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个人搞搞阵 边个人搞搞阵
关注数: 8 粉丝数: 433 发帖数: 4,945 关注贴吧数: 35
“SD”?哪个是S,啥是D? 前言 本文旨在通过介绍SD在日本的起源、字面的含义。并无在中国推行“’ SD’使用规范化”活动的意图。况且日本的国情与我国不同,日本的模型杂志林立,词汇规范使用方面的规则也更加清晰明了,使用时也更加能熟练规避不规范用词。而我国模型知识等的传播大多靠自媒体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大佬大神测评师,本身也并不太重视准确用词这方面,基本是以大家听得懂为第一准则,简单易懂无可厚非。再加上很多玩家的认知还会以“淘宝上就这么标的”为准。所以就我而言,入乡随俗。听得懂就行,一提到SD,知道想表达什么意思就行了。但是知识这事,知道得多一些不是坏事。 SD是什么的缩写?? SD是“スーパーデフォルメ/スーパーディフォルメ”的缩写。源于“super déformer”。这是一个和制英(法?)语。由英语的super和法语的déformer组成。英语写作“deform”,但日本人还是选择了更有bigger(源流更专业)的法语。字面理解为“超级变形”。英语中deform有“损毁…的形状; 使成畸形”的意思。所以美国会比较忌讳“super deform”的说法。日本的“スーパーデフォルメ”对应的更正规的英语说法是“chibi style(chibi就是日语的ちび=小个子)”。←看过钢炼的对这个词很敏感吧? 此变形déformer非彼变形transform。这里的“变形”是指一种绘画手法,通过改变本来应有的比例来表现主题。这种手法历史悠久,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几百年前就有画家画过10头身人体了。埃尔·格列柯,圣约翰的幻象/揭开启示录的第五封印(1608-1614)。人物基本 然而时至今日,在日本,只要提到“déformer”,非美术专业的普通人的普遍的印象都是“低头身化”,可以说这就是SD这个词留下的影响。而在世界其他地方,“déformer”不仅可以指“低头身化”,更可以指“高头身化”和“其他变形”。 SD的起源 首先,“SD/スーパーディフォルメ”这个词的起源是“万代的SD高达系列”,这是一个万代为这个系列而造的词。同时它也是万代的注册商标。 不过实际上,无论是“SD”所指代的“夸张·省略特征的二头身~四头身形象”,还是相应形象的商品,都早于“SD”这个词出现。 早在70年代末期,这种二头身~四头身形象就已经在日本社会里生根发芽。最初低头身形象广泛运用于少女漫画中,作为转场或者调整节奏之用,或者用来表现吃惊、失望、脱力等状态。 在二头身~四头身形象普及的过程中,不得不提到一本叫做《月刊OUT》的杂志。这本杂志于1977年创刊1995年休刊,特色是会刊登许多读者投稿。其中不少投稿的内容就是以《宇宙战舰大和号》等动画漫画角色为原型,以二头身~四头身形象绘制的漫画。随着类似内容越来越受欢迎,不仅读者创作水平越来越高,玩具厂家也逐渐注意到了读者口味的变化,嗅到了新的商机。进入90年代随着一代又一代《月刊OUT》的读者也到了步入职场的年纪,低头身比造型玩具的出现也就似乎成了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月刊OUT 的封面月刊OUT的内容月刊OUT的内容 70~80年代期间由宇宙战舰大和号,银河铁道999和机动战士高达等丰碑似的作品造就的“SF热潮”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无厘头文化”和“神秘主义”。为了迎合市场的变化,万代也希望把这些要素加入现有的“高达”产品线中。而高达这种兵器显然不适合无厘头,高达作品中的角色也不适合拿来搞笑。于是万代开启了新的路线:增加机体的“角色性/人性”,让机体更加可爱更加贴近低龄化用户,更加轻松(脱离原有的作品,更频繁更低门槛地吸粉)。也就是SD化路线。让拟人化的机体成为“人物”演绎故事。在漫画、玩具、模型等跨媒体出击之后,SD化的MS不仅吸引了女性粉丝和10几岁的孩子,更为万代提示了“一切皆可SD”的可能性。在收获了SD高达的成功后,万代又推出了“SHOT M78”店铺和相关的低头身比奥特曼系列形象和商品。不仅如此,游戏中也开始使用SD规格的角色,铺天盖地的高达和其他机器人,使SD成为了“低头身比”的代名词。月刊OUT的内容SHOT M78 在90年代的SD热潮中,很多杂志媒体也不约而同地使用SD来称呼低头身比的形象(无论是机器人还是角色),然而随着知识产权理念深入人心和商业规则的日渐清晰,媒体也不再用SD称呼非万代非SD系列的“SD化形象”(除非万代自己说那是SD)。玩具行业介绍商品时的规范用语是“デフォルメ体型”或者“デフォルメ STYLE”。而在其他领域,“SD化”却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深入人心,只要说起SD,人们心中浮现的形象总会是“大头小腿”的可爱样子。在非正式场合,人们也依然会用SD称呼二头身~四头身的形象。大家依然遵循“听懂就行了”的准则。游戏网站对于某核的叙述依然使用着“SD化” 在非机器人的商品领域,商家却并没有太避讳SD的名讳,各种角色谷子还是会使用SD来命名。在我国SD相比,更加普及的是“Q版”这个词。大概是因为我国和日本都不约而同地把英语的CUTE简化为了Q。SD是个模型圈内的词汇,而“Q版”似乎在其他领域更加普及。90年代我们也和日本差不多同时刮起了Q版风暴。文具玩具服装上Q版形象几乎多到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再说回日本。 在众多产品中,被公认为“SD高达”的始祖的是TAKARA社的“チョロQ ROBOT”系列。它的前身是发条动力/回力小汽车“チョロQ”系列。1980年以“豆DUSH”的商品名开始试验销售,1980年12月开始正式以“チョロQ”的商品名上市。チョロQ系列 1983年,TAKARA将太阳之牙达格拉姆的机体チョロQ=CHORO Q化,推出了チョロQ ROBOT 太阳之牙达格拉姆左边的是 チョロQ太阳之牙达格拉姆 大卖之后,又接连把自社拥有版权的《装甲骑兵》、《机甲界加里安》、《巨神高克》チョロQ ROBOT化Qロボ 装甲骑兵和太阳之牙Qロボ系列 在收到市场积极反响之后,CHORO-Q的战线拉到了其他机器人角色上。 其中SD界不得不提的大手设计师“佐藤元(1960年1月1日~)”也参与了《巨神高克》チョロQ化玩具的设计。更推出了包括阿姆罗激励哥等Q版化形象的漫画刊物《ロボロボカンパニー》。 其实佐藤元本人参加过机动战士高达、银河铁道999、科学忍者队、战国魔神豪将军等等50多部动画的原画工作。是动画行业德高望重的老同志。ロボロボカンパニー 敏(ji)锐(zei)的万代此时自然不会放过TAKARA摸出的新石头,于是大举过河。把自己旗下拥有版权的《重战机》、《银河漂流》、《战斗机甲萨奔格尔》进行低头身比化。在1984年~1985年打开了“ROBOTCHAINMAN(发条行走系列)”,“Deformer L-Gaim(重战机)”,“Deformer GUNDAM”等多个类チョロQ系列。然而其中最受欢迎的却不是模型,而是橡皮擦——“SDガンダム ガン消し”。SD化MS的橡皮擦 ガン消しDeformer L-Gaim(重战机) 其实在高达橡皮擦之前,筋肉人等各种“角色”的Q版橡皮擦已经十分流行了。这对万代来说并非“拓荒”,而是已经探好路的大片市场。 与追求“真实”的模型相比,低头身比造型的橡皮擦无论从制造成本还是设计成本都大大降低。又正好符合万代的“吸粉”战略。于是万代把二头身化的MS做成橡皮擦,取“超越Deformer的Deformer”之意,冠“スーパーデフォルメ”之名,推出了SD高达橡皮擦。这时SD这个词才出现在世界上。第一款SD高达橡皮擦被放在扭蛋机里销售,已经是1985年6月(我两岁时候)的事了。距离TAKARA的小车上市,已经过去了4年多。 再之后,万代又把各个系列统合到“SD”品牌之下,使品牌阵容更加强大。此时万代的跨媒体作战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席卷二次元和三次元的“万代SD”刺激着消费者的眼球。模型杂志、漫画杂志上各种低头身比角色越来越多。此时的SD化MS的演出还是以搞笑为主。而“BB战士”,“元祖SD高达”之类种种分支都是后话了。可以说SD的开始并不是模型,而是一块橡皮。设想一下如果当年是TAKARA铺满了市场,我们现在可能会说“CHORO”而不是“SD”了。顺便介绍一下。BB战士、三国传、LEGENDBB等系列其实都是SD高达这个大家族中的成员。最初的BB战士是有发射机构的。但是后来随着《制造者责任法》的改订,由制造物造成的损害,可以向制造者追究赔偿责任。万代为了规避风险而去掉了发射机构。虽然2013年前后生产的一系列BB战士系列的封绘上没有了BB战士的LOGO,但是说明书中仍然有标明。 根据SD高达之父横井孝二所述,他的设计受鸟山明“圆圆的机甲”的影响很大,同时《阿拉蕾》中登场的神似奥特曼和哥斯拉等的群众演员,也让他产生了“让MS成为角色,拥有个性”的灵感。初期SD高达的 “瞳孔”让MS拥有了拟人化的表情。但是有瞳孔的只有双眼型MS,换句话说主角才有眼……这进一步加强了主角高达们的存在感。不过因为有些人又实在接受不了机器人有眼睛的设定,于是后面又渐渐演化出了没有瞳孔的分支。比如游戏《SD高达G世纪》里就只采用SD的体型,不再保留瞳孔。而《超级机器人大战》系列初期的高达角色也有眼睛,后面就取消了。因为游戏本身是以“机体”身份登场的,而最初的SD高达的搞笑漫画中,MS却是“人物”。看到图你就知道横井孝二是谁了吧~~阿拉蕾中的龙套奥特曼阿拉蕾中的龙套奥特曼 之后,随着无厘头这阵风刮过,《勇者斗恶龙》之类魔幻RPG类作品流行起来,SD化的高达又需要结合市场口味改变自己,于是也逐渐开始了从滑稽为主向拥有厚重背景和主题的方向转变。SD规格机体也从“把原来的真实比例机体变成SD比例”,转变成了“专为SD比例”而生。这个时期的动画作品有《魔神英雄传》、《魔动王》、《霸王大系》等。万代这边也开始创作各种以骑士、武者为主角的SD高达故事和相关产品,隔三差五就有新的故事推出,比如武者顽驮无系列、骑士高达系列、COMMAND战记系列、三国志系列等。其中最神的“三国志创杰传”TV动画,并没有在日本播放。漫画也只针对日本以外的市场。 各家厂商自然也不会放过Q版市场。GSC的粘土人,寿屋的CO-Q、D-STYLE,5PRO STUDIO的装甲骑兵系列,MH的DEFORMOVER系列(Q版古铁大曾伽成品还记得不?),METAL BOX社的MB(METALBOY)系列;万代自己的NXEDGE STYLE系列、一番赏的部分角色系列…… 粘土人系列现在活得超级滋润,自从2006年WF上卖了第一款月姬的ネコアルク以后,已经卖了超过100万个。而MH的Q版机战OG和寿屋的D-STYLE已经撒由那拉了。真是同Q不同命。即便如此,这种低设计成本和低制造成本的风格依旧吸引了众多厂家投身其中。 Q版造型不仅渗透了玩具领域,Q版造型更成了为各种吉祥物的“标准格式”。放眼望去似乎还真没怎么见过“real比例”的吉祥物。SD热潮虽然早已经冷了,但是可以说,如果没有众多玩具厂家、文具厂家、服装厂家以“实物”这种三次元的方式一遍又一遍地刷着”Q版“物的存在感,“déformer”化的造型也不大可能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emmmm…… 以上就是关于“SD”的超简略介绍,“SD”确实是万代的注册商标。而“SD风格”嘛只要不那么严格,谁都听得懂说的是什么意思。 写文章太累了,4000字打住。太细的以后慢慢补吧,大略就这么总结一下了。 最后,关于FW比例?前些天群里网友也提到,是不是也有“FW比例”? 遗憾的是并没有FW比例这回事。FW的全称是fusion works,只是一个系列而并不是什么“比例”。 产品题材不仅有MS,也有假面骑士。其中高达系列的全称为“FW GUNDAM CONVERGE“。虽然腿长一些的”新潮比例“是大部分,但其中也有腿短一些的”老味比例“产品FW SDガンダム NEO。产品定位也是“高质量的SD高达收集品”。哪个词说的是产品线,哪个词说的是头身比,这就一目了然了嘛。FW SDガンダム NEO 另一边,而SD所涵盖的“头身比例”也并没有被固定为“二头身”。 既然SD高达是万代的注册商标。那么理解为“凡是打上SDガンダム商标的就都是SD”也没什么问题。看一看最新的SD高达产品线,我们发现SD的形象也从最初的二头身扩展到了二点五头身……说是“SD比例”,说不定以后还会继续拓展到四头身五头身,毕竟是万代的产品,万代说了算……SDCS GaogaigarSDCSGreat Mazinger 事到如今流氓万代又把SD扩展到了高达以外的题材。好吧好吧~谁叫是你的商标呢~~~ 转自微博@AB型老E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