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屁 无影屁
关注数: 15 粉丝数: 413 发帖数: 21,624 关注贴吧数: 12
【以忧甍】没有瑕疵,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饭盒? 1【密以谘彧】【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后,曹操荀彧的关系应该是不和谐了,所以【会征孙权】才会【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以往荀彧都是【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现在却成了远离中央劳军,怎么看都觉得这和【心不能平】撇不开关系,但曹操是主子,他有这个权利用你或是闲置你,荀彧一生的智谋才学都用在了曹操的基业上,现今却被当作中层干部劳军,而且远离中央还参什么丞相军事,大有一副闲置挂起的味道,就因为间接说了个【不宜如此】,就遭受这份待遇,这个谁受得了呀,想到自己一生不遗余力的出谋划策、举荐人才、临危决断却换来这个下场,会忧郁悲愤乃人之常情,这情况下,50岁,【以忧甍】哪里不对了? 2那个饭盒。【魏氏春秋曰: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荀彧死在寿春是没有争议的,那时候曹操在濡须正和孙权忙活呢,上哪有这个闲心派人送饭盒?荀彧在寿春又没乱说话,曹操这怎么就想起送饭盒了?就算要送饭盒也应该在【由是心不能平】立刻送,这才有闭嘴的效果。曹操又不是树懒你敲他一下,要一星期才知道疼,这会才想起来打击报复,这哪是曹操的性情。况且荀彧一生功劳之高人尽皆知,不管明杀还是暗杀都将大失人心,以后谁还会效力?至少这点曹操是绝对不可能不知道的,不会这么去做,最多也就是闲置,所以说三国志的记载合情合理。 3至于【献帝春秋】把荀彧写成汉室忠臣,而且和曹操的对话把荀彧写成个死不认账的赖皮,裴注也明说了前言不搭后语乃【虚罔之类】。 4【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这里哪里提到了‘汉室’?怎么就能把【充其志】翻译成匡扶汉室?荀彧这等王佐之才最高理想无外乎匡扶社稷或者助人成王霸之业。 彧别传:【太祖欲表彧为三公,彧使荀攸深让,至于十数,太祖乃止。 】真要是荀彧的理想是匡扶社稷此时正是当仁不让之时,哪会坚辞十数不受,但若理想是助曹操成王霸之业就不该君臣几乎相等的地位,我觉得此时的荀彧已经把自己的政治理想表现得非常清晰了。 这就是一个读了没多久三国志的普通人对于荀彧之死的看法,随便百度一下这个问题,百分之九十七八的人都认为,荀彧是汗臣所以被杀或者被送饭盒自杀,到底是我匪夷所思还是那百分之九十七八的人匪夷所思?
新人冷饭贴1:魏延为什么没参加诸葛死前的军事会议。 首先要声明,发此贴儿不为混脸熟,是真的希望能有大神级吧友给指点迷津,对于军事地理史书研究的通透的人来说这些问题大约已经属于炒冷饭了。在网上也能百度到一些观点,感觉黑的很彻底,太过偏颇,完全忽视对理论点的有力证据。 第一个问题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第一个让我困惑的就是这个把魏延排除在军事会议之外。 有人说这是因为魏延督前锋军来不及。可我觉得不是很靠谱呀,古代安营扎寨通讯方式不外乎,较近的高地以旗帜为号,远点的使用狼烟,再远就只能靠传令兵了,而且前两者还需要能见度比较好的天气。若前锋军离得太远敌人大军偷袭,还不等传令兵到中军,也就被灭了。【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这句,猜想,都睡下了,可见魏延部应该距离中军不是很远,十几里地快马加鞭来回是很快的,武侯这般瑾细之人总不至于病的上气不接下气了才召开军事会议,这万一来不及岂不耽误大事。太远来不及之说,个人觉得可能性不大。 还有人说诸葛故意的,怕死后无人制的住魏延刻意为之,我觉得此论大为不妥,首先,诸葛的为人,政治手段之高明,完全不必用这种阴招。若真有意将其排除在外,则更需让其参与这次军事会议,若魏延有异议直接以抗命拿下,若无异议则魏延在众将面前在再无名义造次。何况政权的交接已经暗书意在蒋琬了,纵使大军回到成都魏延想要把持军政朝政也没有政治上的支持。 还有位名家(吕思勉)直接判定,诸葛死前召开的军事会议纯属子虚乌有,一切都是杨仪、费褘捏造的,诸葛是猝死,根本来不及召开会议,所以才有了后面的事情。 先不说魏略了,这三个就让俺,一个头三个大,云里雾里了。 最后这些都是推论不是判定,就别让俺复制粘贴大量证据了。复制粘贴这是我最讨厌的,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