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头猫 猫头鹰头猫
关注数: 6 粉丝数: 48 发帖数: 5,712 关注贴吧数: 8
A8简短听感( 鸣谢NYC上东区B&O门店金发碧眼的...怪蜀黍 ) 如同不上阻线的4P不值那价一样,不套海绵的A8不是A8...我收回之前对A8的贬低之词。 很幸运地买到了一台专卖店当年的样机飞碟,尽管照那成色这算龙肉价(浅细纹深磕碰应有尽有)&折腾了一下午也只放进去了三首别人电脑里自己并不喜欢的歌...说实话真的多亏了那位怪蜀黍,原本电话约的时候带全新A8要350刀,结果当天一进店门我还没开口他就说可以300刀卖给我...还留我在店里各种体验各种B&O产品顺便给飞碟充电一个多小时。看来他是不了解这货在我的祖国是个神马行情...要不是他自刀这50刀我也许真的就不要那A8,也就没有现在这篇听感与泪水了... A8还是如当年一样难戴,不过调整好以后无论外形,佩戴还是听感都很B&O。开放式的A8不像小四那样以自我为中心隔绝掉整个世界,而是如同B&O专卖店所座落的最繁忙的纽约市里最清澈的上东区一样,一种包容与溶解着喧哗的优雅与平静。(去过上东区的人应该都知道,那是一种气场。)拉丝钢的框架挂在耳朵上,轻若无物。 当天下午两点入手的飞碟和A8,之后一直在街头逛来逛去,所以一直在用D50当前端。(我真的很满意D50原厂皮套的设计,把一块板砖挂在腰上毫无压力,上了火车还可以放下小桌板用皮套立起D50来假装个专业小台机...)天气微阴,纽约已入深秋却只是凉风,正好吹散奔走了一天的燥热和疲惫。 戴着A8穿过了Central Park,走出了MoMA,围观了Apple旗舰店,逛遍了第五大道和Broadway上所有的Armani和Prada。(当然一件也买不起我还是穿个Diesel啦AX啥的比较靠谱。)尽听身边所有喧哗却依然盖不过娓娓道来的乐声,这是A8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不必在乎声场解析,不需考虑低频下潜,只要边走边听A8带来的自然的声音。不烦,不腻,不累,只要自然,这大概才是B&O设计师调音的初衷。非入耳的设计非但无伤音乐性,反而与B&O的设计理念相得益彰,A8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非入耳式耳塞的印象,不过大概也只有A8能做到这一点吧... 不过在回Annandale的火车上我还是习惯性得把三节套插到了耳洞里...享受是一回事,生活又是一回事... A8第二次触动我是今天下午给飞碟刷好固件以后,折腾了半天终于拖进去一首B&O官方的Beosound 2 Theme. 一首清亮有力的电子乐,在同学的xp系统本本上用Beoplayer的表现很明显输于飞碟和A8的搭配。 重点来了... 当我试图把这首曲子放到D50里时,我发现D50不识别。 放回我的电脑里一看,后缀名是...wma...46秒的曲子,大小只有区区几百kb...这是何等低下的码率...我用飞碟+A8在安静的图书馆连听三遍竟然完全没意识到... 看来飞碟+A8不仅如传闻所说mp3不出mp3声了,连wma也不出wma声了...飞碟的调音师啊...受我一拜 第三次震撼是在写此听感之前... 在宿舍用D50随便听着Gundam G的插曲魂之扉。 忧伤的钢琴和小提琴把天野由梨凄婉的声线衬托地楚楚动人。 上面一句是一直以来小四、A950和Bose Companion2给我的听感。 热泪盈眶。 上面四字是D50下的A8在1分0秒小提琴和人声同时达到小高潮时给我的冲击。 我赶忙插女娲换小四,一是为了趁热AB,二是怕被大老美舍友看到我泪流满面,毕竟这还只是小高潮,这首歌还有三分钟。 没了。声场更大了,弦乐更清晰了,定位更好了。可那种感觉就是没了。 换回A8,依然难寻刚才的震撼,虽然喉头依旧一酸,但短时间内连续三遍的AB已经或多或少麻木了我的神经... 不敢怠慢,赶忙从杂物堆中起身写下此篇听感。                                       Ruirui(猫头鹰头猫),于美国东海岸时间2010年10月30日23:00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