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stnumbers lostnumbers
关注数: 6 粉丝数: 4 发帖数: 1,475 关注贴吧数: 1
元旦苏州游记 这个元旦刚好把班调了下,留下2天时间可以去苏州玩,早上乘车先到苏州南站,路上2个小时,天越来越阴,最后居然下起雨来,郁闷,出门的时候忘记带伞了,好在到了南站雨下的不算太大,接着跑到候车大厅去买到平望的车票,不过比较郁闷的是在南站下车后要绕一大圈才能到售票地方,还好车票比较好买,没等几分钟就又上车了,不过第一次去平望,不知道到哪里下车,只好想办法问人了,旁边的座位上有个披肩发的漂亮MM,看起来蛮好看的,就问她吧,于是就向她问路,MM用很悦耳的声音告诉我过了吴江的下1个站就是,赶忙向MM道谢,还想再说点什么,她开始打电话给家里人了,于是做罢,后来上来1位老师傅,和他聊了1路,路上也不寂寞!到了地方,表哥开车接我,在平望吃了点饭先(中午饭还没吃),于是逛了逛这个小镇,虽然不大 ,但是绿化建设的都蛮不错的,给人很清爽的感觉!晚上在堂姐家和亲戚一起吃了顿家庭聚餐,接着堂姐公司有些事情要到盛泽去,我就跟着车一起去那边转了转,他们到厂子里去忙事情,于是我就到超市买点饮料,超市还比较大,东西也比教全,看不出这个小镇生活设施还真好!一直等到10点忙完了才回去,跑了一天,很累,在表哥那一会就睡着了,第2天,起的晚,9点多了,早上随便吃了些早茶,和表哥到公司里,准备和堂姐告别,堂姐让我等她忙完,于是等等,太忙,到了12点才忙完,没办法了,只好麻烦堂姐请客吃饭了,吃完了快1点了,感觉时间有点紧,堂姐直接开车送我到了苏博门口,用了1个小时时间就到了,比来的时候快多了,到了苏博,同学已经在门口等我了,堂姐他们下午还要忙事情,于是就道别了,想想也是,到了苏博门口进来参观一下也好啊!反正又不掏门票钱,同学带我进去,本来拿了工作证,也没用上,直接就进,谁让我们是博物馆的呢!嘿嘿!参观的讲解自然由同学来讲了,虽然不是学讲解的,他们自己博物馆的东西自己应该清楚的么!参观完了到他们办公室里坐了会,苏博的办公环境还不错,就是感觉空间小了点!大概老贝把空间都用在展览上了吧,休息了会去车站买票回去,到了苏州北站,人比较多,河道在清淤,道路也不怎么好,还有些时间,就到北寺塔附近的街上转了会,和同学吃了点水饺,味道还凑合!在回去的车上,感觉这次来苏州时间太紧张,没怎么好好转,不过亲戚朋友都看了,也算是安心了,唯一遗憾的是太匆忙,没顾的上欣赏到苏州的小娘鱼!下次有机会再看吧!!
八大杀手锏 第一位:板凳:家家户户都有,随手可得,平时可以坐着来隐藏杀机,发标时随时操起就能最快投入战斗,无须上子弹,开保险,而且可随使用者的体格不同改变杀伤力,最大优点隐蔽性及强,条子即使查到,也不能告你私藏武器,随着科技的发展板凳的材质已不仅仅局限于木头,现在已经有钢,塑料等,但使用方法大体相同 技术数据:长30--150厘米不等,宽:20--50厘米不等,高10--50厘米不等,攻击半径:板凳实际长度+使用者臂长 第二位:菜刀:家家户户烧菜做饭必备工具,平时放于厨房,战斗时直接举起就能砍,或者用力掷出,中招者非死既残,威力无比。但缺点在于不便于携带,带着被条子查到就马上扭送当地派出所询问,上菜市场买菜顺便买把菜刀回家,或者磨刀业者除外,若哪位须 佩菜刀上街笔者建议化装成以上两种身份 技术数据:长:握把+刀身约为40厘米左右,有效攻击范围:砍时使用者臂长+刀身长,投掷时约为20米左右. 第三位:板砖:此兵器为民工兄弟战斗时常规武器,平时在建筑工地随手可得,使用方法手持向目标拍去建议拍目标头部,或者扔向目标。第二种使用方法精度较差,缺点在于不是每家每户都备有此武器,所以参战人员需使用此兵器最好将战场选择在工地或砖窑附近 技术数据:长20厘米,宽10厘米,厚5厘米,攻击半径,拍使用者臂长,投掷(扔)20米为最佳距离 第四位:啤酒瓶:此兵器在酒吧,饭店,夜排挡,学校男生宿舍等喝啤酒较多人群集中地使用最为广泛,分为手持和投掷,手持使用分为两阶段先砸,再刺杀,但刺杀的攻击半径减少大约10厘米左右,投掷直接投向目标,缺点,此武器易碎所以战斗中建议经常更换, 手持时千万别选未开封的否则会爆炸,破片有可能误伤己方人员和自己 技术数据:长:约40厘米左右,直径:砸时战斗部为5厘米,刺杀时以实际情况而定,攻击半径:手持砸时使用者臂长+战斗部长,刺杀时使用者臂长+战斗部长,投掷时约为20米 第五位:自行车防盗锁:为有车一族必备防盗工具,使用时手握锁尾,用锁头向目标用力砸去,中招者肯定头破血流痛苦无比,鉴于此武器还有锁车之用建议使用者不要将其投掷 技术数据:以实际情况,具体型号而定 第六位:擀面杖:此武器在北方较为常见,在南方较为少见,使用对象一般为家庭主妇,使用方法为手持砸,材质为木制,色泽发黄,大多为手持,杀伤力并不大,顶多打个浑身青紫 技术数据:长30厘米左右,直径3-5厘米,攻击半径:使用者臂长+武器长度 第七位:玻璃烟灰缸:材质为优质玻璃,直接投掷,目标中弹立即失去作战能力,而此时使用者则有时间脱离战场 技术数据:以具体款式而定 第八位:大哥大:改革开放初期爆发户必备装备,手持,使用时先用天线端指着对方,予以威慑,对方若还有动作,则立刻用底座砸对方头部,直至对方求饶为止,但此兵器价格较高普通民众 技术数据:长30厘米,宽3厘米,厚2厘米,攻击半径,使用者臂长
八大杀手锏 第一位:板凳:家家户户都有,随手可得,平时可以坐着来隐藏杀机,发标时随时操起就能最快投入战斗,无须上子弹,开保险,而且可随使用者的体格不同改变杀伤力,最大优点隐蔽性及强,条子即使查到,也不能告你私藏武器,随着科技的发展板凳的材质已不仅仅局限于木头,现在已经有钢,塑料等,但使用方法大体相同 技术数据:长30--150厘米不等,宽:20--50厘米不等,高10--50厘米不等,攻击半径:板凳实际长度+使用者臂长 第二位:菜刀:家家户户烧菜做饭必备工具,平时放于厨房,战斗时直接举起就能砍,或者用力掷出,中招者非死既残,威力无比。但缺点在于不便于携带,带着被条子查到就马上扭送当地派出所询问,上菜市场买菜顺便买把菜刀回家,或者磨刀业者除外,若哪位须 佩菜刀上街笔者建议化装成以上两种身份 技术数据:长:握把+刀身约为40厘米左右,有效攻击范围:砍时使用者臂长+刀身长,投掷时约为20米左右. 第三位:板砖:此兵器为民工兄弟战斗时常规武器,平时在建筑工地随手可得,使用方法手持向目标拍去建议拍目标头部,或者扔向目标。第二种使用方法精度较差,缺点在于不是每家每户都备有此武器,所以参战人员需使用此兵器最好将战场选择在工地或砖窑附近 技术数据:长20厘米,宽10厘米,厚5厘米,攻击半径,拍使用者臂长,投掷(扔)20米为最佳距离 第四位:啤酒瓶:此兵器在酒吧,饭店,夜排挡,学校男生宿舍等喝啤酒较多人群集中地使用最为广泛,分为手持和投掷,手持使用分为两阶段先砸,再刺杀,但刺杀的攻击半径减少大约10厘米左右,投掷直接投向目标,缺点,此武器易碎所以战斗中建议经常更换, 手持时千万别选未开封的否则会爆炸,破片有可能误伤己方人员和自己 技术数据:长:约40厘米左右,直径:砸时战斗部为5厘米,刺杀时以实际情况而定,攻击半径:手持砸时使用者臂长+战斗部长,刺杀时使用者臂长+战斗部长,投掷时约为20米 第五位:自行车防盗锁:为有车一族必备防盗工具,使用时手握锁尾,用锁头向目标用力砸去,中招者肯定头破血流痛苦无比,鉴于此武器还有锁车之用建议使用者不要将其投掷 技术数据:以实际情况,具体型号而定 第六位:擀面杖:此武器在北方较为常见,在南方较为少见,使用对象一般为家庭主妇,使用方法为手持砸,材质为木制,色泽发黄,大多为手持,杀伤力并不大,顶多打个浑身青紫 技术数据:长30厘米左右,直径3-5厘米,攻击半径:使用者臂长+武器长度 第七位:玻璃烟灰缸:材质为优质玻璃,直接投掷,目标中弹立即失去作战能力,而此时使用者则有时间脱离战场 技术数据:以具体款式而定 第八位:大哥大:改革开放初期爆发户必备装备,手持,使用时先用天线端指着对方,予以威慑,对方若还有动作,则立刻用底座砸对方头部,直至对方求饶为止,但此兵器价格较高普通民众 技术数据:长30厘米,宽3厘米,厚2厘米,攻击半径,使用者臂长
苏州常用方言通释 霍显――闪电       热显――室内或背阴处受热辐射而产生的暑气 蒙松雨――毛毛雨     发冷汛――来寒潮 长脚雨――连日的淫雨   水氽/发大水――涝灾 迷露――雾        河滩(头)――河边洗物用的埠头 凌唐――冰锥儿      阴仔天――阴天       梗灰――生石灰   中间――小客厅 垂夜快――傍晚 坑棚――茅厕 夜头晚(音慢)间――晚上 晴落管――水落管 先起头――起先 庭柱――柱子 后首来/后慢来――后来 胡梯――楼梯 矮模样――时间差不多了, 被风洞/被头――被窝 快到时间了 被档头――缝在被子一端防污的布或毛巾 雨麦――玉米 变毛众牲――禽类     白活芦――生西瓜 吊子――水壶 辣火――辣椒 面桶、浴桶――面盆、浴盆 谢菜――荠菜 立桶――幼儿站的木桶 瘌痢头花――蒲公英 矮凳――凳子、椅子 夏花郎――紫云英 灶镬间――厨房 众牲――牲畜 碗盏家生――碗等厨房用品           肌夹――翅膀       行灶――可搬动的、泥做的灶 虾蟆(音鞋麻)――蝌蚪  火夹――火钳   田鸡――青蛙       镬子――锅 癞团――蟾蜍       镬干盖――锅盖 墙门间――进大门里的第一个门厅  青黏苔――青苔                   矮闼门――分上下两段的门,上半可吊起  筷箸笼――筷笼 罩篮――遮盖饭菜的竹罩             线板――绕线的板 枪水闼――门窗上方挡雨水的板篷         砧墩板――砧板                 窗盘――窗台                  滋钻――锥子 客堂――客厅                  捻(阴上)凿――改锥 黄鱼车――脚踏三轮平板车            屋里――称自己的夫或妻 囡五――女儿                  (有 娘(阴平)娘――姑姑(父之妹) 癞团车/小三卡――用汽油机的三轮小卡车载客)  外甥――外甥;外孙 小干五――小孩                 老拖/老末拖/末拖/末堂――最小的子女 小娘五――小女孩                独养――独生;独养伲子,独养囡五 小毛头――婴孩                 老拖伲子(囡五)――最小的儿子(女儿) 囡(阴平)囡――婴孩的爱称           半吊子――半瓶醋、办事虎头蛇尾的人   阿舅――舅子(妻的弟兄)            孤孀――寡妇 书毒头――书呆子                阿(入声)姨――妻的姐妹 老小姐――老处女                姑娘――小姑;姑母 二婚头――再嫁的(妇女)            填房――跟丧妻者结婚的女人            水菜――蚌肉的总称               黄泥膀――寡妇再婚招来的丈夫 挖包/三只手――扒手              熟视人――熟人   雌孵(音部)雄――两性人           拖油瓶――再嫁时带往男家的子女 娘姨每每(旧)――母之祖            晚(音慢)爷(娘)――后父(母) 阿爹――祖父                  伯姆淘里――妯娌             好婆/奥婆(儿语)/亲婆/好亲婆――祖母     酱缸浪头/亨冷头――大人物 上代头――父母以上的长辈            三脚猫――什么都会捣咕但什么都不精(的人) 家小/家主婆――妻子              面盘子/面架子――脸型   老掐辣――精明、老练的人(贬义)        额角头――额头 笨丝虫――笨蛋                 眼乌珠――眼睛、眼球 
苏州人为啥讲"冬至大如年 提起苏州盛行的“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时间的确不短,应该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明《嘉靖·姑苏志》曰“尤重冬至,三日罢市,一如元旦”,清《吴郡岁华纪丽》中也记载:“郡人最重冬至节”,可以说当时就有了民间的“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我国传统中,对于一年四季,我们一向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说法。而所谓冬藏,就是秋忙以后的休息日,就是庆祝丰收的节令。苏州山温水软,一向就是国家的粮仓,宋朝以来流行的“苏湖熟,天下足”,应该不仅是因为国家对我们苏州作为粮食大后方的重视,更表现为苏州老百姓对农业、水利的重视。而提起我们苏州的祖先,众所周知,自商末泰伯奔吴以来,其带来的不仅是人口的迁徙,更有因为居民迁徙而带来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吴地的居民,有不少是周朝的一部分后裔。苏州是个文化底蕴十分浓厚的地方,它有着很强的传承文明的能力,而对于民俗,自然也得到了最好的传承:按周历计算,一年的开始是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的,由此看来,我们苏州人沿袭周以来的习俗,特别重视冬至也就不足为怪了。《清嘉录》引蔡云《吴俞欠》曰“冬肥年瘦生分别,尚袭姬家建子春”。唐朝人亦有以冬至为一年新的开始的说法,当时称冬至前一天晚上为“除夜”。
苏州传统民俗  轧神仙 农历四月十四   农历四月十四是吕洞宾(“八仙”之一)的仙诞,俗称“神仙生日”。这一天,前往阊门神仙庙进香者甚多,传说吕洞宾在这一天混迹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凡有奇疾难愈者,往往有缘得到治疗,大家都想碰碰运气,得到仙人的恩惠,俗称“轧神仙”。现已成为一种民间的庙会活动。   曝书翻经 农历六月初六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各寺庙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趁机召集乡村老妇开“翻经会”,由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来世可转男身”。   又有民谚云:“六月六,狗惚浴。”(苏州方言将洗澡叫做惚浴)是日将小猫小狗牵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吃雷斋素 农历六月廿四   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雷尊生日。吃“雷斋素”,就是为了崇奉雷尊而吃素,据说可以消灾避疫保平安。以前,苏州人吃“雷斋素”,一般从六月初一开始至雷尊生日结束,历时将近一个月。开荤这一天,观前街上的松鹤楼菜馆此时特别推出时令面点——卤鸭面,因此,苏州有句歇后语:“雷斋素开荤——卤鸭面。”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   又名女儿节。传说这天晚上,喜鹊成群结队飞向银河,搭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鹊桥上相会。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祀织女,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叫做“乞巧”。
昨天群里有朋友中木马了,你可以查看开放端口:让木马现形 查看开放端口:让木马现形 当前最为常见的木马通常是基于TCP/UDP协议进行client端与server端之间的通讯的,既然利用到这两个协议,就不可避免要在server端(就是被种了木马的机器了)打开监听端口来等待连接。例如鼎鼎大名的冰河使用的监听端口是7626,Back Orifice 2000则是使用54320等等。那么,我们可以利用查看本机开放端口的方法来检查自己是否被种了木马或其它黑客程序。以下是详细方法介绍。  1. Windows本身自带的netstat命令  关于netstat命令,我们先来看看windows帮助文件中的介绍:  Netstat  显示协议统计和当前的 TCP/IP 网络连接。该命令只有在安装了 TCP/IP 协议后才可以使用。  netstat [-a] [-e] [-n] [-s] [-p protocol] [-r] [interval]  参数  -a  显示所有连接和侦听端口。服务器连接通常不显示。  -e  显示以太网统计。该参数可以与 -s 选项结合使用。  -n  以数字格式显示地址和端口号(而不是尝试查找名称)。  -s  显示每个协议的统计。默认情况下,显示 TCP、UDP、ICMP 和 IP 的统计。-p 选项可以用来指定默认的子集。   -p protocol  显示由 protocol 指定的协议的连接;protocol 可以是 tcp 或 udp。如果与 -s 选项一同使用显示每个协议的统计,protocol 可以是 tcp、udp、icmp 或 ip。  -r  显示路由表的内容。  interval  重新显示所选的统计,在每次显示之间暂停 interval 秒。按 CTRL+B 停止重新显示统计。如果省略该参数,netstat 将打印一次当前的配置信息。  好了,看完这些帮助文件,我们应该明白netstat命令的使用方法了。现在就让我们现学现用,用这个命令看一下自己的机器开放的端口。进入到命令行下,使用netstat命令的a和n两个参数:  C:\>netstat -an  Active Connections  Proto Local Address Foreign Address State  TCP 0.0.0.0:80 0.0.0.0:0 LISTENING  TCP 0.0.0.0:21 0.0.0.0:0 LISTENING  TCP 0.0.0.0:7626 0.0.0.0:0 LISTENING  UDP 0.0.0.0:445 0.0.0.0:0   UDP 0.0.0.0:1046 0.0.0.0:0   UDP 0.0.0.0:1047 0.0.0.0:0   解释一下,Active Connections是指当前本机活动连接,Proto是指连接使用的协议名称,Local Address是本地计算机的 IP 地址和连接正在使用的端口号,Foreign Address是连接该端口的远程计算机的 IP 地址和端口号,State则是表明TCP 连接的状态,你可以看到后面三行的监听端口是UDP协议的,所以没有State表示的状态。看!我的机器的7626端口已经开放,正在监听等待连接,像这样的情况极有可能是已经感染了冰河!急忙断开网络,用杀毒软件查杀病毒是正确的做法。
苏州评弹点滴小知识 评弹是评话和弹词的合称,俗称说书,是用苏州方言进行说唱、表现的地方曲种。在江浙两省及上海等地都颇受欢迎。评弹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到了明代,开始强调说书人要进入角色,说书时要"我即成古,笑啼皆一"。入清以后评弹进一步吴语化,在说表上有官白、私白(苏州话)之分。到了清乾隆以后,苏州评弹出现了兴盛的局面,据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经征召过一位叫王周士的艺人御前弹唱。王周士后来在苏州成立光裕公所,调整了评弹界。自此以后苏州评弹事业欣欣向荣。 到了20世纪30年代,评弹已经在上海等地区非常流行了。由于上海话和苏州话同属吴语,极为接近,所以评弹在上海不会有语言方面的障碍。当时上海有很多书场,许多弹词名家如张鉴庭张鉴国兄弟,杨振雄,蒋月泉等都在上海演出。曲目也从传统的古典话本扩展到现代小说,如张恨水的《啼笑姻缘》等。上海取代苏州成为当时的评弹中心。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 弹词比较大的流派有陈调、马调和俞调。三个流派的创始人是陈遇干、马如飞和俞秀山。陈和俞是清朝嘉庆、道光时人,马略晚一些,约是咸丰、同治时期的艺人。这三个流派经过近200年的流传和革新和融合,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均已自成一家。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和"琴调",是著名评弹艺术家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州评弹受到了政府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苏州建立了"苏州评弹学校",80年代又设立评弹研究所。苏州评弹也逐渐走出国门,名杨海内外。八十年代曾多次出访香港、意大利、日本、法国。九十年代两次赴香港参加民俗艺术节活动、应邀赴加拿大、新加坡、法国、澳门演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