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室之隆也w_1 汉室之隆也w_1
关注数: 122 粉丝数: 173 发帖数: 9,236 关注贴吧数: 50
掩日身份,此言仅代表个人观点分析我感觉是一个没有人想过的角色 掩日身份,此言仅代表个人观点分析 我感觉是一个没有人想过的角色王陵。毕竟掩日的气质不太符合王离,而王贲也不太可能为了这个身份就去放弃军权。可能没谁听过这个人可是在一段时间内他比王离要出名,之所以大家对他了解较少是因为他活跃的主要时间是在楚汉时期,然而根据南海东路族谱显示他是王翦三叔的孙子也就是说他是王离的叔叔,首先和王氏就扯上了关系,且不管族谱是否符合真实历史,端看玄机是否会采用这种说法我觉得还是有可能的,毕竟历史上刘邦的最开始的大哥就是王陵,在剧里让朱家代替了怎么也得给个说法吧。再者王陵据记载是丰沛人在魏地,也与见魏庸可以对上。其次预告里掩日说帝国是一场迷蒙然而历史上王陵就是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了啊,最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王陵这个人。 和刘邦伐秦有关的最早记录是这样一句话“至丹水,高武侯鳃、襄侯王陵降西陵。还攻胡阳,遇番君别将梅鋗,与皆,降析、郦。”关于这段话解读不同对王陵身份的判定也会不同。以下是几种推论。 首先是自立论,就是王陵的襄侯是自立的。在那个时候侯爵不是一个简单的封号,同时也是一种对功绩的证明,是划分人身份等级的凭证。这是需要别人认可的,那么自己说自己是侯爵没人认可有何价值。那么有侯必然有王,而当时南阳是秦从宋留手中收复的自然要加强守备怎么会允许有这么大的势力存在?故不可信。 然后就是魏侯和楚侯说,首先我不太赞成楚侯说,因为伐秦中并没有王陵立过特别大的功劳的记录而刘邦手下其他将领的功劳也很抢眼为何不封他们。而王陵也没有独立的特别大的势力,怎会被提到和王陵同样的地位?而魏侯说是最有可能的首先是周市当年对佣齿的许诺,王陵有可能被一并封侯,而我看之前刘三解先生的文章里指出王陵的功臣表中的记录说他别定南阳,而在这里的别定南阳恰好是与魏豹在一起的。而三解先生推测王陵正是刘邦转给魏豹的丰邑老人。那么即使刘邦不会让王陵继续使用周市给的侯位魏豹也可以后来加封给王陵。但是由此看来高武侯鳃也是魏侯只是当时刘先生坚持鳃是戚鳃,那么侯爵在当时无比稀少若鳃也是从魏豹那里来的魏侯那根据他未来的简历他应该是一开始就跟在魏豹身边,魏灭后加入刘邦阵营,否则他不会进入刘邦政权时的地位只是一个郎,到最后也只是都尉。可是我看刘邦攻魏记录根本没有他的影子。而且理论上侯爵如此重要的地位魏豹不可能对他不管不顾一定要拉回自己身边,而此时王陵的身份也十分尴尬,虽然接受了魏国高爵可是还是跑去找刘邦,虽然打下了和刘邦很近的地方可是又不去见面,三解先生说王陵是去捡漏的,和刘邦很近但不愿相见,那为何不跟在项羽身边捡漏呢?而且他的行为让我感觉特别矫情。我不是很明白,三解先生让我再经历世事日后自会想出。 最后是秦侯说。持这种观点的我看到了孙皓晖和李开元两位教授,但是他们没给出分析。他们没有给出分析,但是我想首先王陵这个人没有在刘邦打南阳前有任何露相,而且王陵选择南阳占据证明他在此地根基很深厚,再者如果降西陵是指投降的话他只能是秦侯,最后就是庄不识了,如果他真是王陵的部署那么我们看一下他的简历“以舍人从至霸上,以骑将入汉,还击项羽,属丞相甯,功侯,用将军击黥布,侯。”证明庄不识应该是在刘邦入关左右加入汉军的,恰好是刘邦与王陵见面的时间左右,而且“甯”不但存在陵的谐音而且作为地名也确实在南阳一带,既然是王陵的人,还恰好是刘邦在南阳作战左右的时间加入的,加大了王陵是在西陵投降的可能性同时出于之前对于自立说的否定那么王陵很可能便是秦侯。但是这种说法显然不能说明为何王陵的功臣表里会有别定东郡这一条。虽说汉书里去掉了这一点但不能排除是班固的主观臆断。 然而根据刘三解先生提供的对刘邦的解析中所说的令诸大夫曰,刘三解先生认为一个沛县不可能有那么多大夫爵这里明显是一个尊称,但是也不能代表绝对没有,但这个大夫爵到底到了什么程度是五大夫,七大夫还是什么?而当时周市招降雍齿时说只要雍齿献出丰沛就赐侯爵是因为当时侯爵贬值了吗?好像是的因为后来宛守也是献了宛城就封为殷侯了,项梁一见刘邦就给了刘邦十个五大夫但一共就只有五千人。想当年攻赵时秦国就只派了一个五大夫王陵,但是我们仔细看好像在刘邦那个时候大多数将领都是以什么君为称号比如项梁的武信君,还有陈余那么大功劳最后也就是封侯,所以如果说襄侯王陵和高武侯鳃是楚怀王封的就实在太奇怪了感觉德不配位所以后来和刘三解先生讨论时他说应该是魏侯。而且封君和封侯不同,刘邦封汉王前自己的手下好几个封君但直到他当上汉王后才开始封自己手下为侯爵,而且王陵和雍齿本就是城中豪族或许早有高爵,而领兵的宛守也是同样道理,而当时王陵的爵位到底到了那里?会不会已经从大夫爵走向侯爵了呢?这种可能性我没问刘三解先生因为当时向他求教时我有些怠慢导致他很不高兴我也不敢再去请教了。 最后我们来看这个降西陵,这是解答王陵身份的重要线索,首先我们来看二十六年蝉先生的解读,他认为降当为降服之意并且画出了如此路线图 然而私以为个路线图其实存在巨大的异议,首先是对“还攻胡阳”的理解,让我们着重看一下这个“还”字,意思有返回也有通“环”之意,但是这里明显是指行军的路线而非具体的攻战方式所以理应有一支队伍进行了返回而此图没有体现。再谈刘三解先生的看法,他对于行军路线的分析与此图类似但是他认为西陵不是南郡的西陵而是汝南西陵而他的具体分析如下“所以,王陵选择“还攻胡阳”,“胡阳”在宛城之南、桐柏山之辈,而番君别将梅鋗应该是从陈郡的南部或是衡山郡北上跨越桐柏山至此,因为其军队中有大批的“越人”,至此,两军汇合,攻克了南阳郡剩下的秦县,梅鋗与王陵才跟随刘邦大队入关,至霸上。”我的疑问尚存首先王陵必然是在刘邦入关前便与刘邦会师了所以才能救张苍但是史记中并没有详细指出,再有刘三解先生说王陵是先和刘邦入了关中然后返回南阳,那么问题来了王陵返回南阳是谁的意思如果王陵没有足够的根基为何要返回南阳,项羽又为何一开始就忽视了南阳要道……刘三解先生说要我以后在经历社会生活后会慢慢体悟的,然后我发现最近赵志强先生的西陵县与“东故徼中指出南阳当时应该也存在西陵。我曾向刘三解先生讨论是否存在刘邦和王陵此处分兵的可能,由王陵帅人攻打西陵而三解先生坚持认为王陵是帅兵后来与高祖合兵的,因为王陵当时还在忙于东郡战事,但是如此为何要将这一段加入高祖本纪中因为王陵貌似应该是在刘邦进关前就会和了,那么这样时间就很迷了,如果王陵从东郡到陈郡然后完成这一连串动作后却和刘邦一起在关前会和那么刘邦在关前到底停了多少时间,停了那么久为何不可能暂时折回把未攻下的胡阳攻占呢?再者刘三解先生认为赵志强先生的文章站不住脚但是我看马孟龙先生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地名校释四则还引用了赵志强先生的文章,这里到底站不站的住脚我就不细究了。总之既然是“还攻”那么应该是有军队折回了,按刘三解先生的路线是否符合这一点我没有画图研究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试一下。虽然刘邦急着入关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还”的动作。 总之鉴于掩日说“帝国是一场迷梦”又和王家有密切关联让人不得不想起这个在孙皓晖先生与李开元先生笔下“投降刘邦的秦军将领”既然秦时明月之前对于昌平君的描述借鉴了李开元的秦谜,对王陵的描写未必不会借鉴秦崩吧。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