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老师🌚 970595181
关注数: 129 粉丝数: 1,341 发帖数: 5,930 关注贴吧数: 18
从70后的六大天后和80后的四大三小,看女歌手的演唱路线情况 这里首先使用deepseek总结了下十三人的演唱风格 在划分她们的音乐风格得到如下视图: 虽然是AI总结的但其实也能看出来一些市场青睐的特点存在同质性,大致分为五种类型 艺术人格型:最困难的路线,各方面要求都高,竞争小,看受众 技术大咖型:非常吃唱功,少数民族存在优势 本色叙事型:吃音色,吃歌 动感舞台型:需要舞蹈功底,时尚化 时代偶像型;吃外貌,多数两栖 那么接下里来到了小镇做题家最喜欢的找相同点,新时代这批人,如何进行完形填空 那么显然可以看到🍞是明显的属于技术大咖型(当然我对AI这个名称是有点疑问的,我更倾向于是高机能型的大嗓唱法),并且这个类型的前辈三人均为少数民族,张韶涵查资料说有四分之一的维吾尔族血统,其他两人就是众所周知的少数民族,这点🍞也一样,说实话我是今天才知道🍞是少数民族,外表完全看不出来,可见这个类型少数民族存在天然优势。 希希自然也属于技术大咖型,并且她也是少数民族,不过她的唱功是存在缺陷的,不知道是不是伯克利的通病 藤壶天后其实是很想走艺术人格型,不过吧,她的水平支撑不了这个路线,我更愿意说她是本色叙事型 张钰琪是我印象非常深的歌手,很有自己的风格,明显的艺术人格型,不过嘛我第一次听很有趣,后面就感觉一般般了,太小众了,包括刘伯辛也是,不是我的菜。 姚晓棠其实我没怎么听过她的演唱,我感觉更像是时代偶像?不过吧友们都说和藤壶天后风格一样,姑且认为是本色叙事型。 目前看ai的分析的歌手基本都符合我的个人感受,至于其他人就完全不熟悉了,欢迎熟悉的吧友纠正AI的说法 以上这么多其实我想表达的观点是,面包的对手其实不是藤壶天后,而是同风格的前同事希希,不过希希搭上弱音,这辈子是有了,肉眼可见还会继续被压榨潜力一段时间。 正因为🍞和藤壶天后走的完全不同的路线,两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唱大歌,藤壶天后则不行,凯子这两年使了那么多手段,🍞依然屹立不倒,因为路线不同路好的基本盘是完全不一样的,反而姚晓棠才是天厚直接竞争对手,直接抢夺路好粉丝的基本盘,我个人感觉粪吧对姚晓棠的攻击烈度明显高于🍞,估计藤壶天后团队自己也意识到了。这次千灯之约事件我发现宙斯也是另类的本色叙事路线,怪不得藤壶天后蹭上了。 但也并不意味着,🍞没有直接竞争者,因为更加难受的是,两个前辈张靓颖和邓紫棋也是这个路线,一定程度上压制了面包,甚至说压制了所有这个路线的00后,也期望两位前辈尽快回归家庭进入空窗期,但从现在两人的感情状况来看,似乎是有点困难了并且随着0809这批人逐渐步入社会以及选秀的回归。后来人得压力也会逐渐上来。所以这几年真的很关键,能在30之前冲到场巡就圆满了
关于新人对新生代威胁引发的华语女歌手更新换代的周期性规律的探讨 这几天看到吧友讨论新人对新生代的威胁,我去系统了解了前面几代女歌手。发现女歌手呈现很明显的周期性规律,每隔10年会有一波女歌手涌现。较早的60后,例如梅艳芳,辛晓琪就不说了,时间太久了,绝大部分都引退或者去世了。 从70后到00后,每代都会集中出现数位较火热的女歌手,并且基本会在25岁左右到达巅峰期。 从以上图可以看到,基本上高人气女歌手,出生时间非常接近,X5年出生的女歌手几乎很难出头,这里我想和诸位探讨,女歌手呈现周期性井喷的原因。 我个人认为原因如下: 一、资本层面:行业制度 & 资源倾斜 1. 内娱主流经纪合约一直是“5 年全约+3 年优先续约”。一个女歌手从签约到发片、宣传、开个唱、拿奖,刚好5-8 年。到期后一般歌手或多或少都会因为各种原因空窗一段时间,公司才会开始捧下一个新人。这个制度天然制造十年闸口周期,当然了某公司例外,它就不存在捧人这个职能,它的主要职能是收违约金和人才囤积,是导致当前内地糊坛的罪魁祸首之一。 2. 每家头部公司同一时间只能打一张一姐牌——预算、媒体位、商演打包价都向同一人倾斜,这位一姐产生虹吸效应,直接压制同公司的女歌手。只要这位一姐还在“当打”,公司就不会把同赛道新人推到一线,而是让一姐持续营业,更不会培养年龄更大的二姐,除非这位“一姐”,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例如... 二、社会层面:传输媒介 & 粉丝交接 1. 传输媒介换代导致的审美换血1978电视→1993唱片->1998卫星电视->2004 彩铃->2008 微博->2014 流媒体->2020 短视频,每一次新渠道崛起都会重置流行公式。旧媒介捧红的音色在新媒介里可能过期,为新一批人腾位置。我自己感觉最明显的就是,流媒体时代,每首歌我会听30s左右听到副歌没啥感觉我就直接划走了,短视频时代,我只会给一首歌5s,5s没感觉我就划走了。这里古风DJ特别有优势,因为DJ的带感太强了,从一开始就让我有留下来继续听的欲望 2. 华语饭圈每 8‐10 年完成一次粉丝换代。随着一批粉丝的重心投入家庭,同一代歌手的数据会瞬间塌方,给下一批歌手让路。法师就存在很明显的粉丝断代,法师的核心粉丝为 95-00后,2020-2022 年疫情导致线下热度中断、清朗行动取消打榜数据、私生人设争议流失信任,三重打击加上新生的各种男团下未能吸引 05 后新粉,而老粉陆续结婚生子、减少投入,最终形成粉丝断代,自然出现了如今演唱会骨骨折的尴尬地步。而女歌手天然存在职业空窗期,空窗期往往会和粉丝换代重合,导致周期性现象更加明显 三、生理层面:女性生育 & 音色折旧率 1. 女歌手因为生理原因,或多或少在35岁左右多数会回归家庭产生至少5年的空窗期,同时还会撞上粉丝换代,重新出山基本已经40左右,进入职业生涯末期了,基本上不会有新作品,只能依靠老作品巡演收割热度,后面的歌手会迅速填补空缺的市场,产生周期性现象 2. 音色折旧率女>男,人耳对女声的频率敏感区间(2k‐4k Hz)衰减速度比男声快,35 岁后女歌手若不以技术补偿,现场稳定度会肉眼可见地下滑,这一点也是我比较担心的,🍞以唱功成名,35岁会是一个坎,不知道能不能稳定住。歌手直播上台的几个老牌天后是一个比一个唱功拉跨,尤其是范玮琪,这么简单的成名曲都能唱成这副样子,杨丞琳也是肉眼可见的拉胯,连英子都明显扛不住岁月的侵蚀,同年龄的王菲,我对她最大的印象就是春晚唱了《因为爱情》,第二天头条王菲走音,可见年龄对女歌手的影响之大 另外统计歌手年龄的时候还发现了“X5 陷阱”,越接近X5年的歌手,相较于同年龄段的歌手劣势越大,这些歌手恰好处于前辈当打期(X0-X4 年出生)与新人上升期(X6-X9 年出生)的夹缝 —— 前辈合约未到期,新人更具年龄优势,再叠加 35 岁左右的家庭空窗期,更难出头。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的结论是,现在这些歌手想挑战新生代为时过早,更应该关注的是10年前后出生的歌手,这批人大多还15岁左右呢,等到2030年了,才值得拿出来讨论。 这里还衍生出了些其他问题 1.为啥90年这批邓紫棋一家独秀,其他人发展明显存在问题 2.00后接棒不如预期,大部分甚至在理论巅峰期连万人馆巡都做不到,无一人可以做到场巡 后面进行思考后再给出发帖讨论 以上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