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3579576 903579576
衰小孩一个......
关注数: 11 粉丝数: 47 发帖数: 388 关注贴吧数: 94
明朝多昏君是因为清朝的妖魔化所致吗?(转载) 一、《明史》修撰的三个阶段 1、 1644年清军入关,不久进占北京。1645年,清政府设立史馆,拟修《明史》。但因为当时政局未稳,南方抗清斗争如火如荼,所以实际上修撰工作只是处在准备阶段而并未全面展开。满清之所以做出这个修史姿态,一是为了借此宣布明朝已经结束,二是为了笼络明朝遗老和降清汉臣。 2、 直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修史的条件似乎才成熟了,康熙这才下旨全面启动《明史》的纂修工作。直到康熙、雍正先后去世的1739年(乾隆四年),历九十多年,经三度修撰、编辑和删改的《明史稿》终于定稿(武英殿本)并公开刊印和发行。 3、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开工,乾隆四十二年(1777),康熙下旨全面改修《明史》中的《本纪》部分(也包括《列传》等部分),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这部重新勘改完毕的新本《明史》乃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本的《明史》可谓为丑化明朝做出了进一步的贡献。 二、《明史》修撰过程中的猫腻 1、 《明史稿》的几度撰改。 武英殿本《明史稿》混合了万斯同、王鸿绪、张廷玉这三人的心血和心思。这三人在实际上先后主持《明史》的修撰工作并完成了各自的版本。但万斯同审定的《明史稿》第一版显然是价值最高的,王鸿绪版的《明史稿》似乎是窃取自万斯同版的《明史稿》并大有删改,张廷玉版的《明史稿》则是在前两版的基础上大体按照满清皇帝的意思来修撰和删定的。 2、 史家万斯同的贡献。 万斯同是明末思想家黄宗羲的得意门生,出于对保存明代真实历史的责任心,才接受了清廷邀其前参加“明史”修撰的工作,但却终生拒领清朝的薪俸。由此,史学家万斯同通过自己切实的努力乃为明朝“保留”下了大量第一手的、真实可贵的史实资料。可惜每一位后来者都陆续对万氏版的《明史稿》进行了各自的削删和修改,乾隆钦定的四库本《明史》也不例外。尽管如此,以万斯同初稿为总的基础的《明史》还是为我们保存了明代的基本面貌,尽管当中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3、《明史》从头到尾都由满清皇帝终审定稿。 清朝的几位皇帝对《明史》修撰的重视可谓到了离谱的程度,《明史》每完成一部分,康熙、雍正、乾隆无不仔细审阅,乃至事无大小地就每个自己所“关心”的细节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让书写者照办。朱元璋修《元史》只花了两年多时间,元朝修《宋史》(二十四史中规模最大的一部史书)也只花了两年多时间,惟独满清,修一部明历史竟然花了几代帝王近百年的时间,其处心积虑之深由此也可见一斑。所以说,今天我们所了解的书面的明朝,实在是出于清帝之政治目的而在一定程度上被满清妖魔化了的明朝,是与历史的真实是有一定距离的。 4、史官修史的独立性在清朝已完全丧失。 明朝的皇帝对于史官撰修当朝史的工作是从不干预的,这正是古代中国最可宝贵的传统之一。但是很可惜,自唐朝发动了玄武门兵变的李世民干预史官独立撰史的那一刻起,这一优良传统就遭到了破坏。而满清统治者对史官工作独立性的剥夺,则在事实上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以修改历史来美化自己的人,我以为都应该大打折扣,当中的龌龊之极者,乃至应该直接扔进历史的垃圾筐。 5、修完《明史》后毁弃大量明朝史料。 清修《明史》,几代学者历时近百年,可谓基本保存了明朝的史实,但却在康乾雍诸帝的旨意下,几经严格的增删、政审、篡改,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扭曲和丑化了明朝的真实形象,并在《明史》定稿成书后,焚毁了大量明代的原始史料。目前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保存的明代档案只有3620余件,它们几乎都是明末天启、崇祯两朝的,明初和中期的档案都没有。明代档案所以保存不多,或许有明清之际战乱的缘故,但主要的还是清朝修撰明史之后,对所依据的档案史料往往弃置甚至烧毁掉。如此,满清对于明朝的妖魔化处理就失去了反驳的第一手证据。
直言天下第一疏 臣闻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其任至重。欲称其任,亦惟以责寄臣工,使尽言而已。臣请披沥肝胆,为陛下陈之: 昔汉文帝贤主也,贾谊犹痛哭流涕而言。非苛责也,以文帝性仁而近柔,虽有及民之美,将不免于怠废,此谊所大虑也。陛下天资英断,过汉文远甚。然文帝能充其仁恕之性,节用爱人,使天下贯朽粟陈,几致刑措。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反刚明之质而误用之。至谓遐举可得,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数年推广事例,名器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人以为薄于夫妇。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陛下试思今日天下,为何如何? 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一时差快人意。然嵩罢之后犹嵩未相之前而已,世非甚清明也,不及汉文帝远甚,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古者人君有过,赖臣工匡弼。今乃修斋建醮,相率进香,仙桃天药,同辞表贺。建宫筑室,则将作竭力经营;购香市宝,则度支差求四出。陛下误举之,而诸侯误顺之,无一人肯为陛下正言者,谄之甚也。然愧心馁气,退有后言,欺君之罪何如! 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人未有不顾其家者,内外臣工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盘石之者也。一意修真,是陛下之心惑。过于苛新,是陛下之情偏。而谓陛下不顾其家,人情乎?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多以欺败,多以不事事败,实有不足当陛下意者。其不然者,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而遂谓陛下厌薄臣工,是以拒谏。执一二之不当,疑千百之皆然,陷陛下于过举,而恬不知怪,诸臣之罪大矣。《记》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此之谓也。 且陛下之误多矣,其大端在于斋醮。斋醮所以求长生也。自古圣贤垂训,修身立命曰“顺受其正”矣,未闻有所谓长生之说。尧、舜、禹、汤、文、武,圣之盛也,未能久世。下之亦未见方外士自汉、唐、宋至今存者。陛下受术于陶仲文,以师称之。仲文则既死矣,彼不长生,而陛下何独求之?至于仙桃天药,怪妄尤甚。昔宋真宗得天书于干佑山,孙奭曰:“天何言哉?岂有书也。”桃必采而后得,药必制而后成。今无故获此二物,是有足而行耶?曰:“天赐者”,有手执而付之耶?此左右奸人,造为妄诞以欺陛下,而陛下误信之,以为实然,过矣。 陛下又将谓悬刑赏以督责臣下,则分理有人,天下无不可治,而修真为无害己乎?太甲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用人而必欲其言莫违,此陛下之计左也。即观严嵩,有一不顺陛下者乎?昔为同心,今为戮首矣。梁材守道守官,陛下以为逆者也,历任有声,官户部者至今首称之。然诸臣宁为嵩之顺,不为材之逆,得非有以窥陛下之微,而潜为趋避乎?即陛下亦何利于是。 陛下诚知斋醮无益,一旦翻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相、伺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之积误,置身于尧、舜、禹、汤、文、武之间,使诸臣亦得自洗数十年阿君之耻,置身于臯、夔、伊、傅之列,天下何忧不治?万事何忧不理?此在陛下一振作间而已。释此不为,而切切于轻举度世,敝精劳神,以求之于系风捕影,茫然不可知之域,臣见劳苦终身,而终于无所成也。今大臣持禄而好谄,小臣畏罪而结舌,臣不胜愤恨。是以冒死愿尽区区,唯陛下垂听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