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莫
slmxe
~o(♪~ヽ(•̀㉨•́)ゝ✧)oH
关注数: 54
粉丝数: 36
发帖数: 1,082
关注贴吧数: 65
找能一起玩球锻炼的组织 找能一起玩球锻炼的组织
转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班杜拉社会模仿实验之二 波波玩偶实验波波玩偶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于1961年进行的关于攻击性暴力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实验.他在1963年和1965年又对此专题继续进行深入研究.波波玩偶是与儿童体形接近的一种充气玩具.波波玩偶实验对于班杜拉研究观察学习,创建其社会学习理论起了关键作用.在该实验中,班杜拉选用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因为通常儿童很少有社会条件反射.班杜拉试图使儿童分别受到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然后将这些儿童置于没有成人榜样的新环境中,以观察他们是否模仿了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班杜拉为这个实验制定了4个假设:目击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将试图模仿或实施类似的攻击性行为,即使榜样不在[1-3]现场.此外,他相信这些孩子的行为将会与那些目击非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以及没有观察任何榜样的孩子(控制组)大为不同. 榜样不在现场时,观察非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将不仅少于目击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而且少于没有观察任何榜样的孩子. 儿童将更乐于模仿同性榜样的行为,因为儿童通常更为认同同性的成人与家长. 由于攻击性行为更多地具有男性化的特征,男孩们将会更乐于展示攻击性行为,尤其是观察富于攻击性的男性榜样的男孩. 在该实验中,班杜拉让斯坦福大学幼儿园年龄介于3-6岁之间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观看一位榜样殴打一个波波玩偶.控制组,第一实验组和第二实验组各包括24名儿童,分别观看攻击性行为,以及观看非攻击性行为.第一实验组和第二实验组再按性别再次分组.然后再分别观看同性榜样和异性榜样.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班杜拉社会模仿实验之二 心理学教学影视素材 心理学教学视频 教育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影响 教育学 心理学影视资料库 心理学影视资料库 教育频道 转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uD2T0jG09Hs%2F%3Fbid%3D03%26pid%3D24%26resourceId%3D0_03_05_24&urlrefer=dfc5d94c4ea4f80104d05deb02bbdebe
转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班杜拉社会模仿实验之一 波波玩偶实验波波玩偶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于1961年进行的关于攻击性暴力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实验.他在1963年和1965年又对此专题继续进行深入研究.波波玩偶是与儿童体形接近的一种充气玩具.波波玩偶实验对于班杜拉研究观察学习,创建其社会学习理论起了关键作用.在该实验中,班杜拉选用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因为通常儿童很少有社会条件反射.班杜拉试图使儿童分别受到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然后将这些儿童置于没有成人榜样的新环境中,以观察他们是否模仿了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班杜拉为这个实验制定了4个假设:目击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将试图模仿或实施类似的攻击性行为,即使榜样不在[1-3]现场.此外,他相信这些孩子的行为将会与那些目击非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以及没有观察任何榜样的孩子(控制组)大为不同. 榜样不在现场时,观察非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将不仅少于目击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而且少于没有观察任何榜样的孩子. 儿童将更乐于模仿同性榜样的行为,因为儿童通常更为认同同性的成人与家长. 由于攻击性行为更多地具有男性化的特征,男孩们将会更乐于展示攻击性行为,尤其是观察富于攻击性的男性榜样的男孩. 在该实验中,班杜拉让斯坦福大学幼儿园年龄介于3-6岁之间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观看一位榜样殴打一个波波玩偶.控制组,第一实验组和第二实验组各包括24名儿童,分别观看攻击性行为,以及观看非攻击性行为.第一实验组和第二实验组再按性别再次分组.然后再分别观看同性榜样和异性榜样.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班杜拉社会模仿实验之一 心理学教学影视素材 心理学教学视频 教育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教育学 社会影响 心理学影视资料库 教育频道 转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KyjzvAwA6ZE%2F%3Fbid%3D03%26pid%3D24%26resourceId%3D0_03_05_24&urlrefer=c7936b6679681a12339c8b5b2c6a3c03
【吧务】申请小编、团队等相关管理
【教育学吧】吧友吧务交流贴 请在此写下您珍贵的意见和建议,对您的指导报以衷心的感谢:
【教育学吧】吧友教育类书籍推荐 以书为源 明理致知 凡吧友认为优秀的相关书籍皆可推荐,请标明: 1 书名 2 作者 3 版次、出版社 4 相关体会
【吧务】教育学吧申精贴 基本相关: 1 不含广告内容且真实有效的学业学术信息 2 教育学相关教程贴 3 帮助答疑帖 4 原创的经验分享交流帖 5 原创的评测贴 6 有价值且合乎转载要求的教育相关文章 7 其他有价值信息或者文章
【教育学吧】介绍、吧规及相关周边导航 教育学 pedagogy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辨证性、科学性。 百度教育学吧针对人终生发展所经历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现象、问题,结合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日常教学思考,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及教育学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科学心理学小贴】为什么不告诉我?爱情里的禁忌、欺瞒与逃避 本文摘要 本文先回顾了男女之间六大禁忌话题与不敢说出口的原因; 情侣跟暧眛的「普通朋友」担忧的事情不同,但同样会因为不确定彼此的关系现况,而选择隐瞒或欺骗; 以馒头曲线与关系动荡模型,说明为何这种不确定感会在刚认识的时候一直增加; 当对方泪眼汪汪地跟你说欺瞒是为两个人好,是真的吗?答案是要看情况! 在说与不说的挣扎之外,提供三个可能的思考建议。男女间的六大禁忌话题(Taboo Topic) 几年前,一个对岸的朋友写一封信来问我,为什么很多话我们反而不敢跟最亲密的人说?为什么最心爱的情人,总是有一部分和自己隔得最远最深?那时我刚好在赶毕业论文,偷懒地丢了一系列文献给他让他自己去读。一直到前阵子,才有幸整理了远距离恋爱的文献,总算把这个问题做一些可能的诠释。 谈到异性间的禁忌话题,最早应追溯到Baxter等人1985年做的研究[ 1 ]。他们想知道情人、红粉知己、以及有可能变成情人的李大仁等三种人,在聊天的时候最不敢聊到的是什么。虽然看到「禁忌」两个字,总不免让人与「性」产生联想,但根据他们汇集多个研究、每个研究长达60-90分钟的访谈稿分析发现,不论这两个人究竟是情人、超级好朋友、或是恋人未满,最不能聊的并不是性爱本身,而是「你到底把我当普通朋友还是情人?」、「我们之间还可能继续吗?」、「我们这样算不算爱?」、「你还爱我吗?」之类的关系议题。 Baxter等人更进一步统计出了六大禁忌话题,并试图找出为什么这些话题会成为一种禁忌(可复选,所以%加起来不会是100%):1. 当前的关系状态(The state of the relationship) 67.8%的受访者认为,讨论两个人的关系现状与未来(我们这样下去好吗?),或是彼此的关系状态(我们究竟是情人还是朋友?)是最尴尬难以启齿的。 2. 和其他人的互动关系(Extra-relationship activity) 31.0%的人指出,要说出自己前一天和对方不认识的人去玩、或是表明自己最近跟另一个人走得很近,也非常困难。 3. 关系的规范(Relationship norms) 是不是该要求他每晚打电话给我?我很想送她回家,但是他会不会觉得怪?要不要跟他说,已经约好要去看电影了,就不要每次都拖时间在打游戏?25.3%的人认为,和对方沟通在这段关系里面究竟该做或不该做什么,也很难开口。 4. 旧情往事(Prior relationships) 你比较爱前男友还是爱我?究竟你是爱我比较多,还是爱圭贤比较多(躺着也中枪)?都已经和她分手这么多年,为什么皮包里面还摆着她的照片?到底是和前女友**比较爽,还是和我云雨比较欢愉[ 2 ]?25.3%的参与者认为这些话有时想问想说,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说。 5. 会引起冲突的话题(Conflict-inducing topic) 不要再抽烟了好不好?不要每次迟到都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好不好?不要每次都等到我伤了累了想放弃了,才来安慰我好不好?我们多想告诉对方、跟对方讨论,但21.8%的参与者仍担心,这样的讨论会让彼此吵架,选择忍耐不说。 6. 说出自己的难过感受(Negative self disclosure) 所以,也有人选择把伤心打碎掩埋,不说出自己在意难过的事情。17.2%的人害怕说出难过会遭致不好的后果,所以总是忍气吞声、委曲求全。 这些话题为什么是禁忌话题呢?Baxter在所有的禁忌话题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的担忧是: 我说了这些,会不会威胁到我们之间的关系 (relationship threat) ?会不会让原先不明确的友情变得连朋友都当不成?会不会让看似平静的感情激起难以收拾的巨浪?如果会,那我为什么要说?
为什么要删这篇帖子? 【科学心理学小贴】大姨妈让她看你不顺眼?——女性生理周期心理行为研究 一篇纯学术贴分享怎么会有这么挫的境遇
【科学心理学小贴】读心术:麻省理工研发技术可区分笑容真假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电脑程序,可以辨别人类笑容真伪之间的微小差异 据国外媒体报道,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学者发现,人类笑容真伪之间存在的微小差异可以通过对计算机设定程序来加以区分。这项研究是基于对人类执行任务时的表情记录,因为这些任务能够引发人们的面部表情。但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当遇到那些令人沮丧的任务时,有90%的人都会选择微笑。 研究同时还发现,无论是出于愉快还是沮丧,其产生出的静态笑容图片是类似的。但对这些笑容进行视频分析后发现,两种笑容的连续过程存在差异。换言之,愉悦的笑容是逐步形成的,而因沮丧勉强装出的笑容却来去匆匆。 MIT学生的研究表明,对于上述笑容之间的差异,可以对计算机设定程序来加以辨别。这一技术无疑处于前沿领域,这意味着随着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能够对使用者的情感、情绪和表情做出更佳、更得当的反应。 这一研究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在表情识别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领域,诸如说谎言测试、法律实施、临床诊断以及生意场上,其影响更加深远。这项技术还能应用于与人机互动相关的研究,例如计算机行为科学、计算机视觉、机械学习能力以及人工智能。 ——【psybook】
【广告】教育学吧专用广告贴 1. 于本吧内不得进行商业性活动。 2. 禁止发布广告贴。 (广告请统一发到此贴内) 【百度教育学吧吧务】
为什么帖子会被贴吧系统删掉?? RT
求鉴定 这是真图 假图?
某某一对一公司 一边是大部分的廉价老师、廉价苦劳力,一边是所谓的一线教育师资的招牌;其实就是用一线师资的幌子和廉价的打工者的劳力,来使中介性质的教育机构从中获取价格差。
睡不着 那就不睡了 起床 擦...~ 就这样吧 也好...
iciger你好 你知道教育学吧的吧主吗? 教育学吧已经很久没人管了 吧主9个月不在线了
【心理知识小贴】白天小憩有助提高记忆学习能力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成果显示,在保证夜间正常的睡眠外,白天小憩也有利于提高记忆和学习能力。 日本早稻田大学一个研究小组以16人为对象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被平均分为两组,同时学习交替向空中扔皮球并接住的技巧。在练习30分钟后,让一组小睡70分钟,另一组则看电视或读书。 结果发现,经过小睡的一组8人进步较快,刚练习30分钟时平均只能够接住4.4次皮球,小睡后再次测试时,这一数字则增加到了7.9次。而对比组在看电视或读书后再次测试,则仅从3.6次增加到4.9次,进步不明显。 研究小组次日早上对他们掌握技巧的能力继续测试,结果发现,白天小睡过的一组,掌握这种技巧的能力迅速提高,抛接球平均达到14.5次,而没有小睡的一组则仅为平均7.6次。两组在掌握技巧的能力方面差异拉大。 研究人员认为,小憩不仅能够提高体育运动技能,对于知识学习也有效果。清醒时学习的内容会被临时保留在位于脑中央部位的海马区,睡眠时这些信息会得到整理,从海马区传递到大脑的各个部位,作为难以消失的长期记忆保存起来。 【from PsyBook.com】
【教育学错题本】 (^v^) ...侃侃... (^v^) 1楼百度
【心理学错题本】 (^v^) ...侃侃... (^v^) 1楼百度
【心理知识小贴】中国网民压力和自杀倾向调查 好文章 不可转载的 感兴趣的话 请自行点击链接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songshuhui.net%2Farchives%2F68493&urlrefer=7e42e5673e372fe384a4be1ba2d28208
【心理知识小贴】母亲一颦一笑 长存孩子大脑 声音具安抚作用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母亲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但你也许有所不知,母亲的面庞会对人的脑部活动产生独特作用。研究人员实验发现,看到母亲面庞会刺激孩子的大脑细胞。 研究报告将由10月号《大脑与认知》杂志发表。 大脑反应 这个研究团队由来自加拿大、英国等国的科学家组成。他们招募20名志愿者接受实验,受试者平均年龄35岁。 受试者分别观看自己父母照片、社会名人照片和陌生人照片。研究人员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记录下受试者看到不同照片时的脑部活动。 研究人员发现,受试者看到自己母亲照片时,脑部关键部位细胞活动变得活跃,而这个部位与脑部认知和情感功能相联系。 父亲的面容能使受试者大脑深处产生反应,但强烈程度与受试者看到母亲面庞时产生反应的强烈程度相比“稍逊一筹”。 “名人脸”对受试者大脑刺激远不如父母面容刺激的强烈程度,但相比于“路人”的脸,社会名人的面容有一些刺激作用。 童年记忆 英国《每日电讯报》援引研究小组成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玛丽·阿尔萨利杜的话报道,受试者脑部对母亲面庞强烈的反应可以归因于受试者在童年时期频繁见到母亲。 “事实上,即使孩子长大成人,多年远离父母,这种脑部反应依旧存在,说明它具有持久性,”阿尔萨利杜说。 研究人员相信,这一发现将阐释为何许多动物幼仔会对出生后见到的第一个生物产生强烈依附性。这种依附作用使得刚出生的幼仔跟随母亲左右,很快学会它的特征和行为。这就是生物学中的“铭印”现象。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安·布坎南参与这项研究。她说:“人出生时的大脑就像一个被格式化的磁盘,里面没有储存任何信息。孩子与出生后第一个护理者之间的互动对他们的大脑发育和情感发展至关重要,而这个护理者通常是孩子的母亲。” 声音安抚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母亲陪伴孩子成长,两代人之间形成的亲密关系会使孩子脑部产生一种复杂、持久的情感和认知反应。 与此同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实验发现,母亲的声音能够安抚孩子的紧张情绪。 他们把若干名7岁至12岁的女孩分成三组,让她们在陌生人面前演讲和做数学题,从而使女孩们感到紧张。第一组孩子的母亲在现场安抚她们,第二组孩子的母亲和她们通电话,第三组孩子则被安排看一场电影。 研究人员观察发现,第一组孩子很快平静下来。但令他们惊讶的是,第二组孩子不到一个小时就和第一组孩子一样平静。 这一结果说明,母亲的声音和拥抱所起作用类似。即便母亲不在现场,从电话中传来的声音依然能够使孩子紧张的情绪平复。
【心理知识小贴】最常见的9种心理现象和解释 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心理知识小贴】揭秘达尔文最后实验:探索人类情绪表情扭曲 在达尔文的实验中,参与者用“痛苦”描述这幅照片中的表情。在剑桥大学的实验中,参与者则使用“困惑”这个词,后者可能更为准确 电击皱眉肌后出现的表情。在达尔文的实验中,参与者用“痛苦”描述相中人的表情。在剑桥大学的实验中,参与者则使用“悲痛”、“焦虑”和“发狂”这些词 电击颈阔肌和前额后做出的表情。达尔文用“惊恐”描述这种表情,今天的人使用“害怕”、“惊讶”和“惊骇”这些词 达尔文用“极度痛苦”、“折磨”和“惊骇”描述这种表情,今天的人则使用“愤怒”和“震惊”这些词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2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有关人类情绪的实验是进化论之父达尔文最后进行的实验之一,当时只有区区24人参与。现在,英国剑桥大学复制了这项实验,继续探索人类情绪的奥秘。实验中,他们借助了互联网的巨大优势,最后共有1.8万人参与。实验结果表明情绪不仅受到文化因素影响,同时也随着历史的变迁发生改变。 1868年,达尔文进行了有关人类情绪的实验,实验对象是到他家中做客的好友。实验中,达尔文向客人展示一组照片。照片中,实验人员利用电击让一名法国人的面部扭曲,做出各种痛苦的表情。达尔文要求客人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名法国人的表情。随后,他将24位宾客的描述进行比较,利用这些来自群众的解析寻找具有权威性的面部表情描述。 达尔文使用的照片由法国神经病学家杜彻尼-博洛尼拍摄,他将面部表情称之为“灵魂的体操”。实验中,达尔文要求宾客用最恰当的语言描述每幅照片中的表情,而后对他们的描述进行分析,寻找其中重复出现的词语。达尔文希望确定是否存在“具有普遍性的核心情绪”,情绪是否随着历史变迁发生变化以及是否受到语言或者文化因素的影响。
【心理知识小贴】人类大脑的十个事实:无痛感睡觉时更活跃 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器官。虽然一直对人类大脑进行研究,科学家仍未完全了解这个器官,仍有很多秘密等待他们去发现和解答,但他们对大脑的了解正在逐步深入。以下关于人类大脑的十个事实。 1.大脑感觉不到疼痛 大脑内没有疼痛感受器,这也就是为什么外科医生能够在患者仍保持清醒的时候进行脑外科手术。这种无法感知疼痛允许精细的外科手术顺利进行,同时不破坏任何视觉和运动控制功能。我们之所以能够感到疼痛是因为疼痛感受器,这种感觉接收器将信号传给脊髓和大脑,大脑随之发出危险警告。 2.脑血管总长度达到16公里 人类的大脑由1000亿个神经细胞构成,相当于银河系内的恒星数量,总重量与一个罗马甜瓜差不多。大脑内的血管总长度达到16公里。虽然大脑的重量只有身体的2%,但却消耗了身体大约17%的能量,20%的氧。清醒时,大脑产生的电量在10到23瓦之间,足以点亮一个灯泡。大脑中75%的空间被水占据,脂肪比重占到60%,连接神经细胞的突触数量超过100万亿,数据存储量达到1000Tb,是《大英百科全书》的5倍。 3.爱因斯坦大脑被保留下来 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但他的大脑却被保留下来。在爱因斯坦去世后仅仅7个半小时,托马斯-哈维医生摘除了他的大脑,主要用于科学研究。不久后,哈维以及爱因斯坦的大脑神秘失踪。1978年,记者史蒂文-利维在美国堪萨斯州威奇托发现哈维。哈维当时承认他仍保存着爱因斯坦的大脑并且将其切成 240片,装进两个有金属螺盖的玻璃瓶,瓶内盛满甲醛。 4.左右脑存在差异 大脑由左右脑构成,彼此对称。左右脑协同工作,左脑侧重于理性思维,善于推理,逻辑性强;右脑侧重于感性思维,善于创新,跳跃性强。有趣的是,如果掐自己的左脚脚趾,疼痛感却是在右脑完成。此外,它们还会将任何颠倒的图像“拨乱反正”。也就是说,如果视网膜接收到的图像是倒立的,视神经在将图像信息传往大脑过程中,大脑会自动将图像颠倒过来。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即使只有半个大脑,人也能活下来。 [心理学家网]
【心理知识小贴】Nat.Neurosci & Brain:找不到调——失歌症 你是个五音不全的人吗?你唱歌跑调吗?最新研究发现,唱歌找不着调竟然是种病,这样的人,在医学上被称为失歌者(Amusia)。失歌者在人群中的比例大约是4%左右,这使得无数“病友”对自己多年来的“不着调”恍然大悟:“原来我病了这么多年!” 英国《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的研究数据表示,失歌症者在人群中的比例大约是4%左右。早在19世纪就有文献对失歌症进行了描述,文献里面记载了许多人终生对音乐就没有认识的轶事。不过直到2002年第一份研究失歌症的论文才正式发表。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伊莎贝拉?珀利兹。 失歌症(amusia)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指出,唱歌找不着调也是一种病,被称为“失歌症”,由大脑左半球(右利手者)颞叶前部病变造成。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本来具有的认知音符和歌唱演奏欣赏乐曲等能力。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比尔?汤普森教授对失歌症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有4%的人患有这种唱歌不着调的毛病。此外,失歌症患者可能还存在沟通障碍,如辨别不出对方语言中传达的表示生气、害怕或讽刺等情绪。他们经常会遗漏对方通过语调表达的“弦外之音”。但他们仍可以感受到讲话者大喜大悲等明显情感。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召开的国际音乐交流科学大会上,汤普森教授表示,音乐通过音高、音量、速度或音质的改变而传情达意,这与讲话时通过语音语调交流情感的方式不谋而合。语调可以改变句子的意思,但失歌症患者不能辨别语调,而只能依靠情景或肢体语言识别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失歌症与遗传和早期发育都有一定关系,其中一些人可以通过发音训练得到纠正,还有一些人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失歌症的表现 1、拥有正常的听力,智力和记忆力,却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对他们来说大多数曲调听起来都差不多,如果听不到歌词即使很熟悉的歌曲他们也听不出来,不和谐的和弦令大多数人避之不及,他们却不觉得难听。 2、失歌症患者不能准确地唱出一首歌。不过他们往往意识不到,以为自己唱得还不错。 3、失歌症可能存在很多种情况。大约一半失歌症患者在韵律认识方面有问题,但还是有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音乐,因为他们很想享受那种韵律感。 4、在有的失歌症患者听来,音乐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不过觉得音乐难以忍受的患者只是少数,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音乐只会令他们感到困惑。 失歌症或为遗传 大约有4%的人患有失歌症,而且失歌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性。究竟是什么导致失歌症?珀利兹推测人脑中有一个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当这个部分发育不全时人们就会出现失歌症症状。正是因为如此失歌症单单影响患者的音乐认识,而对听力,智力等都没影响。如果珀利兹的推测正确的话,那么音乐同语言一样,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脑部的。 唱歌跑调者方向感差 2007年发表在《自然》(Nature)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提示,人对音乐中音高部分的处理可能与空间认知能力有关。研究选择了失歌者、普通人、音乐家三组不同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对他们的音乐能力以及空间认知能力进行测定。音乐能力的测定主要依据音乐能力测评量表——蒙特利尔失歌症系列测评(Montreal Battery of Evaluation of Amusia, MBEA),空间认知能力则体现在对立体图形的旋转能力方面(简单点说,就是空间想像力)。 研究者们发现,失歌者的空间处理能力较其他两组差许多(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不过,在被要求同时进行空间处理和音高识别任务时,正常人和音乐家的错误率就会较单独完成一项任务时明显升高,而失歌者则无显著改变。 研究人员推测,在人的大脑中,空间处理与旋律识别这两个认知过程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当同时进行这两项进程时,可能因存在冲突而使得正常人和音乐家的错误率明显升高,而失歌症与空间处理能力受损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所以他们单独或是同时进行空间处理和音高识别的错误率没有差别。(生物谷Bioon.com)
吧里好冷清 好多广告
【心理知识小贴】英国11岁女孩智商达162 超爱因斯坦、盖茨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一名叫维多利亚·考伊(Victoria Cowie)的11岁女孩,拥有162的过人智商。就智力而言,考伊在全英名列前茅。这个爱好游泳、摆弄录音机的女孩说自己与别的孩子并无异处;而实际上她的智商超过了科学家爱因斯坦、史蒂芬·霍金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 已经拿到四所著名学校奖学金的考伊说:“当我拿到结果的时候惊呆了。能和这些伟大人物相提并论让我诚惶诚恐。但如果单从聪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感觉很好。” “我特别喜欢智力游戏,享受解答的过程。长大后我会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生物学。” 据悉,考伊参加了“门萨”——高智商精英“集中营”——的成人入会考试。只有智商在148或以上的人才有资格加入“门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智商为156,拿破仑是145,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则是140。 [摘自: 心理学之家] —————————————————————————————————————————————————————————————————————————————— PS: 目前大家一致认可的定义是: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智力测验:最早的智力测验是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他们提出用智力年龄来表示智力水平,简称智龄。后经美国斯坦福桥大学推孟教授的翻译和修订,改名为斯坦福-比纳量表。用智商来代表智力水平: 智商(IQ)=智龄÷实龄×100 后来发展起来的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简称韦氏智力量表,改用离差智商来衡量人们的智力水平: IQ=100+15Z Z=(X-Χ)/SD 基本意义: 智商=100 智龄=实龄 你的智力年龄发展水平与你的实际年龄水平相一致 智商>100 智龄>实龄 你的智力年龄发展水平高于你的实际年龄水平 智商<100 智龄<实龄 你的智力年龄发展水平低于你的实际年龄水平 影响因素: 1.遗传与营养 2.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 3.学校教育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
【心理学知识小贴】PNAS:儿童期遭虐待可能影响大脑发育 近日,一项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的研究提出,儿童期遭到虐待可能破坏神经组织的发育,因此受害者——即便是成年之后——可能表现出大脑特定区域的容量减少。 虐待儿童的情况在美国比较突出,每年有4500多名儿童因为受虐待而住院,其中约300人因所受伤害过于严重而死亡。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学者分析了美国卫生保健研究与质量局2006年儿童住院数据库后发现,美国当年共有4569名儿童因为遭严重虐待而住院接受治疗,其中1岁以下的儿童比例最高。每10万名1岁以下儿童中,就有58.2人因受虐严重而住院。专家指出,这些数据比美国儿童患婴儿猝死综合征的比例还高。 Martin Teicher及其同事征召了193名未经治疗的年龄在18到25岁的成年人参与该研究。这组科研人员首先进行了访谈从而确定这些受试者在童年期是否目击过暴力或者曾经暴露于身体或性的虐待、身体或精神的忽视、严重的分离或丧失、语言虐待,或者父母的争吵。这些受试者然后接受了大脑MRI扫描,以及通过成像软件进行大脑容量测量。 与其他受试者相比,那些受到儿童期虐待的受试者的海马区的3个关键部分的容量减少了5.8%到6.5%。海马区是与情感、记忆以及其他功能有联系的一个大脑区域。科研人员此前确定了在未成熟而非成年的海马区的3个细胞群对压力做出响应而释放出一种激素。这组作者提出,让发育中的海马区接触过量的这种激素可能影响神经元发育,这可能减少脑容量。 作者说,这种改变可能有助于揭示为什么与虐待有关的早期逆境常常导致之后许多的精神疾病,诸如抑郁症、毒品成瘾以及其他精神卫生问题。(生物谷Bioon.com)[转自:心理学之家]
吧友们放松一小下吧~~
吧友们:哪里能搞到诺顿读本呢? 求教高手 谢谢~~
心理学是你的将来吗?[ 心理学意向测试 ] 心理学是你的将来吗? ——心理学意向测试最近看到有吧友经常在思考涉及到个人是否对于心理学有某种“天赋”之类的问题,回忆起美国心理学者约翰·W.桑特罗克在其著作《心理学导论》中提到的这样一个栏目,特写上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请用“是”或“否”来回答下面的每个项目: 1. 我经常思考人们行为的原因。 2. 我喜欢了解科学家在行为研究中的发现。 3. 当有人说服我相信关于行为的一些说法时,我经常会怀疑,除非有证据能证明这个说法是对的。 4. 我喜欢测量行为,并通过统计来确定有意义的差异。 5. 我通常能提出对行为的多种解释。 6. 我认为, 我有可能提出研究设想来帮助解释我感兴趣的行为。 7. 想让我倾听他们所面临的为题的人经常会接近我,分享我的想法。 8. 对于我想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不能找到答案,我不会感到特别沮丧。 9. 我通常会注意细节。 10.我喜欢写下和谈到我正在学习的东西。 11.我喜欢解决谜题。 12.我很高兴心理学能够提供给我可以带来好工作的教育。 [请注意“不反感”、“感兴趣”与“喜欢的区别”]较为成功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会存在某些特点。如果你对大部分项目回答“是”,那么心理学专业可能非常符合你的兴趣。这些项目并不能最好的预测你是否愿意主修心理学或将此作为职业,但是你可以通过这些项目更好的了解心理学家是做什么的,以及你在心理学专业的一定前途。
倒班心理意愿调查
倒班心理意愿调查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张图的时候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拿着一张纸 对着…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张图的时候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拿着一张纸 对着我滴屏幕一顿狂擦 擦~擦~擦~擦~擦~
智力测试小概念 智商=(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智商100代表 你的智力年龄发展水平与你的实际年龄水平相一致 >100代表 你的智力年龄发展水平高于你的实际年龄水平 <100代表 你的智力年龄发展水平低于你的实际年龄水平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与生俱来的,是自信中生物性的一面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社会家庭规范的内化 本我————【满足欲望】————自我————【羞耻意识】————超我 盲目的 / **体 / 盲目的 eg. 本我:“饿了!冷了!性!累了!” (本能+放纵=原始需求) 超我:“你改为自己感到羞耻!真恶心!天啊,别这样!” (别做坏事+别又做坏事的想法=道德克制)
本我 自我 超我 本我:与生俱来的,是自信中生物性的一面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社会家庭规范的内化 本我————【满足欲望】————自我————【羞耻意识】————超我 盲目的 / **体 / 盲目的 eg. 本我:“饿了!冷了!性!累了!” (本能+放纵=原始需求) 超我:“你改为自己感到羞耻!真恶心!天啊,别这样!” (别做坏事+别又做坏事的想法=道德克制)
怎么在回复时会有说验证码错误 请输入验证码 可是并没有出现让… 在回复时说验证码错误 请输入验证码 可是并没有出现让我输入验证码的空儿 什么原因??谢谢
水爷脚扑朔,巴神眼迷离,二人傍地走,安能辨球在何方...... 巴神 利用 单刀 的 机会 思考 了 一下 人 生 。。。。。。
意大利与卢森堡热身赛因地震取消 新浪体育讯 北京时间5月29日,意大利足协宣布原定于周二进行的意大利与卢森堡在帕尔马进行的热身赛因地,震取消。据悉,早些时候意大利北部发生了5.8级的地,震,造成至少10人丧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