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0QAESC🐾 -
关注数: 6 粉丝数: 35 发帖数: 2,549 关注贴吧数: 3
三重门4 林雨翔也是眼红者之一。初一他去考文学社,临时忘了《父与子》是谁写的,惨遭淘汰。第二次交了两篇文章,走错一条路,揭露了大学生出国不归的现象,忘了唱颂歌,又被刷下。第三次学乖了,大唱颂歌,满以为入选在望,不料他平时颂歌唱得太少,关键时刻唱不过人家,没唱出新意,没唱出感情,再次落选。从此后对文学彻底失望。这次得以进了文学社,高兴得愁都省略掉了。 那天周五,下午有一段时间文学社活动。路上林雨翔对马德保说:"马老师,以前我们选写文章的人像选歌手,谁会唱谁上。" 马德保当了一个礼拜老师,渐渐有了点模样,心里夸学生妙喻盖世,口上替老师叫冤:"其实我们做老师的也很为难,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要积极向上,更主要是要健康成长。"言下之意,学生就是向日葵,眼前只可以是阳光,反之则是发育不佳。 "那最近有什么活动呢?" "噢,就是讲讲文学原理,创作技巧。文学嘛,多写写自然会好。" 雨翔怕自己没有闭门造车的本领,再试探:"那--不组织外出活动?" "这就是学校考虑的事了,我只负责教你们怎么写文章--怎么写得好。"马德保知道负责不一定能尽责,说着声音也虚。 雨翔了解了新社长是那种足不出户的人,对文学社的热情顿时减了大半。踱到文学社门口,马德保拍拍林雨翔的肩,说:"好好写,以后有比赛就让你参加,你要争口气。"里面人已坐满,这年代崇敬文学的人还是很多的。所以可见,文学已经老了,因为一样东西往往越老越有号召力;但又可以说文学很年轻,因为美女越年轻追求者就越多。然而无论文学年轻得发嫩或老得快死,它都不可能是中年的成熟。 马德保介绍过自己,说:"我带给大家一样见面礼。"学生都大吃一惊,历来只有学生给老师送东西的义务,绝没有老师给学生送东西的规矩。 马德保从讲台下搬出一叠书,说:"这是老师写的书,每个人一本,送给大家的。"然后一本一本发,诧异这两百本书生命力顽强,大肆送人了还能留下这么多。社员拿到书,全体拜读,静得吓人。马德保见大作有人欣赏,实在不忍心打断,沉默了几分钟,忽然看到坐在角落里一个男生一目十页,唰唰乱翻。平常马德保也是这么读书的,今天不同,角色有变化,所以心里说不出地难过。可书已送人,自己又干涉不了,好比做母亲的看见女儿在亲家受苦。马德保实在看不下去,口头暗示说:"有些同学读书的习惯十分不好,速度太快,这样就不能体会作者着笔的心思,读书要慢。" 这话把想要翻一页的人吓得不敢动手,只好直勾勾地看着最末几行发呆--其实不翻也不会影响,因为马德保的散文散得彻底,每篇都像是玻璃从高处跌下来粉碎后再扫扫拢造就的,怕是连詹克明所说的"整合专家"都拼不起来了。 雨翔悄声坐到那个翻书如飞的男生旁。两人素未谋面,男生就向他抱怨:"这是什么烂书,看都看不懂。" 林雨翔为认识一个新朋友,不顾暗地里对不起老朋友,点头说:"是啊。" "什么名字?"林雨翔问。 "罗--罗密欧的罗,天--"男生一时找不出有"天"的名人,把笔记本摊过去,笔一点自己的大名。 "罗--天诚,你的字很漂亮啊。" 罗天诚并不客气,说:"是啊,我称它为罗体字!"说着满意地盯着"裸体字",仿佛是在和字说话:"你叫林雨翔是吧,我听说过你的名字。"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