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第N个杰迷 寻找第N个杰迷
关注数: 424 粉丝数: 1,302 发帖数: 24,258 关注贴吧数: 71
【李连杰】:微信在芦山地震救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北京时间5月7日消息,第五届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于今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届GMIC的主题为“重新定义移动互联”。在今天的最后环节,在央视主持人陈伟鸿的主持下,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微博)和慈善家、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就移动互联网和慈善的关系进行对话。 谈及移动互联网对慈善的助推作用,李连杰回忆道,“其实2005年、2006年在全世界做了很多的考察,最后的结果是如果完成这个梦想必须依靠移动互联网,所以最开始是腾讯的支持,接着是阿里巴巴的支持。” 4月的芦山地震牵动人心,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在捐款捐物的同时,旗下的产品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对此,李连杰表示深有感触,“因为在整个这次救灾中,我们整个的团队前线、后线、运输物资,大家全部通过微信的平台集体交流,集体解决问题。所以微信的出现,我觉得非常有感情。” 而针对陈伟鸿关于微信专门针对慈善和公益开发产品的设想时,马化腾回应道,这也许可以作为微信的下一个插件用于在线捐款和慈善,“甚至是把我们原来做的月捐的平台可以搬到手机上,或者是微信上。” 以下为对话实录: 陈伟鸿:其实你提到的健康使用有很多人有共鸣,因为我们看到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不仅仅给很多人带来了很多的财富,创造了无数的商业价值。与此同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其实也发挥了作用。有这样一个人他深有感触,他是谁呢?我们看看这样一个短片。时间关系我们不看短片了,我们直接请他出场。掌声欢迎主人翁李连杰先生,掌声有请。热烈掌声欢迎,您好!请坐。 李连杰:欢迎。 陈伟鸿:刚才李连杰先生是在短片当中描述了对移动互联这个时代的感知,其实我们的慈善和公益事业也和移动互联有了越来越密切的接触,当然也和我们今天的嘉宾马化腾先生也有特别密切的接触。 第一个问题想请你们两位好朋友互相来评价一下对方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李连杰先生先来好不好?pony最大的特点? 李连杰:非常感恩有这个机会,其实壹基金从第一天我五六年前梦想成立的时候,第一件事考虑的就是移动互联网。 陈伟鸿:原来你也很潮,那时候就想到了移动互联网。 李连杰:因为每人每月一块钱怎么筹,一定是通过高科技。我很感恩,马化腾是在2007年成立的时候第一个支持的壹基金。在过去的六年历不管任何大的灾难在国内发生,还有在同胞台湾的水灾,包括海地,包括很多次灾难都是共同参与的。我想我们有共同的一个梦想,就是通过移动互联网这种新的科技形式把每一个个体的爱心用最低成本的简单的,通过共同的平台帮到社会,帮到需要帮助的人们。 陈伟鸿:还真像你所说,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这样的平台,可能很多人的爱心会因此擦肩而过,但是有了移动互联,确实让我们很容易跟这样的爱心相逢。马总,您也接触李连杰先生很久了,您对他的印象是什么? 马化腾:最直观的词是很有激情,而且精力充沛。最早听他谈壹基金故事的时候,本来也抱着怀疑的态度。觉得明星是出来做个秀就完了,他非常坚持,眉飞色舞讲了一个小时。 我相信没有人不被打动的,我相信原因支持他的企业家都有同样的感受,就是非常敬佩他壹基金的这个理念,而且成功地让很多企业和很多的用户,包括老百姓用壹基金的理念能够凝聚在一起,在很多事件里面也看到这个精神的力量。最近的四川地震也看到了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也看到壹基金的精神,以及包括李连杰本人的激情是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 陈伟鸿:你发现做慈善和公益不是容易的事,除了善心之外,还要有体力、口才,很好的忽悠能力,让别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你。我们看到壹基金成立的这些年当中,有非常多的企业家、非常多的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跟你们站在一起。而且你也特别强调移动互联网在公众表达爱心、倡导慈善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从你若干年前刚开始有这样的想法,到现在实实在在得到了移动互联网帮助,你觉得这其中移动互联网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李连杰:其实2005年、2006年我有这个梦想的时候在全世界就做了很多的考察,最后的结果是如果完成这个梦想必须依靠移动互联网,所以最开始是腾讯的支持,接着是阿里巴巴的支持。其实在汶川的时候,在十天里面壹基金互联网当时已经筹到了五千万。可能那个时候我们的灾难非常大,而且我们整个善款量非常大,并不是那么多人能记住这件事。但是因为这件事我被达沃斯颁了一个奖,他们当时看到的结果是说2008年两件事,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两件事,一个是美国总统通过移动互联网竞争到了总统。另外是壹基金,最高的时候是十万人同时在线去捐钱,这个会改善人类对公益和慈善的步伐。 陈伟鸿:互联网巨大的力量出乎你的意料吗? 李连杰:也没有。因为我当时的梦想比较更天真一点,中国有几亿的手机用户,能用得起手机,每个人按一下捐一块钱不困难,也影响不了您的生活指数。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按一下,那每个月就是一个多大的数字。我那时候的梦想是这个,但是我同事知道要完成这样的一个梦想需要20年,需要20年的认知、了解和整个社会,其实社会有三个结构,就是政府的责任义务。第二个结构是企业和团体的义务。其实我最想做的是最底下这个,每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所以才说尽我所能、人人公益。 在不影响任何人情况下不用搞一个慈善的比赛,不用去举牌,谁举得多,就是哪个企业最伟大,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个梦想,每个人很理性地通过平台就可以做到。我记得台湾的88水灾的时候,我呼吁了一下全中国开学第一天,也是咱们央视搞的。我说台湾的小朋友们没有办法上学,我们今天开学了,孩子们能做什么?一百万小孩子通过手机捐款,其实那个时候一百万人民币不算什么,但是一百万人的参与是让我最感动的。 陈伟鸿:那才是感动我们真正巨大的力量。我相信马总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常常会被感动,也常常会为自己在这个行业为慈善和公益出力而感动。实际上你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有没有试想一下未来可以专门针对慈善和公益开发某一种产品或者是应用,今天也有很多的高手,有没有在这方面有一些设想? 马化腾:这个是好建议,也许可以作为微信的下一个插件,就是在线捐款和慈善,甚至是把我们原来做的月捐的平台可以搬到手机上,或者是微信上,这是非常有想象力的。 李连杰:说到对马化腾的感谢,还要特别感谢微信。因为在整个这次救灾中,我们整个的团队前线、后线、运输物资,大家全部通过微信的平台集体交流,集体解决问题。所以微信的出现,我觉得非常有感情。 陈伟鸿: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深有感触,我们自己也组建了很多的群,在微信里面,也在关注着灾区的灾情,也探讨着哪一批物资从哪儿可以运到灾区等等,的确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方便。我也想问问两位,包括现场的各位,移动互联的时代到来,提供了那么多的应用,在慈善和公益这个领域是不是打开了在慈善和公益之间的最后一道门,让大家更畅通无阻地表达自己的爱心? 李连杰:我想这个社会每一个人都希望去表达爱心,但是过去可能缺少这样的通道和手段,今天的移动互联网给了大家这样一个机会。 第二个,大家需要有一个让大家相信的机构和组织,我相信我所捐的每一份钱你们会善用,而且用到位,能把我的爱心落地,这两点能够做到,我相信移动互联网会为中国的慈善开一个非常大的通道。 陈伟鸿:还有谁有不同的看法吗? 嘉宾:上个月在雅安发生地震的时候,在网上看到一个非常感人的小故事,这个故事的场景是有一个母亲带着一个孩子,他们在外地工作。这个母亲打电话打不通,发短信也不行,最终是用微信联系到了孩子的父亲。我们相信微信第一个还是非常安全又高效的通信工具。讲到慈善,刚刚我们也讨论到,可以建议马总或者是李连杰先生能够开一个公众账号,这个公众账号让所有有爱心、可以捐款的,全部可以加入,变成公众账号的粉丝。微信可以尽快开通支付的平台,这样所有愿意为善事捐款的人去捐款。 陈伟鸿:对于二位的关注可以免费开策划会,像前面说的豪华团队来专门打造非常精彩的产品。还有人在策划会上出谋献策。 嘉宾:我刚才特别同意李连杰先生讲的观点,我们真的是要发动社会底层有爱心的人站出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说每一次都是要靠一些企业来比看谁捐得更多的事。作为我们的一个产品,我们也在里面做了一些事情,就是所有的互联网产品,我想每个公司都有自己影响的用户群,像我们做浏览器产品,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动,就是在产品上如果用户打不开某个网页的时候,不仅仅是显示404的错误页面,上面已经加上了寻找失踪儿童公益的界面,这样用户通过我们的产品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渠道,让一些找不到孩子的家长也可以很快找到他的孩子。所有的产品都去做一点点变化,可能就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很大的不同。 陈伟鸿:还有没有?最后两位发言的机会。 嘉宾:其实我相信有一点,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公益活动不可能只靠一个壹基金,应该是建立更多的管道出来。包括在前几年舟曲泥石流上面我们公司也做了活动,当时我们希望在晚上7点钟的时候同时在线的时候,就是作为公司的捐款数。结果那天同时在线的用户数比平时同一个时间点翻了五倍。我相信中国很多人有很多想做慈善的心态,我觉得如果能够建立更多的管道出来,包括支付,包括怎么把用户召集出来,有了更多的管道以后,我觉得中国现在的慈善结构会有更大的改善,变成人人可以做慈善,有这样长期可持续的发展途径。 陈伟鸿:姜先生,您有什么看法? 姜先生:我觉得可以发挥微信的技术特点来改进我们的慈善,因为微信是点对点的技术,可以说一对一看到我捐给谁了,我想原来都是说我们去捐到一个我看不到的地方,然后去给我们一个看不到的人。但是微信不一样,微信在群里面对方是什么状态都能看到,我有这个感觉。就是真正看到被我捐助的,那我是特别乐意,有一种冲突。这个时候我捐不到,没有渠道。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了以后,我认为这个技术已经实现了,将来也许可以做到通过微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来风险爱心。 陈伟鸿:其实慈善是每个人都关注的话题,刚才不是产品的研发策划会,而是产品的畅想会,因为不知道在这当中是多少可以实现的愿望。交给二位,最希望移动互联网给你带来的是什么?马先生可以告诉我们,移动互联网可以在这个领域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一人一个,移动互联网给你带来的是什么?马总告诉我们最有可能带来的是什么? 李连杰:其实我觉得是双向的,不仅仅是筹款更容易的一个通道,其实也对于钱如何用,很低成本地可以回归给我们的家人,或者我们的股东,或者我们的捐款人一个信息,这个成本会降低很多。现在壹基金做的发票有十几万多张,每一张纸都有成本。如果通过无线互联网的方法可以最低成本回馈给社会,告诉您的款项的用途。我觉得你把用途做好了,筹款也就解决了。这也是互动。 陈伟鸿:谢谢您。马先生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所以您来判断一下我们刚才的愿望当中,哪些最有可能是可以实现的? 马化腾:我觉得最直接是这位先生提到的开一个壹基金的公众号,直接有一个捐助绑定个人的银行帐户,甚至是手机的话费也好,里面有很多的项目列出来。你对哪一个项目感兴趣,就可以捐助到这个项目中,而且可以实时跟进进展,有进展的时候可以收到推送的消息,可以了解到。这样你花的每一分钱都有一个回馈,这个也比较简单,我觉得比较容易实现。 更复杂的是今天上午开壹基金的理事会,其实提到了我们这一次的善款的如何使用,包括在紧急救助,包括灾后的重建和妥善的安置等等几个方面,其实里面有很多的产品和服务如何使用善款,能够用好它的机会。我觉得这个不是用一次善款的过程,我们更应该把它引申成如何常态化,如何让很多有爱心的企业。因为我们这次看到很多爱心企业在当天打爆李连杰:的电话,说我要捐款,不知道怎么办法。希望以后有常态跟有爱心的企业建立一个通道,不一定通过微信,通过什么渠道都好,通过互联网的渠道接入到壹基金的整个系统,或者是其他公益组织的系统里面。再通过这个企业,让它的员工、合作伙伴,甚至是产品,比如矿泉水、运输的能力、仓储的能力,可以在防灾方面做很多的工作。他们都可以参与起来。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把人、资源和公益连接起来,我觉得这是更有理想,而且我觉得更让人兴奋的一个事情,也是有这个可能的。 陈伟鸿:确实让你说的,这份理想会带给很多人一份希望,这个希望同时也是让我们这个时代,让我们这个社会更有温度、更有温暖的希望。这也正是移动互联带给我们这个时代的另外一个贡献。当移动互联呼啸而来的时候,很多人从最开始的紧张、惊讶、彷徨、惊喜,不断有情绪的转变。有人说在过去一年当中,中国的互联网业界的大佬都集体换上了所有的焦虑症,这个焦虑症都和移动互联网的来势汹汹有关。他们希望把PC互联网积累的优势成功地转移到移动终端之上。 很多的精彩一定会在未来,因为移动互联的时代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今天探讨的这一切,所以不管是精彩纷呈,哪怕是惊心动魄,我想我们都愿意去拥抱未来更加令人期待的移动互联的时代。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对话》,谢谢大家的关注,谢谢各位的参与,下周再见。接下来把话筒交给移动互联网大会的组织者,接下来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要跟各位一起来见证和分享,掌声欢迎! 欢迎大家关注李连杰贴吧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在微信添加朋友菜单里选择查找微信公众账号,输入李连杰贴吧就可以。或者在添加朋友里,搜号码,输入jetli19630426即可。
【历史】记载 大家所不知道的杰哥往事 武星.演员.董事长    ——访李连杰    李文友 亲爱的读者,你一定想了解我国舞坛和影坛上荣获双星称号的李连杰的近况吧?告诉你,他现在已经成了一名深圳市民,而且成了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李连杰原在北京市体委当教练,他多次赴港,途经深圳时,总被特区那热火朝天的建设所激动,所感染,决心离开繁荣的首都,参加南国边陲新城开拓者的行列,用汗水和智慧开拓新的事业。经过一番曲折之后,于一九八四年国庆节前夕,他终于如愿以遂,调到深圳市体委工作。 为了发展特区的武术事业,增进特区人民的健康,促进中外武坛艺术交流,他又与《少林小子》医务监督、原北京体育学院负责人李永昌、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编辑霍凤岗等同志筹办了一个三十多人的”中华武术国际发展公司“,李连杰出任董事长,翟凤岗任总经理,李永昌为经理。该公司已由深圳市政府下文批准,下属的”中华武术医疗研究所“也在市卫生局注册备案,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已发给营业执照,且已开张营业四个多月了、武术出版、武术影视、武术旅游、武术交流。 三月十五日晚,应贵州《社会生活报》编辑部之约,我两次去宾馆访问李董事长,均因名人难见,失望而归。但我还是从宾馆服务员那里知道了他回宾馆的大约时间——夜间十一点以后。于是,我留下一纸,塞进日华宾馆203号房内。 回家休息了一个多小时,我带上相机,再次蹬车拜访。能不能见到,给不给见,我实在没有把握。因为李连杰到深圳来成立公司已经近五个月,可特区的报纸上还没有报道过。据传说,李连杰不给采访,甚至不给拍照。故一路上忐忑不安,唯恐吃了闭门羹。 不知不觉,竟又第三次来到日华宾馆203号门前,“咚咚!“进来!”我推门进去。只见一位年约四十岁的中年人正伏案写着什么。后来知道他是李连杰的经纪人兼公司总经理——翟凤岗同志。他见我来了,忙站起问道:“您贵姓,找谁?”我凝视一眼坐在地毯上正在目不转睛看电视的那个英俊小伙子,心想,他准是李连杰。就说:“我姓李,《深圳特区报》记者,我想采访一下李连杰,可以吗?”“啊,老李,请坐请坐,您留的便条董事长看到了。”翟总经理拉着我,此时李连杰站起身来,十分有礼貌地含笑向我点了个头,伸出一只手,让我坐下。然后,自己窝坐在电视机前,等候着我的采访。我忧疑了一下问道:“小李同志,我想跟您聊聊可以吗?”“可以可以。”小李回过头来。“您从北京什么时候回来的?《南北少林》拍完了?”“拍完了,我回来大约已有五六天了。”“今后,您是想继续当一名电影演员呢,还是想在武术上继续发展自己?”“当然,我是要继续在武术上发展自己,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很值得研究。就我个人来说,在武术上也还很需要提高。”“啊,”我故意来一个侧击:“怪不得我看香港报纸上报道说,您不准备再拍电影了呢!”“不能这样说,拍电影和搞武术,乃至做生意,都不矛盾。特别是电影和武术,相辅相成。我有切身体会。如果我没有武术功底,哪能上荧幕?如果我不演电影,少林武功又哪能传播那样快?所以,电影宣传武术、推动武术事业的普及及发展。”李连杰斜坐在地毯上,扭着身子,侃侃而谈。谈话如此坦然,如此出新,如此辩证,真出我意料之外。   “那么你作为一个深圳市民,来到深圳后有什么体会?”   “很抱歉。我虽然是深圳人了,但因工作太忙,实际在深圳逗留时间很短,而且白天多休息,晚上常和港界文化部门来人交谈,所以对特区了解甚少。目前还谈不上有什么价值的看法。总不能瞎说一气吧!”小伙子务实的精神又令我大吃一惊。   “小李今年多大了?”   “二十二。”   “佳丽在何方?”我逗趣地问。   连杰回头看看我,又看看凤岗同志,莞尔一笑。凤岗同志说:“你们是怎么传的?”我说:“从香港报纸上得知,小李并没有和丁岚谈,而是和北京市体委他的师妹。。。。。”凤岗同志笑笑说:“都不是,那是外界新闻记者文章中的噱头。你想,他整天忙得不亦乐乎,觉都睡不好,又年轻,事业心又那么强,那还有心思谈对象!”说得我们几个仰天大笑。   “听说小李对新闻记者的采访很反感,请恕我说的不好听。”   连杰笑了笑,摇摇头。这时凤岗同志解释道:“这是误解。”   “是不是因为记者报道不负责,或者是因为小李拍电影和事务太多,时间太紧,常受到无端的干扰?”   “也不是的。”凤岗继续解释:“他出身普通工人家庭,很朴实。他多次跟我讲过,他还年轻。‘功’不能算‘成’,‘名’也难算‘就’,最好谢绝记者采访,少在报刊上宣传自己,‘没有什么文章可做了,文章已经做完了,宣传多了,就把我宣传倒了’。他还希望记者多宣传宣传广大群众,宣传宣传中华武术。”   连杰同志说:“这确是我的真实思想。我自己了解自己,也是个普通人嘛,有什么了不起。这个杂志是我,那个杂志也是我,实在令读者讨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啊,怪不得近几年里,国内报刊上很少见到李连杰的名字了呢。原来如此!“双星”年纪虽轻,却难得如此有自知之明!   “我希望实实在在地宣传。因为实在才有力量。”李连杰若有所思的补充说。   “凤岗同志,我想给连杰留个影可以吗?”   凤岗点了点头。接着,镁光灯一闪,李连杰认真看电视的侧面像摄入了镜头。接着,我又单独给他留了三张影,一张是席地而坐,一张是他毕恭毕敬站立的,还有一张是我俩合影。 为了适应特区经济的需要,连杰同志深感到知识不足,又报名了深圳大学。深圳大经过认真考核,接受他为该校一名正式学员,发给学生证和书本。但由于他诸事在身,他的学习方法也有别于其他同学;只能利用业余自学,老师定期登门辅导,他定期参加考试,目前,他正利用点滴的业余时间自学企业管理学和文艺理论,再过几天,他就携带书本、文具赴港养伤(拍《南北少林》时受了伤),边养伤边读书。祝他一路顺风!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