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新yyx
杨一新yyx
关注数: 42
粉丝数: 95
发帖数: 5,073
关注贴吧数: 12
江浙春兰
内功经云:按肩以炼步,逼臀以坚膝 最近看他争吵的心烦,一潭混水。咱们也来段经按肩以炼步,主要这一段难以理解。前几天玩了一下吴老师教的那个桩,两手下按的,又在走步中加了进去,肩胯是一个平面不动,然后保持竖劲走步,肩自然而然就跟上劲了。
筋骨练习和真劲培育(转载)———大成拳与形意拳的东西大体接近 筋骨练习和真劲培育 一:筋骨练习就是易筋腾筋,使筋粗而长,体整如铸,乃至筋骨抻拔、筋骨抖颤、拉筋开骨、拧筋出槽、炸力爆发、整劲乱发,首先通过站桩将手腕、脚腕、胯根几处的大筋即腾涨而起,要比常人粗而长。 二:真劲培养就是培养气血浑厚、丹田气足、带脉充盈、腰松后鼓、开关展窍,达到腰腹充实鼓荡,内部气机旺盛,气血充盈,由内部浑圆而达精满气足神旺之境界,由内而外,力达梢节。而且气血足了,自然通关开窍、筋骨舒展,实际上筋骨锻炼的抻筋拔骨必然要有内部气血的充足滋养才行!!!实际上初站桩的蚁爬、电麻感、麻热胀三触就是气血流通的感觉,此时心地豁然开朗,极爽快心情,不懂气血、筋骨训练,就不懂站桩,实际上姿势的各种要领都是为了气血的通达和大筋的挣力而设计的。 如果是新手,可以多参考李康、高臣、王红宇、形意太极刘志良等人的论述。张恩彤先生方法是︰颈部正直,练功的过程始终使项部(后脖子)贴着上衣后领,项部离开衣领为伸脖,后压衣领为枕脖。张恩桐先生之桩功劲力来源于低架桩(亦称大浑圆),目的是为了培养腿部力量的弹抖功能,也是为了使内劲更加充实、饱满。所谓气充则力强,技击桩之练法注重于神意与肢体的松紧运动,即精神、意念的内部活动是否能够使肢体产生相应的反应。技击桩是在外形不动的情况下,运用大脑的精神假借,使人体内在气血向所思方向运动。 如果能达到这一步,那就会感到虽外形未动,但内劲的催动而使形体有了极其微小的动(动状之态),这样,自身就有了阻力感,则具备了动的条件(即试力功夫)。但是,桩法训练的过程,须培养出充实的内劲,所谓“体整如铸,身如灌铅”,即整体外在为坚实的支撑架,内在如充气的皮囊,外形虽实但不僵,不影响动转的灵活。所谓“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其含义极深,并非单一的放松。只有大筋撑起,在桩功中真正体会出虚灵挺拔才可以谈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匀整,比如胸背大筋腾起后,肩背联成一体,不仅力量倍增,发力迅猛,而且在外形看上去有厚实园浑的大型! 伏虎桩:以左势为例。两脚呈“丁八步”自然站立,左脚尽量前伸,把步子放大,以自己能下坐为度。臀部下坐,前脚尖略向左分,前膝向前顶;后脚尖内扣,后膝向内裹,前膝后胯形成前后之斜面争力,上体正直,两手向前伸展,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左手位于前腿内侧,手指指向身体斜下方,手心朝右,手背自腕部向小臂回拉,肘部弯曲向外撑,肘高于手,肩高于肘,手背距离前腿内侧一拳左右,手高于膝约一拳;后手位于后腿内侧,手掌心向左,与左手心相对,指尖亦指向身体的前下方。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间隔两拳左右,前后相距约一拳,后手腕亦回拉,肘部微弯曲,肩高于肘,肘高于手。身体的重量可大部落于右腿,具体可为前三后七、前二后八,头往上领,臀下坐,形成上下二争力,前足尖向后挠劲,后膝向里裹劲,后脚向前踵劲,两腿有夹剪之劲,前膝与后胯相争,且前后胯拧成一线,五趾抓地,含胸拔背,两肩内扣,同时又需放松,双臂肩撑肘横,两手撑托,十指抓劲,手向后背劲,食指有勿眉之劲,腰脊向后挺劲,命门后撑分享:
如何做到力由脊发)转载 内家拳讲“身备五张弓”!何谓五张弓:“两臂,两腿,带脊柱的弓”!在这几张弓里面,尤其是脊柱这张弓,最难把控。 如何可以做到:“力由脊发”呢?大家都知道“翻背劲”非常厉害,这把劲力离不开脊柱的作用。力由胯起,上提腰,下压腿,将劲力对撑发出。 要使脊柱发劲,必须首先让其具备发劲的因素,大脊跟古代用的弓的构造非常相似,且同样具备弹性,关键是我们如何运用好这张弓。打比方讲,尾椎骨跟大椎骨是“弓”的两个端头,那么,我们首先得固定好这两个点的形态,才可以将弓拉开。脊柱这张弓,我们无法借助外力,将弓拉满,那么,我们就利用自身的对撑劲力来达到拉开弓的要求。打个比方,我们将一根竹片置于两手掌之间,然后,两手掌相向用力,则竹片会被撑弯,此时的竹片,也就具备了动能。身体脊柱一样,我们将肩压好,胯持续上顶,迫使脊柱压弯,就如同我们挑重担时,起不来的感觉,腿在蹬,胯在顶,脊柱被压弯,此时的脊柱,也就具备了发力的状态。 我们在练拳时,要充分地运动好以上的力学原理,压肩、顶胯,将脊柱压弯。出手时,肩不能松,松了以后,则会出现了劲力上窜的现象,长此以往,头部会产生晕厥的现象,更甚者,会出现脑震荡的迹象。 劲力自来水管道中的水流,一个支流堵住了,它会流向其它的方向。劲力也一样,当胯部的劲力,通过腰背,传递到肩的时候,压肩扣肩,劲力自然窜向两手臂。 所谓“打人不费力”, 并不是不用力, 而是充分运用了大筋崩弹所产生的动能,达到发劲的目的。有很多人跟我讲,我年纪偏大了一些,是不是练心意拳不太适合,其实我们的训练体系采用了筋骨发劲,在正确掌握发劲方式以后,可以很轻松完成训练的,根本就不存在吃不消,练不好的说法!反而年龄偏大一些,筋骨更加老道,劲力会更加通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些老前辈,老宗师,即使到了残余之年,一样可以一掌将人打飞的道理! 以前总是在讲“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很多人把这个归属于练丹田,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丹田本不存在,只是一个假想,如何又能练得了呢,真正需要我们盘练的,是你的大筋,关节,跟内脏,这些的强大,才是你骄傲的本钱。 我认为在健身房练肌肉的人是最勤奋的,他们一周不练,肌肉的质感立刻会发生变化,所以每周都得坚持训练,以保持好原有的肌肉质量。练拳,我觉得倒是最省事的,因为大筋一旦练开以后,哪怕吃饭拿筷子,走路散步,都在用着它了,所以功夫到了,你即使五年不去盘练,它都不会退! 练拳,就是练回动物的本能,让我们自身在速度、力度、敏感度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打实战需要“术”但这些并不需要多,就像老虎、狮子,包括猫、狗,它们的绝招也就三两下,凭借的就是那份与生俱来的灵动性。《心意拳》讲,灵劲上身天地翻,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做到一个“灵”。 我们在实战中,能够做到单个弓发劲,也可以多个弓一起发劲,甚至还可以几张弓产生合劲,打出一股霸道的劲力,当然这需要手脚,大脊的筋骨跟神经反射的高度结合。“惊起四梢永无惧,灵劲上身天地翻”。
形意拳的“简单”(转载) 练形意拳,凡是想着表现出来劲的都是努劲,形意拳,一蹬一踩,全有了,使啥劲啊拳打三节不见形,要的就是个整。练拳练出来是起躜落翻的四起四落,大多数人根本没明白,所以孙老一说就是三害莫犯,三害就是:努气,拙力,挺胸提腹。形意拳练对了,是自己本身就能自然而然出来那种整劲。就像孙老说的,都是些平常动作你越觉得有特殊,越想表现出来自己的“劲”,越找不到劲形意拳,不过意动形随,横顺而已,窗户纸,但是练到才明白三害莫犯,努气,拙力,挺胸提腹七要做到,原来觉得做到这些很容易现在想想,真的做到了,就真的会了很多人练了几十年,大多数都还在努气,拙力,只要你想着使劲,那你肯定练错了,形意拳那个劲是本来的,自然而然的,是通过规矩现出来的动作整齐的劲,是将散乱之气练整齐了,是将一盘散沙凝固了,质量还是那样重,但是内在结构变了。练到了,形意拳就是一蹬一踩。这就是为什么不同形意拳谱抄本都说“脚打踩意不落空”。还说“消息全凭后脚蹬”。还说“打人如走路”,不过就是走路而已。一起一落好多年才明白,越简单越对。这也就是孙老的书为什么那样言简意赅。孙老的书,都是说到根本上,多解释只能是越解释越迷惑,多说就是错,就是赘言。只有你练到了才明白原来就是平常动作,只不过按规矩练到了。
站桩不同阶段练习要点及其原理 转载 站桩首要练的是养气,气是支持人的生命、力量、体能等物质性的东西。人要呼吸、要吃东西、要排放、要动还要静,这是自然规律。人不可能不吃东西,不吃东西就饿死了;吃了东西不可能不排放;人不可能不呼吸,不呼吸就死了i人不可能不动,总不动成天躺着,也是要死的;人不可能不静,总动不静人就累死了。气是解决前二个问题,鼻的呼吸,口的出入,经过五脏协调配合工作在骨里产生气进入血液,储存在肌肉里,它支持着人的生命、力量、体能,如果气不能正常的产生、运转,不是弱就是病,甚至是死。所谓“气生于骨而连于筋”,“血是气之海,肉是气之囊”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中国的老祖宗们在唐代就研究出来了。怎么养气?首先配备好间架,头直、目正、神庄、心静、手心要扣、双手五指分开尽量长伸,后成抓物状,脚心要扣、足趾如抓地状、顶心要扣、项背要竖、前脚要回收、胸、背要圆,再加上一些轻松愉快的意念活动。正常人持桩大约一年的时间就能把气养好,休弱多病者要延长。持桩者自己觉得有劲了(不见得真有劲,自己觉得有劲就行),工作生活中觉得精力充沛,不容易疲劳就是气血充足了,五脏六腑工作正常了,达到此种程度就可伸筋了。 上面说的其实就是所谓的松桩,通过松桩练习,可以让气血重新旺盛起来,身体强壮起来。因为“气生于骨而连于筋”,“血是气之海,肉是气之囊”,说明气血足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紧桩练习。联系到具体的卧虎功,卧虎功属于桩功中非常吃劲的功法,看来练卧虎功的兄弟最好是年轻人,身体健康,之前吧里有个兄弟认为体虚的人不要练卧虎功,其观点是对的,我当时还有异议呢。 如果身体不是很好建议先练习其他强壮身体的功法,如果实在喜欢,那就别往时间上比,每天只练习2分钟,当作强身的方法。
站桩很重要的筋骨之功 转载 古言“太极十年难上身,十年形意打死人”这取决于对桩功的认识和修为的深浅,柔劲由刚而生,刚劲由柔而化,刚而化柔才是真刚,柔中藏刚才是真柔,所以很多练太极拳的朋友,只知松柔舒适而不知张弓勒弦之紧,自然不能练就制人的功夫,乃至几十年辛苦的桩功修为,只处于养身阶段。一味松柔处处不着力(劲、非后天僵死之拙力)就算每天站桩五小时,也无收获,只会流入气功的麻、痒、胀之类的养身阶段,更谈不上改变人身机能结构,整体连接,筋骨起棱,五弓具备,肌肉松柔似童婴的境界。 所以桩功的首要任务是校正后天不良变形的形体,恢复先天自然结构形态,以达到整体如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生不息之动,那么筋骨之功的刚劲修为,则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法了,这也是“一年形意打死人”的最重要一个原因,再次强调一下“柔由刚生”,首先就要校正桩法的间架正确到位,易肉、易筋、易骨、洗髓等,然后才是化刚归柔,从而达到刚柔相济的高深功夫,而不是聚柔成刚的假刚假柔。下面简介一下桩法的几个关键位置的校正到位标准,以此看桩形则能成为内行看门道,再不会是外行看热闹了。
谈谈通背拳开肩的过程及感受(转帖)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360doc.com%2Fcontent%2F16%2F1208%2F08%2F31294239_612909620.shtml&urlrefer=00465b405bb220b7647880ba65495175
非常好的视频,特别注意老先生的胯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pps.tv%2Fw_19rv4yj6kp.html&urlrefer=c9d1ac11d5efd598470ea09357ac1e98
拳由心发 转(孙伟) 大家聊得不错 形意拳我认为只要搞对了,有时候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入门了 孙老说过这个 要是一位形意拳只是以求刚猛,其他很多拳种足以 但是当年练其他拳的遇到了形意拳第一代第二代, 都开始练形意拳 现在我们见到的好多视频给人家看,其实都是为了表现自己形意拳的刚猛,发力。估计平常练拳不那样 比如说孙老比喻方图原图,其实就是比喻 方图圆图的道理,其实就是说都是将周身散乱之气收于丹田 也就是说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这个是一个状态 就是说时时刻刻处于这种状态 所以孙老说时阴时阳,一气活活泼泼 不知道你们明白不明白我说的意思 孙老说: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缩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于人者,即此也。不能笔之于书者,亦即此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〇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 这段文章一生中要读几十遍 其实说来说去,就是内外一气流行 运用全凭当中一点子 就是周身散乱之气收于丹田 内外一气,真正的成为一气 先后天如一 全凭那个灵气 悟彻本原,其实就是这段太极拳名称所说的 是有无不立 无意之中是真意 大多数人没理解孙老所说的这段话 古人不能明示于人者,即此也。不能笔之于书者,亦即此也。 多少人在这里迷惑了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 其实这时候慢慢的会散乱的 所以去练拳时将它收敛起来 呵呵,我也是明白道理。练不到那 三拳道理实心球绣球气球,其实中心还是这个一点子 三球也是比喻 你说的那个也对,静为本体,感而随发,就是动 就是这个静的作用 所以说静为本体,动为作用 一个东西存在,总是有它存在的用处 这就是顺化 慢慢的气聚在一起先后天合为一体 一动一静,皆合乎道,不对的地方,慢慢的会感觉到,或者别人指出来,你再用心改正 呵呵,就想写字,越写越好但永无止境 不少书法家越写越拙,其实是发于本性 不是笨拙,是朴拙 见真性 吴冠中我觉得最了不起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他的东西完全是心灵的自由闪动 见本性 有些著名画家还停留在技巧上 总脱离不了一个固化的套路 吴冠中在我眼里超过好多大师 不可思议的大家 他烧过几百幅自己认为不满意的作品 随手一画就是几百万啊 狮子林你在他的画前,只有张着嘴的惊愕 见到神了 孙老当年的拳法,肯定也是这样出神入化 所以晚年他对来访者,一趟拳,对方都是心悦诚服 一看就是自己无法达到的高深莫测 孙剑云讲,当年孙老对来学习者无所不讲。 孙老自己说就是我全告诉你,你也达不到我的水平 你得练几十年 所以他将自己一生的所得都写进书里留给后人 我的学生说:“吴冠中先生还有一段话,是说毕加索和张大千的。他说毕加索可以理解张大千,能看懂张大千的画,成为张大千的朋友;但是反之,张大千却无法理解毕加索的画。这个差距,叫眼界。 同样,练武,我们的眼界,一定要高。不能说西方的、国外的、外家的都不行。 有了眼界,即使是自己练不到了,也不会错到哪里去。同时,可以让下一代人站着自己的肩膀上往上走。” 读后很有道理,一并加在这里。
尚济演练的张氏古太极拳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Tk0MTkzMTQw.html%3Fbeta%26tpa%3DdW5pb25faWQ9MjAwMDE0XzEwMDAwMV8wMV8wMQ%26fromvsogou%3D1&urlrefer=19e56160ca4cd95a33283c56dd67518a形意拳功夫练得OK
邵善康宋氏形意五行拳老师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Q5MTQzNTgzMg%3D%3D.html&urlrefer=9a52cf2b313886957f700f449bfe517a
无锡沈建群先生的宋氏形意拳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ku6.com%2Fshow%2FoyyejOa0dkjDw3EKSLSuZw...html%3Ffrom%3Dmy&urlrefer=5429bb3e221fbccb941ff52743fa3ea1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