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ngmo2008 xiangmo2008
关注数: 113 粉丝数: 339 发帖数: 10,848 关注贴吧数: 72
陆行鸟-替我朋友发个找个豆芽的帖子 以下内容为粘贴复制: 人在红玉海,想捞个豆芽,种族母肥。豆芽在鸟区就行,具体在哪个区无所谓,如果到时候相处的比较好,想转过来,我也能提供一些转服费用。 本人PVE为主,其他大部分内容,你能想到的,除了装修和钓鱼都有涉猎(包括但不限于高难,战场,金蝶,生产,采集,各种肝武),力所能及的地方均会解答。 战职方面,全职业满级,双绝(巴哈,绝亚)(估计近期马上就能完成三绝了),红蓝为主,但是所有职业带个入门,带到能进零式是没啥问题。其他玩法想玩也可以教。 愿意带豆芽下本,跑风脉,跑跑图,聊天扯淡之类。如果要码的话也可以给码,不要码也行,没事多来找我玩就行。 要求:豆芽对游戏有热情,能不恰包跑完2.X,如果需要我也会在你跑图期间提供一些帮助。另外要求豆芽不管是否跟我组队,从3.0开始养成下本前看一遍攻略的习惯,慢慢养成独立下本的能力。当然这只是对我的豆芽的要求,你如果不想当我豆芽,那怎么玩与我无关 然后拒绝豆芽精(特地不推主线以长时间保持豆芽状态的人),以及社恐人( 但是社恐人真的会特地在泥潭找导师吗? )。 可爱肥肥和猫娘龙娘优先 企鹅号365986466,因为个人精力有限,应该最多只会带两个芽把,如果多了的话,容我拒绝( 我感觉我在想P吃 )
有液体助推器为啥要用固体助推器,鞭尸固体助推系列 本文将从性价比,性能两个方面全面鞭尸固体助推器,有液体助推器为啥要专门去搞固体助推器。 众所周知,某些奇怪的生物总是提出一个论调,就是固体助推器比液体助推器好,举例就是要不是长征五号芯一级太菜,或者是中国固体助推器技术不行,被迫要用液体助推器,固体助推器推力大便宜,事实上真的是如此吗。 首先从性能来说,我以最接近长五助推器的P-120C举例,这个助推器用于Ariane6的助推器上面。这个助推器燃烧时间135.7s,真空比冲279s,地面比冲255s,装药142吨,全重155吨,干质比11.6,最大推力4500KN,数据上除了推力,其他各方面都类似于长征五号的助推器,然而就是这么个玩意,比冲远远落后于长征五号,足足落后了50秒,固体干质比极限也就这么多了,环氧基碳纤维材料极限也就12左右,带来性能上的最直观的就是,Ariane6全重860吨,但是1800DV的GTO(库鲁由于纬度关系削倾角需要的速增量少,所以可以打一个23200KM的AP就已经是别的国家的标准GTO了)运力为12.1吨,AP为36000KM的1500DV-GTO轨道运力仅为11吨,运载比不如长征五号的879吨起飞重量-14吨的GTO运力,而Ariane6的芯一级和芯二级都比长征五号强,尤其是二级更是推力18吨,比冲465s的神级膨胀循环氢氧机vinci,在有如此强大的二级和一级加持下,其运载比最终还是落后于长征五号,这里就能看的固体助推器的性能有多拉。 其次,很多人认为的助推器有成本优势,认为固推推力大便宜,然而这是典型的被坎巴拉误导的,坎巴拉里面的固体火箭都非常便宜,而且国内很多小火箭公司也用固体火箭,给人以固体火箭很便宜的错觉。 实际上,固体燃料非常昂贵,不扯弹道导弹的叠氮化物推进剂,以最普通的HTPB为例,国内的价格也在300元1KG左右,也就是30万元1吨,每吨价格是液氧煤油的10倍以上。液氢液氧的3倍以上,对于上面的142吨装药的固体火箭来说,一枚助推器光燃料成本就4269万,四枚助推器的话光燃料就要1.7亿,折合2434万美元,差不多够买两台半的RD-180(1000万美元一台),或者20台Merlin-1D(一台成本120万美元成本),而这仅仅只是燃料价格,液体助推器大多使用2219铝合金或2195铝锂合金作为外壳,而固体助推器为了干质比则要采取环氧基碳纤维或碳纤维作为材料,更加进一步拉开成本差距,宇宙神一枚装药42.6吨的助推器,报价就达到了600万美元一台的级别,如果等比放大,P-120C装药142吨,在美国生产成本一个助推器就将达到2000万美元,四个助推器8000万美元,所以,固体助推器根本不便宜,甚至说是非常的昂贵,所以,回到原文,固体助推器性能,性价比均被液体助推器吊打,有液体助推器为啥要用固体助推器? 固体推力好做大,研发成本比较低,能够用较低的投入成本做出产品,但是生产成本则远远高于液体助推器,说白了还是因为没有技术没法做液体助推器,不然,有了液体助推器还有谁愿意用固体助推器?
浅谈小火箭的单位运力成本问题吧 首先先说结论,小火箭的单位运力成本明显大于中等运力火箭,举几个例子,下面运力大小均以LEO计算 捷龙一号 150kg运力 (资料来源由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的商业航天小火箭“捷龙一号”首次对外公开,这是中国航天“国家队”纯商业模式打造的首枚商业航天运载火箭。相比于国际主流商业发射5-6万美元的成本,“捷龙一号”的目标成本仅有2-3万美元) 每kg价格2-3万刀 快舟一号甲 300kg 小于600万刀 (本次出售4500万RMB) 每kg价格1.8万刀 长征11号 800kg运力 价格来源:欧比特买了5枚 一共4亿RMB 均价8000万RMB 约合1150万刀 每kg价格1.4万刀 长征二号丁 3.8吨LEO 价格来源:发射土耳其蓝突厥-2卫星,报价2000万美元 每kg价格5263美元 可以看到,随着运力的上升,单位运力的价格是越来越便宜的,。 小火箭单位运力都不咋便宜,因为测控厂房和别的附加费用的比例占得很多,举个例子:长征11号8000万RMB报价里面,JSLC需要费用占了快4000万!!!(测控,运输,厂房) 这个时候单纯的降低火箭成本根本不能降低总体的费用,因为这4000万几乎是死的,最极端的例子捷龙一号,成本已经上升到2-3万每kg! 而长征三号乙的5.5吨gto报价也才7000万美元 也就是每kg1.27万美元! 捷龙一号单位价格比长三乙的gto单位价格还贵! 除了这些以外,固体燃料的成本也比液体贵了好多倍,而且这个贵不单单是燃料本身的贵! 举个例子,长征11的重量是57吨,固体火箭都是提前加注好的,这个重量和没有燃料的长7差不多!固体火箭由于提前填充燃料,组装和运输方面成本会比普通火箭来得更高,安全性要求也是如此,小火箭和大火箭比单位运力价格确实是丝毫没有优势的。 小火箭比起大火箭唯一的优势,就是可以更加自由的选择自己的轨道,而搭载只能选择特定的轨道,快舟一号 长征11号已经是这个运力下最便宜的火箭了,我们不能苛求和大火箭比单位运力价格,因为客观上火箭越小,火箭本身的所占有的成本比例也越小。
浅谈我国高超音速飞行器领先美国的原因之一 主要强就是强在中国研发出了以钨为核心的金属基抗热材料,做到1600度近0烧蚀,3000度还能保持机械性能需求 1.针对这一重大需求和瓶颈,范景莲创新性提出“微纳复合—氧化抑制”设计思想,通过纳米级超高温陶瓷相与微米级钼基体共格增强,实现陶瓷相对难熔基体的增强和难熔金属的补强,进而实现材料高温强韧化、基体抗氧化和轻量化。同时,通过表面氧化抑制设计,在基材表面原位生长形成梯度复合的陶瓷化的热防护层,与基体具有高的热匹配和强的冶金结合,实现与基体的一体化设计,进而实现高辐射、长时间抗氧化、抗烧蚀。在此设计思想指导下,创新发明了微纳复合原位反应制备纳米陶瓷相增强难熔金属基复合材料,实现了基材的高温、高强韧,其1600℃抗拉强度250MPa以上,与现有超高温材料相比,高温强度提高3~5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风洞和火箭发动机反复试验验证,材料基体无破坏、表面基本无烧蚀。应用于空空导弹、空地导弹的高能固体火箭发动机,满足了火箭发动机在大推力、高动压、耐3000℃以上的强的抗冲刷、抗冲击和抗烧蚀性能要求,成为多项国家重大高新工程和型号的关键高温部件唯一材料。研制开发的耐高温烧蚀复合喷管和空地导弹发动机飞行喷管已通过用户单位组织的产品鉴定,应用于我国新一代战机和新型空地导弹。该技术成果为国内外原创,填补世界空白,成为新型空天飞行器前缘热端部件的重要关键材料,为我国新型空天飞行器的研制提供关键高温材料保障。 以及研发出气凝胶隔热材料 2.在空天科学学院材料学科的展厅里,摆着穿在东风17上的“小背心”——应用于舱体的隔热材料,轻如泡沫,薄薄一层,毫不起眼,但哪怕在材料底层燃起1000℃的的火焰,人将毫无防护的手放在材料上层,也不会有任何不适。 气凝胶隔热材料的超级隔热性能 这是国际领先、全国数一数二的隔热材料工艺,东风17的高速会使其表面温度上千,而内部的铝合金材质只有170度的耐温能力,全舱段必须采取这种轻薄的隔热材料,才能够保护内部结构,同时尽可能减轻弹体重量和注入更多燃料,等于是给东风17穿了一件背心,却起到了大棉袄的隔热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种材料还兼具透波性能,既不影响东风17的“眼睛”看见外面,又不会烧坏“眼睛”。 短短两篇文章,可以看出我国隔热材料的研究情况有多么恐怖。美国一直用隔热陶瓷比如TUFROC之类的进行隔热,北航对AHW实验失败的分析就是再入拉起过程中受热不均导致结构裂纹解体,想长时间维持高速必须要有相当强的热疏导能力,把前缘积累的热量传导到整个表面,避免表面裂纹,所以陶瓷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而中国的隔热不是陶瓷而是金属基,这就是为什么我国高超音速领先了美国的原因。
浅谈我国高超音速飞行器领先美国的原因之一 主要强就是强在中国研发出了以钨为核心的金属基抗热材料,做到1600度近0烧蚀,3000度还能保持机械性能需求 1.针对这一重大需求和瓶颈,范景莲创新性提出“微纳复合—氧化抑制”设计思想,通过纳米级超高温陶瓷相与微米级钼基体共格增强,实现陶瓷相对难熔基体的增强和难熔金属的补强,进而实现材料高温强韧化、基体抗氧化和轻量化。同时,通过表面氧化抑制设计,在基材表面原位生长形成梯度复合的陶瓷化的热防护层,与基体具有高的热匹配和强的冶金结合,实现与基体的一体化设计,进而实现高辐射、长时间抗氧化、抗烧蚀。在此设计思想指导下,创新发明了微纳复合原位反应制备纳米陶瓷相增强难熔金属基复合材料,实现了基材的高温、高强韧,其1600℃抗拉强度250MPa以上,与现有超高温材料相比,高温强度提高3~5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风洞和火箭发动机反复试验验证,材料基体无破坏、表面基本无烧蚀。应用于空空导弹、空地导弹的高能固体火箭发动机,满足了火箭发动机在大推力、高动压、耐3000℃以上的强的抗冲刷、抗冲击和抗烧蚀性能要求,成为多项国家重大高新工程和型号的关键高温部件唯一材料。研制开发的耐高温烧蚀复合喷管和空地导弹发动机飞行喷管已通过用户单位组织的产品鉴定,应用于我国新一代战机和新型空地导弹。该技术成果为国内外原创,填补世界空白,成为新型空天飞行器前缘热端部件的重要关键材料,为我国新型空天飞行器的研制提供关键高温材料保障。 以及研发出气凝胶隔热材料 2.在空天科学学院材料学科的展厅里,摆着穿在东风17上的“小背心”——应用于舱体的隔热材料,轻如泡沫,薄薄一层,毫不起眼,但哪怕在材料底层燃起1000℃的的火焰,人将毫无防护的手放在材料上层,也不会有任何不适。 气凝胶隔热材料的超级隔热性能 这是国际领先、全国数一数二的隔热材料工艺,东风17的高速会使其表面温度上千,而内部的铝合金材质只有170度的耐温能力,全舱段必须采取这种轻薄的隔热材料,才能够保护内部结构,同时尽可能减轻弹体重量和注入更多燃料,等于是给东风17穿了一件背心,却起到了大棉袄的隔热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种材料还兼具透波性能,既不影响东风17的“眼睛”看见外面,又不会烧坏“眼睛”。 短短两篇文章,可以看出我国隔热材料的研究情况有多么恐怖。美国一直用隔热陶瓷比如TUFROC之类的进行隔热,北航对AHW实验失败的分析就是再入拉起过程中受热不均导致结构裂纹解体,想长时间维持高速必须要有相当强的热疏导能力,把前缘积累的热量传导到整个表面,避免表面裂纹,所以陶瓷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而中国的隔热不是陶瓷而是金属基,这就是为什么我国高超音速领先了美国的原因。
浅谈中日印固体推进剂的技术水平 很多人问中国的固体推进器的技术如何,似乎在一些人看来中国的固体推进器技术比不上日本甚至印度,理由是中国没有大推力的固体助推器,而且长征十一号数据似乎数据平平,也就世界主流固体运载火箭水平,燃料也是传统的HTPB端羟基聚丁二烯 外壳是钢壳,装药比0.88,但是抛开航天上面使用的固体助推器,把目光放到运载火箭的姊妹,弹道导弹上面,你会发现截然不同。举个例子,中国新一代某型号战略弹道导弹,用的不是HTPB而是NEPE,一种叫做H-16的推进剂,叠氮推进剂,氧化剂是CL-20,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目前应用的能量最高威力最大的非核单质炸药,粘合剂是叠氮聚醚类化合物,真空比冲破300s,外壳碳纤维缠绕,装药比0.92,这种高能推进剂仅美国和中国有,美国用在了UGM-133上面,中国用在了新一代某型号战略弹道导弹,NEPE第一代是填充RDX,第二代填充HMX,第三代填充CL-20,正是因为有如此高能的推进剂,才成就了新一代某型号战略导弹优秀性能,这种高能推进剂仅中美有,毛子地理环境太恶劣,需要燃料能在-50度下也能工作,所以推进剂比较老,中国相比起日本印度,除了没有大推力以外,干质比,比冲,运载比全面占优,计划中的长征11换碳纤维的构型,运力就已经大于了艾普斯龙,综合来看,中国由于需求不同没有大推固体推进剂,其他各方面都远胜于日印。何况在固体推进剂领域,推力反而是最好做大的。
长征五号已经是我国能拿出的最好设计 很多人说全煤油YF-100起飞如何如何,事实上YF-100在上世纪论证过根本行不通。我国从上世纪论证液氧煤油一级干质比11 二级干质比10为基础(别笑话,这确实是世界主流水平,像spaceX那样的怪胎是少数,举个例子Atlas V干质比14 安塔芮丝干质比13 天顶二级干质比10 联盟二级干质比11 可以看到其实我国分级燃烧循环的液氧煤油干质比和毛子是差不多的 )进行论证,无一不发现 即使是二级半的全煤油结构,LEO设计运力20吨,起飞重量也要达到千吨以上,这也需要10台以上的YF-100才能推动,这还不是最绝望的,如果说20吨的LEO是还能搞的话,那么14吨GTO 8.3吨LTO则是难上加难,现在我国使用长征五号发射GTO,运载比在1.6%左右,14吨GTO在我国对应是32吨的LEO,倘若运载比2.5%,则需要1280吨起飞重量的火箭,需要12台以上的YF-100才能完成这个指标,甚至需要三级半结构,系统复杂度远超现在,所以目前长五已经是我国经过论证的,能够拿出来满足需要(14吨GTO)的最简洁的设计了,任何一个全煤油起飞方案,复杂度都超过现阶段长五,马后炮的话,只能说没想到yf-77会这么难啃,这是当年没有预料过的,你们想想如果长五换成12台YF-100起飞的三级半结构,起飞重量超过1200吨,那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光景?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