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byº yaoyuan200525
关注数: 6 粉丝数: 12 发帖数: 2,613 关注贴吧数: 8
【小郑和编剧们】的几场比赛 王编和小郑的比赛还是挺意外的,主要是没想到王编决胜盘还能打得如此焦灼,破了发胜,抢食也是惜败。 澳网、年终、亚运三场比赛是比较像的,开局阶段小郑下分都比较快,因为小郑知道自己在金花中具有绝对的力量优势(除了王左),因此心态放松,发球状态也都不错。但是编剧的功底在于对比赛的阅读和技战术策略,因此盘中阶段厮杀的都很激烈。 亚运朱编第二盘没有拿下其实很窝囊,我觉得这是她赛后不开心觉得遗憾的关键。但是到了年终,虽然朱编拿下了第二盘,但是第三盘还是输的相对干脆。因为编剧和小郑盘中厮杀其实也需要鸡血加持,顶住小郑的重球,一个盘休,鸡血水平一下降,体能就会迅速不足,毕竟都是快30的球员。所以王编决胜盘先丢发球局也是可以预见的。 不过王编球商是真好,一些底线球猜边猜得都极准,对方经常是往她手里打,对拉努那场就是如此,对小郑这场也差不多。但是身体素质差距确实是竞技体育最难逾越的鸿沟。小郑只是顶尖球员身体素质的门槛,爪姐、萨巴、奥胖这些球员的球质给到王编,王编就更扛不住了。这可能是广大球迷希望小郑能更进一步的原因。 鸡血打球还是很难走远的。像前天的索内格对阿卡,鸡血拼下一盘之后下一盘必然是要丢的。编剧要想战胜小郑,底线的抗揍性还要提高,盘初不迅速失分才有机会。但是对已经30的编辑们,还是挺难的。所以看起来从亚运到澳网,编剧们离战胜小郑是越来越近了,但其实可能是越来越远了。 对于小郑而言,她的技战术水平离编剧们还是差一些,不仅仅是发球,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以目前的水平,即便能拿到1个gs,也多半是运气,要超越娜姐还需要提高。
【从考特到大师赛】一点疑问 这个贴看起可能是给费德勒挽尊的,其实我也确实是这么想的。和部分希望把费纳挤出榜单的吧友不同,我觉得在goat这个榜单上,只有费纳的成就越高、名次越高,才越能体现出德约的价值。伟大的运动员需要伟大的对手成就,如博尔特与盖布加鲍,更何况是这种对手戏的隔网运动,倘若阿卡一枝独秀独领风骚,那么即便他取得20个左右的大满贯,我想他也未必能获得与三巨头相匹敌的赞誉。所以美网的这个图是对老牛的极大不敬。 言归正传,此帖想问的是”大师赛“的含金量到底如何? 1. 一个赛事的命运对个人成就的评价有着重要影响 这个观点来自于@啾咪惹鲁轰 对考特的普及贴,很受启发,因为之前我不知道肯罗斯威尔。一个赛事稳定的参赛规模、规则以及竞争机制是其作为选手权威评价资料的一个重要基础。 2. 那么大师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赛制是否稳定,二是由此它是否被公众认可作为评价球员能力的重要参数。大师赛早期历史我不了解。wiki上说90年成立,96年叫做super9,00年改名为大师赛,07年改为atp1000赛。在我的印象里最大的不同是早期大师赛决赛是5盘三胜,而且也并不统一,04年印泉决赛费德勒2:0赢了哼曼,05年印泉决赛费德勒确是3-0赢得休伊特,似乎是有些混乱的。而从今年开始,好几站大师赛也开始采用96签,12天的超级大师赛规格,这种赛制变革也影响了参赛的难度。我想,这无非是atp发展自己最重要赛事的一个手段(毕竟大满贯不是atp的),不断更改atp1000的规模,提升它的地位,也就不断出现big titles的这张图。 那么atp1000是不是真的这么重要?我是有些困惑的。一方面在费德勒追逐桑普拉斯的时候,好像从没有听过将atp1000作为参考的重要依据,而桑普拉斯也只有11个大师赛头衔。唯一重要的依据就是14个大满贯和286周的世界第一,前者费德勒在09温网顺利超过,而后者,印象中费德勒是费了一番功夫的。 另一方面,我们再以今天的视角看,为了专注大满贯,18年以后的德约在大师赛上的投入明显降低,尽管澳网成绩依旧出色,但是阳光双赛的成绩一直比较惨淡。此时也出现了一众新大师。那些一大师可以和鸟人、肉松平起平坐吗,赶得上没有大师冠军的龟龟吗?梅总的大师赛6冠可以弥补他和瓦胖的2个大满贯差距吗? 3. 关于唯大满贯论 这个说法好像在德约吧一直被冠以”奶粉洗脑无知球盲的工具“。但不可否认的是,费德勒在追逐桑普拉斯的时候,一直是以大满贯和世界第一为终极目标的,这应该是事实。当然,当德约和纳达尔双双超过费德勒后,再去谈所谓的影响力,则是双标了。大满贯之所以能成为权威的标准,是因为它始终存在于最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有相对稳定的赛制保障。世界第一也是同理,它始终代表网球的最高荣誉。也因此,在考特和肯罗斯威尔的身上,大满贯需要区别对待。 当然,金大师、双全金大师绝对是前无古人的成就,但是atp1000赛本身的价值和地位,我认为是有待商榷的,至少,我认它不足以按照积分兑换为半个大满贯冠军。所谓的big titles,个人认为更多也是atp宣传自己赛事的一种舆论工具。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