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当空曌 日月当空曌
关注数: 4 粉丝数: 60 发帖数: 1,181 关注贴吧数: 1
如果 爱 《如果爱》,喜欢这部电影,抛开电影的爱恨情愁,也喜欢这三个字,引人无数的遐想,好像将思绪延伸开…… 如果爱,我们会爱什么样的人?看过一篇文章,女孩曾经有三个对她很好的男朋友,第一个在送她回家后总是说“今天过得很愉快”,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第二个虽然很细心,可是过于谨慎和礼貌;第三个总是在她要走的时候恋恋不舍,然后拍拍她的肩,和她说再见。于是女孩选择了第三个人,她认为语言并非完全发自内心,不经意的动作才能看出真正的感情。结婚后,这个男孩依然喜欢牵着她的手,不经意地拍拍她的头,于是两个人虽然没什么钱,却过得快乐温馨。 如果爱,我会爱什么样的人?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最喜欢的人是乔峰,小时候希望自己是个侠女,武功高强还要美若天仙,除暴安良外要精通琴棋书画,看看现在的我,看似都贴点边又相差甚远,可我依旧喜欢乔峰那样的人。如果他的性格放在如今的年代会是什么样的男人?心胸宽广,为人正直,善良又热心,冷静而有智慧,虽然不太细心却对感情很专一,我应该会爱上这样的人吧。 应该会爱上这样的人……世界上有那么多应该吗?所以如果爱,我们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多半也不知道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感情总是慢慢浸透到心里,点点滴滴的积累渐渐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于是,我们就这样走进彼此的心里,生活在彼此的视线中,意识到你是我等待的人,然后一起守护这幸福。 这个模式大概可以套用于所有幸福的感情,可是幸福与不幸总是一半一半,如果爱,如果真心付出后不尽人意,那就勇敢的接受这结果吧,当作人世间的一种学习、一次历练,毕竟我们都是这样成长,也终有一天会老去,无论曾经为谁而心动,为谁而盛开,所有的遗憾、感激、爱与留恋都会无声无息消散于无边苍茫的宇宙间…… 如果爱,只是如果……
诉不尽女儿心事——走进古代女性的闺房 青春正二八,生长在贫家。 绿窗春寂静,空负貌如花。 【镜子】   我记得这四句话是学唱京剧的花旦必先学的念白。是说陈妙常初怀的情思,虽是坤道,但毕竟是妙龄的少女,自然有一番女儿家的心事,而古书中描写的闺中的女儿家多半是自恋的,在她爱上一个人以前。她先迷恋的人是自己,她最好的闺友是镜子。最有名的镜子是一条叫做若耶的小溪吧,那个在溪畔浣纱的姑娘美丽的倒影把鱼儿都羞得潜到了水底,留下了千百年说也说不完的故事。   铜镜在古代用以梳妆照面和照妖辟邪,现存最早的铜镜出土于殷墟的妇好墓,想必一个协夫出征的女子英雄心底也是极爱美的,更不要说世间平凡的女子了。在西汉年间,人们就开始用铜镜作为男女爱情的表记、信物,取“心心相映”之寓意。生前互相赠送,“朝夕相伴”,死后随之埋入墓中,以示“生死不渝”。   唐苏鄂《杜阳杂编》里有一个“破镜重圆”的故事,记述了南朝乐昌公主与驸马徐德言历经了磨难与悲欢后终得相聚。现今仍常用以比喻夫妻失散后重逢或离异后重归于好。宋代黄坚《沁园春》里写:“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近得伊”。不由得让人想到《红楼梦》里那一场镜花水月的梦境,那一场深深的无望的爱情。 [唐:菱花铜镜]
战国隐士:鲁仲连 隐士:鲁仲连(一) --------------------------------------------------------------------------------   作为一代辩士,他的功绩在纵横捭阖的战国史中虽鲜有可比者,但其却从未涉足官场;他的言行似乎是在赤裸裸地追求功利,却在高官厚禄面前从不动心。他那传奇级的人生历程既向后入提供了建功立业的积极经验,也为世人留下了不为利禄所诱的高贵品质。他就是被称为战国第一高士,不畏强暴,竭力奔走于危难之中,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的鲁仲连。   年轻气盛   生于七雄并争的战国末期的鲁仲连,文称鲁连,其家本是齐国的世代布农家庭,只是到他的父亲时,通过在海滨煮盐而成为富庶之家。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战国时代,要使家庭摆脱平民阶层,必须为官作吏。为此鲁仲连的父亲不惜钱物,供儿子读书、游学,希望儿子有朝一日能够侍奉君王,位居卿相。在父亲的谆谆教诲和不时的督促下,鲁仲连很快就凭借其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能言善辩的口才,在齐地崭露头角。人们都对他另眼相看,认为他一定会获取高官显位。   邻里乡亲们的厚望是有根据的。时逢兼并战争非常激烈,各国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迫切需要网罗人才,扩大自已的势力、不仅“养士”之风盛行,为怀才不遇的士人提供了暂时的栖居之地,而且游说之士,只要使自己的主张、思想为某个国君所接受,一夜之间,便可由穷酸的文化人而变成权巨卿相。   鲁仲连生长的齐国,有一个以“养士”知名的孟尝君。他凭自己任齐国相国的政治权势和拥有薛(今山东滕县)地万户封邑的经济收入,供养了三千多名食客,为他出谋划策,解除危难。   鲁仲连在齐地出名以后,孟尝君从手下食客的口中得到了有关他的情况,不禁暗喜,便对他手下的食客说,“你们去告诉鲁仲连,说我田文很欢迎他成为宾客。”食客像得到喜讯一般,急急忙忙地跑到鲁仲连家。面对鲁仲连一家和前来看热闹的邻里,食客吹嘘了一番盂尝君礼贤下士的情形,然后说明来意。当来人凝视着鲁仲连,脸上露出微笑时,鲁仲连没有表情,只是把目光转向远处。那漫长的道路似乎绵绵不绝,永远没有尽头。刹那间,他有些茫然,但似快地,他又坚定了信念,收回目光,对来人说:“请回去转告孟尝君,我不想成为他的食客。”鲁仲连早就耳闻孟尝君并非真正爱好宾客,他门下的三千多食客大多是些主活无依无靠的乞丐和游手好闲的无赖,而那些真正的士人,在他的门下待遇很代低,有个叫冯驩的宾客,是当时难得的读书人,效力于孟尝君,却不能养活自己年迈的母亲。只好击剑哀叹:“长铗(jia,音夹,剑名)啊!咱们回去吧!我在这里没有东西可以养活家人。”后来他利用替孟尝君收取封邑租税的机会,以孟尝君本人的名义,将财物散发给贫苦人家,并减免他们的租税,为孟尝君收买民心,但却遭到孟尝君的责骂,几乎被辞退。而孟尝君的家妾却绫罗绸缎,所豢养的狗都是以梁肉为食。   过了不久,孟尝君见鲁仲连还没有去他门下,便对手下的一个心腹说:你去告诉鲁仲连,只要他愿意成为我的宾客,我一定待他如上宾。“恰巧在这时,孟尝君门下的两个舍人,只因孟尝君本人看不顺眼,认为他们没有什么作为,不能尽死力为自己效劳,准备驱逐他们。这件事在当地迅速传开,议论纷纷,所以,当来人将孟尝君的意思转告绘鲁仲连以后,鲁仲连心想:“自己何不去见见孟尝君,当面揭露他的虚伪面目,为那些贫穷苦难的知识分子请命呢?”于是,他与来人一同乘车到了孟尝君的相府。孟尝君见鲁冲连来了,喜出望外,赶紧出来迎接,握着鲁仲连的手显得特别亲热。哪知鲁仲连拨开孟尝君的双手,高声说道:“猿猴可以自由地在树上攀援,可到了水中,却不如鱼鳖;日行千里的骏马,大声一呼,就创造出百万大军难以达到的功绩,如果让他操持犁锄去耕地,还不如一般农夫。所以即使像尧和舜那样的贤人,如果舍其长处用他们的短处,也会没有什么作为。现在你使用人才,不用他们的长处,不为他们创造条件,不充分地发挥出他们的能力,反说他们没出息,让别人去做不擅长的工作,做不好就说是笨蛋,就要赶走他们,抛弃他们。你这样做合适吗?我始终认为:从来都是‘士可死不可辱’,你难道不怕招来报复吗?”鲁仲连说到这里,望了一眼孟尝君,只见他脸上已是红一阵、白一阵,但鲁仲连觉得还没有刺到孟尝君的痛处,便又接着说:“你算什么贤人?只不过是靠矫揉做作,徒有虚名,有几个臭钱罢了。人们都传说你礼贤下士,其实你并不好养士,只不过是善于弄巧罢了。古比真正好养士的人,与士人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穿戴没有什么两样,真正用心相交,所以才得到门下人尽力效死。现在你的家财难以计数,梁肉喂养猪狗,后宫嫔妃成群,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吃的是山珍海味,而门客四处奔波,有些人还几乎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你却要他们尽死力为你效力,这像话吗?今天早晨我出来时,看见一个农夫拿着一只猪蹄在田边祷告,希望上天保佑他田里的庄稼长得茂盛,收获的粮食堆满仓囤。以少易多,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也是人,难道你们又是什么天生的贵种吗?告诉你将相本无种,我们虽然贫穷,但不缺少骨气,虽然不得温饱,但不食嗟来之食。”孟尝君哪里听到过如此严词呵斥,早已气急败坏,只是在鲁仲连连珠炮似的话语下,插不上话。可鲁仲连说完之后,扭头就走了
[转贴] 高机动、大迂回、大包围:蒙古兵法惊世之作! 13世纪,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征服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奠定了蒙古兵学在世界军事史的历史地位。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在短短六、七十年的时间里,攻取那样广大的地区,并且攻必取,战必胜,西方史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当时蒙古军队的武器比别人更精良而且更适合于实战使用;成吉思汗兵制比较完善,军纪严明;将领多巧于计谋,擅长兵法和战略。”(《大统帅成吉思汗兵略》,234页,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由此可见,蒙古兵学中有十分丰富的军事思想,本文就蒙古兵学中的大迂回战略,做如下粗浅的的探讨。   一、大迂回战略源于蒙古族的围猎,它的突出特点是,在使用力量之前,先用计谋将对方制服。它与孙子的“诡道”思想一脉相承。   蒙古兵学中的大迂回战略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在长期的征战中所形成的作战韬略之一。在全面侦察敌情、地形的前提下,蒙古军队凭借骑兵的持久耐力和快速机动能力,经常越过人们难以想象的大漠、险滩、雪谷、荒原,出其不意地向敌人的深远纵深大胆穿插、分割,并与下面进攻部队相配合,四面包围敌人,迫使对方迅速瓦解。   蒙古人作战插图   蒙古军的迂回战略源于蒙古族的围猎。他们把围猎中的技艺,娴熟地运用到战争中,许多坚固的城堡,变成了他们围困中的野兽。因此,蒙古军队大迂回战略的突出特点是:它不以击溃敌人就算达到战争目的,而是用猎人那双狡黠、深邃的眼睛,盯着敌人的后方,以左右包抄的方式,将敌人包围,从不给对方留下一条逃生的出路。即使留有一条生路,那完全是一种战术运用。这种大迂回战略,与古代其他军队的进攻方式大相径庭,它不直接对敌列阵挑战,而是更讲实际,手段更隐蔽。并力图在使用力量之前,先施“计谋”将对方制服,与孙子的“诡道”思想一脉相承。   孙武总结战争规律,提出了兵以诈立的“诡道”思想,从此,春秋以前以“仁义”为核心的战争指导思想在战国时期已销声匿迹。但随着封建帝国的建立,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把民间的兵书视为祸水。随着儒家思想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兵家的“诡道”思想渐渐出现了断流,更谈不上继承和发展。而成吉思汗,在战争实践上,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孙子的“诡道”思想。当然,这并不是说成吉思汗熟读《孙子兵法》,而是说成吉思汗在与兽、与部落、与外敌长期的争斗中,同样悟出了这一真理。因为规律性的东西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作用。我们从成吉思汗战略侦察团队的行动中,就能看到孙子的“诡道”思想被他们运用得多么娴熟。成吉思汗远征欧洲前,派速不台和哲别担任侦察任务。他们穿过格鲁吉斯坦,打败了乔治亚的精锐团队,随后越过高加索的黑岩绝壁,来到贴尔克盆地。这里已有一支很强大的军队正等着他们。蒙古军队的确太疲劳了,激战一天胜负未决。第二天,他们带着黄金和贵重的布、优良的马来到库曼人的营地,对他们说:“我们是同族,为什么要和外国人联合攻打你们的兄弟,他们给你们的好处,可以从我们这里得到。”库曼人带着蒙古军队送来的厚礼离开他们的同盟者远去。速不台却乘机追击并打败他们,索回了刚赠给他们的全部礼品。如果要讲仁义道德,速不台可谓犯了大忌,但他遵循的是战争规律。他们的侦察行动,促成了成吉思汗远征欧洲18年的计划。由此可见,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不仅是一种军事行动,更重要的是一种与孙子一脉相承的思想,在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中,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大迂回战略的实施体现了速度与距离的对立统一,蒙古军队清一色的轻骑兵,创造了农业时代的“闪击战”。   大迂回战略的具体实施首先需要速度,没有速度,谈不上战争的突然性,也难以对敌人达成合围;其次,需要长途奔袭,没有远距离奔袭,很难对敌产生威慑。可以说成吉思汗的军队都具备这两个条件,这也是他能够征服世界的奥妙所在。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