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堤春曉 xzd38801
关注数: 0 粉丝数: 17 发帖数: 505 关注贴吧数: 6
时光胶囊中的“小战士”:桑氏古蝲蛄的化石传奇 距今约1.25亿年前的早白垩世,中国东北部遍布湖泊与火山。这里封存了一个震撼世界的生态宝库——热河生物群。在湖底淤泥中,一种形似现代蝲蛄的生物悄悄生活着,直到某次火山喷发将它的身姿凝固成永恒。科学家们将这位古老居民命名为桑氏古蝲蛄(Cricoidoscelosus aethus)(废名:奇异环足虾)。 一、化石中的精密“铠甲” 桑氏古蝲蛄的化石保存极其精良,甚至能看到它身体的微小结构: - 战斗的双钳:其螯肢(钳子)与现代蝲蛄类似,但关节处更粗壮。螯肢由腕节(carpus)和掌节(propodus)组成,边缘带锯齿,可能是撕扯水生植物的利器。 - 灵活的身躯:11节甲片覆盖的腹部清晰可见,每片甲片边缘都有细密小刺,如同战士的鳞甲,既能保护内脏,又便于在湖底灵活移动。 - 失落的尾部密码:其尾扇(telson)呈扇形,边缘带有刚毛,但未发现特化的雄性生殖肢,暗示其繁殖行为可能比现代蝲蛄更原始。(上图两块奇异环足虾化石均为本人自藏) 二、热河湖泊的“清道夫” 桑氏古蝲蛄绝非湖底的配角。科学家在一种早白垩世蜥蜴(Yabeinosaurus)的胃容物中发现了未消化的蝲蛄碎片,证实它是当时食物链的重要一环!这些化石证明: > “桑氏古蝲蛄既是分解者的角色,又充当了鱼类的猎物,维系着湖泊生态的微循环”。 三、命名之争:从“奇异”到科学 这种生物曾因形态特殊被称作“奇异环足虾”,但随着更多化石出土(累计研究超61件标本),科学家发现它既不属于现代虾类,也非真正的蟹类: - 分类大挪移:其螯肢结构接近蝲蛄,但雄性第二腹肢无钩状特化(现代蝲蛄以此传递精子),最终被归入古蝲蛄科。 - 名字的深意:学名_Sangongshania_(桑公山虫)直指其发现地——辽宁桑公山组地层,以此纪念这片土地对古生物学的馈赠。 四、活着的小生灵 闭上眼,想象这样的场景: > 清澈的湖水中,一只身披褐甲的桑氏古蝲蛄用步足拨开泥沙,螯钳夹住腐叶送入嘴边。突然,一条Lycoptera(狼鳍鱼)从上方掠过,它迅速蜷身潜入石缝——这一瞬间,被坠落的火山灰定格为1.25亿年的史诗。 参考文献 - 桑氏古蝲蛄形态学与分类:《Morphological variation in fossil crayfish of the Jehol biota,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and its texonomic discrimination》Yanbin Shen,Frederick R. Schram,Rod S. Taylor - 热河生物群生态互证:《Integumentary remains and abdominal contents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Chinese lizard, Yabeinosaurus (Squamata), demonstrate colour banding and a diet including crayfish》Lida Xing,Kechuang Niu,Rod S. Taylor,Susan E. Evans - 地层年代学支持:《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eaf life span reveals the Mesozoic significant gymnosperm Xenoxylon as evergreen: First evidence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Jehol Biota in northeastern China》Aowei Xie,Xiao Teng,Yongdong Wang,Ning Tian,Zikun Jiang,Dieter Uhl
时光胶囊中的“小战士”:桑氏古蝲蛄的化石传奇 距今约1.25亿年前的早白垩世,中国东北部遍布湖泊与火山。这里封存了一个震撼世界的生态宝库——热河生物群。在湖底淤泥中,一种形似现代蝲蛄的生物悄悄生活着,直到某次火山喷发将它的身姿凝固成永恒。科学家们将这位古老居民命名为桑氏古蝲蛄(Cricoidoscelosus aethus)(废名:奇异环足虾)。 一、化石中的精密“铠甲” 桑氏古蝲蛄的化石保存极其精良,甚至能看到它身体的微小结构:- 战斗的双钳:其螯肢(钳子)与现代蝲蛄类似,但关节处更粗壮。螯肢由腕节(carpus)和掌节(propodus)组成,边缘带锯齿,可能是撕扯水生植物的利器。- 灵活的身躯:11节甲片覆盖的腹部清晰可见,每片甲片边缘都有细密小刺,如同战士的鳞甲,既能保护内脏,又便于在湖底灵活移动。- 失落的尾部密码:其尾扇(telson)呈扇形,边缘带有刚毛,但未发现特化的雄性生殖肢,暗示其繁殖行为可能比现代蝲蛄更原始。(上图两块奇异环足虾化石均为本人自藏) 二、热河湖泊的“清道夫” 桑氏古蝲蛄绝非湖底的配角。科学家在一种早白垩世蜥蜴(Yabeinosaurus)的胃容物中发现了未消化的蝲蛄碎片,证实它是当时食物链的重要一环!这些化石证明:> “桑氏古蝲蛄既是分解者的角色,又充当了鱼类的猎物,维系着湖泊生态的微循环”。 三、命名之争:从“奇异”到科学 这种生物曾因形态特殊被称作“奇异环足虾”,但随着更多化石出土(累计研究超61件标本),科学家发现它既不属于现代虾类,也非真正的蟹类:- 分类大挪移:其螯肢结构接近蝲蛄,但雄性第二腹肢无钩状特化(现代蝲蛄以此传递精子),最终被归入古蝲蛄科。- 名字的深意:学名_Sangongshania_(桑公山虫)直指其发现地——辽宁桑公山组地层,以此纪念这片土地对古生物学的馈赠。 四、活着的小生灵 闭上眼,想象这样的场景:> 清澈的湖水中,一只身披褐甲的桑氏古蝲蛄用步足拨开泥沙,螯钳夹住腐叶送入嘴边。突然,一条Lycoptera(狼鳍鱼)从上方掠过,它迅速蜷身潜入石缝——这一瞬间,被坠落的火山灰定格为1.25亿年的史诗。 参考文献 - 桑氏古蝲蛄形态学与分类:《Morphological variation in fossil crayfish of the Jehol biota,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and its texonomic discrimination》Yanbin Shen,Frederick R. Schram,Rod S. Taylor - 热河生物群生态互证:《Integumentary remains and abdominal contents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Chinese lizard, Yabeinosaurus (Squamata), demonstrate colour banding and a diet including crayfish》Lida Xing,Kechuang Niu,Rod S. Taylor,Susan E. Evans - 地层年代学支持:《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eaf life span reveals the Mesozoic significant gymnosperm Xenoxylon as evergreen: First evidence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Jehol Biota in northeastern China》Aowei Xie,Xiao Teng,Yongdong Wang,Ning Tian,Zikun Jiang,Dieter Uhl
251103【科普】时光胶囊中的“小战士”:桑氏古蝲蛄的化石传奇 距今约1.25亿年前的早白垩世,中国东北部遍布湖泊与火山。这里封存了一个震撼世界的生态宝库——热河生物群。在湖底淤泥中,一种形似现代蝲蛄的生物悄悄生活着,直到某次火山喷发将它的身姿凝固成永恒。科学家们将这位古老居民命名为桑氏古蝲蛄(Cricoidoscelosus aethus)(废名:奇异环足虾)。 一、化石中的精密“铠甲” 桑氏古蝲蛄的化石保存极其精良,甚至能看到它身体的微小结构: - 战斗的双钳:其螯肢(钳子)与现代蝲蛄类似,但关节处更粗壮。螯肢由腕节(carpus)和掌节(propodus)组成,边缘带锯齿,可能是撕扯水生植物的利器。 - 灵活的身躯:11节甲片覆盖的腹部清晰可见,每片甲片边缘都有细密小刺,如同战士的鳞甲,既能保护内脏,又便于在湖底灵活移动。 - 失落的尾部密码:其尾扇(telson)呈扇形,边缘带有刚毛,但未发现特化的雄性生殖肢,暗示其繁殖行为可能比现代蝲蛄更原始。(上图两块奇异环足虾化石均为本人自藏) 二、热河湖泊的“清道夫” 桑氏古蝲蛄绝非湖底的配角。科学家在一种早白垩世蜥蜴(Yabeinosaurus)的胃容物中发现了未消化的蝲蛄碎片,证实它是当时食物链的重要一环!这些化石证明: > “桑氏古蝲蛄既是分解者的角色,又充当了鱼类的猎物,维系着湖泊生态的微循环”。 三、命名之争:从“奇异”到科学 这种生物曾因形态特殊被称作“奇异环足虾”,但随着更多化石出土(累计研究超61件标本),科学家发现它既不属于现代虾类,也非真正的蟹类: - 分类大挪移:其螯肢结构接近蝲蛄,但雄性第二腹肢无钩状特化(现代蝲蛄以此传递精子),最终被归入古蝲蛄科。 - 名字的深意:学名_Sangongshania_(桑公山虫)直指其发现地——辽宁桑公山组地层,以此纪念这片土地对古生物学的馈赠。 四、活着的小生灵 闭上眼,想象这样的场景: > 清澈的湖水中,一只身披褐甲的桑氏古蝲蛄用步足拨开泥沙,螯钳夹住腐叶送入嘴边。突然,一条Lycoptera(狼鳍鱼)从上方掠过,它迅速蜷身潜入石缝——这一瞬间,被坠落的火山灰定格为1.25亿年的史诗。 参考文献 - 桑氏古蝲蛄形态学与分类:《Morphological variation in fossil crayfish of the Jehol biota,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and its texonomic discrimination》Yanbin Shen,Frederick R. Schram,Rod S. Taylor - 热河生物群生态互证:《Integumentary remains and abdominal contents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Chinese lizard, Yabeinosaurus (Squamata), demonstrate colour banding and a diet including crayfish》Lida Xing,Kechuang Niu,Rod S. Taylor,Susan E. Evans - 地层年代学支持:《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eaf life span reveals the Mesozoic significant gymnosperm Xenoxylon as evergreen: First evidence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Jehol Biota in northeastern China》Aowei Xie,Xiao Teng,Yongdong Wang,Ning Tian,Zikun Jiang,Dieter Uhl
〔25-10-25〕一些由感而发 现在的很多网友是真的没吃过细糠吗?最近周木楠的《暗河传》同名剧热播了,某音评论区一堆人吹《少年歌行》系列作品(包括《少年白马醉春风》《暗河传》),《少年歌行》当年我读过全套实体书,说真的周木楠的武侠小说就剩热血了,说好听点是热血,说通俗那就是中二,角色打斗前还一堆啰里吧嗦硕什么“我有一剑名XX,请君试之”之类的中二对话。 角色起名也是一堆雷同,跟用AI生成出的名字一样,唐莲师父叫唐怜月,唐门年轻一辈有个唐泽,《暗河传》暗河有个苏泽,《暗河传》主角苏暮雨,后来的慕家家主叫慕雨墨等等一堆看起来很重复的角色名。 然后再说抄袭前人的,古龙《小李飞刀》系列有百晓生,他《少年歌行》男主萧瑟的师父也叫百晓生,人家古龙的百晓生有《兵器谱》给高手排名,他《少年歌行》也有冠绝榜、良玉榜、百兵榜这些。 而且角色的年龄在他的书里也是个谜,同样的角色在他的《少年歌行》和《少年白马醉春风》里年龄还有出入。 再说其他离谱的地方,《少白马醉春风》主角之一的叶鼎之在《少年歌行》书里时而叫作叶鼎之,时而叫作叶鼎天,作者自己考虑好角色该叫啥了没? 情节甚至还要迎合一些无脑粉,唐莲在《少年歌行》因为守护心中的道义,与暗河杀手同归于尽,情节上很多铺垫和伏笔都暗示了他的死亡结局,包括角色“下线”章节名都叫《莲落星陨》,结果到了整个书的最终章节他又“复活”了,真的非常无厘头,大败笔,并且据传作者周木楠准备在《少年歌行》系列的后续作品中将众多读者“意难平”但死得不能再死的赵玉真一角复活,真的为了热度一点底线都不要了。披着传统武侠的外衣写一堆玄之又玄的仙侠。 所以说网上某音的网友要真对传统武侠类型的作品感兴趣能不能品点细糠,读读金、古、梁泰斗的武侠小说,那才是真正的江湖,真正的快意恩仇!
250509【科普】古生物界的“装甲战车”:揭秘史前犰狳的寄生虫攻防战 在厄瓜多尔圣埃琳娜半岛的古老地层中,科学家发现了一批距今约1.7万至1.4万年前的巨型犰狳化石。这些属于史前物种霍氏潘帕兽(Holmesina occidentalis)的化石,不仅保存了完整的骨板“盔甲”,还意外记录了远古寄生虫和食腐动物与它们的“攻防战”痕迹。这些发现,如同一部跨越万年的生态纪录片,揭示了史前巨兽的生存秘密。 “装甲巨兽”的生存密码 霍氏潘帕兽是一种体型庞大的有甲哺乳动物,属于潘帕兽科,与现代犰狳是远亲。它们的身体被数百块骨板覆盖,形成坚硬的“装甲车”式防护。这些骨板分为胸甲、腰甲和可活动的连接带,既能抵御天敌,又能在灌木丛中灵活移动。然而,看似无懈可击的盔甲,却成了寄生虫和微生物的“战场”。骨板上的“虫洞之谜” 科学家在1392块骨板中,发现了59块带有生物侵蚀痕迹。这些痕迹分为两类:生前寄生虫的“挖洞”与死后食腐动物的“破坏”。 1. 寄生虫的“秘密工程” - 跳蚤的“地下巢穴”:骨板表面布满直径2-8毫米的半球形凹坑(学名:Karethraichnus lakkos)。现代研究表明,某些跳蚤(如穿皮潜蚤)会钻入犰狳表皮下的骨板,分泌溶骨酶形成“育婴室”。这些凹坑边缘光滑,说明宿主曾试图修复损伤,但未能彻底清除寄生虫。 - 蜱虫的“腐蚀战术”:更深的圆柱形凹坑(K. kulindros)可能是蜱虫唾液中的溶骨成分所致。这些凹坑最深可达5毫米,甚至穿透骨板外层,暴露出内部的松质骨结构。2. 微生物的“化学战” 部分骨板表面出现不规则腐蚀斑块,可能是双翅目幼虫(如苍蝇)的消化液腐蚀,或是细菌感染后引发的骨质溶解。这些痕迹如同“锈迹”,暗示宿主生前可能因免疫力下降而患病。食腐者的“最后晚餐” 霍氏潘帕兽死亡后,它们的“盔甲”成了食腐动物的目标: - 鲨鱼与猛兽的牙印:骨板上留有U型或V型划痕(学名:Linichnus bromleyi),最深达3毫米。这些划痕与鲨鱼牙齿或剑齿虎等掠食者的犬齿形态吻合,但未造成致命伤,推测是尸体被拖拽啃食的痕迹。 - 甲虫幼虫的“隧道工程”:蜿蜒的浅沟槽可能是皮蠹甲虫幼虫的杰作。这些幼虫以腐肉为食,偶尔会啃食骨板表面,留下宽约3毫米的“迷宫通道”。 有趣的是,非躯干骨板(如头盾、尾部骨板)几乎无损伤。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区域更容易被宿主舔舐清洁,而躯干骨板因位置隐蔽,成了寄生虫的“安全区”。古生态的“时间胶囊” 这些痕迹不仅是寄生虫与宿主的“战斗记录”,更是古气候的见证: - 低感染率之谜:仅4%的骨板留有寄生虫痕迹,远低于现代犰狳的感染率。这可能说明霍氏潘帕兽种群健康,或当地环境不适合寄生虫大规模繁殖。 - “避难所”假说:化石发现于滨海河湖沉积层,暗示圣埃琳娜半岛在末次冰期曾是动物的气候避难所。快速埋藏的环境保护了骨骼,但也可能掩盖了更多生态细节。 现代启示录 研究古寄生虫不仅为了还原历史,更为理解现代生态提供线索。例如,跳蚤与宿主的“军备竞赛”持续了数百万年,而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寄生虫传播,仍是当今生态学的核心问题。霍氏潘帕兽的骨板,如同一本未写完的进化日记,提醒我们:生命的历史,永远是一场攻防交织的生存游戏。 参考资料:Zonneveld, J.-P. (2025). Journal of South American Earth Sciences 156, 105458.
古生物界的“装甲战车”:揭秘史前犰狳的寄生虫攻防战 在厄瓜多尔圣埃琳娜半岛的古老地层中,科学家发现了一批距今约1.7万至1.4万年前的巨型犰狳化石。这些属于史前物种霍氏潘帕兽(Holmesina occidentalis)的化石,不仅保存了完整的骨板“盔甲”,还意外记录了远古寄生虫和食腐动物与它们的“攻防战”痕迹。这些发现,如同一部跨越万年的生态纪录片,揭示了史前巨兽的生存秘密。 “装甲巨兽”的生存密码 霍氏潘帕兽是一种体型庞大的有甲哺乳动物,属于潘帕兽科,与现代犰狳是远亲。它们的身体被数百块骨板覆盖,形成坚硬的“装甲车”式防护。这些骨板分为胸甲、腰甲和可活动的连接带,既能抵御天敌,又能在灌木丛中灵活移动。然而,看似无懈可击的盔甲,却成了寄生虫和微生物的“战场”。骨板上的“虫洞之谜” 科学家在1392块骨板中,发现了59块带有生物侵蚀痕迹。这些痕迹分为两类:生前寄生虫的“挖洞”与死后食腐动物的“破坏”。 1. 寄生虫的“秘密工程” - 跳蚤的“地下巢穴”:骨板表面布满直径2-8毫米的半球形凹坑(学名:Karethraichnus lakkos)。现代研究表明,某些跳蚤(如穿皮潜蚤)会钻入犰狳表皮下的骨板,分泌溶骨酶形成“育婴室”。这些凹坑边缘光滑,说明宿主曾试图修复损伤,但未能彻底清除寄生虫。 - 蜱虫的“腐蚀战术”:更深的圆柱形凹坑(K. kulindros)可能是蜱虫唾液中的溶骨成分所致。这些凹坑最深可达5毫米,甚至穿透骨板外层,暴露出内部的松质骨结构。2. 微生物的“化学战” 部分骨板表面出现不规则腐蚀斑块,可能是双翅目幼虫(如苍蝇)的消化液腐蚀,或是细菌感染后引发的骨质溶解。这些痕迹如同“锈迹”,暗示宿主生前可能因免疫力下降而患病。食腐者的“最后晚餐” 霍氏潘帕兽死亡后,它们的“盔甲”成了食腐动物的目标: - 鲨鱼与猛兽的牙印:骨板上留有U型或V型划痕(学名:Linichnus bromleyi),最深达3毫米。这些划痕与鲨鱼牙齿或剑齿虎等掠食者的犬齿形态吻合,但未造成致命伤,推测是尸体被拖拽啃食的痕迹。 - 甲虫幼虫的“隧道工程”:蜿蜒的浅沟槽可能是皮蠹甲虫幼虫的杰作。这些幼虫以腐肉为食,偶尔会啃食骨板表面,留下宽约3毫米的“迷宫通道”。 有趣的是,非躯干骨板(如头盾、尾部骨板)几乎无损伤。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区域更容易被宿主舔舐清洁,而躯干骨板因位置隐蔽,成了寄生虫的“安全区”。古生态的“时间胶囊” 这些痕迹不仅是寄生虫与宿主的“战斗记录”,更是古气候的见证: - 低感染率之谜:仅4%的骨板留有寄生虫痕迹,远低于现代犰狳的感染率。这可能说明霍氏潘帕兽种群健康,或当地环境不适合寄生虫大规模繁殖。 - “避难所”假说:化石发现于滨海河湖沉积层,暗示圣埃琳娜半岛在末次冰期曾是动物的气候避难所。快速埋藏的环境保护了骨骼,但也可能掩盖了更多生态细节。 现代启示录 研究古寄生虫不仅为了还原历史,更为理解现代生态提供线索。例如,跳蚤与宿主的“军备竞赛”持续了数百万年,而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寄生虫传播,仍是当今生态学的核心问题。霍氏潘帕兽的骨板,如同一本未写完的进化日记,提醒我们:生命的历史,永远是一场攻防交织的生存游戏。 参考资料:Zonneveld, J.-P. (2025). Journal of South American Earth Sciences 156, 105458.
古生物界的“装甲战车”:揭秘史前犰狳的寄生虫攻防战 在厄瓜多尔圣埃琳娜半岛的古老地层中,科学家发现了一批距今约1.7万至1.4万年前的巨型犰狳化石。这些属于史前物种霍氏潘帕兽(Holmesina occidentalis)的化石,不仅保存了完整的骨板“盔甲”,还意外记录了远古寄生虫和食腐动物与它们的“攻防战”痕迹。这些发现,如同一部跨越万年的生态纪录片,揭示了史前巨兽的生存秘密。 “装甲巨兽”的生存密码 霍氏潘帕兽是一种体型庞大的有甲哺乳动物,属于潘帕兽科,与现代犰狳是远亲。它们的身体被数百块骨板覆盖,形成坚硬的“装甲车”式防护。这些骨板分为胸甲、腰甲和可活动的连接带,既能抵御天敌,又能在灌木丛中灵活移动。然而,看似无懈可击的盔甲,却成了寄生虫和微生物的“战场”。骨板上的“虫洞之谜” 科学家在1392块骨板中,发现了59块带有生物侵蚀痕迹。这些痕迹分为两类:生前寄生虫的“挖洞”与死后食腐动物的“破坏”。 1. 寄生虫的“秘密工程” - 跳蚤的“地下巢穴”:骨板表面布满直径2-8毫米的半球形凹坑(学名:Karethraichnus lakkos)。现代研究表明,某些跳蚤(如穿皮潜蚤)会钻入犰狳表皮下的骨板,分泌溶骨酶形成“育婴室”。这些凹坑边缘光滑,说明宿主曾试图修复损伤,但未能彻底清除寄生虫。 - 蜱虫的“腐蚀战术”:更深的圆柱形凹坑(K. kulindros)可能是蜱虫唾液中的溶骨成分所致。这些凹坑最深可达5毫米,甚至穿透骨板外层,暴露出内部的松质骨结构。2. 微生物的“化学战” 部分骨板表面出现不规则腐蚀斑块,可能是双翅目幼虫(如苍蝇)的消化液腐蚀,或是细菌感染后引发的骨质溶解。这些痕迹如同“锈迹”,暗示宿主生前可能因免疫力下降而患病。食腐者的“最后晚餐” 霍氏潘帕兽死亡后,它们的“盔甲”成了食腐动物的目标: - 鲨鱼与猛兽的牙印:骨板上留有U型或V型划痕(学名Linichnus bromleyi),最深达3毫米。这些划痕与鲨鱼牙齿或剑齿虎等掠食者的犬齿形态吻合,但未造成致命伤,推测是尸体被拖拽啃食的痕迹。 - 甲虫幼虫的“隧道工程”:蜿蜒的浅沟槽可能是皮蠹甲虫幼虫的杰作。这些幼虫以腐肉为食,偶尔会啃食骨板表面,留下宽约3毫米的“迷宫通道”。有趣的是,非躯干骨板(如头盾、尾部骨板)几乎无损伤。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区域更容易被宿主舔舐清洁,而躯干骨板因位置隐蔽,成了寄生虫的“安全区”。 古生态的“时间胶囊” 这些痕迹不仅是寄生虫与宿主的“战斗记录”,更是古气候的见证: - 低感染率之谜:仅4%的骨板留有寄生虫痕迹,远低于现代犰狳的感染率。这可能说明霍氏潘帕兽种群健康,或当地环境不适合寄生虫大规模繁殖。 - “避难所”假说:化石发现于滨海河湖沉积层,暗示圣埃琳娜半岛在末次冰期曾是动物的气候避难所。快速埋藏的环境保护了骨骼,但也可能掩盖了更多生态细节。 现代启示录 研究古寄生虫不仅为了还原历史,更为理解现代生态提供线索。例如,跳蚤与宿主的“军备竞赛”持续了数百万年,而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寄生虫传播,仍是当今生态学的核心问题。霍氏潘帕兽的骨板,如同一本未写完的进化日记,提醒我们:生命的历史,永远是一场攻防交织的生存游戏。 参考资料:Zonneveld, J.-P. (2025). Journal of South American Earth Sciences 156, 105458.
关于Majungasaurus 玛君龙(学名:Majungasaurus crenatissimus)是一种发现于马达加斯加的中大型阿贝力龙类恐龙,生存于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期(约7000万至6600万年前),是该地区的顶级掠食者。以下从多个角度对其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一、分类与命名 玛君龙属于兽脚亚目阿贝力龙科,其属名源自化石发现地马达加斯加的马哈赞加省(旧称“马任加”)与希腊语“sauros”(蜥蜴),种名“crenatissimus”则描述其牙齿边缘密集的锯齿结构。早期因颅顶化石被误认为肿头龙类,曾用异名“玛君颅龙”(Majungatholus),后经完整头骨发现更正为阿贝力龙类。二、形态特征 1. 体型 成年个体体长约6-8米,体重约1-1.8吨,是马达加斯加岛最大的兽脚类恐龙。部分破碎化石显示可能存在10-11米的个体,但因证据不足存疑。 2. 头骨与冠饰 - 头骨短而宽,鼻骨显著增厚并融合,额骨顶部具半球形角状突,内部中空气腔化,可能用于展示而非战斗。- 上颌骨与齿骨各有17个齿槽,牙齿呈低齿冠且前侧弯曲,适合切割而非穿刺,边缘锯齿间具“血槽”(锯齿间裂隙)。 (下图为作者自藏玛君龙牙化石,小黄🐠同名号可出)3. 前肢与后肢 - 前肢极短且四指退化,类似其他阿贝力龙科成员(如食肉牛龙),肱骨弯曲短小,功能有限。 - 后肢粗壮,胫骨短而结实,重心低,推测其速度较慢但力量强,适合伏击大型猎物。 三、食性与捕猎策略 1. 猎物选择 作为顶级掠食者,玛君龙主要捕食当地蜥脚类恐龙(如拉佩托龙),其牙齿咬痕在蜥脚类化石上被发现。2. 独特的捕猎方式 - 短而宽的头部可承受扭转力,结合强化的颈椎和骨化肌腱,推测其采用类似猫科动物的“咬住不放”策略,通过持续撕咬制服猎物。 - 牙齿替换速度极快(每隔数月更换一次),远超其他兽脚类,可能与频繁啃食骨头有关。 四、同类相食行为 玛君龙是少数确认为同类相食的恐龙之一。其骨骼化石上发现与自身齿痕匹配的咬痕,推测可能因争夺资源或食腐所致,类似现代科莫多龙的行为。 五、呼吸系统与生理结构 - 颈椎和背椎具气腔化构造,类似现代鸟类的气囊系统,可能支持高效的双向呼吸机制,增强运动耐力。- 脑部结构研究表明其嗅觉发达,但视觉和听觉可能较弱,依赖近距离伏击。 六、发现与古生态学 1. 发现历史 首具化石于1896年在马达加斯加西北部贝齐布卡河岸出土,后续在梅法拉诺组地层发现多件完整标本,使其成为南半球研究最详尽的恐龙之一。2. 生态环境 晚白垩世的马达加斯加为孤立岛屿,气候半干旱且季节分明,玛君龙栖息于河流沿岸的泛滥平原,与蜥脚类、鳄类及小型兽脚类恶龙共存。 七、系统发育与争议 玛君龙属阿贝力龙亚科,与南美洲的食肉牛龙亲缘较远,而与印度、非洲的类群更近。其分类曾引发争议,部分学者主张将其归入独立分支。
古生物小百科——蛇年话蛇(一) Palaeophis(中文名:古杯蛇或古蛇)是一类已灭绝的古代海蛇,生活于距今约6000万至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它们是蛇类演化历史中的重要成员,代表了早期蛇类向海洋环境适应的一个关键阶段。与现代海蛇不同,Palaeophis的体型更大,生态角色也更加多样化。 Palaeophis的基本特征 1. 体型与形态: - Palaeophis的体型差异较大,不同种类的体长从1米到超过9米不等。 - 它们的身体细长,适应于水生生活,但可能仍保留了一些陆生蛇类的特征。 - 脊椎骨结构显示出对水生环境的适应,例如骨骼更加厚重,可能有助于在海洋中保持稳定性。 2. 生态习性: - Palaeophis被认为是半水生或完全水生的蛇类,生活在沿海浅海、河口或泻湖等环境中。 - 它们可能以鱼类、小型海洋爬行动物或其他水生生物为食。 化石发现与分布 - Palaeophis的化石主要发现于北非(如摩洛哥)、欧洲(如英国、法国)和北美洲(如美国)的始新世地层中。- 这些化石包括脊椎骨、肋骨和部分头骨,为科学家研究其形态和生态提供了重要依据。 Palaeophis的科学意义 1. 蛇类演化的关键环节: - Palaeophis代表了蛇类从陆地向海洋环境过渡的重要阶段,帮助科学家理解蛇类的演化历史。 - 它们的化石记录了早期蛇类如何适应水生生活,例如身体结构的改变和生态角色的转变。 2. 古生态学的窗口: - Palaeophis的化石为研究始新世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线索,揭示了当时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关系。 与现代海蛇的对比 - 现代海蛇(如海蛇科Hydrophiidae)是完全适应海洋生活的蛇类,体型较小,具有扁平的尾巴和特殊的盐腺。 - 相比之下,Palaeophis的体型更大,可能保留了更多原始特征,例如部分陆生习性和较少的特化适应。 灭绝原因 - Palaeophis在始新世末期灭绝,可能与当时的气候变化(如全球变冷)和海洋生态系统的重组有关。- 它们的生态位可能被其他海洋爬行动物或更现代的海蛇所取代。 有趣的事实 - Palaeophis的某些种类(如Palaeophis colossaeus)体长可达9米,是已知最大的古代海蛇之一。- 它们的化石常与鲨鱼、鳄鱼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化石一起被发现,表明它们生活在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中。 Palaeophis是古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它们的化石不仅揭示了蛇类的演化历史,还为我们理解始新世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窗口。尽管它们早已灭绝,但其独特的形态和生态角色仍然吸引着科学家和古生物爱好者的关注。 ps:图六~图八为本人手动清修的一枚古杯蛇椎骨化石。
沧龙小百科——似长吻鳄龙 似长吻鳄龙于2020年被定为新物种。 根据资料显示,科学家们在晚白垩纪马斯特里赫特期的摩洛哥第三层组(Couche III Formation)地层发现了一个原本被认为是板踝龙属的个体,但研究发现其牙齿与板踝龙属存在差异,于是在2020年将其定为全新的物种,并命名为似长吻鳄龙(Gavialimimus almaghribensis)。 似长吻鳄龙的牙齿特征如下: - 数量与排列:上颌骨上有 12 个齿槽,齿骨有至少 10 个齿槽。 - 形态:牙齿边缘有许多凹槽,没有锯齿。齿间距较宽,前颌骨和上颌骨前部的牙齿长而明显下弯,上颌骨后部的牙齿更短、更粗且下弯程度较低,这种异齿形使得后牙可以互锁,不留牙间窝。牙齿整体形状更适合穿刺,而非切割或破碎。 这些牙齿特征的描述来源于对似长吻鳄龙化石的研究分析。其牙齿的数量、排列方式、形态以及不同部位牙齿的差异,都反映了该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捕食小型鱼类等食物来源而形成的独特特征。例如,较宽的齿间距和可互锁的后牙,有助于在捕食过程中更好地固定猎物;牙齿边缘的凹槽可能与捕食方式或猎物类型有关;而前部和后部牙齿的不同形态,也体现了在捕食行为中不同部位牙齿所承担的功能有所不同。 似长吻鳄龙生存于晚白垩纪马斯特里赫特期的摩洛哥的海洋环境中,可能是浅海区域,并且可能活到了 KT 灭绝事件。 根据资料可知,似长吻鳄龙的化石发现于晚白垩纪马斯特里赫特期的摩洛哥第三层组(Couche III Formation)地层,该地层为海洋环境。并且文中提到它是以小型鱼类为食的浅海捕食者,这也进一步表明其生存环境为浅海。同时提到它可能活到了 KT 灭绝事件,说明在该时期它一直生活在这种环境中。 似长吻鳄龙主要的捕食对象是小型鱼类。 资料显示似长吻鳄龙是一种以小型鱼类为食的浅海捕食者,其独特的牙齿特征,如较宽的齿间距、可互锁的后牙以及适合穿刺的牙齿形状等,都适应了捕食小型鱼类的需求。这些特征使得它们能够在浅海环境中更有效地捕捉和固定小型鱼类作为食物来源。 (下图一为本人收藏的带牙根似长吻鳄龙牙,仅供展示;图二为定种论文的似长吻鳄龙复原图)
似长吻鳄龙于2020年被定为新物种。 根据资料显示,科学家们在晚白垩纪马斯特里赫特期的摩洛哥第三层组(Couche III Formation)地层发现了一个原本被认为是板踝龙属的个体,但研究发现其牙齿与板踝龙属存在差异,于是在2020年将其定为全新的物种,并命名为似长吻鳄龙(Gavialimimus almaghribensis)。 似长吻鳄龙的牙齿特征如下: - 数量与排列:上颌骨上有 12 个齿槽,齿骨有至少 10 个齿槽。 - 形态:牙齿边缘有许多凹槽,没有锯齿。齿间距较宽,前颌骨和上颌骨前部的牙齿长而明显下弯,上颌骨后部的牙齿更短、更粗且下弯程度较低,这种异齿形使得后牙可以互锁,不留牙间窝。牙齿整体形状更适合穿刺,而非切割或破碎。 这些牙齿特征的描述来源于对似长吻鳄龙化石的研究分析。其牙齿的数量、排列方式、形态以及不同部位牙齿的差异,都反映了该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捕食小型鱼类等食物来源而形成的独特特征。例如,较宽的齿间距和可互锁的后牙,有助于在捕食过程中更好地固定猎物;牙齿边缘的凹槽可能与捕食方式或猎物类型有关;而前部和后部牙齿的不同形态,也体现了在捕食行为中不同部位牙齿所承担的功能有所不同。 似长吻鳄龙生存于晚白垩纪马斯特里赫特期的摩洛哥的海洋环境中,可能是浅海区域,并且可能活到了 KT 灭绝事件。 根据资料可知,似长吻鳄龙的化石发现于晚白垩纪马斯特里赫特期的摩洛哥第三层组(Couche III Formation)地层,该地层为海洋环境。并且文中提到它是以小型鱼类为食的浅海捕食者,这也进一步表明其生存环境为浅海。同时提到它可能活到了 KT 灭绝事件,说明在该时期它一直生活在这种环境中。 似长吻鳄龙主要的捕食对象是小型鱼类。 资料显示似长吻鳄龙是一种以小型鱼类为食的浅海捕食者,其独特的牙齿特征,如较宽的齿间距、可互锁的后牙以及适合穿刺的牙齿形状等,都适应了捕食小型鱼类的需求。这些特征使得它们能够在浅海环境中更有效地捕捉和固定小型鱼类作为食物来源。 (下图一为本人收藏的带牙根似长吻鳄龙牙,仅供展示;图二为定种论文的似长吻鳄龙复原图)
250111【科普】恐龙小百科——棘龙 出下图一枚精品棘龙牙化石(配亚克力收藏盒)。 棘龙是一种大型兽脚类恐龙,拥有着比肩霸王龙和南方巨兽龙的体长。棘龙属下目前仅有一有效种,即埃及棘龙,由德国古生物学家斯特罗默于1915年命名。由于长相奇特,加上体型巨大,棘龙受到的关注不少于霸王龙。可惜的是,棘龙的正型标本在二战时期被炸毁。长期以来,古生物学家对于棘龙的认知都只停留在正型标本的照片和少数的化石碎片上。随着近几年化石证据的逐渐增多,棘龙真实的形象才浮出水面。近几年的新化石标本以及定量研究显示,棘龙的身体结构高度特化,是一种水性很好的恐龙。这些研究不仅使科学家弄清了棘龙的身世,同时使人们认识到,在中生代时期,恐龙不止是陆地上的霸主,在水中也有它们的一席之地。棘龙的标本大多数都非常破碎。正型标本:BSP 1912 VIII 19发现于巴哈利亚组由德国古生物学家斯特罗默在1915年描述。这件标本的大部分骨块保存的都不完整,包括左右两侧的齿骨,一截70多厘米的夹板骨,左侧上颌骨的一部分碎片,20颗牙齿,2节颈椎,7节背椎,3节荐椎,1节尾椎,4节背椎肋骨,腹膜肋,以及9节神经棘,其中最高的达到了1.65米。这件标本在1944年盟军轰炸慕尼黑的时候被炸毁,与其一同被炸毁的还有鲨齿龙的正型标本。
恐龙小百科——棘龙 出下图一枚精品棘龙牙化石(配亚克力收藏盒)。 棘龙是一种大型兽脚类恐龙,拥有着比肩霸王龙和南方巨兽龙的体长。棘龙属下目前仅有一有效种,即埃及棘龙,由德国古生物学家斯特罗默于1915年命名。由于长相奇特,加上体型巨大,棘龙受到的关注不少于霸王龙。可惜的是,棘龙的正型标本在二战时期被炸毁。长期以来,古生物学家对于棘龙的认知都只停留在正型标本的照片和少数的化石碎片上。随着近几年化石证据的逐渐增多,棘龙真实的形象才浮出水面。近几年的新化石标本以及定量研究显示,棘龙的身体结构高度特化,是一种水性很好的恐龙。这些研究不仅使科学家弄清了棘龙的身世,同时使人们认识到,在中生代时期,恐龙不止是陆地上的霸主,在水中也有它们的一席之地。棘龙的标本大多数都非常破碎。正型标本:BSP 1912 VIII 19发现于巴哈利亚组由德国古生物学家斯特罗默在1915年描述。这件标本的大部分骨块保存的都不完整,包括左右两侧的齿骨,一截70多厘米的夹板骨,左侧上颌骨的一部分碎片,20颗牙齿,2节颈椎,7节背椎,3节荐椎,1节尾椎,4节背椎肋骨,腹膜肋,以及9节神经棘,其中最高的达到了1.65米。这件标本在1944年盟军轰炸慕尼黑的时候被炸毁,与其一同被炸毁的还有鲨齿龙的正型标本。
出下图一贵州龙,板长18×14(cm),龙长11cm,无酸无断,自己喷砂修复的,罕见的白骨,有意者私。贵州龙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爬行动物(不属于恐龙),两栖于滨海环境。属蜥鳍类。生于中生代三叠纪中期,距今已有2.43~2.31亿年。贵州龙化石,是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贵州省发现的,故名贵州龙。其特点是颈长探出,头近三角形,眼眶大而圆,四肢细长,前肢比后肢稍粗,爪短,体型酷似现代爬行类的蜥。其体长10-30cm,最长可至1.55m,体虽小却是龙族的祖先。 在一些贵州龙化石中,可以在腹部发现许多小贵州龙的骨,这些胎儿都分布在化石体内腰部两侧,而其中一件标本可以发现其部小贵州龙的骨排列方向都是头在外、尾向内的方位,这也是贵州龙卵胎生的证据。 距今2.1亿年前中三叠纪,现在的贵州兴义一带还是一片泽国,这里生息着一种小型幻龙--贵州龙。小脑袋、长脖子,身体宽扁,很像后来出现的蛇颈龙。它四肢仍保留趾爪,能像鳄鱼一样匍匐前行。它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里,宽大的脚掌及细长的尾巴很适于在水中游泳。与其他幻龙一样,贵州龙也喜欢吃鱼及小型水生动物。 贵州龙目前命名了两种,分别是模式种胡氏贵州龙以及远安贵州龙。胡氏贵州龙是我国最早发现、最早研究、最早定名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由我国古生物学家胡承志于1957年在贵州省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发现,后经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首任所长杨钟健先生研究并命名。 (下图为个人收集的贵州龙化石,图三为一只超小体型贵州龙宝宝)
250103【科普】恐龙小百科(2025特辑) 贵州龙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爬行动物(不属于恐龙),两栖于滨海环境。属蜥鳍类。生于中生代三叠纪中期,距今已有2.43~2.31亿年。贵州龙化石,是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贵州省发现的,故名贵州龙。其特点是颈长探出,头近三角形,眼眶大而圆,四肢细长,前肢比后肢稍粗,爪短,体型酷似现代爬行类的蜥。其体长10-30cm,最长可至1.55m,体虽小却是龙族的祖先。 在一些贵州龙化石中,可以在腹部发现许多小贵州龙的骨,这些胎儿都分布在化石体内腰部两侧,而其中一件标本可以发现其部小贵州龙的骨排列方向都是头在外、尾向内的方位,这也是贵州龙卵胎生的证据。 距今2.1亿年前中三叠纪,现在的贵州兴义一带还是一片泽国,这里生息着一种小型幻龙--贵州龙。小脑袋、长脖子,身体宽扁,很像后来出现的蛇颈龙。它四肢仍保留趾爪,能像鳄鱼一样匍匐前行。它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里,宽大的脚掌及细长的尾巴很适于在水中游泳。与其他幻龙一样,贵州龙也喜欢吃鱼及小型水生动物。 贵州龙目前命名了两种,分别是模式种胡氏贵州龙以及远安贵州龙。胡氏贵州龙是我国最早发现、最早研究、最早定名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由我国古生物学家胡承志于1957年在贵州省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发现,后经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首任所长杨钟健先生研究并命名。 (下图为个人收集的贵州龙化石,图三为一只超小体型贵州龙宝宝)
恐龙小百科(2025特辑) 贵州龙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爬行动物(不属于恐龙),两栖于滨海环境。属蜥鳍类。生于中生代三叠纪中期,距今已有2.43~2.31亿年。贵州龙化石,是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贵州省发现的,故名贵州龙。其特点是颈长探出,头近三角形,眼眶大而圆,四肢细长,前肢比后肢稍粗,爪短,体型酷似现代爬行类的蜥。其体长10-30cm,最长可至1.55m,体虽小却是龙族的祖先。 在一些贵州龙化石中,可以在腹部发现许多小贵州龙的骨,这些胎儿都分布在化石体内腰部两侧,而其中一件标本可以发现其部小贵州龙的骨排列方向都是头在外、尾向内的方位,这也是贵州龙卵胎生的证据。 距今2.1亿年前中三叠纪,现在的贵州兴义一带还是一片泽国,这里生息着一种小型幻龙--贵州龙。小脑袋、长脖子,身体宽扁,很像后来出现的蛇颈龙。它四肢仍保留趾爪,能像鳄鱼一样匍匐前行。它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里,宽大的脚掌及细长的尾巴很适于在水中游泳。与其他幻龙一样,贵州龙也喜欢吃鱼及小型水生动物。 贵州龙目前命名了两种,分别是模式种胡氏贵州龙以及远安贵州龙。胡氏贵州龙是我国最早发现、最早研究、最早定名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由我国古生物学家胡承志于1957年在贵州省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发现,后经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首任所长杨钟健先生研究并命名。 (下图为个人收集的贵州龙化石,图三为一只超小体型贵州龙宝宝)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