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亚花楸º
资水阳畔的阿禅
爷青回
关注数: 307
粉丝数: 76
发帖数: 6,478
关注贴吧数: 59
【TF天道】【原创】人间世by杜鹃唾虫 先为用这么大的名字致个歉。 二楼放文,预计5-6k小短文。 少年冢不二镇。
小动物图楼(*/ω\*)植物也有(◍ ´꒳` ◍) 美丽的小动物植物压力大冲动发帖,不长青缘更
皇后乐队传记电影美国上映了 期待一下我今天才看到
98斗牛,多一版是一版 终于传完了 音质很好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bilibili.com%2Fvideo%2Fav32683547%3Fshare_medium%3Dandroid%26share_source%3Dcopy_link%26bbid%3D14FE8F51-8553-4001-AD09-63F738D8223B14564infoc%26ts%3D1538199718297&urlrefer=eddb87ab6516d49bfc927b005256342f
听说我被绿了 原谅色的蝉
1937.12.13 一捧猩红的雨,一片怆裂的土。 失声的门廊和时间停驻的钟鼓。 你说句芒止步在1936, 我别无他法, 只能大江祝诅, 请求原野与山河的无声慰抚。 请给我最好的礼物: 流淌的衣香雪柳与别枝星宿, 疲懒的软语和梧桐蓇葖。 百转千回的涛声刺破日晷, 捎来远渡春秋的恸哭。 也还有, 有人给我们最好的祈福: 俾尔单厚,亦孔之固。 有人请我们再造风流, 于是我们手执破开诡论的光, 熏风解愠,尖芒辈出。 你的眼中见证过万物, 我的眼里氲有血雾, 不只是记住你照亮汗青的一斛珠。 还有尘埃和败雪, 不能遗忘的疮苦。 那么我要写肝作业去了,墙角害怕.jpg
【推文&剧透】《世界之灰》by dome 首先这是篇很严肃的欧风文。。。历史厚重向,欧风三神文之一。 推它是因为虽然欧风圈里名气很大,但毕竟欧风圈小众。我也不指望能把它推出去但是,我多少希望有新人能走进这个圈子。 就这样
留守城郭的信仰与奔流旷野的爱 ——《世界之灰》书评 无论从题材,叙事架构还是作者笔力,“矛盾”的表现力等等来看,《世界之灰》都是一篇无限接近西方名著的作品,大气恢宏。 它的结构是一个亮点。第一部,第二部顺叙现实,由第二部结局时维尔纳的“濒死”状态脑内放映走马灯的形式开始第三部的回忆,揭晓众多的悬而未解,最后接着第二部的现实发展开始第四部。 再说内容。十六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是场恶斗。 作者把故事背景选取在十六世纪前叶的德意志。亚瑟的原型,既是马丁路德,又不是。因为原文中除了亚瑟,确实还出现了马丁路德这个真实存在的人物。 “德国向教徒兜售赎罪券则是导致这场改革的最直接的原因。这些都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外在因素。它的内在因素则在于马丁·路德本人。他在早期的时候就已经立志要革新宗教。”(百度百科) 原文参照史料,把主角亚瑟塑造成了更加传奇的人物。亚瑟被写成了一个极具煽动力的游说者,而他的学生身份更轻易使他能够在年轻人鼓噪革新的大脑里点一把燎原之火。他曾公开挑衅教会,张贴革命述论,对应的历史事件是《九十五条论纲》的发布:“1517年10月31日,威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马丁·路德贴出一张布告,这就是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它标志着宗教改革的序幕。”(百度百科)此外,作者有意无意地突出描述了亚瑟敏感身份引起的小分支教派追杀,传奇性十足。 包括文中花了大篇幅表现的资产阶级崛起和平民积怨发展出的抗议活动,以及随着印刷术兴起,亚瑟的小册子开始呼啦呼啦飞散着给德意志人民回旋洗脑,对应史实:“虽然当时印刷术才使用不久,但仅仅两周以后,马丁·路德的战斗檄文《九十五条论纲》就已经传遍全德国,得到了德国贵族和人文主义者的大力赞同和支持;四周后各种译文传遍全西欧。”(百度百科) 维尔纳这个人,原型就不好找了,他是保守一方,在改革运动中扮演的角色在改革成功的大前提下显然不怎么会拿上台面来说(其实是我查不到)。 后续例子多不胜举。它遵循历史脉络,有据可引,直逼历史小说。作者这么有专业素养,却不能藉由这个耽美文学的载体吸引一批考据党来辩论对垒,我觉得有点辜负了这个选材。 这是这篇《世界之灰》的历史味。 而读者对它的文学味的评判同样不可搁置。 我把一些话或者段落摘录下来: 【我的灵魂很疲倦了—— 他跌坐在又冷又硬的地面上,把头枕在并紧的膝盖上。孤寂、悲痛和绝望如同带刺的藤蔓向他的全身蔓延上来。 在这个完全封闭的狭窄空间里,没有任何希望传递进来。但是他知道,窗外已经是生机盎然的夏日了。 假如他仍然拥有自由,就会漫步在长满青草的小径上,闻见忍冬花丛浓郁的香气,望见大片新鲜的、等待垦殖的沃土——和卡尔洛夫一起。他现在在哪里呢?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指给他发亮的星空,然而现在它不能引导任何人。他现在一定还在某个地方,向世人说着同样的话,还拥有极富魅力的声音和手势,以及容光焕发的微笑——然后,再有人为他和他指出的国度丧命。 田野和青草还有什么意义呢?星空和夏日还有什么意义呢?世界只能在熊熊大火中得到净化和更新。 世界的灰。世界的灰。组成它们的,不是别的,正是许许多多的生命,在冷酷的凝视下变得一文不值。谁也不记得他们的欢笑和忧愁。 然而新世界真的能够从旧世界的灰烬中诞生出来吗?还是废墟上除了虚无和混乱,别无它物呢? 他想起曾有那么一次,看见卡尔洛夫坐在空无一人的祭坛前面。这种景象是很罕见的,因为他鲜少自愿地踏进那里。他迟疑地接近他,在许多错落有致的阴影里屏息走过;在如同创世纪第一天那么静谧的气氛里,他沉默地仰望基督平静的面容。在自己悄悄地坐到他身边时也毫无反应。 “……现实难道不是一场痛苦的挣扎吗?”许久,他轻轻地说,声音飘缈轻忽,像是祈祷,“有那么多的人需要他,围着他,哀求说:‘主啊,我信你,救我吧’,他也会有疲倦和无力的时候吗?是的,我想是会的,否则他怎么会在独处时伏地流泪。不过在日子结束时,他背负的重担终于可以卸去,挣扎结束了,所以最后他在十字架上说‘成了’……” “你正在陷入一场妄想。”莱涅记得这样回答他。卡尔洛夫低下头深深地叹息,握住他的手。 “也许,我一直等待的从不是新天新地。甚至不是拯救。”他的目光重新变得灼灼,望着殉难者被刻意突出的钉痕和伤口,“而是像他那样壮丽的死亡。为此,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这代价就是我们,和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你眼中的需要肃清的世界。 我唯一的罪就是曾经相信你。】 这是经典的一段,我藉由它来说说始末。 这一段是维尔纳的挣扎。亚瑟看似迷惑,但他其实是在内心里笃定的——他只会对一个目标忠心,而不论执行途中是否出现了什么对可能发生的可怖后果的预测。维尔纳则一直以来处于一个微妙的平衡上,他不认可新教激进势头,也不赞成一味袭旧。 他本来处于微妙而坚定的中立位置,却在亚瑟过于激昂的进攻中下意识偏移重心,保护旧势力。他意识到亚瑟是一个能够挑起战火的人,他也直觉亚瑟还没有那么强大的能力、没有足够坚固的地位来主导改革运动的成败。这就是维尔纳窥见的——亚瑟煽动人们为他的理想国慷慨赴死。他在这一点上,倾向于在新与旧中寻求平衡。他盼望的可能是潜移默化的,类似于后世“光荣革命”的那种和平的,不流血的势力转移。 于是他势必站出来,站在旧教的城墙外反击以中和亚瑟的“反动”力量。 当然到后来,我们知道这两位年轻人都错了,他们成为了大时代的祭品。 这个世界是否走到了灰烬呢?原文的意思是,世界在烈焰过后的灰烬中涅槃了,亚瑟和维尔纳都是这一把柴火的燃料——而他们至多不过是冬青木与桃金娘的区别罢了。 我十分满意于作者的这个结局。它顺应了时代的涡流,并同时艰难地给两个主角开拓出一个重聚的可能。这个“枯木逢春”来得很妙。 所以两败俱伤不一定是件坏事儿。他们依然虔信,但不再冲动;他们依然祷告,但不再攻诘。他们其实也在千疮百孔的追捕与出逃时期后,在对方的眼中,在自由的开着忍冬花的沃土上获得新生。 另,这是其他一些句子,与书评无关,仍有放上来的必要: 善意这个词太容易被滥用了。这个世界,围捕和绝罚都是出于善意,争吵攻歼都是出于善意,葬送弟兄也是出于善意。 ——Dome 《世界之灰》 世人对他们掩面而过,而他们被迫在世人面前缄默。 ——Dome 《世界之灰》 在深色的广袤苍穹中,低垂着无数闪烁的星星,摇摇欲坠。各种星体在有序地、交错地做着规律的旋转。一时间谁都不说话,因为有更多的声音汇集到他们的耳朵里,那就像一支教堂的合唱队,在指挥下发出和谐悦耳的美妙天籁。这的确是一幅瑰丽奇妙的图景。他看了看卡尔洛夫,星光勾勒出他坚毅而专注无暇的侧脸。 他的眼中见证过万物。 ——Dome 《世界之灰》 另外,就“信仰冲突”这一矛盾来说,《世界之灰》的主角关系与HP里的格邓非常类似。如果愿意看同人文,这对的文大多是很有嚼头的。首推《格林德沃与邓布利多通信集》和《Insidious Intents》三部曲。
[文评]快乐,歌声与希望。 拜谢度度,度度我爱你。文评是<蝴蝶的叫喊>的。 好久以前看到过一个神奇的剧透贴,现在找不到了呀。希望收藏过那帖子的姑娘们帮忙给个链接,方便没看过这文的孩子们联系理解下,mua。虽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发到这样一个发帖必沉的大吧里。随缘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