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巫海因 女巫海因
关注数: 168 粉丝数: 411 发帖数: 7,703 关注贴吧数: 61
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德国足球往事 以下文字摘选自《足球神话》,作者克里斯蒂安·艾希勒,王剑南译。此文为海因读大学的时候抄在笔记本上(就是传说中的书摘),然后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请尊重海因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注上海因的名字和出处。 关于舒马赫 舒马赫(不知道舒马赫的德米请自动面壁思过去)恰到好处地跳起来,转过他的臀部对着法国人的脸——“嘣”的一声,巴蒂斯塔撞断了一节颈椎,他失去了意识,丢失了三颗牙齿。当牺牲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舒马赫嚼着口香糖,示威似的站在一旁,后来,他慷慨地表示,愿意“出钱为巴蒂斯塔修补牙齿的甲冠。” 由于巴蒂斯通不得不被换下场,所以法国队在加时赛中不能再换人了。而在德国队这边,舒马赫并没有吃到红牌,主裁判甚至连个任意球都没有给他们吹。(这个作者绝对是来给德国队招黑的~~) 助理教练 助理教练的用处是,发布命令,在训练过程中发放黄色的球衣。不过,他的首要任务却是告诉人们,主教练才是头。 有许多助理教练成为了主教练,有些还是不错的主教练,但也只有那些没有什么事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天生就该是助理教练的人才会做到这一点,有些甚至终其一生愿意当助理教练,但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扔出他的窝。 例如klaus Augenthaler(是不是觉得这个人的名字很陌生,是的,我也这么认为),他在唯一一次被启用为负全责的代理主教练时,把四名业余球员派上了场——一个都太多了,比分打了折扣。还有一次,他在祖传的角色时,在比赛过程中,在板凳上睡着了。拜仁请他走人,他别无选择,只能当主教练了,但只是在施朵姆哥拉茨队。 格德穆勒 格德穆勒射进的球比德国任何一个人射进的或即将射进的都要多,但是同样,穆勒射失的点球数也超过任何一个人:数目上世12个,在63次尝试中。当然,这其中也同时包含了对这位射手的一种独一无二的褒奖:换了别的任何人,在这么多次失败的尝试后,都不会让他再一次上阵。(so,对拜仁的点球的吐槽,就用这个来安慰自己吧!) 苏联 在1956年的奥运会上,苏联代表队在一场比赛里(对阵印度尼西亚)获得了27个角球和68次射门机会,但比赛结果是0:0,尽管如此,苏联队还是成了奥运会冠军。(这才是霸气侧漏,斯坦福桥惨案神马的,都弱爆了。) 315秒 315秒,也就是5分钟15秒,这是君特·内策尔在1973年11月14日在格拉斯哥迎战苏格兰队的国际比赛中的全部控球时间。这是一个又创纪录嫌疑的数字——单个球员的控球时间平均为两到三分钟。内策尔共控球51次,平均每秒6.2秒。(表示内策尔是位神奇的高富帅,当年德国足球标志性人物之一。)年轻的时的内策尔,真心高富帅~~ 1973年,热烈的比博普 令人不平的是,在两支德国球队之间进行的那场也许堪称最伟大的比赛(默默地表示居然没我其什么事)整个笼罩在君特·内策尔(我很喜欢君特这个名字,让我想起君特·格拉斯)神奇的扇子换人事件之下了。更加不公平的是,这场比赛在内策尔第一次出动时,就由他那脚失败的左侧射门决定了。 上半场比赛结束后,主教练对他队里的球星君特·内策尔说(由于对内策尔即将转会皇家马德里队心怀怨恨,他先是让内策尔坐在替补席上):“内策尔,准备好!”。内策尔回答说:“不。”直到45分钟以后,他才决定让自己上场,替下精疲力竭的库里克。 他拂去脸上的一撮头发,小跑了三分钟,一直被对方的konopka紧紧跟着。然后,内策尔第一次带球狂奔起来,把球传给bonhof,退回到狭窄的通道上——“我和bonhof一块儿练了十年的双向传球,可他却从未完成过”——然后是他那脚“失了足的射门”,用左脚把球射到了左上角。 剩下的东西被美化了。 直到25年后,berteam tob在热情洋溢地称这场球是“国际足球艺术高级阶段里的顶级产物,就好比那些伟大的作品,如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唱诗班,格拉斯的铁皮鼓,以及甲壳虫乐队的白色纪念册”——而且,还有更多呢,“这是体现着得到充分发挥的个人即兴创作的快乐的一座社会雕塑,这种快乐战胜了表面的战术约束,就像比博普爵士乐击败了学究气十足的大乐队爵士乐一样。”(什么叫德吹,这才叫德吹,表示贴吧的德吹都弱爆了。) 干脆说吧,在任何一次杯赛决赛当中,都不曾有过这么多的音乐。
【新闻】木标题——转自足球劲体育     记者艾文报道 都灵的梦幻之夜,拜仁球员跑到客场观战的本队球迷看台下庆祝胜利,被围在正中央的是施魏因施泰格。这可能只是一种偶然,也可能是球员们下意识地让这一场表现最出色的球员成为庆祝的中心点。施魏因施泰格高举双臂,就好像一位男高音歌唱家在享受听众的欢呼,他对这个夜晚满意极了。      施魏因施泰格应该感到满意,他在中场的工作太惊人了。意大利人担心里贝里,里贝里没有上场,他们忧心卡罗本的突破速度,但罗本只在下半场领先时才出场。尤文图斯人在比赛结束后才明白他们搞错了重视的对象,他们该控制施魏因施泰格。      作为范博梅尔的搭档,施魏因施泰格串联起了整个中场,而且在禁区前沿频频开火。第6分钟他就打出了拜仁的第一脚射门,上半场结束前他的大力抽射迫使布丰将球托出了底线。下半场罗本和季莫什丘克上场之后,施魏因施泰格换到了左边路,依然保持了对尤文图斯的压力。鲁梅尼格在赛后说:“他踢了穿上拜仁球衣之后最出色的一场比赛。”      施魏因施泰格到目前为止的职业生涯都是在拜仁完成的,1998年7月1日他就成为拜仁的一员,2003年开始在一线队踢球。他被认为是拜仁自己培养的天才球员,但他并没有得到宽松的成长环境。鲁梅尼格说:“我希望人们能多多夸奖他,因为他总是受到不公平的批评。”实际上拜仁的高层也曾这样做过,霍内斯在06年世界杯之后批评说,施魏因施泰格在场上的动作太缓慢。      范加尔对施魏因施泰格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他最初将施魏因施泰格在中场的边路,罗本加盟后施魏因施泰格成为替补。直到季莫什丘克和奥特尔在后腰位置上都无法让范加尔满意,万金油施魏因施泰格借机占据了中路。这让他的大局观和防守能力得到了发挥,速度不快的问题也不再严重。范加尔很高兴:“他最合适的就是在中间。”对鲁梅尼格的称赞,施魏因施泰格并没有显得很高兴:“我现在期望的是将这场的表现一直延续下去。”
无论是逆境还是天堂,我们永远和你共命运——写给永远的波尔蒂王子 国家队比赛连续十场一球未尽,在联赛中也从最佳射手沦为水货,于是,亲爱的人们开始窃窃私语。 “戈麦斯拒当波尔蒂第二”,“媒体担忧标王成波尔蒂第二”,“戈麦斯球荒从国家队带到拜仁,或重蹈波尔蒂覆辙”。 显然,在他们的眼里,波尔蒂的形象是再清晰不过的了。 年少成名,在科隆用进球征服了那里的球迷,科隆的球迷亲昵地称他为“科隆王子”。那个时候的波尔蒂还是球迷和媒体的宠儿,哪怕是在乙级球队苦苦挣扎,照样在国家队风光无限。后来,为了某种在某些人看来很不屑的原因,波尔蒂离开科隆来到了拜仁。 在拜仁的波尔蒂不幸沦为板凳,球荒、飞机、板凳。于是国家队的波尔蒂也在球迷和媒体的视线中消失了,最后一次出现,大概还是在当场掌掴场上队长的时候。 叫嚣着,讽刺着,痛骂着,在争议声中,王子以优雅礼貌的方式为这件事画上句号,被当场掌掴的队长也假装没有这件事,教练组更是像保护小宝宝一样保护着他。 很难理解为什么就是有人对他不屑一顾,非要觉得他在拜仁的几年是失败的,是悲剧的,甚至是可笑的。他们格外在意他每一次把球踢飞,好像他天生就该把每一个有机会的球都踢进对方球门一般。他们他们仔细地记录他一个赛季进多少球,却没有发现他的场上位置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他们再三强调他在拜仁的任务是为球队进球,却似乎不明白他在禁区以外奔跑的意义。他们不厌倦地罗列他进球的对象,似乎德国队就从来只会遇到鱼腩球队。 来到拜仁之前,波尔蒂只是个前锋,而且是个不错的前锋。单说国家队,便在21岁绝大多数年轻人还不知功名是何处的时候,力压某些脑残媒体眼中的个别红人,成为当届世界杯的最佳新人。 被太过耀眼的光芒围绕着,身在拜仁的波尔蒂被冠上了“水货”的称号,在某些人的眼中,他无限地陷入一个黑暗的深渊,只有偶尔才会被提起,拿来跟时下的鲁尼、卡卡、梅西相比,于是德国足协操纵论,贝肯鲍尔权势论,波多尔斯基废柴论,喧嚣尘上。 以至于3000万先生来到拜仁后,很多人都很担忧,他会成为下一个波多尔斯基。我只想说,成为下一个波多尔斯基,不好吗? 08年欧洲杯的时候,进球数不多不少,比拿冠军的那位少了一个。而在这届杯赛中,他扮演的,更多的是边前卫的位置,而不是专职进球的前锋。 这个时候没有人把他跟那个自称是喜欢莎士比亚的英格兰拳击手作比较,或许是因为差距实在是太明显而对我们的王子实在是太不屑了,也或许是因为连决赛圈都没有进真的很丢人所以还是低调的好。 加盟拜仁以前的波尔蒂,不过是一个只懂得把球往球门里送,需要队友为其做球,还不时把球送到球迷看台的单纯的前锋。作为德国足球的旗帜,拜仁的水很深,再没有人会刻意为小王子做球,球到了脚下,也已经失去了当初那种自信与准头,一场梦游,就足够理由把他请到替补席上。 很多网友在评论波多尔斯基和施魏因斯泰格的时候,除了哀叹他们的堕落和退步,往往会提到波多尔斯基比施魏因斯泰格多一份的勤奋。 我们的王子从来不是什么天才,他只是比其他同龄人多一点点在进球上的天赋。所以,在被遗忘在赛本那的板凳上的时候,我们的王子学会了观察队友的跑动,学会了组织球队的进攻,学会为别人做球。 但是,国家队的比赛太短暂,光芒比他耀眼的大有人在,尤其是那位葡萄牙的绝世天才——尽管由于某种可悲的原因他早早地离开了。 选择性失明下的某些人并没有看到亲爱的王子在国家队有什么表现,至于在拜仁,替补席上的波尔蒂倒是很受镜头的青睐。所以,即使是在海因克斯大人的教导下忽然起死回生了,只是华丽丽地如流星般滑盖,也照样是迅速消失在那些人的法眼之中。 于是传说中的世界杯预选赛上的波成了笑话,当打进芬兰那个必进球的时候,他不好意思微微地笑了,那些人便有了更加充分的理由:一个只会射飞机和捡漏却依旧霸占着德国队宝贵的主力球员位置的可笑的废柴。于是,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所谓的“国家历史十大射手”也变得可笑起来,似乎是毫无理由的存在,不管那个时候的我们亲爱的波尔蒂王子是24岁,还是34岁。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