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具的穿开裆裤 杯具的穿开裆裤
关注数: 137 粉丝数: 273 发帖数: 14,439 关注贴吧数: 65
就艺画这事我就科普上几点吧…… 菜鸡互啄看得难受,但是和法盲也说不清……就开个贴统一说一下吧…… 有的人是不是被侵权这点怼的无语,被《著作权法》压得没话说。而实际上,拿《著作权法》说自己在法律上站得住的,都是菜鸡。 首先,版权纠纷属于民事范畴,而民事有个概念叫当事人。民事诉讼的话,有个进一步的概念,叫适格当事人。只要原、被告双方有一方是非适格当事人,都会法院被无条件驳回……所以你说你是根据法律判断的?首先,先证明自己是适格当事人吧。 第二,就是裁判权。这个就不用说了吧……法律层面上,只有法院…… 就光这两点,就已经可以判断对方是披着法律皮的道德审判了…… 这两点适用于所有的民事纠纷…… 如果对这些不理解,你可以拿犯罪嫌疑人和犯罪分子的区别来理解。 可是,和很多人说这个并不能让你占据优势……因为对方会陷入“侵权者不侵权”的怪圈里得出你自相矛盾的结论,然后继续叫你阅读《著作权法》……他根本就不知道《著作权法》还有一整套的大爷们…… 大家还记得曾经私刑处理小偷的那几位“正义群众”的结局吗?还有没有忘记U型锁专精的那位“爱国**”。别以为刑换成了民,爱国变成了爱公司,行为的性质就发生改变了。 但是和他们说这些,有用吗……
说下我这个完全没看过原作的人对《全职高手》的感觉吧..... 先声明,我完全没有看过原作,纯动画的观后感。 ------------------------------- 看完头两集我就非常无语了... 这第三集玩到极致了.... 单独把“现实”故事搬出来....的确给我一种被打压、被掩藏的无奈的感觉(虽然节奏慢得急死我)。 单独把“游戏”部分拿出来....的确让我很痛快.,暂时的全方面都能超越他人、有能力就可以任性的感觉的确很爽。 --------------------------------------- 这两点都没啥大问题,可是把这俩按照动画前三集这么组合起来:俩都要强调,俩都要着重描写。 这主角立马就成了一个键盘侠: 一到游戏就是打一套接着就装b、装b,再装b,张嘴就是漫天要价,打完拿了第一不提,还一声不吭拿了自己的东西甩身就走。 而一到现实,立马像条狗,第三集最后那半截还表现的特别狗仗人势.... --------------------------------------- 游戏部分里少了生活的自我隔绝式的孤独... 虽然的确有表现生活里性格的事件出现,但是整体上还是过于强调主角对游戏的把控力度、理解程度以及自身能力远超目前出现人物的设定。战斗节奏导致的言语强硬和直接也就罢了,非战斗时候,强势的语气以及清一色的 “使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角性格” 的行为却给了我一种 “主角鄙视了一圈所有人,然后甩头就走” 的感觉.... 生活部分里少了游戏里的基于自身能力的强势。 一直都在渲染被掩盖、被埋没的情感......但是第三集后半段里却成功的把游戏里的“装B”完美的带入了生活里,决斗的根本原因“这游戏太简单了”这一点会被轻松关注到,而过程和结果却给了我一种“虐菜虐到爽的同时还赚了一笔智商税”的感觉.... --------------------------------------- 花费了过大的篇幅集中描写“现实”被打压、被掩藏的背景,用了大量的“现实中的”对话来描写主角的性格,却在游戏环节的时候严重脱节了.... 这是动画,它不会停下来让观众去品味每个行为的背景和相关因素.... 别以为看动画的人会停下来做个标记然后思考一下,或者去回顾某一集确认一下....... 看动画大部分时间完全凭借的是第一感觉... 只能在这里庆幸这是个有原作支撑的作品,可以让大多数的观众没有类似我这样的感觉..... ---------------------------------------- 总结下来,就一句话:如果这不是国产,我早就弃了....
借个帖子发表一下个人的新看法。 原帖地址:http://tieba.baidu.com/p/3767565947 仔细想了之后的个人的回答: 1.对低龄排斥的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是: 想在电视上看到自己喜欢的节目。在电视上的播出意味着会 被更多的人认同和接受,可以 “光明正大”的摆上台面,说的出口。而强调幼稚的原因,除了自身的经历的确会感觉内容幼稚,还有一点就是: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只有说话极端才会带来更多的认同感和被关注感。 当然也不能排除掉跟风和寻求认同而说这类原因……总之就是,可能的原因 太多了 ,我说的只是一个 神奇的原因。对分级的要求也有同样的原因,但是仔细执行的分级却很大可能会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 2.当观众的注意力被吸引走之后,一些问题就被“隐藏”起来了,这个和观众以及作品本身都有关系,但是国产在这点上的确差太多太多。 这个方法在各个行业都有使用,包括销售.......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而已,也可能是故意找茬或者经验丰富什么的一大堆其他原因。 3.上周刚看的说法:对人类而言,根据自身的经验、理解去判断一个事物,是每个人正常的能力,有利于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反应。 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现在,第一时间根据自身进行筛选将会是越来越重要的能力 。(难听了说就是 扣帽子 )。但是扣帽子扣到这种程度只能说明那个人的经验、理解有严重的短缺,甚至能说情商不够完善。这个也可以适用于人权啊、女权啊、民主、自由什么的.....也可以用于体制问题。。。。好吧说多了。当然,这个也是片面的一个解释。 4.这个问题我真不敢答,这个涉及到能力、产业、视野、市场、成本和回报、各地域的风俗、习惯、认识、市场等等拿几十本书也总结不完的各种各样的因素。。。真不敢答。。。
无聊就发一些摘抄吧,关于动画和孩子的。 无论是动画片还是电子游戏,都是无数个连续画面快速播放的过程,大脑还没来得及反应时,就会呈现下一个画面,所以人总是处于被动接收状态。而这些快速输入的画面色彩鲜艳、不断变换,对于好奇心很强的孩子来说,具有无比的吸引力。如果孩子长时间沉浸其中,经常受其被动掌控,其大脑主动思考的意识就会缺乏,自发的思维积极性就会受到抑制。  孩子看电子产品时被动的“专注”,与观察大树底下的蚂蚁、拿着丢弃的储物纸盒反复地倒装杂物、操作摆弄积木、阅读儿童图画书等时的“专注”大不相同。在后者的“专注”情境中,幼儿处于主动思考的状态,主动驾驭玩具、图书等。即使图画书的画面是静止的,但仍然需要幼儿自己动手翻阅,并依据自己的兴趣来决定阅读的速度和方式。 虽然手机、电脑、电视等可以让孩子不哭闹,但这些电子产品只是看似热闹的冷漠机器而已,这些缺乏情感的“高级保姆”只能将固定的内容传播给孩子,而不能与孩子即时互动。 电视集声、光、影为一体,拥有不断变化的画面、丰富鲜艳的色彩、动听好玩的声音……这些刺激对孩子而言一定比书本具备更大的吸引力。但是,正因为电视全方位地提供了信息,给人想象的空间就很少,所以孩子看电视时是一种被动式的灌输,缺乏自己的思考和想象。 对孩子而言,相比看电视看书无疑是枯燥的。有机会看动画片的孩子会优先选择这种不费力气的形式。 成年人总以为儿童只对华丽的东西,鲜艳的色彩和震耳的声音敏感,于是就用这些东西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我们都注意到儿童是怎样被歌曲、钟声、风中的彩旗、明亮的灯光所吸引的,但这些强烈的吸引力是外在的和转瞬即逝的。 最后再补一个奇妙的东西。 辩证法就是这么棒,没人能逃得过辩证人士的“一分为二”陷阱。这个陷阱把精确的概念,不确定化了。精确概念模糊化,导致原本是清晰的问题表述,先被肢解而后曲解,最终是鸡同鸭讲,辩证人士同你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但却造成了一种你被他成功挫败的错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