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ghe135 qinghe135
关注数: 55 粉丝数: 275 发帖数: 1,392 关注贴吧数: 20
课改教材的变化 此次新课改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1)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2)力图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变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及多样化教学方式。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教学形式的变化多于教材内容的变化。不论教材怎么改变,学科的知识结构相对稳定,也就是说,高考要求学生们掌握的主干知识,在新旧教材上是一致的。新旧教材中,80%的知识是相同的,新教材中新增内容20/100左右。 从学习内容来看,新教材的变化表现为“删、增、变”。新教材变得更容易掌握与学习。与旧教材相比,删减的是理论性特别强、学生不容易接受的东西,即“偏”“难”“怪”的内容。增加的是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的内容。新教材更加注重实用性。 所谓的“变”,主要体现在由“狭而深”变成“广而浅”。也就是说,过去的课本内容是理论性较深,而知识面较窄,实行课改后,教材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广,但深度变浅,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所以学生的学业负担不会加重。新课标的必修课是高考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双基知识和技能,而这些大多出自于旧教材中的重点知识、主干知识与基本概念。 新的考试大纲与高考试卷命题,旨在实现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方向的转变,重在考查考生学科各项能力,特别是调动与运用已有学科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可以这么理解,所考知识内容基本上是不变的,只是考试的角度有些变化,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权威人士在2009年2月23日《华商报》中刊文《明年新高考复读之路在何方》,明确指出:“高考题中直接来自教材的比例很少,高考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掌握学科基础及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新高考方案“对每年占到一定比例的复读生和社会考生都有考虑,所以考生不用过分担心。”新教材由若干模块构成,与旧教材的单元知识体系不一样,但这点差异丝毫不影响知识的客观性和认知的规范性。      据了解,自2001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开始全国高考改革进程至今的9年间,各地的高考试卷,都本着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来命制的。近几年的旧课程试卷,已经大量融入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而明年新课程的试卷也会本着逐步过渡的原则来命制。省市教委有关人士已明确表示2011年的高考不会出现较大的“落差”,力图让新旧课程的考生都能适应。因为高考不仅是选拔人才的水平考试,更是关系到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不是河南人,替河南说句话 我不是河南人,但父母在河南国有大企业工作,所以我户口也在河南,我要参加河南的高考,我来十几年了,我们这企业挨着乡村,企业80/100是外地人,而且人很多。在此为河南人说句公道话。 人口多是事实,但跟计划生育无关,类似我们这样的大企业好几万人的基本都是外地人,而且附近村庄里的农民很多都是四川和湖北来的,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民喜欢河南,大平原不用背上背下,比他们老家舒服多了。 河南地理位置有优势,历史上哪个朝代有工业发展?不是都是农业为主,这土地多,气候好,风调雨顺,所以聚集的人也多,当然有吃的,生育存活率也高。历史人口基数多密度大导致现在人口多。 其实每年应届高中毕业生没那么多,复读生参加高考的今年是1/3达到30多W,这是长期的录取率低造成的积累拥堵。 中原大地四通八达,人口多,好做买卖,生意人大多是外地的,饭馆基本全是四川湖南的,山区来的人感觉比他们老家好,就落户在这了。 我们企业的学校条件相当好,但附近乡里的中学,县里的中学就别提了。 小学还好点,中学开始基本一个班120多人,都是标准教室,挤的没法说,有关系的学习好的多交3000多元上个小班,小班是80多人。农村中学的宿舍高低床,一个床睡两个孩子,两个星期回家一次洗一次澡,学校没澡堂,农村学生的生活费一个月是60元-80元,开始我以为是吃菜的钱,其实是饭菜全包了,说起来其实早上是面条,萝卜白菜。 中午,馒头,咸菜,晚饭馒头,包谷糊糊,很多孩子从家带的咸菜。我们这农村一点不穷,因为靠着大企业。但学校伙食这么差,是因为人多,没法做。 高中是到县里,条件好点,还是两个星期回家洗一次澡,带包脏衣服换包干净的,伙食好点,人太多,分年级吃饭,后去的基本都凉了。小跑去食堂,买个馒头,边走边啃,到教室就吃完了,中午不回宿舍,都是在桌子上趴一下接着学习。从早上5点半开始到晚上10点,是不进宿舍的。有的学校管理很严,中午也不让出校,想出去吃饭要班主任写条子。我的同学有几个为了留级转去过地方的中学受不了。 我们学校老师不够,借了个地方的老师来上课,一口河南话听不懂,但她一遍一遍的讲,太敬业了,我没过这样的生活,但我了解,他们离我太近了,河南的孩子就是这样过的,河南的老师星期六星期天都在上课,基本是义务无报酬的,因为习惯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