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情小海豹
迷情小海豹
关注数: 62
粉丝数: 177
发帖数: 5,410
关注贴吧数: 33
茶城的兄弟姐妹约着秋茶上山 今天茶城的兄弟姐妹约着秋茶上山挑树做茶,一股子冲锋陷阵的气势,誓做最好的古树,好心提醒他们山上需要注意安全,提前规划路线,不要轻易下手,一个二个都不在意。进了森林没吃没喝,连WC都找不到,真不知道这不进大寨子勇闯森林深处的小分队要经历些什么,体验一下总是好的,坐等他们回来斗茶
洗茶两道,放置三四小时再洗一道喝,口感,滑润度,厚度都有所提高,便宜又方便。
是保留灵魂还是涅槃重生 最近分别尝试不同压饼方式成品的表现,从新料压制,老料新压,阴干,烘干,半阴半烘,茶饼,茶砖,松紧不一,最后再对比毛茶原料,略有体验,整体来说大多数茶压饼以后口感都会更柔和些,阴干的香气损失会稍微大些,存放后还能回来,烘干的开始香气就比较好,三年左右都比较美,但是后期还是有所衰退,而且总感觉隐隐有点绿茶的影子,半阴半烘的开始还是会有些烘焙的香气,后期表现还行吧。回到口感,总的来说阴干的比较不错,但是茶性还是和原料有很大的区别,很多毛料可以体会的感觉压饼后总是发生变化,有的也并不讨喜,总感觉失去了某种灵魂,找不到那种与身体对话的感觉,诚然压饼后也会有一些新的表现,比如汤水的柔润程度是不错的,伴随香气的变化又是另一种体验,像是成熟了些吧,多了些世俗的圆滑,磨掉了一些棱角。不论散茶还是压制茶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在发生着变化,有好有坏,各自找到了有缘的归宿,不能说哪种好哪种不好,世间人千万,又怎么都能一个标准,等到古稀回首,那些追求灵魂的日子,磨平棱角的年纪,成熟稳重的过往,沉淀静心的归宿。
闲来无事,聊聊多年喝茶的小感受 接触普洱十多年了,从最早被人弄着去喝感觉味道奇怪的熟茶到跑山寻茶,也是小白成长的心酸历程。 现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大多茶商茶农甚至茶客都会觉得除了自己认可的茶其他都不靠谱,然而回想自己一路走来,最早的30一饼三无熟茶,后面喝到传的神乎其神的紫娟茶,野生红茶,稍有年份的大台地,生态茶,台地红,最后到了勐海才第一次喝到古树茶,抛开农残化肥不说,其实整个过程都让我有新的感受和发现,总觉得有一种探索发现的快感,即使到了今天,偶然发现一些生态极好,口感区别于常规的茶都会觉得兴奋。喝茶的主要群体还是平民百姓,一味追求古树和极品并不靠谱,且不说价格,买到真货也是很不容易的,不如慢慢学习体验,寻找合适的机会尝试不同的茶,当然最好也不要沉浸在某几款自己认可的茶,那样会错过很多乐趣,不论好茶烂茶,喝多了总是会增加经验的。也大可不必轻易对别人的茶下结论,普洱茶的奇妙与变化估计一辈子也无法完全学懂,茶城里的各种大神盲考也经常糊了,诚然现在很多原料都没法完全避开农残,即使某些古树也是有此类问题的,这个是整个行业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果在不控制保护自己的茶园,普洱茶还能走多远。 再说工艺,个人建议摊晾不萎调,炒熟就起锅,凉了再揉捻,太阳暴晒干燥,压饼后阴干,笋衣干仓储存。 做茶先静心,不要随波逐流,作假冒充讲故事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忽悠得了一次,两次,难道可以一直忽悠下去,朋友越做越少,硬货越做越少,最后剩一堆不能变现的树叶子才发现自己是最大的接盘侠,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认认真真研究学习,把关制作,用心仓储,以茶来征服各种刁钻的嘴巴才是良性长久的策略,虽不能一夜暴富,却可以慢慢成长,立足行业之中。今日太晚,改天再聊。
昆明储存好像变化也不是那么慢 三年的月光白芽头已经变黄,这点我也奇怪,同年的景谷月光白依然是白色的微黄,不知道是不是品种不同造成的,汤色还行,不像普通月光白泡着泡着会变色,基本一开始就是黄的,后面也不会变为褐色。壶里的是两年的老叶子,淡淡的陈香,叶底依然鲜活,可能壶温略高,汤色浓一些,苦涩基本退去,淡淡的香甜。总的来说昆明干仓存放合理的情况下转化还是基本可以接受的,一年的原料自然阴干存放还是优于直接新茶压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正好有两个样板,顺道提一句,台地转化也会有油感,月光白汤色明显润了一些,古树黄片油度略高于大台地,还是有所区别。
珍惜生命,远离中通 这服务也真没啥了,不知道谁寄了冰岛串味他们要怎么处理
今天我也吃个葡萄干 看看两年老料新压自然阴干的感觉,多谢胡兄的葡萄干,有小时候的味道
突然不知何为好茶 高中接触普洱,到现在也十多年了,该喝的也喝过,还跑的山也跑过,自觉还算是有点工龄的伪茶人,最近品鉴几款生茶颇有感悟,面对价格相差3倍的毛茶,对开盲品,同地区不同地块春秋茶的口感差异,春茶香气高于秋茶,茶气张扬,回甘迅猛,然而强回甘的同时涩底偏重,口感干净却比较散,汤水不成团,7泡开始明显掉水,开始的惊艳与后期的表现实在不算匹配,再说秋茶,香气略低,杯底香明显,汤水融香,入口如成团口感的泉水,茶味偏淡,茶气内敛,3泡开始有明显气感,回甘柔和绵长,一直停留口中,10泡开始明显掉水。反复喝了三次均偏爱秋茶一些,来玩的朋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更接受秋茶的口感。不禁反思日益火爆的名山大寨,且不说茶是真是假,当你做了这个地方的茶是否认真的品鉴几次,了解其特性优缺,不单单因为价格而去判断茶叶的好坏,更不会为了新茶好卖在工艺上大下功夫,提香,增甜,降低苦涩。茶如果脱离了喝这个本质,真的还有其意义吗。对于一款茶,不论树龄大小,只要没农残,生态未遭到严重破坏都是好茶,用心只为最原始的甘甜。
一直以来都比较排斥用控制水温出汤等方法来泡茶以达到优秀口感的卖茶做法,直到今天喜欢的熟茶只剩最后一泡末末了,认认真真的用紫砂泡了一次,不论香气,汤感,尾水都是非常迷人,遗憾的是这茶再也没有了。反思平时的喝茶方式,过于暴力,功利心太重,缺乏对茶起码的尊重,错过了很多东西,审评的时候应该专业,认真,苛刻,选择自己所能找到最优质的原料,喝茶的时候还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回归最简单的拿起与放下。
新茶喝多严重腹泻无力,整个人都不好了 还是喝杯熟茶压压惊,总感觉新茶属于极寒极燥之物,喝多了伤身体,整个人都不好了,一天十多二十泡就是作死的节奏
年度喝过最良心的台地茶 对于被台地伤太深的孩纸来说,遇到台地都不会报什么希望,无意路过的小寨子,老乡用塑料袋抓了一把让带着喝喝,今日闲来无事泡了下,苦底重,有回甘,厚度饱满度坚持了5泡,6泡开始掉水,脖子没有明显不适,舌头涩化得慢,糊点多,但是没有影响茶汤的口感,8泡过后停下来脖子有点干,胃部略有刺激感,虽然对比好茶是有很大差距,可能还是有点农残,不过台地能有如此表现已经很难得了
茶样太多堆不下了 又到一年春茶时,茶样满了一箱又一箱,还是拿去吸味道吧,别浪费了
存放不好,一股过期绿茶味,香气全无 从山上下来的时候在后备箱被闷了,回家又没打开透气,放置一年翻出来试,真是一股过期绿茶味
今天来聊聊涩底 一直以来对于苦涩较重的茶还是比较排斥的,新茶甚之,总觉得舌面不够干净,有紧缩的感觉,有幸无意中留下了几个样本,今日再品略有感悟,我接触过的涩底大致有入口即化的,通常有微涩绵长回甘流和极涩凶猛回甘流,还有化的慢不让人讨厌的涩底,这种情况大多也会回甘很久,带来的体验区别于化的快的那种舒畅干净的口感,更多的是一种回味的感觉,感觉几个样本试下来涩底重化的慢的通常厚度会略高一些,韵味足一些,涩底转化带来的香气也比较内敛,也是有其特有的乐趣。昆明储存下来微涩的茶2年左右基本退掉,回甘减弱一些,甜厚度和香气有较大提升,涩底重的3到5年基本可退大部分,但是依然会有微涩残存,带来的基本口感汤水融香,厚滑香甜,韵味更佳丰富些,可谓君子和而不同。
闲来无事翻到4年前开过放缸子里的小茶茶,同样的原料放在大版纳汤色的确诱人,略有陈香,但是整体损失比较严重,口感苦涩明显,回甘明显,涩感觉比新茶的时候还难化。前5泡基本呡一口就倒了,6泡开始还能喝喝,比较甜滑,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紧压的砖变松了,非常好撬,虽然叶底不烂,总感觉还是湿了,赶紧到了,伤壶伤壶。相比昆明存放的,汤色金黄都还差一些,口感干净清爽,香气正,苦涩基本退了,愉悦感强易入口,茶还是妥妥的拉回大昆明吧,版纳转化虽快,总体效果实在无爱。
春天还是罐头芭蕉花最能解忧 饭后来杯发霉茶解解腻
炸鸡蛋的好原料 喝完不丢,炸个鸡蛋吧,挑肥的噢
2019第一泡小树茶 细细的小树还能喝
喝了一堆茶样麻嘴胃疼,曾经的好茶都回不来了 各位茶农兄弟,即使树小也要好好对待,浪费这么好的生态土壤,还是好好喝口能入口的老树叶子吧,过几天乖乖上山干点活
关于茶气我也想听听大家的感觉 有的茶,沸水冲泡闻盖碗的时候就会有很强的冲击敢,喝下去也会有类似气往上走的感觉,一般这类茶比较烈,苦涩较明显,也能化,滑竹,小户塞,班章等有类似的感觉。有的茶气闻不到,喝下去感觉平平,过一会就会感觉身体偏色,6泡左右开始出汗,这类茶有后劲,一般苦涩偏弱,甜度高,回甘绵。至于后背出汗这个问题争议很大,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茶比较容易容易入口,即使苦涩化的也快,这样的情况大多会一杯接一杯的喝,不论是茶气还是水本身的温度都可能造成出汗。另一种是喝的并不多总感觉身上热,这个可能是茶多酚含量偏高,喝下去使血管系统比较兴奋,如用词不当请勿介意,造成心脏到全身的速率增加,从而出现发热的感觉。
拆铁饼,很简单 四周均匀施力,掰开再从中间轻轻分开,再掰小块就行,轻松不伤手
夜茶盲品,各路大神都把老叶子喝成了茶 我只偷偷的笑偷偷的笑,看你们以后还吹牛皮不,作为口粮已经很满意了
大家爬山拍照,我来乡下吃点野菜晒晒纸 做好准备,不落下小的细节,养精蓄锐,笑看茶山风云
墙角一枝梅,坐等营养贴 等春茶的日子看大家发帖,看着老话题不断重复,期待有些营养的帖子,前天看茶城大神半夜11点还在开直播卖茶,真是蛮拼的,回头想想有其这么累的卖茶,不如多花点心思在产品的品质性价比上下下苦功,做点自己富有的东西会更有竞争力,原地踏步难以进步,静下心来好好做事才能有更多的发展。
茶商卖不掉,茶友买不到 不知不觉普洱的圈子总是行程这样的怪圈,茶商有茶卖不掉,茶友想买买不到,反思整个市场,总的来说最强的接盘侠还是茶商,就我认识的而言,真正懂的只占少数,很多还是不太明白就入行了,导致最后手里一堆货,能卖的却不多。茶友想买茶太懂的怕被忽悠,啥都不懂的又找不到合适的,少花点时间研究故事多花点时间研究茶,从源头精心挑选诚信做事才是出路,这样茶商也能卖了,茶友也有得喝了,大家开心。
几片叶子喝一早,今天来聊聊名山大寨,古树纯料吧 所谓名山大寨,都是相对有特点的普洱茶,价格自然也不亲民,随口就来的几百年古树,上过茶山的朋友应该知道真正大的并不多,一棵树一波鲜叶要做一公斤干茶都够呛,所以单猪要比单株多,至于古树纯料,我觉得能做到100年左右的已经很不错了,几百年的就别太过执着了,即使有真的,名山茶价如此透明,那么买来的人得卖多少呢,又有几个人喝得起。一般来说茶友能喝到百年以上的古树料已经很难得了,刚入门就想直接找最好的,估计学费交的更多,各种层次的都喝一喝,尝一尝,有一个过程,也更有乐趣,每次自己品茶技术提高都会有莫名的成就感。当你真正喝懂的时候不论普洱,绿茶,红茶,黄茶各种都是相通的,不会有更多的偏见。只要能找到没农残的茶都是可以品品的。
存茶前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今夜朋友到家喝茶,感慨自己存了10多年的茶一点都不好喝,交流总结以下几点,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能有独立存茶的房间,而且大多单饼存放,不知哪学来的密封储存,无氧发酵,买一堆密封袋一饼一饼密封,这里提一下,有关塑料制品长期存茶我是不太接受的,有时候密封的茶叶放在外面都会出现很不满意的表现,这个问题我是通过一个统一放样的茶罐解决的。接下来就是原料选择,完全没有自己的标准,别人说什么就什么,特别今天带来的几十年带老茶,闻干茶已经想扔了,奈何朋友非要让我体验“丝滑”,勉强喝了一口,真心没咽下去,他视为珍宝的老茶居然就是霉变的熟茶。忍痛拿了一泡自己发酵的熟茶块给他尝尝,尽说你这红茶不错呀,都有老茶味了。不得不佩服各路“大神”的忽悠技巧,真是啥都敢说,胡乱教学。就云南本地哪个身边没有几个做茶的朋友,总有人懂,这么做事会没朋友的。总结如下,真有心存茶,首先找一个独立干燥无异味的房间,至少以提为单位存茶,最好成件,实在没法就把分提的茶一起放一个箱子里一起存放。原料的选择原则,树大树小放其次,第一不麻嘴,不割喉,口感要干净,满足以上条件再看水路细不细,回甘好不好,耐泡程度,稳定程度。最后就是合理的价位了,这时候各种大厂就是最容易获得的对照样本,对开比较,相信自己的第一味觉,再考虑价格是否合理。这样几点综合的存茶才是相对对自己比较靠谱的。
朋友说茶城里面太难混 今天给朋友送货,店里高朋满座,居然遇到斗茶,华山论剑,你来我去,什么焦糖香,文墨香,喉韵,气感,水路细腻,回甘强烈,战况很是火热,一旁的客人被弄得晕头转向,都不知道该喝哪个,为了场面不太尴尬,我中肯的简单点评了几句,总算结束了战斗。事后朋友感叹,这年头茶城不好混,好不容易来了个客户,半路总会杀出个程咬金,胡乱搅局想抢客户,真是心累。我一边安慰一边拿出随身带的小茶罐请他边喝边聊,一小时过去了,茶还是那泡茶,朋友心情也舒畅很多,这时候他才猛然发现茶依然甜甜的,一泡茶居然喝了一个小时,茶不过就是他自己刚买的,还和别人斗茶来着。很多时候喝茶就是简单的事情,不必要比这比那,大吹牛皮,简简单单少了多少烦恼,来了程咬金请他喝茶就好,甜水还在,又何必纠结是否掉水,本是一味,慢慢体会,过分强加自己的意愿只会越来越累,客人找茶更是找人,心平气和,一笔一划,认真做事就足够了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多一点耐心,少一些浮躁。
拈花一指,便知真假 爱好喝茶的朋友大多希望能尝一尝老茶,可经验不足,又无法自行判断,今日传绝招一式,若是真的干仓老茶,泡开茶底,用手一撵是不会成泥的,除了茶太嫩或者压饼蒸太狠,这样的情况只要茶是正常的香味,没有霉味或者其他让人不愉悦的香气就可以排除,不过这种情况很少,这样就可以避开80%的湿仓茶了。
今天不喝茶,来聊聊大仓库存茶方法 首先祝各位元宵节快乐,大家吃汤圆!一直以来大仓库存茶都是比较难把控的,特别是雨季尤为困难,难得的好茶也有可能由于仓储问题毁于一旦,这里简单说说我的大仓库存茶法,首先仓库分区域隔开,压饼的好茶单独集中放一起,市场货一个区,毛料生熟分开存放,底下垫双层木架,按烟囱形状码放,通风窗口正好对齐茶垛中间走道,向阳的窗口外面加设遮阳棚,防止阳光照进来。毛料堆放方式也基本一样。仓库的外墙阳光照射时间长的涂成黑色,以便于造成冷热差加强空气流动,黑色墙体这边的窗户,门根据需求来临时打开。由于温度相对高些,靠这边的主要放熟茶和月光白。由于成本限制,还在每个茶隔设置了移动彩钢瓦封闭系统,在必要的时候封闭使用除湿器。
茶叶末也别浪费,看来以前错过很多好东西 箱底剩的茶叶末,本来准备用来养罐子,随手抓了泡还是挺不错的,茶汤析出速度较快,开始汤色稍浑,口感还不错,泡了10多泡依然还有货,以后不偷懒多筛筛灰喝点末末吧。
今天聊聊醒茶,顺便让大家对熟茶有新的理解 今天以散熟茶为例,一般而言放在上下通透中间上釉的土罐里储存,即可以去除杂味又能留下茶叶的香气,两三月左右开罐就有非常纯净温和的香味,此为初醒。容器的选择根据茶叶量决定,尽量放满不要太空,这样整体效果更佳。
散的、紧的、美的、丑的、石磨的、机器的 对于一件商品来说,卖相是非常重要的,挑选茶品的时候很多人更注重品相,而忽略许多外边粗糙内在美丽的东西,遇上每一泡茶除了变质发霉都应该尝试一下,这样也许能发现更多的美。关于茶叶的压制,有机器饼、石磨饼、半机半模、铁饼、茶砖、各种沱、龙珠等等,那么大家更接受哪种压制方式呢?通常来讲选择最多的还是石磨饼,这样撬茶比较容易,损耗也比较小,但是储存下来比较容易串味,香气也会略微差一点点,整体体验一般。铁饼以南桥铁饼为代表,这样的茶新茶体验一般,存放之后常有惊喜,也比较不容易串味,缺点是难撬,干燥不好茶饼的心容易发霉。茶砖和各种沱也是紧压工艺,和铁饼类似。半机半模为机器压饼石磨成型,这样相对中庸一点,即兼顾了口感,又让撬茶容易一些,存放下来效果还不错。龙珠是蒸过之后手工成形的,有烘有阴干,这种茶新茶比较好喝,香香甜甜,后期存放体验还行。说了这么多,大家最喜欢的茶叶压制工艺是哪种呢?
前面是铺垫,最后一图莫名击中笑点 原始森林的一角,感慨大自然的神奇!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今天来聊聊自己醒茶和泡茶的基本方法 今天以散熟茶为例,一般而言放在上下通透中间上釉的土罐里储存,即可以去除杂味又能留下茶叶的香气,两三月左右开罐就有非常纯净温和的香味,此为初醒。容器的选择根据茶叶量决定,尽量放满不要太空,这样整体效果更佳。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基本存茶方式 茶叶储存最怕潮湿、异味、过度通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有单独的一间屋子用来储存,底层垫上木架,茶堆成烟囱形状,既通风又不浪费面积,四面向外也方便标记寻找,单饼最好集中放茶罐里,否则单独裸露存放口感香气会明显降低,散茶用养熟的陶罐储存,以罐子内部气息温和没有泥腥味为熟。一般来说生茶适合带釉的罐子,熟茶适合透气性好些的罐子。至于红茶,烘焙的适合密闭容器,晒红适合透气性好些的容器。月光白也适合相对密闭性好点的容器。茶叶最好储存于笋衣里,能整件储存效果更好。有的理论说生熟分开,我觉得多年下来并没发现有明显差异,我都是放一个屋里,没发现生熟串味的问题。比较干燥的地方需要在房间里放两盆水,稍微增加些湿度,这样茶叶不容易燥,比较潮湿的地方就需要用除湿机了。茶叶每存放一段时间可以拿出来试试,选择当前变现最好的品饮,也是一种乐趣,在不断总结茶叶特性后可以自己调节干湿度,通风率来达到自己的要求,这样存出来的茶更多了一份心意,喝茶也会带来更多的满足。需要收藏储存的原料最好挑没有农残,品质好一点,茶质足一些的,这才比较有储存的意义。
新春礼物,给大家分享下 文字实在发不了,大家将就看下
今天来聊聊生茶的基本制作工艺 大家都知道传统生茶制作主要为采摘,摊晾,杀青,揉捻,晒干。而现在为了提高新茶的香气口感在摊晾之后增加了萎调这一工艺,这样在杀青之前可以去除更多的水分,还可以让茶叶微微发酵一下,让香气更好,有利就有弊,新茶的表现变好了,但是后期存放香气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原始的陈香也会有更复杂多变的表现。这就使得部分老茶客接受度降低,寻不到最原始的真味,放不下那份执念。不过这样的微妙却是市场所接受的,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了新茶的乐趣,后期转化也有自己的特点。传统与现实的碰撞由然而生,这也是行业发展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这也并不是什么千古难题,人上一百,各有所爱,根据自己的需求分别选择就可以了。至于过度杀青,余温发酵后揉捻,直接杀青机炒干等等就有违初衷了。就个人而言,自己需要存放的茶,采摘,晾晒棚摊晾,杀青至刚熟,冷却后揉捻,晒干即可。如此放置一到两年,苦涩降低,汤水细柔,茶气饱满,滑润悠长,喝到后面入口就像口中含了一包甜水,心满意足~制作越简单的茶后期的空间越大,这是多年来的一点小经验。
关于金花普洱 金花普洱一直像迷一样的出现在大家视野之中,由于量少,只有极个别的情况才会出现,我遇过几次分别是在竹筒茶、蘑菇沱和紧压的砖里,感觉行程原因和湿度有较大的关系,大多都是紧压后干燥较慢的茶叶里形成的。再说口感,三种茶的主人都拿去检测过,的确是冠突散囊菌,在这里说明一下,茶叶上长黄色的霉菌,只要在没有沾染油脂的情况,是不会产生黄曲霉素的,因为油脂是黄曲霉素的生长介质。黄色的霉菌如果不是金花也可能是其他菌种。怀着学习的态度大着胆子尝试了下,有金花的茶香气大多不错,有淡淡的香味,汤色也比较干净通透,然后口感却大不相同,除了竹筒金花茶口感滑润干净以外,其他两款刺激性较强,还伴有一股藏在汤里的霉味,毫无品饮乐趣,基本无法入口。所以大家大可不必迷信金花,任何茶亲口试过才知道好坏,只要喝了身体舒服没有不适的感觉就是好东西,古树也好,台地也罢,没有农残的都是好茶。
浅谈熟茶发酵 一直以来很少喝熟茶,生茶圈子摸爬滚打,新茶伤胃,老茶又难觅,本着实验的心态开始尝试自己发酵。选料是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应该选苦涩、茶气重的,还是香甜较柔和的。与多位发酵师傅交流得知,不同风格的原料有不同的优势,不同地区的原料也有着自己的性格,只有实践才能知道最终的效果,并不可一概而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尝试自己的原料,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风格。一般来说苦涩重的茶会更加厚重些,香甜型的会稍微淡点。再来就到发酵工艺的选择,传统、离地、接种,大堆、小量各有自己的路数,在品尝过各种工艺不同优缺以后,即希望保持干净卫生,减少堆味,缓解新堆子对口腔和喉咙的刺激性,选择尝试木桶发酵,菌种选择添加少量酵母融水后发酵,由于总发酵量有限,起堆温度的上升速度和发酵过程温度控制就需要想办法保证,通氧降温也需要注意,以免烧心。所以选择盖被子和竹管中心通氧降温的方式来解决此问题。接下来就是30天左右的维护和等待了,发酵的泼水量选择一次加够,具体量根据茶叶的老嫩决定,以手抓着湿润而不滴水为宜,堆温起来一段时间茶叶会有类似酒香的气味,用探针测试问题选择是否翻堆,一般控制在60度左右,温度不足时我也会放在太阳下隔被而晒,这个主要发生在早晨温度较低的时候。发酵7成比较合适,这样茶叶不易发酸,加上起堆开沟依然会发酵的因素,相对来说7成比较容易把控,同时在压饼以后的干燥过程也有一定程度的再发酵。加之后期存放转化,整款茶就会更加充满变化和乐趣。图中我用傣棉包成小包放土罐里存放是一个茶叶的熟化过程,可以去除一定的堆味和水味,对口感略有提升。实践发现,小堆独立发酵是完全可行的,只要控制温度,注意保温就不会发馊,而且更加干净卫生,缺点就是损耗较大,大家可以酌情考虑。图中干茶、汤色为出堆7天的效果,整体口感细滑厚甜,香气也比较持久,基本没有堆味。当用心做出一款好的熟茶,品味变化无穷的滋味,那也是非常有乐趣的,也许会改变大家对传统熟茶的印象,体验不一样的精彩!
求小剑联系方式 求小剑联系方式,想买个版本好点的单机,多谢各位大侠帮助
汉中茶友报个到,版纳到西安出差的路上认识几个茶友~~ 汉中有木有茶友能提供个喝茶的地方聊聊天,交流一下,好茶不少噢~~ ---贴吧极速版 For UWP
陈皮普洱(桔普) 桔普通常用普洱熟茶和桔皮制作,基本工艺为将桔子取肉留下果皮,将普洱熟茶塞入其中,封盖,最后烘干或者晒干,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陈化即可制成,熟茶经常饮用容易上火,配以陈皮降噪去火,更显温润。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疏肝润肺、消积化滞、健胃止咳、宜通五脏,疗酒病 。普洱熟茶:暖胃、 降脂、熟茶丰富的叶黄素,叶红素对长期使用电脑的朋友也有缓解眼部疲劳的作用~~ 现在市场上有各种桔皮类植物制作的红茶,熟茶也越来越多,喜欢的朋友都可以尝试一下。
关于老茶 所谓的老茶其实尝过不少,真的老茶一般能找到的不过5到10年,已经不太容易了,其他各种红汤几十年的大多不是那么纯粹,很多朋友会把老茶和湿仓,微发酵,色素添加等联系到一起,其实光凭汤色或者味道分析也不是那么准确的,有一些特殊的工艺的确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变出红汤,没有仓味,没有熟茶味,让人很难分辨,不过这些东西一般都贡献土豪去了,普通茶友根本接触不到。再说自称懂老茶的朋友,真能有幸喝过源头可追溯身家清白的有几个。根本没有对比又何来的懂与不懂。喝茶只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喜欢就好,何必执着古树,纯料,单株,老茶。自己觉得好喝既是好茶。 ---贴吧极速版 For UWP
普洱茶品饮七步曲 茶本凡叶,没有绝对的好茶,适合自己既为佳,各位茶友也不太过执着于名山大寨和大厂经典。 第1步:看茶 成熟的制作工艺稳定,制成的饼茶外形均衡统一,薄厚外缘规整紧实。 自从有了静电除尘的机器,普洱茶卫生当今正规厂家的产品中不会出现其它杂物,而04年以前静电除尘的机器还未大量应用,老茶的杂质靠人工筛选,可能会在饼茶中出现杂质的现象。色泽区别生熟茶熟茶色泽黑褐,生茶根据年份由墨绿色(年份短)、棕褐色(年份长)条索松散→结实单薄→壮硕发干→油润新茶老茶 第2步:摸茶 摸摸紧实度茶体疏松,根据同等储藏条件则陈化速度较快,茶体紧实,则陈化速度稍慢。撬查看内外洒面指茶体表面撒上一些等级较高的茶叶,卖相更好,一口料指整个紧压茶都是一种等级的茶叶,并非金玉其外,可能败絮其中。茶饼内部张顺高老师鉴定茶饼原料 第3步:闻干茶茶 闻顾名思义,用鼻子细细闻感觉。普洱茶越陈越香,但如果存储不当,如将普洱茶与其它一些杂物胡乱堆放在一起,就会串味,吸附有其它异杂味,如产生的水闷味、草席味,烟熏味、霉味,调料产生的各种刺激性味道等等。当然,普洱茶在制作的过程中工艺发生失误也会产生各种异味。总之,有异味的普洱茶绝不是好喝的茶!喝这样有异味的茶会令你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张顺高老师闻干茶香 第4步:开汤闻香 取茶6-8克,洗茶1-2泡,公道杯倒出茶汤后,闻杯底香。有的茶杯底无香味,有的若有若无,有的香气飘散,有的直澈肺腑即为高锐。比如景迈的古树茶香气彰显,持久飘逸,冰岛的古树茶淡雅清香悠远如丝,只能品味而无香感。有的香气则是制作中出现失误导致的,比如青草味是因为采摘的鲜叶炒得很不熟导致的,而采摘的鲜叶炒时欠火候则显现生青味。调侃一句,不排除有些茶友就喜欢这样的香气,只是要买到这样的茶叶恐怕也很难。周红杰老师鉴定茶叶香气 第5步:开汤观色 熟茶红褐色,全发酵的产物。普洱生茶依陈期变化繁复,观之养眼。色泽黄绿→酒红1~2年汤色黄绿,如儿童稚气未消→3年左右汤色金黄→3~5年汤色橙黄→5~8年汤色橙红→8~15年汤色石榴红→15~30年汤色宝石红→30年以上是为酒红,有如佳偶天成。透明度浑浊→晶莹剔透浑浊(汤体犹如山洪之水,悬浮物明显可见,台地茶多如此)→不清晰(汤体有如黄河之水,悬浮物不明显)→清晰(汤体有如6月长江之水,1米可见游鱼嬉戏)→透明(汤体犹如滇池之水,水生万物一览无余)→透明发亮(汤体有如云南墨江双胞井之水,凛冽且身着光彩)→晶莹剔透(汤体犹如九寨溪流之水,精致之极巧夺天工) 稠度流水→粘稠流水(就是自来水样)→油状(有丝滑感觉)→粘稠(稠密极富质感)生茶茶汤熟茶茶汤老茶汤色 第6步:开汤品气味 品异开汤品尝,异杂味盈口,肯定有问题。一般异杂味有烟味(工艺中炒或者烘干时柴火的生烟袭扰)、糊味(工艺中弄糊了)、炒青味(晒青毛茶是炒干的而非晒干)、烘青味(晒青毛茶是烘干的而非晒干)、红茶味(新摘鲜叶没来及晒干,捂了造成叶梗发红)、水闷味(工艺中被雨水淋湿)、霉味(储藏不好产生发霉现象)。品熟不成熟→成熟清香(晒青毛茶未进入发酵的新茶)→花香(氧化程度浅)→果香(氧化比较充分)→蜜香(经过一定的发酵时间了)→松脂香(茶树保护好,采摘次数较少的叶片经过一定时间发酵)→陈香(长时间发酵产生的芳香醇的香气)→樟香(这个香气可不是一定会有的,此特殊香气有如淡淡樟木气息,肯定自然发酵时间长才能产生,当然不排除有人会为了利益弄虚作假)→药香(芳香醇长时间发酵产生的特殊香气,也不是所有的老茶都会有的,老茶之所以更多能体现出则是首先得感谢那些老茶控们选料之初就倾注了心血,根据经验首先判定将来会出现樟香或药香并精心保存,判定失误则只会出现陈香而非樟香、药香了)品层次香量由单一→变化单一(只有一种单薄的香气)→丰富(有多种香气)→有层次(同泡茶汤由热至冷产生多种不同的香气)→变化(不同泡茶汤产生不同的香气)香感下沉→高扬下沉(香气含蓄不张扬)→内敛(香气丰富而且协调持久)→高扬(香气尖锐且持久)第7步:开汤品味道 苦涩普洱茶的基本味道,俗称“不苦不涩不是普洱”。酸味(加工失误会产生)→苦涩(基准味道,品饮苦或涩感化得开否,快不快)→鲜甜(不同茶区茶叶品种)汤感指茶汤含于口中的感觉。贫乏(汤质如若无物)→薄(汤质些许感觉)→厚(汤质厚重)→饱满(汤质充盈)水路茶汤由口吞咽至胃中的感觉。粗糙(舌面感觉有毛刺)→滑(舌面感觉柔顺)→丝滑(舌面感觉溜顺,难以挽留)喉感发干(喉部有干燥感觉)→甘甜(回甜)→润(如雨露滋润,甘甜犹在)回味无→短暂→持久
普洱茶基础知识科普区 本区不定期更新普洱茶相关基础知识,让更多茶友认识,了解普洱茶,避开一些误区,少走一些弯路~~ ---贴吧极速版 For UWP
《求茶专区》 此贴为吧友专用求茶区,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吧友都可以通过此贴来求茶,需要注意的是求茶需要符合实际,例如传说中几十年老茶什么的就不建议从此处寻找了。 为此贴提供样品的茶农或者茶商必须做到能免费发样,并且在3泡以上,方便茶友留样对比。 茶友每个月有一次免费求样的机会,过于频繁需要自付邮费及茶样费用,希望大家相互理解,快乐喝茶~~ 以下为大家提供一个求茶样本,方便大家找到好茶~~
茶本凡叶,遇水而通灵《普洱茶农吧吧规》 茶本凡叶,遇水而通灵,时光匆匆,给自己留下一盏茶的时光~~ 本吧宗旨:为所有普洱茶爱好者建立一个交流平台,分享当地诚信茶农的好茶,也为广大茶商寻觅优质实惠的货源,让更多的朋友喝上健康放心的好茶。 本吧暂设茶农展示区,普洱茶基础知识科普区,求茶区,失信茶农曝光区四块。凡进入茶农展示区的需要向吧主提供资料备案,由所有吧友共同监督,如有虚假欺骗的调查属实将永久拉入失信茶农曝光区。 几大主题帖里请勿插楼留言,为大家创建一个干净清爽的展示空间。 茶农每批次产品需要有大货留样发至贴吧总部统一管理,方便日后对样鉴别,保证茶农和消费者的双重权益。 茶农在茶叶加工过程需要严格把控卫生安全,保证所有茶品的品质。 关于茶叶树龄,茶农需要按实际情况标注产品树龄,保证合理的利润空间,不做虚假广告,广大茶友也可以在普洱茶基础知识里学习如何判断树龄,用低于成本价格买到古树料的事情是基本不会发生的,所以也不必多花冤枉钱。大家互相理解,好茶来之不易,请珍惜茶农的劳动成果,也希望茶农朋友不要辜负大家对我们的信任。 本吧禁止所有外来广告,违者删帖。对于没有经过备案登记的产品出现任何问题,本吧恕不负责,请吧友注意安全。 茶友们在本吧可自由交流讨论(注:政治,暴力,黄色等内容坚决禁止)。大家文明聊天,和谐共处~~ 如有任何建议,请向贴吧管理组提出,在此谢谢各位吧友的理解与支持~~
请问各位,我的我科目二科目三发票不在了,怎么办 各位帅哥美女,我科目二科目三发票丢失了,现在补办驾照说要收练场费380,科目二科目三180的费用,需要这样重新收费么? ---贴吧极速版 For UWP
双击解锁,这酸爽 从此再也不用按电源键了,豪爽!!!! ---贴吧极速版 For UWP
请问各位,950xl接听自动开免提怎么关 请问各位大哥,950xl接听自动开免提怎么关掉,好纠结呀 ---贴吧极速版 For UWP
请问950xl接听自动开免提怎么解决 请问950xl接听自动开免提如何关掉,突然出现了这个问题!请高手指导一下 ---贴吧极速版 For UWP
想请教两个问题,希望各位高手指导一下 雨水天收的一批蜜水分比较重,现在放土罐里自然通风除水分,可是它表面还是有一层白色的小气泡,蜂蜜没有发酸或者发臭的迹象,请问这要怎么处理。另外请问大兴安岭野生蜜真的有很多吗,我看挺干净的,倒是挺像意蜂蜜的,请各位指导一下谢谢~~
大黑山,静谧中的甜蜜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奋力透过云层,为连绵的山峦勾画倩影~~兄弟们整装待发,准备进入原始森林~~运气真好,没走几步就发现第一个目标~~这才是真正的原始森林,而且还不需要门票~~树实在太高了,拍不下来!!!跨过木桥,正式开始探蜜之旅~~这不是侏罗纪公园里那啥啥啥。。。“我“叫桫椤,谢谢。。。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它依然是条水路功夫不负有人,找到好大一块~~磨刀霍霍HOHO~~一张图充分说明这是一个体力活~~ 嗨,别喝完,留点给我!!!再来一次~~那是谁偷偷咬的,站出来,站出来!!!A:天然安全的容器芭蕉叶~~ B:别转移话题,刚才谁是偷吃的!!!我向毛主席保证不是我,不是我~。~这么大老远来一趟,必须到瀑布溜达溜达~~这水真是又冰又甜~~依依不舍的离开这块神奇的土地,希望佛光永远照耀着它~~大家有好蜜可以一起分享,图文就自己花点心思做一下,请各位不要盗图谢谢~~ 这应该算是生态非常好的地方了,来回车程6小时,原始森林取蜜也不容易,一次最多收个百把公斤,希望大家珍惜大自然的甜蜜。
秘境黑山,静谧中的甜蜜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奋力透过云层,为连绵的山峦勾画倩影~~兄弟们整装待发,准备进入原始森林~~运气真好,没走几步就发现第一个目标~~这才是真正的原始森林,而且还不需要门票~~树实在太高了,拍不下来!!!跨过木桥,正式开始探蜜之旅~~这不是侏罗纪公园里那啥啥啥。。。“我“叫桫椤,谢谢。。。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它依然是条水路功夫不负有人,找到好大一块~~磨刀霍霍HOHO~~一张图充分说明这是一个体力活~~ 嗨,别喝完,留点给我!!!再来一次~~那是谁偷偷咬的,站出来,站出来!!!A:天然安全的容器芭蕉叶~~ B:别转移话题,刚才谁是偷吃的!!!我向毛主席保证不是我,不是我~。~这么大老远来一趟,必须到瀑布溜达溜达~~这水真是又冰又甜~~依依不舍的离开这块神奇的土地,希望佛光永远照耀着它~~大家有好蜜可以一起分享,图文就自己花点心思做一下,请各位不要盗图谢谢~~
求指导这是什么花呀~~ 麻烦各位大神指点一下~~
请问950xl相册无法删除干净怎么办 950xl照片删了依然有缓存,在qq微信等软件里都有看到 ---贴吧极速版 For UWP
小白兔爱吃胡萝卜 【做茶】 早春茶形成汤㡳碎片、口感微酸的原因:碎片,春季干燥,茶青水份蒸发过度、头波春量少,刹青时为了省柴火,往往用些细小柴枝当燃料导致刹青温度不稳定,建议茶青边采边放置阴凉处,并用无异味新鲜树叶保湿。微酸,茶叶揉捻后在通风差的溥膜棚里连蒸带晒,湿度高蒸气散得慢。春季太阳正好,建议在阳光自然晒干,会有较好的后转化基础。 ---贴吧极速版 For UWP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