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寡言 智者寡言
关注数: 57 粉丝数: 148 发帖数: 14,196 关注贴吧数: 34
新加坡对华族的基因研究结论 新加坡研究发现:汉族基因南北有异 东西无差别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人类遗传小组在分析6000份来自新加坡和中国大陆10个省份的基因样本后,发现汉人的基因南、北有别,存在0.3%的差异,但无东、西的差别。 由刘建军率领的小组,在分析搜集的基因样本后也发现,以广东省的广东、潮州和客家族群来说,潮州人的基因更接近中国北方人的基因,客家人的基因则接近中国中间地带的基因,广东人则是道地的南方人基因。 新加坡人大多数以福建人居多,因此方言属于闽南语,但刘建军指出,这次搜集的基因样本中,并没有包括福建省,所以缺乏福建人的基因图谱作为依据,以这次新加坡的样本和其他省份比较之下,新加坡人分析起来最像广东的基因图谱。 刘建军告诉媒体,这项大型基因研究显示,中国北方和南方人的基因存在0.3%的细微差异,甚至说不同方言的社群间基因也会有差异,可能是同语系通婚者多的关系。这种差异,和受测者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联。 这项研究已刊登在"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引起国际的注意。 刘建军表示,进行这项研究,是因为在研究牛皮癣(psoriasis)、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麻疯病、鼻咽癌和皮肤白斑病(Vitiligo)等疾病搜集了大量来自中国和新加坡的血液样本。 这项研究取得的样本共8200份,但研究小组仅分析其中的6000份,其中来自新加坡的样本有500多份,其他来自中国最北至辽宁、东至安徽、西至四川,南至广东的10个省份,也涵盖了北京和上海。 刘建军说,由于取得样本中的DNA有小部份不同,因此小组就研究这个不同的部份,探讨来自不同地区的汉人,是否会相似或差异较大,因而根据样本为不同省份的汉人拟出基因图谱。 他指出,从基因图谱上,发现同一省份的样本会形成一个聚落,不同省份的样本会占据不同的位置,从而证明中国南方人和北方人基因有些不同,地理上差距愈远的方言群,DNA的差距就愈大。 刘建军表示,这些不同地区的汉族基因图谱,有助了解祖先迁移和进化的过程,也能帮助小组设计和解释基因与疾病的关系。
粤西和江西的山歌 信宜不仅是南江的发源地,更是南江文化带的发祥地。古代区域文化是以河流贯穿的,从信宜地图看,南江源头支流分布在信宜合水、贵子、钱排、平塘、新宝、思贺六个镇,汇合了合水河主干流、沙子河、思贺河、罗罅河、中伙河、森木河等支流流域。 他们唱一种民歌———连滩山歌。连滩山歌[1]起源于明朝年间,流行于粤西地区,它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连滩山歌最初的时候是四句板。到了清朝发展到多句板,它的特点是句句同仄押韵。旋律和调式基本固定,唱的时候,套以不同的内容。唱的内容包括时事、爱情、婚姻、生活、历史故事等等。多数是即景演唱,心有所感发而为歌,连滩山歌表演形式主要有独唱、对唱、群唱(打擂台)三种。连滩山歌一般在节日、喜事(包括婚姻、嫁娶、祝寿贺岁、进宅、添丁等)、丰年、集合、劳动之余咏唱,山歌中的“大话歌”,在歌唱人、事、物的时候,尽量地夸大,如:“谈笑古话歌无端,鸡笼山顶扒龙船;桅杆顶上种棵蒜,花开遮盖五大县。”又“石头浮面耍江河,画眉生春(蛋)大过箩;老鼠拖猫梁上过,鲤鱼拖獭过江河。”往往令人捧腹。 信宜木偶戏俗称“鬼戏”,其风格颇具粤西地方特色,其独特古朴的唱腔,精湛的表演使许多观众流连忘返。演出时,艺人坐在幕后戏箱上,一手操纵木偶,一手敲打击乐,一边动作一边伴唱,角色唱造吹打均由演出者一人全面操纵,艺人要使出浑身解数,两手一面操纵木偶,一边击鼓鸣金,还模仿利用各人物不同声调去说唱,“鬼戏”的唱腔已形成“木偶腔”独成一派,均采用山歌曲调演变而成,曲词采用七字句或十字句的韵文组合成句。如传统戏<<薛仁贵>>中用山歌唱:“的人讲我好夸张,三斗米饭未吃胀,阿嫂叫我帮起屋,用对禾桶去担浆.”还有些艺人可随编随唱,这就是俗话说的“爆肚戏”。据说,有一个小班的艺人在年例(元宵节)演出时,忙乱中出错了“傀头”,观众大声狂叫:“喂喂,出错傀头罗!”怎知,这艺人急中生智即时唱出:“你话出错傀头就出过,应出花旦怎知出着喽罗。”!即时逗得观众们大笑不止.“鬼戏”的唱腔源于信宜山歌,而今信宜山歌又因“鬼戏”而广泛流传.
客家山歌的起源 蓝雪菲在她的新著《畲族音乐文化》中,指出了客家山歌继承吴歌、西曲音乐特点的情况: 如果说客家的近源乃唐宋时的江淮地区,那么客家应携有当地‘吴歌’乃至‘西曲’之遗传‘基因’,因为从吴歌中最杰出的代表‘子夜歌’来看,它和客家山歌的关联有四点,虽然其中三点具有一般民歌的普遍性。如其一,子夜歌是‘慷慨吐清音,明转出自然’,是‘声势出口心’;[54]客家山歌是‘山歌越唱越出来,好比青龙翻云海,云海翻腾龙张口,珍珠八宝吐出来’。其二,子夜歌的内容为男女思情,‘在以子夜为名的一百二十四首(原注,实际只有123首)民歌里,其情调是很单纯的,不过是恋爱的歌颂而已’。[55]而‘客家山歌有名声,条条山歌有妹名,条条山歌有妹份,唔搭妹子唱唔成’。其三,子夜歌有男女对唱之形式,张紫晨《歌谣小史》认为:‘吴歌中出现的种种赠答体,是民歌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南北朝以前的民歌还不多见。它在此时,出现较多,并非偶然,它的渊源,见于国风,发展则在南朝……待到明清与近代,则随处可见了。’[56]客家山歌也是以对唱为主,‘你有山歌就唱来,马上随口就跟来,天南地北尽管唱,老妹一人对得开。’而第四点,子夜歌中多用谐音双关语,客家山歌也是以双关语为主要特色,这是子夜歌与客家山歌较为特殊的共同点。”[57] 同时她又肯定了客家山歌受到畲族山歌和其他少数民族歌谣的影响,她说: 客家腹地长汀县“有一种‘sol、la、do、re’徵调式民歌的宫音为变宫音,以变宫音为角,以与原徵调式民歌形成同主音,但不同调式色彩或不同调式对置的宫调式民歌,这种民歌亦疑为闽东福州、罗源、连江畲歌之遗音”,“此外,在广东纯客县英德、连平、始兴以及非纯客县曲江等地,我们也发现了与长汀山歌相似的曲例……这可能是客家后来从闽西长汀往粤东、粤北迁徙所传播。”[58] 她认为,畲族民歌与客家山歌在歌唱的场合、方式,歌词形式,音乐形态等方面,虽然有各自的特点,又都可以找到相同或相似之处。例如,客家山歌有“do、la、sol、mi、re”五声商调式基本音调, “此调是闽、浙边界畲族最有代表性的音调,但却见于粤北英德、连平、和平、乐昌等客家县”,“粤北客家的这一音调从何而来,一可能受畲族影响,二可能后来受其西南部其他少数民族影响。”[59] 既然我们从历史学的角度所作的研究与音乐学者的研究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那么,我们可以更有信心地说,客家山歌虽然部分继承了中原民歌和南朝吴歌的传统,但也受到南方少数民族善歌、以歌谈情求偶传统的影响,换言之,它的源头有多种,百越文化和荆楚蛮獠文化是其源头之一。
粤西人民也爱唱山歌 信宜不仅是南江的发源地,更是南江文化带的发祥地。古代区域文化是以河流贯穿的,从信宜地图看,南江源头支流分布在信宜合水、贵子、钱排、平塘、新宝、思贺六个镇,汇合了合水河主干流、沙子河、思贺河、罗罅河、中伙河、森木河等支流流域。 他们唱一种民歌———连滩山歌。连滩山歌[1]起源于明朝年间,流行于粤西地区,它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连滩山歌最初的时候是四句板。到了清朝发展到多句板,它的特点是句句同仄押韵。旋律和调式基本固定,唱的时候,套以不同的内容。唱的内容包括时事、爱情、婚姻、生活、历史故事等等。多数是即景演唱,心有所感发而为歌,连滩山歌表演形式主要有独唱、对唱、群唱(打擂台)三种。连滩山歌一般在节日、喜事(包括婚姻、嫁娶、祝寿贺岁、进宅、添丁等)、丰年、集合、劳动之余咏唱,山歌中的“大话歌”,在歌唱人、事、物的时候,尽量地夸大,如:“谈笑古话歌无端,鸡笼山顶扒龙船;桅杆顶上种棵蒜,花开遮盖五大县。”又“石头浮面耍江河,画眉生春(蛋)大过箩;老鼠拖猫梁上过,鲤鱼拖獭过江河。”往往令人捧腹。 信宜木偶戏俗称“鬼戏”,其风格颇具粤西地方特色,其独特古朴的唱腔,精湛的表演使许多观众流连忘返。演出时,艺人坐在幕后戏箱上,一手操纵木偶,一手敲打击乐,一边动作一边伴唱,角色唱造吹打均由演出者一人全面操纵,艺人要使出浑身解数,两手一面操纵木偶,一边击鼓鸣金,还模仿利用各人物不同声调去说唱,“鬼戏”的唱腔已形成“木偶腔”独成一派,均采用山歌曲调演变而成,曲词采用七字句或十字句的韵文组合成句。如传统戏<<薛仁贵>>中用山歌唱:“的人讲我好夸张,三斗米饭未吃胀,阿嫂叫我帮起屋,用对禾桶去担浆.”还有些艺人可随编随唱,这就是俗话说的“爆肚戏”。据说,有一个小班的艺人在年例(元宵节)演出时,忙乱中出错了“傀头”,观众大声狂叫:“喂喂,出错傀头罗!”怎知,这艺人急中生智即时唱出:“你话出错傀头就出过,应出花旦怎知出着喽罗。”!即时逗得观众们大笑不止.“鬼戏”的唱腔源于信宜山歌,而今信宜山歌又因“鬼戏”而广泛流传.
粤西人民也爱唱山歌 信宜不仅是南江的发源地,更是南江文化带的发祥地。古代区域文化是以河流贯穿的,从信宜地图看,南江源头支流分布在信宜合水、贵子、钱排、平塘、新宝、思贺六个镇,汇合了合水河主干流、沙子河、思贺河、罗罅河、中伙河、森木河等支流流域。 他们唱一种民歌———连滩山歌。连滩山歌[1]起源于明朝年间,流行于粤西地区,它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连滩山歌最初的时候是四句板。到了清朝发展到多句板,它的特点是句句同仄押韵。旋律和调式基本固定,唱的时候,套以不同的内容。唱的内容包括时事、爱情、婚姻、生活、历史故事等等。多数是即景演唱,心有所感发而为歌,连滩山歌表演形式主要有独唱、对唱、群唱(打擂台)三种。连滩山歌一般在节日、喜事(包括婚姻、嫁娶、祝寿贺岁、进宅、添丁等)、丰年、集合、劳动之余咏唱,山歌中的“大话歌”,在歌唱人、事、物的时候,尽量地夸大,如:“谈笑古话歌无端,鸡笼山顶扒龙船;桅杆顶上种棵蒜,花开遮盖五大县。”又“石头浮面耍江河,画眉生春(蛋)大过箩;老鼠拖猫梁上过,鲤鱼拖獭过江河。”往往令人捧腹。 信宜木偶戏俗称“鬼戏”,其风格颇具粤西地方特色,其独特古朴的唱腔,精湛的表演使许多观众流连忘返。演出时,艺人坐在幕后戏箱上,一手操纵木偶,一手敲打击乐,一边动作一边伴唱,角色唱造吹打均由演出者一人全面操纵,艺人要使出浑身解数,两手一面操纵木偶,一边击鼓鸣金,还模仿利用各人物不同声调去说唱,“鬼戏”的唱腔已形成“木偶腔”独成一派,均采用山歌曲调演变而成,曲词采用七字句或十字句的韵文组合成句。如传统戏<<薛仁贵>>中用山歌唱:“的人讲我好夸张,三斗米饭未吃胀,阿嫂叫我帮起屋,用对禾桶去担浆.”还有些艺人可随编随唱,这就是俗话说的“爆肚戏”。据说,有一个小班的艺人在年例(元宵节)演出时,忙乱中出错了“傀头”,观众大声狂叫:“喂喂,出错傀头罗!”怎知,这艺人急中生智即时唱出:“你话出错傀头就出过,应出花旦怎知出着喽罗。”!即时逗得观众们大笑不止.“鬼戏”的唱腔源于信宜山歌,而今信宜山歌又因“鬼戏”而广泛流传.
客家山歌的起源 蓝雪菲在她的新著《畲族音乐文化》中,指出了客家山歌继承吴歌、西曲音乐特点的情况: 如果说客家的近源乃唐宋时的江淮地区,那么客家应携有当地‘吴歌’乃至‘西曲’之遗传‘基因’,因为从吴歌中最杰出的代表‘子夜歌’来看,它和客家山歌的关联有四点,虽然其中三点具有一般民歌的普遍性。如其一,子夜歌是‘慷慨吐清音,明转出自然’,是‘声势出口心’;[54]客家山歌是‘山歌越唱越出来,好比青龙翻云海,云海翻腾龙张口,珍珠八宝吐出来’。其二,子夜歌的内容为男女思情,‘在以子夜为名的一百二十四首(原注,实际只有123首)民歌里,其情调是很单纯的,不过是恋爱的歌颂而已’。[55]而‘客家山歌有名声,条条山歌有妹名,条条山歌有妹份,唔搭妹子唱唔成’。其三,子夜歌有男女对唱之形式,张紫晨《歌谣小史》认为:‘吴歌中出现的种种赠答体,是民歌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南北朝以前的民歌还不多见。它在此时,出现较多,并非偶然,它的渊源,见于国风,发展则在南朝……待到明清与近代,则随处可见了。’[56]客家山歌也是以对唱为主,‘你有山歌就唱来,马上随口就跟来,天南地北尽管唱,老妹一人对得开。’而第四点,子夜歌中多用谐音双关语,客家山歌也是以双关语为主要特色,这是子夜歌与客家山歌较为特殊的共同点。”[57] 同时她又肯定了客家山歌受到畲族山歌和其他少数民族歌谣的影响,她说: 客家腹地长汀县“有一种‘sol、la、do、re’徵调式民歌的宫音为变宫音,以变宫音为角,以与原徵调式民歌形成同主音,但不同调式色彩或不同调式对置的宫调式民歌,这种民歌亦疑为闽东福州、罗源、连江畲歌之遗音”,“此外,在广东纯客县英德、连平、始兴以及非纯客县曲江等地,我们也发现了与长汀山歌相似的曲例……这可能是客家后来从闽西长汀往粤东、粤北迁徙所传播。”[58] 她认为,畲族民歌与客家山歌在歌唱的场合、方式,歌词形式,音乐形态等方面,虽然有各自的特点,又都可以找到相同或相似之处。例如,客家山歌有“do、la、sol、mi、re”五声商调式基本音调, “此调是闽、浙边界畲族最有代表性的音调,但却见于粤北英德、连平、和平、乐昌等客家县”,“粤北客家的这一音调从何而来,一可能受畲族影响,二可能后来受其西南部其他少数民族影响。”[59] 既然我们从历史学的角度所作的研究与音乐学者的研究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那么,我们可以更有信心地说,客家山歌虽然部分继承了中原民歌和南朝吴歌的传统,但也受到南方少数民族善歌、以歌谈情求偶传统的影响,换言之,它的源头有多种,百越文化和荆楚蛮獠文化是其源头之一。
客家山歌的多元起源 蓝雪菲在她的新著《畲族音乐文化》中,指出了客家山歌继承吴歌、西曲音乐特点的情况: “如果说客家的近源乃唐宋时的江淮地区,那么客家应携有当地‘吴歌’乃至‘西曲’之遗传‘基因’,因为从吴歌中最杰出的代表‘子夜歌’来看,它和客家山歌的关联有四点,虽然其中三点具有一般民歌的普遍性。如其一,子夜歌是‘慷慨吐清音,明转出自然’,是‘声势出口心’;[54]客家山歌是‘山歌越唱越出来,好比青龙翻云海,云海翻腾龙张口,珍珠八宝吐出来’。其二,子夜歌的内容为男女思情,‘在以子夜为名的一百二十四首(原注,实际只有123首)民歌里,其情调是很单纯的,不过是恋爱的歌颂而已’。[55]而‘客家山歌有名声,条条山歌有妹名,条条山歌有妹份,唔搭妹子唱唔成’。其三,子夜歌有男女对唱之形式,张紫晨《歌谣小史》认为:‘吴歌中出现的种种赠答体,是民歌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南北朝以前的民歌还不多见。它在此时,出现较多,并非偶然,它的渊源,见于国风,发展则在南朝……待到明清与近代,则随处可见了。’[56]客家山歌也是以对唱为主,‘你有山歌就唱来,马上随口就跟来,天南地北尽管唱,老妹一人对得开。’而第四点,子夜歌中多用谐音双关语,客家山歌也是以双关语为主要特色,这是子夜歌与客家山歌较为特殊的共同点。”[57] 同时她又肯定了客家山歌受到畲族山歌和其他少数民族歌谣的影响,她说: 客家腹地长汀县“有一种‘sol、la、do、re’徵调式民歌的宫音为变宫音,以变宫音为角,以与原徵调式民歌形成同主音,但不同调式色彩或不同调式对置的宫调式民歌,这种民歌亦疑为闽东福州、罗源、连江畲歌之遗音”,“此外,在广东纯客县英德、连平、始兴以及非纯客县曲江等地,我们也发现了与长汀山歌相似的曲例……这可能是客家后来从闽西长汀往粤东、粤北迁徙所传播。”[58] 她认为,畲族民歌与客家山歌在歌唱的场合、方式,歌词形式,音乐形态等方面,虽然有各自的特点,又都可以找到相同或相似之处。例如,客家山歌有“do、la、sol、mi、re”五声商调式基本音调, “此调是闽、浙边界畲族最有代表性的音调,但却见于粤北英德、连平、和平、乐昌等客家县”,“粤北客家的这一音调从何而来,一可能受畲族影响,二可能后来受其西南部其他少数民族影响。”[59] 既然我们从历史学的角度所作的研究与音乐学者的研究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那么,我们可以更有信心地说,客家山歌虽然部分继承了中原民歌和南朝吴歌的传统,但也受到南方少数民族善歌、以歌谈情求偶传统的影响,换言之,它的源头有多种,百越文化和荆楚蛮獠文化是其源头之一。
不可不知:客家人的石楣杆文化 “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是客家人传承千年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粤东客家地区梅州都有许多崇文重教的标志,历史久远的有宅第、牌坊、石楣杆等。其中石楣杆是古时客家地区崇文重教特有的象征。  如今,在梅州不少地区仍可见屹立数百年不倒的石楣杆。在一些古村落的宗祠或老祖屋门前,一根或数根并排而立,雕龙画凤,精美而庄重,高约十多米,格外引人注目。“石楣杆是以前客家人为铭记家族中考取了功名的人而立。”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说,十年寒窗苦,一朝功成名就,客家人就在祖屋或祠堂前竖立石楣杆,以光门楣,激励来者。   石楣杆是一种坚立的圆锥状石柱,一般有三至四节,第一节为一支石笔,第二节柱体一般雕刻有“双龙盘柱”、“鱼跃龙门”等吉祥图案,第三、第四节则用两块石头固定,石上刻有“某人,某年,某科,中试第几名进士(或加官衔)”等铭文、。 据了解,梅州历来文风鼎盛。南宋时塾学遍布,明清时科甲鼎盛。清中叶以来,涌现出丁日昌、丘逢甲、黄遵宪、叶剑英、谢晋元等杰出历史人物。辛亥革命以来,出了25名中国两院院士、227名大学校长、474名将军。   百年前,在梅州各地的围龙屋或祠堂前,随处可见高耸的石楣杆,如同客家人南迁的标杆,挺拔的腰杆脊梁,彰显着客家的人文精神。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地区立石楣杆铭记功名激励后辈的做法虽已消失,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精神依然在延续。   梅州市近年新建的院士广场中央便矗立着三根石楣杆。这三根石楣杆高近15米,分三节,杆身圆形,杆尾渐收,下节直径约60厘米。东面楣杆的第一节雕刻了素洁的朵朵莲花,周围祥云缭绕,盘旋而上,蕴含着客家读书人所推崇、所追求的高洁品行和精神境界;西南面石楣杆的中段自下而上浮雕盘柱蛟龙,洋溢着世代客家人不甘沉沦、不屈不挠、奋斗不息的精神;西北面石楣杆的中段浮雕鱼跃龙门,鲤鱼在浪花飞溅的激流中翻腾跳跃,象征着客家人从古至今的激流勇进和人才辈出。   这三根石楣杆不再代表个人或家族的荣誉,而具有更普遍的意义,那就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精神。
不可不知:客家人的石楣杆文化 “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是客家人传承千年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粤东客家地区梅州都有许多崇文重教的标志,历史久远的有宅第、牌坊、石楣杆等。其中石楣杆是古时客家地区崇文重教特有的象征。  如今,在梅州不少地区仍可见屹立数百年不倒的石楣杆。在一些古村落的宗祠或老祖屋门前,一根或数根并排而立,雕龙画凤,精美而庄重,高约十多米,格外引人注目。“石楣杆是以前客家人为铭记家族中考取了功名的人而立。”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说,十年寒窗苦,一朝功成名就,客家人就在祖屋或祠堂前竖立石楣杆,以光门楣,激励来者。   石楣杆是一种坚立的圆锥状石柱,一般有三至四节,第一节为一支石笔,第二节柱体一般雕刻有“双龙盘柱”、“鱼跃龙门”等吉祥图案,第三、第四节则用两块石头固定,石上刻有“某人,某年,某科,中试第几名进士(或加官衔)”等铭文、。 据了解,梅州历来文风鼎盛。南宋时塾学遍布,明清时科甲鼎盛。清中叶以来,涌现出丁日昌、丘逢甲、黄遵宪、叶剑英、谢晋元等杰出历史人物。辛亥革命以来,出了25名中国两院院士、227名大学校长、474名将军。   百年前,在梅州各地的围龙屋或祠堂前,随处可见高耸的石楣杆,如同客家人南迁的标杆,挺拔的腰杆脊梁,彰显着客家的人文精神。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地区立石楣杆铭记功名激励后辈的做法虽已消失,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精神依然在延续。   梅州市近年新建的院士广场中央便矗立着三根石楣杆。这三根石楣杆高近15米,分三节,杆身圆形,杆尾渐收,下节直径约60厘米。东面楣杆的第一节雕刻了素洁的朵朵莲花,周围祥云缭绕,盘旋而上,蕴含着客家读书人所推崇、所追求的高洁品行和精神境界;西南面石楣杆的中段自下而上浮雕盘柱蛟龙,洋溢着世代客家人不甘沉沦、不屈不挠、奋斗不息的精神;西北面石楣杆的中段浮雕鱼跃龙门,鲤鱼在浪花飞溅的激流中翻腾跳跃,象征着客家人从古至今的激流勇进和人才辈出。   这三根石楣杆不再代表个人或家族的荣誉,而具有更普遍的意义,那就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精神。
梅州的进士有多少? 梅州进士知多少 历史上产生了多少梅州进士?《进士录》通过搜集提供了这样的数据:各类进士283名,其中会试殿试产生的正榜进士247名(含寄籍进士8名),钦赐进士15名,明通进士21名。 科举时代到了清代,进士始有文武进士之分,因此梅州产生的文进士至少191名,远比武进士的人数为多。 人数众多的梅州进士中,含金量最高的当然是正榜进士,特 别是学术界公 认的通过会试、殿试中式的文进士。明清两代,这类进士基本列入进士题名碑和大小金榜公诸于世,只有个别通过会试的贡士因故没有参加殿试例外。大埔县举人杨中龙在乾隆六十年参加会试考取贡士,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参加当年的殿试,不过他还是在次年的恩科考试中,得以参加殿试,成绩获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30名。 梅州进士的分布 梅州有六县一市一区,《梅州进士录》把梅县和梅江区进士合在一起介绍,根据是两地历史上一直是程乡、嘉应直隶州的一部分,进士的籍贯有时难分彼此。另设兴宁、平远、蕉岭、大埔、丰顺、五华六个章节,清晰地列出梅州进士的地域分布情况。 在不计明通进士和钦赐进士的前提下,位列前三名的是,梅县、梅江区有进士113名,其中文进士91人;其次是大埔县有进士47名,全部为文进士;兴宁有进士31名,其中文进士20人。 明清进士中还有一群获得殊荣的士人,即为翰林,进入翰林院的人日后任职中央政府几率较高。期间梅州产生了30位翰林,分别为梅县、梅江区17人,大埔县12人,丰顺县1人,著名的有李象元公孙三翰院和杨黼时兄弟三翰林。 梅州进士的事功 梅州的进士在推动国家的进步、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都作出相当的贡献。但人生的态度和际遇各有不同,留下的历史影响也有高低之别,这里兹列其中一些事功突出的进士。 历史上声名显赫的梅州进士首推宋湘和丘逢甲两人。前者擅长书法、诗歌创作,是清代的大诗人和书法家,还以廉洁闻名后世;丘逢甲则是抗日保台志士,也是清末著名诗人,晚年热心新式教育,支持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 在政事和艺文领域成就卓著的,有翰林出身的清政府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经学大师、诗人李黼平;诗书画三绝的王利亨;书法家黄基、钟孟鸿、黄仲容等人。 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展现知识分子气节的有力主抗金的罗孟郊、抗元英雄蔡蒙吉、剃发出家的罗万杰等人。 此外更多的进士把一生的精力花在教书育人和抢救桑梓文献上,如李士淳参与编纂《程乡县志》、《阴那山志》,叶承立参与编纂《乾隆嘉应州志》,温仲和领衔编纂《光绪嘉应州志》等。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