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mes0115 holmes0115
关注数: 3 粉丝数: 54 发帖数: 1,278 关注贴吧数: 13
【福尔摩斯の传动系统】关于导链器~!!!标题要长才行哦~ 咳咳~ 如果要选我大土坡吧众最爱的一个词,我相信大家都会喜欢[抢回街道]这个词,无论在繁华街头还是城市公园、在曲折小巷还是中央广场,街道车手和土坡车手们总能吸引最多眼球;而在山林之中,DH或者FR则是当之无愧的王者,重车的魅力让DJ和DH这类极限车辆成为我们所最钟爱的车型,它们能够承受更多的冲击和更加残酷的虐待,让车手作出惊人的动作或者突破各种极限。 从以往的帖子看来,LZ是跨界车或者自定义玩法的忠实拥护者,但是作为车手,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车型带来的的各种强度问题,这是制约玩法的重要因素,无法回避。而在这些问题中,传动系统的问题尤其重要,如果在重车运动中选择最可怕的事故,脱链和脱脚一定能位居榜首。 所以,作为划分重型车和轻型车的重要标准,导链器至关重要。如何保证链条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安分流畅地运作在传动系统中,导链器的安装和调试至关重要。无论是使用各种配件DIY还是买昂贵的成品导链器,我们都要保护好我们的链条,让它不会成为你完成潇洒动作的障碍。 首先说说单速车,一般来说,单速车的传动系统不需要导链器,因为单速车的鱼尾会让链条收紧,在动作中不会轻易掉链。每次收紧链条的调整很麻烦,尤其还要调整夹器,对链条的强度也有较高要求,但是这是重量最轻、结构最简单也是最保险的做法。 对于没有鱼尾却改装成单速车的情况,一般有后拨位置的导链来收紧链条,或者传统的iscg05导链器,来把链条收紧。这样虽然使传动系统看的不那么简洁明了了,调节起来却比较方便,而且也的确可以满足使用需求,将链条紧紧固定在传动系统里~ 对于装备后变速而前面单速的车辆,无论使用iscg导链器还是别的什么,需要弄清楚的就是,原则上,让链条稳定在传动系统中所需要克服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是侧向脱链,第二个是跳动掉链。 先说说侧向脱链,当我们驱动牙盘曲柄时,链条会由飞轮向牙盘运动,一般情况下如果飞轮和牙盘在一条水平线上,那么链条是稳定的;但是如果链条被变到非水平的飞轮上,就会使链条在运动中产生角度变化,造成侧向的脱链,一般发生的牙盘的上半部分。这种侧向脱链的情况在XC中一般是由前拨来解决的,前拨使链条向牙盘运动时,在和牙盘咬合之前被前拨规划运动方向(意外情况下),同时当链条从牙盘上往侧面运动脱轨时,能够及时矫正回去和牙盘重新咬合。这就是所谓的导链功能。 第二种跳动掉链,则是因为传动系统在遭受猛烈冲击或者持续震荡时,链条因为后拨的拉力不足或者运动过猛而跳出运动范围,造成掉链。即使不掉链,也可以听到链条匡匡击打后叉的声响。应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使用一个导轮或者其他装置来拉紧链条,保证链条不会因为太激烈而造成松弛掉链,这就是所谓的稳链功能。 那么,现在我们了解,一个优秀稳定的重车传动系统需要两个部分:导链部分和稳链部分。 导链部分可以用调整了限位螺丝后的前拨代替,也可以使用一些上部导链器(将在下面楼层放图);稳链部分则需要下部导轮或者挂在后叉上的稳链系统来配合(图也在下面楼层),只要有了这两个部分,就可以保证链条的顺畅运动,同理,前后都有变速的情况下只需要稳链器即可达到效果。 那么,以我们最常见的iscg导链器来说,一般是由一块装备在iscg安装座上的背板为基础,加装上导链、下导轮以及底部护板(或者是牙盘护盘)来设置,常见的有dabomb、e13、mrp和傅里叶; dabomb的导链器和傅里叶在设计上是基本相同的,唯一的区别是背板的镂空方式,这也导致傅里叶较dabomb来说更轻。它们都具有一个较长的上导链装置,一侧镂空可以让车手看清链条位置来调整它的高度;下导轮的噪音较大,而且容易在无护盘护板的情况下被地形爆JJ,但是相对来说轻量化,角度也十分合理。 e13是导链器的王牌厂商,价格从低到高都有,和dabomb傅里叶这种台湾厂家不同,e13和mrp的导链器应对欧美市场,一般重量较重,也更为结实,架构上紧凑得多,上下导链部分的调整空间都很小,但是较长的上导链部分看上去更加可靠,下部的导轮系统噪音也小很多。 可是这里要提出,mrp的角度设置有些小问题,对盘片齿数的兼容度很低,LZ就因此在换了34T盘片后被迫换了导链器,在此要提醒大家~ 下面可以让大家提出任何关于导链系统的问题哦~虽然LZ很笨但是功课做得充足~基本上大部分问题都会尽力解答~而且也会陆续更新一些容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希望大家持续关注哦~ 诸位晚安,深夜出没的LZ要去看片啦~
我眼中的硬架AM 骑了很久的单车,从开始的菜车,到后来的XC,钢架V刹拼过奢侈的长途车,也头脑发热装过屌丝DH,曾经像蜗牛一样战国道,也被全盔闷出了一头痱子,最后买了个4X架子,装了根AM叉,配上XC的座垫、街式轮组,远远那么一看,哟~还挺和谐。 LZ的本业是设计师,最苦逼的平面设计,时间不多,但是弹性相对大,想要时间就可以挤出来,像那啥。没事的时候就鼓捣车,其实车和设计一样,无非是拼拼凑凑、修修补补的活计。天气特别好的时候跟着车上山,连着几天都会心情美好。 山地车这个东西,爱上了就放不掉,穷的时候守着自己的破车天天擦啊洗啊,有钱了就攥着到处看帖求交易,LZ在的地儿玩XC的多,最初就装了辆XC,跟着他们狗一样哼哧哼哧地爬大山,玩得很起劲,觉着车真是好东西,发明单车的人真是好人。 但是XC这玩意,人多才好玩,而且XC骑起来实话没太大意思。那段日子LZ是个文艺青年,于是也稀里糊涂地迷上了麦田、远山、公路和电线杆,淘宝上扒了几宿,WS的钢架凑出一辆长途车,XC就被我拆了。近的跑了几趟,就九华山黄山地跑,发现麦田远山什么的,一点也不好玩,满脑子都是前面还剩下多少公里。 长途车卖了以后,被山吧毒了个把月,装了辆屌丝DH,收的kona配成色凄惨的BOXXER。后来才知道速降要从DJ练起,绝 对 不 是从XC练起。于是LZ天天推车上山气喘吁吁累成翔,骑车下山手忙脚乱吓成狗,并且不信邪地拼命练,一夏天闷了一头的痱子,长在头发里,痒得要命。 告别DH以后,歇了一阵子,反思反思,其实一直以来,自己都被车种给束缚住了。好像很多车友都是这样,骑着XC,就不愿意下落差了;倒不是不敢下,而是心理觉得我大XC是上坡皇帝啊,下落差这种野蛮的事情怎么能做? 的确是如此,骑什么样的车种,就因此束缚了自己的骑行风格。骑着土坡,仿佛不堆坡就是猥亵了自己的车;XC车装个DH的把立就仿佛给车戴个胸罩什么的。 其实,有时候只是想要一辆车,和自己的身材相称、脾气相称,可以一起上山下地、自由自在,强度到不用担心坏掉,性能到用不到它的极限,重量不要抬得太吃力,样子不要自己看的受不了。 好比很多人所热衷的AM,其实看中的就是它作为最早的跨界车种这一模棱两可的特质。既可以XC一般上山,又能够DH一样下山,虽然都做不到最好,但是试问这还不够吗?这应该是骑车本来的面貌,只是不知不觉中我们忘记了罢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