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有茶香 田园有茶香
关注数: 6 粉丝数: 92 发帖数: 978 关注贴吧数: 8
争工作分房子升学升迁都抓阄 抓阄为何这么流行? (文 转自新浪新闻)2011年47岁的刘明芹,一直没工作。几个月前,她和120多个家境困难的老乡一起报名参与了贵阳市盘县新民乡“公益性岗位”的竞争,最终通过抓阄,“撞大运”般成为上岗的22名幸运者之一。他们从事环卫、保安等工作,每月能获得830元的收入。对刘明芹们来说,“抓来”的工作只有1—2年的合同期,时限到后或许还需要再次抓阄。   现如今,抓阄似乎成为一种“时髦”:贵州有抓阄争工作,四川有抓阄分房子,重庆有抓阄论升学,山东有抓阄定升迁……抓阄是一种利益分配的方式,工作、房子也好,升学、升迁也罢,都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引发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也就很自然。不过,人们还是不禁发问:抓阄为何如此“流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经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但我们尚未进入资源“富足”时代,因此有一些为社会成员所需同时又较有限的东西,就变得供不应求,成为稀缺资源。而工作、房子、重点学校、升迁机会都是人见人爱的“香饽饽”,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这些稀缺资源就成为一个难题。   许多地方采取抓阄方式来破解这一难题,从表面上看,抓阄确实是概率平等,是一种建立在机会均等基础上的社会公平,能够避免一些老百姓所认为的“潜规则”,规避权力和关系的运作,防范“人情社会”的一些弊端。因此,抓阄这一老法子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又重新焕发“青春”,大有“方兴未艾”之势。   然而,抓阄真能实现公平吗?我国现行的社会资源分配方式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大部分的医疗资源只供少部分人享用,公共财政投入在城乡之间失衡,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分配不均等。这些问题的产生跟人们的话语权力有很大关系,但抓阄就能消除其中的不利影响吗?看似公平的抓阄,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风险性——它在剔除暗箱操作的同时,也完全否定了个体的主观努力和实际表现,将决定权交给了运气。抓阄的出发点是保障公平,但在结果上,却又可能极大地破坏公平。   事实上,将社会资源的分配寄托在抓阄身上,反映了制度建设的滞后性。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需要一系列公正的制度安排,需要在制度框架下的利益博弈。只是制度建设“缺位”了,抓阄这样一种全凭运气的分配方式才显得“公平”,才可能避免相关利益方的争议。从这个意义上说,抓阄这样一种“懒政”,虽然减轻了管理者的负担,却让民众“很受伤”。 (文章链接:争工作分房子升学升迁都抓阄 抓阄为何这么流行?_新闻中心_新浪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s.sina.com.cn%2Fo%2F2011-07-19%2F134422839964.shtml&urlrefer=41548aea7df1519c286223012a61a5e7) 综上所述,再看我们身边“抓阄”这种做法还真不少。比如民间流行“周岁抓阄”、游戏“抓阄”、小学语文课文《抓阄》、孩子上学选专业等。个人行为也就罢了,如果用在工作中应慎之又慎!在此特别提醒:新学期即将开始希望家长在对待孩子学业、工作等方面要慎重;我们的教育部门在工作中更应慎重,避免采用此方法。(由文而感)
游“八不归山”记 透过网络追溯到2008年的第一天,百度曲阜贴吧发出了一个标题为“八不归山----霍志远的理想国”的帖子。记得当时这个帖子在贴吧里的发帖量很大,内容除了种树还有包山什么的内容,并且是爱山如命。好像是当年的猴王又回来了似的,在一座荒山上一个人胸怀大志的大声叫喊着所谓的理想。 时隔六年后的国庆假期自己为了讨一番清净决定闭门休息,偶然间上网浏览到一篇报道有关“八不归山”。于是当年印象当中的有志者的面目却渐渐清晰起来……一个当年27岁还是一个比较心浮气躁的年龄,以每年总计30元的承包价承包了500亩荒山。他在贴吧里这样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小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自己,渴望着这样的生活! 2002年的这一天,我就正式成了农民,成了这个自己喜欢,而很多人瞧不起的称谓中的一员. 让自己成为农民的,就是这一座山! 是"八不归"这个奇怪的名字深深吸引了我:没有人能说出为什么这山叫做八不归,只能粗浅的解释为距离周围的村庄都比较远.我也在网络仔细察过这个名称,最后我知道,这世界上的山,只有这么一座叫做"八不归". 虽然这山属于山东省曲阜市董庄乡大西庄,但是,距离西庄也有5,6里路. 见到八不归山,我就知道,自己的一生就将交给这山,这山是自己理想中的王国! 于是国庆假期临近结束时带着好奇和冲动,和孩子一起登上自行车前去看个究竟。果然是一个“世外桃源”!满山的果树挂满了果子,成群的家禽的叫声响彻山间,烂漫的山花争相开放,满山的绿色等。这一切早已把印象当中的荒山给打得没了踪影!好一个“理想王国”!简单的谈话中得知他这一路走来已有13年,当年的青年不知不觉中已步入中年……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