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乐 张启乐
关注数: 3 粉丝数: 44 发帖数: 2,487 关注贴吧数: 24
新型反物质燃料火箭飞船可达70%光速太空飞行 这是美国宇航局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的研究人员们绘制的一张未来使用反物质燃料驱动的飞船的示意图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1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根据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一艘采用正、反物质湮灭反应驱动的超级飞船,其在空间航行的速度可以达到光速的70%。如果乘坐这样一艘飞船,从地球出发前往距离最近的一颗恒星比邻星(即半人马座α,距离4.2光年)将需要6年时间。   但是在你背上行囊准备出发之前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反物质的供应还很成问题。有一项估算显示,如果利用目前最强大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花费1000年也只能获得大约1微克反物质,也就是100万分之一克。   美国肯特州立大学高级研究员张伟明(音译:Wei-Ming Zhang)和西储学院学生罗南·基南(Ronan Keane)抛开这些供应问题,对这样一种新型火箭可以达成的性能进行了计算。至于进行这样一次计算的理由,根据他们在arXiv网站上贴出的论文表示,是基于这样一种能源所具有的潜力:每一公斤常规物质与反物质相遇并发生湮灭反应将释放出9X1016 焦耳的能量,这比燃烧化石燃料的效率高出20亿倍,甚至比核裂变反应的效率也要高出1000多倍。   他们进行的这一计算得益于一种软件的协助,计算机软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粒子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中的行为特点。在对撞机内部,一束质子流和一束反质子流发生迎头相撞。这样一款软件让人们可以设计之前无法设计的更加复杂的引擎设备。   计算的结果非常惊人,这样一款反物质推进火箭将可以达到70%的光速,而先前另一个小组进行的类似计算的结果仅是大约33%光速。这样一款引擎采用借助磁场来改变在湮灭反应中产生的带电粒子的运行轨迹,因此现在面临的关键问题就在于这样一个磁场让这些带电粒子发生偏移的效率有多高。现在既然认为这种引擎是有可能出现的,是时候对其使用的燃料进行考察了。他们提出,一种方案是到外太空去寻找,因为有研究指出地球磁场中已经捕获大量的反物质粒子。   至于之前说到了比邻星之旅,事实上尽管说起来要花费6年时间,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要考虑另外一个因素:当你的速度开始接近光速时,时间将会减慢,这就是相对论效应。这就意味着尽管从地球上的钟表计时角度来看这一旅程需要花费大约6年的时间,但是对实际参与执行任务的飞船乘员们来说,他们经历的时间长度仅有大约4.3年左右。
沉睡的巨人——长白山火山喷发在即? 沉睡的巨人——长白山火山喷发在即? 在长白山天池平静的湖面之下,沉寂已久的火山又开始蠢蠢欲动,这也引起中国、朝鲜以及韩国科学家的兴趣,他们为此展开了合作。 长白山天池是东北亚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而在它平静的湖面之下,却潜藏着这一地区最危险的火山口。长白山是中国与朝鲜两国的界山,海拔2744m,它上一次喷发是在1903年,此后便进入了沉睡期,但近年一些迹象表明,它又开始苏醒了。 长白山天池是三条河流(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源头,而在一段喷发期中,他们就将被火山岩浆所占用——滚烫的火山灰、泥浆以及水会混合在一起,浓稠度与湿水泥相当,毁灭性极大。一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会使得岩浆竞相沿着山坡奔流而下,威胁到成千上万的居民。 今年3月,日本发生的巨大地震以及随之而来的海啸让这一地区的科学家都绷紧了神经。8月,一支由中国、韩国、朝鲜等国科学家组成的队伍,在长白山地区进行一次联合科考。借助于1999年架设完成的吉林省长白山天池火山监测网络(中国一侧),以及从分布在长白山各处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装置读取的数据,科学家侦测到了一系列浅源地震(shallow earthquake)。而且研究者还注意到,地震发生的频率自2002年以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信号让科学家相信,岩浆正在从地幔涌入火山下面的一个岩浆房中,正是这种运动导致了上述现象的发生。科学家认为,岩浆从地幔深处源源不断地冒出,这使得一次火山喷发的概率越来越高。 尽管现在已经开展了国际合作,但是迄今为止能够分享的数据仍然严重匮乏,来自韩国釜山大学的科学家尹成孝(Sung-hyo Yun)说,在他看来,“目前这项工作还非常困难”。 大家有什么感想??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思想政治课最近在上哲学,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学习“哲学的基本问题”时,有一个问题便是“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也就是“我们能否正确认识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这是肯定的,认为“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对此,我想说说自己肤浅的观点,由于只学了几节课,这些观点也就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我认为,至少我们不能彻底地认识世界。 某个国家(好像是丹麦)的法律规定:不能用圆玻璃缸来养金鱼。为什么呢?因为金鱼在圆形玻璃缸内看到的外面的世界是扭曲的。在宇宙的大尺度环境下,人类岂不像是这金鱼?到现在,我们只是踏上过月球,即使飞得最远的探测器也没能摆脱太阳的引力。而宇宙有多大呢?如果把太阳系比作一粒沙子,已知宇宙——仅仅是现在能用仪器“看”到的——的半径就是从地球到火星轨道的距离!这样对遥远事物的认识,谁能保证“彻底正确”? 有人会说:“终有一天,人类会踏上征途,走出太阳系,漫延到宇宙的各个角落,到那时,人类就能认识宇宙了。”很显然,上面例子中的事物很可能是“尚未认识之物”,而不是“不可认识之物”。如果我举了《黑客帝国》的例子,很多人也会这么说。 那么,来看看物理学的一个名词:多重宇宙。多重宇宙的观点认为在宇宙之外,还有无穷多个宇宙,每个宇宙都有自己的物理定律,有的与我们相同,有的相似,有的则完全不同。由于在空间上不相连,我们无法观测到它们,即使我们发明了一种能穿透宇宙的机器,不同的物理定律也会将它撕得粉碎。这样,我们能认识那个宇宙的事物吗? 但是,有人依然会说,这是一个还没有被证实的观点,不能说明问题。 哥德尔是一位数学家,他由于证明了不完备性原理而名震天下。该定理是说,在任何公理化形式系统,譬如在现代数学中,总有在定义在该系统的公理的基础上既不能证明也不能伪证的问题。换句话说,存在用任何一族规则或步骤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不就是“不可认识之物”吗? 上面所说的,似乎都是关于具体学科的,不关于哲学。但“具体学科是哲学的基础”,在具体学科中不成立的,在哲学中也不可能成立。 哲学书上有一句话:“一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但对于整个人类来说,认知是无限的。”那么,难道人类的认知是无限的,就能认知所有的事物了吗?大家都知道,一条直线上有无数多个点,一个平面内也有无数多个点,那么一条直线上的点多还是一个平面上的点多?显然,是平面中的点多,也就是平面上点的“无限大”比直线上点的“无限大”还要大.同样,我认为世界中事物的“无限”比人类所能认知的“无限”还要多。 那么,我就不赞成那些致力于寻找“大一统”理论的科学家了吗? 绝对零度指的是原子不再相对运动的温度,显然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那么,为什么科学家们还要不断地降温,降温,降到千分之一K(开尔文温度),万分之一K呢?因为在逼近绝对零度时,会有许多的新发现。同样,在逼近“万物理论”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成果。总而言之,虽然没有“最好”,但我们能“更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也有“事物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吗? 我觉得,这个观点也证明了“不能彻底地认识事物”,假如人们彻底地认识了世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就不发展了吗? 我觉得上述理由已经能证明我的观点了,你觉得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