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hking1
ldhking1
关注数: 24
粉丝数: 13
发帖数: 6,988
关注贴吧数: 24
乘坐飞机时,若遭遇 turbulence(颠簸),应如何保护自己? 立即回到座位坐好,系紧安全带(即使安全带指示灯未亮起),头部靠在椅背上,双手抓住前排座椅靠背,避免站立或走动,不使用卫生间,若在过道上立即蹲下抓住固定物。
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为什么要求乘客“调直座椅靠背、打开遮光板” 调直座椅靠背是为了在紧急情况下给后排乘客留出足够逃生空间;打开遮光板是为了让乘客观察窗外情况(如火灾、浓烟),便于快速疏散,同时让外界救援人员看清机舱内情况。
乘坐飞机时,随身携带行李和托运行李的限制有什么不同? 随身携带行李限重5-10公斤,体积不超过20×40×55厘米,禁止携带液体(单瓶>100ml,化妆品需托运);托运行李限重20-30公斤(经济舱),禁止携带锂电池、充电宝(需随身携带)。
乘坐火车时,哪些物品属于违禁品,严禁携带? 包括易燃易爆品(汽油、酒精、鞭炮)、管制刀具(匕首、三棱刀)、仿真枪和弹药、腐蚀性物品(硫酸、盐酸)、剧毒物品,以及超过规定容量的充电宝(额定能量>160Wh)。
火车站、高铁站等人员密集场所,如何防范行李被盗? 行李不离视线,不委托陌生人看管行李,进站安检时看好自己的物品(避免与他人混淆),候车时不随意将行李放在身边后离开,警惕“借物”“问路”等分散注意力的盗窃手段。
乘坐火车或高铁时,行李物品应如何安全放置? 贵重物品(手机、钱包)随身携带,大件行李放在行李架上(靠过道一侧,便于看管),小件行李放在座位下方,不将行李放在陌生人视线范围内,下车前提前整理好行李。
夜间开车,如何避免远光灯使用不当带来的危险? 会车时(距离150米内)关闭远光灯,使用近光灯;在照明良好的道路上不开启远光灯;跟车时(距离较近)关闭远光灯,避免影响前车驾驶员视线。
骑行电动自行车时,为什么要远离大型车辆(如货车、公交车)? 大型车辆存在“内轮差”和“盲区”,电动自行车体积小易被忽视,靠近行驶时可能被卷入车轮,或因大型车辆转弯而发生碰撞,需保持至少3米以上安全距离。
“车让人”和“人让车”的具体场景要求是什么? 车让人: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必须减速,遇行人通过需停车让行;人让车:行人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需确认安全后再通过,不随意横穿马路影响车辆正常行驶。
遭遇交通事故,应如何正确处理? 立即停车,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设置警示标志,保护现场(不随意移动车辆,除非影响交通),查看有无人员伤亡(如有立即拨打120),拨打122报警并通知保险公司,记录对方车辆信息(车牌号、驾照)。
摩托车骑行时,除了戴头盔,还需注意哪些安全细节? 穿防摔服和防滑鞋,不超速、不逆行,不酒后骑行,转弯前观察后视镜并示意,避免在大型车辆盲区范围内行驶(如货车右侧和后方)。
儿童乘坐机动车,安全座椅的使用有什么规定? 4周岁以下儿童必须使用儿童安全座椅,4-12周岁儿童乘坐轿车需使用安全座椅或安全带,严禁将儿童单独留在车内,不允许儿童坐在副驾驶位置(安全气囊可能造成伤害)。
高速公路上车辆发生故障,正确的处置步骤是什么? 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将车移至应急车道(无法移动时停在原地),在车后150米处放置警示标志,车上人员撤离至护栏外安全区域,拨打12122(高速救援)和122(交警)报警。
高速公路行车,哪些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 超速行驶(超过规定时速50%以上)、应急车道超车、倒车或掉头、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疲劳驾驶(连续驾驶4小时未休息)、实习期独自上高速。
雾天开车,视线受阻时应采取哪些措施? 开启雾灯、近光灯和示廓灯(不开启远光灯,会反射雾气影响视线),降低车速,保持安全车距,鸣喇叭示意位置,尽量靠道路右侧行驶,若雾气过浓,就近驶入服务区躲避。
雨天开车,应如何确保安全? 提前检查刹车、灯光和雨刮器,降低车速(比平时慢30%),保持安全车距(是平时的2倍),开启近光灯和示廓灯,避免急刹车和急转弯,通过积水路段时观察水深(不超过轮胎一半)。
开车时使用手机(如接电话、看微信),有什么安全隐患和处罚? 隐患是分散注意力,导致反应速度下降,增加追尾、闯红灯等事故风险;处罚是记3分,并处200元以下罚款,驾驶营运车辆记6分。
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的判定标准是什么?有什么法律后果? 血液酒精含量≥20mg/100ml且<80mg/100ml为酒后驾驶,≥80mg/100ml为醉酒驾驶;酒后驾驶处暂扣驾照6个月+罚款,醉酒驾驶吊销驾照+追究刑事责任(拘役)。
驾驶机动车时,“一盔一带”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驾驶员和乘车人必须系好安全带,骑乘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必须佩戴安全头盔;安全带可在事故中减少60%以上伤亡风险,头盔能有效保护头部免受撞击。
电动自行车充电和停放,有哪些安全规范? 不在室内、楼道、楼梯间充电,充电时间不超过8小时(避免过充),使用原装充电器,停放时不占用消防通道和疏散出口,定期检查电池和线路(防止老化)。
骑自行车(含电动自行车)上路,必须遵守哪些交通规则? 靠非机动车道右侧行驶,佩戴安全头盔(电动自行车强制要求),不逆行、不闯红灯、不酒后骑行,不违规载人载物(电动自行车限载1名12周岁以下儿童),转弯前伸手示意。
乘坐出租车或网约车,需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选择正规平台下单,上车前核对车辆信息(车牌号、车型)与订单一致,分享行程给家人,坐在后排(便于观察和逃生),不透露个人敏感信息,下车前检查随身物品。
乘坐公交车时,如何防范扒窃? 将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放在内侧口袋或包内(拉链拉好),上车后不拥挤在门口,注意身边频繁靠近的可疑人员,警惕“故意碰撞”“分散注意力”等扒窃手段。
乘坐公交车时,哪些行为存在安全风险? 上车时拥挤推搡、在车内追逐打闹、将头手伸出窗外、站在车门附近阻碍开关门、下车后立即横穿马路(未观察来车)。
夜间或恶劣天气(雨、雾)步行,应如何提高自身安全性? 穿着颜色鲜艳的衣物(如红色、黄色),携带反光手环或手电筒,靠道路右侧行走,避开机动车道,尽量结伴而行。
行人过马路时,必须遵守的核心规则是什么? 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遵守交通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待),不横穿马路、不翻越护栏,过马路时集中注意力(不看手机)。
家中钥匙丢失,应采取哪些安全措施? 立即更换门锁锁芯(尤其怀疑钥匙被他人捡到),回忆钥匙是否有家庭地址标识(如有需同时更换地址信息),告知家人钥匙丢失情况,避免陌生人冒用钥匙进门。
儿童独自在家时,应提前告知哪些安全规则? 不轻易给陌生人开门,不透露“独自在家”的信息,不随意触碰电源和燃气,遇到陌生人纠缠或异常情况,立即躲进房间锁门,拨打父母电话或110。
小区内发现可疑人员(如频繁徘徊、打探住户信息),应怎么做? 保持警惕,不向其提供任何信息,悄悄观察其体貌特征和行为,及时向小区物业保安或派出所报告,提醒邻居加强防范。
家中贵重物品(如首饰、现金),应如何存放更安全? 不放在衣柜、抽屉等显眼位置,可存放于带锁的保险柜(固定在墙体或地面),少量现金随身携带,贵重物品做好登记(拍照、记录编号)。
“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典型话术是什么?如何识破? 话术包括“你涉嫌犯罪”“账户需冻结”“配合调查需转账到安全账户”;识破: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办案,不会要求转账到“安全账户”,可拨打110核实身份。
发现家门锁有被撬动的痕迹,应怎么做? 不要轻易开门(可能小偷仍在附近),立即在安全区域拨打110报警,联系家人或邻居陪同,待警方到场后再开门检查,配合警方调查。
个人银行卡和手机支付,应做好哪些安全防护? 银行卡密码不使用生日、连续数字等简单密码,不向他人透露密码;手机设置锁屏密码,支付软件开启指纹或面部识别,不随意点击短信中的支付链接,定期检查交易记录。
“上门推销”的陌生人,应如何应对? 明确表示不需要并拒绝开门,不接受陌生人赠送的“免费礼品”(可能带有诱导性),若对方纠缠,联系小区物业或保安驱赶,必要时报警。
安装家用监控摄像头,哪些位置安装更合理? 大门门口(拍摄面部特征)、阳台或窗户(监控外部情况)、客厅(覆盖主要活动区域),选择带移动侦测和远程查看功能的摄像头,确保夜间画质清晰。
家中遭遇入室盗窃,应如何正确处置? 保持冷静,不要立即起身或发声(避免与小偷正面冲突),若有机会悄悄拨打110报警(说明具体位置和小偷人数),若无机会则待小偷离开后再行动,保护现场(不翻动物品),及时向警方提供线索。
老年人如何防范“保健品诈骗”和“虚假投资”诈骗? 不轻信陌生人推荐的“天价保健品”,不参加免费体检、讲座等诱导性活动;不相信“高收益、低风险”的虚假投资,大额资金支出需与子女商量,遇到疑问联系子女或社区工作人员。
常见的“冒充客服”诈骗手段有哪些?如何识别? 手段包括谎称订单异常“退款”“理赔”,发送虚假链接或二维码要求填写银行卡信息;识别:官方客服不会通过短信直接发送链接,退款需在购物平台内操作,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
陌生人通过电话或短信询问家庭住址、银行卡信息等,应如何应对? 坚决不透露任何个人隐私信息,询问对方身份和事由,若对方含糊其辞或施压,直接挂断电话,必要时拨打110咨询。
快递单和外卖单上的个人信息,应如何处理? 收到快递或外卖后,用马克笔涂抹、手撕或用专用工具消除姓名、电话、地址等信息,再将包装丢弃,避免个人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
低层住户(1-3楼),如何加强窗户防盗? 安装隐形防盗网(不影响采光且逃生时可拆除)或防盗窗(预留逃生口),窗户锁具升级为月牙锁或多点锁,窗外不放置可攀爬的物品(如空调外机旁的花盆)。
家中无人时,如何制造“有人在家”的假象? 开启室内一盏小灯(如卧室灯),设置定时开关控制灯光或收音机,阳台晾晒少量衣物,避免门窗长时间紧闭且无灯光(易被小偷盯上)。
陌生人敲门,应如何核实身份?哪些情况绝对不能开门? 通过猫眼观察,要求对方出示证件,联系物业或相关单位确认(如快递员需报出收件信息,维修工需物业陪同);无明确身份、自称“抄表员”却无工作证、多人配合敲门(分散注意力)等情况,绝对不开门。
日常出门和睡前,防盗检查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出门前检查大门是否反锁,窗户(尤其低层)是否关好锁牢;睡前检查所有门窗,关闭阳台门,将贵重物品收纳在隐蔽处,拔掉门窗附近的备用钥匙。
居民楼防盗,大门应选择哪种锁具更安全? 优先选择C级锁芯(叶片锁或量子锁),比A、B级锁芯防撬性能更强;大门选用防撬防盗门,门框与墙体固定牢固,配备猫眼(带防撬功能)。
厨房内同时使用燃气和电器,需注意什么安全距离? 燃气灶具与冰箱、微波炉等电器的距离不小于50厘米,燃气管道与电线、插座的距离不小于30厘米,避免燃气泄漏时接触电器产生危险。
燃气管道能否私自改装或包裹? 严禁私自改装、拆卸或移动燃气管道及设备;也不能用橱柜、装饰材料完全包裹燃气表和阀门,需预留足够的检修空间,改装需联系燃气公司专业人员。
液化气钢瓶能否放在阳台暴晒或靠近暖气?为什么? 不能;高温会导致钢瓶内液化气膨胀,压力升高,可能引发钢瓶爆炸,钢瓶应远离所有热源,避免阳光直射,环境温度不超过40℃。
更换液化气钢瓶时,需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选择正规液化气站的合格钢瓶,检查钢瓶是否过期(钢瓶使用年限15年,每4年检测一次),连接减压阀时确保密封良好,打开阀门后用肥皂水检查接口是否泄漏,钢瓶直立放置在通风阴凉处(远离火源)。
发现家人一氧化碳中毒,正确的急救方法是什么? 立即打开门窗通风,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的地方,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患者昏迷或呼吸停止,立即拨打120,同时进行心肺复苏。
一氧化碳中毒的早期症状是什么?家中如何预防? 早期症状包括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视物模糊;预防需确保燃气设备燃烧充分,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使用燃气时保持通风,定期检查排气管道是否通畅。
燃气泄漏引发火灾,应如何处置? 立即关闭燃气总阀门,用干粉灭火器或灭火毯灭火,若火势无法控制,迅速撤离至安全区域,拨打119报警,说明是燃气火灾及具体位置。
使用燃气热水器时,出现哪些情况需立即停止使用并维修? 出现火焰异常(发黄、冒黑烟)、热水器异常震动或噪音、热水温度忽冷忽热、闻到燃气异味、排气口排出黑烟等情况,需立即停用并联系维修。
家中长期无人居住,燃气使用应做好哪些安全措施? 关闭燃气总阀门,拔掉燃气热水器电源,检查软管是否完好并固定牢固,通知燃气公司暂停供气(如需长期空置),回来后先通风再开启燃气。
处理燃气灶具黄色火焰的方法是什么? 调节灶具底部的空气调节风门,增加空气进气量,直至火焰变为清晰的蓝色;若调节无效,可能是风门堵塞或灶具故障,联系专业人员维修。
燃气灶具火焰呈黄色,而非正常的蓝色,是什么原因?有什么危害? 原因是空气进气量不足,燃烧不充分;危害是浪费燃气,产生一氧化碳(有毒),还会导致灶具积碳,缩短使用寿命。
如何定期检查家中燃气管道和设备是否泄漏? 可将肥皂水涂抹在管道接口、阀门、软管等处,若出现气泡则说明泄漏;也可通过燃气表判断(关闭所有燃气设备,观察表针是否缓慢转动,若转动则可能泄漏)。
燃气热水器安装在浴室,存在什么安全隐患?正确的安装位置是哪里 隐患是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浴室密闭,燃烧不充分);应安装在通风良好的厨房或阳台,严禁安装在浴室、卧室、客厅等密闭空间。
燃气灶具的使用年限是多久?日常使用需注意哪些细节? 使用年限为8年;使用时保持厨房通风,灶具上不放置易燃物品,做饭时有人看管(防止汤水溢出浇灭火焰),使用后关闭灶具开关和燃气阀门。
连接燃气灶具的软管,安装时需注意什么? 软管两端用管卡固定牢固(防止脱落),长度不超过2米,不缠绕在水管或电线周围,不穿过墙体、橱柜(避免摩擦破损),远离高温区域(如灶台火焰)。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