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a_Nazhir Ura_Nazhir
关注数: 0 粉丝数: 10 发帖数: 367 关注贴吧数: 0
(转贴)铜仁历史沿革 铜仁境内历史,在春秋战国以前未见确切文字记载,此后有些零星记载散见于有关史籍。铜仁原名铜人,相传元朝时有渔人在铜岩处潜入江底,得铜人三尊。元代设置“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隶属思南宣慰司。明永乐十一年撤思州、思南宣慰司,于今境地设铜仁、思南、石阡、乌罗4府,均隶属于由此而设置的贵州布政使司。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废乌罗府,其大部并入铜仁府。铜仁由此得名。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撤铜仁县(治所今江口县)并入铜仁府(治所今铜仁市);民国2年(1913年)改铜仁府为铜仁县(治所今铜仁市);同时,改思南府为思南县,改石阡府为石阡县,改松桃直隶厅为松桃县。另外,恢复原铜仁县(治所今江口县)改名江口县,安化县改名德江县,以原思南府沿河佑溪吏目驻地设沿河县,以原铜仁府省溪吏目设省溪县(今万山特区)。玉屏县、印江县建置不变。民国3年(1914年)以原铜仁县正大营县丞驻地设正大营分县,隶属松桃县兼管;以原四十八溪主薄驻地设四十八溪(今甘龙口)分县,隶属松挑县兼管。民国24年(公元1935年)6月,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核准,在贵州省建立11个行政督察区。其中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思南,辖思南、德江、印江、沿河、石阡等县,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辖铜仁、江口、松挑、玉屏、省溪等县。民国25年(1936年)1月,正大营分县并入铜仁县,甘龙口分县并入松桃县。同年3月,全省缩编为8个督察区,第六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辖铜仁、江口、松桃、玉屏、石歼、省溪、思南、德江、印江、沿河、后坪(治所今沿河县后坪乡)13县。民国26年(1937年)11月,督察区重新设置,德江、后坪2县划属第五督察区(治所今遵义市),其余9县隶属第一督察区(治所今镇远县)。民国30年(1941年)撤省溪县,辖地分别并入铜仁、玉屏2县;撒后坪县,辖地分别并入沿河、务川2县。民国32年(1943年)2月,全省改设6个行政督察区。第六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辖铜仁、江口、玉屏、松桃、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9县。至此,铜仁地区建置基本固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铜仁地区于1950年1月12日全境解放,当年设铜仁专区,专员公署驻铜仁县,辖铜仁、玉屏、松挑、江口、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9县。1956年9月撤消松桃县,设立松桃苗族自治县。1958年12月撤销玉屏、江口二县,并入铜仁县。1961年8月恢复玉屏、江口两县。1966年12月设立万山特区,1968年9月撤销,1970年8月恢复万山特区。1979年1月撤消铜仁地区革命委员会正式设立铜仁地区行政公署(筒称行署),作为贵州省人民政府行政派出机关的现行建制。至此开始,行署驻铜仁县,下辖铜仁县、江口县、印江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沿河县、玉屏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万山特区.共8县l自治县1特区。此后县级建制变动情况有:1983年9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玉屏县建立玉屏侗族自治县,原行政区域不变;1986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沿河县,设立沿河土家族白治县,原行政区域不变;1986年12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印江县,设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原行政区域不变。1987年8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撒销铜仁县,设立铜仁市,原行政区域不变。乡级建制变动情况有:1984年1月将人民公社改为乡,通过建乡建镇调整,全区乡级行政区划分60个区,10个区级镇。区(镇)下辖369个乡,2l个乡级镇、4个民族乡。1987年新建民族乡79个,乡级建制为60个区,l0个区级镇,区(镇)下辖315个乡、22个乡级镇,83个民族乡。1991年全区通过“建并撒”并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复,自此开始建置为39个乡、56个民族乡、69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
【铜仁景点】徐福后裔茶园山庄 位于城东17公里锦江南岸,六龙山脉北端漾头茶园山村寨内,是一座集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古文化山庄。自然景观有千嶂岚光、云阁钟声、铁鹏展翅、楠洞飞泉、玉屏松月、紫燕巢岩、幽涧花香、莲池鸳鸯、古树藤罗、竹杆凌霄等著名的茶山十景。 徐福系2000多年前秦朝有名方士,曾受秦始皇之命两次出海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第二次出海时,在全国各地征集军士和童男童女数千人,东渡日本一去不返。因此,日本的裕仁天皇、前首相细川护照、羽田孜等都自称是徐福的后裔。徐福出行时,年纪36岁,在故土已有子嗣,祖居今江苏榆赣徐福村,后一支迁至江西临川青泥,历12代,又分支于明嘉靖年间迁至铜仁。到铜仁第四代(徐福第59代)徐以暹(1606年~1699年)参与南明政权反清失败后,为躲避清朝诛戮,逃到铜仁六龙山脉深处开辟庄园,《铜仁府志》称之为“徐以暹别业”。 茶园山庄坐北朝南,分左(长房)、中(景山第)、右(南州第)三院,占地20000多平方米,明(朝)风(格)突出,气势宏伟,楼宇已毁,旧址尚存。徐以暹著有《茶山十景》借景抒志,后编入道光年间《铜仁府志》,又选编在同治年间贵州诗人莫友芝等人的贵州明代诗选《黔诗纪略》中,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傩面艺人杨承香  来源: 贵州日报 慕名到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甘溪乡沙坝村去采访杨承香,是在落叶已成堆的秋后。一幢木板黑里泛黄,建筑也有些年代的木质结构的房屋便是杨承香的家。热情的邻居告诉我们,杨承香到“狗毛洞”已几个月了。  “狗毛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洞,四季常青的树木陪衬在洞的周围,要不是两棵枫树叶染上了鲜红的颜色,还难以看出秋天的痕迹。杨承香告诉我们,洞里大小50多座泥塑全是他自己做的。我对艺术没有深入研究,仅凭所见到的全国一些名胜古刹树立的神像与杨承香的雕塑艺术相比较,十分惊讶。连贵阳都没有到过的杨承香,竟从自己所看到的一些图书上的图案就能做出如此精美的作品。“狗毛洞”就是杨承香通过10多年的潜心塑造,为自己布局的一个艺术展厅。  杨承香今年64岁,时光的无情虽然在他脸上刻下了一条条岁月的痕迹,但仅从他那充满笑靥的脸上却难以分辨出实际年龄。他如讲故事般地叙述着他雕刻傩戏面具的经历。  真正开始雕刻傩戏面具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厌倦了医学的杨承香借来了本村从祖上传承下来的有些斑驳破损的傩戏面具开始摹仿着雕刻起来,也许是杨承香的意志所在,也许是杨承香具有对雕刻艺术天生的悟性,第一个雕刻出来的面具竟然像模像样。杨承香兴趣大增,乐此不疲地开始了傩戏面具雕刻。  不久,沿河文化馆向杨承香订制30堂傩戏面具(一堂17个),当时,憨厚的杨承香不敢相信是真的,迟迟没动工,过了几个月,文化馆又打电话来催问进展情况,这下杨承香着急了,所有精力全部用于傩戏面具的制作,晚上几乎都是在凌晨1点钟才上床休息。那时,速度比较慢,30堂面具整整7个月才完成。当杨承香获得300元钱时,心里除了喜悦,便是认识了雕刻傩戏面具的艺术价值。  十年前,一位在沿河的湖南生意人看中了杨承香雕刻的傩戏面具,与杨承香建立了长期的购销合作关系,时至今日,只要有货,湖南人便上门以1200元一堂的价位全部购买。  如今,杨承香制作的傩戏面具精湛娴熟,每天可以雕刻2个面具,受杨承香的影响,从铜仁地区师范美术专业毕业的女婿杜尚明不但学会了雕刻,而且还利用他所学的专业帮助杨承香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之更为完美。  作者:田茂昌 
民族语言环境建设 示范区落户松桃  来源: 贵州日报   金黔在线讯12月20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中国“民族语言环境建设示范区”南部片区项目-“苗族语言环境建设示范培训班”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开班。  为加强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和谐发展。今年初国家民委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建设“母语环境示范区”的申请并获准,经多方考察,确定在全国建立两个“民族语言环境建设示范区”。北部片区设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南部片区设在松桃苗族自治县。  国家民委民族语文室主任安清萍,省民委副主任徐飞等以及松桃自治县基层苗族教师、干部、文化工作者和示范村的群众代表200多人参加项目启动仪式暨培训。  据安清萍介绍,建立“民族语言环境建设示范区”旨在为民族语言文字发展提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广泛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对进一步巩固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具有重要地位;还是加强“双语”教学,规范民族文字,探索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缓解与外部文化冲击矛盾的有效途径。  据悉,该“示范区”的实施包括准备、实施和完善评估阶段,预计明年5月结束。在为期5天的培训会上,来自国家民委、省社科院和铜仁地区的有关专家作了专题讲座。  作者:李元坤 
中流砥柱--铜岩 “铜江大小水争流,一石中央静若浮。”在贵州省铜仁市城南江宗门外,发源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南麓的大江和发源于梵净山东麓的小江,穿山越谷数百里,终于殊途同归,在此合流。碧波荡漾的双江汇流处,有一巨石突起江心,高出水面十多米,总体面积486 平方米,“孤屿嶙峋,当两江湍流中”,“作中流之砥柱,挽狂澜于既倒”,这便是与“铜仁”有着极深渊源的铜岩。 “郡控乌罗障玉屏,铜人出水铸三星。”旧时相传:元朝时有渔人潜入铜岩底,“见岩足如鼎,中有铜范三教像”,“挽而出之”,“铜岩以此得名”,在此合二为一的河流也因此叫着铜江。元朝初期,朝廷“以司治有古铜人三”,而设置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据《元史·本纪·世祖九》记载:至元二十年(1283)六月,“四川行省参政曲立吉思讨平九溪十八洞,以其酋长赴厥,定其地立州、县”,故清代的一些学者认为:“铜仁(人)之置,大约系(至元)二十年事”。明朝洪武五年(1372),改元置“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为“铜仁长官司”,从此,“铜仁”便由此定名,或设府、或置县、或建市,一直沿用至今。 “天造中流一柱观,地标何代三铜人?”三尊铜人为儒、道、释三教的鼻祖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但这三尊铜像究竟始于何时,为何人所铸,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解释。近年从日本影印回来的明万历《铜仁府志》记载:“元时,思南府德江上游五十里,播州、石阡二水合流处,名铜佛嘴。......相传寺有铜佛七尊,各重千斤。三尊忽流至铜仁,因以名司,至今名府。”仔细推敲,疑窦颇多,这段文字也不可信。 “巍然一石屹中流,谁立铜人最上头?”三尊铜人,最先曾一度安置在铜岩之上。明朝洪武五年,改“铜人”为“铜仁”时,铜仁长官司长官李渊在府治右建铜佛寺,以安置铜像。后来,“施溪人有疑铜人为金者,乃舟载夫子像以逃,适天将曙,沉于江,求之弗得”。明正统末年,铜仁长官司长官李仪再塑夫子像。明天顺七年(1643)铜仁长官司长官李温“乃易以铜”,重新凑齐三铜人之数。 “不识宣尼真面目,却疑老佛是朋俦,”孔子(汉平帝追谥为“褒成宣尼公”)是不信神的(当时佛教还末流行中国)。《论语· 述而》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即使是不能回避到神的事,也是摸棱两可地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故明弘治十五年(1502)九月,贵州按察使司副使阴子淑再次巡视铜仁,见三尊铜像仍并立在明成化初年铜仁长官司长官李椿重建的铜佛寺中,立即命令李椿“鸠工庀材,于大成殿后建燕居所,廿二日(1502年10月22日)迁夫子像于其中”后来,也许是中国人传统的中庸之道的缘故吧,三尊铜像又一起供奉在东门内的正觉寺。清朝康熙初年,铜仁协副将贺国贤在城东半里建观音阁。正觉寺毁后三尊铜人又移供在观音阁内。1954年,三尊铜人被人偷凿成碎铜出售。从此,出水于铜岩之下,与铜仁有着密切渊源的三尊铜人,伴随着铜仁人民一起度过了近七百个春秋后,终于消失于世。 “飒飒风来红树里,跨鳌亭高江心峙。”铜岩旁迎小江处有沙洲隐于水中,相传,每逢乡试前,如洲现水面,郡人必有中榜者,故俗名“挂榜洲”。明正德十一年(1516),分守新镇道的右参议蔡潮首先在铜岩上建“跨鳌亭”。每逢乡试前七日,铜仁的地方官按古制举行宾兴大典,在跨鳌亭上设宴招待应举之士,“酌旨酒以盈卮,于斯亭以宠饯”,以求个“独占鳌头”的吉兆。在这个时候,人们“环城聚观”,家长们眉飞色舞,隔江指指点点,一时热闹非凡。清朝康熙后期,宾兴之宴虽不再设在跨鳌亭上,但学子们公庭宴毕,仍令渡江登亭,以求“占鳌”之兆。万历十九年(1591)参议史旌贤重修跨鳌亭。万历三十六年(1608),亭被大水冲毁。两年后,周兴祚任铜仁知府,在铜岩上建“枕涛亭”。清康熙八年(1669)铜仁县知县赵景福重建跨鳌亭,“以维文风,踵行宾兴大典”。康熙四十九年(1710),知府苏稷在铜岩上新建上、下二亭,易“铜岩”名为“小金山”。徐澹园曾应召撰联:“双亭荡云海 一柱砥风涛”。双亭屹立铜岩,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庄有仪任铜仁知府时,见亭子欹斜零落,又重新鼎新。“至嘉庆十三年(1808),亭复圮”。时新任知府徐正青应郡人之请,重建跨鳌亭。民国初年,驻铜黔军旅长卢焘见亭有废圮,改用砖木结构重建。民国22年(1933)6月13日,一夜倾盆大雨,及至拂晓, 两江洪水骤至。据当时目击的老人回忆,当水漫铜岩时,还能听到夜宿于铜岩无法撤回的三个尼姑的念经求佛声和击打木鱼声,一阵洪峰卷过,刹那间人声全无,水退之后,铜岩上的建筑及昔日葱郁的树木全部荡然无存。
【铜仁动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争创全国同类示范样板 近年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人才,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为争创示范性职业学院打下坚实基础。采 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大力和持续推进人才兴校、强校工程。在政策措施上扶持教学,在院内出台和实施鼓励教学和鞭策教学的多项政策。用优良的政策凝聚人心和鞭策先进。在经费投入上保障教学。在组织人事制度上强化教学。在考察、提拔干部时,特别是任用教学负责人时,优先选用教书育人成果显著、科研水平较高的同志担任主要负责人。在考核奖惩上鼓励教学,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在应用科研上促进教学。采用政策扶持和课题立项等办法,在经费和评职方面鞭策教职员工崇尚科研。将科研成果列为考核和考评的核心指标。 该院在学校内创设民主、宽松、和谐、顺畅的组织氛围和学术氛围,稳定教师队伍,遏止人才外流。学院通过“双代会”、校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多种形式,在制定发展规划、采取重大改革措施等方面,广泛听取广大教职工特别是专任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教师的知情和参与度,充分发扬教学和学术民主。在出台的《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津贴实施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文件中制定相关奖励政策,激励和强化了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形成了宽松、 民主的学术环境。 在优秀中青年教师中遴选专业学科带头人,推选学术水平高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学术活动,出台《学科(学术)带头人管理办法》,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制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实施人才培养的“一二三名师工程”,出台《首届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标准及管理办法》,加速培养若干名国内知名、区内拔尖的优秀教师,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 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铜仁职院还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大力推进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从2005年起,该院在现有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用5年时间在全院建成10至15个精品专业,力争建成4至7个省级精品专业,1至2个国家级精品专业。按照“思想先进、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通过建设,使这些专业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 在精品课程建设上,采取重点扶持、稳步推进、成熟一门,发展一门的措施,集教学名师、精品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改革成果于一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整体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 不懈的努力获得了丰硕的回报,铜仁职院在争创全国示范性高职学院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该院与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贵阳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贵州商专等省内外高校开展联合办学,开办成人本科、专科学历教育,开办专业达30余个。学院自2003年5月实质性合并以来,获省、地科技进步奖6项;获省、地、国家级各类论文奖1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在省、地、国家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40余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科技论文发表位居全省职业学院前列。连续3年,学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3年前的2000名扩大至8000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赢得了社会尤其是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铜仁动态】江口三项环保举措为生态旅游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江口县委、县政府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明确要求以生态村建设为抓手,以生态旅游经济为切入点,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以梵净山自然风光、太平河漂流为龙头,以中国土家第一村--云舍村、剀里沟大峡谷风光、黄牯山自然风光为重点的生态旅游经济,努力把江口打造成铜仁地区、湖南凤凰、张家界风景区之间的中转站和休憩地。为了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围绕“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江口县政府实施了三大环保举措。 一是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黑湾河生态旅游区、太平河纳入重点环境保护范围。为维护江梵沿线及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优美景观,县政府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加强了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每年都要对保护区内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进行执法检查,使原始生态景观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二是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把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开展了农村环境专项治理,围绕“一池五改”(一口沼气池、改厨、改圈、改厕、改水、改路),改变农村“脏、乱、差”现状。加强了农业方面源头污染整治,引导农民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加强废弃农膜管理,推广有机肥,降低土壤污染,维护农产品安全。同时,强化了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在重点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公路沿线和主要河流沿线划定保护区。 三是强化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以会议形式为主要宣传手段,召开干部职工、社区居民、学校学生及农村广大群众宣传会,把环境保护,人人参与,渗透到每个公民的心里。从而提高了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了环保工作的公众参与。 并《铜仁论坛》报开辟了“生态立县”专在栏,发动大家为江口的生态文化发展献言献策,宣传环保的重要性。 强有力的环保举措,务实的工作作风,使江口生态环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仍然得到有效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2005年,旅游人数21.6万人,旅游总收入8400万元,今年1至9月,全县旅游人数已达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000万元。人数年均递增31.5%,旅游总收入年均递增37%。仅“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县就接待游客7.8万人次,旅游经济成为江口经济又一新的增长点。(龙江波)
【铜仁动态】民间资本涌入 汞都再现生机 作者:陈玉祥 稿件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 在铜仁地区冶金化工业总体低迷的大局下,万山特区汞化工行业今年却稳健发展,今年1至10月,仅6家规模企业的销量就达1681吨,销售收入1.27亿元。到目前,该行业实现增值税收入1003万元,汞化工依然是万山特区的经济支柱。 资源枯竭,贵州汞矿破产,很多人都担心昔日汞都会一蹶不振。然而,万山特区在短期内即给人惊喜:近年,民间资本大举进入汞化工业,目前,共有8家企业落户从事汞产品加工,其中6家属规模企业。这些企业的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绝大部分来自原贵州汞矿,从而获得了宝贵的技术和品牌优势。他们从外面购进汞,进行高纯度提炼和生产硫酸汞、汞触媒、氨基汞等产品。 今年,铜仁地区的冶金化工业总体上依然低迷,但是,万山的汞化工行业却稳健发展。今年1至10月,该区6家规模汞化工企业三项指标分别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其中,销量和增值税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4%和55.6%。 据统计,国内市场每年的汞需求量约为1500吨左右,而万山去年总购进汞量就已达到800吨。业内人士称,万山的汞产品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约为50%,该区是重要的汞产品集散地。如今,万山虽然不直接进行汞冶炼,但是却利用核心技术从废弃的汞触媒中回收汞,并从外面购进“毛汞”提纯为精汞。今年1至10月,6家企业回收的汞和提纯的精汞就达341吨。据介绍,贵州汞矿最辉煌的时候,年产汞量为1000吨左右。 业内人士分析,万山汞化工今年得以稳健发展,与如下因素有关:汞和汞化工产品需求增加,国际市场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少数几家企业拥有核心技术,产品有较强的竞争力,如有的可以把纯度为99.9%的“毛汞”由“三个九”提纯为“六个九”的精汞;产品有品牌优势,很多客户认“万山”这个品牌。
【铜仁动态】贵州省首条“精品路”建设工程在铜仁地区正式启动 8月14日,从铜仁公路管理局召开的大兴至过江屯“精品路”建设工程动员大会上传出消息,全省首条“精品路”建设工程在铜仁地区正式启动,标志着该区公路走上服务型的精细化管理轨道。 铜仁大兴至过江屯精品路建设工程是省公路局“十一五”养护管理规划中的“五个一”工程项目之一。省公路局决定“十一五”期间,每年将在全省打造一条精品路,大兴至过江屯是全省首条精品路。该工程全长64公里,起于松桃大兴,止于江口过江屯,总投资2447.26万元,其中,省道201线大兴至铜仁段20.5公里,投资697026万元,省道305线铜仁至江口过江屯段43.5公里,投资1750万元。 精品路工程以国省干道公路为重点,集GBM工程、文明样板路、安全保障工程、地质灾害处治为一体,按照设计精心、养护精细、管理尽力、服务尽心的精细化管理理念,着力打造畅通、安全、舒适、环保、丰情多姿的和谐公路。主要建设内容为:路基边沟处治,路基防护,平交道口处治,地质灾害处治,安全防护栏,公路标志牌,路面标线,停车点设置,沿线绿化及景观设置等,工期要求在今年12月底前完工。 在工程设计过程中,铜仁公路管理局邀请地区国土、环保、旅游、交通等部门和松桃、铜仁、江口政府召开座谈会,征求他们对“精品路”建设的设计方案的建议,同时,争取他们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共同建设好这条“精品路”,使之成为我区公路及旅游设施中的一个亮点工程。之后,该局又委托中交通力公路勘察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对该项目进行精心设计。该工程融入了国内公路养护管理中的先进设计理念,引进了一批新材料、新工艺。同时,该局还将对该路实行全程绿化,在一些适宜路段设置旅游停车点、观景台和体现我区风情多姿的旅游文化的雕塑等,便公路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体现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服务理念,力求把该路打造成全省公路养护管理中的景点、亮点。使之成为具有黔东旅游特色的精品路、示范路。 工程建成后,将进—步捉高该区的交通形象,提升全区公路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从而推动该区旅游业的大发展。
【铜仁动态】铜仁市灯塔街道办事处正式成立 近日,铜仁市灯塔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贵州省民政厅机关党委书记杨亚军,铜仁地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季森,行署副专员游明进出席挂牌仪式。 灯塔街道办事处位于铜仁市东北部,铜麻公路贯穿境内,东与漾头镇毗邻,北与滑石乡接壤,总面积68.63平方公里,总人口31000余人。辖7个村1个居委会66个村居组。常年气候温和,特产丰富,是铜仁市主要的蔬菜、瓜果生产基地。辖区内有铁合金、硅业、锰等中小型企业12家,年货物吞吐量150万吨的铜仁火车站东站、铜仁学院也坐落其境内。2005年实现工业产值7亿元,创税2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多元。“十一五”期间,铜仁市将在此建成锦江沿江25米宽的滨江旅游大道至九龙洞风景区,加速完善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力求建成一个集工业、旅游、商贸为一体的大开发、大开放、大格局的铜仁东大门新型工业化小城镇。 季森指出,灯塔街道办事处的成立是铜仁市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产物,是铜仁市深化村转居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城市扩容的有效举措,也是全区实施“三个重点、三个带动”经济发展战略结果的具体体现。它的成立对推动铜仁市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搞好社会化服务,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说,希望办事处的领导班子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研究新的发展思路,开创新的发展局面。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加快发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争取早发展、早见效益,为铜仁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要坚持依法行政,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脚踏实地,扎实工作,为进一步繁荣城市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三要充分利用渝怀铁路、铜麻公路过境的优势,大做通道经济文章,围绕铜仁火车站,建设现代物流平台,加快发展工业、运输、商贸、旅游、房地产等产业;四要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团结进取,务实创新,奋发有为、永争一流的干部队伍。
【铜仁动态】玉屏加快循环生态工业经济发展 一是走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在建的玉屏自治县大龙韶峰水泥有限公司,一期项目总投资2.3亿元,可年产优质高标号水泥120万吨,产值达3.3亿元,创税收近4500万元。该项目不仅可以充分开发本地丰富的石灰石资源,还能把玉屏现有的近40户工业企业每年所产生的工业废渣、粉煤灰全部实现再利用。 二是要求企业进行环保建设,积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深加工,要求各企业的产业链尽量实现在企业内部循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贵州红星大龙发展公司,生产碳酸钡时产生的石灰,则成为三卓化工生产电石的主要原材料,据该公司有关负责人透露,仅仅应用自产硫酸用于电解二氧化锰产品就可降低20%的生产成本。 三是扩大产业链和进行深加工的技术改造,提高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大龙工业园三卓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詹肆平认为,在大龙投资办厂,他们看中的是这里不仅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更主要的是他们生产电石的主要原料可在附近红星大龙锰业发展公司购买,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在玉屏,象三卓化工有限公司和红星大龙锰业发展公司这样,相互通过产业链的对接,实现产业循环和生态工业经济的企业越来越多,全县先后有大龙铁合金、力源、金鹏、广茂等20余户企业投入资金进行环保改造。 据该县有关负责人说,到2010年,玉屏的工业产值将达50亿元以上,其中铁合金厂产值达25亿元,化工产值达10亿元,电力产值达10亿元,其他工业产值达5亿元以上。
【铜仁动态】苏州大学李笑然教授一行到思南县旅游景点参观考察 7月25日、26日,在地区旅游局副局长王锡林的陪同下,苏州大学李笑然教授等一行6人深入我县旅游景区(点)进行参观、考察。 李笑然教授一行先后对我县板桥乡清代民居郝家湾、思林电站、府文庙、博物馆、旷继勋烈士故居和乌江沿岸其它旅游景点进行了参观和调研。考察活动中,李笑然教授等详细听取了思南县文管所所长汪汉华和县旅游局副局长周希春的景点介绍。在调研清代民居郝家湾旅游景点时,李教授一行对古寨布局和规划深感兴趣,古寨巧妙的构思,独居个性的建筑,纯朴的民风以及用石头垒成的石板路、石板巷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考察的同时,地区旅游局副局长王锡林对郝家湾旅游景点建设进行了指导性的讲解和说明,李教授等人也对郝家湾的建筑风格、历史价值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郝家湾民居历史悠久,民风古朴,在建筑上独具个性,具有很高的参观、考察和研究价值。 在参观乌江博物馆时,馆内收藏文物种类之多,价值含量之高把李教授等人深深吸引。在县文馆所所长汪汉华的引领和详细讲解下,他们对博物馆的文物进行了全面的参观。李教授说,在他所见到的博物馆当中,思南的乌江博物馆是有水平、上档次的,其历史悠久,所收藏的文物不仅丰富,而且价值较高。
【铜仁动态】魅力铜仁打造“中国天然钓都”强势品牌 本报讯 为发展铜仁的文化旅游产业,提升铜仁的城市品位,铜仁市将倾力打造“中国天然钓都”品牌。铜仁市委、政府进军城市品牌高地的决策,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定于9月开展的“游钓锦江·魅力铜仁”活动,“中国天然钓都”品牌将出胜出彩。铜仁与水,铜仁与鱼,铜仁的民风民俗……历史悠久的生态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域文化,滋养出西部名城铜仁的天籁神韵。十里锦江逶迤铜仁境内,风光旖旎,河中青鱼、沙鱼、鲈鱼、鲤鱼等50余种鱼类,在全国内陆城市中屈指可数。铜仁人亲水、亲鱼的民风源远流长,衍生出渔歌、渔谣、鱼拓艺术、钓鱼技巧、钓鱼故事等完整系统的渔文化。以山水园林城市著称的铜仁,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打造“中国天然钓都”品牌,以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根据中国钓鱼协会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9000万钓鱼爱好者,年消费额达12亿元,两项数据呈逐年上升趋势。十里锦江是铜仁得天独厚的资源,挖掘开发整合资源,拉动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铜仁有识之士的共识。2006年铜仁市委、政府把美化建设锦江、保护母亲河列为十件实事之一。围绕十里锦江铜仁市已做出了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今年元月锦江绿化第一期工程已全面启动,投资138万元在城区锦江沿岸栽种了樟树、柳树、楠竹、夹竹桃等树木5万余株,投资80多万元建成了花果山桥头休闲绿地。为保护锦江的鱼类资源,铜仁市对城区内锦江实行了长年禁渔的措施,从去年起已向锦江河人工投放了200万尾鱼苗,以增加鱼类的自然种群。锦江沿岸的景区、景观、渔文化博物馆,已纳入铜仁旅游发展规划,一个具有现代化文明城市特征的生态长廊已轮廓初现。打造“中国天然钓都”品牌,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城市文化氛围的平台。近年来,铜仁市开展的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强了城市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市民的文明素质,提升了城市的文明形象。在这个平台上,决策者的高屋建瓴精心运作,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决心,必将催生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中国天然钓都”。 (本报记者 张 萍)
【铜仁动态】贵州华电大龙发电有限公司一号机商业化运行创同行业同 贵州华电大龙发电有限公司2 x 300MW(兆瓦)机组建设工程,是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在贵州投资建设的第一个火电项目,属于贵州省第二批“西电东送”重点电源建设项目之一,是贵州电网东部末端唯一的电源支撑点和路口电厂,总投资约27亿元。该工程同期建设脱硫装置和高效静电除尘器,具有高效、环保的特点,2004年4月1日正式开工。 经过各参建单位的顽强拼搏和共同努力,一期工程1号机组已于2月26日一次点火成功;2月27日汽轮机一次冲转成功; 3月3日凌晨发电机一次并网成功,3月3日21时58分,发电机负荷首次达300MW; 3月19日6时58分圆满完成168小时试运行, 正式移交生产并投入商业化运营。在整个168小时试运期间,机组主、辅设备运行状况良好,未出现重大的设备缺陷和安全隐患,负荷率达到91%以上, 电气保护投入率、 自动投入率、热工保护投入率均达到100%;机组振动、汽车品质等各项生产技术指标优良,达到集团公司300MW火电机组达标投产考核标准的要求。 自3月19日以来,连续无故障运行累计82天(截止6月9日),创同行业机组历史最好成绩。累计发电量为42388万千瓦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近1亿元。该公司另一台30万千瓦机组也将按计划于今年9月投入运行。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