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io110799
radio110799
关注数: 10
粉丝数: 51
发帖数: 1,227
关注贴吧数: 6
好奇怪的结尾 我确实深度不够,结尾交代得不清不楚,是准备拍续集吗?那个宝总是出事了吗?不是麒麟荟帮了他吗?应该是发达了呀!!
警惕吧里的电话,群,都是假的,别被骗了 警惕吧里的电话,群,都是假的,别被骗了,常文霞是不能不收钱的(她说的)。
这片怎么没有令美国人闻风丧胆的吹号声!导演编剧没好好看历史 这片怎么没有令美国人闻风丧胆的吹号声!导演编剧没好好看历史
X250换高分屏后遗症,求大神看看 我的X250昨晚换京东方高分屏后,拔掉电源用电池玩电脑,放网络视频就会出现死机,鼠标不动,有声音,但卡屏,必须硬关机才行,用电源玩电脑,一切功能正常,但假如开着机拔电源,马上死机,试过重装显卡驱动,试过重装系统,均无效!求大家进来讨论讨论,帮帮忙
刘美麟被淘汰太正常了 好声音早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节目,当年有姚贝娜、周深等被黑幕,现在有刘美麟,因为他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人,浙江电视台不可能做亏本买卖,他们要捧新人,以前那英淘汰姚贝娜被骂死,其实那英还讲点技术,硬要姚贝娜唱些自己不能驾驭的歌,技术性淘汰,虽然被骂,还说得过去,现在碰上一个刘美麟360度无死角,明显高出同期数筹的,没法子直接不要脸了,刷下来没商量的。
结尾最后行动,编剧太差,不合理 一、林宗辉那些图纸完全可以用手机发出去,根本不需要拿命去取。 二、小山村打枪,那么激烈,怎么可能不打草惊蛇,又是夜深人静时。 三,不是说没有门牌吗?怎么李飞进去,还看到门牌... 四、即便真的人进去,都被发现了,扣留了,为什么要急于出来了,把图纸发出来就可以了。也可以提前行动啊!为了渲染英雄情节也不应该那么没脑子
崔永元的微博被彻底删除了.什么回事 崔永元的微博被彻底删除了,是因为《大轰炸》吗?这是大反扑吗?大家怎么看
听说在美国有人告孟山都转基因,美国法院居然判了孟山都输了 听说在美国有人告孟山都转基因,美国法院居然判了孟山都输了,不是说转基因美国人都支持吗?FDA认证都是安全的吗?有了解的,进来说说,是谣言吗?
大家支持一下,敬爱的崔永元同志编导的电影今晚首映 原标题:崔永元编导的电影今晚首映由崔永元编导的纪录电影《您一定不要错过》定档7月6日上映,今晚影片将在北京举行首映式。 据悉,《您一定不要错过》由崔永元编导、麦丽丝导演,电影解密了大量的“悬崖坠马”、“断桥落水”等好莱坞级别的特技背后的故事。难得一见的还有大量珍贵的电影资料镜头和获奖故事片段。(文/北青报记者 肖扬) 责任编辑:石宇(EN003)
求证!6月23凌晨4:00塞尔维亚vs瑞士解说的是黄健翔吗 同题
新疆非法转基因玉米案:四被告获刑,近三千亩涉案玉米 新疆非法转基因玉米案:四被告获刑,近三千亩涉案玉米被铲澎湃新闻 2018-06-14被告人罗涛、徐振杰、徐龙、仲某某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到七年,并处罚金8到10万元不等。6月13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了一起发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的转基因玉米制种案,涉案农田2890亩,122户农民遭遇玉米制种“陷阱”。呼图壁县人民检察院对该案提起公诉。一审刑事判决书称,经呼图壁县人民法院审理查明,2016年3月,被告人罗涛、徐振杰、徐龙、仲某某以不合格的、父本含转基因的玉米亲本种子,冒充非转基因玉米种子,与前述农民签订了玉米杂交制种预约生产收购合同,以生产转基因玉米种子“金庆101”和“世宾338”。其中,马场湖村一组农民种植了990亩制种玉米,幸福村农民种植了1900亩。2016年5月,呼图壁县农业局执法大队工作人员用试纸条检测时,发现这些作物含转基因成分。其后涉案玉米被全部砍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农林牧司法鉴定中心对受害农民的经济损失出具了鉴定书。部分被砍玉米制成了青贮饲料,挽回了125.4015万元经济损失,受害农民共计遭受损失333.1097万元。呼图壁县人民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为受害人提供的玉米种子既没有通过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审定,也没有核发该玉米品种的生产经营许可证,造成的巨额经济损失,其行为完全符合生产伪劣种子罪的构成要件,其犯罪结果已达到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使生产遭受特别重大损失50万元的起点”,应当依法严惩。被告人罗涛、徐振杰、徐龙、仲某某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到七年,并处罚金8到10万元不等。
科学不需要喷子,用科学来回答科学的问题才是科学之道 学者:韩春雨事件提示我们,要谨慎看待科研结果 2017-05-25 光明网/张田勘 生物探索韩春雨 资料图片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描述NgAgo(格氏嗜盐碱杆菌的核酸内切酶)编辑基因有效,而且与Cas9-sgRNA在切割哺乳动物基因组DYRK1A位点的效率上可以媲美。 但是,此后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都未能重复出NgAgo可以编辑基因的结果。为此,《自然 生物技术》杂志编辑部启动对韩春雨论文的调查,现在该杂志称,调查还在继续中。韩春雨本人也正在对导致论文结果无法重复的原因进行实验研究。同时,一些科学家表示,韩春雨事件一定需要在学术范围内有一个明确的结果。近日,韩春雨就此事,接受了央视《新闻调查》的采访。 调查需要时间,因此人们等待结果也需要耐心。但是,通过韩春雨事件可以看到,在科学史上,如何对待科学研究结果才是理性的、实事求是的、客观的,甚至是公正的,一直有争议。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对待科研和科研结果,在今天已经有些神化和宗教化了,就是把科学和结果当成真理的化身,甚至认为科学就是新的宗教。对此,英国《自然》杂志资深编辑亨利•吉(Henry Gee)颇不以为然,针锋相对地宣称,科学不是关于真理的,它是关于怀疑的;不是关于确定性,而是关于不确定性的。吉甚至对所有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研究结果都予以了否定,“我们在《自然》上发表的一切都是错的”。 原因在于,研究人员所发表的所有科学研究结果都只是对事物和现实的近似描模,并不代表正确,也不代表真理,将来肯定有人会做出更好的东西来替代或否认当前的结果。 这种情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现状和结果的证实。研究人员对全球享有盛名的实验室发表在世界一流学术期刊上的53份“里程碑式”的研究论文进行重复性研究后发现,这53项研究结果中有47项结果无法重复,不能重复率达到88.68%。 发表在2013年11月6日的《科学美国人》上的一篇文章也指出,对100项心理学研究进行的重复性研究表明,61%的心理学研究无法重复,结果比人们过去想象的更严重。发表在2017年1月19日的《eLife》上题为“癌症生物学可重复性:复制的挑战”一文称,对5项著名CNS(《细胞》《自然》《科学》)级别杂志上发表的癌症临床前研究进行的验证性实验,没有一个研究结果能够被完全重复,验证研究无法确认研究中的任何发现。 可以看到,任何科学研究结果只是提出了一种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结论,这种结论当然只是假说,因此,需要通过其他类似的或相同的研究来验证,只有在条件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能重复的科学研究结果,才能证明这样的科研究结果是接近真理或揭示了客观规律,并且是有条件的正确,而非绝对正确。科学史上早就有科赫法则作为检验科学发现是否真实和正确的标准,其中就包含了4种重复检验: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微生物,且在健康者体内不存在;要从宿主分离出同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得到纯培养;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宿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从试验发病的宿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 同样,在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也有“例不十法不立,例不十法不废”的标准。因此,任何科学发现和科研结果不能一发表出来就被天然地视为正确,甚至当成真理,而是要接受多次的可重复验证,才能视为揭示了事物的本真。所以,如果要以“科学研究结果”证明某种事物、学说或观念的正确与否说事,需要加上,“经过反复验证的科学研究结果”证明,某某事物是错还是对。 在对待韩春雨团队的研究结果上,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科学界,在一开始都认为发表的NgAgo具有基因编辑功能是正确的,并没有等待验证,显然是把一切科研和科研结果都当成了宗教和真理,不容怀疑。但这恰恰违背了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精神——科学就是怀疑,并通过怀疑和反复验证,才能发现正确的东西和真理。为什么今天的科技界有如此多的未经过检验的研究结果成真理、真相和事实呢?第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是学术不端行为,即造假,典型的有日本的小保方晴子和韩国的黄禹锡;第二个原因就是讲故事,而非全面反映科研结果和事实。这一点很像人们的照相,需要摆拍和把最光彩、最亮丽、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呈现给公众和社会,也像雄孔雀开屏,为了竞争,只把最艳丽和美轮美奂的一面呈现于同类和世界,因此,在同一研究有不同结果时,选取最好的一个结果发表出来,以获取社会和业界的喝彩和认同,也有利于获得科研经费。从本质上来看,这也是学术不端的表现,只是在程度上是50步,而非100步。 科研结果不能重复的另一种原因就是,这一研究结果事情可能不涉及造假,但确实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出现了错误,需要通过反复调查来弄清。目前,韩春雨表示,有些问题只有他自己知道。也因此,需要韩春雨把NgAgo编辑基因的不可重复的原因告诉大家,对这一事件进行自圆其说的解释。所以,进行这重复的验证恰恰是为了让科学的结论更为可信,这也是科学的辨证魅力,从短期来看不可信,但长期来看,经过检验后,则变得可信。
【永远de永元】崔永元对转基因的真实态度 h去ttp://t.cn/中Ra1IJqb文,这只是一个加了工的链接,里面的视频是崔永元对转基因的真实态度!请大家应该了明白了,转吧认为这是造谣帖,说明他们真的害怕了.....往往害怕讲真话的,
【永远de永元】总感觉挺转基因的人好强词夺理,法学专家都无语了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56.com%2Fc%2Fv87972348.shtml%3Fchanneled%3D1211010503&urlrefer=a13b55a0147b25c16625a1074eebdfaa 这位姜大神原来这样理解法律的,什么都理所当然。很明显的二打一。搜狐拉偏架明显
东北现转基因玉米 涉嫌非法种植(内含品种) 东北现转基因玉米 涉嫌非法种植 转基因 2016-01-06 21:33 某国际环保组织今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的辽宁省的沈阳市、锦州市和阜新市周边县市有大面积的非法转基因玉米种植,并推测这些已收获的非法转基因玉米极有可能流入国有粮库、流通市场,甚至进入公众餐桌。 当前,我国并没有批准任何转基因粮食作物用于商业化生产,因此,任何转基因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商业化种植都属于违法行为。 长达30页信息量极大的《非法转基因阴云笼罩下的东北玉米产业—非法转基因玉米种植、仓储、流通调查》调查报告显示,抽检总计73份玉米相关样品有68份样品被检出转基因,足见该区域非法种植面积之广,比例之高,污染之严重。 其中,7份来自种子市场的玉米种子有6份被检出转基因;45份来自田间种植的玉米有42份被检出转基因,非法种植区域涉及辽宁沈阳西北的黑山县、新民市、法库县、彰武县和康平县;21份来自流通市场的玉米制品有20份被检出转基因。 调查同时显示,对检出的转基因玉米进行品系鉴定发现共计4种转基因玉米品种,分别为Mon810、NK603、Bt11和TC1507。图片来源:报告《非法转基因阴云笼罩下的东北玉米产业—非法转基因玉米种植、仓储、流通调查》 第一大粮食作物告急 玉米是全球种植范围最广、产量最高的谷类作物,居三大粮食作物(玉米、水稻、小麦)之首。我国一直是重要的玉米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玉米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都已经超越水稻,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此次调查发现的非法转基因玉米的种植区域为辽宁省,东北三省向来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而非法种植区域之一的黑山县更是全国商品粮基地。 十年前,同样是该环保组织调查发现转基因水稻非法种植出现在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湖北省武汉地区,鉴于主粮的重要性,该调查引起国内外轰动,也很大程度上延缓了转基因水稻生物安全证书的发放。 此回非法转基因玉米,从样本检测的阳性比例来看,该区域基本可认定被转基因玉米覆盖。与2005年和2010年绿色和平发现湖北、湖南和江西等地农户零星非法种植水稻不同,此次发现的非法种植面积恐达600万亩之多,影响巨大,且已经进入国库和市场流通,在全球非法转基因种植流通案例史上并不多见,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告急。 非法种植的转基因玉米系国外品种 非法种植、仓储和流通涉及的转基因玉米品种总计有4种,分析发现这4种皆为跨国农业巨头的产品,公司涉及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和陶氏益农。 我国目前没有批准任何转基因玉米的商业化种植,仅有一例转植酸酶的玉米获得生物安全证书,但是并未获得种子的生产经营许可证,尚无商业化。 调查发现的4种转基因玉米已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大面积种植,我国也早已批准进口用于加工原料。就调查发现的时间在2015年而言,4种转基因玉米的进口生物安全证书都在有效期之内,因此,国有粮库和流通市场出现该4种转基因玉米并不能排除来自国外进口的极小可能性。但是,根据农业部官网的消息显示,除NK603之外,其他3个品种的进口生物安全证书都已经于2015年12月20日到期。如果,农业部并未再批进口许可,那么进口该三种转基因玉米也属于非法行为。 转基因玉米为全球推广最大的转基因作物之一,背后的推手自然是跨国农业巨头。以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为首的种子公司,控制了全球近90%以上的转基因种子。 就本次的调查结果而言,没有明显的证据显示孟山都,杜邦先锋等公司在背后是否扮演了推手角色。但是,发现在阿根廷和巴西的过往案例表明,种子公司往往是非法转基因种子留出的源头。早在1998年,美国先锋种业已经布局东北,在辽宁铁岭成立公司,主要的业务就是玉米种子。而在2005年发现湖北存在非法种植转基因水稻时,主要的源头正是武汉当地的种子公司,后来被农业部查处。本次调查涉及的种子公司所售的种子,存在着套牌,生产经营许可证不全等违规行为,制种乱象恐是主因之一。 再显转基因监管不力 转基因玉米的大规模非法种植,这是第一次调查揭露。但是,转基因水稻自2005年被发现非法种植以来,无论是种子市场,田间种植,国有粮库,流通市场,产品出口等环节都已经沦陷,转基因水稻污染已经侵入各个领域。而涉及时间自2005年至今,仍不断有案例曝出,影响范围遍及南方多省区。 2011年,正值第二波国内转基因水稻非法流通事件被曝之后,由农业部、科技部、卫生部和环保部四部委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就曾赴山东、山西及东北等地,深入开展转基因安全调研,并发现管理不够严格,个别地区存在非法种植等问题。当然,此类调查一般仅作内部信息知晓用,细节至今并未向公众公开。 报告细节披露,种子公司在制种过程中连玉米品种的来源和名字都不清楚,玉米收购公司明知收购的玉米为转基因却视而不见,国有粮库对收购的玉米入库前并没有进行法规要求的转基因成分检测。 从种子到流通,诸多环节,屡现无序管理,明知故犯,有法不依。假种,问题种,非法产品就顺理成章的出现在各个环节。不禁要问,在转基因非法种植和流通的问题上,相关监管执法部门在哪里。 “非粮-饲用-食用”线路恐暂缓 监管上的漏洞频出,国内转基因舆论甚嚣尘上。近些年,决策层在转基因问题的总体态度为“积极研究,谨慎推广,加强监管和科普”,商业化推进的路径为“非粮-饲用-食用”。十多年前,转基因研究者和决策层力推转基因水稻成为第二个商业化的作物。然而,事与愿违,正是该环保组织的两次调查,一次是2005年湖北非法转基因水稻事件,一次是2010年非法转基因水稻在多地的非法种植和流通,结合多方助力,使得转基因水稻生物安全证书的发放迟了五年,2009年获得之后,又使得商业化进程遥遥无期。 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饲料和深加工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前,我国的玉米有66%用于饲料,而且每年进口数百万吨的玉米用于满足内需。转基因研究者和决策层改变战略,欲从饲料为主的玉米入手,推进商业化的进程。鉴于本次调查发现的问题之重,范围之广,玉米的战略重要性等多方因素,各利益相关方恐又会展开新一轮的博弈,而结果很有可能使得原本有望先行的饲用转基因玉米商业化进程暂缓。
俄罗斯自明天起(2月15日)禁止从美国进口大豆和玉米 俄罗斯自2月15日起禁止从美国进口大豆和玉米 2016年02月11日05:01 商务部5,640 据俄塔斯社2月10日报道,俄罗斯动植物检验检疫局局长助理阿列克谢延科在回答塔斯社记者提问时称,俄罗斯将从2月15日起禁止从美国进口大豆和玉米。 阿表示,限制进口美国产品的期限目前尚不清楚。谈到取消禁令的条件时,阿称,美应建立能对供俄食品提供实际安全保障的体系。 2016年1月底俄动植物检验检疫局曾警告,因所检疫产品发现染疫及可能进口转基因生物产品,有可能将禁止自美进口玉米和大豆。
【永远de永元】巴西宝宝“小头症”蔓延政府呼吁暂停怀孕 转基 巴西宝宝“小头症”蔓延政府呼吁暂停怀孕 转基因蚊子成嫌疑
关于植物的miRNA可调控人体内靶基因表达引发的争议 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性无争议,但事实上世界上一直是有争议的,尤其一个中国人张辰宇研究组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植物的miRNA可经食物摄取进入人体血液和组织器官、并调控人体内靶基因表达后,更掀起轩然大波,国内报道甚少。这里转一篇生物通里的文章,里面的观点基本上中立的,希望能带给人思考! 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解答miRNAs研究疑惑 【字体: 大 中 小 】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ebiotrade.com&urlrefer=6d910a0f9ad50f1b02288ec2121e2588 时间:2012年05月02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生物通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ebiotrade.com+&urlrefer=7c3b36a306b10b5ef73d7a76fdb57981 去年张辰宇研究组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植物的miRNA可经食物摄取进入人体血液和组织器官、并调控人体内靶基因表达。文章本身虽与转基因食品无关,但却在转基因领域引发轩然大波。反对者认为又一潜在危险性使转基因推广更需谨慎和加强监管,支持者则不断对该文章提出质疑。生物通再次为您解读真相…… Magna Nuclear RIP™Kit — 非编码RNA(lncRNA、enhancer RNA 、miRNA等)与蛋白相互作用创新技术 分享到: 生物通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ebiotrade.com+&urlrefer=7c3b36a306b10b5ef73d7a76fdb57981 生物通报道:去年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辰宇教授研究组取得了一项重要的miRNAs研究发现——植物的miRNA可以通过日常食物摄取的方式进入人体血液和组织器官,并调控人体内靶基因表达。这项研究本身与转基因食品无关,但却由于其结论的重要性引发了多发关注。日前Emily Willingham博士在The Scientist杂志上撰文对这项成果再次进行了报道,虽然文章标题为“植物miRNA论文被质疑”,然而通篇读下来,Willingham并无未真正质疑的内容——我们知道如果要提出对某一科学结论的质疑,就需要证明其实验有误,或者方法不可靠,但在这篇文章中并未提及相关方面,只涉及到的有关miRNAs动物源和植物源的问题,后文也进行了解答。实际上,Emily Willingham博士不是第一次专文评论张辰宇的这项研究了。今年年初,具有重要影响力的“Atlantic Monthly(大西洋月刊)”也对该研究进行了报道(The Very Real Danger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但主要利用该发现去质疑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食物:文章提到“在孟山都公司的官方网站上,有这样的宣告:‘测试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安全性是完全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的’。这是一个有利于商业的说法,它的依据基础是1960年前后的遗传学理论……几十年来,科学家们却越来越明白,“中心法则”理论只是在大体上正确,它太过简化了。”不管这篇文章观点正确与否,但其在 Facebook 上被疯狂转发,激起争论声一片。Emily Willingham博士又针对此文进行了反驳(The Very Real Paranoia Over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提出“谣言总是传千里……LeVaux断言将把现行转基因食品规范搅个天翻地覆的所谓 ‘定时炸弹’ 其实不过是子虚乌有”这样结论性的言语,并针对关于孟山都公司相关言论,进行了长篇的解释。在这一前提下,这位作者又对张教授这一成果进行了报道,报道内容如下:这一研究结果公布后,引发了多方关注,并且关注焦点出乎意料的,很快转移到了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潜在影响上。一些RNA干扰领域的研究专家担心转基因有关问题,以及这项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会被误解。“这一相关争论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前就已经展开了,比如来自Science杂志的一位编辑拒绝了这一稿件,就是因为这项成果‘太新’了,张教授说,Cell,以及Molecular Cell杂志也发出了相似的回答。两年后,Cell research杂志接受了这项成果,期间张教授研究组花费了八个月的时间针对编辑要求补偿试验数据。这样这项成果公布了出来,也同时引发了有关食物中的小RNAs如何影响我们机体功能,以及转基因食物中的这些分子是否会造成不可预计的影响的争论。一位来自HHMI的RNAi专家:Phillip Zamore认为,对转基因相关问题急于做出结论并不合适。他表示更深入的问题在于分析这些单链RNA分子,比如沉默靶向RNA分子的microRNAs,或者miRNAs,是否完整通过消化道。‘它们很脆弱’,Zamore教授说,认为这些RNAs不会被肠道中消化酶立即消化的观点‘受到争议’,‘为了稳定血液中的单链核酸分子,我们花费了数以百万的资金,更不用说在消化道中。这些未修饰的RNA还未被发现过。’但是张教授对此并不赞同,他指出在其研究团队200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就证明了内源性动物miRNA能在血液中稳定存在,这表明血源性miRNAs不知为何能抵制降解。因此这项有关植物miRNAs能出现在血液和其它组织中的新发现,并不是没有先例可循。这项最新的成果也提出‘令人惊讶的可能性,那就是植物中的miRNAs异常稳定,不过这也需要其他研究人员的进一步证实’,来自罗格斯大学的植物生物学家Eric Lam教授说。Lam教授还指出,争论中心的miRNAs是作为植物组织的一部分进入消化道的,并不是没有保护的RNAs,这可能是这些RNAs能在动物消化道中保存下来的原因。Zamore教授还提出了植物和动物RNA序列之间发生交叉检测的可能性,他说,‘这是确实可能存在的一种情况——至少(小鼠或者人类)基因组中有一个序列能与植物序列相匹配”,因此张教授研究组的发现也许反应的是降解的动物RNA序列,而不是植物miRNA。并且Zamore教授认为这项研究在实验设计上来说,允许了检测序列中出现一个不匹配,这增加了偶发的交叉检测的可能性。Lam的观点不同,他认为虽然错配是‘可能的’,但是‘可能性不大’,张教授也补充解释说,其团队也利用职务miRNAs特异性化学标签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清楚的证明检测到的血清miRNAs是外源性植物miRNAs。’然而即使Zamore教授接受了这项研究中发现的RNAs是植物来源的这一前提,但是他仍然质疑这些miRNAs会对动物产生实质意义上的影响。Zamore说miRNAs是否是有效的干扰RNAs,必须有足够数量匹配RNA靶向沉默。‘细胞中的作用MicroRNAs表达水平都非常高’,他说,‘比如调控肝脏中胆固醇生成的miRNA-122,在每个细胞中会出现五十万个分子’,张教授论文中检测到的每个细胞中仅有853个拷贝。针对这一点,张教授也解释道,即使这些表达水平低,但是之前的文献也证明miRNAs的‘生物活性’水平范围是每个细胞700-4450个拷贝,而Lam指出的相关数目也许是特异性的RNA分子,‘这至少说明有可能某些小RNAs比其它分子更有效’,张教授说。不过这三位科学家也一致认为目前仍存在一些未解答的问题,比如RNAs是否会通过某些方式,进一步修饰,而避过消化,以及这些分子如何影响人类生理。事实上,张教授表示认为这项成果“异乎寻常”的拒稿编辑也表达了对于其研究组‘下一个类似故事’的兴趣,相信也不只是这位编辑对这项研究后续成果感兴趣。” 关于这篇报道的内容,张教授也对生物通记者进行了解释,他表示,“关于第一点,在哪个杂志上发表文章的问题,之前生物通的报道(张辰宇:我们并不在乎是否在CNS上发文)中有解释。而且当时我们投稿Science,已经通过了两次review,但是在editor还是拒了,其原因还是因为成果太新,虽然说CNS此类杂志接收的内容要求是新颖的,但是太新的内容却不会被接受……”。还有关于浓度的问题,张教授说,“已有研究证明,200-4500个包括就能产生作用,而我们检测到了853个拷贝”,“另外植物源特异性的问题,我们在论文中也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在转基因问题,张教授表示,“我从未在任何公开场所表达过对转基因的看法,我们只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研究团队。”了解更多张辰宇教授研究组详情,请见: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iosci.nju.edu.cn%2Findex.php&urlrefer=9106d7dfd42524d9988788e6363fa9cb更多生物通报道:生物通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ebiotrade.com+&urlrefer=7c3b36a306b10b5ef73d7a76fdb57981 专访南京大学生科院院长张辰宇:勿以善小而不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