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牛º 快乐老_铁树
关注数: 122 粉丝数: 231 发帖数: 42,294 关注贴吧数: 217
买壶时的这些“鬼话” 藏壶,是一项集高雅和风险并存的活动, 既有巨大的精神享受, 也有巨大的诱惑力, 眼前是捡漏的希望, 脚下是一个个陷阱。 某些玩壶人急于求成, 把一些不堪细细推敲的“鬼话”照单全收, 信了,就有可能“吃药”。 1 鬼话1 证书在此,还能有假(错)? 为了“防伪”,多数艺人都会印有自己的证书,壶商拿来给你看,无非是想证明东西绝对货真价实,你看中的东西有收藏价值云云。好像有了证书,就等于给了你一颗定心丸。 紫砂壶是泥料、工艺、造型的结晶,其真伪优劣不是一纸证书所能盖棺定论的。切记,证书只是一个旁证,真正需要看的是壶,而不是证书。如果喜欢看证书,市场上有专门批发证书的,你要多少? 2 鬼话2 壶没好坏,适合就好 这句话乍一看挺有道理,但成立的前提是壶的品质要过关,然后再去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比如泥料、造型,或者容量大小。如今很多人断章取义,打着这句话的旗号,给藏家猛灌鸡汤,兜售品质不好的壶。 高品质的壶收多了,天天看着,再让你看那些个“娘娘嫁”,你就能觉出高下之分了。但适用却是真的,前提还是建立在壶品质过关的基础上。 3 鬼话3 做工一般,但精气神不错 这句话本身就是矛盾的,精气神是玩壶时一种特殊的感受,是建立在技术周到基础上、评价壶好坏的高阶性标准。连做工都称不上好,精神、气质、神韵、境界等等又从何谈起。 许多紫砂老壶,由于当时制壶工具的不完善和技术的不成熟,在工艺水平上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后人觉得气韵不错,不排除有“时间滤镜”的作用。作为一种工艺品,在壶价腾贵的今天,高的附加值首先来自于“工”。宣传某把壶“做工一般,但精气神不错”,多半是忽悠浑浑噩噩、凭感觉藏壶的人。 4 鬼话4 我认识某大师,我们家也做壶 这句话更像是一种营销噱头,卖壶不是卖人情,这年头,大师充斥市场,真假名家扎堆出现,艺术含金量却在不断缩水,“我认识某某大师”跟“我认识某某大师傅”本质上没啥区别。 同理,后面那句话也无法与其经营品质划等号。所以,当你听到这两句话时,千万别激动。 在寄希望于供方主体的自律行为没有可行性的情况下,奉劝玩壶的朋友,擦亮眼睛,并学一点收藏知识,这样才能辨别真假虚实,不至于落入圈套。 当然,也要对那些真诚面对买家,挣取合理利润的壶商道声“辛苦”! 乙
手工紫砂壶一次应该做几把? 紫砂壶不是快消品, 除了批量生产成本低廉的灌浆壶, 沾了“手工”两个字, 总不像韭菜似的,割了一茬立马长下一茬, 作为一种手工艺品, 紫砂壶习惯让人联想到耗时、缓慢、打磨等词汇, 所以,很多壶友以为紫砂壶是一把一把做出来的。 事实上,究竟是一次做一把,还是一次做多把,关键在于作者,许多实力派艺人乃至名家大师,花几个月甚至三五年时间创作一个款式的作品,期间反复斟酌、精益求精,说付出的是焚膏继晷、杜鹃啼血的心力,也不算夸张。 因此,在较长的制作周期以及“极低”的“效率”下,一个款式产量极低甚至“只此一件”并不稀奇。 但对大部分陶手来说,还是要通过一定的产品规模来扩大利润。并且,在紫砂壶制作过程中,为了各道工序衔接方便,总是同一款式的作品同时制作几件乃至十几件,这种制作方式,用宜兴艺人的话来说就是一“市”一“市”地做。“市”是紫砂行话,相当于“一次订单”的意思。 紫砂壶坯的制作过程相当繁琐,涉及到各种手工操作,从打泥片、裁切工具、做盖流把,再到整理细节,每做一道工序就要换一次相应的工具和模具,如果每种壶式只做一把,却要频繁的更换工具和模具,制作效率就太低了。 更何况,老话说的好——“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在壶坯干燥、烧成过程中还可能会有残损出现。一“市”制作几把壶,好比赌桌上赢面变大,最起码可以保证有一把壶的做工、火候都是好的。 所以,保险起见,紫砂艺人形成了每做一种壶式必定要同时做好几把的创作习惯。 当然,每一“市”具体要做多少把,不仅与个人的习惯的创作的快慢有关,而且还与这种壶式销售量的好坏有关。 由于同一壶式每“市”要制作多件,所用的泥料也基本相同,不会有太多差别;但是,即便模具壶也有不少手工的成分,更别提纯手工壶,同一“市”的紫砂壶尽管十分相像,但也会在器型、纹饰上留下局部性的细小差别。 所以有时在市面上,同一个作者的精品壶往往出现好几件,这很容易让人怀疑其中有伪作,除去他人仿制的因素,另有一种可能便是一次性制作了多把。 紫砂壶外形质朴,工艺可不简单,做少了不挣钱,做多了又怕质量打了折扣。其实,说了归齐,是一把还是一“市”,自有制衡这个“数量”的市场反馈和文化系统,对艺人而言,用心便可,剩下的,市场会给出答案。
喝茶你想知道这些问题吗? 生熟茶拼配会怎么样?   所谓生熟拼配,就是用一定比例的生茶和熟茶相拼配而成的一个种类。这种拼配分为两种:一种是生茶占的比例很高,大约95%,熟茶占5%左右。通常而言,这种做法一般用于人工做旧老茶。有的所谓几十年的老茶,很多用的就是这个套路。它的汤色很像老茶,质感也比较的润滑。再经过一些做旧的手法后也有所谓的陈味,蒙一般的茶友应该还是可以的,所以现在市场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号称几十年的老茶。   以后大家遇到20年以上的老茶多个心眼,仔细观察叶底,发现茶底的颜色不均,有很少量颜色和熟茶一样的混在其中,那基本上就可以确认这老茶不靠谱了。   另外一种拼配方法是熟茶占多数,大约占85%左右,拼15%的生茶。这样的拼配方法主要是为了给熟茶提香,增加茶的韵味,并且它的后期转化空间会大一些。缺点就是两三年之内喝会不太适应,需要较长时间存放才会有比较好的韵味。   普洱茶拼配茶和纯料古树茶保存多年后区别大吗?   拼配茶和纯料古树茶是有区别的。   拼配茶要先看你是怎么拼配的,如果你是用古树茶拼配的,那么和纯料古树茶多年以后的区别就不会特别大。   如果是用台地茶来拼配,那么它和纯料古树茶在5年10年以后的区别还是蛮大的。纯料古树茶过5年10年以后变化会非常大,会变得很柔顺。人工台地茶拼配的茶过5年以后刺激性依然会比较强,柔顺度就不如古树茶来得那么好,也就是咱们说的韵味也没有古树茶来得那么吸引人。   拼配茶有哪些?   拼配茶我们常见的有普洱茶生茶、熟茶、这个就是制作工艺上的不同,还有就是前面说的不同的拼配方法。而在茶里面又多增加了一些不同滋味,让口感变得更加丰富的有哪些呢?这些茶也是大家听说,也是有些茶客喜欢的茶品;有茶花普洱茶,陈皮普洱茶、玫瑰花普洱茶、荷叶普洱茶、茉莉花普洱茶,还有一些糯香味的普洱茶等等;当然这些也是要根据茶性来配制的,有的和生茶,有的和熟茶,这样才能体现茶的滋味,也不会显得很怪异。
『饮 茶 十 宜』 饮 茶 十 宜 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句话已经在中国茶系统格局确立之初,把饮者的气质圈定在了一个范围内,也是《茶经》开始让茶脱胎于之前的食饮,药饮之上,变成一种要求品饮方法跟环境的特殊饮料。茶不似酒装瓶即饮,在加工后带回家的时候还留给了人们百分之十的冲泡空间。如何让这百分之十发挥到极致? 闲 情 在陆羽之后饮茶脱离了“解渴”这种最初的生理需求,是中国人自处时的一种物质媒介,“闲”就成了饮茶的首要因素。人在忙碌的时候,感官可能集中在思考或者视觉上,这个时候嗅觉和味觉都是退居在感官之后存在的。即使在踏春的时候,很多人拍了许多照片回来,也不一定感知到所去的山水中有多少种香花,它们都是什么香型。所以只有松弛下来,得闲了,身体才能用嗅觉敏锐捕捉香味,体会茶香带来的某种心灵的宁适。 佳 境 葡萄酒与茶,是东西方文化衍生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的饮品。狄俄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以他为题材的画作都是人们欢乐饮酒的场面。中国的茶神是神农氏,茶最初是解毒去瘴的药饮,饮后可以让人感觉清凉,安静。佳境,成了在饮茶的时候独处的一个必需的场景条件。古人对于佳境有自己的见解:“明窗净几,佳客小姬,仿友初归,风晴日和。”十六个字,概括了人生以茶为媒介,所铺垫的所有美好。 净 室 品茶、鉴酒,都需要一个相对洁净没有异味的环境。《茶经》中说的“柴薪、不洁巾、各色果实香药”,其实都是在强调饮茶的时候要集中感官体会茶味。一间相对干净与通透的屋子,可以为味觉搭建一个空而充裕的环境。当极多的器皿在你周围,总会吸引人的注意力和占有欲。而因为茶味清幽,那么清晰的表达往往以干净的环境来成全,古今大同。 良 友 经常有人说“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谁一起吃”。茶已经成为东方人的一种社交饮料,也成了彼此沟通的一种媒介。知音好友得到好茶后赠送聚饮,也成了东方人交流彼此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遇到好茶跟遇到良友知音一样,可以慰藉内心的孤独。 美 器 跟饮食有关的器具中,茶具因为关乎人文趣味,因时代文化不同衍生出不同的外形,但内质都是为了极好地发挥茶味。因此对美器的判别总要在求味的基础上,再衍生出对材质跟审美的要求。好的器皿,可以极大地发挥茶味,提高人的感知度跟美的享受。 好 水 古今并不乏该用什么水泡饮好茶的文章。而《茶经》中所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只是我们今人的饮水观,因为化学农业及工业化的出现发生了极大变化。在水的选择上,可以说更多了也可以说更少了。我们离山越来越远,山中取水成了一种难以达成的事儿。而江水,多因为污染问题必须有选择地取用泡茶了。于是净化设备与矿泉水成了取代古人所述的选择,也许从长远看这些选择都有局限性,但却是当下不妨一试的方法。 文 火 茶因为生长在茶树上的位置不同,所以价值不同。芽头相对幼小鲜嫩的茶往往定价最高,其他价格则以此类推。绿茶多是春天茶树的鲜嫩芽叶,氨基酸含量最高,因此适宜温开水。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其中一沸的温度大概是在85度,二沸就是95度,过于沸腾久的在100度。不可忽视的是陆羽那时的取火方式与现在不同,那时候多为柴火跟炭火,而现在则是使用电烧水。甚至还有智能烧水壶,可以控制水温。像精品咖啡一样,好的茶要根据内含物质的不同来调整冲泡时候的水温。 适 量 凡事都要有个量,饮食格外如此。随着茶产业的发展,为饮者提供的好茶选择越来越多。常见有人一天喝好多种茶,甚至还有因为饮用过量而茶醉的。因此饮茶要讲究一个量,好茶慢慢喝,喝少点喝精点。唐代的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也说了饮茶的量对身体的影响,茶可散郁,所以喝第一碗的时候可以破孤闷。随着量的增加,当喝到第七碗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微寒了,好物不可多得不能贪心,更不能贪杯。 良 匠 中国古代与茶饮有关的书籍中,从来没有一本写过当时所制好茶的茶师名字。从古而来的好茶,是谁做出来的?他用如何的考量做出来的?我们无从得知。而日本茶道从千利休开始,围绕千家有了为这些汽泡茶的茶师衍生的匠人。为什么我们那么呼唤匠人精神?因为心如止水,技艺近乎于神的匠人,能让你在饮茶过程中享受他因为劳动的尊严创造出来近乎于神的味道。 变 通 初饮茶者往往喜欢追求某种特殊的茶,或者某种特殊的茶器去冲泡,这是一个渐次的认知过程。但这个阶段一旦过去,就不会再依赖于某种茶或者某种茶器来达到饮茶的满足感了。陆羽《茶经》十个章节,第九章虽然写得简略,但却浓缩了前几章的精华。他说在不同环境下,需要变通饮茶。在山野之间饮茶,要把器具简化,因此特说道:“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陆羽整理了当时饮茶的二十
你确定你喝到的老茶都是好茶? 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指的是随着存储年份的增加,茶叶品质也会随之提升。那么,是不是所有经过陈化的普洱茶,品质都一定高于新茶时期呢? 无论是在茶桌,或是普洱茶相关的文章中,“越陈越香”出现的频率都非常高;尤其是在品鉴普洱老茶的过程中,茶友们在形容茶品表现时,几乎都会提到“越陈越香”。耳濡目染之下,刚接触普洱茶不久的新人很容易就会形成“老茶就是好茶”的片面认识。 按照存储时间的不同,普洱茶分为新茶、中期茶和老茶 因为云南大叶种茶和制作工艺的特殊性,新茶时期的普洱茶,香气不显著,茶汤滋味和口感都比较淡薄;最重要的是新茶刺激性还很强,喝完之后不仅对身体无益,反而还会带来某些不良反应。所以,普洱茶的品饮价值和保健功效,其实都是建立在“越陈越香”的基础之上。 越陈越香,既是普洱茶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是其核心价值所在。真正优质的普洱老茶,不仅可以带来极好的品饮感受,价格也远远高于新茶时期,近年来,随着普洱茶的投资热度越来越高,不只是专业藏家,更多茶友也慢慢开始收藏普洱茶。 但从普洱新茶到优质老茶,越陈越香并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除了足够的存储年份,还需要保证良好的仓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只有符合优质标准的普洱新茶,在经过合理地存储陈化之后才有变为优质普洱老茶的可能。否则普洱老茶空有年份也是徒然。 另一方面,“越陈越香”,其实并没有对普洱茶的存储年份做出明确的界定。因此很多茶友会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存放时间越久的普洱茶品质就越好。真的是这样吗? 普洱茶的最佳品饮期 一般在外包装上注明了保质期的食品,只有在规定的期限内食用,才可以感受到食品的最佳风味。对于普洱茶这一类可以长期存放的饮品来说,虽然没有明确的保质时间,但同样也有最佳品饮期。未达到或是超过了这个时间点,对于普洱茶都不是最佳品饮期。 因为原料、产地、拼配工艺、仓储环境等不同,普洱茶的陈化速度也有快有慢。所以收藏普洱茶并不是将茶品放入仓库,到一定年限后取出来即可。在存储过程中,不间断地定期开仓品鉴,综合对比相同仓储条件下,同一款普洱茶在不同年份时呈现出来的香气、滋味、口感等,以此来确定不同普洱茶的最佳品饮期,这才是存储普洱茶的正确方式。 普洱老茶就一定是好茶吗? 据许多资深茶友分享,从上世纪初存放至今的大部分普洱老茶,开汤后不仅没有“越陈越香”,反而是“淡而无味”。由此可知,普洱茶并不可以无限期地存放下去。 其实,“越陈越香”只揭示了普洱老茶的香气特性。优质老茶除了陈香显著之外,还应该具备滋味浓郁、口感粘稠等品质特点。如果历经数十年的等待,最终却换来“无味之味”,然后还要安慰自己这是“品饮普洱茶的最高境界”,那么追求普洱老茶的意义何在呢? 除此以外,因为时间成本的原因,老茶的价格往往更贵,其中更是不乏许多天价茶。相比之下,年份没有那么久的中期茶,香气、滋味、口感等方面的表现都已经很接近普洱老茶,但价格却亲民许多,对于普通的茶友来说,不失为一个更明智的选择。 普洱茶的迷人魅力,只有经过时间“加持”之后才能显现出来 但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存放时间超出了最佳品饮期的普洱茶,不仅不会越来越香,与此相反,茶品的综合表现还会逐渐下降,最终淡而无味。 普洱茶的年份固然重要,但品质才是第一位。本着喝好茶的初衷,选择一款真正能够体现“越陈越香”属性的普洱茶,这才是追求老茶的核心所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