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iusCaesar GaiusCaesar
关注数: 2 粉丝数: 307 发帖数: 3,514 关注贴吧数: 13
色诺芬 ▲色诺芬是个多产作家,他的主要著作有以下几种:  ⑴《希腊史》(Hellenica)7卷。  色诺芬是抱着续补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目的开始写作史学著作的。这部《希腊史》所叙的史事始于公元前411年,而且恰好从修昔底德断笔的句子开始衔接,止于公元前362年的曼提尼亚战役。  由于色诺芬本人就是一位活跃于当时的政治家,对那个时期希腊各邦的各种事务比较熟悉,有许多甚至是亲身所经历的,因此该书所记载的史实比较可靠,为后人研究公元前5世纪末和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的希腊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资料。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忒拜和斯巴达争霸的经过、以及希腊各邦在长期的战争中互相削弱的情形。  这部《希腊史》的前后体例不太一致。在第1卷中,色诺芬严格地按照修昔底德的编年顺序叙述史事、一直写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束,文笔也显得有些拘谨。从第2卷开始,他的叙述开始生动起来,涉及的内容也显得丰富多彩。另外,色诺芬在书中也采用了记载演说辞的方法,试图通过历史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来显示其性格。由于他与当时的许多风云人物都有交往,因此该书中的许多篇章带有回忆录的性质,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总的说来,色诺芬无论在治学态度上、还是在取得的成就上,都难以与修昔底德和希罗多德相比。他对历史事件及其因果关系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也缺乏修昔底德那种科学的批判态度和求实精神。他相信神谶、梦兆和预言,相信人世间万事万物都受着神意的干预。同时,该书还明显地反映出色诺芬袒护斯巴达的倾向,从而开辟了西方史学中的一种不良风气——为亲者颂、为尊者讳,以个人的政治好恶来选择史料和评判史实。这种风气的出现,是与公元前5世纪晚期希腊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中虚假粉饰之风的兴起相适应的,可以说是虚夸之风在史学领域里的表现。后来,这种风气随着古希腊城邦危机的不断加深而继续发展。希腊化时代出现的专为君王歌功颂德的御用史学,实际上就是这种“半历史的”或“非历史的”治史倾向的极端表现形式。   ⑵《长征记》(Anabasis)  这是色诺芬最出色、流传最广泛的著作,是根据他率领那支希腊雇佣军历尽艰辛、从波斯回到希腊的悲壮经历而写成的。虽然他在书中对自己的作用做了夸张描写,但是它为后人提供了有关希腊雇佣军与波斯帝国的许多真实细节,而且还记录了雇佣军所经过的地区的地理风貌和人情习俗,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另外,此书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军事教科书,向后人提供了古代希腊人的用兵之道及其实际战例,对后来的希腊兵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据说马其顿的亚力山大在同波斯帝国军队决战时,就曾利用过此书。   这部《远征记》既为色诺芬赢得了军事家的英名,也为他赢得了文人的盛誉。他以逼真的手法描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使之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戏剧性感染力,从而成为古希腊文的范文之一。  ⑶《斯巴达政体论》(又名《拉西第梦的政制》)这是一部政治制度史著作。色诺芬在书中把斯巴达的政治制度理想化,备加赞赏;同时他也对斯巴达的教育制度和立法制度进行了美化。书中虽然掺杂了许多个人成见,但也为后人研究斯巴达的政治史和社会史提供了丰富的具体史料。  ⑷《居鲁士的教育》(Cyropadia)这是一部类似于“乌托邦”式的政治著作,也有人说它是一部“哲学小说”。实际上,色诺芬通过叙述居鲁士的性格、品德和生平事迹,提出了他自己理想中的培养政治家的方式,同时也阐发了他自己的济世方略。他主张:统治者要聪明正直,要成为“哲人王者”;臣民则必须各安其业,忠于职守;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安宁和繁荣。这种奴隶主贵族式的政治理想,其实在其同学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被阐述得更加清楚。  ⑸《回忆苏格拉底》这是色诺芬为其师苏格拉底写的一部回忆录。他在书中对苏格拉底的学问、道德和石破天惊的口才做了相当逼真的描述。虽然他对苏格拉底的学说和思想的理解比较浮浅,远不及柏拉图的同类著作来得深刻,但是此书对研究古希腊哲学史和古希腊社会史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人文主义的基本性阐释 L'umanes□mo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流传其他国家。人文主义是早期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在中世纪,教会统治着欧洲封建社会的全部文化,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都纳入神学中。教会控制的僧侣学校只教授神学、法学科目,视古典文化为异端,不准阅读与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典籍即'人文典籍'。以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城市出现以后,城市世俗文化得到发展,兴办了一批世俗学校,打破了教会长期垄断教育的局面。世俗学校开始设置'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针锋相对的世俗文化,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其内容包括对古希腊罗马学术和语言、文学、自然科学的研究。'人文主义'这个称谓由此而来。 人文主义者的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在希腊罗马作品中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新世界——古代社会灿烂辉煌的文化,它同中古文化形成鲜明的对照。 人文主义者认为,古典文化是一切世俗文化的精华,因而他们最早的活动是广泛搜寻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予以翻译、整理,进行孜孜不倦的研究。在他们的推动下,兴起了搜集古代文籍、收藏图书和建立图书馆的热潮。 人文主义者要求维护拉丁语的规范和纯洁,反对中世纪艰涩、繁冗的文体。他们把古代作品当作楷模,用同古典作家相媲美的典雅、严谨的文字写作,对一代文风发生了影响。 他们批判中世纪教会和学者对古代典籍的歪曲、篡改,力求恢复其本来面貌。例如,他们经过研究,推翻了以错误的翻译为基础的某些宗教信条;详加考证,指出某些历史文件是教廷为替自己的统治提供理论根据而伪造的。 然而,对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并不是人文主义者的最终目的。在文艺复兴时代,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具有新的现实意义。人文主义者以新时代的眼光,注释和阐述古典著作,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新的挖掘,从中汲取思想上的营养。人文主义实际上成为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阐发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新世界观,是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教会进行激烈斗争的理论武器。当14世纪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发生的时候,人文主义自然地成为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之本,用'人权'对抗'神权',向中世纪的教会统治和宗教教义提出英勇的挑战。所以人文主义有时又称作人本主义。 从人性论的观点出发,人文主义提出个性解放的要求。人文主义者否定教会宣扬的人一生下来就有罪孽,否定人生的目的是死后的永生的来世思想,猛烈抨击教会鼓吹的禁欲主义。他们肯定现实生活,颂扬尘世欢乐和幸福,赞美爱情是人的最高尚的感情,认为人有追求荣誉和财富的权利。 彼特拉克在写作 人文主义批判中世纪对科学、文化的摧残,反对蒙昧主义,崇尚理性和智慧,主张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知识,接受新事物,全面地、和谐地发展个人的才智。 为着反对封建压迫,人文主义还宣扬自由意志,提倡人与人之间建立平等、仁爱的关系;否定以人的出身、门第来决定社会地位的等级制度,强调个人的品德、才能决定人的地位。 但丁是人文主义的先驱者,他在诗歌和学术著作,特别是《神曲》中,表达了对古典文化的崇敬,第一次从多方面鲜明地抒发了人文主义新思想。 人文主义初期的杰出代表是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彼特拉克学识渊博,对希腊罗马文化有精湛研究。他热心搜求古籍抄本,发现了西塞罗等古典作家失传的书信和著作。他是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古典文化的最早代表。 他把人和现实生活放在中心地位,通过注释、阐述古籍,批判中古文化,谴责禁欲主义,宣传人情世道。他的《歌集》表达出早期人文主义者向往和追求新生活、但又无力完全挣脱中世纪精神枷锁的思想情怀。薄伽丘也致力于人文主义学术的研究,是当时西欧第一个掌握希腊文的学者。他翻译了荷马的作品,在搜集和注释著作上作出了贡献。他的《十日谈》以犀利的笔锋批判教会僧侣和封建礼教,闪耀着文艺复兴初期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芒。
人文主义之父彼得拉克 彼特拉克彼特拉克(1304~1374)Petrarca,Francesco意大利诗人。1304年7月20日生于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于阿尔夸。父亲是佛罗伦萨的望族、律师。他自幼随父亲流亡法国,后攻读法学。父亲逝世后专心从事文学活动,并周游欧洲各国。他还当过神甫,有机会出入教会、宫廷,观察生活,追求知识。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古典文化的最早代表。他广泛搜集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并且敢于突破中世纪的神学观念,用新时代的眼光,把人和现实生活放在中心位置,诠释古典著作。他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本人的创作,都发生了影响。彼特拉克用拉丁语写了许多诗歌、散文。这些作品歌颂人的高贵和智慧,宣传人可以追求尘世幸福,享受荣誉的权利,并向中世纪宣扬的神权说和禁欲主义提出挑战。他还认为,人的高贵并不决定于出身,而是决定于人的行为。著名的叙事诗《阿非利加》(写作始于1338年或1339年,但未完成)描写古罗马统帅西皮奥战胜汉尼拔的英雄事迹,歌颂罗马的伟大,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这部作品使他在1341年4月8日获得桂冠诗人的称号。《秘密》 借圣奥古斯丁同诗人的对话,宣传人文主义,诗人热烈为爱情和荣誉辩护,认为爱情同热爱上帝,追求人间的幸福同追求永恒的幸福,是一致的。代表作《歌集》相传为诗人于1327年见到美丽少女萝拉后陆续写下300多首十四行诗和1347年萝拉死后为表达哀思的一些抒情诗的结集,用意大利语写成,主要是爱情诗。彼特拉克跳出旧抒情诗的框框,以丰富多彩的色调,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萝拉的形体之美,刻画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这些诗篇大胆歌颂爱情,表达对幸福的渴望,反映出人文主义者蔑视中世纪道德,热爱生活的世界观。彼特拉克的诗音韵优美,结构周密,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歌颂萝拉,传达细微的感情。他使十四行诗这一新诗体艺术上臻于完美。他的抒情诗,特别是十四行诗,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后人为此把他尊称为诗圣。《歌集》中的长诗《我的意大利》,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谴责意大利的君主们利用外族雇佣军进行内战,让“豺狼与绵羊同居”,善良的人民蒙受灾难。他的其他政治抒情诗还对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彼特拉克的一些诗篇,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反映了文艺复兴初期的人文主义者的矛盾。彼特拉克用拉丁文写过一部历史著作《名人列传》。
罗马十二帝王传 第四卷 盖乌斯·卡里古拉传[我的传记,大家认真看拉 Ⅰ.盖乌斯·恺撒之父日耳曼尼库斯是德鲁苏斯和小安东尼娅之子。他被叔父提比略收养之后(4A.D.),未达法定年龄便做了5年的财务官(7A.D.),继而直接升任执政官。(12A.D.)在他被派往日耳曼军中之后,当奥古斯都驾崩的消息传来时(14A.D.),所有的军团都坚决拒不承认提比略为帝,而拥戴他接管最高权力,但他抚平了他们,表现得不仅忠诚而且坚定。后来他指挥这些军团赢得了一次对敌作战的胜利,举行了一次凯旋式(17A.D.)。然后他第二次当选执政官(18A.D.)。在就职之前,他被派匆匆前往东方恢复秩序;打败了亚美尼亚国王,把卡巴多西亚降为罗马的一个行省之后,长期患病,最后死于安条克,享年34岁。有人怀疑他是被毒死的,因为他死后尸体上到处是黑色斑点,嘴角流着泡沫,火化后心脏没有烧掉——据认为这是心脏的特性,即中毒的心脏火烧不了。Ⅱ.但是据信,他死于提比略的诡计及格涅乌斯·庇索的鬼点子和为虎作伥。格涅乌斯·庇索那时是叙利亚总督,自认为不得不冒犯他们父子中的一人,似乎除此而外没有别的选择;因而,他言语和行动上都一直和日耳曼尼库斯无情地作对,甚至在日耳曼尼库斯患病后也是如此。为此,庇索在返回罗马时差点被罗马人民撕碎,后来被元老院判了死刑。Ⅲ.一般公认,日耳曼尼库斯身心两方面素质都特别好,任何人都不能与之相媲美。他外貌英俊、勇敢无比、口才超群、精通希腊罗马文化、极其善良、强烈追求且善于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双腿瘦细,与身体其他部位很不相称,但由于他坚持饭后骑马,后来双腿渐渐长得与身体协调起来。他经常在近战中杀戮敌人。他甚至在接受胜利勋章后,还去参加法庭辩护。除其他研究成果外,他还写了几部希腊喜剧。无论身在罗马还是外出,他从不摆架子;无论进入自由城市还是联盟城市,他从不用棍斧扈从为其开道。无论在哪儿,只要遇到名人的坟墓,他总要献祭坟头。他打算把在瓦鲁斯战败中阵亡战士的散失遗骨收埋在一座坟里,并且第一个亲手收集那些尸骨。他待人温和宽容,甚至对自己的诽谤者也是如此,不论他们是谁,怀着什么样的动机;以致在庇索取消他的命令、恶待他的被保护人时,他还未下决心与他绝交,直至发现庇索对他本人使用咒语和毒药谋杀未遂时止。甚至这时,他也只不过按前人的做法正式废除与庇索的友谊,并且吩咐家人,一旦他遭遇不测时为他报仇。Ⅳ.由于有如此多的德行,他赢得了大量荣誉。他的家族十分尊敬和重视他,以致奥古斯都(且不说其他亲属)曾在长时间里考虑是否选定他为自己的继承人,终于决定让提比略收他为养子。人民十分爱戴他,许多作家记载,不论他来到或离开什么地方,迎接者或送行者都是人山人海,有时拥挤得使他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他在平息日耳曼骚乱后返回罗马时,尽管命令仅派两个大队近卫军去接他,但结果是所有的近卫军大队都去迎接他,而罗马人民则不论男女老少,不分贵贱,潮水般地涌出罗马城,列队20里欢迎他凯旋归来。Ⅴ.人们对他的爱戴程度可以从他去世时及稍后一段时间内找到强有力的依据。他去世的那天,庙宇遭乱石砸打,圣坛被推倒,有些人把他们的家神扔到大街上,把刚出生的婴儿抛弃了。甚至连那些与我们作战的或他们彼此相互交战的蛮族人据说都一致同意休战,仿佛大家同样在国内遭受了一次不幸似的;据说,他们的一些王公剃掉了胡须,剪掉了妻子的头发,以示莫大的悲伤,甚至连王中之王本人也停止了狩猎和与显贵们的宴饮活动,这在帕提亚是国殇的标志。Ⅵ.在罗马,第一次听到他患病的消息时,全体居民都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