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张议潮 节度使张议潮
关注数: 77 粉丝数: 148 发帖数: 7,661 关注贴吧数: 444
悲剧英雄 明末李定国 带路党洪承畴在永历十二年(1658年)三月对永历的最后领土云南、贵州,发动三路总攻:汉奸吴三桂由四川重庆向南,打桐梓、遵义;卓布泰由广西打独山,直趋贵阳;他自己与洛托领了中路军,由湖南打贵州东部的镇远。 孙可望叛变满清后,兵力受到了不小损失,军心浮动。带路党孙可望熟悉南明防区关隘以及兵力多寡。清军乘机进兵于二月二十五日,一路狂飙突进。当三路主力从四川、湖南、广西直趋贵州。无奈的南明军队节节败退,长期同清方相持的湘西、四川、广西防线迅速瓦解。五月,清方三路大军会师带路党孙可望原老巢贵州的战略目标,占领了包括贵阳在内的贵州省大部分地区。 西南战局出现如此恶化,最后的悲剧英雄李定国登场。孙可望叛变后,虽然其旧部绝大多数都投归李定国麾下,但是实力是减小不少的。为整顿内部,李定国无奈把不少久经战阵的领兵大员调回了昆明,削弱了同清方接境地区的防御力量。 如果孙可望不叛变 ,当南明兵力总体上处于劣势时,要打破清军的合剿,只要及时捕捉战机,主动迎击,趁三路清军相距尚远之时,集中兵力击溃其中一路,然后则各个击破,方可赢得战略上的主动地位。 花了几个月时间整顿内部,李定国七月从昆明统军入黔迎战。 九月满清军在贵州平越会师后,继续分兵三路向昆明前进。此时对于南明来说战机已失,扭转战局为时晚矣。虽则李定国命部将吴子圣守安隆;白文选守七星关,自己亲自到贵州的鸡公背(关岭的东南)抵御多尼军。但这样完全陷入了被动防御的境地。 南明的溃败于内部权利斗争,李定国是悲剧英雄。
1421:中国发现美洲 老新闻 马来西亚媒体Star Online,马来西亚Astro电视台的探索频道播出纪录片:《1421:这一年中国发现美洲》。这部纪录片根据加文-门吉斯的畅销书1421:这一年中国发现世界》改编而成,门吉斯认为中国穆斯林探险家郑和比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早71年发现了美洲大陆。   纪录片要论证是郑和发现美洲   Astro电视台播出此纪录片,目的是想对郑和在15世纪率舰队远洋探险的可能性进行研究。纪录片在咨询当代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科学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希望能够对门吉斯的理论进行验证。门吉斯认为,郑和的船队从非洲、到达欧洲和加勒比海,沿北美海岸线航行,片中将再现当年的场面。该片有外景拍摄,有计算机模拟的郑和船队,将为人们再现15世纪中国强大的明帝国。   门吉斯现年66岁,他原是一名英国皇家海军潜艇指挥官。2002年3月,他第一次在英国媒体上提出中国人早于美国人发现新大陆的说法,在西文掀起轩然大波。当他的书出版时,对他提出批评的不光有欧洲历史学家,中国的一些学者对此也表示不敢相信。   新证据:北美发现郑和海军基地   近期,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门吉斯的理论可能是正确的。上周,门吉斯在接受电话采访时透露,本月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发现的一处地方,可能就是郑和的海军基地。门吉斯称,发现这个地方的是一位“著名的加拿大建筑师”,这名建筑师将把此事通报加拿大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教科文组织将此地列为世界遗产。   门吉斯称,这一消息将于5月16日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正式对外公布。他激动的说:“这个地方非常大,城墙雄伟,被埋没了600年。它大约有紫禁城三分之二大小。有城墙,有道路,有残留的地基、洞穴,还有些不知名的东西。开凿这个地方需要花很多很多钱。那个位置人们很难接近。”   门吉斯表示:“到目前为止,我卖书的钱超过了100万美元,我把这些钱全部投入到调查研究工作中。但是现在要求的调查规模已经超出了我能承担的财政能力。所以,我非常非常希望能有一个基金会来筹集资金,支持这项调查,尤其是对(刚发现的)郑和遗址的调查。”   忽必烈时期中国就曾到美洲?   门吉斯的网站每天有1000多人访问,他们当中有一些人把自己搜集的证据或研究成果拿出来和其他人共同分享。其中有一位访客说,斯堪的纳亚人在10世纪末抵达北美时就曾发现当地有中国人,这说明中国人早在郑和之前就曾到了那里。门吉斯说:“我在我的书中犯下的一个大错是,我认为郑和是最早的,在下一版中,我要对此进行修正。我发现,先于郑和的人,如忽必烈汗曾经绘制过包括美洲在内的全球海图。郑和可能从忽必烈汗那里受益很多。”   门吉斯称:“我们后来发现了忽必烈汗时期中国的美洲地图。这些地图将在5月16日对外公布,它们证明中国人早在2000年前就绘制了南北美洲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岸线地图。”(章田)
谁有日本川口长孺《征韩伟略》中文版的 《征韩伟略》是日本江户时代晚期学者川口长孺(平假名:かわぐち ちょうじゅ)用汉语文言文所撰,内容记载朝鲜壬辰卫国战争的史事,共五卷。作者站在日本的立场编撰此书,未必公允,但由于其写作年代较晚,因此能搜集日、中、朝的史书,如《太阁记》、《明史》、《惩毖录》等等,使这部史书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目录 1 《征韩伟略》的编成 2 内容 3 评价 4 注释 5 参考文献 6 参见 7 外部链接 《征韩伟略》的编成 《征韩伟略》的作者川口长孺,生活于江户时代晚期,曾担任水户藩彰考馆编修总裁。[1]川口长孺在编撰此书时,引用了大批史籍,中国方面有《明史》、《明史稿》、《两朝平攘录》等书,朝鲜半岛方面主要参考了柳成龙的《西厓文集》及《惩毖录》,日本方面则有《秀吉谱》、《太阁记》等,一共六十余种。[2] 内容 《征韩伟略》的内容如下: 卷之一,记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的背景、爆发至1592年农历五月日军攻陷汉城、开城等地的史事。[3] 卷之二,记述自1592年农历五、六月间,日军攻陷汉城后“分朝鲜地界而经略”,至1593年农历二月的碧蹄馆大战。[4] 卷之三,记述自1593年农历二月,朝鲜将领权栗在幸州山城的防卫战,及至后来明朝沈惟敬向日本进行外交斡旋的史事。[5] 卷之四,记述交战双方议和的情况,以及重启战端,至1597年农历七、八月间日军进迫朝鲜全罗道南原地区。[6] 卷之五,记述自1597年农历八月在全罗道南原的战况,及至最后草草提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结束时日军撤退的情况。[7] 评价 中国学者吴丰培认为,《征韩伟略》所引用的书籍量丰富,达六十余种,记载了自万历十四年(1586年)至二十六年(1598年)的史事,除了对于丰臣秀吉死时日军撤退的情况略而不详外,全书记事尚算翔实。但作者川口长孺本身站在日本侵略者的立场,故此将书名称为“伟略”,以示夸耀武功,所以本书未必公允,有必要与其他书籍互相参阅,才能了解实情。[8]
国际油价持续下跌,俄杂痛苦 原油价格连跌三日 17个月来首次跌破90美元 北京时间10月2日下午消息,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亚洲电子盘交易时段再次大幅下跌,目前已跌破每桶90美元。这已经是原油价格连续第三个交易日下跌,17个月以来首次跌破90美元大关。 截至发稿,纽约商品交易所11月交割的轻质低硫原油期货下跌1.17美元,报每桶89.56美元,跌幅为1.29%。受需求疲软、供应增长以及美元坚挺影响,纽约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今年迄今跌幅已经达到8%,而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年内跌幅更是高达15%。 昨日,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同时下调发往美国、欧洲与亚洲原油基准售价,其中对供应亚洲的原油降价幅度最大,该公司试图获得更多的亚洲市场份额。 目前沙特阿拉伯对外出口原油售价已经降至2008年以来新低。 另外,分析师认为原油价格近期大幅走低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产油国产量远超预期。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dam Longson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全球主要石油生产国的石油产量几乎都在大幅上升。例如利比亚,9月原油产量升至年内最高水平。年初很多人对利比亚的石油产量还倍感担忧,而最新数据却在飙升。 除了美元走强、中国经济疲弱,俄罗斯和欧洲经济可能重新陷入萎缩等因素外,石油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也给原油价格造成重大压力。 国内油价不知道下降了没有 吧里人出来说下
中国2013年大豆进口量增加8.6%,创纪录高位 吃是第一问题,建议驱逐非法移民 全球头号大豆购买国--中国2013年大豆进口量创纪录高位,因压榨商持续扩大产能以满足国内需求。   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13年大豆进口量为6338万吨,同比增加8.6%。   中国12月进口大豆740万吨,较上年同期增25.6%,为月度最高进口量,因压榨利润改善激发需求。   中国压榨商进口大豆用于压榨豆粕和豆油。豆粕用于制作动物饲料。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城镇化令肉类和乳制品消费量增加。   行业分析师称:“产能的扩充带动进口量增加,但增长已经放缓。”   该分析师预计,中国压榨产能在去年年底触及1.40亿吨,较2013年增加17%。   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ChinaNationalGrainandOilsInformationCentre)数据显示,有20家新的压榨厂正在建造或计划建造,多数会在2014-2015年投产。粮油信息中心指出,这会增加6.5万吨的日压榨产能。   分析师预计今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将保持增长。JCIntelligenceCoLtd预计,在截至9月的市场年度,大豆进口量将同比增加11%至6650万吨。   强劲的大豆进口量并不足以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植物油需求。   海关数据亦显示,中国2013年进口810万吨植物油,同比减少4.2%。12月进口食用植物油81万吨,较上月上升5.2%。 (我的农产品网)
广西:小土豆如何成就大产业 近年来,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异军突起,据最新农情统计,2012年,广西秋冬种马铃薯播种面积94.08万亩,成为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冬季马铃薯生产基地。仅此一项,广西近5年来就新增粮食70万吨,农民增收15亿元。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广西打造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新亮点和促进农民钱粮“双增”的重要途径。 广西如何将小土豆做成大产业,已成为摆在各级领导特别是农业部门面前的一道大考题。 1优势   “三优”并存,广西发展马铃薯产业得天独厚 马铃薯又名土豆,原产于南美洲,在广西已有100多年的种植历史。但因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技术较落后,产量效益低,广西马铃薯生产一直徘徊不前。 随着马铃薯作为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的地位日益突显,广西从中看到了发展马铃薯的巨大潜力,也发现了广西种植秋冬季马铃薯得天独厚的优势。 气候优势。每年10月至第二年4月,广西平均气温为13.3℃—20℃,十分适合马铃薯生长和薯块膨大。 市场优势。广西马铃薯每年1—4月份上市,正好处于全国马铃薯鲜薯供应的空档期和蔬菜春淡季节,加之毗邻消费市场巨大的粤港澳和东南亚各国,市场前景看好。 资源优势。广西常年冬闲稻田超过1000万亩,还有500万亩以上的冬闲旱地、幼龄果园、落叶果园可以种植马铃薯,土地资源丰富。 广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人欣慰地谈到,得益于这些优势的发挥,目前广西马铃薯生产以冬种为基础向春种、秋种发展,以冬闲稻田为基础向幼龄果园、旱地发展,以桂南为基础向桂东南、桂西北方向发展,应市时间从传统的二、三月份拓展到元旦至五一前后,且发展态势良好。 2现状: 十年打磨,广西成南方地区最大马铃薯生产基地 如何将广西种植马铃薯的条件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自治区农业厅粮油处处长李如平谈到,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广西就整合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等技术力量,进行试验,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一整套冬季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体系。 这一新模式被群众形象地概括为“摆一摆、盖一盖、捡一捡”,就是播种时把种薯摆在地上,然后用8—10厘米厚的稻草覆盖,收获时翻开稻草捡起即可。其带来的好处是,比传统意义上“精耕细作”每亩省6~8个工时,节本降耗150元;提高产量20%~40%,平均亩产超过全国马铃薯平均亩产近一倍,每亩可增收300元以上。 今年4月,记者在武鸣县双桥镇马铃薯基地采访,听到群众如此夸道:“摆一摆、摆出新技术,盖一盖、盖出好收成,捡一捡、捡到心里甜”;“扒开稻草看一看,地上全是金蛋蛋”;“免耕薯,大又圆,早上市,赚大钱”。 多次前来广西考察的国际资深马铃薯专家孙慧生感叹颇深,她认为广西冬种免耕马铃薯种植是“一场农耕革命,创新世界模式”。 为了推广应用这一新模式,从2003年起,自治区农业厅就把秋冬种马铃薯作为“一号技术”、“一把手工程”、“第一战略”来抓,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人员编制出台了国际上第一个“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层层签订责任状,累计建立了100个以上高标准千亩连片示范点;开办培训班2000多期次,培训人数40多万人次。 同时,通过推广“公司+基地+农户”、“能人+基地+农户”、“协会+农户”等经营模式,应用推广广西近年来自主创新集成的黑色地膜覆盖栽培、幼龄果园、新植蔗间套种技术以及水肥一体化等先进实用技术,促使广西农民发展马铃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区内外众多企业、经济能人纷纷参与。 广西秋冬种马铃薯播种面积由10年前的不足20万亩,发展到2012年的94.08万亩,一举成了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冬季马铃薯生产基地。农业部三度在广西召开现场会,推广广西经验。 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屈冬玉在大会上如此评价:“广西马铃薯产业现在是十年磨一剑,小试锋芒,二十年磨一剑,将锐不可当。” 3难题: 五个不足,成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绊脚石 尽管广西发展马铃薯产业有基础、有潜力、有优势、有成效,但广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徐世宏坦言,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种子供应不足。目前广西马铃薯脱毒良种主要从内蒙古、黑龙江、云南等地调进,没有相对稳定和一定规模的专供基地,脱毒良种供应面积不到目前种植面积的50%。 财政扶持不足。广西每年仅有区区的几百万元专项扶持经费,与先进的马铃薯生产省(区)相比,差距甚大。 技术到位不足。广西大部分农民以种稻为主,对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缺乏了解,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已迫在眉睫。 机械生产不足。目前广西马铃薯生产过程中的播种、施肥、盖膜、上土、追肥、收获、分级、运输等环节,绝大部分依靠人工劳作,机械化程度很低。 加工销售不足。广西马铃薯以鲜销为主,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缺乏,精深加工几近空白。产品绝大部分依靠外地老板到田间地头收购,销往武汉、长沙、广州等地。 发现种子供应短缺、专业市场欠缺,已导致农户种薯难、卖薯难。虽然广西种植面积大,但连片3000亩以上的基地难觅踪迹,全区没有一个像样的马铃薯专业市场,直接从广西销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马铃薯少之又少。 4对策: 多轮齐驱,广西小土豆才能成就大产业 广西“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不足0.8亩,要在有限的土地上要粮食、要产业、要增收,利用冬闲田发展马铃薯,无疑是个很好的办法。 如何把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记者在和农业专家、外地客商、种植农户代表座谈中,大家谈得最多的是,建议上级在政策、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相关部门分工合作,多轮齐驱,“同下一盘棋,共做一桌菜”。 徐世宏谈到,广西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150万亩秋冬种马铃薯生产目标,必须争取获列入国家马铃薯种薯补贴范畴,建议自治区农业厅把发展秋冬季马铃薯当做一造粮食作物来抓,建议自治区财政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扶持脱毒良种繁育、良种购置、机械化生产、新技术推广、冷链储藏等薄弱和关键环节。 而马铃薯专家孙慧生认为“种子定大局”,要解决好脱毒种苗问题,广西需加强与外省的合作,建设好一批区外稳固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保证脱毒种薯的供应。同时,在广西的一些高寒山区和特殊气候区建立一批区内脱毒种薯夏繁基地,缓解秋冬种脱毒良种紧缺的不利局面。 在记者的采访对象中,有的建言,应加强宣传,以便解决商贩不知哪里有、群众不知卖给谁的问题;有的献计,广西应扶持建设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搞适度规模发展,建专业市场,不能老是“提篮小卖”;有的提议,在加快土地流转、扶持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中,广西应引导各类型生产经营组织调整产业布局,推动马铃薯产业向各个优势产业带集中,不断提高马铃薯产业化水平。 甘肃客商郑兴虎则建议广西“反弹琵琶抓销售”,扶持龙头企业、经济能人到北京、广州、上海、武汉等地建立马铃薯销售点,利用北方鲜薯迟上市两个月的空档,大力拓展北方、粤港澳和东部沿海等国内市场。 专家们的“把脉听诊”、客商们的出谋献策,无疑为广西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指明了方向。若能如是,广西就能实现把资源变产业,把产业变财富,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