,与美国的PBY水上飞机展开空战。 1942年秋季,Ar196A开始从法国基地出击,为比斯开港的德国潜艇基地作警戒飞行。当时,为对付前来空袭的英国“惠特利”轰炸机,特发展出带机炮的Ar196A—3。 Ar196A最后的作战海区是地中海和波罗的海。 (从左到右依次为:未知型号、最初原型机He60V-1、Ar196A-2)
【机械】光学测距仪-合像式与体视式 追溯起光学测距器的发明,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就是法国著名科学家及天文学家AlexisMarieRochon(1741-1817),就是他在1771年揭示了光学测距器的基本原理。可以说光学测距器的诞生也是与当时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它的产生也是为了适应摄影师对照相技术的更高追求。一个最简单的光学测距器从外表上看就是一个目镜和两个相隔较远的取景窗。   光学测距器里的各种棱镜或是反射镜将通过两个取景窗里的影像重叠在一起,而人们通过最后的目镜所观察到的,就是两个重叠在一起的影像。使用者可以通过调整测距器里的棱镜或是反射镜将两个通过取景窗进来的影像重叠在一起,然后就可以从测距器上的刻度盘读出所对应景物的确切拍摄距离。其实光学测距器的基本原理就是三角形测量原理,换句话说,从两个取景窗到目标的距离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而这两段距离再加上两个取景窗之间的距离就组成了一个三角形,而测量的原理正是基于这个三角形之上。从一个最简单的光学测距器上我们可以发现,目镜的光轴始终是与两个取景窗中的一个取景窗相同轴的。而在测距器内部,两个取景窗之间的影像传递光路是完全与目镜光轴相垂直的。由此我们就可以发现,确切一点说,光学测距器应用的是直角三角形测量法。物体处于不同的位置时,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直角边的夹角是完全不同的,只有当我们调整好棱镜或是反射镜的位置时,我们才能重新建立直角三角形;而我们从棱镜或反射镜位置得出的角度改变量,可以计算出实际相对拍摄物体的距离。运用如此简单的几何定律,我们就解决了实际拍摄时遇到的测距问题。而要谈到光学测距器的测量精度的问题时,只要明白勾股定理的就都会知道,两个取景窗之间的距离直接决定着测量的精度,当两取景窗之间的距离越长的时候,测距器的精度也就会越高。   现代军舰上光学测距仪早已被雷达和激光测距仪取代,而在雷达出现之前,光学测距仪是指挥舰载火炮射击的重要装备,比如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大和号曾经装备过基线长15米的光学测距仪,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东西是尼康公司的前身日本光学会社制造的。
【东德】工人阶级战斗队 工人阶级战斗队(德语:Kampfgruppen der Arbeiterklasse,KdA)是东德的一个准军事组织,于1952年成立并于1990年初解体。 其成员最多达到过400,000人。工人阶级战斗队成立于1953年9月29日,此前在1953年6月刚刚发生了东德六一七事件。在1954年五一节游行中工人阶级战斗队第一次出现。该组织的形式借鉴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人民民兵,其在1948年对巩固捷克斯洛伐克的共产主义政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一组织的命名也呼应了东德政府宣传的工人阶级的国家地位。 1961年夏秋修建柏林墙是工人阶级战斗队最大的一次任务,来自萨克森、图林根和东柏林的政治可靠的工人阶级战斗队员承担了修建和驻守柏林墙的任务,共计8000人参与了修建工作,占全组织的20%。在修建过程中仅有8名队员逃往西方,显现出高度的政治可靠性。 工人阶级战斗队受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控制,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内务部与东德人民警察提供训练指导,东德各大区的统一社会党地方委员会监察成员的政治可靠性。1989年晚期的莱比锡示威中由于许多工人阶级战斗队成员也参与了示威,该组织并没有被派遣。随着统一社会党形势的急转直下,东德人民议会于1989年12月决定停止工人阶级战斗队的存在,并于1990年5月彻底解散。 民德有一支规模比工人阶级战斗队规模更大的民防队(Zivilverteidigung der DDR, ZV)。根据《防空法》(1958)和《民防法》(1970),该队具有义务性质,主要从事救灾、重建、医疗、义务消防、防空助手、守望相助等非军事工作;但在战时也可协助军队进行侦察、后勤等非战斗的军事任务,还负责警备公共设施、公共财产和民众自卫等带有一定战斗色彩的任务。这种按地区组织的民防队,一般是不从事战斗训练的。 而工人阶级战斗队则很明确在战时从事战斗任务的,平时也为此进行专业化的训练。战争爆发时,可以营、连甚至排为单位独立作战,也可被吸收进国家人民军。其人员组成也同民防队不同,除统一社会党党员是强制参加外,非党群众是通过工会组织志愿参加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具有义务性。 可以打个比方,民防队是过去的一般民兵,而工人阶级战斗队是过去的基干民兵;但民防队基本上就不进行战斗训练(前三十年时期一般民兵还是要打打枪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认为就只相当于民工而非民兵。当然,现在中国无论是一般民兵还是基干民兵组织基本上都已经烂了,只剩下一些所谓从基层政权领津贴甚至领工资的民兵应急分队。 工人阶级战斗队队员就不再被列编入民防队了,也不再被编入国家人民军的预备役(可能军官预备役除外)。 - 工人阶级战斗队建立于1953年9月27日(与前文有误),于同年六月的工人起义后建立。战斗队在1954年五月一日首次公开出现,作为与捷克斯洛伐克民兵同等的准军事组织,它也符合东德建立工人为中心的口号。 工人阶级战斗队专门的训练学校于1957年建立于Schmewitz,其主要宣传报纸为Der Kampfer,由德意志新闻社打印。 其最大的行动在柏林墙的建设,在1961年的夏天和秋天最好的工人阶级战斗队成员,约8000人,以及百分之二十的军事人员加入了柏林墙的建设和保护。在阶级战队队部署的6个星期里,只有8人成功逃向西柏林,证实了该组织的高素质和效率。
【东德】德国人民警察 德国人民警察(德语:Deutsche Volkspolizei,DVP),简称“人民警察”(德语:Volkspolizei,VP、VoPo),是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警察的名称。人民警察虽然主要担任维护治安并执行法律的工作,但据其组织结构也可被视为准军事部队。与其他国家的警察不同的是,人民警察装备了装甲运兵车和火炮,其成员也按照军事单位的要求训练。 任何普通东德国民均有可能成为警员,但要成为警官须加入德国统一社会党。人民警察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代了纳粹德国的警察单位,并在两德统一后停止存在。 人民警察最初在1945年6月于苏联占领区成立,接受东德内务部管理,两德统一后与西德警察合并。1952年引入了苏联的辅警制度。有兴趣的市民可以参加辅警(Abschnittsbevollmächtigte,ABP)以“成为人民警察的志愿助手”。 20世纪60年代开始,7月1日成为了东德的人民警察日。 人民警察的官方誓词是: 德语: Ich schwöre, meinem sozialistischen Vaterland, der Deutschen Demokratischen Republik und ihrer Regierung allzeit treu ergeben zu sein, Dienst- und Staatsgeheimnisse zu wahren und die Gesetze und Weisungen genau einzuhalten. Ich werde unentwegt danach streben, gewissenhaft, ehrlich, mutig, diszipliniert und wachsam meine Dienstpflichten zu erfüllen. Ich schwöre, daß ich, ohne meine Kräfte zu schonen, auch unter Einsatz meines Lebens, die sozialistische Gesellschafts-, Staats- und Rechtsordnung, das sozialistische Eigentum, die Persönlichkeit, die Rechte und das persönliche Eigentum der Bürger vor verbrecherischen Anschlägen schützen werde. Sollte ich dennoch diesen meinen feierlichen Eid brechen, so möge mich die Strafe der Gesetze unserer Republik treffen. 译文: 我宣誓: 永远忠于我的社会主义祖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及其政府, 保守国家机密,严格遵守法律和指令。 我将坚定不移地、认真地、诚实地、勇敢地、警惕地完成我的职责并遵守纪律。 我宣誓: 我将毫无保留地、以我的生命保卫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和法律秩序;社会主义的财产,人民的权利以及个人的财产安全以防范罪行。 一旦我违背了这庄严的誓词,我将受到我们共和国法律的惩罚。 - 1948年,人民警察曾组织过准军事化武装组织机动队(Bereitschaftspolizei,BVP),后改组为驻营人民警察(KVP,1952年)和国家人民军(NVA,1956年)。 1953年,发生了东柏林事件,因此人民警察在各专区警察局内组织了由职业警察构成的警备警察中央部队(ZKS),类似防暴警察或中国公安部门的特警。 1955年,人民警察又组建了准军事化的人民警察机动队(Volkspolizei-Bereitschaft,VPB),类似苏联的内务部队或中国的武装警察。 这支部队驻扎在兵营而非警察局内,装备轻武器和Garant 30k SK-1等轮式装甲车,还装备了高压水炮、迫击炮和反坦克炮。同更接近中国武警机动师的苏联内务部队不同,人民警察机动队更接近于“统一管理、分级指挥”的中国武警各省(市)总队——除少数机动队由人民警察总部直接掌握外,大部分机动队都配属各专区警察局指挥。 1956年,移交国家安全部(史塔西)指挥。 1957年,指挥权被返还给内务部人民警察总部。当时已有10个机动队(营级规模)。 1962年,人民警察机动队实施事实上的兵役制,因为这一年民德国家人民军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而志愿加入人民警察机动队就可以免除兵役。这样一来,志愿加入机动队的人可谓年年爆满。不过,名义上机动队仍然实行志愿兵役制。 由于实行了事实上的义务兵役制,人民警察机动队也得以扩编到21个机动队。每个机动队(队长似乎是警察中校,军衔相当于县人民警察局长)下辖: 指挥部和直属部队(通讯排、工兵排、防化排、维修排、运输排、补给排、医疗队等) 机械化连(搭乘轮式装甲车) 摩托化连X3(搭乘卡车) 支援连(装备小口径的反坦克炮和82毫米的迫击炮) 这样一来,人民警察机动队的总兵力在1980年代初也就达到了12000—15000人。 1985年,人民警察机动队缩编。 1990年,人民警察机动队解散。 - 鼎盛时期人民警察机动队作战序列: (名称,下同)第一机动队【Karl Liebknecht】,(驻地,下同)什未林,(隶属,下同)什未林专区人民警察局。 第二机动队【Erich Weinert】,斯特拉尔松,罗斯托克专区人民警察局。 第三机动队【Hans Marchwitza】,波茨坦-艾依赫,波茨坦专区人民警察局。 第四机动队【Wilhelm Pieck】,马格德堡,马格德堡专区人民警察局。 第五机动队【Otto Heckert】,莱比锡,莱比锡专区人民警察局。 第六机动队【Hans Beimler】,哈雷,哈雷专区人民警察局。 第七机动队【Theodor Neubauer博士】,埃尔福特,埃尔福特专区人民警察局。 第八机动队【Kurt Fischer博士】,德累斯顿,德累斯顿专区人民警察局。 第九机动队【Ernst Schneller】,卡尔马克思城,卡尔马克思城专区人民警察局。 第十机动队【Georg Schumann】,鲁多尔斯塔特,格拉专区人民警察局。 第十一机动队【Ernst Thälmann】,莱比锡,民德人民警察总部。 第十二机动队【Bernhard Koenen】,哈雷,民德人民警察总部。 第十三机动队【Magnus Poser】,迈宁根,苏尔专区人民警察局。 第十四机动队【Hans Kahle】,新施特雷利茨,新勃兰登堡专区人民警察局。 第十五机动队【John Schehr】,艾森许滕斯塔特(斯大林城/钢铁城),法兰克福专区人民警察局。 第十六机动队【Georgi Dimitroff】,科特布斯,科特布斯专区人民警察局。 第十七机动队【Conrad Blenkle】,巴斯多夫,民德人民警察总部。 第十八机动队【Heinrich Rau】,巴斯多夫,大柏林市人民警察局。 第十九机动队【Robert Uhrig】,巴斯多夫,大柏林市人民警察局。 第二十机动队【Käthe Niederkirchner】,波茨坦-艾依赫,民德人民警察总部/波茨坦人民警察局。 第二十一机动队【Arthur Hoffmann】,莱比锡,民德人民警察总部。 - 同时,民德内务部还下辖有铁道人民警察特务队/机动队(TP-Kp.(B),8个连规模)和人民警察总部第9连(9.VP-Kp.,反恐处突特战部队)等类似人民警察机动队而规模较小、建制较独立的准军事组织。(此处篇幅所限,略去不谈——原文) 人民警察负责东德的大部分治安工作,然而它的框架让人民警察也可以被称作为准军事组织。人民警察装备火炮和装甲运兵车,其成员也接受了军事化的训练。 人民警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有效的建立了,因苏联在其占领区需要治安警察。在1945年8月31日SVAG(苏联驻德军)同意了治安警察的组建。 人民警察执行传统警察的工作,如调查和交通管理。人民警察将大部分的报告上传给MfS(东德国家安全局,史塔西)因此几乎所有的人民警察单位都有石塔西的人员。 人民警察由东德内政部直接指挥而且只听从于内政部的指挥。 如上文,人民警察由东德内政部指挥,它的总指挥是东德人民警察第一内政副部长。人民警察主要包括这些: 调查局 铁路警察 户口部门 交通警察 特殊警察
【资料】苏联陆军战术手册 一. 苏联陆军的构成 (一)军队组成 包括摩托化步兵,坦克兵,空降兵,火箭兵,炮兵和防空兵。此外,还编有工程兵,化学兵,通信兵,无线电和无线电技术兵,汽车兵等专业兵种。 摩托化步兵:陆军基本兵种,全天候,全地形条件下作战。 坦克兵:主要突击力量,执行最重要的突击任务。 空降兵:高度机动的战略战役力量,在敌后方行动,以加快战役进程。 (二)编制体制 集团军,军,师,旅,团,营。战时设方面军一级单位。 方面军:战时完成某个战略方向的任务,以边境军区或驻扎外国军队集群为基础组建,是最高的战役军团。编2-4个合成集团军,1-2个坦克集团军,1个前线航空兵集团军。 集团军:基本战役军团,平时属于军区领导,战时编入方面军。 合成集团军:3个以上 的摩步师,1个坦克师和相当数量的炮兵,适合进攻和防御任务。 坦克集团军:3-4个坦克师,1个摩步师和一定的炮兵,具备强大的突击和机动力。 军:苏联欧洲战区单位以取消,只在亚洲区还有3个单位。 师:摩步师,坦克师,空降师,炮兵师四种。 旅:一些专业兵种采用,如通信旅,工兵,油管,运输旅,炮兵,空降突击旅。 营:编有摩步,坦克或伞兵及炮,通信,后勤单位的诸兵种合成战术分队。 (三)人员情况 两年义务兵役制,男性公民年满18岁到兵役委员会报到。海军服役三年,高等学历的士兵服役一年。 (四)军事训练 1,训练体制 (1)组织和计划 每年11月,国防部长下达下一年度的战斗训练任务。训练年度分夏季和冬季两部分,共10个月。 每期分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两部分。 冬季训练12月1到4月15日,夏季训练5月16日——10月31日,11月年度总结。其中10月末举行 合成战术演习。 (2)军外初级训练 再校中学生和17岁的校外青年,年训练220小时,基础训练90小时,野外训练30小时(5天),其余时间进行一门专业的军事训练,100小时,达到部队一个月的训练水平。 (3)士兵训练 入伍后集中1-2个月进行基础训练,而后编入部队,训练突出一专多能,如摩托化步兵要求掌握通信和驾驶技术,以及班各种武器操作。 (4)军士训练 由团以上单位集中教导队短期培训后,担任班长。分别进行战士训练,专业战士训练,班长训练三阶段。入部队后再集训10-15天。每周参加一次教练员教学法学习,由营,连实施。 (5)军官在职训练 各级采取指挥员作业,战术即题练习,集训首长司令部演习,司令部演习等方式进行。每个月3-4个军官训练日。 (6)部队训练 单兵训练基础上的,强调小分队战术训练,每个训练年度末展开各种规模的综合演习。 2,训练特点 (1)全面训练部队 (2)突出基础训练,总时间的70%以上,步兵一专多能。 (3)注意夜间训练,全年训练的35%——40%,夜间实施行军和机动。使部队善于在地雷,爆炸障碍物中开辟和标示道路。 (4)重视野外训练,65-70%,分队合练的75%在野外。 (5)接近实战,真实的化学战剂和放射性环境。 附录:摩托化步兵班成员6个月的训练量(791小时)。 战术 330,射击 138,下车战斗 45,三防 30,侦察 40, 识图 13,土工作业 18,特业作业 18, 体育 57,卫生 7,政治 95。 (五)陆军师的编制装备特点 1,轻武器威力大,步兵乘车战斗。 班装备冲锋枪,轻机枪和火箭筒。排连不加,营级增加迫击炮和反坦克导弹。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编入班,进攻中尽量乘车战斗。按射击速度,步兵营每分钟可发射枪弹5万-8万发。 2,摩托化步兵师内编成坦克多。 苏联摩步师内有一个坦克团(95辆)和一个独立坦克营(51辆)。每摩步团编一个坦克营(40辆),共有坦克266辆。坦克团和独立坦克营通常集中使用,摩步团属坦克营一般以连排单独支援步兵,连可得到1-2坦克排(4-8辆),营得到1-2连(13-26辆)。 3,师,团,营 各级炮兵数量多,口径大,师具有发射常规火力和核火力双重能力。 师属火箭炮营18门122MM*40管自行火箭炮,一次齐射30秒内发射48吨弹药。师团编122MM和152MM榴弹炮和自行榴弹炮,摩步营编120MM迫击炮。 师战术火箭营装备4部发射架,16枚导弹,总当量40万吨。 4,反坦克,防空兵多,战斗保障比较严密。 师-团-营-班四级反坦克武器体系。师团装备100MM反坦克炮和AT-3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营装备反坦克导弹和重迫击炮,反坦克兵器35个单位(如装备步兵战车还将增加一倍)。摩步师共1000个单位。 5,装备新型工程机械和渡河器材,工程作业力量强。 工兵人均马力60-90匹,仅次于坦克兵120匹。师工兵营和团工兵连共有6台挖壕车,10小时可挖战壕25公里。火箭布雷车3辆1小时可布设5——10公里的三列雷场,2-3分钟可开辟雷场道路。师团渡河器材可保障部队越过战壕和中型以下河流。 6,侦察,通信力量多,各种手段齐全。 师侦察营有4个连,坦克侦察连,装甲侦察连,对前,翼侧50公里进行远程侦察。侦察站,可在敌后100公里纵深活动。技术侦察连,设3个侦听测向站和3个侦察雷达站。 团侦察连,坦克侦察排,装甲侦察排,摩托侦察排和化学侦察排。 师设通信营,团通信连,营通信排,乘车步兵班有电台,徒步时排长有电台。 二。基本战术行动 (一)战术原则 1。地面部队合同战斗的基本原则 (1)进攻是战斗的基本类型。 (2)保持准确的协同 (3)集中优势兵力兵器 (4)广泛的机动 (5)力求达到突然性 (6)统一指挥 苏军进攻时的兵力对比为,步兵3-4:1,坦克4-5:1,炮兵8-10:1。师级以上单位设预备指挥所。 2。常规条件下和核条件下的战术主要区别 战争分三种情况:一,战争开始即使用核武器,二,一开始不使用而后来使用,三,一直不用。 兵力使用:在非核条件下,第一线为摩托化部队,坦克用于扩大战果。 在核条件下,坦克为第一线,以迅速利用过大核突击的效果。 (二)行军,遭遇战 1。行军队形 二战中的行军约占总战斗时间的33%-85%,近年来,坦克兵团的70%战斗时间用来行军 行军的队形,师在无威胁时可以用采用1-2条路线前进,预期遭遇时则用2-4条路线行军。各团为1-2条,营为1条路线,师的行军地带宽度20-30公里,各路线间距3-4公里宽,以避免同一枚核武器杀伤相临的两个单位。 2。行军顺序: 侦察群:加强化学和工兵分队,规模为营或连级 先遣支队:1个加强营或连(团级时)。 前卫:营或团级 本队:主力部队和指挥部及直属部队 后勤分队:各支援分队和技术分队 后卫:排,连规模 同时,在本队的左右侧5公里,应派遣侧翼护卫部队 摩托化步兵师 坦克师 摩托化步兵团 坦克团 摩托化步兵营 坦克营 车辆 3175 2754 474 376 59 51 行军队列长 200-300KM 180-230 25-35 20-30 3。5 3 一二梯队距 5-10KM ————————- 3-5KM ———————— 0。25-0。5 车距 ———————————————— 25-50M ————————————————————————- 后勤和本队距离 15-20KM ————————- 3-5KM 侦察分队前出 50-100KM(营/连) 20-50(连/排) 10-20(排) 先遣支队前出 30-40KM(加强营)——————- 20-30(加强连) 前卫 20-30KM(加强团) ——————- 15-20 (加强营)——- 5-10(加强连) 侧翼 3-5KM (加强营/连)————- 2-3(加强连/排) 1-2(加强排) 后卫 8-10KM 5-8KM 3-5KM 3。行军速度 苏军规定,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所允许的最大速度行军,良好路面时一昼夜行军300-450KM(强行军时,后同),车辆时速40-50。10%路面被破坏时,速度降为20-35,10%以上路面破坏时,时速10-20KM/H 。天然土路时,车辆时速为15 -25。 军队由展开地域转入行军,连需要5分钟,团40-50分钟,加强团60-120分,炮兵营15——20分,炮兵团40-50分。 4。休息和宿营 正常每行军2-3小时,休息一次,20-30分。一昼夜行程后大休2-4小时。强行军,连续行军4小时以上时,每行军2天后休息一天。 宿营警戒(团级) :整个营区正面10公里宽,战斗侦察群宽度为5公里,林地前言设潜伏哨。一线侧翼安排1个摩步排小哨,结合徒步和坦克巡逻。1-2个前哨支队(连),由前哨支队长(*营长)掌握一个排的预备队和反坦克导弹分队和迫击炮分队。 宿营区面积:师为600-1000平方公里,团 60-150平方公里,营为10-20平方公里,连为1-1。5平方公里。 5。遭遇战斗 兵力:最小单位为营,可1小时内发起营规模的进攻。团为2-3小时。 战术原则: (1)广阔范围内组织侦察,获取情报。 (2)及时下定决心并传达部队。 (3)先敌开火,必须在有利地方,先敌扎开进攻的。 (4)迅速集中主要兵力兵器向敌侧后突击 (5)组织 自己翼侧和后方保障及对空防御 战斗实施:1,迂回后方,2,突击侧翼,3,正面展开。 例:摩托化步兵团(营)实施迂回和突击侧翼的战术行动 营战斗地域3-5公里纵深,以1个连实施突击翼侧,正面展开为3-5公里。 团战斗地域内,正面攻击10公里,10-15公里纵深,以1个营突击翼侧。 =========================================== 三。进攻战斗 进攻是战斗行动的基本类型,对于取得胜利具有决定的作用。 1。进攻战斗的主要观点 (1)猛烈火力杀伤和压制敌人。没有火力压制,任何进攻都是不可能的。 (2)集中大量坦克进行突击。 坦克师突破地段,每公里正面拥有50-80辆。 (3)通常从行进间发起进攻。 一些特定条件,如防御转入进攻,对坚固防御之敌进攻以及地形有利于隐蔽接敌时,也可首先占领进攻出发阵地。 (4)广泛实施迂回,包围。 (5)派出直升机机降分队和先遣支队抢占纵深目标。 (6)强调压制敌反坦克武器。 2。主要突击方向的选择。 这主要是在分析了战场形势后,依赖与指挥员的决心。 3。进攻中的部队可能的加强。 摩步团,加强1-3炮兵营,1-2反坦克连,1工兵连,1-2防化排。 坦克团,得到1个连到一个营的摩步分队,1个炮兵营,1工兵连,1-2防化排。 摩步营,得到1-2个坦克连,1个炮兵营,1个反坦克排,1个防空排,1个工兵排,1个防化班。 摩步师,加强2-4个炮兵营,1防空营——1防空团,1工兵营,1防化连 坦克师,同摩步师。 4。进攻战斗中的正面和纵深 师有两个突破地段,团有一个突破地段,营有当前任务。师有当日任务和而后的进攻方向,团有后续任务。 师 团 营 连 M 排 班 主攻正面 10-15KM 5-7 1-2 500-800M 150-200M 50M 助攻正面 20-30KM 10-15 2-2。5 800 200 50M 突破地段 4-8KM 2-4KM 1-2KM 当前任务 20-30KM 7-10KM 2-4KM ——————1000M————————- 后续任务 50-70KM 20-30 7-10KM 5。进攻战斗中各级部队的队形 (1)第一梯队:通常占本部队的三分之二。在对方防御薄弱,任务纵身较浅地带突破。 (2)第二梯队:主要增强和接替第一梯队的战斗,还用于抗击敌反冲击,摧毁残余敌支撑点,接替伤亡重大的部队。 (3)合成预备队:兵力一般是部队的九分之一,任务同第二梯队,但能力较小。 (4)坦克预备队:用于遂行临时任务和发展胜利,师通常以独立坦克营担任坦克预备队。 (5)炮兵群和独立火箭营:团炮兵群用于压制和摧毁敌各种目标,师炮兵群还用于反炮兵战。火箭营归师长掌握,用于对敌人重要目标实施核、化学突击。 (6)防空兵:进攻发起前用于掩护指挥所、炮兵阵地、火箭阵地等,战斗过程中以连为单位掩护战斗队形的各个部分。
【文摘】苏联经济真相 徐文说,“从1929年开始的两年五年计划(原文如此,可能应是“两个五年计划”──笔者注),斯大林都反对‘印花布工业’(即解决人民的消费),而一直以‘重工业─军工’为主。”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在1929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苏联共产党内部曾就怎样实现工业化发生过争论。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决定依据马列主义的再生产理论来拟定工业化的方针。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第一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第二部类)两大部类,只有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生产,才有可能实现扩大再生产。列宁进一步指出,资本有机构成的增长、技术的进步,都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更迅速。所以,苏共中央决定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实现工业化。因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新技术设备装备包括农业和轻工业的整个国民经济,为生产力的提高,为人民福利不断提高和文化的发展,以便“彻底地永远地战胜饥荒和贫困”创造物质技术前提。当然,鉴于苏联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威胁之下,优先发展重工业,也是应对侵略的必然选择。 而苏共内包括李可夫等人提出“‘花布工业化’理论,坚决主张必须首先发展轻工业。”(梁士琴科《苏联国民经济史》第3卷第215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因此,徐先生在这儿偷换概念,把斯大林反对优先发展轻工业来实现工业化说成反对“解决人民消费”;把反对“花布工业化”说成“反对发展‘印花布工业’”。徐先生企图通过曲解社会主义工业化来给人们一种苏联经济发展只关心军事工业,不关心人民消费的印象,并由此证明苏联制度的弊病。 而优先发展重工业不是不发展轻工业。恰恰相反,高速发展的重工业提供的新的技术设备对改造轻工业,使轻工业能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业消费品有了物质技术保证。因此,苏共15大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轻工业发展确定了这样的计划:“生产消费品的工业应当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达到能够保证大大提高劳动者每人的消费定额。应当特别注意发展纺织工业、皮革工业、食品工业”。(苏联科学院经济所编《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3卷第285—286页三联书店1982年版,以下简称《经济史》)。 提前一年完成的苏联1929~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生产资料生产年均增长28.5%,消费品生产(第二部类)年均增长速度也达11.7%,比西方国家高得多。例如,即使在“繁荣”的20年代,1925----1929年间,美国的消费品生产年均增长只有1.4%,德国为3.1%,英国反而缩减1.9%(《经济史》第3卷第285页)。1933~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的消费品生产又比1932年增长99%(《经济史》第4卷第25页),年均增长高达14.7%。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工业消费品产量为100,1932年,苏联为187,英国为101.3,德国为79.4;1935年英国为111.9;1937年苏联为373(《经济史》第4卷609页。《英法美德日百年提要》第30、193页,统计出版社1958年版)相对西方国家,苏联工业消费品生产以无与伦比的高速度发展。1938~1940年这战前三年,苏工业的消费品生产仍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战后1946—1950年间,则更以高达年均15.7%的速度增长。(《苏联经济概论》金挥等编,第139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 因此,不管是苏共的政策,还是苏联前四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来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都是保证苏联消费品生产的高速增长。斯大林期间的四个五年计划中,工业消费品生产一直以两位数速度增长。这是任何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没有能够做到的。但是,这样的高速发展消费品工业却被徐先生说成是“反对发展‘印花布工业’(即解决人民消费)”。这恰恰说明,徐先生无视历史事实的胡言乱语达到何等地步。 徐文还说,“1941年战争爆发前,苏联对居民的面包、衣物都长期凭票供应”。是的,战前苏联曾对一些消费品实行配给制。但徐文的说法却隐瞒了苏联在1941年前好几年,就取消了配给制这一事实。“1935年首先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米的配给制,后来又取消了按定额发放的其它食品的配给制。1936年初,工业品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与1932年相比,苏联1937年通过零售商品流转渠道供应的重要日用工业品和食品增长情况如下:针织外衣增长2.86倍,针织内衣3.08倍,砂糖1.92倍 ,动物脂肪1.59倍 ,糖果点心0.81倍,灌肠和熏制食品3.90倍,靴子1.18倍,长、短裤子0.97倍,自行车3.2倍,留声机10.7倍,手表7.2倍。消费品的销售额有了很大的增长。(《经济史》第4卷第611页、第610页)。 徐文大谈“斯大林体制”“忽视人民生活的改善”,反对“解决人民消费”问题,“生活水平远低于西方国家”这些贬低苏联而褒扬西方的话,但这些话或者是不实事求是,或者是漠视苏维埃俄国的建设是从一个比西方落后的多的基础起步的事实。与徐先生现时的态度相反,当时比较实事求是的西方知识分子对苏联的成就多是赞许。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1950年3月16日写给纽约大学的信中热情盛赞“苏维埃制度在教育、公共卫生、社会福利和经济领域的成就无疑是伟大的,而全体人民已从这些成就中得到很大益处。”(《外国历史名人传》现代部分上册第45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这是爱因斯坦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进行对比后作出的一个结论,而社会主义重要优点就在于既能使经济、教育全面发展,又能使全体人民从“这些成就中得到很大的益处。” 而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大部分益处都被资产阶级获取。例如,在世界最富裕的美国,“就是在黄金时代的1929这一年,布鲁金斯研究所的经济学家也已计算过,一个家庭如果想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要有2000元的收入才行,但当年美国家庭60%以上的进款是达不到这个数字的。”([ 美] 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第42页,商务印书馆)。而在危机年代,“1932年9月的《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此数近于人口总数的28%。而且这个研究报告一如其他报告,那正在另一种地狱里受难的1100万农村人口是不包括在内的。”同样在“1932年这一年,美国的65%的工业掌握在600家公司的手里;仅占全国人口1%的人拥有全国财富59%。”(《光荣与梦想》第48、59页)。因此,一方面是美国通过对大量的农产品进行销毁,或任其在地里腐烂,来解决“供大于求”,以抑制价格下跌,另一方面美国“富人脑满肠肥,大众饥肠辘辘。”美国垄断资本办的《幸福》杂志有所隐瞒,也不得不承认:“‘应该说有2500万人衣食不周,这才是美国经济状况比较准确的描写。’活活饿死的事例,《幸福》杂志、《旧金山纪事报》、《大西洋》月刊、《纽约时报》和国会听证会都记载不少。”在全世界最富裕的美国,“千百万人只因象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宾夕法尼亚州的乡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罗兰叶、野葱、勿忘我草、野莴苣以及一向专给牲口吃的野草。城里的孩子妈妈在码头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光荣与梦想》第57、56页) 这一切,不是发生在贫穷国家,不是发生在因为自然灾害而减产的年份。它发生在世界上最富裕的美国,它发生在牛奶太多而很多都倒掉;牲畜太多,很多被枪杀,让其腐烂在山沟里;谷物太多,很多就烧掉或让其腐烂在地里的这样年份里。千百万群众挨饿,是因为生产的粮食“太多”;千百万群众受冻,是因为开采的煤“太多”;劳动人民缺乏起码的生活用品,是因为他们生产的生活用品“太多”。美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L.杜蒙德在其所著的《现代美国》一书中也写道:“萧条期间,千百万人在食物异常充沛的当儿却濒于饥饿的边缘。这进一步证明了分配制度的不当已达到无可求药的地步。诺曼.托马斯说这是‘站在没膝的麦堆当中领配给面包的穷人队伍’。农业部长华莱士把这叫做‘在世界储有大量必需用品时出现的匮乏,真是可悲的荒唐现象’。”(《现代美国》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48页)这一切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农民、手工业者和有技术的知识分子的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不能为劳动人民所有,却被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攫取。这与苏联“全体人民已从这些成就中得到很大益处”形成鲜明对照。它充分说明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和残忍性,也说明它所宣称的尊重人权的虚伪。 正是目睹苏联的成就和资本主义的悲剧,美国“大多数知识分子向左转了。……威尔逊极力主张‘从共产党人手中把共产主义接过来’,随后又补充说,俄国是‘世界上道德的顶峰,那里一片光明,永存不灭。’威廉.艾伦.怀特把苏联称为‘世界上最令人感共趣的地方。’每日新书俱乐部选上《新俄罗斯简介》介绍给读者,书中把美国的混乱透顶和俄国的秩序井然作了对比。威尔.罗杰斯说‘那些瞧不上眼的俄国佬,……他们的办法真了不起啊。……国内人人有工做。想一想这多好。’埃尔默.戴维斯说,为利润而生产的制度已经失灵了。甚至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斯都在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并且写道:‘为了要革命,也许参加共产党是必要的。’斯图尔特.蔡斯在《新政》一书中问道:‘为什么只有俄国人能享受改造世界的乐趣呢?’”(《光荣与梦想》第79页)。 英国资产阶级学者帕克也写道,“美国许多第一流的知识分子,其中有些是罗斯福的朋友和顾问,对于他们的私人企业经济感到失望,开始对苏联的实验发生兴趣,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十分热心:重实效的经济学家、工人领袖、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和工程师们,都称赞他们访问苏联时看到的东西。大经济衰退的时期出现了依靠施舍度日的穷人队伍和施汤棚,到处是一片艰难困苦的景象,从那时的美国来看,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并不象现在从丰裕的处境回顾时那样阴暗和令人生厌。但是,在有势力的保守阶级中,对于社会主义的敌意非常强烈”。(帕克《超级大国美苏对比》第44页,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实际上,最重要的不是从30年代还是50年代看苏联(例如,爱因斯坦在1950年还对才饱受二战摧残的苏联大加赞扬)。关键是,“对于社会主义的敌意非常强烈”的“有势力的保守阶级”──资产阶级对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的刻骨仇恨。他们出于其阶级利益,利用他们控制的传媒和组织对社会主义大加攻击,把社会主义“魔鬼化”。而有的人热衷于把这些将社会主义“魔鬼化”言论在我国大加散布,并极力发挥,以此当作时髦,全然不顾历史的真实。 关于斯大林之后的苏联经济评价问题 对于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徐文仍然指责其“压低人民生活和延缓民用工业发展”,“忽视人民生活”,“人民日用品匮乏”,“卫星上了天,百姓却买不到足够鞋袜”,“人民在建设中得不到实惠”。但使人不明了的是,徐文进行以上指责时,与对斯大林时期的类似指责一样,依据是什么统计数据。因为徐文不愿意把这告诉读者,没为以上指责提供一个证明指责能够站住脚的统计数据。因此,这就引起人们对这种指责的合理性怀疑。 徐文所说“延缓民用工业发展”。但是据统计资料,不管是工业发展速度,还是工业消费品生产发展速度,苏联都高于除日本外的西方大国。例如,苏联工业消费品生产(第二部类),1980年比1950年增长9.3倍左右(由《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82》第463页换算得。三联书店。以下简称《1982》)美国工业生产1980年比1950年增长仅2.1倍(《1982》第467页计算得)。战后,美国工业消费品生产远低于生产资料生产增长速度,所以,不管怎样看,苏联消费品工业增长速度都是远远高于美国。因此,徐先生对于苏联的偏见,使他发展到不顾事实张口乱说的地步。
【文摘】《我经历的车臣战争》   [俄]根纳季·特罗舍夫 本书作者在车臣战争期间任俄罗斯北高加索联合集群司令,作为一个经历了两次车臣战争、参加过同达吉斯坦瓦哈比教派战斗的职业军人,抱着将自己所看到的事实公布于众的决心,写下了这本以作者日记为内容基础的书。让我们共同在书中回望那个历经炮火洗礼的格罗兹尼吧!   “在无名高地上,一个陌生村子附近”乌鲁斯克尔特。这个车臣山村的名字有如一根利刺,时时刺痛着我的心。2000年的残冬,空降兵部队第76普斯科夫师第六空降兵连与数量将近二十倍于己的敌人进行了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   如今,当围绕着六连悲剧的流言和臆测的狂风暴雨似乎已经平息的时候,想必许多人都很想知道,那年冬末春初在不幸的766高地实际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2000年2月,我们给匪军准备了一份不愉快的意外礼物,在他们的后方纵深伊图姆卡列地区空投了一批战术伞兵。这一来便截断了匪军当时通过伊图姆卡列至沙季利的山路补给武器弹药的主要通道,这条路是原全俄各地的数百名“奴隶”在冲锋枪口下被迫为匪徒们修筑的。在高加索的崇山峻岭上组建的中部集群,将那些由于出乎意料而惊惶失措的敌军沿着阿尔贡峡谷往下驱赶,即从俄罗斯与格鲁吉亚边界往北赶向“狼关”方向。再往下便是一马平川了。叛匪头目们明白,在平原上他们企图进行武装抵抗的一切尝试都注定会失败。因此他们便分散为几支队伍。格拉耶夫将他的匪帮带到西南方自己出生的村庄共青村也就不足为奇了。根据侦察报告,哈塔布指挥的阿拉伯雇佣兵和车臣瓦哈比教派分子则往东北,朝达丘博尔佐伊和佐内方向转移。   哈塔布要想在遭到我军部队四面八方钳制的这一地区寻找一个突破口,说轻点也是可能性有限。为了突围到韦杰诺地区(这个阿拉伯黑人在那里有一个遍布各地的山区小基地网),他必须要么沿着沙罗阿尔贡河道,要么沿着其支流阿巴祖尔戈尔河道,向上朝谢利缅陶津运动、沿着又陡又滑的山路转移不仅十分危险,而且很费时间。   然而我们当时却未能估计到,敌军会耗费极大的精力冒险向东突围。各路匪徒终于得以会合。巴萨耶夫、阿尔萨诺夫、巴库耶夫等一批战地指挥官的匪帮和达吉斯坦伊斯兰共同体的一支队伍,都与几支阿拉伯雇佣军“混合”到了一起。后来查明,当时乌鲁斯克尔特地区集中了将近一千五百名训练有素的匪军。   2月28日,根据东线集团军的命令,第104近卫空降兵团的团属战术队接到一个任务:次日14:00前赶赴乌鲁斯克尔特东南四公里处的阵地。该团的一部分兵力则封锁谢利缅陶津居民点地区,阻止敌军从马赫克特、基洛夫——尤尔特、埃利斯坦日、韦杰诺等方向突围。然而匪徒们已慌不择路地一头闯了过来。   首先经受抗冲击强度考验的是以瓦西里耶夫上尉为首的第三连的空降兵们。他们已占领乌鲁斯克尔特以东五公里处的几个制高点。匪徒们一再试图沿着阿巴祖尔戈尔河道冲破该连组成的火力体系突围,结果都未能成功,遭受了相当大的伤亡。这时,第二营的部队一时尚未投入公开的火力还击,只是控制着沙罗阿尔贡河谷上方的几个制高点。   为了防止匪徒潜入沙罗阿尔贡河和阿巴祖尔戈尔河之间的山地,第104团团长命令第6连连长莫洛多夫少校再占领乌鲁斯克尔特近旁的一个制高点(伊斯特科尔德)。由于连长头天刚刚调来,尚未来得及和连里的人认识,只好由第二营营长马尔克·叶夫秋欣率领部队。在类似的作战环境里,真正的军官们都是这样做的。   空降兵们面临着不小的考验。当时需要在有限的数小时内,全副武装踏着冬季光滑的山间小路,完成向指定地点的急行军。除此之外,还要带上新营地所需的沉重装备——帐篷和小铁炉;没有这些东西,冬天在山区根本无法生存。   尽管近卫军战士们紧赶慢赶,结果仍然未能按时抵达伊斯特科尔德。   就为这个原因,我也受到了责难:为什么不用直升机将伞兵们空投到预定的地区?的确,当天的天气条件允许这样做,而且我们的直升机驾驶员也常常能创造奇迹。但是要实现这种操作绝无可能,因为经过空中侦察,在古老的高山森林中根本找不出一块适合空降的场地。    2月29日中午,当第6连的主力还在766高地上时,沃罗比约夫上尉指挥的轻装前进的5人侦察组已经眼看就要抵达伊斯特科尔德高地了。可是他们在山麓发现了敌人的一支先遣巡逻队,据事后查明共有20名雇佣兵。   我军侦察员利用起伏的地形隐蔽地接近敌人,向他们投掷手榴弹、但侦察组因此而暴露了自己,只好朝连队主力急速后撤。好几支敌军队伍尾随他们接踵而来,企图从西侧包抄侦察员们。连长莫洛多夫少校率领部分空降兵前来援救自己人。然而这场遭遇战的实力太过悬殊,因而空降兵们不得不背着伤员返回766高地。   正在这个时候,我们成功地截获了哈塔布与巴萨耶夫的无线电通话。   这时候匪徒们分成数量大致相当的两路人马,分别沿着沙罗阿尔贡河和阿巴祖尔戈尔河前进,从叶夫秋欣所部驻守的766高地的两侧迂回。他们隐蔽地行进,没有命令绝对禁止开枪。但空降兵发现了他们。这160名匪徒一直在追赶后撤的沃罗比约夫和莫洛多夫的小分队。    正在这时候,哈塔布下达了命令,要求以各种火力杀伤尚未来得及掘好掩体的空降兵。一场极其猛烈的火箭炮射击开始了。火力袭击之后,敌人第一次向近卫军战士们提出缴械投降以换取保全性命。然而此时此刻空降兵们没有一个人胆怯,没有畏缩不前,绝不肯屈服于敌人的挑衅。尽管在类似的情况下,严格说来,每个人都可以自己为自己拿主意。在空降兵拒绝投降之后,战斗以更大的力度重新爆发。   嗣后某些对军事一窍不通偏偏又爱轻易下结论的政界精英人士,却连连兴师问罪说:为什么不使用陆军航空兵、炮兵的火力?而且还责怪作战指挥部门“置空降兵们于不顾”,在叶夫秋欣的队伍中连一个炮兵校正手也没有派。我明白这纯属感情用事,不过将心比心,诸如此类的指责也完全可以理解。然而事实所表明的情况却迥然不同。   从2月29日中午到3月1日凌晨,第104团的炮兵们曾将1200发炮弹“倾泻”到766高地所在的区域。一夜之间就发射出900发之多!炮筒上的油漆都烧焦了,后坐力垫破裂并开始流油。形象地说,大炮已经挺不住了,而被团团围困的空降兵们却没有屈服。   炮兵校正手组长、自行火炮营营长维克多·罗曼诺夫大尉当时就在高地上,与叶夫秋欣营长共同校正炮兵团炮手们的火力。炮兵团长亚历山大·托乐斯特克整整一昼夜都和他们保持着通讯联系,将一发发炮弹打到被围困的空降兵指定的地点。罗曼诺夫甚至双腿被迫击炮弹炸断之后,仍然在不停地召唤炮兵火力。   列兵符拉德金眼看着伤员被严寒冻得痛苦不堪,便决定从弃置在高地斜坡的睡袋后面出击。他的这次尝试使他遭到了厄运。步步近逼的匪徒们发现了这位近卫军战士,残酷地拷问他,用冲锋枪托打他,打得他周身血肉模糊,失去了知觉。敌人以为他已经死了,便将他扔到雪地里。然而这位备受摧残却英勇不屈的俄罗斯士兵被夜间的严寒冻得清醒过来之后,竟然设法找到了自己的机枪,带着它突破重围返回了自己的驻地。   p空降兵部队司令员眼见得伤亡惨重,完全明白整个局势的悲剧性质,为了援救自己被围困的战士,他命令一个空降兵连连夜赶赴战区。空降兵经过山地行军,试图渡过山间的阿巴祖尔戈尔河,却遭遇了伏击,只好在岸边设防固守。在炮兵团的火力掩护下,他们曾数次试图渡河,但全部归于徒劳,每次都被敌军猛烈的火力所阻。全连拼命厮杀,但冲到776高地时已是3月2日早晨了。   军方领导企图为被困的空降兵解围并将伤员从匪军的强大火力和两河之间复杂的山地环境中撤出的军事行动未能奏效。古老的山毛榉密林,占绝对优势的叛匪,战斗整个进展的情况,都使得难于出动直升机。而且通常的作战经验表明,同时使用空军和炮兵是极其危险的,极有可能造成机毁人亡。因此,对被困人员进行火力支援的重任主要由炮兵们担当。   3月1日6点10分,营长叶夫秋欣最后一次在无线电中呼唤向自己开炮。   事后我们来到这个高地时,不禁大为震惊:百年的山毛榉被炮弹和地雷拦腰斩断,有如被割草机刈过的草茎一般。我军120毫米口径的“诺娜”炮(自行火炮)发挥了巨大而宝贵的作用。为夺取这个高地丧命的400名哈塔布匪徒,大部分是被我军的炮弹炸死的。   副营长亚历山大·多斯塔瓦洛夫少校堪称创造了奇迹,他竟然在夜间设法绕过敌人的一道道警戒线,带领第4连的一个排深入重围去援助被困的第6连。以阿列克谢·沃罗比约夫上尉为首的侦察员和德米特里·科热米亚金中尉的侦察排英勇绝伦地与匪徒们浴血奋战。生还的士兵阿列克谢·科马罗夫说,他们甚至还与匪军展开肉搏,用工兵镐、刀子和枪托进行厮杀。   7|‘{9e‘F R s‘r9S.f I沃罗比约夫的双腿被迫击炮炸断了,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肚子,另一颗正中前胸,但是他并没有退出战斗,而是一直拼杀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当3月2日清晨第1连冲上高地时,英雄的遗体余温尚存。正是这位大无畏的军官在战斗中击毙了伊德里斯——哈诺布的朋友和亡命徒精锐部队的指挥官。 经过这场酷烈无比的战斗,只有四名空降兵生还。从他们口中我们得知,他们的84位战友战斗和牺牲得多么英勇壮烈。他们胜利了,将近500名叛匪被阻断去路,遭到歼灭,尸横遍野。哈塔布匪军最终未能突围到谢利缅陶津,然后奔向韦杰诺。结果匪徒们来不及吃饱晚饭舒舒服服睡上一觉,就被迫像疯狗一般在森林中四处乱窜。我军的侦察搜捕部队时刻追击着他们,将疲于奔命的敌人——一消灭。数日之后在谢利缅陶津郊外,一支超过70人的大股匪徒整体投降,这在反恐战役中尚属首例。   近卫军战士谁也没有抛弃自己患难中的战友,谁也没有屈辱地接受敌人的投降命令。在那里,在766高地上我军的战斗队列中,并肩战斗着不同信仰的人——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不同民族的人——俄罗斯人和鞑靼人、乌克兰人和犹太人……在那里,展现了几乎整个前苏联的缩影。   如今回忆起那场战斗的前前后后,我仍然在考虑是否能用直升机空投那些伞兵的问题,结果总是推翻这样的方案,认为那将是一场冒险。当时了解总共有多少恐怖分子以及他们的阵地所在吗?将伞兵空降到古老的山毛榉密林中意味着什么?增援的直升机真要是被叛匪击毁呢?可以贸然冒险吗?如果不知道你为了救一个连队却会牺牲另一个连队连同飞机和机组人员的话,那倒是可以……   在我国的困难时期,许多道德价值观念已荡然无存。但无论我们的敌人如何千方百计地企图抹煞各种道德标准,在我军中他们却未能得逞。再能说什么呢。尽管主要的战斗任务已经由英雄的普斯科夫空降兵完成,歼灭了瓦利达和伊德里斯的雇佣军精锐部队,我的心中仍然永远留下了痛苦悲酸的感情。也许,没有这一切,军人的职业倒会成为不可思议的了。
【表格】部分武器装备英文简称 A:Attacker = 攻击机 AA: Anti-Air = 防空 AAA: Anti-Air Artillery = 高射炮 AAAV: Advanced Amphibious Assault Vehicle = 先进两栖突击车 AAM: Air-to-Air Missile = 空对空导弹 AAR: Air-to-Air Refueling = 空中加油 AAW: Anti-Air Warfare = 防空作战 ABL: AirBorne Laser = 机载激光器 ABM: Anti-Ballistic Missile = 反弹道导弹 ACMS: Air Combat Maneuvering System = 空战机动系统 ACV: Armored Combat Vehicle = 装甲战车 AFV: Armored Fighting Vehicle = 装甲战车 AEM&C: Airborne Early Warning and Control = 空中预警与指挥 AEW: Airborne Early Warning = 空中早期预警 AFB: Air Force Base = 空军基地 AGM: Air-to-Ground Missile = 空对地导弹 AGS: Armored Gun System = 装甲火炮系统 AGS: Advance Gun System = 先进火炮系统 AIM: Air Intercept Missile = 拦射空空导弹 ALBM: Air-Launched Ballistic Missile = 空射弹道导弹 ALCM: Air-Launched Cruise Missile = 空射巡航导弹 AMRAAM: Advanced Medium Range Air-to-Air Missile = 先进中程空空导弹 APAR: Active Phase-Array Radar = 主动相控阵雷达 APC: Armored Personnel Carrier = 装甲人员输送车 APFSDS-T:AP Fin-Stab. Discarding Sabot-Tracer =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曳光弹 APS: Artillery Pointing System = 火炮指示系统 ARM: Anti Radiation Missile = 反辐射导弹 ASM: Air-to-Surface Missile = 空对舰导弹 ASRAAM: Advanced Short Range Air-to-Air Missile = 先进短程空空导弹 ASROC: Anti-Submarine Rocket = 反潜火箭 ASuW: Anti-Surface Warfare = 反面作战 ASW: Anti-Submarine War = 反潜 ASW: Anti-Submarine Warfare = 反潜作战 ATC: Air Traffic Control = 空中交通管制 ATGM: Anti-Tank Guided Missile = 反坦克导弹 ATM: Advanced Turret Module = 先进炮塔模块 AUV: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 自主式水下航行器 AWAC: Airborne Warning And Control = 空中预警和控制 AWACS: Airborne Warning and Control System = 空中预警与指挥系统 AWOL: Absent WithOut Leave = 擅离职守;无故离队;开小差 B:Bomber = 轰炸机 BB: Battle Ship = 战列舰 BC: Battle Cruiser = 战列巡洋舰 BDA: Battle Damage Assessment = 战斗损害评估 BPI: Boost Phase Intercept = 加速阶段拦截 BRAA: Bearing, Range, Altitude and Aspect = 目标飞行情况 BVR: Beyond Visual Range = 超视距 BVRAAM: Beyond Visual Range Air-to-Air Missile = 超视距空空导弹 C:Carrier = 运输机 C3:Command,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 指挥控制通信系统 CAP: Combat Air Patrol = 战斗空中巡逻 CAS: Close Air Support = 近距空中支援 CASE: 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 = 电脑辅助软件工程 CBU: Clustered Bomb Unit = 集束炸弹 CENTCOM: Central Command = 中央司令部 CFC: Carbon Fiber Composite = 碳纤维复合材料 CC: Cruiser = 巡洋舰 CG: Cruiser (Guided-missile) = 导弹巡洋舰 CIC: Combat Information Center = 战斗信息中心 CIC: Commander in Chief = 最高指挥官 CIWS: Close-In Weapon System = 近战武器系统 CIWS: Close Intercept Weapon System = 近程防御系统 CNChief of Naval Operation = 海军作战部长 COMINT: Communication Intelligence = 通信情报 COMDAC INS: Command Display and Control Integrated Navigation System = 集成控制导航系统 CR: Close Range = 近程 C/S:Course and Speed = 航向与速度 CV: Carrier Vessel = 常规动力航空母舰 CVN: Carrier Vessel (Nuclear-powered) = 核动力航母 CVBG: Carrier Battle Group = 航母战斗群 DASS: Defensive Aids Sub-System = 防御性辅助子系统 DD: Destroyer = 驱逐舰 DDG: Destroyer (Guided-missile) = 导弹驱逐舰 DU: Depleted Uranium = 贫铀 DVI: Direct Voice Input = 直接语音输入技术 E:Electronic = 电子战机 ECCM: Electronic Counter-Counter Measures = 电子反对抗,反电子战 ECM: Electronic Counter Measures = 电子对抗,电子战 ELINT: Electronic Intelligence = 电子情报 EMCON: Emissions Control = 发射控制 EML: Electric Magnet Launcher = 电磁炮 EMP: Electric Magnet Palse = 电磁脉冲 ERAAM: Extended Range Air-to-Air Missile = 延程空空导弹 ESM: Electronic Signal Measures = 电子信号警告 ESM: Electronic Support Measures = 电子支援 ETG: Electro Thermal Gun = 电热炮 ETCG: Electro Thermal Chemical Gun = 电热化学炮 EW: Early Warning = 预警 EW: Electronic Warfare = 电子战 EWAC: Early Warning And Control= 预警及控制 F:Fighter = 战斗机 FAE: Fuel Air Explosive = 油气炸弹 FEL: Free Elctron Laser = 自由电子激光器 FF: Frigate = 护卫舰 FFG: Frigate(Guided-missile) = 导弹护卫舰 FLIR: Forward Looking Infra-Red = 前视红外 FLOT: Forward Line Of Troops = 前线 FMRAAM: Future Medium Range Air-to-Air Missile = 未来中程空空导弹 FMTV: Family of Medium Tactical Vehicles = 中型战术车族 GEM:Guidance-Enhanced Missile = 制导增强导弹 GEGeo-Stationary Orbit = 地球同步轨道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 全球定位系统 GZ:Ground Zero = 核爆炸中心地面投影 H:Helicopter = 直升机 HE: High Explosive = 高爆炸药 HEAT: High-Explosive Anti-Tank = 高爆反坦克炸药(成形炸药) HMD: Helmet Mounted Display = 头盔显示器 HPM: High Power Microwave = 高功率微波 HQ: Headquarters = 总部 HUD: Head-Up Display = 抬头显示器 HVU: High Value Unit = 高价值单位 IADS: Integrated Air Defense System = 综合防空系统 ICBM: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 = 洲际弹道导弹 IFF: Identification of Friend or Foe = 敌我识别 IFV: nfantry Fighting Vehicle = 步兵战车 IPE: Individual Protection Ensemble = 单兵防护装备 IRBM: Intermediate-Range Ballistic Missile = 中程弹道导弹 IRST: Infra-Red Search and Track = 红外搜索跟踪 JDAM: Joint Direct Attack Munitions = 联合直接攻击弹药 JHMCS: Joint Helmet Mounted Cueing System = 联合头盔指引系统 JSF: Joint Strike Fighter = 联合打击战斗机
【资料】S25式12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 S25式12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俄文型号2С25式,绰号“章鱼-SD”(Спрут-СД),这种轻型的自行火炮,在欧美国家喜欢叫做反坦克歼击车,在我国喜欢叫做轮式或履带式突击炮。而俄军的正式命名是“Лѐгкая гусеничная плавающая авиадесантируемая самоходная противотанковая пушка”,别看这段俄语很长,其实都是修饰词,大意就是:轻型的,履带式的,两栖的,空降的,自行性的,反坦克的炮。哈哈! 该炮于90年代初,由伏尔加格勒(原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联合股份公司研制,将1门125毫米2А75滑膛坦克炮配备铝合金炮塔,安装在Бмд-3伞兵战车的底盘上,构成轻型履带式自行反坦克炮。其原型车很类似70年代объект-943式轻型水陆坦克实验车(装备2А48式100毫米线膛坦克炮),我估计有可能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Бмд-3加长型底盘两侧的挂胶负重轮,由原来的5个增至7个。水上行驶时,由车体尾部两侧的2个喷水推进器推进。行驶部分采用可调式液气悬挂装置,可在500毫米范围内调节车底距地面的高度,将车体升降400毫米所需时间为7秒,最小离地间隙为100毫米。这种可调式液气悬挂装置能使炮车顺利通过各种障碍,在空降着陆时起缓冲作用,在隐蔽时调低车体、射击时升高车体。炮塔前装甲可在500米内抵御23毫米炮弹,车身和炮塔为铝合金材料,炮塔前部有钢衬。配备一台2В-06-2С多燃料柴油机,发动机功率331千瓦, 主要武器是125毫米2А75滑膛坦克炮,辅助武器是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2А75滑膛坦克炮是在俄军T72/90主战坦克的2А46系列125毫米坦克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弹道性能相同,但改进了后坐系统成为一种低后坐力炮。2А75采用与2А46坦克炮相同的滑膛身管,装有圆柱形抽烟装置。身管外部包裹有轻金属热护套能消除环境温度对身管弯曲度的影响,我个人认为由于炮口没有安装制退器,说明此炮后座系统的效率很高。炮塔下面装有自动装填机(装载20发待发弹,车体内还可另外储存20发备用弹),能自动完成选择弹种输弹抛弹底(半可燃药筒的钢质筒底)等射击动作,火炮的最大射速达到7发/分。由于发动机后置,我估计该炮战斗室比较狭小,战斗弹数量也不足,补充弹药类似于坦克要从炮塔舱口进入,而西方国家和我军的突击炮,多数动力装置前置,战斗室宽敞,车体后开有大舱门。火控系统由炮手瞄准具、炮长瞄准具、双向稳定器组和火控系统计算机组成。跟我军一样,俄军的反坦克炮也配备在炮兵部队,单车乘组跟坦克部队有区别,炮塔内的最高指挥官是炮长,战斗时火炮的运用由炮长掌握。炮长使用带有激光测距瞄准装置的双向稳定昼夜瞄准具,具有将激光制导炮射导弹导向目标的功能。炮手使用双向稳定昼夜瞄准具,通过双向稳定器、激光测距和弹道计算机控制火炮,从而具备在行进间射击的能力。 该炮原计划准备装备俄军空降兵和海军陆战队,由于苏联解体的困窘,俄罗斯军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采购,直到近几年经济好转以后才在部队中见到此炮的身影。 战斗全重:18吨 车长:9.7米(从炮口算),7.07米(车体长) 车宽:3.15米 车高:2.72米(至炮塔顶) 时速:65(公路) 45(越野) 10(水上) 行程,千米:500(公路) 250(越野) 100(水上) 乘员:3人
【资料】“章鱼”2A45M125毫米牵引式反坦克炮 许多读者都知道章鱼,那是种叫“蛸”的浅海动物,卵圆的体形短短的,没有鳍,头上却长着八腕,外观很是丑陋。然而俄罗斯人却把照片中的这种牵引式125毫米反坦克炮起名叫“章鱼”,就让人颇费琢磨。照片中心的那门反坦克炮,炮管长伸,造势劲美。参观者左瞧右瞅,上看下察,都找不出它与章鱼的相似点。但是,当人们了解到章鱼行猎不惧砂砾、软泥和岩礁,是捕食甲壳类水生动物的高手后,再想想这种反坦克炮的用场,顿悟个中趣味,乃至忍不住要发出会心一笑。看来,俄罗斯人为这种反坦克炮命名还真是动了心思的。 照片上的“章鱼”是参加2004年俄罗斯下塔吉尔武器装备展时的留影。它的亮相引起国际兵器专家和参观者的注意。曾有人认为,现今反坦克导弹技术全面提升,足以对付各种主战坦克,不必再分散经费去发展其他地面反坦克武器。可俄罗斯人说“不”。俄陆军上层坚持认为,反坦克炮具有命中率高、威力大和效费比特别合算的特点,是攻击两公里距离内装甲目标的理想武器。这就是为什么在目前俄陆军现役武器装备中仍然要编配反坦克炮的缘由。 “章鱼”的正式名称为2A45M125毫米牵引式反坦克炮。它的使命是取代俄陆军已装备多年的T-12A式100毫米反坦克炮,每个摩托化步兵师反坦克炮兵营装备18门,每个合成集团军反坦克炮兵团装备54门。T-12A式是T-12式的改进型。北约国家称之为MT-12式或T-12M式。T-12式自20世纪60年代服役,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T-12A式100毫米反坦克炮所接换。T-12A式从那时一直服役到如今。T-12A式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丸重5.5公斤,可穿透406毫米厚装甲,最大射程达15公里,发射重9.5公斤破甲弹,破甲厚度400毫米。面对着当代主战坦克采用了特种复合装甲、模块化装甲、附加装甲的新特点和装甲防护力已相当于600~800毫米厚均质装甲的新情况,T-12A式反坦克炮确实显得力不从心了。 “章鱼”出场了,任何当代主战坦克都得小心一点。因为“章鱼”有本事对付这些“甲壳类”钢铁动物。它的那门反坦克炮是在T-80坦克的125毫米滑膛炮基础上改进成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火炮身管长为51倍口径,这有利于增大射程。“章鱼”反坦克炮的观瞄系统不单能进行直瞄射击,还能进行间瞄射击。直瞄装置由昼用瞄准镜和夜用瞄准镜组成,这使它具有昼夜作战能力。 在它发射的3种125毫米炮弹中,超速穿甲弹对当代坦克威胁最大。125毫米超速穿甲弹弹丸重7.05公斤,初速1.7公里/秒,直射有效射程2.1公里,可穿透M1A1“艾布拉姆斯”、“梅卡瓦”2等坦克的装甲。125毫米聚能装药破甲弹令现役的老式坦克不敢大意。它弹丸重19公斤,初速905米/秒,直射有效射程1.15公里,能击毁“豹”1A5、M60改进型那样的坦克。125毫米杀伤爆破榴弹弹丸重23公斤,初速850米/秒,最大有效射程1.2公里,能摧毁掩体工事和建筑物,杀伤有生力量。 “章鱼”的炮射激光制导导弹是9M119导弹的改进型,导弹(不含附件)重17.2公斤,破甲厚度750~800毫米,可在100米~4公里距离上准确命中并击毁目标。如果世界一流的M1A2ESP“艾布拉姆斯”坦克让它命中,那非被炸成烂铁堆不可。况且这种炮射导弹还是打直升机的高手。 虽然“章鱼”战斗全重达6.575吨,但炮兵班7名士兵仍可灵便驾驭它。由于它的三脚架式炮架是在灵活性能好的D-30式122毫米榴弹炮炮架基础上改进成的,因而它也就有了进行圆周射击的本领。当炮轮上抬悬空后,三脚架式炮架呈120度等角分开并在地面上固定,“章鱼”火炮就可旋转,就具有360度方向射界,就可以实行大方位快速转移射击。 与以往其他牵引火炮不同的是,“章鱼”装有辅助推进装置。动力来自一台功率20千瓦的汽油发动机。发动机动力经液压传动装置传送到炮轮,进而驱动炮轮实现短途自行,自行能爬15度坡,最大自行速度1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50公里。这样,“章鱼”就有了令其他牵引炮羡慕的较强的战场机动性。当然,长距离机动行军,“章鱼”还得靠“乌拉尔”-4320越野汽车或MT-LB多用途履带牵引车牵引。假若使用“乌拉尔”-4320,它的公路最大速度达80公里/小时,战斗转换时间仅1.5~2分钟。
【资料】“TU-143” 低空战术无人侦察机 “图-143” 低空战术无人侦察机,俄文名称:ТУ-143 РЕЙС Тактический разведывательный БПЛА ,也称“航班”、“航线”、“航程”、“航行者”等,该机具有很强的机动作战性能,可在距作战前沿阵地75公里处的敌七个作战地域实施不间断的侦察,可依地形不同而变换15个高度,可在平原和山区实施全天候侦察任务,并对敌地面防空兵器具有很高的防护能力。根据所担负的任务,图-143前舱可以安装l部PA-1航空照相机,或“凤头麦鸡” -B航空摄像机或“西格码”无线电侦察设备,中舱安装ABSU-143自动驾驶系统,1部DISS-7多普勒速度与偏流侧量仪和l部A-032低空无线电高度表、辐射探测仪、地形测绘雷达等设备,后舱为TRZ-117发动机。根据不同的侦察手段(照相、电视摄影和无线电侦察),“图-143”可采用几种不同的发射方式,并按预编程序控制飞行。若有任务变化也可由地面人员遥控。它可在任何气象条件下飞行,既可在平原上空侦察,也可在山区执行任务。回收时,无人机由减速伞降低飞行速度,然后用可伸缩的滑橇着陆。图-143“航班”可准确进入敌防空火力杀伤区实施空中侦察,并对空中侦察的质量进行鉴别和总结。该机的机载航空照相机可从高度500米以上,以1000公里/时的飞行速度对纵深100公里的20厘米大小的地面目标实施侦察和识别,可在海拔2000米的山区完成起降。根据设计方案,图-143的机头下方安装了两种不同的侦察设备,可通过机载记录系统或直接传递给地面指挥所两种方式对侦察信息进行处理,还可以安装用于探测核辐射的设备。由于具有较快的飞行速度和一定的隐身性能,敌防空火力系统很难将它击落。图-143采用鸭式气动布局,机身长8.06米,翼展2.24米,翼面积2.9平方米,机翼前缘后掠角58°,起飞重量1230公斤,着陆重量1012公斤,飞行高度为100~2000米,活动半径95千米,飞行速度950公里/时,载油量190升,垂直降落飞行速度6米/秒,航程180公里,巡航时间13分钟。使用安装在MAS-135专用汽车底盘上的SPU-143发射装置发射。 “图-143”"航程"无人侦察机是根据俄罗斯空军的要求设计制造的,同时供俄陆军使用,该无人机于1973年投入生产,到1989年共生产了950架。1973~1989年,“图-143”低空无人侦察机在前苏联军队服役,主要部署在西部边境地区和前苏联驻东德、捷克和蒙古军队。 “图-143”低空无人驾驶侦察机曾参加叙利亚与以色列的战争。战争期间,尽管以色列情报部门获悉叙利亚军队装备了“图-143”低空无人侦察机,但以色列人从未发现过它,更不用说击落它了。此外,“图-143”还具有防细菌沾染和防核辐射沾染的能力。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中,“图-143”曾担负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辐射侦察任务。在“图-143”的基础上,图波列夫飞机设计局还研制出了“图-143BM”无人驾驶靶机。
【资料】埃及围歼以色列190装甲旅(营)之战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以埃及和叙利亚军队为主体的阿拉伯军队向以色列发起了攻击。在强渡苏伊士运河、突破以色列“巴列夫防线”的第3天,埃军步兵第2师运用电子侦察、设伏歼敌等一系列战术动作,全歼了由先进的美制坦克武装的以色列王牌装甲旅——第190装甲旅,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步兵打坦克的围歼战。这次战役虽与战争中期进行的2000多辆坦克大战相比,是一次规模不大的战役,但在当时引发了西方军界关于坦克与反坦克战、步兵与坦克的地位和作用、步兵与坦克协同作战、未来武器发展问题的激烈讨论,对未来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用“哀军”来形容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的阿拉伯军队并不过分。众所周知,前三次中东战争均以以色列胜利而告终。尤其是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侵占了阿拉伯国家领土约6.5万平方公里,把联合国“分治”决议中规定的以色列版图扩张了5倍多,共有100多万的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流离失所。整个阿拉伯国家弥漫着失败、沮丧的气氛,士气十分低落。作为“败军之将”的埃及总统纳赛尔,痛定思痛后开始寻找新的力量和新的起点。然而,壮志未酬身先死,1970年9月28日,一直致力收复失地、洗雪国耻的纳赛尔由于过度劳累,不幸逝世。1970年10月15日,副总统萨达特接任埃及总统。萨达特上任后,不仅坚定了要打仗的决心,更改变了过去企图通过一次战争收复全部失地的想法,他主张实行有限度作战的战略,即先收复部分领土,然后通过政治谈判解决收复全部西奈半岛失地的问题。 然而,横亘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巴列夫防线”却成了埃及人难以逾越的“天堑”。埃军几次要进攻西奈半岛,都望“线”生畏。这道用以色列原总参谋长巴列夫的名字命名的防线,号称“铜墙铁壁”,是以军在1967年戈兰高地停火线一侧,修筑了由十几个巩固支撑点、反坦克壕、地雷场等组成的防线:它以苏伊士运河为天然屏障,依托被加高到20米左右的沙堤,在沙堤及其东侧修筑了约30个坚固支撑点(可抗500公斤炸弹的直接命中)。每一支撑点为一个碉堡群,可驻半个连的兵力加一个坦克排,周围布设有铁丝网和地雷场,并设有瞭望塔监视西岸。以军在下面关键支撑点附近埋设了可储200吨油料的焦油罐和通向运河的油管,如果有必要,就用电点火,在河面上造成人工火障。其燃烧时间可达30分钟,用来阻止埃军渡河。以军在支撑点之间还修建了纵横相连的军用道路,以便相互支援。 《孙子兵法》曰:“兵不厌诈。”经过三次中东战争洗礼的埃及指挥官们更加深刻地领悟了“欺诈”、“隐蔽”的含义。为达成战争的突然性,在萨达特的亲自策划下,埃及军队和情报部门做了大量的、秘密的准备工作。从1970开始埃及就着手拟订强渡运河、进攻西奈半岛的作战计划。特别是针对以军战略和作战思想上强调空军和装甲兵作用的特点,认真研究应对措施,采购和装备了大量反坦克和防空武器,并进行了相关战术研究。埃军在将近4年的时间里,运用各种手段,包括战场观察、电子侦察、航空侦察以及派遣人员潜入敌区等,对西奈半岛以军的防御配系进行反复的侦察。直到开战的前一天,还派突击队员潜渡到东岸,对巴列夫防线的工事及其纵深情况做最后的侦察。 在开战前,埃军还举行了“解放23号”演习,成功地麻痹了以色列人,秘密完成了陆、海、空三军的集结。同时,还通过宣传、情报等手段,渲染和平气氛,严格保密规定(作战命令于开战日8时才传达到师长),并精心选定了开战日—— 10 月6日(这一天是以色列的赎罪日,在犹太历法上是最神圣的一天,以色列全国几乎进入停顿状态,犹太人一般不进食)。 - 突破巴列夫防线 1973年10月6日,苏伊士运河东岸以色列防御工事的沙垒后,8辆坦克静静地停在那里,车内空无一人,坦克手们或在战车旁闲聊,或利用赎罪日放假的空闲在洗衣服。此时,整个“巴列夫防线”上实际只有不足一个营的兵力。10月6日下午,埃及总统萨达特在国防部长兼总司令伊斯梅尔的陪同下,走进深埋沙漠下面的“10号作战指挥中心”,下达了作战指令。 14时整,战斗打响了。埃及军队隐蔽在运河西岸的2000余门火炮和“蛙-7”战术火箭一齐开火,集中射击以军巴列夫防线的支撑点、指挥所和雷场。与此同时,200架战机从低空飞过苏伊士运河,对西奈半岛的以军炮兵阵地、“霍克”地空导弹阵地、指挥所、雷达站以及机场后勤设施进行了地毯式的轰炸。炸弹卷起了一股股沙土,整个苏伊士运河两岸笼罩着一层层烟幕。 大量炮弹落在以军阵地上,防守“巴列夫防线”的以军士兵们慌忙钻入地堡和坦克中还击。一名士兵迅速报告长官,长官呵斥道:“有什么大惊小怪,这只是局部炮击事件。”以色列总理梅厄召集内阁紧急会议,还在讨论是否发动全国动员命令。整个以色列似乎都漫不经心。 然而,时间并没有给以色列机会。在弹幕和硝烟的掩护下,埃军第一批士兵开始渡河。这时,埃军的平射炮开始射击。10多分钟后,4000多名登陆士兵分乘720只橡皮舟冲上了东岸,占领了各支撑点。在“10号指挥中心”,埃军指挥官听到前线频频传来捷报,一切轻而易举,一切又令人难以置信。 战前,苏联专家曾估计,埃军渡河作战第一天,就可能损失数万人和百分之三四十的空中力量,而实现的打击充其量只有30%。事实出乎专家们的预料,据埃及宣布,第一天埃军只付出牺牲148名士兵和损失5架飞机的代价,而“出击是百分之百的成功,实现了全部目标。”以色列军队参谋长巴列夫也承认,这是埃及进攻达成了突然性的结果。 面对突然袭击,以军仓促应战,出动空军对渡河埃军进行空袭,但却遭到埃军“萨姆”防空导弹的重创,被打下了27架。以色列空军司令佩莱德只好命令飞机禁止进入运河24公里以内的空域,以防更大的损失。 时任以军南部军区司令的戈南少将紧急召见防守苏伊士运河一线的师长曼德勒,命令道:“该到把装甲旅开往前线的时候了。”开战30分钟后,仓促上阵的曼德勒师的雷谢夫装甲旅来不及进行任何战斗侦察,就对渡河埃军发起了进攻。此时,已过河的第一批埃及军队占据有利地形,待以军坦克进入反坦克火箭筒射手200米处时,埃军突然开火,几乎弹无虚发。至日落前,雷谢夫旅损失坦克100余辆。10月7日晚,以色列南部军区司令部灯火通明,司令戈南、军区参谋长阿里、曼德勒师长、阿丹师长正在召开作战会议。会议最终达成一致,拟于10月8日进行有限反攻,以夺回主动。会议结束后,戈南下令,阿丹师于10月8日从正面沿运河桥头阵地实施侧翼攻击,后续部队沙龙师对伊斯梅利亚正面中部地区实施进攻。 8日上午8时,阿丹师首先以两个旅冒着埃军的密集炮火,由北向南实施攻击。至中午时分,阿丹突然发现,他的几个旅都没有按照命令前进,其主力没有到达埃军桥头堡阵地北侧,而是穿过阵地的正面,正好碰上了埃军部署的强点。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