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寡言
智者寡言
关注数: 57
粉丝数: 148
发帖数: 14,196
关注贴吧数: 34
台湾各县市人均GDP 由于客家人迁移来台的时间较泉、漳州族群慢,平原一带肥沃的土地,已先被开发,因此客家族群在台开垦的地区大多集中在南台湾的六堆地区、中台湾的东势地区以及北台湾的桃、竹、苗地区。大致而言,客家人在台湾的分布,经历了一个以台南为中心,继续向南开发,然后再向北发展的先南后北的过程。现在客家人是台湾重要的族群之一。虽然客家人来台比较晚,一开始无论地理位置,人数和先机都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但是客家人发挥了他们一贯的艰苦奋斗精神,从无到有,现在的客家人多从事军公教的职务,客家人聚集的地区经济发展也不错。
台湾的客家文化正在复兴 20世纪末台湾客家文化的危机,到了21世纪的今天,在多元文化政策之下,已出现转机,新的客家人出现了,台湾客家意识逐渐抬头,客家社会已有较清晰的自我意识、权利意识和行动意识。新的客家人使台湾的客家意识逐渐确立,客家社团陆续成立,客家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客家文化之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契机。然而,台湾客家文化的复兴与重建,并不是lO年20年就可见其成效的,仍有赖于全体客家人共同努力。因为客家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还是依赖生活在台湾的客家人,他们才是客家文化的创造主体与诠释者。
台湾客家人 由于客家人迁移来台的时间较泉、漳州族群慢,平原一带肥沃的土地,已先被开发,因此客家族群在台开垦的地区大多集中在南台湾的六堆地区、中台湾的东势地区以及北台湾的桃、竹、苗地区。大致而言,客家人在台湾的分布,经历了一个以台南为中心,继续向南开发,然后再向北发展的先南后北的过程。现在客家人是台湾重要的族群之一。了解客家族群的来源、迁徙的历史,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个具有刻苦民族性的族群。
必需同样的力度来回应不良分子的极端攻击 就像开车一样,有人急打左转,你必须要右回打,否则此车必翻。
应多宣传客家能人的事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一种激励和鼓舞,同一个族群的榜样与我们文化和血缘相似,他们能达到的高度,我们也能,所以多宣扬客家的先进人物,不是吹嘘而是激励.只有不怀好意的人才会抵制。每一个族群都会宣传自己的先贤和榜样的,这很正常。
新加坡对华族的基因研究结论 新加坡研究发现:汉族基因南北有异 东西无差别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人类遗传小组在分析6000份来自新加坡和中国大陆10个省份的基因样本后,发现汉人的基因南、北有别,存在0.3%的差异,但无东、西的差别。 由刘建军率领的小组,在分析搜集的基因样本后也发现,以广东省的广东、潮州和客家族群来说,潮州人的基因更接近中国北方人的基因,客家人的基因则接近中国中间地带的基因,广东人则是道地的南方人基因。 新加坡人大多数以福建人居多,因此方言属于闽南语,但刘建军指出,这次搜集的基因样本中,并没有包括福建省,所以缺乏福建人的基因图谱作为依据,以这次新加坡的样本和其他省份比较之下,新加坡人分析起来最像广东的基因图谱。 刘建军告诉媒体,这项大型基因研究显示,中国北方和南方人的基因存在0.3%的细微差异,甚至说不同方言的社群间基因也会有差异,可能是同语系通婚者多的关系。这种差异,和受测者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联。 这项研究已刊登在"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引起国际的注意。 刘建军表示,进行这项研究,是因为在研究牛皮癣(psoriasis)、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麻疯病、鼻咽癌和皮肤白斑病(Vitiligo)等疾病搜集了大量来自中国和新加坡的血液样本。 这项研究取得的样本共8200份,但研究小组仅分析其中的6000份,其中来自新加坡的样本有500多份,其他来自中国最北至辽宁、东至安徽、西至四川,南至广东的10个省份,也涵盖了北京和上海。 刘建军说,由于取得样本中的DNA有小部份不同,因此小组就研究这个不同的部份,探讨来自不同地区的汉人,是否会相似或差异较大,因而根据样本为不同省份的汉人拟出基因图谱。 他指出,从基因图谱上,发现同一省份的样本会形成一个聚落,不同省份的样本会占据不同的位置,从而证明中国南方人和北方人基因有些不同,地理上差距愈远的方言群,DNA的差距就愈大。 刘建军表示,这些不同地区的汉族基因图谱,有助了解祖先迁移和进化的过程,也能帮助小组设计和解释基因与疾病的关系。
客家人是典型意义的汉族民系 客家人根在中原,客家人崇文重教,客家人最爱国最坚决抵抗外辱,客家人最重汉族的传统核心文化,优秀文化保留良好。
客家人是典型意义的汉族民系 客家人根在中原,客家人崇文重教,客家人最爱国最坚决抵抗外辱,客家人最重汉族的传统核心文化,优秀文化保留良好。
客家和中原同根同源 据复旦大学李辉教授的研究,客家人的Y染色体和中原人最为接近,科学再一再证明客家人一直坚持的客家根在中原的理念是正确的。
华人在海外建立了8个国家 ,其中4个是客家人建立 海外华人一共建立过8个国家,其中,一 客家人罗芳伯的兰芳共和国,二 客家人吴元盛建立 戴燕王国,三,客家人张链建立的龙飞国,四,潮洲人张杰绪建立纳士纳岛国 五,漳州人吴阳建立吴氏国,六,江苏人陆自立建立复宋国 七 ,潮州人郑信建立的暹罗王国 八,客家后裔李光耀开国的新加坡。
客家语是中国国际电台五种向世界广播的汉语之一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分别用五种汉语向世界广播,分别是普通话,粤语,闽南语 ,客家话,潮州话,温州话。
客家话是某个国家的官方语言 然而在遥远的南美洲,却有一个小国家,华语是他们国家的官方语言,而且还是正宗的广东客家话,这个国家的名字叫苏里南。
客家先民的主体是宋元移民 安史之乱后,唐朝末年的战乱一直延续到了五代时期,长时间的战乱使人口的南下脚步继续深入,比如汀、漳二州(今天的长汀与漳州)在唐代初辟,户口稀少,元和时(唐朝中晚期)分别只有户2618户和1343户,到北宋初(太平兴国五年至端拱二年间),都增至24007户,增幅分别高达817%和1688%。而汀州在北宋太宗时期到神宗元丰年间,历时100年,户口增幅达239%,北宋末到南宋中叶宗庆元年间,又历时70年,户口增幅达168% 而这两个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正是后世福建客家土楼的主要分布地区。同样,梅州在太平兴国至端拱二年间,户口增长了684%,显然是外来移民的结果。
客家人应该学习的榜样 看近代,唯楚有才,占尽近代史风流,江南锦绣,千年文风最盛之地,现在仍是经济和人才最盛之乡,闽系巨贾,天下财富在手,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客家人应该学习的榜样 看近代,唯楚有才,占尽近代史风流,江南锦绣,千年文风最盛之地,现在仍是经济和人才最盛之乡,闽系巨贾,天下财富在手,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粤西和江西的山歌 信宜不仅是南江的发源地,更是南江文化带的发祥地。古代区域文化是以河流贯穿的,从信宜地图看,南江源头支流分布在信宜合水、贵子、钱排、平塘、新宝、思贺六个镇,汇合了合水河主干流、沙子河、思贺河、罗罅河、中伙河、森木河等支流流域。 他们唱一种民歌———连滩山歌。连滩山歌[1]起源于明朝年间,流行于粤西地区,它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连滩山歌最初的时候是四句板。到了清朝发展到多句板,它的特点是句句同仄押韵。旋律和调式基本固定,唱的时候,套以不同的内容。唱的内容包括时事、爱情、婚姻、生活、历史故事等等。多数是即景演唱,心有所感发而为歌,连滩山歌表演形式主要有独唱、对唱、群唱(打擂台)三种。连滩山歌一般在节日、喜事(包括婚姻、嫁娶、祝寿贺岁、进宅、添丁等)、丰年、集合、劳动之余咏唱,山歌中的“大话歌”,在歌唱人、事、物的时候,尽量地夸大,如:“谈笑古话歌无端,鸡笼山顶扒龙船;桅杆顶上种棵蒜,花开遮盖五大县。”又“石头浮面耍江河,画眉生春(蛋)大过箩;老鼠拖猫梁上过,鲤鱼拖獭过江河。”往往令人捧腹。 信宜木偶戏俗称“鬼戏”,其风格颇具粤西地方特色,其独特古朴的唱腔,精湛的表演使许多观众流连忘返。演出时,艺人坐在幕后戏箱上,一手操纵木偶,一手敲打击乐,一边动作一边伴唱,角色唱造吹打均由演出者一人全面操纵,艺人要使出浑身解数,两手一面操纵木偶,一边击鼓鸣金,还模仿利用各人物不同声调去说唱,“鬼戏”的唱腔已形成“木偶腔”独成一派,均采用山歌曲调演变而成,曲词采用七字句或十字句的韵文组合成句。如传统戏<<薛仁贵>>中用山歌唱:“的人讲我好夸张,三斗米饭未吃胀,阿嫂叫我帮起屋,用对禾桶去担浆.”还有些艺人可随编随唱,这就是俗话说的“爆肚戏”。据说,有一个小班的艺人在年例(元宵节)演出时,忙乱中出错了“傀头”,观众大声狂叫:“喂喂,出错傀头罗!”怎知,这艺人急中生智即时唱出:“你话出错傀头就出过,应出花旦怎知出着喽罗。”!即时逗得观众们大笑不止.“鬼戏”的唱腔源于信宜山歌,而今信宜山歌又因“鬼戏”而广泛流传.
十个最有钱的广东人,梅州三个,潮州三个 梅州籍的富豪 朱孟依 姚良松 叶澄海 ,而潮汕人口上千万,梅州人口350万。客家富商远不是梅州一个市
土客一词并不一定指客家人 以下文字摘自湖南土客械斗的记述,但却是指赣语人和湖南人。 小冲突不断,慢慢就会演变为大冲突。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五月,大规模冲突终于爆发。引发冲突的导火索是一场戏曲演出。当时,来自江西的一个戏班在江西总会馆万寿宫演戏,有不少湘潭人前去观看。江西戏班演戏,自然操江西方言,因而引起了湘潭观众哄堂大笑。江西人认为受了侮辱,便设计报复。几天后,江西人再次在万寿宫演戏,引湘潭人前去观看。当湘潭观众再次哄笑江西方言时,江西人立即关闭万寿宫大门,对湘潭观众大开杀戒,死伤数十人。门外的人听到哭喊声,想翻墙进去救人。江西人用早已准备好的煮沸的稀粥,从墙上向下倾洒,阻挡本地人靠近。情急之下,一湘潭水手持铁锚将万寿宫大门砸烂,未死者才得以逃脱。 消息传开,湘潭人群情激奋,誓言复仇。湘潭人先是封锁了水陆要道,然后全城搜寻江西人。发现操江西口音者,立即砍杀。江西人死伤惨重。直到湖南巡抚吴邦庆调来数千官兵,局面才得到控制
客家山歌的起源 蓝雪菲在她的新著《畲族音乐文化》中,指出了客家山歌继承吴歌、西曲音乐特点的情况: 如果说客家的近源乃唐宋时的江淮地区,那么客家应携有当地‘吴歌’乃至‘西曲’之遗传‘基因’,因为从吴歌中最杰出的代表‘子夜歌’来看,它和客家山歌的关联有四点,虽然其中三点具有一般民歌的普遍性。如其一,子夜歌是‘慷慨吐清音,明转出自然’,是‘声势出口心’;[54]客家山歌是‘山歌越唱越出来,好比青龙翻云海,云海翻腾龙张口,珍珠八宝吐出来’。其二,子夜歌的内容为男女思情,‘在以子夜为名的一百二十四首(原注,实际只有123首)民歌里,其情调是很单纯的,不过是恋爱的歌颂而已’。[55]而‘客家山歌有名声,条条山歌有妹名,条条山歌有妹份,唔搭妹子唱唔成’。其三,子夜歌有男女对唱之形式,张紫晨《歌谣小史》认为:‘吴歌中出现的种种赠答体,是民歌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南北朝以前的民歌还不多见。它在此时,出现较多,并非偶然,它的渊源,见于国风,发展则在南朝……待到明清与近代,则随处可见了。’[56]客家山歌也是以对唱为主,‘你有山歌就唱来,马上随口就跟来,天南地北尽管唱,老妹一人对得开。’而第四点,子夜歌中多用谐音双关语,客家山歌也是以双关语为主要特色,这是子夜歌与客家山歌较为特殊的共同点。”[57] 同时她又肯定了客家山歌受到畲族山歌和其他少数民族歌谣的影响,她说: 客家腹地长汀县“有一种‘sol、la、do、re’徵调式民歌的宫音为变宫音,以变宫音为角,以与原徵调式民歌形成同主音,但不同调式色彩或不同调式对置的宫调式民歌,这种民歌亦疑为闽东福州、罗源、连江畲歌之遗音”,“此外,在广东纯客县英德、连平、始兴以及非纯客县曲江等地,我们也发现了与长汀山歌相似的曲例……这可能是客家后来从闽西长汀往粤东、粤北迁徙所传播。”[58] 她认为,畲族民歌与客家山歌在歌唱的场合、方式,歌词形式,音乐形态等方面,虽然有各自的特点,又都可以找到相同或相似之处。例如,客家山歌有“do、la、sol、mi、re”五声商调式基本音调, “此调是闽、浙边界畲族最有代表性的音调,但却见于粤北英德、连平、和平、乐昌等客家县”,“粤北客家的这一音调从何而来,一可能受畲族影响,二可能后来受其西南部其他少数民族影响。”[59] 既然我们从历史学的角度所作的研究与音乐学者的研究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那么,我们可以更有信心地说,客家山歌虽然部分继承了中原民歌和南朝吴歌的传统,但也受到南方少数民族善歌、以歌谈情求偶传统的影响,换言之,它的源头有多种,百越文化和荆楚蛮獠文化是其源头之一。
二次葬不是客家人独有 虽然苏州这种风俗已经消失了,却保留在了一个词汇里。苏州话中,常可听到这类口头俗语:“小鬼头要修(收)骨头哉”、“听说新经理蛮结棍个,伲侪等着收骨头吧。”。“修”与“收”在苏州话中同音。起初我认定应该写成“修骨头”。后来,在与乡人接触中,得知江南乡下和苏州东郊一带,以前有一种殡葬风俗:人去世后先睡棺材,几年以后,亲属会将亡者从棺材里收拾出来,重新放进“骨殖甏”里再埋掉。人们将这种二次葬习俗,俗称“收骨头”。苏州城东乡下部分地区,上世纪60年代还保留有这种风俗。
客家人在海外建立过不少国家 海外华人一共建立过7个国家,其中,一 客家人罗芳伯的兰芳共和国,二 客家人吴元盛建立 戴燕王国,三,客家人张链建立龙飞国,四,潮洲人张杰绪建立纳士纳岛国 五,漳州人吴阳建立吴氏国,六,江苏人陆自立建立复宋国 七 ,潮州人郑信建立的暹罗王国, 如果算上新加坡一共8个,有四个是客家人建立的
缠足并不是汉族的标志,明代的福建并不缠足 明谢肇淛《五杂组·物部四》称,“今世吾闽兴化、漳、泉三郡,以屐当趿,洗足竟,即跣而着之,不论贵贱男女皆然,盖其地妇人多不缠足也。女屐加以彩画,时作龙头,终日行屋中……”这里的木屐就是拖屐
世界上最早对客家人的记载 最早记载客家并出现客家一词的是修于康熙年的紫金县志(永安县次志),应该最能反应客家的原貌,书中所载,客家人的崇文重教民风温厚是一脉相承的。现摘录如下:一,县中多闽,豫章,潮,惠,诸客家,秀者弦诵不辍,文学相宣,务淳朴,有纯古之风。二,其曾高祖多江(西),闽,潮,会县迁徙而至,名曰客家,比屋读诵,勤会文
2016年广东各市在岗职工工资 根据现行统计制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统计范围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包括城镇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并且,工资总额统计的是本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不论是否计入成本,不论是以货币形式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均包括在内。是个人税前工资,并且包括个人交纳的养老、医疗、住房等个人账户的基金。
什么叫兼听? 兼听还明听,前提必须是正常人类在说话
二次葬不是客家的独特风俗,苏州江南都有 虽然苏州这种风俗已经消失了,却保留在了一个词汇里。苏州话中,常可听到这类口头俗语:“小鬼头要修(收)骨头哉”、“听说新经理蛮结棍个,伲侪等着收骨头吧。”。“修”与“收”在苏州话中同音。起初我认定应该写成“修骨头”。后来,在与乡人接触中,得知江南乡下和苏州东郊一带,以前有一种殡葬风俗:人去世后先睡棺材,几年以后,亲属会将亡者从棺材里收拾出来,重新放进“骨殖甏”里再埋掉。人们将这种二次葬习俗,俗称“收骨头”。苏州城东乡下部分地区,上世纪60年代还保留有这种风俗。
警惕假冒的IP,别上当。 有些ID故意名为广州的,或者某地的,其实都是假冒的,目的就是为了挑拨离间到处点火。
不要给网上胡遍的非学术性网文骗倒 不要随便相信网上如搜狗百科之类的,而应该采用有学术地位专家的学术论文,如客家,客家山歌,权威的专家蓝雪菲就有论述,但是搜狗百科有人恶意编辑然后再发到头条之类的非学术的开放性的地方,造成误导。目前,有些人的手段就只能这样了
九江山歌被列入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 坐落在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江州区,依庐山、傍长江,与湖北黄梅、安徽宿松隔江相望。古为“吴头楚尾”。面积873平方公里,人口34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被人称“渊明故里,东方田园”。在众多的地方文化中,九江山歌可称为一绝。至于起源无从考证,但有乡间流传的山歌唱道:“唐朝起(来)宋朝兴,自古流传到如今,祖祖辈辈把田种,世世代代传歌声,唱支山歌解心闷。”演唱山歌是这里世代流传的习俗。[1] 主要特点
粤西人民也爱唱山歌 信宜不仅是南江的发源地,更是南江文化带的发祥地。古代区域文化是以河流贯穿的,从信宜地图看,南江源头支流分布在信宜合水、贵子、钱排、平塘、新宝、思贺六个镇,汇合了合水河主干流、沙子河、思贺河、罗罅河、中伙河、森木河等支流流域。 他们唱一种民歌———连滩山歌。连滩山歌[1]起源于明朝年间,流行于粤西地区,它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连滩山歌最初的时候是四句板。到了清朝发展到多句板,它的特点是句句同仄押韵。旋律和调式基本固定,唱的时候,套以不同的内容。唱的内容包括时事、爱情、婚姻、生活、历史故事等等。多数是即景演唱,心有所感发而为歌,连滩山歌表演形式主要有独唱、对唱、群唱(打擂台)三种。连滩山歌一般在节日、喜事(包括婚姻、嫁娶、祝寿贺岁、进宅、添丁等)、丰年、集合、劳动之余咏唱,山歌中的“大话歌”,在歌唱人、事、物的时候,尽量地夸大,如:“谈笑古话歌无端,鸡笼山顶扒龙船;桅杆顶上种棵蒜,花开遮盖五大县。”又“石头浮面耍江河,画眉生春(蛋)大过箩;老鼠拖猫梁上过,鲤鱼拖獭过江河。”往往令人捧腹。 信宜木偶戏俗称“鬼戏”,其风格颇具粤西地方特色,其独特古朴的唱腔,精湛的表演使许多观众流连忘返。演出时,艺人坐在幕后戏箱上,一手操纵木偶,一手敲打击乐,一边动作一边伴唱,角色唱造吹打均由演出者一人全面操纵,艺人要使出浑身解数,两手一面操纵木偶,一边击鼓鸣金,还模仿利用各人物不同声调去说唱,“鬼戏”的唱腔已形成“木偶腔”独成一派,均采用山歌曲调演变而成,曲词采用七字句或十字句的韵文组合成句。如传统戏<<薛仁贵>>中用山歌唱:“的人讲我好夸张,三斗米饭未吃胀,阿嫂叫我帮起屋,用对禾桶去担浆.”还有些艺人可随编随唱,这就是俗话说的“爆肚戏”。据说,有一个小班的艺人在年例(元宵节)演出时,忙乱中出错了“傀头”,观众大声狂叫:“喂喂,出错傀头罗!”怎知,这艺人急中生智即时唱出:“你话出错傀头就出过,应出花旦怎知出着喽罗。”!即时逗得观众们大笑不止.“鬼戏”的唱腔源于信宜山歌,而今信宜山歌又因“鬼戏”而广泛流传.
粤西人民也爱唱山歌 信宜不仅是南江的发源地,更是南江文化带的发祥地。古代区域文化是以河流贯穿的,从信宜地图看,南江源头支流分布在信宜合水、贵子、钱排、平塘、新宝、思贺六个镇,汇合了合水河主干流、沙子河、思贺河、罗罅河、中伙河、森木河等支流流域。 他们唱一种民歌———连滩山歌。连滩山歌[1]起源于明朝年间,流行于粤西地区,它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连滩山歌最初的时候是四句板。到了清朝发展到多句板,它的特点是句句同仄押韵。旋律和调式基本固定,唱的时候,套以不同的内容。唱的内容包括时事、爱情、婚姻、生活、历史故事等等。多数是即景演唱,心有所感发而为歌,连滩山歌表演形式主要有独唱、对唱、群唱(打擂台)三种。连滩山歌一般在节日、喜事(包括婚姻、嫁娶、祝寿贺岁、进宅、添丁等)、丰年、集合、劳动之余咏唱,山歌中的“大话歌”,在歌唱人、事、物的时候,尽量地夸大,如:“谈笑古话歌无端,鸡笼山顶扒龙船;桅杆顶上种棵蒜,花开遮盖五大县。”又“石头浮面耍江河,画眉生春(蛋)大过箩;老鼠拖猫梁上过,鲤鱼拖獭过江河。”往往令人捧腹。 信宜木偶戏俗称“鬼戏”,其风格颇具粤西地方特色,其独特古朴的唱腔,精湛的表演使许多观众流连忘返。演出时,艺人坐在幕后戏箱上,一手操纵木偶,一手敲打击乐,一边动作一边伴唱,角色唱造吹打均由演出者一人全面操纵,艺人要使出浑身解数,两手一面操纵木偶,一边击鼓鸣金,还模仿利用各人物不同声调去说唱,“鬼戏”的唱腔已形成“木偶腔”独成一派,均采用山歌曲调演变而成,曲词采用七字句或十字句的韵文组合成句。如传统戏<<薛仁贵>>中用山歌唱:“的人讲我好夸张,三斗米饭未吃胀,阿嫂叫我帮起屋,用对禾桶去担浆.”还有些艺人可随编随唱,这就是俗话说的“爆肚戏”。据说,有一个小班的艺人在年例(元宵节)演出时,忙乱中出错了“傀头”,观众大声狂叫:“喂喂,出错傀头罗!”怎知,这艺人急中生智即时唱出:“你话出错傀头就出过,应出花旦怎知出着喽罗。”!即时逗得观众们大笑不止.“鬼戏”的唱腔源于信宜山歌,而今信宜山歌又因“鬼戏”而广泛流传.
广东省2017年各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广东省的城镇居民收入绝大部分城市均在三万元以下的水平,这十三个城市分别是:韶关市28306元、肇庆市28276.1元、清远市27610元、阳江市27568元、汕头市27175元、湛江市27119.3元、梅州市25695元、茂名市25315.4元、揭阳市24100元、汕尾市24086元、河源市23780元、云浮市23446元、潮州市22695元,这就是广东各市城镇居民去年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数据,各位朋友,你达标了不?
十个最有钱的广东人,梅州三个,潮汕三个 梅州籍的富豪 朱孟依 姚良松 叶澄海 ,而潮汕人口上千万,梅州人口350万。客家富商远不是梅州一个市
世界客属恳亲会已走向世界 本刊讯(通讯员李天生)2018年7月17日上午,加拿大市政厅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第31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将于2021年10月7号至10号在加拿大安省万锦市举办。据了解,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
请记住本吧的主旨 客家人在这个吧里不要去讨论别的民系的血统问题,不要给他人牵着鼻子走。一个民族民系的血统问题,目前只有分子人类学的最清楚,可以到专业的吧里去,同时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认同。最关键的是,不要上当,到处帮人放火。
客家人的凝聚力连高层都注意到了 本报讯(记者平萍王延辉)群贤毕至、畅叙乡情,共襄盛举、共话发展。10月17日,开封开元酒店名都厅灯火辉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会见前来参加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的重要嘉宾和侨界领袖。
客家内部的差异远不及整个汉族的差异度大 可以说 客家就是汉族形成的一个缩影,也符合大部分民族和民系形成过程的特点。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瓦解客家,往往用显微镜的手法来否定客家,如有些地方没有围屋,就否定客家,那么,又该怎样定义汉族呢?四合院还是窑洞?例如,说客家人祖地有所不同,就说客家不是一个整体,可又怎么定义汉族呢?汉族有鲜卑有东夷有吴越呢!例如 抓住客家人内部口音的细小差别来做文章 ,那放到整个汉族,就更不用说了,连同是北方语系的西南话东北话认真说起来沟通也挺难的。
第31届世界客属垦亲大会将在加拿大举行 2018年7月17日上午,加拿大市政厅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第31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将于2021年10月7号至10号在加拿大安省万锦市举办。据了解,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桥梁。
客家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亚民族(民系) 民系,就是次民族亚民族,说明民系和民族具有相同的本质,只是级别不同,历史上真正的民族,虽然可能起源于某个地方,但是他的命名和分布,往往突破地理的局限,赋予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汉族,不会叫做中原族,更不会局限于中原,苗族,不会叫做湖南湖北族,她更是国际性的民族,从民族的这个形态和特征来看,民系中客家族群是最具亚民族特征的,是典型的民系。其次广府民系,虽然是于城市历史命名,但是她的分布早于突破地理限制,横跨四个省区,也是比较典型的民系。
客家民系先存在后得名 客家人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原乡:闽粤赣三角区,经过上千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群体,所以,客家人是一个有特指有共同血缘有共同语言的特定群体,他的标志之一就是客家话。美国的历史不过三百年 ,就已经形成强大向心力的民族,有赣语人说客家只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不是一个群体,可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群,怎么会不约而同地说同一种语言?我们的祖先可能是来自中原和江淮的不同地方,但是经过上千年的融合,已经是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特质的族群,在这个族群命名前,可能会有不同自称,但是这不影响学者经过共性概括后统一形成的自我认同和自称。任何事物都是先存在,再得名的。客家民系是先事实存在,后为人所知,后自我意识,自我统一认同和统一命名,这完全符合所有民族或民系的发展规律。
客家做为一个人文名词有她特定的严格定义 客家已经是正式的社科名词,作为民系的客家这名称,他的内涵已有严格的定义 ,其实自从我们发表客家宣言以来,客家人是什么意思,我们也已作了自我定义,我们就取个名字,为何有人会做望文生义的解释?如一个取名百万的人他就真的有百万了吗?其实,广府人这个名词 ,就是客家人取的,一开始指的就是广州府的人,现在是指整个粤语系的族群 ,既然已经有了新的内涵,我们也从来没有谁去纠结它一开始的意思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纽带 何为客家人?其中的一个标志就是我们都说客家话,客家话是客家人的鲜明标志之一 ,是我们的祖先在闽粤赣原乡经过几百上千年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在保留宋代中原和江淮口音的基础上,有所融合了当地土著语言形成的一个保留了宋代官话原有声母韵母和发音,又更能生动表达南方山地生活的语言。客家祖先在几百上年的一个封闭地理环境里,终于形成了一个于客家文化,客家语言,客家血统为标准的汉族民系:客家人。按世客会的标准 ,凡认同客家文化自认是客家人,会说客家话 ,有客家血统,这三者居其二者,则就是客家人.所以,有外嫁来的媳妇,只要她认同客家人 ,会说客家话 ,虽没有客家血统,也是客家人。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纽带 何为客家人?其中的一个标志就是我们都说客家话,客家话是客家人的鲜明标志之一 ,是我们的祖先在闽粤赣原乡经过几百上千年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在保留宋代中原和江淮口音的基础上,有所融合了当地土著语言形成的一个保留了宋代官话原有声母韵母和发音,又更能生动表达南方山地生活的语言。客家祖先在几百上年的一个封闭地理环境里,终于形成了一个于客家文化,客家语言,客家血统为标准的汉族民系:客家人。按世客会的标准 ,凡认同客家文化自认是客家人,会说客家话 ,有客家血统,这三者居其二者,则就是客家人.所以,有外嫁来的媳妇,只要她认同客家人 ,会说客家话 ,虽没有客家血统,也是客家人。
海外客家伟人的高度 罗芳伯:开国元首 李光耀:开国元首 钟亚瑟 首任总统 他信兄妹:国家总理 国内客家人受制于地理位置的限制,经济上发展不尽人意,可离开地理位置的限制,大家同样背井离乡的华人华侨,成就有没有其他人能达到这个高度的?据我所知,只有一个人,就是潮州人郑信。国内的情况,是有些人群占有天然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但是由于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的限制,无论是树建和人才的高度,远远和拥有的天然的优势是不相符的。所以于客家人的韧性,我们不必过骄也不必自卑,客家人应根植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顺应中华崛起的潮流,发挥先辈们的开拓精神,客家族群定会越来越好。
客家山歌的起源 蓝雪菲在她的新著《畲族音乐文化》中,指出了客家山歌继承吴歌、西曲音乐特点的情况: 如果说客家的近源乃唐宋时的江淮地区,那么客家应携有当地‘吴歌’乃至‘西曲’之遗传‘基因’,因为从吴歌中最杰出的代表‘子夜歌’来看,它和客家山歌的关联有四点,虽然其中三点具有一般民歌的普遍性。如其一,子夜歌是‘慷慨吐清音,明转出自然’,是‘声势出口心’;[54]客家山歌是‘山歌越唱越出来,好比青龙翻云海,云海翻腾龙张口,珍珠八宝吐出来’。其二,子夜歌的内容为男女思情,‘在以子夜为名的一百二十四首(原注,实际只有123首)民歌里,其情调是很单纯的,不过是恋爱的歌颂而已’。[55]而‘客家山歌有名声,条条山歌有妹名,条条山歌有妹份,唔搭妹子唱唔成’。其三,子夜歌有男女对唱之形式,张紫晨《歌谣小史》认为:‘吴歌中出现的种种赠答体,是民歌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南北朝以前的民歌还不多见。它在此时,出现较多,并非偶然,它的渊源,见于国风,发展则在南朝……待到明清与近代,则随处可见了。’[56]客家山歌也是以对唱为主,‘你有山歌就唱来,马上随口就跟来,天南地北尽管唱,老妹一人对得开。’而第四点,子夜歌中多用谐音双关语,客家山歌也是以双关语为主要特色,这是子夜歌与客家山歌较为特殊的共同点。”[57] 同时她又肯定了客家山歌受到畲族山歌和其他少数民族歌谣的影响,她说: 客家腹地长汀县“有一种‘sol、la、do、re’徵调式民歌的宫音为变宫音,以变宫音为角,以与原徵调式民歌形成同主音,但不同调式色彩或不同调式对置的宫调式民歌,这种民歌亦疑为闽东福州、罗源、连江畲歌之遗音”,“此外,在广东纯客县英德、连平、始兴以及非纯客县曲江等地,我们也发现了与长汀山歌相似的曲例……这可能是客家后来从闽西长汀往粤东、粤北迁徙所传播。”[58] 她认为,畲族民歌与客家山歌在歌唱的场合、方式,歌词形式,音乐形态等方面,虽然有各自的特点,又都可以找到相同或相似之处。例如,客家山歌有“do、la、sol、mi、re”五声商调式基本音调, “此调是闽、浙边界畲族最有代表性的音调,但却见于粤北英德、连平、和平、乐昌等客家县”,“粤北客家的这一音调从何而来,一可能受畲族影响,二可能后来受其西南部其他少数民族影响。”[59] 既然我们从历史学的角度所作的研究与音乐学者的研究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那么,我们可以更有信心地说,客家山歌虽然部分继承了中原民歌和南朝吴歌的传统,但也受到南方少数民族善歌、以歌谈情求偶传统的影响,换言之,它的源头有多种,百越文化和荆楚蛮獠文化是其源头之一。
苗族的客家年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节。在农历三十晚上,家人团聚,不许外人打搅。他们用半掩门放鞭炮以示此时来人不许入内。初一清晨继续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恶。人们用两手做栏牛、拦羊状,嘴里说:“赶牛,赶羊……”以示六畜兴旺,然后吃年饭。初二开始身着盛装的苗家人走乡串户,互相祝贺节日。好客的主人对来宾要敬酒三杯。家家洋溢着节日的欢乐。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跳舞唱歌。
求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客家话分布 我看了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介绍,发现四个镇都有客家话的分布,其中占比和数量是多少?有没有知情的,能否分享一下?
李唐王朝的属性 最近偶尔看了李白的胡无人,如果在清朝,他老人家10个脑袋都不够砍吧。如此可见,李唐王朝的自我认同是汉.
大亚湾还有机会吗? 深圳的房改,人才住房按商品房的60%,安居房按商品房的50%!这样相当于深圳人可以5折买房,买大亚湾还有必要吗?要知道大亚湾是一个无就业无配套无人口的三无地区,大亚湾有可能变成深圳人投资人的伤心地了。
客家山歌的多元起源 蓝雪菲在她的新著《畲族音乐文化》中,指出了客家山歌继承吴歌、西曲音乐特点的情况: “如果说客家的近源乃唐宋时的江淮地区,那么客家应携有当地‘吴歌’乃至‘西曲’之遗传‘基因’,因为从吴歌中最杰出的代表‘子夜歌’来看,它和客家山歌的关联有四点,虽然其中三点具有一般民歌的普遍性。如其一,子夜歌是‘慷慨吐清音,明转出自然’,是‘声势出口心’;[54]客家山歌是‘山歌越唱越出来,好比青龙翻云海,云海翻腾龙张口,珍珠八宝吐出来’。其二,子夜歌的内容为男女思情,‘在以子夜为名的一百二十四首(原注,实际只有123首)民歌里,其情调是很单纯的,不过是恋爱的歌颂而已’。[55]而‘客家山歌有名声,条条山歌有妹名,条条山歌有妹份,唔搭妹子唱唔成’。其三,子夜歌有男女对唱之形式,张紫晨《歌谣小史》认为:‘吴歌中出现的种种赠答体,是民歌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南北朝以前的民歌还不多见。它在此时,出现较多,并非偶然,它的渊源,见于国风,发展则在南朝……待到明清与近代,则随处可见了。’[56]客家山歌也是以对唱为主,‘你有山歌就唱来,马上随口就跟来,天南地北尽管唱,老妹一人对得开。’而第四点,子夜歌中多用谐音双关语,客家山歌也是以双关语为主要特色,这是子夜歌与客家山歌较为特殊的共同点。”[57] 同时她又肯定了客家山歌受到畲族山歌和其他少数民族歌谣的影响,她说: 客家腹地长汀县“有一种‘sol、la、do、re’徵调式民歌的宫音为变宫音,以变宫音为角,以与原徵调式民歌形成同主音,但不同调式色彩或不同调式对置的宫调式民歌,这种民歌亦疑为闽东福州、罗源、连江畲歌之遗音”,“此外,在广东纯客县英德、连平、始兴以及非纯客县曲江等地,我们也发现了与长汀山歌相似的曲例……这可能是客家后来从闽西长汀往粤东、粤北迁徙所传播。”[58] 她认为,畲族民歌与客家山歌在歌唱的场合、方式,歌词形式,音乐形态等方面,虽然有各自的特点,又都可以找到相同或相似之处。例如,客家山歌有“do、la、sol、mi、re”五声商调式基本音调, “此调是闽、浙边界畲族最有代表性的音调,但却见于粤北英德、连平、和平、乐昌等客家县”,“粤北客家的这一音调从何而来,一可能受畲族影响,二可能后来受其西南部其他少数民族影响。”[59] 既然我们从历史学的角度所作的研究与音乐学者的研究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那么,我们可以更有信心地说,客家山歌虽然部分继承了中原民歌和南朝吴歌的传统,但也受到南方少数民族善歌、以歌谈情求偶传统的影响,换言之,它的源头有多种,百越文化和荆楚蛮獠文化是其源头之一。
清廷对科举的重视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万载县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动乱。福建上杭人温上贵本想鼓动乡人支持台湾朱一贵的动乱。朱一贵失败后,温上贵潜逃到万载,纠集棚民上千人,并计划夺取万载县城。这次动乱虽然很快被知县施昭庭平息,但它与“海外”的这层关系引起了敏感的地方和朝廷官员的高度重视,使沉寂了几十年的棚民问题再次凸现出来。清廷高层正是通过赣西北地区的情况才对南方几省的棚民有了较为准确和全面的认识。雍正初期,清政府对江西的棚民问题一直不敢掉以轻心。经过雍正帝与户部尚书张廷玉、大学士白潢、江西巡抚裴率度等“详慎筹画”,清政府最终制定了关于棚民的管理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棚民编人本县册籍;棚民实行保甲法;允许棚民参加科举考试。直到晚年,雍正帝还关注着江西等省的棚民问题。
江西最穷的县 都昌县,别名“枭阳”,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县,自汉高祖六年设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江西18个文明古县之一,孕育了东晋大司马陶侃、南宋爱国丞相江万里等名人。从年度生产总值来看,2015年都昌县生产总值为95亿元,位列江西100个县(市、区)的第69位。但都昌县人口总数将近83万,人均GDP全省最低。
土客一词并一定是指客家人。 以下文字摘自湖南土客械斗的记述,但却是指赣语人和湖南人。 小冲突不断,慢慢就会演变为大冲突。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五月,大规模冲突终于爆发。引发冲突的导火索是一场戏曲演出。当时,来自江西的一个戏班在江西总会馆万寿宫演戏,有不少湘潭人前去观看。江西戏班演戏,自然操江西方言,因而引起了湘潭观众哄堂大笑。江西人认为受了侮辱,便设计报复。几天后,江西人再次在万寿宫演戏,引湘潭人前去观看。当湘潭观众再次哄笑江西方言时,江西人立即关闭万寿宫大门,对湘潭观众大开杀戒,死伤数十人。门外的人听到哭喊声,想翻墙进去救人。江西人用早已准备好的煮沸的稀粥,从墙上向下倾洒,阻挡本地人靠近。情急之下,一湘潭水手持铁锚将万寿宫大门砸烂,未死者才得以逃脱。 消息传开,湘潭人群情激奋,誓言复仇。湘潭人先是封锁了水陆要道,然后全城搜寻江西人。发现操江西口音者,立即砍杀。江西人死伤惨重。直到湖南巡抚吴邦庆调来数千官兵,局面才得到控制
兴国境内两个方言点语音的研究结论 刘伦鑫、刘镇发等学者认为,江西赣南地区的客家话有客籍话和本地话的区分。本文在沿用这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兴国县境内分属客籍话和本地话的两个代表点的语音的分析,来剖析它们的不同语音特点和异同联系,并探求这种异同产生的原因。由此来增加人们对兴国境内方言的了解,增加人们对赣南客家话的认识,并希望所揭示的语言事实能为江西境内客话的分区提供材料根据。本文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田野调查、描写、比较。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兴国境内的方言可以分成四片,即本地片、客籍片、赣县片、龙冈片。2、兴国境内的客籍话是指明末清初由闽西、粤东迁来的客家人所流传下来的话;兴国境内的本地话是指所有明末清初以前就在兴国居住的客家人所流传下来的话。3、兴国境内的客籍话和本地话一致性比较强,都属于客家话。但它们在大体一致的情况下仍存在着某些显著的差异。4、客籍话和本地话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两者在历史上的迁徙有着先后次序,并由此出现基于时代差异而造成的语言上的不同层次。
有空不妨到客家吧“料”下 这里明明是广东话吧,可有人总是开贴谈论客家,大有步江右语吧的后尘,把一个语言专业吧变成客家吧的危险 我也不好天天这里喧宾夺主,所以,不妨请各位乡邻稍移玉步,有空到客家吧“料”下。
客家宣言第一人:徐旭曾简介 徐旭曾 徐旭曾(1751年—1819年),字晓初,广东省和平县下车镇兴隆村人。清乾隆壬戍科金牲榜72名进士、扶风知县、文林郎徐廷芳曾孙。 中文名 徐旭曾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751年 逝世日期 1819年 徐旭曾于清乾隆57年(1792年)中举人,嘉庆4年(1799年)己未科姚文田榜67名进士,授福建司,四川司主亊,后加一级奉政大夫。曾四任顺天乡试、京都会试外帘官。辞官归里,曾先后掌教广州粤秀和惠州丰湖等书院。能诗,颇得家学之传,风韵萧疏,五言短什尤见精采,与赵渭川、宋湘等客家诗人多有酬唱,著有《梅花阁吟草》。《惠州志·艺文卷》载有他寓惠时期的诗作多首。嘉庆13年(1808年)任惠州丰湖书院山长时,他针对当时土客争斗事件向诸生论讲客家问题,后整理成《丰湖杂记》,是我国系统论述客家历史文化的开山之作,被不少学者誉称为“客家人的宣言”、“客家民系最终形成的标志”,有广泛深远的影响。[1]
不可不知:客家人的石楣杆文化 “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是客家人传承千年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粤东客家地区梅州都有许多崇文重教的标志,历史久远的有宅第、牌坊、石楣杆等。其中石楣杆是古时客家地区崇文重教特有的象征。 如今,在梅州不少地区仍可见屹立数百年不倒的石楣杆。在一些古村落的宗祠或老祖屋门前,一根或数根并排而立,雕龙画凤,精美而庄重,高约十多米,格外引人注目。“石楣杆是以前客家人为铭记家族中考取了功名的人而立。”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说,十年寒窗苦,一朝功成名就,客家人就在祖屋或祠堂前竖立石楣杆,以光门楣,激励来者。 石楣杆是一种坚立的圆锥状石柱,一般有三至四节,第一节为一支石笔,第二节柱体一般雕刻有“双龙盘柱”、“鱼跃龙门”等吉祥图案,第三、第四节则用两块石头固定,石上刻有“某人,某年,某科,中试第几名进士(或加官衔)”等铭文、。 据了解,梅州历来文风鼎盛。南宋时塾学遍布,明清时科甲鼎盛。清中叶以来,涌现出丁日昌、丘逢甲、黄遵宪、叶剑英、谢晋元等杰出历史人物。辛亥革命以来,出了25名中国两院院士、227名大学校长、474名将军。 百年前,在梅州各地的围龙屋或祠堂前,随处可见高耸的石楣杆,如同客家人南迁的标杆,挺拔的腰杆脊梁,彰显着客家的人文精神。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地区立石楣杆铭记功名激励后辈的做法虽已消失,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精神依然在延续。 梅州市近年新建的院士广场中央便矗立着三根石楣杆。这三根石楣杆高近15米,分三节,杆身圆形,杆尾渐收,下节直径约60厘米。东面楣杆的第一节雕刻了素洁的朵朵莲花,周围祥云缭绕,盘旋而上,蕴含着客家读书人所推崇、所追求的高洁品行和精神境界;西南面石楣杆的中段自下而上浮雕盘柱蛟龙,洋溢着世代客家人不甘沉沦、不屈不挠、奋斗不息的精神;西北面石楣杆的中段浮雕鱼跃龙门,鲤鱼在浪花飞溅的激流中翻腾跳跃,象征着客家人从古至今的激流勇进和人才辈出。 这三根石楣杆不再代表个人或家族的荣誉,而具有更普遍的意义,那就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精神。
不可不知:客家人的石楣杆文化 “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是客家人传承千年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粤东客家地区梅州都有许多崇文重教的标志,历史久远的有宅第、牌坊、石楣杆等。其中石楣杆是古时客家地区崇文重教特有的象征。 如今,在梅州不少地区仍可见屹立数百年不倒的石楣杆。在一些古村落的宗祠或老祖屋门前,一根或数根并排而立,雕龙画凤,精美而庄重,高约十多米,格外引人注目。“石楣杆是以前客家人为铭记家族中考取了功名的人而立。”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说,十年寒窗苦,一朝功成名就,客家人就在祖屋或祠堂前竖立石楣杆,以光门楣,激励来者。 石楣杆是一种坚立的圆锥状石柱,一般有三至四节,第一节为一支石笔,第二节柱体一般雕刻有“双龙盘柱”、“鱼跃龙门”等吉祥图案,第三、第四节则用两块石头固定,石上刻有“某人,某年,某科,中试第几名进士(或加官衔)”等铭文、。 据了解,梅州历来文风鼎盛。南宋时塾学遍布,明清时科甲鼎盛。清中叶以来,涌现出丁日昌、丘逢甲、黄遵宪、叶剑英、谢晋元等杰出历史人物。辛亥革命以来,出了25名中国两院院士、227名大学校长、474名将军。 百年前,在梅州各地的围龙屋或祠堂前,随处可见高耸的石楣杆,如同客家人南迁的标杆,挺拔的腰杆脊梁,彰显着客家的人文精神。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地区立石楣杆铭记功名激励后辈的做法虽已消失,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精神依然在延续。 梅州市近年新建的院士广场中央便矗立着三根石楣杆。这三根石楣杆高近15米,分三节,杆身圆形,杆尾渐收,下节直径约60厘米。东面楣杆的第一节雕刻了素洁的朵朵莲花,周围祥云缭绕,盘旋而上,蕴含着客家读书人所推崇、所追求的高洁品行和精神境界;西南面石楣杆的中段自下而上浮雕盘柱蛟龙,洋溢着世代客家人不甘沉沦、不屈不挠、奋斗不息的精神;西北面石楣杆的中段浮雕鱼跃龙门,鲤鱼在浪花飞溅的激流中翻腾跳跃,象征着客家人从古至今的激流勇进和人才辈出。 这三根石楣杆不再代表个人或家族的荣誉,而具有更普遍的意义,那就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精神。
客家土楼里的文风同样鼎盛 ”据旧县志记载,自明成化十四年来,永定建县以后,土楼里共培养出进士 32人,举人204人,武进士7人,武举人126人。清代则出现了王见川等12名翰林。光裕楼,清朝期间就有大夫9人,进士 4人,秀才40余人,武秀才2人。奎聚楼内100多年来,楼里已出了进士和七品以上的官员24人。永定坎市青坑村就有“一村七进士”的美谈,其祠堂旁石旗杆林立。永定下洋镇中川村胡氏家庙前现存15支石笔,原有25支。 客家人注重教育,其文风之盛原因何在《客家风华》以确凿的材料和充分的论据驳斥了“世家说”为主要或惟一原因的观点,即强调客家祖先原为中原仕臣望族,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贯称“衣冠世家”、“书香门第”。其提出的论据有三:客家文风丕盛在闽粤赣有先后;读书是一条走出穷困的通途;兴学是地方官员德政育才的结果。这些理由充分可信。陈运栋先生在《客家人》中也提出了四条,其基本观点一致。
梅州的进士有多少? 梅州进士知多少 历史上产生了多少梅州进士?《进士录》通过搜集提供了这样的数据:各类进士283名,其中会试殿试产生的正榜进士247名(含寄籍进士8名),钦赐进士15名,明通进士21名。 科举时代到了清代,进士始有文武进士之分,因此梅州产生的文进士至少191名,远比武进士的人数为多。 人数众多的梅州进士中,含金量最高的当然是正榜进士,特 别是学术界公 认的通过会试、殿试中式的文进士。明清两代,这类进士基本列入进士题名碑和大小金榜公诸于世,只有个别通过会试的贡士因故没有参加殿试例外。大埔县举人杨中龙在乾隆六十年参加会试考取贡士,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参加当年的殿试,不过他还是在次年的恩科考试中,得以参加殿试,成绩获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30名。 梅州进士的分布 梅州有六县一市一区,《梅州进士录》把梅县和梅江区进士合在一起介绍,根据是两地历史上一直是程乡、嘉应直隶州的一部分,进士的籍贯有时难分彼此。另设兴宁、平远、蕉岭、大埔、丰顺、五华六个章节,清晰地列出梅州进士的地域分布情况。 在不计明通进士和钦赐进士的前提下,位列前三名的是,梅县、梅江区有进士113名,其中文进士91人;其次是大埔县有进士47名,全部为文进士;兴宁有进士31名,其中文进士20人。 明清进士中还有一群获得殊荣的士人,即为翰林,进入翰林院的人日后任职中央政府几率较高。期间梅州产生了30位翰林,分别为梅县、梅江区17人,大埔县12人,丰顺县1人,著名的有李象元公孙三翰院和杨黼时兄弟三翰林。 梅州进士的事功 梅州的进士在推动国家的进步、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都作出相当的贡献。但人生的态度和际遇各有不同,留下的历史影响也有高低之别,这里兹列其中一些事功突出的进士。 历史上声名显赫的梅州进士首推宋湘和丘逢甲两人。前者擅长书法、诗歌创作,是清代的大诗人和书法家,还以廉洁闻名后世;丘逢甲则是抗日保台志士,也是清末著名诗人,晚年热心新式教育,支持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 在政事和艺文领域成就卓著的,有翰林出身的清政府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经学大师、诗人李黼平;诗书画三绝的王利亨;书法家黄基、钟孟鸿、黄仲容等人。 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展现知识分子气节的有力主抗金的罗孟郊、抗元英雄蔡蒙吉、剃发出家的罗万杰等人。 此外更多的进士把一生的精力花在教书育人和抢救桑梓文献上,如李士淳参与编纂《程乡县志》、《阴那山志》,叶承立参与编纂《乾隆嘉应州志》,温仲和领衔编纂《光绪嘉应州志》等。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