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舰之王 无畏舰之王
关注数: 431 粉丝数: 10,351 发帖数: 51,994 关注贴吧数: 548
中心之国军队数量与规模2.0版本&军衔 中心之国军队数量与规模2.0版本 现役:11884.1万 预备役:【退伍军人】0.6亿 【后备兵力】2.4亿 共:3亿 现役军人服役年龄为:25岁——60岁 (由于医疗水平及基因药剂我国的人民寿命平均在200岁左右) 退伍军人参与预备役年龄为:60岁——80岁 每年现役军人退役:300万~500万 每年后备兵力入役:300万~500万 入役现役的军人必须从预备役【后备兵力】中补充 新兵20岁即可成为预备役,在预备役中学习理论知识、战斗培训、军事技能5年时间,即可成为现役。(主要是由于星舰等军事知识的复杂) ————————————————————————————————————————————————————————————————————————————————————————————————-——-- 现役军人组成: 陆军:5大节度使军区:共2500w人(母星1个节度使军区:500w人) 海军:3大洋军区:共60w人(母星1个大洋军区:20w人) 母星星系七大星球陆军(除母星外):3500w人(一个星球陆军:500w人) 母星本土防御星舰舰队:80w人 母星星系战备星舰舰队:160w人 外部星系星舰舰队(除母星星系外):共甲级舰队:1600w人,乙级舰队:2080w人(甲级舰队共有8个,每个舰队200w人。乙级舰队共有16个,每个舰队130w人) 时空舰队:300w人 前线战争星舰舰队(目前正在进行消除时空混乱带的星舰舰队):400w人 魔神号:1000w人 皇帝戍卫师:3w人 首都戍卫军团:50w人 魔兽军团:50w人 sin特种大队:1w人 外部第一集团军(他国驻军):100w人 女兵团:1000人 军衔: 列兵、二等兵、上等兵、下士、中士、上士、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准将、少将、中将、上将、大将、兵种元帅、全军元帅。 列兵入役10年后,若为违纪行为,则成为二等兵。 二等兵10年后,若无违纪行为,则成为上等兵。 陆军编制【那个,旅团、师团之类的不要介意】 三三制 组:3人 班:10人 排:30人 连:100人 营:300人 团:1000人 旅:3000人 旅团:1w人 师:3w人 师团:10w人 军:30w人 集团军:100w人
★中心之国正反物质湮灭引擎的工作过程及原理★ 中心之国的正反物质湮灭引擎运行原理 我国的引擎系统,主要有四个部分和四个过程组成。 每个部分都各自进行一个过程。 第一个部分:引力暗能量库。 借助 大统一理论之中,能量和引力互相转换的特性,制造出具有强大引力的仪器,在宇宙空间之中大量收集暗物质(暗物质约占宇宙的26%,质量约占宇宙的90%,可以说:取之无尽)。 第二个部分:磁约束分解炉。 得到暗能量之后,再通过一种相当复杂的反应,根据反物质和负物质反应形成暗物质的原理,通过分解暗物质,就可以还原出反物质和负物质来。1份暗物质,分解成0.5份反物质,0.5份负物质。由于这个过程十分危险,所以需要磁约束隔离。 这个过程中出现了 负物质,而负物质的诞生必然伴随着等量的正物质。这里便可以无限制的从虚空之中提取物质。原理很简单。既然每制造负一千克负物质,就会伴生一千克正物质。而将负物质储入磁约束负物质库中,用于星舰主炮轰击。产生的正物质和反物质进行湮灭。 第三个部分:正反物质湮灭炉。 第二个部分,分解产生的反物质和伴生的正物质进行湮灭。由于正物质和反物质互相湮灭可以将自身的质量完全转换为能量,发生激烈的爆炸。所以,产生的能量级&能量度及其巨大! 第四个部分:输出及储能 第三个部分中产生的巨大能量,通过这个过程,输出到星舰中的各个部门:指挥系统、生态系统、武库系统、护罩系统( 能量护罩、 立场护罩、 反物质护罩、 四维护罩) 正反物质湮灭引擎完整体现了大统一理论,即四种基本力的转换。完整体现了四种基本物质(正物质、反物质、暗物质、负物质)的转换。我国在对于大统一理论、四种基本物质在现实的体现处于宇宙中的领先地位。 ps:以上皆为我的解释,那些为黑粗字体的我会接着单独解释。不可以太拘泥于科学体系啊,虽然这还是建立在科学的之上,但还是科幻啊。
27—塔崩 塔崩 塔崩(Tabun),或作GA,即二甲氨基氰膦酸乙酯,是一种有极强的毒性的物质。它是清澈无色有轻微水果香味的液体。由于它会严重地影响哺乳类动物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甚至致命,塔崩被视为一种神经毒素。作为化学武器,联合国在1993年颁布第687决议,将塔崩分类为大杀伤力武器。含有塔崩的产品的生产和储备被《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严格管制。 塔崩是所谓"G系列"的第一种神经毒素。("G系列"还包括沙林(sarin)、索曼(soman)(GD)和环沙林(GF)(cyclosarin)) 塔崩纯品是无色有水果香味的液体,工业品呈棕色,有苦杏仁气味,高浓度时有氨臭。沸点220~240℃。熔点-48~-50℃。25℃时的饱和蒸气压为7.599Pa。挥发度为0.500mg/L。为半持久性毒剂。适用于地面染毒,制成气溶胶也可用于空气染毒。吸入中毒的半致死剂量(LD50)约为400mg·min/m3,半失能剂量约为300mg·min/m3;经皮半致死剂量LD50为14~21mg/L。消毒与中毒的急救方法与沙林相同。 塔崩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液体,颜色依浓度高至低是无色至棕色。在常温下具强挥发性,虽然挥发性没有沙林或索曼高。塔崩易溶于水,所以作为化学武器,经常利用塔崩污染水源。塔崩会被漂白剂分解,但分解的同时也会产生有毒气体氯化氰。 中毒反应 过量吸入后的反应和其他神经毒素所构成的中毒原理相似。只要约一分钟的吸入塔崩已可构成生命危险。中毒征状和严重程度随吸入量和进入身体的速度而定。极少的皮肤接触有时会出现出汗和颤抖,瞳孔异常收缩。吸入塔崩造成中毒的毒性比沙林毒气少约一半,但低浓度的塔崩对眼睛的刺激和伤害远强于沙林。并且,塔崩进入身体后分解得极慢,所以即使吸入量极少亦会造成慢性中毒。 皮肤接触塔崩后的病征比直接吸入出现得较慢;即使中毒者迅速吸入超过致死份量,仍能维持生命1至2小时。但经呼吸吸入致死量的毒气一般会在1至10分钟内死亡,而眼睛接触到液体后人亦会在相若时间死亡。但是,若患者吸入少量至一般份量的塔崩后即时得到正确处理,通常可以完全康复。这里所谓致死吸入量是以猴子作动物实验所得数据而言。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塔崩作为第一个神经毒素,是在发明新的杀虫剂之时意外发现的,美国军用代号GA。 1936年德国研究员施拉德博士(Dr. G. Schrader)替德国的法本公司旗下药厂开发更有效的杀虫剂。当时施拉德博士正在试验一系列的有机磷化合物,以切断神经系统传递去作为杀虫剂。最后他博士首次合成了塔崩,而他本人在次年初轻微中毒,成为塔崩的最早受害者。塔崩虽然优于氢氰酸、光气等老式毒剂,可是由于其战术性能不及沙林,毒性只是沙林的1/3,因此属于逐渐淘汰的毒剂。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Nazi实行Grün 3 计划,在Dyhernfurth(位于今波兰的Brzeg Dolny)的工厂正式生产塔崩,编号"Trilon-83"。大规模的生产毒气引致的问题,工厂随时间的过去生产量不断下降。当工厂被苏维埃军队占领时,工厂只生产了约12,500吨的毒气。工厂最初生产的炸弹和导弹,用95:5比例混和塔崩和氯苯,称为A型,后来又研究出B型毒气弹,以80:20的比例混和塔崩和氯苯。B型毒气弹的毒气比旧型散布得更快。 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维埃政府后来将工厂拆卸搬回俄罗斯。和其他同盟国政府一样,苏联很快就弃置了G系列的武器。大量德国制的毒气被弃置在海底。 由于GA在G系列中最容易生产,而其反应式亦较多人知道。一些国家若尝试制造神经毒素,但未有足够的工业设施时,通常会先行研制塔崩炸弹。 1980年代,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首次使用了大量化学武器去攻击伊朗陆军。当时伊拉克主要用芥子气和沙林毒气,亦有使用塔崩和环沙林。1981年1~11月,伊拉克军队曾向伊朗军队阵地发射了塔崩炮弹,造成了人员伤亡。
22—生日悖论 生日悖论 生日悖论,指如果一个房间里有23个或23个以上的人,那么至少有两个人的生日相同的概率要大于50%。这就意味着在一个典型的标准小学班级(30人)中,存在两人生日相同的可能性更高。对于60或者更多的人,这种概率要大于99%。从引起逻辑矛盾的角度来说生日悖论并不是一种悖论,从这个数学事实与一般直觉相抵触的意义上,它才称得上是一个悖论。大多数人会认为,23人中有2人生日相同的概率应该远远小于50%。计算与此相关的概率被称为生日问题,在这个问题之后的数学理论已被用于设计著名的密码攻击方法:生日攻击。 生日悖论普遍的应用于检测哈希函数:N-位长度的哈希表可能发生碰撞测试次数不是2N次而是只有2N/2次。这一结论被应用到破解cryptographic hash function的生日攻击中。 生日问题所隐含的理论已经在[Schnabel 1938]名字叫做capture-recapture的统计试验得到应用,来估计湖里鱼的数量。 悖论定义 悖论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悖论(paradox)来自希腊语“p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 如果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 把集合分成两类,凡是不以自身作为元素的集合称为正常集,(例如,自然数集N本身不是一个自然数,因此N是正常集。)凡是以自身作为元素的集合称为异常集。(例如,所有的非生物的集合F也是非生物,因此F是异常集。) 这样,许多日常中常见的悖论(说谎者悖论,理发师悖论,上帝悖论等)都可以归入异常集之中了。 另外一种悖论是关于无限的,虽然我们现在基本上都能接受极限的理论,但是要把这个理论向那些不懂的人解释还是十分困难的。 经典故事 (古希腊数学家芝诺(Zeno of Elea)的阿基里斯悖论)阿基里斯在赛跑中不可能追上起步稍微领先于他的乌龟,因为当他要到达乌龟出发的那一点,乌龟又向前爬动了。阿基里斯和乌龟的距离可以无限地缩小,但永远追不上乌龟。 (古希腊数学家芝诺(Zeno of Elea)的二分法悖论)当一个物体行进一段距离到达D,它必须首先到达距离D的二分之一,然后是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以至可以无穷地划分下去。因此,这个物体永远也到达不了D。 “1厘米线段内的点与太平洋面上的点一样多” 康托尔(1845-1918)成功地证明了:一条直线上的点能够和一个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也能和空间中的点一一对应。由于无限,1厘米长的线段内的点,与太平洋面上的点,以及整个地球内部的点都“一样多”。
19—伽利略悖论 无穷旅馆 “所有有理自然数的个数和一条线上所有几何点的个数哪一个大些?” 这一问题乍一看真是不可思议,但著名的数学家康托尔首先思考了这一问题,并指出二者是不一样大的。然而,我们又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既不能读出来,也无法写出来,该怎样进行比较呢?这下我们有点儿像一个既不清楚自己的汽车有多少座位,又不了解有多少个乘客,但却想知道座位够不够坐的司机了。既然他什么也不清楚,他会不会放弃原来的打算呢?根本不会。如果他足够聪明(而且通常的办法也是如此),他就会通过把座位和乘客逐个相比的办法来得出答案。他让第一位乘客坐在第一个座位上,第二位乘客坐在第二个座位上……这样一直相比下去。如果最后座位用光了,还剩下些乘客,他就知道乘客多于座位;如果乘客都坐下了,座位还有多余,他就会明白座位多于乘客;如果乘客都坐下了,座位也正好用完,他就会晓得,乘客和座位数目相等。 康托尔所提出的比较两个无穷大数的方法与此是相同的,即给两组无穷大数列中的每一个数一一配对,如果这两组最后一个都不剩,这两组无穷大就是相等的;如果有一组还有些没有配完,这一组就比另一组大些。这种方法显然是合理且实际上也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但是,当把这种方法实际应用时你却会大吃一惊。举例来说,所有偶数与所有奇数这两个无穷大数列,我们都会直觉到它们的数目相等,应用上述方法也完全符合,因为这两组数可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1 3 5 7 9 11 13…… 2 4 6 8 10 12 14…… 这里,这种对应是非常自然的。现在请读者思考一下:所有整数的数目与所有偶数的数目哪一个更多?当然,你会说前者多一些,因为所有的整数不仅包括所有的偶数,而且也包括所有的奇数。然而,这只是人们的直觉。如果应用上述方法,你会吃惊地发现,这种直觉是错误的,从下面的对应表就可看出: 1 2 3 4 5 6…… 2 4 6 8 10 12…… 根据上述比较无穷大数的原则,偶数的数目与整数的数目是同样多的。当然,这个结论看起来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偶数只是整数的一部分,这与整体大于部分的直觉显然矛盾。由于这种矛盾首先是伽利略发现的,故称“伽利略悖论”。康托尔认为,伽利略悖论并非什么“悖论”。任何两组东西,只要能相互一一对应,就是一样多。“整体大于部分”这条规律只有在有穷的情况下正确。在无穷大的世界里,部分可能等于全体!这就是无穷的本质。 对于有穷和无穷的特点,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的一则小故事给予了最好的说明: 某旅游胜地有一家旅馆,内设有穷个房间。由于是旅游旺季,所以,所有的房间都已客满。这时,来了位客人想订个房间。“对不起,”店主说,“所有房间都住满了”。客人无可奈何地来到另一家旅馆。这家旅馆与别的旅馆并无多大不同,只是房间数不是有穷而是无穷多个,号码为1、2、3…… 这位客人到来时,所有房间也已住满,但他疲惫已极,坚持要住下。旅馆老板只得耐心劝说:“满了就是满了,非常对不起!”正好这时候,聪明的老板的女儿来了。她看见客人和她爸爸都很着急,就说:“这不成问题!请每位房客都搬一下,从这房间搬到下一间。”于是,1号房间的客人搬到2号,2号房间的客人搬到3号……依次类推。最后,这位客人住进了已被腾空的1号房间。 第二天,又来了一个有无穷多位旅客的庞大旅游团要住旅馆,这下又把老板难住了。老板的女儿又出来解围:“这好办,您让1号房客搬到2号,2号房客搬到4号,3号房客搬到6号……这样,l号、3号、5号等单号房间就都空出来了,新来的无穷多位客人就可以住进去了。” 来多少客人都难不倒聪明的老板女儿,于是,这家旅馆越来越繁荣。后来,老板的女儿考入了大学数学系。有一天,康托尔教授来上课,听说此事后问她一个问题:“你能不能给1寸长线段上的每一点安排一个房间?” 她绞尽脑汁,想要安排一下,但终于失败了。康托尔教授告诉她,1寸长线段上点的数目和自然数的数目尽管都是无穷的,但却不是一样大的无穷。线段上的点要比自然数的个数多得多,任何想安排下的方案都是行不通的。为了证明,我们给它们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线段上每一点可用这一点到这条线的一端的距离来表示,而这个距离可写成小数形式: l.0.a11a12a13a14…… 2.0.a21a22a23a24 3.0.a31a32a33a34…… …… k.0.ak1ak2ak3ak4 现在我们可认选一个实数d=0.b1b2b3……,其中bk≠akk,同样,b1≠a11,b12≠a22…显然,d不等于上述任何数,因为至少第k位 bk≠akk。这样,线上的点与自然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就建立不起来,线上的点数所构成的无穷大数大于自然数所构成的无穷大数。 可以证明且令人惊异的是,无论线段是1寸长,1尺长还是和赤道一样长,上面的点数都是相同的。而且,平面、立方体上所有的点数与线段上所有的点数也是相等的。这种无穷是比自然数、分数的数目更高一级的无穷。同样可以证明,所有几何曲线的数目是第三级的无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想象得出更大的无穷大数。这三级无穷大数就足以包括我们想到的所有无穷大数了。
17—价值悖论 钻石与水悖论 钻石与水悖论是约翰·劳提提出的价值悖论,其认为钻石对生命来说是不重要的,所以人们应该认为它的价值比水低。 钻石与水悖论首次由约翰·劳提出,后来亚当·斯密试图说明价值决定因素时借用了这个例子,只不过亚当·斯密没有致谢,也称作价值悖论。此一理论在台湾教科书中常被称作,钻石与水的矛盾。 本段内容 众所周知,钻石对于人类维持生存没有任何价值,然而其市场价值非常高。相反,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其市场价值却非常低。这种强烈的反差就构成了这个悖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若不考虑市场上的其他因素,沙漠地区的水比钻石贵,或者是需求面的因素。就供给面来说,水的数量非常大,且几乎随处可见(如果不考虑荒漠干旱地区,地球上几乎处处都有水,包含大气层中的水汽);而钻石呢,是蕴藏在地表底下,且必须经过时间与适当的条件产生(如果不考虑人工钻石而单纯考虑自然钻石),供给非常的少,因此水供给大,而钻石供给少,故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本段结论 对此,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 没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能用它交换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很少的东西就可以换到水。相反,钻石没有什么用处,但可以用它换来大量的货品。 钻石与水的悖论,即是中国俗谚中的:物以稀为贵。 根据这一现象,亚当斯密用价值论来解释,即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水的使用价值很高,但几乎没有交换价值;相反,钻石虽然使用价值很低,但交换价值却很高。 水对生命来说是重要的,所以它应该具有很高的价值。另一方面,钻石对生命来说是不重要的,所以人们应该认为它的价值比水低。但是,即使水能够提供更多的效用,它还是比钻石便宜得多。 钻石于人的用处确实远不如水,所以,人们从水的消费中所得的总效用远远大于人们从钻石的使用中所得的总效用。但是,商品的需求价格不是由商品的总效用而是由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即P=MU/λ。 钻石作为一种奢侈品,可以给人们带来炫耀等效用,而且数量很少,所以增加一个单位的钻石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很大,即钻石边际效用很大,消费者愿意以较多的支出来购买。而水虽然是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给人带来极高的效用,但由于世界上水的数量很多,增加一个单位的水给人们增加的效用就很低了,即水的边际效用很低,所以水的价格自然也就很低了。 边际理论解释存在着问题,就是水的数量虽然很多,但如果取水的数量很低的沙漠,那么水的价值一样很高.就像太阳能,虽然在太阳旁边,太阳能一定很多,但在地球上的人们取得太阳能的效率并不高,所以太阳能一样值钱. 在沙漠里如果可以发明大规模的取水设备时,那里的水一样便宜了.所以决定价值的还是效率.以及决定效率的工具,劳力与资源 按照中国经济学家谭立东的解释: 就是水在一般地区丰富,携带水的工具,劳力也不大,公认一般是谁携带的就属于谁的水(财产)。因此生产效率在一般地区认为很高。 由于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的产品,资源,劳力就开始用于交换,那时的产品,资源,很少,而且模仿也没有专利限制并相对简单,产品一段时间后将进入实用阶段,不断有新的资源,产品及其劳力的加入,但在其它已进入实用阶段的产品可以对新产品给以一个自然的定价。所以我们的交换体系从远古到现在一直有较稳定的物品定价体系,包括后于此出现的货币体系。 "水在一定的市场成为实用阶段的产品后它的生产效率很高,它的定价必然很小。所以每一份水交换到的财富也很小。 钻石的光泽与晶莹与一般人向往光明的审美一致。它是作为精神需求品的财富象征意义出现的。由于它资源稀缺,本身生产效率无法提高,因此在其它生产效率越高的社会,它的物品定价越高,可以交换到财富也越多。 产品实用阶段指产品技术与工具已经广为人知的阶段。 再不理解可以从这个例子理解。 "拿生产大头针与生产衣服来比,如果生产某种大头针的企业资本生产效率对比手工生产为E=100000支/人而某种衣服的企业资本生产效率对比手工生产为E=10件/人。设如果两者投入的资本相等,那么两者的物品定价比就为n =P1/P2 =100000/10=10000。也就是说在交易的市场上人们初步的对某种大头针与某种衣服估价的物品定价比为10000。尽管在原始的状态下人们的大头针的生产效率是E=1支/人,衣服的生产效率是E=1件/人,大头针提升的效率倍数大的多,但是在实用阶段与你过去提高的生产效率没有关系,那时应该赚的超额利润,令生产者满意的衡量系数只会在实验,推广,竞争阶段产生。但从另一个方面讲,如果别人都提高了资本生产效率而你没有提高,那你在衡量系数变得不利的情况下就难以竞争与生存。
14—乌鸦悖论 乌鸦悖论 乌鸦悖论,也叫做亨佩尔的乌鸦或亨佩尔悖论,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德国逻辑学家卡尔·古斯塔夫·亨佩尔(Carl Gustav Hempel)为了说明归纳法违反直觉而提出的一个悖论。利用这个原理,这个悖论就不会出现了。如果有人随机选一个苹果,那么他看到一个红苹果的几率和「乌鸦」的颜色是完全没有关系的。这时分子等于分母,所以分数等于1,所以以上讨论的几率不会改变。所以看见一只红色的苹果不会增加人们对「乌鸦都是黑色的」的信任度。 而如果那人是随叫随到选择一个非黑的物件,那个物件正好是一个红的苹果,那么我们对得到一个分子大于分母的,几乎等于一的假分数。所以在这个情况下,看见一只红苹果确实会极微小地增加我们对「乌鸦都是黑色的」的信任度。 其实,随着一个人看到的不是黑色的东西的增加(并发现其中没有乌鸦),「乌鸦都是黑色的」的几率会趋向于1. 问题的综述 几千年以来,无数人观察了许多事物,比如地心引力法则,人们趋于相信其极可能是真理。这种类型的推理可以总结成“归纳法原理”: 如果实例X 被观察到和论断 T 相符合,那么论断 T 正确的概率增加。 亨佩尔给出了归纳法原理的一个例子:“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论断。我们可以出去观察成千上万只乌鸦,然后发现他们都是黑的。在每一次观察之后,我们对“所有乌鸦都是黑的”的信任度会逐渐提高。归纳法原理在这里看起来合理的。 现在问题出现了。“所有乌鸦都是黑的” 的论断在逻辑上和“所有不是黑的东西不是乌鸦”等价。如果我们观察到一只红苹果,它不是黑的,也不是乌鸦,那么这次观察必会增加我们对“所有不是黑的东西不是乌鸦”的信任度,因此更加确信“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这个问题被总结成: 我从未见过紫牛,I never saw a purple cow 但若我见到一头,But if I were to see one 乌鸦皆黑的概率,Would the probability ravens are black 更加可能是一么?Have a better chance to be one? (改写自吉利特·伯吉斯(Gelett Burgess)的诗) 解决提议 解决它和直觉的冲突,哲学家们提出了一些方法。美国逻辑学家纳尔逊·古德曼(Nelson Goodman)建议对我们的推理添加一些限制,比如永远不要考虑支持论断“所有P满足Q”且同时也支持“没有P满足Q” 的实例。 其他一些哲学家质疑“等价原理”。也许红苹果能够增加我们对论断“所有不是黑的东西不是乌鸦”的信任度,而不增加我们对 “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信任。这个提议受到质疑,因为你不能对等价的两个命题有不同的信任度,如果你知道他们都是真的或都是假的。 古德曼,以及其后的威拉德·冯·奥曼·蒯因,使用术语“projectible predicate”来描述这些类似于“乌鸦”和“黑色”的命题, 所有这类命题是支持归纳推理法的;而“非projectible predicate”则为与只相反的后者, 如“非黑”和“非乌鸦”这些命题并不支持归纳推理法。蒯因还提出一个需要证实的猜想:如果任何命题是projectible的;在无限物件组成的全集中,一个projectible的命题的补集永远是非projectible的。 这样一来,虽然“所有乌鸦都是黑的”和“所有不是黑的东西都不是乌鸦”这两个命题所拥有的信任度必须相等,但只有“黑色的乌鸦”才能同时增加两者的信任度,而“非黑色的非乌鸦”并不增加任何一个命题的信任度。 还有些哲学家认为其实这个命题是完全正确的,出错的是我们自己的逻辑。其实观察到一个红色的苹果确实会增加乌鸦都是黑色的可能性!这就相当于:如果有人把宇宙中所有不是黑的物体都给你看,而你发现所有的物体都不是乌鸦,那你就完全可以断定所有乌鸦都是黑的了。这个“悖论”看上去荒谬只是因为宇宙中 “不是黑的”物体远远多于“乌鸦”,所以发现一个“不是黑的”物体只增加了极其微小的对于“乌鸦都是黑的”的信任度,而相对而言,每发现一只黑的乌鸦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了。 贝叶斯定理 除了以上的陈述以外,“归纳法原理”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贝叶斯推理。 设 X 为支持论断 T 的一个实例, 而 I 表示我们所有的已知信息。表示论断 T 成立的几率,已知 X 和 I 都是成立的,可以推得 Pr(T|I)*Pr(X|TI) Pr(T|XI)=---------------------------- Pr(X|I) 这里 Pr(T | I) 表示在只有 I 是已知成立的情况下,T 成立的几率;Pr(X | TI) 表示在 T 和 I 都已知成立的情况下,X 成立的几率;而 Pr(X | I) 表示在只有 I 是已知成立的情况下,X 成立的几率. 利用这个原理,这个悖论就不会出现了。如果有人随机选一个苹果,那么他看到一个红苹果的几率和“乌鸦”的颜色是完全没有关系的。这时分子等于分母,所以分数等于1,所以以上讨论的几率不会改变。所以看见一只红色的苹果不会增加人们对“乌鸦都是黑色的”的信任度。 而如果那人是随叫随到选择一个非黑的物件,那个物件正好是一个红的苹果,那么我们对得到一个分子大于分母的,几乎等于一的假分数。所以在这个情况下,看见一只红苹果确实会极微小地增加我们对“乌鸦都是黑色的”的信任度。 其实,随着一个人看到的不是黑色的东西的增加(并发现其中没有乌鸦),“乌鸦都是黑色的”的几率会趋向于1。
12—黄油猫悖论 黄油猫悖论 黄油猫悖论(英文:Buttered cat paradox),是把两种民间常识组合而成的恶搞悖论,该常识为:(1) 猫在半空中跳下,永远用脚着陆。(2) 把黄油吐司抛到半空中,吐司永远在涂上黄油的一面落地。这个悖论出在,你把黄油吐司没有涂上黄油的一面黏着猫的背部之时。依照以上两条定律,猫无法用脚着陆,因为黄油吐司永远在涂上黄油的一面落地;但同样的,黄油吐司涂上黄油的一面无法落地,因为猫永远用脚着陆。黄油猫悖论(英文:Buttered cat paradox),是把两种民间常识组合而成的恶搞悖论,该常识为: (1) 猫在半空中跳下,永远用脚着陆。 (2) 把黄油吐司抛到半空中,吐司永远在涂上黄油的一面落地。 这个悖论出在,你把黄油吐司没有涂上黄油的一面黏着猫的背部之时。依照以上两条定律,猫无法用脚着陆,因为黄油吐司永远在涂上黄油的一面落地;但同样的,黄油吐司涂上黄油的一面无法落地,因为猫永远用脚着陆。 折叠编辑本段思想实验这个悖论是由两种民间智慧组合而成的玩笑式悖论,亦是一个有趣的思想实验。我们确定两条定律“猫永远用脚着陆”;“黄油吐司永远在涂上黄油的一面落地”皆是真确和有证据证明的。那么,把黄油吐司没有涂上黄油的一面黏着猫的背部(下文简称黄油猫)之时,会发生什么反应呢? 某些人打趣地表示,黄油猫实验将导致一个反地心引力的作用。他们猜测,黄油猫在半空落地之时,它将渐渐减速和转动,最终到达一种恒稳状态,与地面浮着一个短的距离高速转动,使得吐司没有涂上黄油的一面和猫背无法接触地面。 这种解释十分诙谐,如果我们假设两种定律都是正确的话,什么事情都能发生。然而,依照以上解释,必须有某一种能量维持黄油猫的恒稳状态,否则它会违反能量守恒定律。不过,亦有很多方法使黄油猫得到能量,例如转动时,黄油猫能在摩擦空气得出热量、或从阳光,转换它成直接动能。虽然很难证明这点,但并非不可能。 其他实验结果是,猫用脚着陆,但立即反转。然而这结果意味猫的脚比吐司涂上黄油的一面对地心引力更有吸引力,但同一实验,吐司涂上黄油的一面曾经击败猫脚。这取决于最初实验开始的参量,到底是猫的脚或吐司涂上黄油的一面对地心引力更有吸引力?两者都是正确的,另一种实验结果是,吐司首先着地(意味着猫实际上未登陆在地上,吐司照样在猫的背面),然后猫用脚打滚。 在2003年6月,金伯利•米那以影片《永久行动》为她赢取了一个学生学院奖。金伯利的影片是根据她一个高中朋友的一篇探索黄油猫悖论的潜在涵义的论文拍摄的。
4—流体静力平衡 是指当由于星球重力产生的压力和由压力梯度形成的与前者方向相反压强梯度力之间的平衡。这两种力之间的平衡也称为静力学平衡、流体静力平衡。 数学理论 如果气体没有运动, 该气体所受合力为零 对于相对静止或匀速运动的流体, 牛顿运动定律表明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 向上的力和向下的力相等. 这种平衡被称为静水压平衡 我们可以将该气体分解为若干微长方体体积元素。当只考虑其中一个元素时, 我们可以解决当所有为长方体是一个整体的境况。 有三种力: 由流体上压力P产生的作用在微立方体的顶部之上的向下的力, 根据压力的定义, 相似的, 作用在体积元素上从流体压力下向上推的了力是 在这个等式中, 减号来自于方向 – 这个力支持了体积元素, 而不是将它们拉下去 (我们认定正方向的力作用向下, 如果你将"下"当成"上"对于静水压结果一样). 最后, 体积元素的重量导致了一种向下的力。 如果用 ρ表示重力, 体积是V, 然后g是标准重力, 那么: 微立方体的体积等于顶部或底部的面积乘以高度 - 计算立方体的等式 平衡这些力, 作用在气体上的合力为 如果气体不动,它将是零。 如果我们除以A, 或者, Ptop − Pbottom 在压力中变化, h是体积元素的高度 – 地面上距离的改变。考虑这些改变是无穷微小的, 等式可以用导数的形式表达。 密度随压力的改变而改变, 重力根据高度的改变而改变, 所以等式会成为: 注意最后的这个等式在静水压平衡的境况下,可以根据三维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式解决。 唯一的平凡等式是 -equation,现在读作 这样静水压平衡可以被认为是对特别简单的答案。 应用 ]流体 静水压平衡和流体静力学与流体的平衡原理密接相关。静水压平衡是对于计量水中物质的特别平衡,静水压平衡可以用来发现它们之间的比重。 大气 静水压平衡是支持大气不坍塌的重要平衡。 天文学 流体静力平衡是恒星不会向内坍缩(内爆)或爆炸的原因。在天文物理,在恒星内部给定的任何一层,都是在热压力(向外)和在其外物质的质量产生的压力(向内)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称为流体静力平衡。恒星就像一颗气球,在气球中,气球内部的气体向外挤压,大气压力和弹性材料提供足够的向内的抵抗压力,使气球的内外压力平衡。在恒星的情况下,恒星内部的质量提供向内的压力,各向同性的重力场压缩恒星使它成为最紧凑的形状:球形。 但是请注意,一颗恒星只能成为理想的球体,原因只与自身的重力相关。在实际的情况下,所有其它的力都是改变像外的,最常被注意到的就是由恒星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一颗自转的恒星会依据其角速度成为在流体静力平衡下的椭球体;在此点上,它将成为雅可比(不规则)椭圆,更高的旋转速度就会形成梨形 [1]。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织女星,它的自转周期是12.5小时,因此它的赤道比两极胖了约20%。 如果一颗恒星的附近有大质量的伴星,就会产生潮汐力的作用,使它的球形在朝向伴星的方向上扭曲成为扁球体,渐台二(天琴座β)就是一个例子。 在星系团介质中它也是重要的,它限制了存在星系团核心部分的气体总量。 此外,有足够的质量,能以自身的重力克服刚体力,以呈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也是太阳系中行星或矮行星的定义。
首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