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与火2005 冰与火2005
关注数: 33 粉丝数: 187 发帖数: 9,056 关注贴吧数: 15
【学术论文】陈宣帝太建北伐述论 陈宣帝太建北伐述论 【作者简介】王光照(1953—),男,安徽合肥人, 中国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部教授。 【内容提要】陈氏太建北伐,系东晋南朝北伐史上的绝响之作。陈宣帝太建北伐的政治策略,是联周击齐;战争进程是先取江淮,而后强争黄淮交战于周。就南北对峙军事要地与江左国土安全关系论,太建北伐是内含战略防御与战略进攻的双重底蕴的。但陈氏起于南朝末造,经济武备均不及北朝,陈宣帝不能审此而失之烛远,穷兵远略将不可避免最终的失败。太建北伐始胜于周齐交争之隙,终败于北周统一北方之际,要在“合纵图齐”政略选择的失误;太建北伐最终归于失败,要在不仅折兵阃外再失淮泗,而影响亦及于南北统一的历史进程。 【关 键 词】太建北伐/政略选择/南北对峙/军事地理      萧梁末年,北方政局变动致使东魏降将侯景入梁、乱梁事丅件相次爆发于江左。 侯景乱梁之后的萧梁宗室之间的权利战争,则为北朝军事力量相机南下创造了条件。公元554年,北朝西魏占领成都之后攻克江陵;梁氏江陵政权消亡, 致使南北对峙形势发生变化。“巴蜀失,江陵陷”①,江左失其全江之防而北强南弱的形势进一步凸显。公元557年,崛起于行伍的陈霸先于建康建立陈朝。陈氏起建,国蹙势紧,被北人视为“破亡余烬”②。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南朝陈地最小》条曰:“晋南渡后,南北分裂,南朝之地,惟晋末宋初最大,至陈则极小矣。”陈地之小,不仅在于国土之面积,而关键在于失其固国之要地;一则江防上游之巴蜀江汉,二则建康唇卫之淮泗彭汴。陈氏处于江左王朝之末造,系六世纪下半叶中国南北对峙的基本态势。      陈宣帝太建初,北方王朝周、齐争战,高齐国势益衰。于是, 陈相机实施太建北伐。陈氏太建北伐经营目标集中于淮泗彭汴,先则江淮间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再则黄淮间重镇彭城(今江苏徐州);战争由两个阶段构成,战争对象经由高氏北齐而后宇文氏北周之变化。要之,太建北伐先取江淮而后复强争黄淮,就南北军事对峙形势而言,实已内含了它战略防御与战略进攻的双重底蕴。其总体趋势是进取性的。魏征论曰:陈宣帝“扬旆分麾,风行电扫,辟土千里,奄有淮、泗,战胜攻取之势,近古未之有也。”③然而,这种强劲的“近古未之有”的陈氏北伐,却在三战吕梁(彭城军事卫星城)而不克的失败后宣告结束。太建北伐始胜终败终结了东晋南朝的北伐史,不仅令陈折兵阃外再失淮泗,其影响亦及于南北统一之进程。其中关涉南北对峙中军事要地之得失及陈氏外交与国之政略诸问题,或为同志所未揭。试述论于次。              一      自北魏瓦解东西魏之分立、北齐北周之先后禅建, 统一的北中国遂演为东西相峙相争的形势。高氏东魏北齐据河洛以东届于海而临长江下游以对陈,宇文氏西魏北周据河西关陇而包长江上游以对陈;届此,南北朝以来中国南北两极对峙的格局遂开出以长江黄河为自然限隔的倒“T”型的东、西、南三足鼎立的割据态势。 要而言之,中国南北对峙态势的新的演化,将要求新的统一战争首先谋求一种战略组合;无论北朝的南进,抑或南朝的北伐,任何一方的战争行为都必须首先在外交与国内政治运作中,完成其战略伙伴构建的任务;问题在于“选择”。这就是高于战略的政略,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是确保全面战争胜负的逻辑前提。      北周,在周武帝建德(572)前后,逐步取得了对北齐战争的相对优势。 北周开始打破东西相峙的均衡格局,北朝的政治军事天平倾斜于西部,这就促进了北周东向平齐的战争步伐。史称:“建德以后,武帝志在平齐”④。值此北方再度统一又一次濒临历史门槛之际,周将韦孝宽上书策论平齐。韦孝宽策论,要之有三:一则论战役配合,曰“兼与陈氏共为犄角”;二则论战略牵制,曰“宜与陈人分其兵势”;三则论战争之外交,曰“还崇邻好,申其盟约”⑤于陈氏。究论韦孝宽平齐三策,政略核心乃在于构建联陈击齐的战略组合,而实质演绎的则是一种传统的“远交近攻”的战争智慧,即近在平齐远在平陈。平齐是第一步目标,战略组合对象是陈;平陈则是最终目标,旨在统一中国。其策论收论曰:对陈“臣谓宜还崇邻好,申其盟约。安人和众,通商惠工,蓄锐养威,观衅而动。斯则长策远驭,坐自兼并也。”⑥韦氏“长策远驭”的战略指归在于平陈。体现了周武帝“必使天下一统”⑦的政治意图。史云,北周统一战争进程,“尔后遂大举,再驾而定山东,卒如孝宽之策。”⑧
【学术论文】南北对立时期南方政权的攻守形势与军事重镇     南北对立时期南方政权的攻守形势与军事重镇      作者:胡阿祥      在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或对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内地农耕社会(1)与周边民族而主要是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对立,长城是双方对立的界线,长城南北是对立双方的主要交兵地带。(2)另一种南北对立也即下面要讨论的,是内地农耕社会内部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为代表的南北对立;这第二种形式的南北对立,在中国历史上一再形成:春秋时期华夏诸侯与楚国之间,三国时期曹魏与孙吴、蜀汉之间,蜀汉灭亡后晋、吴之间,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之间(东晋对五胡十六国,宋、齐对北魏,梁先对北魏,后对东、西魏,陈先对北齐、北周,后对隋),南宋与金之间,都是维持较长的南北对立局面。虽然这种局面的反复出现与维持,各有具体的原因(如对立双方的政治状况、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地理条件、民族关系、社会情势等等),难得一概而论,但其中地理条件的影响却始终是十分明显的事实。即以对立双方战争的主要发生地带而论,就大体总是在秦岭、汉水、淮河一线的南北推移;而对立的结果,又都是北胜过南。另外,在双方对立的过程中,北方政权多取攻势,而南方政权多取守势,即便攻,也是以攻为守。为什么会如此?下面稍作探索,而为了避免繁琐,笔者拟站在南方守国的立场上,以颇具典型意义的六朝(孙吴、东晋、宋、齐、梁、陈)为重点,进行分析。(3)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著《形势论》,历考“昔之都于南者,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南宋凡八代”“兴亡之故,中天下而论之”曰:      窃以为荆、襄者,天下之吭;蜀者,天下之领;而两淮、山东,其背也。蜀据天下之上流,昔之立国于南者,必先失蜀,而后危仆从之。蜀为一国,而不合于中原,则犹可以安。孙吴之于汉,东晋之于李雄是也。……荆、襄据江左上流,西接巴、蜀,北控关、洛。……东晋以来,设重镇以扼中原。……无荆、襄不可以国。……无淮南、北而以江为守则亡,陈之祯明、南唐之保大是也。      按顾氏所论,首重地形地势。盖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使用戈矛甲盾作战,险固的地理形胜自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我国地形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山脉水道又多东西横列,这就使得南北对立,一般总是北胜于南,六朝时期也是如此。六朝立国于南方,其东、南两面被大海封闭,缺乏回旋余地,又处低地,不便仰攻,故六朝对北方政权着重采取以守为主的防御战略,力求以舟师水战阻扼骑兵陆争,(4)而其守国所恃者,则在于长江淮河及秦岭巴山。进之,控扼长川大山者,又在于重镇要地,所谓“制敌必以全力,治力必以要地。所谓要者,至近而主于我者是也。主于我则我逸而敌劳,我静而敌动”(5)。盖在我国古代,战争的基本方式为“攻城”与“野战”。其中,六朝以经济、武备均弱于北方,又重在守城,特别是高筑墙、广积粮,以守住军事重镇;在重镇之间,则以众多的郡县军戍为要地,彼此间相互策应,以收到“城壁相望,其间远者才百余里,一城见攻,众城必救”(6)之效,从而构成为整体防线。(7)再者,险固的地理形胜与重镇要地之间又需唇齿相依:“古之善守者,所凭在险,而必使力有余于险之外。……此则我之战守有余地,而国势可振。”(8)另外,战守之间,也是相互依存与配合的。总六朝而论,为偏安政权,但诚如诸葛亮《后出师表》所言:“王业不偏安。……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以此,六朝政权虽以守为本,至于乘间攻伐,则亦不惮用兵。      六朝之攻,南宋李焘《六朝通鉴博议》曾概言之曰:                  
【学术】试析陈寅恪先生的关陇集团概念      试析陈寅恪先生的关陇集团概念      曹印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博士研究生   西安710062)      摘要:本文旨在解读陈寅恪先生发明的关陇集团概念,廓清前人对此概念的模糊认识。通过对此概念生成相关文字的解读,逐一理顺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流变。从种族文化入手,解读此概念的逻辑起点与终点,即生于胡汉融冶,止于胡汉再次分野,接着以影响集团流变的种族文化要素府兵制为线索,解读关陇集团的发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脉络。      关键词:唐代;关陇集团;陈寅恪;种族文化;胡汉融冶      关陇集团概念是陈寅恪先生发明的。这一概念,60多年来被海内外学人广泛引用,似乎已成定论。但对此概念,陈先生并没有专门的界定,只是在他的作品中或隐或现的暗含其间,给后人的感觉是有道理,但总觉得有些朦胧,甚至引起理解上的争议。1997年黄永年先生在《关陇集团到唐初是否继续存在》一文中,用是否具备“融冶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和“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两个特征衡量太原元谋立功名单和唐高祖朝宰相名单,以及太宗朝功臣实封差第名单、宰相名单、图画凌烟阁名单中人物分属,认为“太宗和高祖同样不再执行关中本位政策,关陇集团之不复存在确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文史探微》,P169)1999年6月,雷依群先生在《史学月刊》上发表《论关陇集团》一文,也认为关陇集团“只存在于西魏北周一代。其起源发苗于贺拔岳,发展形成于宇文泰,自杨坚的禅让方式取得北周政权后,此集团便不复存在,更不必待于武则天之破坏。”2002年,厦门大学学报第一期发表了雷艳红《陈寅恪关陇集团说评析》一文,汇集了现当代学者的对关陇集团概念的各种解释,她的结论也认为,到隋王朝建立已经没有关陇集团赖以存在的政治环境了,集团瓦解消亡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此集团真如几位作者所言,那么陈先生构建的隋唐史体系也将随之瓦解。笔者怀着困惑,重读陈先生的遗著辨析这一概念。      在陈先生1940年完稿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中初步提出这一集团的产生背景:宇文(泰)苟欲抗衡高氏(欢)及萧梁,除整军务农、力图富强等充实物质政策外,必应有精神上独立自成一系统之文化政策,其作用既能文饰辅助其物质即整军务农政策之进行,更可以维系其关陇境内之胡汉诸族之人心,使其融合成为一家,以关陇地域为本位之坚固团体。此种文化本位政策,范围颇广,包括甚众,要言之,既阳傅周礼经典制度之文,阴适关陇胡汉现状之实而已。[1](p17)      1941年在他的论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中又进一步阐发“关陇集团”概念:      有唐一代三百年间其统治阶级之变迁升降,即是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所鸠合集团之兴衰及其分化。盖宇文泰当日融冶关陇集团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以创霸业;而隋唐继其遗产,又扩充之。其皇室及佐命大臣大都西魏以来此关陇集团中人物,所谓八大柱国即其代表也。当李唐初期此集团之力量犹未衰损,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系统之阶级,故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而将相大臣与皇室亦为同类之人,其间更不容别一统治阶级之存在。至于武空明,其氏族本不在西魏以来关陇集团之内,因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辞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之制度等皆是也。此关陇集团自西魏迄武空明历时即经一百五十年之久,自身本以逐渐衰腐,武氏更加以破坏,遂致分崩堕落不可救止。其后皇位虽复归李氏,至玄宗尤称盛世,然其祖母开始破坏关陇集团之工事竟及其身而告完成矣。[2](p47)
【资料】陶弘景事迹类编          陶弘景事迹,前篇所录多种传记资料载之已详,复检子史杂书、笔记小说兼及佛道经典,又得隐居轶事多条,乃芟去与传记重复者,厘为五门,曰轶事、曰艺术、曰著作、曰遗址、曰师友门生。需说明者,本编所录隐居事迹,皆照录原文,不作考辩,如轶事门中佛书所记诸条,多不见正史及道经传记,按陶氏佞佛事颇为黄冠所讳言,而释子又不免夸大其词,故真赝难辨。又艺术、著作两门,辑录前贤有关隐居书画、著作记载,侧重评价之词及版本流传,若诸史艺文志仅记书目,碑帖目仅标名称者,一般不录。自知性僻难谐俗      (一)轶事      陶弘景字道(通)明,魏郡平阳人也,自号华阳隐居,常谓人曰:我心桓如悬镜,触物不遗。好行阴德,拯济困穷,合施诸药,远近赖之。平生未尝昼眠,看书必至夜半,好闻松风之声,少绝肥膻,晚惟进飠迅答、紫菜、生姜,饮酒能至一斗,而断不醉也。(《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六》引《道学传》)      陶弘景字通明,魏郡平阳人也,自云华阳隐居,梁高祖太子从而受道,梁简文、邵陵诸王,谢览、沈约、阮忻、虞权并服膺师事之。(《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九》引《三洞珠囊》)      丹阳陶弘景幼而惠(慧),博通经史,覩葛洪《神仙传》,便有志于养生,每言仰视青云白日,不以为远。初为宜都王侍读,后迁奉朝请。永明中,谢职隐茅山,山是金陵洞穴,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华阳洞天,有三茅司命之府,故时号茅山,由是自称华阳隐居,人间书疏,皆以此代名,亦士安之玄晏,稚川之抱朴也。惟爱林泉,尤好著述,缙绅士庶禀道伏膺,承流向风,千里而至。先生尝曰:我读外书未满万卷,以内书兼之,乃当小出耳。齐高祖问之曰:山中何所有?弘景赋诗以答之,词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高祖赏之。(《太平广记.卷二百二》引《谈薮》)      元帝尝著《金楼子》,曰:余于诸僧重招提琰法师,隐士重华阳陶贞白,士大夫重汝南周弘正。(《南史.周弘正传》)      吾(萧绎)之亡也,可以王服周身,示不忘臣礼,《曲礼》一卷、《孝经》一帙,《孝子传》并陶华阳剑一口以自随,此外珠玉不入,铜铁勿藏也。(《金楼子.终制》)      故言陶弘景者,隐于句容,好阴阳五行,风角星算,修辟谷导引之法,受道经符箓,武帝素与之游。及禅代之际,弘景取图谶之文,合成“景梁”字以献之,由是恩遇甚厚。又撰《登真隐诀》,以证古有神仙之事;又言神丹可成,服之则能长生,与天地永毕。帝令弘景试合神丹,竟不能就,乃言中原隔绝,药物不精故也。帝以为然,敬之尤甚。然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法,及即位,犹自上章,朝士受道者众。(《隋书.经籍志》)      初(齐宜都王萧)铿出阁时,年七岁,陶弘景为侍读,八丅九年中,甚相接遇。后弘景隐山,忽梦铿来,惨然言别,曰:某日命过,身无罪,后三年当生某家。弘景访以幽中事,多秘不出。觉后,即遣信出都参访,果与事符同。弘景因著《梦记》云。(《南史.萧铿传》)      丹阳陶弘景隐于华阳山,博学多识,尝为诗曰: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谈空,不意昭阳殿,化作单于宫。大同末,人士竞谈玄理,不习武事,至是,景果居昭阳殿。(《梁书.侯景传》)      天监中,茅山隐士陶弘景为五言诗曰: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谈空。不意昭阳殿,忽作单于宫。及大同之季,公卿唯以谈玄为务。夷甫、平叔,朝贤也。侯景作乱,遂居昭阳殿。(《隋书.五行志》)      如茅山道士陶隐居,撰《众醮仪》,凡十卷。从天地山川星辰岳渎,及安宅谢墓,呼召魂神所营醮法,备列珍奇,广班绫彩,多用蒸鱼鹿脯,黄白蜜饭,清酒杂果,盐豉油米等。先奏章请唤将军吏兵,道士等皆执手版,向神称臣,叩头再拜,求恩乞福,与俗并同。既非出家,具造邪业。(《辩正论.卷二.三教治道篇第二》)
【大家都来】与某个混帐队球迷吵架了,来支个招 说明:以下聊天的宇文若尘楚庄王是我,事情起因于有人在群里发了张图片,上有个混帐举着个牌子,上面是诬蔑国米的4-3-3-3阵容,多出来的三个人是穿黄衣服的裁判,我看了很生气,故此有以下聊天内容。 宇文若尘楚庄王   19:14:46 切 宇文若尘楚庄王   19:14:53 莫名其妙 追求LOLI我色狼   19:15:20 很有道理 宇文若尘楚庄王   19:15:34 这张图的人不是无知就是无耻 宇文若尘楚庄王   19:15:46 做人是要凭事实讲话滴 追求LOLI我色狼   19:15:56 说这张图有问题的人不是无知就是无耻 追求LOLI我色狼   19:16:05 事实啊事实 宇文若尘楚庄王   19:16:26 什么叫事实? 宇文若尘楚庄王   19:16:29 摆出来啊 宇文若尘楚庄王   19:16:34 列个统计数据啊 宇文若尘楚庄王   19:16:45 不要多,从01年开始就好了 追求LOLI我色狼   19:16:47 从前的咖啡啊,金表啊 宇文若尘楚庄王   19:16:57 哪些队干了哪些好事,全列出来 宇文若尘楚庄王   19:17:04 看谁干的好事多 追求LOLI我色狼   19:17:12 以及被裁判吹掉4个丢球还0:3的比赛 宇文若尘楚庄王   19:17:35 某队电话门不知咋整的 宇文若尘楚庄王   19:17:41 被扣分 宇文若尘楚庄王   19:17:56 做球迷互相攻击是很幼稚的 宇文若尘楚庄王   19:18:02 但我喜欢用事实说话 追求LOLI我色狼   19:18:19 电话门的判决说得很明显吧 宇文若尘楚庄王   19:18:40 也别小挑几件事,有选择地挑,而是将所有事情列出来,摆阳光底下晒,不知道某队球迷敢么 追求LOLI我色狼   19:18:39 事实陈述得很明白吧 追求LOLI我色狼   19:18:54 列啊 宇文若尘楚庄王   19:19:18 我知道,大俱乐部很少有些自己多干净的,但是人就怕比,人比人气死人 追求LOLI我色狼   19:19:44 是啊,大国际那么“纯洁”,名声在外啊 宇文若尘楚庄王   19:19:55 追求LOLI我色狼   19:21:06 雷科巴的护照卡隆的药, 赫雷拉的咖啡味道好。 安布罗西亚那美名万古传, 梅阿查敬礼墨索里尼笑。 大国际时代金表打造, 健身房连裁判都不敢要。 特隆凯蒂电话刚放下, 罗西就赶着领赏报到。 追求LOLI我色狼   19:21:26 好湿啊
[极端重要之资料]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 一、叙论 李唐传世将三百年,而杨隋享国为日至短,两朝之典章制度传授因袭几无不同,故可视为一体,并举合论,此不待烦言而解者。独其典章制度之资料今日得以依据以讨论者,仅传世之旧籍,而其文颇多重复,近岁虽有新岀遗文,足资补证,然其关系,重要者实亦至少,故欲为详确创获之研究甚非易事。夫隋唐两朝为吾国中古极盛之世,其文物制度流传广播,北逾大漠,南暨交趾,东至日本,西极中亚,而迄鲜通论其渊源流变之专书,则吾国史学之缺憾也。兹综合旧籍所载及新岀遗文之有关隋唐两朝制度者,分析其因子,推论其源流,成此一书,聊供初学之参考,匪敢言能补正前贤之阙失也。 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岀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所谓(北)魏、(北)齐之源者,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自东晋至南齐其间所发展变迁,而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摹仿采用,传至北齐成一大结集者是也。其在旧史往往以“汉魏”制度目之,实则其流变所及,不止限于汉魏,而东晋南朝前半期俱包括在内。旧史又或以“山东”目之者,则以山东之地指北齐言,凡北齐承袭元魏所采用东晋南朝前半期之文物制度皆属于此范围也。又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则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详论者也。所谓梁陈之源者,凡梁代继承创作陈氏因袭无改之制度,迄杨隋统一中国吸收采用,而传之于李唐者,易言之,即南朝后半期内其文物制度之变迁发展乃王肃等输入之所不及,故魏孝文及其子孙未能采用,而北齐之一大结集中遂无此因素者也。旧史所称之“梁制”实可兼该陈制,盖陈之继梁,其典章制度多因仍不改,其事旧史言之详矣。所谓(西)魏、周之源者,凡西魏、北周之创作有异于山东及江左之旧制,或阴为六镇鲜卑之野俗,或远承魏、(西)晋之遗风,若就地域言之,乃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所适应鲜卑六镇势力之环境,而产生之混合品。所有旧史中关陇之新创设及依托周官诸制度皆属此类,其影响及于隋唐制度者,实较微末。故在三源之中,此(西)魏、周之源远不如其它二源之重要。然后世史家以隋唐继承(西)魏、周之遗业,遂不能辨析名实真伪,往往于李唐之法制误认为(西)魏、周之遗物,如府兵制即其一也。 此书本为供初学读史者参考而作,其体裁若与旧史附丽,则于事尤便,故分别事类,序次先后,约略参酌隋唐史志及通典、唐会要诸书,而稍为增省分合,庶几不致尽易旧籍之规模,亦可表见新知之创获,博识通人幸勿以童牛角马见责也。 又此书微仿天竺佛教释经论之例,首章备致详悉,后章则多所阙略(见僧佑书三藏集记拾僧睿大智度论序及大智度论记。寅恪案:鸠摩罗什译经虽有删烦,然于大智度论实未十分略九,盖天竺著述体例固如是也,后人于此殊多误解,以其事非本书范围,故不详论)。故于前礼仪章已论证者,如三源中诸人之家世地域等,则于后诸章不复详及,实则后章所讨论仍与之有关也。谨附识于叙论之末,以见此书之体制焉。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