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对不出 只对不出
关注数: 6 粉丝数: 185 发帖数: 26,284 关注贴吧数: 10
对联的偏枯 偏枯,汉典注:1.偏瘫,半身不遂。 2.偏于一方面,照顾不均,失去平衡。 据《诗词之偏枯》:偏枯在中医领域里是指偏瘫和半身不遂。张介宾《类经·针刺类·刺诸风》云:“偏枯者,半身不随,风之类也。”在诗词学术领域,则是指没有完全对仗,多为半句对。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云:“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云:“非笔力纯粹,必有偏枯之病。”……偏枯病在唐诗中也是十分多见的。一般来说,偏枯病可分为两类:半句对仗和结构不同。 联律是在诗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联律即对联的格律,不仅仅是声律。声律只是对联格律的一部分。而马蹄韵更仅是声律的一部分。那些拿着马蹄韵就以为是对联格律的同好,只能说在逻辑上犯了两次以偏概全的错误。(这点其实余德泉在后期的著作中已经试图加以补充和修正,但无奈马蹄韵造成的影响已经太大了,此是别话,按下不提。) 由于律诗中间两句要求对仗,犯偏枯的句子有了个名字叫偏枯对。据百科:偏枯对意思是指律诗对句字面相对而实际有偏失。“燕王买骏骨,渭老得熊罴。”“浪传乌鹊喜,深负鶺鴒诗。”前一联是以一物对二物,后一联是以二物对一物,故称偏枯对。详宋·孙奕 《履斋示儿编·诗说·偏枯对》。 如果把对仗句单拿出来作为对联的前身,则由此可见,偏枯在对联中的要求又比律诗更进了一步。最工的对联是精确到字这一级别的。像一物对两物(词语级别)的瑕疵都被视作偏枯了,更不要说半句对仗和结构不同(短语以上级别),那在对联中被判为失对(特殊手法如无情除外)。 据《对联九忌》:物意失对是指偏枯。何谓偏枯? 指对联中的两物对一物,或以一意对两意,或种事物对属事物,显得不工整。如“燕王买骏骨,渭老得熊罴。”(杜甫)“骏骨”为一物,“熊罴”为两物。“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 “橘柚”为两物,“梧桐”为一物。“往昔悲唱阳关曲。今日欢歌西部篇”“阳关”是属类,“西部”是种类,“西部”包括“阳关”,故是偏枯,也视为合掌。 综上,通常意义上的偏枯至少包含四病。由轻到重如下: 一物对两物(或两物对一物)——字、词语级 属种类混对(兼犯合掌)——词语级 结构不同(轻度失对)——短语级 半句对仗(严重失对)——短语、短句级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