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侠※
※布衣侠※
关注数: 27
粉丝数: 7,040
发帖数: 1,994
关注贴吧数: 27
转帖:“红蝇”瘟后迁日照 虽日照地下很老,东海峪遗址、两城遗址、尧王城遗址、凌阳河遗址、丹土遗址等足以为证,但今之日照人却大都属明初移民。 2005年11月,笔者在两城街头与老人们聊天,七村73岁的徐纪全和八村64岁的殷西顺讲,两城的先人,是“红蝇之瘟”后来山东的。 世代相传:朱元璋坐了龙椅后,要饭的小和尚披上龙袍,嘴头很硬,心里不踏实,有一夜忽被恶梦惊醒:山东反了!再睡,没多久又是同样的恶梦,如此再三。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命胡大海、常遇春带十万大军剿灭山东。 胡大海、常遇春率兵到山东后,见庄稼茂盛、羊肥牛壮,百姓安居乐业,没一点反的迹象,如滥杀无辜,恐遭天谴,但皇命在身,遂杀了几个恶霸,回京缴旨。 朱元璋看了胡大海、常遇春的奏本,虽对他们违旨十分恼火,可一来胡、常之举占理;二来又是开国元勋,当然主要是因龙椅还没坐稳。所以,只好摁下不究。但这终究是块心病,没过多久,朱元璋又被同一恶梦惊醒,胡、常十万大军,又是一番折腾,劳师而返。 当朱元平璋第三次梦见“山东反了”后,“心病”成了“真病”,给胡大海、常遇春一道措词严厉的圣旨:兵剿山东,斩尽杀绝,人芽不留。如再次抗旨,同案论罪。 于是,胡大海、常遇春第三次进剿山东,见人就杀,在山顶望见那里烟囱冒烟,就大兵合围,逐村捕杀,直杀得山东千里无人烟。这一天,正围剿一个村时,被一个黑脸大汉堵了路,这个大汉也不说话,就是拦着不让走,一个兵丁照着他的肚子扎了一枪,只听“嗡”的一声,飞出铺天盖地的红头苍蝇,接着飞向山南海北――“瘟神”来了,山东一带,连兵带民,死了个净光。 瘟疫过去后,朱元璋下诏,移民山东,那时山东都是无主的地,先到先占产,写个牌子,往地里一插,就是自家的。来晚的,地被占完了,就只好给别人当佃户。现在两城的诸姓,就是这么来的。 “红蝇之瘟”,在齐鲁大地流传很广。潍坊、青岛、郯城、沂水、莒南、临沭等地的老百姓,也都称元末明初曾发生过同类事件。 《南方周末》记者陈一鸣先生在《家国悠悠福运绵长》中记: 关于山东潍县年画的起源,79岁的张殿英老人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朱元璋当上了皇帝,某一天回首峥嵘岁月,忽然想起自己当和尚时,曾到山东沂县化缘,结果无人施舍,几乎饿死。他越想越生气,狠呆呆地说了句:“山东沂县不留!”并命大将常遇春率兵屠戮山东。 常遇春大吃一惊,以为“山东一县不留”。可圣旨难违,只追问了一句:“杀到什么程度?” 朱元璋说:“见烟找人,见人就杀!” 临行前,刘伯温指点常遇春:“潍河边上不饮马,常岭埠上不扎营。” 常遇春带人到了潍县,不小心偏就扎营常岭,饮马潍河,结果染上瘟疫死了。他死后身上长出无数红头苍蝇,到处传播瘟疫。兵荒加上瘟疫,山东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元璋就下令从外地移民,重整山东。 潍县杨家埠杨氏家谱记载,洪武二年,杨家自四川梓潼县迁居山东潍县浞水西岸。杨家到了潍县,安顿下来,重拾年画手艺,画了一张名为《民子山》的年画,这张画被认为是潍县年画的鼻祖。 《民子山》传到了朱元璋手上。朱元璋看了此画,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就动了怜悯之心,下诏不再跟山东人过不去了。 潍县杨家从此以年画为业,潍县年画就此诞生。 …… …… 新家已建,但惊魂未销,所以明朝潍县年画的内容主要是神像:门神、财神、灶王、观音。 至今,山东民俗中还残留着祖先移民的记忆。 很多人山东都称自己的祖先来自四川。莫言《红高粱》中那个孩子在娘死后喊道:“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说的就是,活着不能回到西南故园,死后也要回家。来时走山路,涉激流,九死一生;死后不但要回家,而且要金光大道,鲜衣怒马,衣锦还乡。 在《胶南移民考》中,彭煋文、史星先生记: 据当地一些老人传说,有一年胶南地区出现大批红头苍蝇,多得遮云蔽日,苍蝇过后,瘟疫流行,人口锐减。 在《今晚的月亮》中,作者追忆: 三婶婶……说朱洪武的姥姥家是山东,因为姥姥家待他不好,等做了皇帝便血洗山东十二年,看看人杀得差不多了,就下令起了“红头苍蝇”,咬到谁谁死,成群的苍蝇飞过“燕”姓人家,正赶上这人家出豆腐揭锅盖,腾起的热气就把苍蝇熏跑了,所以这“燕”姓人家成了山东的坐地户,别的人家都从“大槐树”来。 【2】 在山东以外的华北各省,也都有类似“红蝇之瘟”的说法。 如江苏沭阳县大竹园洛安堂《孙氏家谱》、东海县张湾紫阳堂《朱氏家谱》、赣榆县沙河无锡堂《孙氏家谱》、灌云东辛洛槐堂《王氏家谱》中均有记载。其中,灌云县下车乡《戴氏家谱》记的非常具体,明确记载该户在明初,由苏州阊门五里十甲,迁来海州定居。 江苏灌云、东海、沭阳、灌南、赣榆等老居民中,十有八九称自己祖先在明代从苏州一带因“红蝇赶散”、“红军赶散”、“红蜂赶散”而迁海州,甚至在涟水、洪泽、盐城、阜宁、响水等地也流传着“红蝇赶散”的事。 孙徽先生在《“红蝇赶散”揭秘》中考: 一说,明初在苏州阊门一带偶生很多红头苍蝇(也有说是“红蜂”),见人就叮,叮了就死,故纷纷逃来海州避难。 二说,元末张士诚率盐民起义,义军头裹红巾,后来义军之间互相混战争天下,张士诚的红巾军为了死守苏州,把苏州阊门的老百姓强行驱赶到海州。故称“红军赶散”或“洪武赶散”。 三说,苏州百姓为了不忘祖籍是苏州,都忍痛把自己的小脚趾剁了一刀,作为标识,将来好回苏州认祖归宗。 “漂泊天翼”在《大熊寻根》中记: 野史记载,当年朱元璋攻打苏州城,遭到猛烈抵抗,死伤惨重,后为泄心头之恨,把当时中国最富庶的苏州老城阊门附近居民赶到山东、江苏沿海,人数说法不一,但几十万人是有的,这就是“红蝇赶散”事件。老百姓不敢明说,借红头苍蝇暗喻朱元璋。我的祖辈就是这样来到了连云港,来到海边晒盐为生。 “陪你到天亮”在《大槐树、洪武赶散及其它――明初大移民》中载: 山东西部的荏平县,似说元代末年瘟疫流行,红头苍蝇四处乱飞。在苏北地区,则称“红蝇赶散”。 在华北各地,以上类似传说不胜枚举,而且都讲得服服贴贴,活灵活现。 但是,“红蝇之瘟”也罢,“红蝇赶散”也中,都很难自圆其说。 首先,这违反最起码的动物学常识。不论是“红蝇”,还是“红蜂” ,从古到今,还没有任何一种昆虫能造成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苍蝇只能传播疾病,根本不可能咬人就死;而蜂类,则一般不主动叮人。 其次,这不符合最基本的人伦常理。假如确是“红蝇”、“红蜂”这类昆虫引发大规模的瘟疫,为什么各家家谱都没有记载一位亲人被“红蝇”或“红蜂”叮死的? 再次,这不符合最基础的治史之规。无论是《明史》、《清史稿》,对此都无片言只语;在方志中,如《日照县志》、《莒州志》、《密州志》、《胶州志》、《隆庆海州志》、《康熙海州志》等方志,各种自然灾害都记得非常详实,可均未有因“红头苍蝇”引发大规模瘟疫的记载。 一个肆虐好华北数省的大规模瘟疫,一次数十万人拖家带口的大迁徙,却被史学家们都“忽略”了,这可能吗? 历史,在这里隐藏了一个谜! 【3】 实际上,“红蝇之乱”是民间对元末北方瘟疫加兵荒的一个隐晦之说。 十二世纪初,兴起于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中游一带女真人的金国先灭契丹人的辽,又灭北宋,汉人大量南迁,北中国人口锐减。1141年,南宋与金订和约,秦岭――淮河以北属金,女真贵族不断收夺汉人土地划归屯田军户,肥沃的土地转为痟薄,痟薄转荒芜。同时,宋金对峙间,虽秦岭――淮河是分界线,但事实上战争在江淮间一直未停,致使这一地区长期人口稀疏,即使风调雨顺之年,华北荒地也动辄百里,“草莽弥望,狐兔出没”。 十三世纪初,蒙古崛起,东征西伐,先灭金,后亡宋。 宋、金、元易鼎,连年兵荒马乱,山东先为宋金、后为宋元拉锯地带。 据《增修胶志》记: 金自宣宗癸酉、丁丑密州再破于蒙古,戊寅三破于红袄贼,秋四月破于李全,己卯全又以州降。 金卫绍王至宁一年(1213),蒙古木华黎屠胶、密二州,横尸遍野。 此后的七年,胶州五易主。 蒙古入主中原之初,不知稼穑之重,甚至提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地以为牧地。”其黑暗统治维持了半个世纪,北中国虽相对安宁,但受破坏最深。 其时,北方又连年瘟疫。 《大槐树、洪武赶散及其它――明初大移民》一文记: 十四世纪中叶,蒙古高原和华北地区陷入了一场空前灾难当中。鼠疫流行不仅造成中国北方人口的大量死亡,还随着蒙古人的征战,引发了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黑死病流行。直到今天,在华北地区的许多地方,还有这一时期瘟疫流行的传说……在山东梁山,传说元代末年该地区为浓厚所笼罩,持续七日不散,人口大量死亡。同时代的埃及作家也记载了自商人那里听来的传说,中国北方毒雾迷漫,鼠疫肆虐。 元末明初,乱世连年,豪杰四起,先是驱逐异族,后是同室操戈,战争连绵近二十余年。 韩山童、刘福通借白莲教起事,韩山童事泄被杀,元至正十一年(1351)刘福通率先举义,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徐寿辉、郭子兴相继揭竿,后刘福通战死,诸枭雄虽各怀异志,但名义上都尊韩山童之子小明王韩林儿为主,国号“宋”,并皆头裹红巾,举红旗,时称“红军”或“香军”。 除战争、瘟疫,旱、涝、蝗等各种自然灾害连年不断,而今日照地,时属莒州。据不完全统计,自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至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100年间,莒州一带共发生大的自然灾害28次。 《诸城县志》载: 元文宗天历三年(1329),春水灾,夏秋旱蝗并行,民采草木充饥。 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夏五月,蝗。 同时,自蒙元起,倭患迭起,倭寇时常侵扰沿海,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洗劫一空。如胶州沿海多次受到倭寇侵扰,长期不得安宁,许多居民被迫内迁。灵山湾唐宋时还是山东地区的重要港口,可元末这里就已人迹罕至,“荆棘充塞,树木丛杂,豺狼之所居,狐狸之所嗥,渔夫樵子时或出没期间,不过一二野人耳”(《灵山卫志·建置序》)。 在这江山代谢之中,元末诸路“红军”南北纵横,诚可谓“风卷红旗、残阳如血”,“红巾”所到之处,尸骨遍野。 天灾加人祸,北中国十室九空! 而在其中,最彻底、最残酷、最无奈的人口减少,是战争,是手持“红旗”、头裹“红巾”之下的“红色死亡”! 【4】 而且,明初确实发生过“红蝇赶散”之事,这即明初大移民。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首先下令各地流亡之人还乡生产,还乡者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洪武二年(1369),朝廷开始组织大量移民。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先后组织大规模移民十余次,共向山东、河南等地移民数十万人,不断把狭乡(人多地少之地)百姓大量向宽乡(人少地多之地)迁移,日照的移民基本都是这一时期从山西洪洞、江苏海州等地迁来的。 孙徽先生在灌云县博物馆,曾见到一部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新安镇志》手抄本,比较翔实地记载了“洪军赶散”的原因及经过。据《新安镇志》载:大明洪武登基之初,虑大族相聚为逆,使各道武员率游骑击散,谓之“洪军赶散”。子孙相承,定为世例,传至嘉靖,适奉旨赶散,而苏州阊门周姓、常(常州)之无锡惠姓及刘、管、段、金等姓皆被赶散,至朐南芦苇荒所,遂各插草为标,占为民地,以作避兵之计,后人烟渐繁,乃诣州请为州民,州牧载入版图,是为里人。 又据《苏州市志》载:据明洪武四年(1371)统计,时苏州府领县64700户,190万人口。为开发边远地区,戊边屯田,洪武五年(1372)迁苏州阊门一带富户百姓,至苏北沿海灶区(盐区)。 与此同时,明初,海州地区的张士诚残部逃亡海岛,与日本浪人武士勾结,在沿海抢劫和骚扰。为此,明洪武年间,朝廷下令“片帆不许入海”,实行“封海”、“裁海”,海州沿海的岛民,被强迫内迁,如迁沭阳、莒县、沂水、郯城一带,多有云台山区迁去的家族。 那么,皇榜诏告的移民,为什么竟成了“红蝇之瘟”、“红蝇赶散”? 真实原因是,明初大移民,是强制性的!而且多是由繁华富庶之地,迁往不毛之地,如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杭州和“湖广熟、天下足”嘉、湖、锡、常等迁往芦苇丛生、四野沼泽的海州,这无论大户、小户,都是无法接受的。 这个政策,贯穿有明一朝! 更敏感的是,元末“红巾军”起义,诸路枭雄,唯有小和尚朱元璋笑到最后。 朱元璋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少时因家贫,在皇觉寺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投军在郭子兴部,娶郭之义女为妻(即大脚马皇后),郭子兴父子战死后统其所部,韩林儿称帝时任左副元帅。 龙凤七年,朱元璋被韩林儿封吴国公。 龙凤十二年(1366),朱元璋发布广告,咒“红军”为“妖”,溺杀韩林儿,并进而剿灭“红军”其它各部。 好不容易明初战火熄灭,老百姓没过了几天好日子,又爆发了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其长孙朱允炆即位,即历史上的建文帝。而这时的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手握重兵,坐镇北平,当然看不起他那个侄皇帝。于是借口朝中有奸臣,要“清君侧”,发兵南下,夺取江山。燕军一路南下,首攻河北,次取河南,再掠山东,后逼南京,中原大地再次动荡起来。由于明政府军的节节抵抗,双方在中原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拉锯战,使江北一带变成千里无人烟的荒地。建文二年(1400)四月,燕军大败朝廷军于白沟河(河北雄县),杀死、溺死十几万人,尸首横陈100多里。 元末明初,因连年战乱、瘟疫漫延而造成的北方之十室九空,本应名之“红巾之乱”;而紧随其后的强制性移民,亦应名之“洪军赶散”。 然而,在朱明一朝文字狱盛行的时代,当时及年代近的家谱不敢实记,当世史家不是不知,而是不敢秉率直书,这就是史书和地方志不见记载的真实原因。遂都只好回避这个民怨很深的事件,为避忌讳而改口为“红蝇赶散”、“红蝇之瘟”这一民间的咒骂称呼,年久时远,以讹传讹。 同理,《洪洞大槐树》中记: 冀豫之间有个“十八村联合会”,原来是一个乡民自卫的民间组织,也被燕军杀得只剩下狐、刘两户人家。所以至今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还流传着“红虫吃人”的故事,因为燕军也是头戴红巾。只不过老百姓再不称其为红军、香军,而是叫做“红虫”,“红虫”音近“蝗虫”,说他们像蝗虫一样残害百姓。 而随着移民自江苏东海再次北迁,“红蝇赶散”、“红蝇之瘟”这一说法也就越传越广了。
研究家谱须慎辩真假 一部典型的、完整的家谱应该登录该家族的始迁祖(何时何地何因)迁徙兹土,家族成员的姓名(包括字、号)、生卒年月日、婚姻状况(婚龄、配偶)、子女(其中男性也同样应有完整的记载,女性一般登记到出嫁时间及其配偶姓名),墓葬地址等。 现有传世的家谱大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修的,明代的已经不多,此前的基本没有。所以家谱资料一般只能用于研究16世纪以后,少数可上溯到13—14世纪,极个别才能推算得更早。家谱中也会有不少明清以前的内容,有的甚至可以从三皇五帝的世系排起,但这些并不可信。家谱也不会覆盖全部人口,因为家谱一般不会包括本族中流亡在外又穷困潦倒的分支,家族过于分散的移民不可能各自修谱,而同家族人口较多的移民也要等到在迁入地站稳脚跟并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才会修谱。 家谱所记载的内容,从本质上说都属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或家族上层,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更难于代表家族的底层、内部的实际。一般的家谱无不扬善隐恶,夸大溢美,甚至移花接木,假冒附会,如果不了解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一味相信家谱的记载,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很多家谱都有名人所作序跋,但仔细分析,其中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假托伪造的,有的完全是从其他家谱中抄来的,只是将主语改变了一下。对先人的爵秩功绩往往夸大其事,将虚衔写成实职,把捐纳当作功名。所列著作,大多是毫无学术价值又基本没有流传到社会的家刻本,甚至只是谁也不能证实的稿本。而且,无论忠奸贤愚、士农工商,一入谱传,无不尊师重教,文风蔚然,诗礼传家。有的家族明明是做生意发了财,然后花钱捐了功名,到了一些研究人员的笔下,却成了富于人文精神的“儒商”,根据就是他们家谱中的资料。连一些靠括地皮致富的贪官,记入家谱的往往也是诗酒风流、乐善好施的嘉言懿行,这类材料要是不加起码的辨析,能写出真实的历史吗?
清末民国时期诸城名画家陈宗格 陈宗格,山东诸城人,其与王海禅、窦易三、陈肖琴、刘大同等对当地文学艺术领域有着很大的贡献。善书画,所作多以花卉为主。山东书画家汇传:陈格(生卒年不详),一名宗格,字寿簠,号老颠,斋号鸥波别馆。清末民初山东诸城人.善书法、绘画。其绘画从古出,无俗态。诸城也是著名的书画之乡,翰墨传家不乏其人,宋代著名画家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被誉为绘画中的神品,明末清初张侗的花鸟山水驰名全国。近世王海禅、窦易三、陈宗格、陈肖琴、刘大同等皆各有造诣。
明清诸城耆老雅集考:清初“百老” 清朝入关后,曾有一段时期严禁结社集会。但进入康熙朝后,随着残明势力潮息烟沉,相关禁令也渐次松弛,徒有空文。本来大乱之后易为治,加之社会经济也有所恢复,赋税空前减轻,时运际会,诸城耆老、文人集会,也出现历史高峰。康熙朝诸城耆老、文人集团,其数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文化活动之活跃,不仅在山东,就是在全国,也屈指可数。 前明耆老雅集,多是绅士阶层,没有科名、官职甚至“不乐游邑庠”的乡老董某是特例。清初没有科名、功名甚至不应科举的处士不仅不必自惭形秽,甚至多了一顶“遗民”桂冠;有科名者更是进退裕如。这是清代前期士子阶层空前增多的原因。诸城在胶南、五莲划县之前,辖境广大,有州郡规模,自然数量更多。潍河冲积平原、自古农业发达,山海之出产亦甚丰富,谋生不难;大家巨族,冠盖相望,多好招揽文士;又有秦、苏二台,韩信之坝,卢、常、玉、马耳、五莲、九仙、卧象、石屋诸山和铁沟、放鹤等众多私人园林为活动场地,自然雅集频繁。这又极大促进了诗歌的繁荣。以东武西社之长张肃后人为例,张侗而下三代,“四逸”、“三黄”之外,有诗传世者,尚有数十人。 康熙三十二年正月,李澄中回乡小住后再入北京,父老饯别,李澄中作《癸酉上元后二日再入长安留别饯送诸君子》,有“更有二十五老者,肴核错列沙洲旁”之句。此时若王乘箓、丁耀亢、丘志广、丘石常、刘翼明、冯世巩、臧允德、隋毓甲、李述中、李让中、二杨(杨蕃、杨蕴)等早已物故。 康熙四十二年王钺去世时(明末清初诸城即使数五老,不能遗丘志广、王钺二人),张侗作《甲申春王任庵先生归葬潍水上代十八老人作挽歌》:“香山一社从来少,近比香山社倍之。自与先生为永别,老人无复出山时。”此时赵清、李澄中等也已先后去世。白居易香山九老为九老会原创,慧远庐山白莲社为十八人,东武十八老如果会齐,可以戏称为白莲社(当然不是净土法会)。 关于清初诸城耆老雅集,晚近有“十老”之说,不知起自何氏。大致以丁耀亢、王秉箓、刘翼明、李澄中、张衍、张侗、邱元武、徐田、隋平、赵清十人为清初诸城遗民集团的代表,并说他们曾结白莲、鸡豚等社,这些说法,与说“不乐游邑庠”的董生是在翰林院供职甚至任国家重要考试考官的董其昌一样,缺乏文献根据,或者就是望文生义,无限上纲,于清初诸城人文,所见亦不广。有可能造成对清初诸城文化理解和研究的误导。 所谓“十老”中,王乘箓明崇祯六年就去世,想当遗民也不及。其他人除了张衍、张侗兄弟、徐田、赵清与新朝功令很少或无瓜葛外,都称不上遗民。以被推为“十老”之首的丁耀亢为例,甲申之际不仅自己率先降清,还劝别人(如刘泽清)早留后路。其不屑名节,权奇多事,至老未改。如果是论文学成就,较十老中成员著者也大有人在,如丘志广、邱海石父子。丘志广甚至是清代诸城理学的开山。被列为“十老”的赵清以孝行名,传诗不多,曹郐上下的水平。再就是被列为十老者,有些根本不能同时称“老”。从李澄中《王钟仙遗稿序》看,他根本就没见到过活着的王乘箓。丁耀亢康熙八年去世,不过七十一岁,大张侗三十五岁,大隋平四十七岁,论乡亲戚谊,丁也是前辈。去年春天诸城市诗词协会成立时,邀我回乡为嘉宾顾问,并安排发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个青年人的组织,想着实勉励几句。现场从主席台往下一看,济济一堂中,固有年轻人,但以耆老居多,有我中小学师长、还有戚谊中的长辈,想起来至今惶恐。在宗法森严的清代,你让张侗、张衍、隋平二三十岁青壮与七八十岁长辈同称老,其心安乎?而让已死之鬼与尚未出世者同社称老(隋平在王乘箓去世后十二年出生),岂非魔幻历史主义?至于所谓白莲社、鸡豚社,与所谓诗酒社、文酒会一样,不过聚会的代称,而非如“东武西社”一样特指。即使所谓九老会,到会者也未必正好九人。今日九老会与明日九老会的人员亦不必相同。如果以十为虚数,随便说说,形容清初诸城遗民、耆老之多,是可以的。没必要把十老作为严格概念,更没必要把人员个个落实。 宋元丰中,洛阳邵雍、程氏兄弟用白居易九老会故事置酒赋诗相乐,要求入会者都在七十以上,司马光才六十多岁,可能因有特殊贡献,也被允许入会。最终到会者十三人。明清诸城在“社”而称老者,六十以下,也尚未见到。 自古耆老聚会,用九数者多,且相沿为故事,用十数者极少。盖因十为满数,而满则招损。更何况风烛摇曳的老人。 康熙时诸城为九老会者也有几次。康熙二十九年,张英(字彦公)筑新圃成,邀请八位老人聚会,张衍作《庚午六月,彦公侄筑圃新成,集牛仲青、徐栩野、隋默公、窦承庵及家弟石民、子云、白峰,皆鬓发皤皤,天和自爱,酒余,各纪以诗》,诗题中提到的八人加上作者,恰好九人。王翰《同李象先、王屋山、张石民、杨辅峭、赵壶石饮邱嵋庵铁园》诗,王翰、李象先、王咸炤、张侗、杨涵、赵清六人,再由东道丘氏父子叔侄兄弟中出三位,又能凑足九数。且此会肯定在康熙三十三年赵清去世之前。只是李、杨不是诸城人。张映初《九日游铁园题壁》诗自注云:“戊子九日,铁园主人曾招先大父作九老之会。”戊子为康熙四十七年,张侗有《九日铁园》诗,可能作于此时。张侗《其楼文集》有《石梁九老图小记》(石梁在马耳山附近),与此又不同时同地。至于九数之外,有余不足的耆老聚会,有案可查者,以十百计。与会人员交错递补,自然也数以百计,这还不算县外、省外众多闻风而至,以类相聚的侨寓、旅居者和方外人士。 ——转载:通灵唯心博客
山东半岛地区陈姓的研究(源于寻根问祖) 一、烟台地区 龙口市黄山馆镇馆前陈家,清同治年间,陈姓由葛家迁来居住,取名陈家。 龙口市北马镇午塔后陈家,明万历年间,陈姓由本县大陈家迁来居住,因位于午塔村北,取名午塔后小陈家。 龙口市北马镇东陈家,明洪武年间,陈姓由云南迁来居住,以靠仲家集,取名仲家陈家。 龙口市北马镇小陈家,明万历年间,陈姓由大陈家迁来居庆父不死,取名小陈家。 龙口市北马镇大陈家,隋代云南流寇作乱,陈应刚率子迁至此地居住,因村中有一大槐树,取名大槐树底下陈家。 龙口市北马镇陈家庄,明万历年间,陈姓由大陈家村迁来居住,取名陈家庄。 龙口市兰高镇陈家庄,清代马姓由县城北关迁来给地主看管庄稼,后陈姓迁来居住,发展兴旺,取名陈家庄。 龙口市下丁家镇大陈家,明隆庆年间,陈姓由江苏迁来居住,以种桑养蚕捻线为业,取名捻线陈家。 龙口市七甲镇陈家,明正统年间,陈姓由云南迁来居住,取名陈家。 蓬莱市村里集镇陈家沟,清朝康熙年间,陈姓由本县村里集迁至此地定居,因位于沟中,故取名陈家沟。 蓬莱市大季家镇山后陈家,明朝万历年间,陈姓由小云南迁至此地定居,又因位于沿海群山以北,故称山岳陈家。 蓬莱市大柳行镇上陈家,明朝天顺年间,陈姓从小云南迁到此地定居,因此地地形高,又是河沟的上游,取名上陈家。 莱州市郭家店镇元岭陈家,明正统十三年,陈姓由四川迁此立村,因附近有一座元岭庙,而得村名元岭陈家。后简称陈家。因重名。1982年,恢复原名:元岭陈家。 莱州市柞村镇陈家疃,明洪武二年,陈姓由四川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陈家疃,后简称陈家。因重名,一九八二年,恢复原名:陈家疃。 莱州市土山镇陈家墩,明洪武二年,陈姓由四川迁此立村,因村西有一个土墩,而取村名陈家墩。 栖霞市庄园街办陈家,明初孙氏来此建村,名灵山夼,明末崇祯年间陈姓由范家迁此落居,取名陈家,今居民多陈氏、柳、氏等次之。 栖霞市桃村镇陈家庄,明朝崇祯年间,陈姓从桃村方格庄迁来建村,故名陈家庄。 栖霞市桃村镇陈家沟,据家谱载,清雍正十三年,陈姓从铁口公社陈家疃迁居此地。取名陈家沟。 栖霞市官道镇陈家,本村建于明朝年间姓陈的在此定居,叫陈家。 莱阳市冯格庄办事处陈家疃,明初建村,因靠"陈家院庙",取村名陈家院,后演变为陈家疃。 招远市辛庄镇西陈家,明永乐年间,陈姓由本县大转山堡迁此定居,因处古寺"西良院"旁,故名西良陈家,后简化为陈家。 招远市蚕庄镇马埠陈家,明成化年间,陈、冯两姓从本县洼子迁此定居,因此地系牧马场,村多陈姓,故名。 招远市金岭镇山里陈家,明永乐年间,四世祖陈启兴徒居此地,因处雾云山以南的群山中,村多陈姓,故名。 招远市金岭镇大户陈家,明永乐年间,陈氏一世祖陈国治由掖县梁郭乡修家沟迁此定居,取名大户陈家。 招远市毕郭镇陈家庄,明嘉靖年间,陈氏祖陈嘉谟由本县转山堡迁此定居,取名陈家庄。 招远市张星镇仓口陈家,迨明万历年间,徒居于此,所养公观此地,山水秀丽,群山环抱,形如仓库,故名创口陈家,后简化为陈家。 招远市大秦家镇陈家窑,陈氏祖陈恺于明洪武年间,由青州府迁居招远,清乾隆年间,陈氏一支定居此地烧窑,取名陈家窑。 招远市阜山镇青山陈家,明崇祯年间,陈姓由本县下连庄迁此定居,因村西有一石碾,故名碾子陈家。 招远市阜山镇观上陈家,明万历年间,陈姓由本县大转山堡迁此定居,因处"纯阳观"东侧,故名,清末简称陈家。 牟平区宁海街道办事处陈家疃,据碑文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陈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取名陈家疃。 牟平区水道镇陈家沟,据传,明末陈姓在此建村,地处山沟,得名陈家沟。 莱山区莱山镇南陈家疃,明万历四十年,陈姓由云南槐树底迁来建村,命名陈家疃,清初,村北又建一村,曰北有疃,故更名南陈家疃。 莱山区莱山镇北陈家疃,清初,陈姓从本地南陈家疃、两甲埠迁来建村,村处南陈家疃北,得名北陈家疃。 莱山区莱山镇南陈家疃,明万历四十年,陈姓由云南槐树底迁来建村,命名陈家疃。清初,村北又建一村,曰北陈家疃,故更名南陈家疃。 莱山区初家街道陈家,清乾隆年间建村,原名吕家台子,后陈姓更名为陈家村。 福山区福新街道办事处小陈家,相传,明弘治年间,陈姓由栖里迁此建村,陈氏祖籍是黄县大陈家,故名小陈家。 福山区涂山村,明朝弘治年间,举人陈宾(江苏省上海县人)任宁海知州,定居此处。辈分:锡衍维学耀宗广培世泽。
全国最新主要姓氏的人口以及主要分布地 2018年一月出炉了全国最新姓氏人口,下面本人来汇总一下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大姓人口以及主要分布地,超过两千万的大姓汇总十个主要分布地,低于两千万超过一千万的大姓汇总八个主要分布地,其中不包括港澳台。 注:括号里为当今姓氏总人口,百分率为分布地占当今姓氏总人口的比率,其中不包括港澳台。 1.王姓(1.015亿):山东10.7%、河南10.3%、河北8.1%、江苏6.1%、安徽5.7%、四川5.6%、辽宁5.3%、黑龙江4.8%、湖北3.9%、山西3.5%…… 2.李姓(1.009亿):河南10.0%、山东8.5%、河北7.5%、四川7.1%、云南6.9%、广东5.9%、湖南4.9%、安徽4.6%、湖北4.3%、广西3.7%…… 3.张姓(0.954亿):河南11.0%、山东9.9%、河北8.7%、四川6.0%、江苏5.9%、安徽5.7%、湖北4.6%、辽宁4.4%、广东4.3%、陕西3.9%…… 4.刘姓(0.721亿):山东10.1%、河南8.5%、河北8.2%、四川7.0%、湖南6.3%、湖北5.1%、安徽5.0%、广东4.7%、辽宁4.6%、江苏4.4%…… 5.陈姓(0.633亿):广东15.0%、四川7.8%、福建7.6%、江苏7.4%、浙江7.3%、湖南6.0%、湖北5.6%、河南5.5%、安徽4.8%、广西4.7%…… 6.杨姓(0.462亿):四川10.4%、云南8.3%、河南8.0%、贵州6.7%、河北5.9%、山东5.8%、辽宁5.5%、湖南5.3%、广东5.2%、湖北4.8%…… 7.黄姓(0.337亿):广东20.5%、广西18.8%、湖南8.0%、四川7.7%、福建7.6%、江西6.3%、江苏5.9%、湖北5.6%、浙江4.3%、云南3.5%…… 8.赵姓(0.286亿):河南11.5%、河北10.5%、山东10.0%、辽宁6.2%、黑龙江5.6%、四川5.5%、陕西4.8%、安徽4.6%、山西4.4%、江苏4.3%…… 9.吴姓(0.278亿):广东11.6%、江苏7.7%、浙江7.4%、江西7.2%、福建7.1%、四川6.8%、安徽6.6%、湖北6.1%、贵州5.3%、广西4.9%…… 10.周姓(0.268亿):湖南10.2%、江苏9.1%、四川8.7%、湖北7.0%、江西6.7%、浙江6.6%、云南6.4%、安徽5.5%、广东5.2%、河南5.0%…… 11.徐姓(0.202亿):江苏12.5%、浙江10.2%、山东9.5%、安徽7.7%、江西6.1%、湖北6.0%、四川5.6%、河南4.3%、广东3.9%、辽宁3.6%……
明代诸城十隅八乡五镇十三店 明嘉靖四十四(1565)年,由时任知府杜思(浙江鄞县进士)组织编撰的《青州府志》,被认为是青州府最早的地方志。诸城当时为青州府所辖十三县之一,府志中有关于当时诸城十隅八乡五镇十三店的记载,貌似是目前能看到的诸城最早的乡社情况资料。
八十年代的马耳山地区地形图 翻箱底偶然翻出了过去的存货,1980年航拍,1981年编绘的马耳山周边地区五万分一地形图。这在过去可以绝密资料
陈家花园 “先世以东路功曹自四川成都府东关史家巷宦青州,入籍益都县,居南门外涝洼庄。元世祖中统年间为密州(诸城旧称)学正,因家焉,入籍上明教隅第五甲,葬西南关外郝家崖头淇水之东。有碑云:元密州学正陈公神道。后墓与碑俱为风沙埋没。子孙世居北城牧爱坊东巷,祖墓在铁沟河东黄埠岭南北,新旧一阡俱载县志。”上世纪,村中修水库,大部分陈姓村民迁往东三省居住。现村中陈姓不过四五十户。山东省诸城市密州街道陈家花园村,最早,陈姓立村,此支陈氏又被称为“花园陈氏”。花园陈氏,为山东较为古老的一支陈氏家族的总称,因其发源于今山东诸城密州街道陈家花园村,故名。自南宋末、蒙元初,始祖陈公亮由四川迁居山东诸城,已历近800年。今日,此支陈氏分布于山东潍坊、青岛、日照、安丘、东平以及东三省等地,其族人又自称“密州学正公后裔”。 小店一支是目前居住于诸城最广的,该支支谱于2015年续修完成。该支族人主要分布于枳沟玉皇、东戈庄,贾悦韩庄、赵戈庄,皇华柳林等地。
去年以前的帖子不能访问了 发的一些具有资料性质的帖子也看不到了。 不光我们,所有的贴吧老帖子都不能访问。不知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
骑马抬轿将媳子,不孬
东海陈氏被城阳陈氏扇了一巴掌 关于日照东海陈氏误将城阳陈氏八世济祖改成东海陈氏十八世列入其谱中的历史考证 鲁东陈氏宗人: 我们日照、莒县及周边陈姓宗人大体分三个支族。 1、城阳陈氏:根据《莒洲志》及城阳陈氏谱序记载:“城阳陈氏,始迁祖山于明朝洪武年间自直隶涿州楼桑村迁莒城东北街便邻巷”。崇祯壬午年(1642年)明朝进士陈勖之孙十世秉乾,避乱乡居,来陈家窝疃立村,因原居城里故称城阳陈氏。 2、小堂前陈氏:是明朝中期自胶东灵山卫迁来莒县城里小堂前,现分居陈家小沂水、陈家城子、店子集镇陈家庄、陈家楼一部分等十几余村庄。 3、车疃陈氏:原自江苏东海大村,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迁来日照车疃,叫车疃陈氏,1933年之后名称定为日莒诸陈氏,2011年以前叫过海曲陈氏,日照陈氏,如今又称日照东海陈氏。 在当前国泰民安河清海晏之际,修家乘促和谐之举,蔚然成风,但也难免出点误差。 我观东海陈氏族谱对所谓(十八世)济祖宗支的描述:【东海陈氏错续我城阳陈氏的原文如下】“先世由沂水县西关徙莒县西北乡瓦屋庄,历传十八世祖讳济生三子:长讳元享,由瓦屋村徙居土岺村;次讳元桢,由瓦屋庄徙居招贤,三子讳元茂,由瓦屋庄徙居日照西北乡上水浴……云云”。 说到济祖,我城阳陈氏家乘中,有据可查。 【注:解释】我五世鹍祖生六子:宝、贯、真、四、祯、贵。 六世大公支宝祖: 分居东乡郑家石槽等村。 二公支贯祖: 生四子:思仁(长)、思义(次)、思礼(三)、思智(四)。 三公真祖庠生: 生一子良辅。 七世四公支思智祖:生四子:洪(长)、溥(次)、润(三)、济(四)。 六世三公支良辅 嘉靖丙午举人,生三子:勖(长)、勧(次)、助(三)。 八世济、勖二祖,属堂叔兄弟,俱是五世鹍祖的(重)曾孙,在我城阳家谱中相挨并列,据此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莒县(莒洲志)和城阳陈氏族谱注明:“万历十一年(1583你年)陈良辅之子陈勖考中进士……”若考中进士时是40岁左右,那么济、勖二祖应生于1545年前后,距东海陈氏迁来车疃时的1368年,晚175年。在济、勖二祖之前,尚有七世先祖,若按每世二十五年计算也是175年,如此算来城阳陈氏迁莒之时与东海陈氏迁居车疃是同一个年代,为什么我八世祖陈济竟成了车疃陈氏的(第十八代子孙)呢?这台不符合时间逻辑了。 2、东海陈氏家谱记载:一世祖是洪武元年(1368年)迁来日照车疃,城阳陈氏家谱及(莒洲志)均记载:城阳陈氏是洪武年间自北直隶涿州迁来莒洲,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为什么非要把我八世济祖后裔之人贬下十辈,变成车疃陈氏(十八世),请问被贬下的那十辈先祖是谁?安排哪里去了呢?可是说这是毫无历史依据的。 3、据悉1937年之前车疃陈氏续家谱时,有位热心肠的老先生,背着包袱走遍沭河流域凡有陈姓的每个村庄。误把我城阳陈氏八世先祖陈济错插其中,因辈分悬殊,凭人臆断,拉下十辈,但又无法编造济祖之上的那十代人的名字,不能自圆其说,如是成了“车疃陈氏老二支的(十八代子孙)”。在此之前的东海陈氏族谱之上的(十六代)人是谁?叫什么名字?真可谓海市蜃楼,空穴来风是也。 4、根据车疃陈氏族谱记载:【东海陈氏错续我城阳陈氏的原因如下】“先世由沂水县西关徙莒县东北乡瓦屋庄,历传十八世祖。讳济……”之说,更为离奇之谈。我城阳陈氏家乘明文记载:我五世:鹍祖居住莒城东街便邻巷,也就是现在的东大街。祖茔在城南黄花沟,鹍祖生六子: 六世:大公支宝祖:分居东乡郑家石槽等村……。 二公支贯祖:分居招贤、瓦屋、土岺、上水浴、院(苑)上、枳沟东菴等村……。 三公支真祖:仍居城里东街等……。 四公支四祖: …… 五公支祯祖:……(简略) 六公支贵祖:……(简略) 六世贯祖是八世济祖的爷爷,贯祖分居招贤等村,怎么又从沂水县西关迁来瓦屋之说呢?这肯定是个误导,而且城阳陈氏族谱中,根本没有贯祖的后裔之人迁居沂水的记载。 5、车疃陈氏是洪武元年自江苏东海迁来日照车疃,城阳陈氏是洪武年间自河北涿州迁来莒县。如此在同一个年代,有南北相反方向迁来山东的,可以断定这两支陈姓宗人绝非同一个支族的人,只能说陈氏同宗之人,但不知上溯到何年代,才是一个支族的人。 6、《莒洲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九年陈良辅,字屋楼考中举人,与莒州知州王明诗、进士何思谨、学正任顺重修莒志并撰修写序。万历十一年(1583年)陈良辅之子陈勖考中进士,历任河南道监察御史、钦选广东道、江西布政使司左参议、巡按直隶仓河事务、进阶中宪大夫,在莒城创建文昌阁、倡修云路坊,又十年增修魁星楼、建尊经阁于孔庙之后,为莒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历代首倡捐资建筑工程最多的一人。莒史评价最高,谓“宫城焕然士风丕振,皆由勖经营之力”。选写的碑文:“创建魁星楼、尊经阁碑记”、“创建文昌祠记”、“书院夜诵碑记”等,《重修莒志》为其立传,为官清廉,显赫朝野,悉载《沂州志》《莒洲志》载有传记。陈良知,隆庆丁卯科举人,先后任霸州、蓟州、扬州府瓜镇同知,后任庆阳府知府、户部郎中。官声极佳,有“清廉第一”之美誉。年老归乡后,人称“古君子”。清正《莒洲志》为其立传……。陈良佐:……(简略)。 如果城阳陈氏和车疃陈氏同属一个支族的人,为什么勖祖做官四十年之后,在顺治五年,也就是车疃陈氏第二次续谱之时对这样的族中大员,却只字未提呢?这只能说明车疃陈氏和城阳陈氏在明朝初年就不是一个支族的人。既不是一个支族,又何必在过六百年之后的1937年之前,撇开城阳陈氏的数万人之众单独把我八世济祖后裔之人,贬下十世,安插其中,这是没有历史根据可依的事,是经不起历史的拆验的,这不是我们不想串联在一起,而是历史不允许我们这样做。 我华夏陈姓,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封占陈国,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陈国国君后裔即以陈为姓,至今约三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生存计,枝分叶布,遍及全球。想我陈氏宗人,无论在国内何地,乃至世界何处,皆属一祖下孙,此乃事实,毋庸置疑。只不过我辈才疏学浅,无从考查而已。因此盼望陈姓后裔中有识之士,将我陈氏大家庭梳理一番,哪怕是大同小异,也不为过,而不是仅凭个人主观臆断,妄加排序。 撰修家乘,是有严格的时间性的,假若是同一个支族的人,因人的因素,没有编排在一起,或者不是一个支族,却牵强附会地强拽到一起,同样都是对历史的不敬,对祖宗的亵渎,对子孙后代不负责任。我们的理念应该是: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传承文明,铸造和谐。 谢谢理解。 陈家窝疃 陈龙和 15898988218 前 绪 密 陈龙成 13561982697 13001581167 2016年8月18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