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剑飞霜 傲剑飞霜
关注数: 0 粉丝数: 126 发帖数: 1,210 关注贴吧数: 8
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思考与困惑 首先从钟表说起吧! 我们用时针,分针和秒针在空间上的移动来表示时间。还记得小的时候,我把家里的钟表往回调,以此来幻想时间又回到了从前。可是这也只是幻想而已,时间还在流逝,并没有回到过去。可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在空间上,只有我此时调的这个钟表回到了过去的位置,而其他的事物都没有呢? 再来说说我们的历法吧! 我们的一天是因为地球自转了一周,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可是,今天的此刻和昨天的此刻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地球还在绕着太阳公转!可是为什么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之后,今年的今天的此刻和去年的今天此刻也是不一样的呢?因为整个太阳系,乃至银河系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旋转的。那么假设整个银河系旋转一周回到原点,那么这个此刻和那个此刻是一样的么?我们的时间是不是也回到那一刻了?可能也不是吧!因为整个宇宙都是在膨胀的,所有其中的事物,都无法回到以前的那一点,那一刻了!可是,假若这个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能回到以前空间的那一点,那么时间是不是也就回到从前了呢? 记得小时候看机器猫,每次作者在表述时间停止的时候,都会以所有的事物静止为标志。那么,假如所有事物真的都静止了,时间是不是就真的停止流逝了呢? 在很多电影里面,时间的倒流总是以电影片段的倒带来展示。那么,如果宇宙中的所有事物全都倒带,那么时间是不是就真的倒流了呢? 时间到底是一条永远向前的河流,而事物只是在空间当中运动? 又或者时间和空间确实是在联系当中,两者存在某种关系,可以相互转换和表示? 爱因斯坦说,速度超过光速,时间才会倒流。可是,如果所有事物都像电影一样倒带,回到了原点,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时间也就倒流了呢?还是时间仍在流逝,只是事物又回到以前的状态罢了?
朱颜辞镜花辞树(写给我们还未逝去,却正在逝去的青春) 蝶恋花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11年的春晚,都说没看头。虽说没看头,可还是看了,而且被俩人感动了,是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和他们唱的《春天里》。 他们怯场了,唱得还有些跑调,可就是这样磕磕绊绊的一首歌,打动了千千万万个人。不得不承认,汪峰这家伙的确有才华,当了十几年职业歌手,钱都挣了几麻袋了,还能写出像小青年一样诚恳、实在的歌词,直揪住人心里最软的那块肉不放,使劲往下拽,让你干涸已久的泪腺一下子涌如泉水。 青春,在每个人心里都是一个永恒的怀念。当我们正当青春的时候,从来都不知道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日子。当我们开始怀念青春时,已经不可挽回地老了。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每当读到这句词,就仿佛看到王国维先生背着双手,眉头紧锁,孤独地走在铺满花瓣的暮春小路。大师吟着空前绝后的词句,带着留不住青春的遗憾,走了。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最无法抵挡的,不是流言飞语,不是强权压迫,而是时间。小说《编辑部的故事》里,唠唠叨叨的牛大姐最喜欢跟人讲一个悬念故事:两个年轻人彼此相爱,他们冲破重重阻挠,战胜了一切困难,但他们最后还是分开了。为什么?答案就是——时间。伟大的爱情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但还是无法和时间对抗。罗大佑唱道:“你曾经对我说,你永远爱着我,爱情这东西我懂,可永远是什么?”这歌词唱得很残酷,但唱得没错,在时间面前,没人可以说永远——我们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滴水,一闪就不见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白也说,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5雪。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总是那么年轻,可父母脸上越来越深的皱纹在无声地提醒着我:自己早已不再是孩子了。在镜子里看到一张满面胡茬的圆脸,我挣扎了半天,实在难以承认,这个松弛如旧轮胎般的脸就是本人的尊容。 当花瓣离开枝头,谁会哭泣,是花,还是树枝?当朱颜舍弃镜子,谁更伤心,是朱颜,还是镜子?无论怎样痛惜,青春都会无情地离我们远去。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就在这一次次的留不住之间,我们经历着世事沧桑,逐渐走向成熟。青春不可能重来,也不需要重来。不信,试看枝头那一串串硕果,可曾后悔过落红化春泥?
我就不信这个你们也看过!!!!!!爱因斯坦与波尔之争(转载) 在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中,爱因斯坦和玻尔是两位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们都创造了现代物理学的辉煌,然而他们对现代物理学的基本问题却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由此引起了长期的争论,成为两个最伟大的心灵之间的冲突。 两位科学巨匠争论的问题, 主要不在于量子理论本身的内容与形式,而在于量子理论的解释方面,即关于作为量子理论基本特征的不连续性与统计性的说明方面 。因此,争论主要发生在1927年哥本哈根学派系统地提出量子力学解释以后,但随着量子理论的不断成熟,两位科学巨匠思想上的差别也不断明显。下面我们将按照争论的不同阶段和特点,讲一讲有关的故事。 第一阶段(1927年以前)。量子力学逐步建立,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还没有提出,但对于量子理论中出现的、引人注目的不连续性与因果性问题,即涉及到是坚持还是放弃经典物理学的信条,爱因斯坦与玻尔的态度却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开始个别地、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了争论。 爱因斯坦虽然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但从根本上他不准备放弃连续性和严格因果性,因为这些正是相对论的基本特征。他还坚持相信对于原子过程能够给出连续的机制和直接的原因,而这种原因一旦被得到、被重复,现象即会无一例外地以决定论方式精确地出现。 而 玻尔 则认为,这一理想并不总被满足,由于观察操作引起的扰动不能任意小,我们只能谈论一种“单元事件体”。例如电子从激发态到基态的某一次跃迁,比这更细微的过程我们便无法认识到。因此, 对于经典物理学的连续性和严格因果性必须放弃 。 这场争论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920年春天,当时玻尔和爱因斯坦这两位科学巨匠在柏林会晤。虽然玻尔十分赞赏爱因斯坦对相对论的贡献以及对普朗克定律的巧妙的推导,但是他难以接受爱因斯坦的光量子概念。因此在1920年4月他对柏林物理学会所作的关于《光谱理论的现状及其在不久的将来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讲演中,虽然这个题目同光子理论有密切关系,他却仅仅在一个地方提到“辐射量子”的观念,而且这还可能只是出于对也参加了这个报告会的爱因斯坦的尊重;玻尔立即补充道:“我将不在这里讨论‘光量子假设’在干涉现象上所带来的众所周知的困难了,而辐射的经典理论对于说明干涉现象却是这样合适。” 在玻尔看来,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理论是不可调和的,虽然它们通过对应原理以渐近的方式联系着。而爱因斯坦则是一切物理现象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因果理论的坚定信仰者。 从他在1919年6月写给玻恩的一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心目中对玻尔的二分法是颇为反感的:“量子论给我的感觉同你的感觉非常相像。人们实在应当对它的成功感到羞愧,因为它是根据教会的信条‘不可让你的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事’而获得的。” 在没有会晤玻尔以前写给玻恩的另一封信中,爱因斯坦写道:“关于因果性的问题也使我很伤脑筋。光的量子吸收和发射是否有朝一日总可以在完全的因果性的意义下去理解呢,还是一定要留下一个统计性的尾巴?我必须承认,在这里我缺乏判决的勇气。无论如何,要放弃完全的因果性,我将是非常、非常难受的……”
关于mao的二难推论!不服求辩! 其实这边文章是早就写了的,但是一直没有发到贴吧里面。最近某岛的事件,国民的这种暴力的,极端的,非理性的情绪又不由自主的流漏了出来,所以就在这里发一下!希望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在这里理性讨论一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最近每天都逛1024,天涯,微博。在这里主流的网站里,弥漫着一种病态的主流的论调,就是对于mao这个人的丑化。看得多了,总觉得唏嘘不已。一个人再如何伟大,似乎也难逃历史对于他的评价!可是,更令我觉得感慨的的确是我们的国民对于问题的非左即右,或者说是,缺乏一种冷静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我想在这里吐槽一二! 假若mao真的是那么的邪恶,但是party真的取得了政权,那么也就说明了,是人民选择了他。这就有两种可能,第一是人民主动选择了他。那么这不就说明了,我们的人民很容易被蛊惑,被煽动,缺乏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假若是人民被迫选择了他,那么就说明了在这个世界,邪恶的不择手段的人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而不是我们整日所宣扬的所谓道德,正义这些正面的东西,那么我们所信仰的自由,文明的世界岂不是瞬间就崩落? 用逻辑证明梳理一下! 假设,mao就是那么的xx为真。 公理1:历史是由人民选择的。 公理2:普遍因果性原理。 公理3:party从国民party手中取得了政权。 那么,从上述三条公理可推得,人民选择了party。 那么就有两种可能 可能性1:人民主动选择了party。 可能性2:人民被迫选择了party。 倘若可能性1为真,这就说明了,我们的人民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容易被蛊惑,被煽动。其实这也是革文为什么能在大陆发动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倘若可能性2为真,这就说明了,在这个世界,邪恶的不择手段的人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而不是我们整日所宣扬的所谓道德,正义这些正面的东西,那么我们所信仰的自由,文明的世界岂不是瞬间就崩落? 其实,我承认,现在之中国的现状,体制的问题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是国民内心中存在的那种劣根性,也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 我们总是在声讨公务员腐败,垄断国企的剥削,可是却一个又一个削尖了脑袋向里面钻。我们相信内因是问题的决定因素,可是遇到问题不去思考自己的原因,总是把责任推卸到外部。我们整天希望能有一人一票的民主社会,可是却不去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仍旧人云亦云,被煽动,被蛊惑。而且无法容得下与自己不同的意见,网络上口水一片,对人不对事。对于与自己不同意见者,就将其划分为五毛,美分这些不同的阶级,想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这与革文时期的人有何不同? 对mao的丑化,也是上面这些问题的一个缩影而已。。。。。。。 上帝了我们一双无法完全看到自己的眼睛。现代心理学也证明了一个事实,就是我们会将自己的性格,或者心理投射到他人身上。如果你喜欢某个人,那就说明,这个人身上有你认可的,但是你自己却没有的优点,如果你讨厌一个人,那就说明,这个人身上有你厌恶的,但是你却无法从自己身上剥离的缺点。所以我们需要倾听别人的意见,以全面的了解自己。这或许也是现代民主的一个基本的理论吧! 子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坚信民主与自由的时代终会来临,可是,我们从我做起,培养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倘若有幸能够立于时代浪潮之上,学有所用,固然是幸事,如若不然,那么能够不被蛊惑,不被煽动,投出决定历史的正确的一票,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声明:1.本文不为洗白历史,只想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 2.本人为理科生,没有艺术细胞,因此本文写的毫无美感可言,请各位凑活着看,见谅!
或许我们可以用“概率”来解释世界,改变世界 假设有如下2个袋子,装着一些球,摸出一个球结算之后,要把球重新放回袋子里。你准备选择哪个袋子开始玩游戏呢:   A袋:99个白球和1个黑球。如果摸出白球则你胜,赔率是1:1;如果摸出黑球,则庄家胜,赔率是1:120   B袋:50个黑球 你输 赔率1:1    10个蓝球 你输 赔率1:2    4个红球 你输 赔率1:3    20个绿球 你赢 赔率1:1    10个白球 你赢 赔率1:5    3个黄球 你赢 赔率1:10    3个透明球 你赢 赔率1:20 其实学过统计学的人都知道,我们计算一下期望,然后选择期望值大的那一个袋子就可以了。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面对各种复杂的事情,我们是不是还应该这么选择? 事例1:篮球赛当中,在时间持续比较长的比赛中,比如常规比赛时间的48分钟(NBA)内,球星和技战术体系对于比赛胜负的影响,应该是后者大于前者的。拥有铁的纪律,战术执行力高,队员磨合完善的球队即使没有超级巨星,也是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的。但是,在时间持续比较短的比赛中,比如加时赛当内,情况就会反过来,超级巨星的灵光一闪,足以决定比赛的胜负,一般哪一队拥有好的球星,胜面就会比较大。 事例2:10年南非世界杯,朝鲜同巴西,葡萄牙,科特迪瓦同分在G组。第一场比赛,朝鲜对阵巴西,无论从牌面上,还是历史成绩上来说,巴西都是呈压倒性的优势,但是比赛的结果让人出乎意料,虽然最后朝鲜输掉了比赛,然而1:2的比分,仍是让朝鲜队一鸣惊人,令世人惊叹。但是后来的比赛当中,朝鲜的表现却跟大多数人的预期完全不同,简直是一落千丈,以0:7负于葡萄牙,以0:3负于科特迪瓦,最后被淘汰。 事例3:06年德国世界杯的意大利队,小组赛和淘汰赛的表现,此处略去1万字。 世界观 1.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根据普遍因果原理或者归纳推理能够预测未来的事件,只能得到发生的概率(P<1)而已,而不能确定它是不是一定会发生,或者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就是没有确定的事情。 2.对于一个能够尝试很多次的体系,所呈现出的结果与期望值是比较接近的。 3.对于一个能够尝试有限次的体制,所呈现出的结果与期望值是相差很远的。 方法论 1.在做选择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去选择期望值大的那一个体系(前提当然是你很了解所面对的每一个体系) 2.在得到了失败的结果之后,我们不应该立即否认这个体系,不应该以结果论这个体系的成败,有可能只是上帝投掷出的骰子没有偏向我们而已。 3.每个体系都有失败的概率和成功的概率,成功的概率再大,失败的概率再小,但是一旦失败的概率落在你的身上,也会你的百分之一百。 4.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多的尝试的次数,那么我们应该选择袋子B,以保证概率能够稳定,从而是体系的期望呈现出理论中的那一个正值。 5.如果条件不允许,我们无法尝试很多的尝试次数,那么我们应该选择袋子A,以搏那一个高的收益,因为次数少,从而概率有可能无法使体系的期望值呈现出负值。 因此,在事例1当中,球星就是袋子A,体系就是袋子B,事例2当中,朝鲜队就是袋子A。事例3中,意大利队就是袋子B。我们可以依靠球星在危机时刻去搏一把,拼一下人品,但是在整个比赛当中,我们还是要依靠体系去稳定的发挥。朝鲜队在一场比赛中可以进巴西1球,但是在多场比赛中,就暴漏出了自己真实的实力。 其实上帝只是把一种可能交到了你的手里,而钥匙剩下的一部分,还是需要他来决定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