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tKK9馃惥 -
关注数: 4 粉丝数: 54 发帖数: 2,747 关注贴吧数: 13
南海海洋所聘请方国洪院士为双聘院士 南海海洋所聘请方国洪院士为双聘院士 南海海洋研究所 5月26日,南海海洋所在学术报告厅举行聘任仪式,聘请物理海洋学家、中国工程院方国洪院士为双聘院士。所领导张偲、王东晓以及人教处、科研处负责人、部分科研骨干和研究生参加了仪式。聘任仪式由王东晓主持。仪式上,张偲为方国洪院士颁发了双聘院士证书。仪式之后,方国洪院士、王东晓和吴景锋研究员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方国洪院士是我国物理海洋学的杰出专家,我国现代潮汐学及其工程和军事应用研究的开拓者。他长期致力于海洋环境预报及其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特别在潮汐潮流预报、海洋数值模拟及其在海洋环境、海洋工程和国防建设中的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他提出潮汐潮流分析和预报的一系列新方法,构建了中国近海准确的潮汐潮流模型,并先后主持研制成两代潮汐潮流区域预报系统。给出了含摩擦Taylor问题的通解;从理论上导出潮流垂直变化的基本规律;系统研究了潮汐摩擦的非线性效应,揭示了其基本特征。1991年首次定量计算了台湾海峡和东海陆架海水流量,并提出台湾-对马-津轻流系;1998年提出南海环流的流圈结构;2002年提出在南海存在太平洋-印度洋贯穿流的分支,简称南海贯穿流。方院士已发表论文160多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海海洋环境动力过程是南海海洋所的重点研究任务之一,南海又是我国四大近海中最大的一个海,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有重要意义。40多年来,方院士与南海海洋所科学家长期合作,在南海物理海洋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我们坚信,在方院士的指导和引领下,依托该所的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及相关领域的科研骨干通力合作,不断深化南海环境动力过程研究,将物理海洋学的研究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 2008年5月28日 ]
安徽徽州方姓始祖根源 安徽徽州方姓始祖根源据南京徽州府文史古迹资料记载,徽州方姓的始祖是方红,方红虽然是始祖,但后人建庙祭祀的人物,却是他的孙子方储,其中原因,当然是因为方储的政治名望超过了方红。方储很小时就失去父亲,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和品德。他精研《易经》,善星文图谶,建初四年[79年],被丹阳太守周歆举为孝廉。后来,章帝器重他这方面的才能,委以郎中,不久又出任句曲令和洛阳令。卒后,追封为太常尚书令。为了纪念这份荣耀,乡民们在歙县霞坑柳亭西的山上建庙以祀。元代的歙县人方回作了这样的记载:“储,字圣公,始祖红,本河南人,汉大司马长史,以王莽乱,避居江左,遂为丹阳郡人,家歙县之东乡。《桐江续集,歙县柳亭真应仙翁庙记》卷二)丹阳,今宣城。歙县此时属丹阳郡管辖。明代程尚宽,戴廷明,江垣等人修纂的《新安氏族志》认为,最早迁入徽州的世家大族就是方姓。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发扬光大,徽州商人不仅捐输家乡建宗祠堂,他们在侨居地生息繁衍,人丁兴旺以后,也开始建祠,修族谱,置祭田,延续着家乡的宗法家族制度。乾隆十六年[1751]年,歙县岩寺环山村人,方士庹,“以侨居广陵,未能即归故里,乃建宗祠,置祭田于扬州,聚族之商于扬州者,属修祀事,”[民国志《歙县志》卷九《杨志又行》。在当时的扬州,歙县方氏已是很有势力,与桐城方氏比肩称雄,号令歙县方。“歙县方”在扬州建造方氏宗祠的原因,是他们回故乡里参加春秋祠祭不太方便,故此在扬州建宗祠。徽州建筑在三绝“祠堂、民居、牌坊”。清代侨居扬州的徽州人,方士庹,字右将,号蜀象,又号西畴,他的哥哥就是清代乾隆年间“娄东派”的重要画家之一方士庶,兄弟两人都工于诗画。大约是乾隆已巳年[1749]年的春天,侨居扬州多年的方士庹为了祭祖省亲,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里---歙县岩寺环山村。故里炊烟袅袅,书声琅琅,这种简单质朴的乡居生活勾起了他心中那份埋藏了许久的亲情,想着自己多年居住的地方扬州,人人“华靡相竞,财帛相高”。两地的差别,竟是这样的截然不同,让他感触万端。《新安竹枝词》三十六首,就是在这种心境下一气写成的。方士庹回到扬州以后,大学者厉鹗读了他的《新安竹枝词》,欣然为之作序;“新安为江左名都,俗朴民淳,昔人比之东南邹鲁,程朱阙里。西畴比作使人如游其地。“相逢哪用通名姓,但向高居何处村?”方氏古迹1、罗田方氏宗祠坊,地址:歙县罗田乡,罗田村。2、方贵文进士坊:歙县罗田乡,虹光村忠塘。3、方守仁义石坊:黟县宏潭乡,竹溪村。4、河南堂——巨山名翰,正学孤忠。
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例--------祖孙三代在易学上薪火相传 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例--------祖孙三代在易学上薪火相传 作者:范文衡 2007年10月22日 翻阅中国的思想史和哲学史,方以智无愧为一位突出的人物。他是明末清初的大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学术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为安徽桐城人。他所出生的家庭易学渊源积淀颇为深厚,这一点,须先从他曾祖父辈说起。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有喜易研易的情趣,方以智的曾祖父方学渐就是一位研易学者,他著《易蠡》留世。方以智的祖父方大镇是一位在明朝万历年间文誉驰隆的学者。桐城是江南的文化中心之一,生长于此的方大镇学问精堪,对易学又特有专攻且仕途显赫,他曾经官至明朝大理寺少卿,至晚年时,他为自己卜了一卦,得到易,天火同人卦的“同人于野”,于是,他告老还乡,自号“野同翁”。他回归桐城后刻苦研究易学,讲授学问,教诲后人。方大镇的儿子方孔炤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继承家学,秉承父志,文名和仕途同现。在仕途上,方孔炤曾经官至湖广巡抚,明朝的江山风雨飘摇,大势已去,方孔炤就审时度势,隐居在故乡桐城的白鹿山热衷研究易学。方以智的祖父方大镇曾著《易意》、《野同录》。其父方孔炤留下《周易时论》于后世,后来,方以智又传承家学,在《易》上深下功夫并建构了一套易学的自然哲学体系,祖孙三代在易学上薪火相传,可算作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例。不独如此,方以智的外祖父吴应宾同样是易学专家,著《学易斋集》留世。在这样一种家学渊源、易学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方以智能得以在易学上有所建树似乎是理出其然了。 历史的转变对于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作为出生在官臣家庭又赶上新旧朝代转换,给方以智个人带来了命运的转折。方以智在崇祯十三年中进士,人翰林院检讨,可好景不长,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后,方以智逃奔南明弘光政权,为官时屡遭陷害,他不得以又隐姓埋名逃到岭南以卖药为生。这时,历史正处于转弯处,清朝已得势,清军在南下时、方以智在广西被捕。初立的清朝正是用人之际,又知道方以智是个人物,就想功降他。史书载,清朝军方对方以智威逼利诱;“左置官服,右白刃,以智趋右。”即,方以智选择了白刃而不选官服。清朝军方看方以智选择了死,也就没有再难为他,放了他生路,听任他出家为僧。
【姓氏知识】安徽庐江方何氏 安徽庐江方何氏 安徽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姓为何姓。但该支何姓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死后复姓方。 “灭门十族”的方孝孺后裔宗谱惊现北京 柳哲   2005年7月17日,方孝孺22世孙何俊带着一大叠方孝孺研究资料,从黑龙江专程来笔者寻根工作室作客,与笔者谈起关于方孝孺后裔研究的系列话题。 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孺因忠于明皇朝建文帝而忤明燕王朱棣,最终遭灭门之灾,听说是灭十族(包括他的学生和朋友也一律问罪。)方孝孺有否留下直系后裔一直是个历史谜案。 最近,笔者看到一本《上海著姓望族》和安徽庐江《方何宗谱》(28卷)后,终于揭开这一历史谜案。 方孝孺在上海南汇和江西庐江都留下了后裔,不过南汇方氏曾改姓余,后复姓方,庐江方氏后裔现已改姓何氏,不姓方了。 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出来,供对此感兴趣的专家和学者参考。 其中《上海著姓望族》《南汇县方孝孺后裔方德宗家族(余氏家族)》记载:“据《松江府志》载,明初建文朝忠臣方孝孺遇难时,其幼子德宗被浙江海宁丞魏泽匿藏之。托余学夔携避松郡华亭俞允所。俞允者,方孝孺门人也。德宗遂冒俞姓,后欲入赘为婿,又改姓余。子姓繁衍,至万历17年(1609)己酉督学杨廷筠令复本姓,建‘正学书院’云云。及考明史,方孝孺传有异,又朱国桢《逊国名人传》载始末颇晰,未知孰是。余环,为方孝孺7世孙。其先避乱隐居松郡泖上。余环复迁南汇县十九保大凫泾南村。余采(环子,方孝孺8世孙),字元亮,号竹癯。余采刚毅不能容人,有志操,不妄取。尝与婺源士子同舟,后该士子卒,余采出资含殓还其丧。晚岁以明经教授江右、闽粤,多所造就。余采子道南、道东,皆方孝孺9世孙,复方姓入学,重刻《逊志斋集》行世。” 另笔者在北京发现的安徽庐江《方何宗谱》(28卷),清何盛财等修。何乘骧等纂。清光绪27年二友堂木活字本。该宗谱《处士通公像》的《序文》写道:“先生始来潜指邑为姓,卜居于县东里居宅兆咸在焉。余谬揣先生之意,以忠良孑遗托迹兹土,旭日之始升于东而冀其后之当午于庐也。”另对通公介绍说:“圣公长子,由歙县迁庐,因郡更氏,易方为何,遂为庐江何氏始祖。娶张氏,生三子:彦清、彦梁、彦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