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奶粉
海中老友
关注数: 53
粉丝数: 201
发帖数: 5,269
关注贴吧数: 26
陈大师佳作品鉴 陈大师的这款全手作品着实惊艳到了我,三年管理下来的成果显著。先讲明这款茶不是西湖龙井而是大佛龙井,让我喝到了今年之前喝过的一款白鹤峰43全手的感觉。废话不多说 香气类型:干茶香和温杯香均为兰香带点蜜香,润后基本上显现的熟兰花香。第一泡品饮兰花香而且香气类型跟白鹤峰特点很像。重点来了第二泡香气出现层次感,表层熟兰香后显芒果香,与本人今年稍早前喝到的一款白鹤峰全手如出一辙。一直到第四泡,都是如此。 香气段位:水生香。 水路:细腻,柔 回甘:回甘程度中等左右,后面喝着感觉像芒果汁,但又比芒果汁有更高级的感受。 外形色泽:干茶的条形非常优秀,但是色泽相对差点,不够亮但是叶底软亮效果,嫩度好,完整性高。 整体评价我不知道该怎么给,相较之前的白鹤峰来说甘度稍微差点,韵稍微欠点,风格完全一致。
狮峰龙三半手 昨天刚到就立刻拆了球总的狮峰43半手,先喝一泡剩下的放桶里收灰去了。本来在球总的帖子回了一下,不过想想还是单独开个贴比较合适以示尊重。简单说一下品鉴体验: 狮峰的山场特点很明显,韵很高级既所谓兰韵,幽且悠长。 与白鹤峰的韵特点迥异,白鹤峰个人觉得是高长,而狮峰则是幽长 香气有点形容不出,肯定是喝到过但是阅历不足词穷,非常舒服的香气去年有一款的香气很类似,没错也是球总的。 回甘中等以上,不似牛背群体这般猛烈但也很明显。水路很细腻汤感饱满度佳。 耐泡程度四泡左右,个人感觉稍微有点淡也有可能是投茶量少了,记不清放了多少克。不过也有可能是退火期的问题,剩下的等收灰几天再喝。 干茶的外形扁平挺秀,色泽润度也是非常好,汤色清澈透亮乃是熟和透的外在表现。
从茶客角度给新手写一点。 新茶季即将到来以茶客的角度提几点新手买茶容易踏入的误区有误之处还请见谅: 1.过于重视执着于明前、雨前这类概念。西湖龙井采摘的时间并不是单纯根据月、日而是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年的天气影响的。有时候群体种的头采甚至都在清明以后,但是那就不是好茶了吗?显然不是,龙井头采采摘的标准一般为2.5cm,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如果过分追求明前而提早采摘反而会导致内质匮乏,成茶品质下降。根本上决定龙井茶什么时候采摘的是是否达到采摘的标准而非固定的时间。只能说在天气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大部分的龙井43和群体种头采将在明前采摘。同理雨前的概念也是适用的。龙井茶的采摘制作应该在青叶生长到适合的状态时采摘而不应该过分重视时间,所谓越早越好的观点不是完全正确的。 2.过于重视产区,甚至唯产区论。产区所对应的就是原料的质量,原料品质决定了成茶品质的上限即总分,工艺则决定了成茶品质能达到多少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经过那么多年的经历个人觉得工艺比原料更加重要一点。近两年吧内很多大佬也曾开贴向大家介绍过工艺的重要性。哪怕是西湖一级产区的顶级山场如果工艺糟糕那么成茶品质甚至不如条件一般的山场的优质工艺茶。而且唯产区论极容易被奸商抓住心理从而被割韭菜。 3.对于香气类型有思维定式。龙井茶的香气种类非常多,一般有花香、栗香、果香、蜜香、兰香、豆香等等,还有很多茶香气是这些的复合型。钱塘县志中写到: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青味甘。但是,一般只要是上述的香型范围内都不会有错,不必过分执着于豆花香。但这里要重点提一下豆香,龙井正统的豆香是类似于熟的豌豆香,而非市面上大多数龙井的所谓炒豆香,其炒豆香的根本是高火导致的焦香,有些更高的则直接体现为浓郁的焦香。 在选择过程中首先排除掉所谓黄版、绿版的茶这两类都是有严重的工艺缺陷的,不止不好喝还对身体有害。建议不用过早的去尝试太高端的龙井,可以循序渐进的尝试,锻炼自己辨别工艺好坏的能力就可以防止被骗也能找到更具性价比的茶。当然大佬级别的可以自己收青然后请大师制茶这样一定能得到最佳的体验。
西湖龙井吧怎么能进这类人 有必要给新手朋友避个坑,简单的讲,能告诉你黄版某某茶、绿版某某茶的人那9成9都是坑。不管是哪一版都是工艺上存在问题,绿版不用多说生的,冲泡过程中会有有害物质析出对身体不好。黄版基本上都是高火,但杀青的时候基本上也没熟,属于外焦里生的类型,美其名曰“炒豆香”其实就是糊了。 本人喝龙井那么多年,最终的体会工艺的重要性远大于青叶的。像这类茶我相信青叶质量不会太差但工艺缺陷导致成不了好茶。
狮字号牛背心全手群体&龙字号白鹤峰顶全手43 经球哥建议今晚奢侈了一把,一泡牛背心全手群体一泡白鹤峰顶全手43出自同一位大师之手(牛背心是球哥给派的)。图一三分别为白鹤峰干茶和开汤 图二四分别为牛背心干茶和开汤。 接下来说说感受(下面以1号指代白鹤峰43,2号指代牛背心群体): 1干茶香温杯后1号兰中带蜜,2号奶蜜香且透着淡淡的兰香,如不仔细感受很可能遗漏。 2冲泡后品饮(此处本人犯了一个错误,先喝了牛背心,再喝的白鹤峰)2号仅仅小啜一口奶蜜香,非常深邃的兰韵回甘生津猛烈,汤感可以说是厚重至极像喝岩茶一般。因为犯了那个错误1号的品饮没法准确描述,相比之下1号汤感显的很薄,回甘平平,只能感受到高长的兰韵,这点应该是白鹤峰的特点,兰韵明显且高长,先前品饮元门头的全手43时也有同样体验。 这两款茶出自同一位大师之手,可以说是两个山场的横向对比,以上品饮体验可以很清楚的知道牛背心的山场优势非常之高同样条件拥有可以说最丰富的内质储备。当然这款茶我们的大师做的非常辛苦,丰富的内质和优异的青叶品质使其炒制难度非常高。 牛背心以厚度见长西湖产区应该没有对手,今天的白鹤峰43完全成了背景板…
虎字号•马儿山 这款茶有点词穷了,不知道是不是西湖几个名场都太有特点的缘故。这款茶干茶香是蜜兰香,冲泡完一喝直接给我干沉默了,我现有的储备完全无法形容这种香气。非常的灵动,直冲天灵盖仿佛要把我掀了,说不上什么香,只从内心感觉真牛逼…不敢评价,感谢全心全意的大师带来的好茶。 照片只拍了干茶,一喝就忘了要拍开汤照片了,先欠着,等我正装拆了再补上。
收到茶友派的茶来一个开汤贴 今天茶友派的茶到了,茶是贴吧茶农某胡的西湖核心产区全手群体种,价格不菲,让我也尝一尝这rmb的滋味。没有对比不足以显示其厉害之处,特意拿了自己买的一千多的半手工43(非西湖)对冲。以下1号(西湖)和2号(区外)分别指代这两款茶。 一干茶:1号条索松散几乎没有条索,芽叶分散不收拢;2号不需多说直接看图条索优秀。 二茶香:1号干茶香是花香不高,温杯摇香后香味奇怪带土腥味,冲泡后汤香可以说约等于0,底香带一点点青草气大概率生没做熟做透,为了确定开始第二泡,汤带青草气很糟糕,香气段位没有段位。2号干茶花香,温杯摇香后花香馥郁,冲泡后饮之花香为主调带一点点豆香,后续每一泡花香和豆香之间的凸显程度发生变化,整体豆花香,香气段位水溶香,很好的立体感香型。 三茶味:这点上1号和2号茶的回甘比较接近,2号小胜。 综合来看1号几乎完败,工艺上很有问题,首先没做熟做透,其次叶底红梗走水也没走好。核心产区的茶我相信料子一定不差,出现这个表现工艺上可以说非常糟糕。 再透露一点1号价格是2号的5倍左右。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