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QA6WXWC 财智兴城
关注数: 284 粉丝数: 168 发帖数: 2,741 关注贴吧数: 95
楚国城父 城父遗址该遗址位于谯城区城父镇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东西北三面环水,南靠乡级公路。公元前637年楚国伐陈取夷(城父)城,公元前530年楚灵王率兵伐徐,驻军乾溪(高卜境内),筑章华台以供其享乐。后人在台上建有灵王庙,章华台故又名灵王台。楚国统治亳州地区长达几百年,留下众多遗迹,著名的有望花台、章华台、城父古城城址等,城父曾多次出土蚁鼻钱,甚至包括出土有刀币等,为研究楚文化提供了历史实物资料。 章华台 公元前540年,楚灵王自立为楚国国君,楚灵王是春秋战国时代声名昭著的国君,他个性张扬,特立独行,所作所为常令世人惊诧,用今天话语描述,即不甘寂寞,颇能折腾。可以说,他以自身的故事,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形象,“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晏子使楚”,“上下其手”,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是他以身创造的。郑国子产、晋国叔向等著名人物就评介他“汰侈”、“无厌”,他毫不理会,我行我素。 楚灵王即位后,为了在气势上压倒晋国,成为霸主,连续三次采取大的军事行动,企图征占吴国,均因吴国强大,无功而返。 公元前536年(楚灵王五年),楚、吴爆发大战,这年秋天,楚灵王派令尹子荡领兵伐吴,驻军豫章(今河南永城),他亲自率军进抵乾溪谷(城父)。涡河两岸四季分明,平畴辽阔,这一带的风光吸引了他,让他流连忘返,这位“汰侈已甚”讲究排场的国君,于楚灵王六年,大兴土木筑章华台,“举国营之,数年乃成”,章华台是一项浩大工程,所费时间甚长,耗资极大。它的遗址如今位于城父镇南,乾溪沟畔。清光绪《亳州志》云:“章华台,州东南七十里乾溪侧。”《国语·楚语》记伍举语:“今君为此台也,国民罢(疲)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焉,举国留(治)之,数年乃成。”《水经·沔水注》:“台高十丈,广十五丈。”曲栏逶迤,拾级而上,中途休息三次才能登顶,故称三休台,被誉为当时天下第一台。章华台建成后,楚灵王遍邀各诸侯王,请他们前来参加落成典礼,却遭到各国拒绝,据《左传·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唯有鲁昭公前来参加,可见此项工程,不仅为楚国臣民所厌恶,也为他国所不取。“章华台”又名“细腰宫”,由于楚灵王审美趣味奇特,不分男女,一律细腰,所以朝中大臣,每天只吃一顿饭来节制自己的腰围,到了第二年,满朝文武的脸色都饿成黑黄色了,《墨子》“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肋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此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公元前530年(楚灵王十一年),灵王又挥师东进,派兵攻打徐国,楚灵王驻军乾溪(城父),这次出兵时值寒冬,雨雪连绵,楚灵王“皮冠”、 “翠被”、“豹舄”(以豹皮为衣履),穿着华丽,威风凛凛,俨然以霸主自居,这种与部下反差极大的装扮,俨然行为艺术,显得愚玩可笑。连年穷兵黩武、对外扩张,给楚国经济带来极大伤害。这次又远离都城对吴用兵,天寒地冰,客观上造成士兵心中的怨愤,带来军心不稳,灵王却浑然不知。 前方的将士认为徐国早晚可以攻下,灵王便住在乾溪章华台,每天吃喝玩乐,忘了国家大事,灵王的弟弟(楚平王)趁机在国都发动政变,前线的部队闻讯后,作鸟兽散,只剩下灵王在乾溪。楚灵王众叛亲离,只身流浪,他逃至棘国的都城(今河南永城),来到国王的宫殿前,但棘国国王不予收留,不让他进门。《国语·吴语》记载:“三军叛于乾溪,王亲独行……乃匍匐将入棘围,棘围不纳……”居住在城父的申亥感念楚灵王不杀己父之恩,就到处寻找灵王,“遇王饥于棘围”,“奉于以归”。把饥肠辘辘的灵王接回家中。这年夏五月,楚灵王自缢身亡,申亥以其二女殉葬,清《亳州志》载:“楚灵王死后,大夫申亥二女从死,与灵王合葬,台东至今尚存二女孤堆。”《国语·吴语》:“王缢,申亥负王以归而土埋之室中。”他到底是饿死、还是自缢?是否与二女合葬?已无从考证。
分享一段历史。 历史上真实的端平入洛 1234年正月,金国灭亡,蒙军开始北撤,河南成为真空地带,渴望复兴的宋理宗两眼放光,立刻任命赵葵为主帅,令他收复故都。这就是历史上的端平入洛。 不过,端平入洛一开始就不顺利——京湖军主帅史嵩之的坚决反对,理由是常年战争,中原几千里已经人烟稀少,无法获得粮草,也无法抵抗蒙古骑兵的袭击。 结果就是京湖战区既不出兵参加行动,也不提供粮草支持,宋理宗也无可奈何——因为史嵩之是权臣史弥远的侄子。虽然史弥远已经死了,但是,史家的关系盘根错节,依然势力雄厚。 无奈之下,宋理宗只好全用淮西兵。第一梯队是全子才为主将的淮西军,从驻地庐州出发向寿州、蒙城、亳州前进。赵葵率领五万淮西军为主力,向泗州、宿州进发,两军约定在汴梁会师。 全子才指挥的宋军第一梯队离开国境不久,就进入了原金国统治区,见到的是一片大劫后的凄然景象:沿途遍地荒草、白骨蔽野,偶尔发现几个活人,也形容枯槁、目光呆滞。 欧洲历史学家记载,在蒙古西征大军过后,从中亚到东欧出现了一条数千千米长、数百千米宽的无人区。 而中国的中原地区,不久以前还是世界上最繁华富庶的地区,现在就已经形同人间地狱 m——蒙军几乎将这里夷为平地。 在蒙城,只发现几十户劫后余生的居民。 在有“小东京”之称的繁华重镇城父,未毁的建筑只剩下官舍两三处,民居十几家。 直到亳州,才获得了出师以来的第一次收获——守城官兵七百人投降! 这时,蒙军主将塔察儿得到了宋军出兵的消息,他掘开了黄河南岸的“寸金堤”——黄河改道,河南尽成泽国。同时,命人立刻派人飞报窝阔台大汗,请求调蒙古大军南下。 这样,过了淮河不久,宋军就只能在泥泞中行军了。许多地方水深及腰,一些地方水甚至到宋军士兵的脖子。不仅如此,宋军的后勤补给线被严重破坏,运粮队得绕一个大圈子才能进入河南。 在近乎无人区的水网地带跋涉了二十天后,全子才军终于在七月初二抵达汴京城郊。很快,汴梁都尉李伯渊等人发动兵变,迎接宋军进城。宋军兵不血刃收复汴京,沦陷百年的古都终于回到了宋军手里。
农业全产业链的意义。大规模的农业集散地。再造一个亳州商帮。 个人觉得亳州可以考虑能否像中医药全产业链一样,搞出来农业全产业链,包括种养殖基地,大型贸易市场储备基地,初加工企业,深加工企业,文化宣传,科技等等。每个层面都可以有大企业出现,都可以有很多人就业。现在三县正在大力发展蔬菜水果和肉制品供应,这也许是亳州大发展的又一个契机。虽然有拼多多,淘宝之类的农产品贸易平台,但是个人觉得一个大规模的农产品贸易集散地还是有必要的。有利于用商业金融的力量提升农业,有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有利于发展轻工业……就如同现在的中药材领域一样。 亳州在中药材领域为什么那么强势?为什么能发展起来中药材全产业链?根本原因就在于商帮的存在,基本上把握了中药材的原材料供应和初加工。也就是命脉。所以现在在中药材领域才更容易的向更高层次发展。就算别的城市想把这个中药材产业取代了,或者说移走。可能也实现不了。这就是商帮的优越性。那么在农产品领域也要争取扩大规模,形成商帮。真正一旦做大了,就可以用商业金融的力量提升农业。 这个可能比中药材的规模还要大,毕竟农业分为蔬菜水果。杂粮,主粮,各种肉制品等等。 亳州还是农业大市。农民众多。农业发达。周边黄淮区域也都是农业。农民想要创业成功,最好的办法还是依靠土地。或者说大部份还是要依靠土地。想要手里有大笔的金钱, 生活层次达到公职人员这个水平,甚至超越公职人员的水平。可能还是要做点生意创业。 这个如果做成了,有利于吸引周边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入亳州城市。也为国家在黄淮区域的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